鳞状细胞癌的病理观察 共18页

合集下载

鳞状细胞实验报告(3篇)

鳞状细胞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的发生机制、细胞学特征及其治疗策略。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动物模型,我们对鳞状细胞癌的病理生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DNMT1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靶向DNMT1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降低毒性作用。

本实验为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二、引言鳞状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

目前,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手段有限,预后较差。

因此,研究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三、材料与方法1. 细胞培养:采用人鳞状细胞癌细胞系A431进行体外培养。

2. 分子生物学技术:- 采用RT-qPCR检测DNMT1的表达水平。

-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DNMT1蛋白的表达水平。

- 采用siRNA技术敲低DNMT1表达。

3. 动物模型:- 将A431细胞注射至裸鼠体内,建立鳞状细胞癌异种移植模型。

- 采用靶向DNMT1的药物干预裸鼠模型。

4.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1. DNMT1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NMT1在A431细胞中高表达。

2. DNMT1敲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siRNA技术敲低DNMT1表达后,A431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

3. DNMT1敲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敲低DNMT1表达后,A431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升高。

4. DNMT1敲低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在鳞状细胞癌异种移植模型中,靶向DNMT1的药物干预显著抑制肿瘤生长。

5. DNMT1敲低对毒性作用的影响:靶向DNMT1的药物干预降低了PI3K抑制剂或PI3K与CDK抑制剂联合引起的血糖变化以及胰岛素不良反馈的毒性。

五、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DNMT1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子宫颈鳞状细胞肿瘤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病理简介

子宫颈鳞状细胞肿瘤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病理简介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病理简介东南大学中大医院病理科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317500)张建民1.子宫颈鳞状上皮肿瘤的发生与发展1.1 子宫颈鳞状上皮肿瘤的组织发生学(the histogenesis of cervical squamous neoplasia)CIN和浸润性癌发生于子宫颈的转化带(移行带)。

转化带开始由柱状上皮覆盖,由于暴露于阴道的酸性环境等,引起贮备细胞增生并导致鳞化。

如果在这个生理过程的早期,上皮遇到由性交带来的致癌质且对之敏感的话,则原本良性的过程可沿“恶性”的道路发展到CIN,甚至最终形成浸润癌。

现尚不清楚化生过程中那个阶段,变化着的上皮对致癌质的影响不再敏感,但似乎很可能是成熟的鳞化上皮、原本(起始)的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能抵抗可引起突变的变化,而正经历活跃化生的上皮能因之向恶性转化。

现一般认为细胞的恶性转化是逐步的,每个步骤可能都有其特殊的始动和促进因子。

至于致癌质和敏感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细胞蛋白合成和细胞更新率的改变而导致恶性变的细节方面,以及是单个细胞系的改变还是一区细胞改变等,目前仍不很清楚,正在深入研究之中。

当前子宫颈癌的组织发生学方面的理论和观念可大致归结如下:①始动因子作用于一区(field)细胞。

②在受过始动因子作用的敏感区中,促进因子转化单个细胞。

③受到致癌作用的细胞发生增殖,并逃脱局部控制机制,形成不典型细胞克隆。

④如宿主的防御机制被克服,不典型细胞取代邻近的正常细胞,因而病变区域扩大。

⑤与此同时,或许因新的更不典型的细胞克隆出现,形态学异常的程度加大。

⑥在上皮内肿瘤区的一点或几点,同时克隆出有进一步突变并能突破基底膜的细胞,形成微浸润癌。

⑦微浸润癌如不被机体的防御机制摧毁,则获得转移潜能并形成Ib期癌。

1.2 子宫颈鳞状上皮肿瘤的发展过程(the natural history of cervical squamous neoplasia)研究子宫颈鳞状上皮肿瘤的发展过程困难很多,如对癌前病变的分类存在不同的系统,许多研究的连起点和终点不一致,许多研究的随访时间不够,而且由于使用活检可能影响病变的进程,所以许多研究仅使用细胞学方法等,因而这方面可靠的信息不是很多。

鳞癌的病理实验报告

鳞癌的病理实验报告

鳞癌的病理实验报告
《鳞癌的病理实验报告》
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皮肤、口腔、食道、肺部等部位。


了更深入地了解鳞癌的病理特征,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以期能够为鳞癌
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在实验中,我们收集了一批患有鳞癌的组织样本,并进行了病理学分析。

首先,我们对组织样本进行了常规的组织学染色,观察到了典型的鳞癌组织结构。


胞核增大、异型性增加、角化现象减少等特征都在染色图像中清晰可见。

接着,我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组织样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结果显示,鳞癌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呈现出强烈的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这与鳞癌的组织学
特征相吻合。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肿瘤相关标志物的异常表达,如p53、Ki-67等,这些结果也为鳞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鳞癌组织样本进行了基因检测和蛋白质组学分析。

通过比
较鳞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质组成,我们发现了一系列与鳞癌
发生发展相关的潜在标志物,这为鳞癌的分子机制研究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
线索。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对鳞癌的病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将有助于提
高鳞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能
够更好地理解鳞癌的发病机制,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肺部疾病习题及答案

肺部疾病习题及答案

肺部疾病习题及答案A1型题1.以下对肺癌的概述中,错误的选项是()A.大多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也称支气管肺癌B.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尤易患鳞癌和未分化癌C.病理学将肺癌分为非小细胞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D.右肺多于左肺,上叶多于下叶,从主支气管到细支气管均可发生E.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位于肺周围者称为中央型肺癌2.非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A.腺癌B.大细胞癌C.鳞状细胞癌D.细支气管肺泡癌E.混合型肺癌3.以下肺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学特点中,错误的选项是()A.多起源于较大支气管,多见于肺段或肺叶支气管B.细胞形态与小淋巴细胞相似,形如燕麦粒,故又称燕麦细胞癌C.常为中央型肺癌,并有向管腔内生长倾向D.早期常引起支气管狭窄,造成不同程度气管阻塞,导致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E.生长和转移较慢,对放射和化疗药物较敏感4.以下肺腺癌的病理学特点中,错误的选项是()A.女性多见,多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上皮,多为周围型肺癌B.倾向于管外生长,也可沿肺泡蔓延,生长速度介于鳞癌和未分化癌之间C.细胞大,胞质丰富,胞核形态多样,细胞排列不规那么D.早期无明显病症,往往在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E生长缓慢,有时早期即可发生血行转移5.以下肺大细胞癌的病理学特点中,错误的选项是()A.甚为少见,半数起源于大支气管B.癌细胞呈腺体或乳头样,大小比拟一致,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核大深染第1页共24页A.张力性空洞、厚壁空洞、位于中下叶或近纵隔的空洞者B.上叶空洞,中下叶亦有结核病灶者C.结核性球形病灶者D.结核性支气管扩张者E.青少年者44.肺结核行肺切除术要求切除病肺和最大限度地保存健肺组织。

根据病变范围, 以下肺切除的手术方式中,因并发症多,而较少采用的是()A.病灶局限于一个肺段,行肺段切除B.肺结核病灶小并局限于肺外表的结核球,行肺楔形切除C.结核球直径>3cm,抗结核治疗18个月,痰菌阳性或咯血,不排除肺癌者,行肺叶切除D.结核病变累及1个及1个以上肺段,但仅限于1个肺叶时,行肺叶切除E.病变侵及一侧肺的大部,伴严重支气管狭窄或广泛支气管扩张,行一侧全肺切除45.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肺结核肺切除术的并发症()A.支气管胸膜疼B.顽固性含气残腔C.反复或持续咯血D.结核播散E.脓胸16.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肺结核肺切除术发生支气管胸膜屡的原因()A.适应证掌握不严B.支气管残端有内膜结核C.残端感染D.胸膜腔感染侵蚀支气管残端E.支气管残端处理不当47.肺结核肺切除术后还需继续抗结核治疗至少()A.2周至1个月B.l~2个月第10页共24页C.2〜4个月D.4〜5个月E.6~12个月A2型题1.患者男,50岁。

肺鳞状细胞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

肺鳞状细胞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

论文题目:肺鳞状细胞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摘要:肺鳞状细胞癌(LSCC)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亚型之一,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分子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

本论文将系统分析肺鳞状细胞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表达、信号通路改变等,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引言:肺鳞状细胞癌(LSCC)是肺癌的一种重要亚型,其发病率仅次于肺腺癌。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肺鳞状细胞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的研究不断深入,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综合分析肺鳞状细胞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肺鳞状细胞癌的基因突变1.1 EGFR基因突变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的发生率较低,但其突变类型与肺腺癌有所不同。

主要的突变形式包括外显子19缺失和外显子21 L858R突变。

1.2 TP53基因突变TP53基因突变是肺鳞状细胞癌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其突变率高达60%以上。

TP53基因突变常导致蛋白质功能丧失,从而影响细胞周期调控和DNA修复。

1.3 FGFR1基因扩增FGFR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扩增在肺鳞状细胞癌中较为常见,其扩增率约为15%。

FGFR1基因扩增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密切相关。

2. 基因表达谱2.1 SOX2基因SOX2基因在肺鳞状细胞癌中常呈现过表达状态。

SOX2是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其过表达与肺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2.2 PIK3CA基因PIK3CA基因编码PI3K的p110α亚单位,其突变和扩增在肺鳞状细胞癌中较为常见。

PIK3CA基因的突变和扩增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3. 蛋白质表达3.1 PD-L1蛋白PD-L1蛋白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较高,其表达水平与免疫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

PD-L1通过与PD-1受体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从而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

乳腺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龙源期刊网
乳腺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景竹春苏雅洁王作仁秦红风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17期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后的形态学特点。

方法:通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2例乳腺鳞状细胞癌进行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病例1以腋窝肿物就诊,右腋下有一8.0 cm×6.0 cm×5.0 cm的肿物,边界不清,粗针穿刺后,组织学上表现为鳞癌,伴坏死(鳞状细胞残影),并可见泡沫细胞;其后发现乳腺肿物,大小约1.0 cm×0.8 cm×0.6 cm,活检证实为角化型鳞状细胞癌。

病例2乳腺肿物较大,大小约5.0 cm×3.5 cm×3.0 cm,切检病理结果为典型鳞状细胞癌,同时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转移癌的形态可见假腺样结构。

2例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为PR(-)、ER(-)、HER-2(-)、P63(+)、
CK5/6(+)。

结论:以腋窝肿物首诊,行穿刺术,当未穿刺到分化好的鳞状上皮时,不易做出明确诊断;虽然乳腺鳞状细胞癌的切检标本在形态学上有典型的鳞状细胞学特点,但在诊断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还是应严格掌握标准。

【关键词】乳腺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转移。

鳞状细胞癌病理学诊断标准

鳞状细胞癌病理学诊断标准

鳞状细胞癌病理学诊断标准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它来源于表皮层的鳞状细胞,通常出现在日光暴露部位。

病理学诊断标准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变组织的形态学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表现,在确定外科治疗方式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鳞状细胞癌的形态学特征主要是由基底细胞层向上分化成多层角化鳞状细胞,形成类似鳞片的结构,其中可见到较大的多角形细胞,核染色质深染,核仁明显,胞质丰富。

病变组织呈现不规则的壳牌状或湖泊状。

同时,肿瘤周围可以出现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慢性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角化的异常加速和紊乱。

深部浸润和间质破坏是判断肿瘤侵袭性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此外,鳞状细胞癌的表现还与其分型有关。

常见的分型包括角化型、非角化型和变异型。

角化型病变组织强烈的角化过程导致细胞局限在过度角化的组织中。

非角化型则没有强烈的角化过程,肿瘤表面较平滑,少有角化珠形成。

在变异型中,肿瘤细胞形态不规则,并具有强烈的核及胞质异型性表现。

在分子生物学方面,鳞状细胞癌与一些基因突变相关。

失活型p53基因突变和皮肤癌基因(HRAS和KRAS)的活化突变被认为是鳞状细胞癌的常见诱发因素。

此外,炎性细胞因子和过度的日光照射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可以影响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性等方面的生物学行为。

总之,通过鳞状细胞癌病理学的诊断标准,可以对该种皮肤癌进行分型、侵袭性评估和预后判断。

在临床中应合理运用病理学诊断手段,以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降低疾病的致死率和癌症患者的痛苦程度。

鳞状细胞癌的实验报告

鳞状细胞癌的实验报告

一、摘要本实验旨在探讨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 SCC)的细胞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和细胞凋亡检测等方法,对鳞状细胞癌的细胞学特征、生长动力学、凋亡和迁移能力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鳞状细胞癌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生长速度快,凋亡率低,迁移能力强,与正常细胞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二、关键词鳞状细胞癌;细胞学特征;生物学行为;细胞培养;免疫组化;细胞凋亡三、引言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可发生在皮肤、口腔、食管、肺等多个器官。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了解鳞状细胞癌的细胞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鳞状细胞癌细胞系:A431、Hacat- 正常上皮细胞: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 免疫组化试剂:抗体、二抗、DAB显色剂- 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 其他试剂: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胰蛋白酶等2. 实验方法:- 细胞培养:将鳞状细胞癌细胞系和正常上皮细胞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37℃、5%CO2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 形态学观察:观察细胞形态、生长状态、集落形成等。

- 免疫组化:将细胞爬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角蛋白(CK)、p53等蛋白表达。

- 细胞凋亡检测: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 迁移实验: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五、实验结果1. 细胞形态学观察:鳞状细胞癌细胞系A431和Hacat具有明显的异型性,细胞核大、染色质深,细胞质丰富,呈梭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

与正常上皮细胞相比,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速度快,集落形成能力强。

2. 免疫组化:CK在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表达阳性,p53在部分细胞中表达阳性。

正常上皮细胞CK表达阴性,p53表达阴性。

3. 细胞凋亡检测:鳞状细胞癌细胞系凋亡率低于正常上皮细胞。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与病理诊断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与病理诊断

论文题目: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与病理诊断摘要:皮肤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其病理诊断依赖于组织学特征的细致观察和分析。

本文综合了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病理诊断标准和辅助检查方法,包括镜下形态、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加强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学认识,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引言:皮肤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源于皮肤表皮鳞状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和病理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1. 镜下形态皮肤鳞状细胞癌的镜下形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1.1 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病理切片下可见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不规则的鳞状结构,细胞呈现多形性,核分裂活跃。

1.2 角化形成部分病变区域可见角化形成,表现为角质层增厚、角质化和角化囊形成。

1.3 紊乱的细胞排列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形态不规则,可见异型性增生、滋生和角化。

2. 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技术可辅助鉴别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其他皮肤肿瘤,常用标记包括:2.1 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皮肤鳞状细胞癌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可与基底细胞癌等进行鉴别。

2.2 p63p63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对鳞状细胞癌的免疫组化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2.3 Ki-67Ki-67是细胞增殖标志物,其阳性表达水平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细胞增殖活性相关。

3. 分子病理学3.1 HPV检测一些皮肤鳞状细胞癌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特别是HPV16和HPV18亚型,因此HPV检测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3.2 分子标志物近年来,一些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表明,如p53、EGFR、VEGF等的异常表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病理诊断依赖于对组织学特征的细致观察和分析。

充分了解皮肤鳞状细胞癌的镜下形态、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对于提高其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 鳞状细胞癌组织病理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可作出诊断。
2.应用抗前角蛋白和抗角蛋白单抗进行免疫过氧化酶染色,或在电镜下观 察到张力细丝也可协助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角化棘皮瘤
2.基底细胞癌
3.其他恶性皮肤肿瘤
光化性角化病
治疗
治疗关键:根据肿瘤的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态等选择 治疗方法。治疗应彻底,以免发生转移。
为疣状或乳头瘤状,表面可有鳞屑,中央易发生溃疡,易坏死、出血。 ➢ 组织病理表现为由不同比例的非典型(间变)鳞状细胞和正常鳞状细胞
构成的癌巢,侵入真皮网状层或更深。 ➢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Thanks
鳞状细胞癌
CONTENTS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组织病理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5 治疗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简称鳞癌,又称棘细 胞癌,是一种发生于上皮细胞的肿瘤。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紫外线照射、
01 放射线或热辐
射损伤
02
3. 部分肿瘤可呈凹陷性,进行性扩大并出现溃疡,进一步 侵犯其下方筋膜、肌肉和骨骼。
4.预后 鳞状细胞癌可以发生淋巴结转移。
• 鳞状细胞癌
三、组织病理
病理变化: ➢ 不规则肿瘤细胞团块构成癌巢,侵入真皮网
状层或更深,瘤细胞团由不同比例的非典型 (间变)鳞状细胞和正常鳞状细胞构成。 ➢ 非典型鳞状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大小和形状不 一,核增生,染色深,出现核分裂,细胞间 桥消失,个别细胞出现角化不良和角珠。
化学致癌物
如砷、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 物、煤焦油、木馏油、石蜡、 蒽、烟草焦油、铬酸盐等

描述鳞状细胞癌镜下特点

描述鳞状细胞癌镜下特点

描述鳞状细胞癌镜下特点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它主要发生于皮肤、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鳞状上皮组织。

在镜下观察中,鳞状细胞癌具有以下特点:1.细胞形态变化:鳞状细胞癌的细胞形态在不同病例中有所差异,但一般表现为较大的多边形或梭形细胞。

这些细胞的核位于细胞的基部并且呈现异型性,即核与胞浆的比例异常,核内的染色质增多且排列紊乱。

2.细胞分化程度: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可以从低度分化到高度分化。

低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核染色质呈不均匀沉着,核仁明显。

高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细胞形态较规则,核染色质均匀,核仁不明显。

3.角化珠和角化桥:鳞状细胞癌往往形成角化珠和角化桥结构,这是其特征性的表现。

角化珠是由过度角化的上皮细胞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周围由单层细胞包绕,中央所含的细胞内角质物质逐渐增多。

角化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化珠之间的细胞层内细胞突起,呈桥状连接。

4.细胞核异型性:鳞状细胞癌细胞核的异型性是其另一个显著的特点。

细胞核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核与胞浆的比例异常,核内的染色质排列紊乱。

此外,细胞核还可能出现核分裂和核嵴的现象。

5.浸润性生长:鳞状细胞癌在组织中常表现出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肿瘤细胞通过破坏周围组织间隙,逐渐侵入正常组织,形成癌巢,破坏和曲张正常的组织结构。

同时,肿瘤细胞还可侵入血管和淋巴管,通过血液和淋巴途径转移至其他部位。

6.炎性反应:由于鳞状细胞癌的浸润性,周围组织往往会出现炎性反应。

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与肿瘤的浸润程度有关,炎性细胞主要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鳞状细胞癌的镜下特点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细胞核的形态和分化程度、角化珠和角化桥的形成、浸润性生长以及炎性反应的程度,可以辅助医生进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鳞癌的病理实验报告

鳞癌的病理实验报告

鳞癌的病理实验报告鳞癌的病理实验报告引言: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

虽然鳞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许多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阳光下、吸烟、饮酒以及慢性炎症等因素与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鳞癌的病理特征及其发展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鳞癌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我们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了鳞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与正常细胞相比,鳞癌细胞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正常细胞呈现出规则的形状,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均匀分布。

而鳞癌细胞则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细胞核异常增大,细胞质分布不均匀。

此外,鳞癌细胞还常常出现核分裂异常和细胞质内含有大量的细胞器溶酶体。

实验二:鳞癌的遗传变异为了探究鳞癌的遗传变异情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基因测序实验。

结果显示,鳞癌细胞中存在大量基因突变和拷贝数变异。

其中,一些突变与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凋亡等关键基因相关。

这些遗传变异的积累导致了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失控,从而促进了鳞癌的发展。

实验三:鳞癌的免疫逃逸机制我们进一步研究了鳞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

通过免疫细胞浸润实验,我们发现鳞癌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

此外,鳞癌细胞还能通过改变自身表面抗原的表达,干扰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这些免疫逃逸机制使得鳞癌细胞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进一步加速了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实验四:鳞癌的微环境调控最后,我们研究了鳞癌的微环境调控。

通过培养鳞癌细胞与间质细胞共同生长的模型,我们发现间质细胞能够促进鳞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此外,鳞癌细胞还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来改变周围细胞的行为,进一步改变肿瘤微环境,为自身提供更有利的生存条件。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研究,我们对鳞癌的病理特征及其发展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鳞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遗传变异、免疫逃逸机制以及微环境调控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鳞癌的发展和转移。

这些研究成果为鳞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思路。

病理学图谱 实验五(一) 肿瘤2

病理学图谱 实验五(一) 肿瘤2

18、腺癌
癌性腺腔形态不规则,部分呈筛孔状
18、腺 癌
低分化腺癌,癌组织排列呈筛孔状
18、腺癌-背靠背现象
18、腺癌-共壁现象
心血管系统 内容

理论复习
1.动脉粥样硬化(AS) 2.高血压 3.风湿病

镜下标本
20号切片:风湿性心肌炎 21号切片: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22号切片:动脉粥样硬化
实验五
肿瘤(2)
镜下观察


(16号)鳞状细胞癌 (17号)乳房纤维腺瘤 (18号)腺癌
16、鳞癌
左边正常的鳞状上皮与右边向下侵袭的鳞癌细胞相连,鳞癌细胞跟正 常细胞相似,但不规则。可见角化珠(箭头所示)
16、鳞癌
细胞间桥
核分裂像
分化好的鳞癌细胞,细胞多边形,染成粉红色,有细胞间桥。 有多形核及核分裂

大体标本
20、风湿性心肌炎
心肌间质小血管旁风湿小体
20、风湿性心肌炎
示风湿小体,间质粘液样变
20、风湿性心肌炎
风湿细胞又称为阿少夫细胞,横切面似枭眼状(短箭头) ,纵切呈毛虫状(长箭头)
20、风湿性心肌炎
短箭头示枭眼样风湿细胞,长箭头示毛虫样风湿细胞
21、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3
2
1 2
1.细动脉硬化:小动脉呈同心圆样增厚,管腔明显狭窄 2.玻璃样变的肾小球 3.萎缩的肾小管
泡沫细胞呈圆形或者卵圆形,细胞体积大,胞质内含 有大量小空泡(箭头所示)
22、动脉粥样硬化-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呈圆形或者卵圆形,细胞体积大,胞质内含 有大量小空泡(箭头所示)
17、乳房纤维腺瘤
结缔组织向腺管生长,腺管因而被挤压呈分支的裂隙状

口腔鳞状细胞癌影像表现

口腔鳞状细胞癌影像表现

• 口底鳞癌:向上侵犯舌体,向后侵犯舌根和下,向两侧侵犯下颌骨
• 舌体癌:向下扩散至口底,向下外侵犯下颌骨,向上波及软腭和腭扁桃体
• 舌根癌:向后下侵犯会厌区
• 腭区鳞癌:向后外至咽旁间隙和颈鞘,向上破坏腭骨水平板,侵入至鼻腔、上 领窦和领面深部间隙(颞下和翼腭间隙),向下累及舌根和舌体。
(1)CT:
病因学:
(2)咀嚼烟草、槟榔
在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中国 (包括中国台湾省)以及有这些国 家移民的国家,口腔和口咽部的 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原因是无烟烟 草,尤其是用含槟榔壳和氢氧化 钙(石灰)的烟叶。槟榔壳被IARC 专家组宣布为公认的人类致癌物
病因学:
(3)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 HPV,尤其是在宫颈和皮肤中 具有公认的高度致癌潜能的基因 型,例如HPV 16和18,在口腔 癌中有不同的发现,而且占有比 较小的比例。在扁桃体和口咽部 鳞状细胞癌占到50%以上,尤 其在扁桃体。目前研究表明, HPV是一小部分口腔癌和40% 以上口咽癌的病因学因素。
口腔—鳞状细 胞癌
影像表现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概述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指发生于口腔内, 以鳞状细胞为主的恶性肿瘤;可发 生于牙龈、硬腭、舌体、颊黏膜、 嘴唇等多种器官,属于头颈部恶性程 度最高、危害性最大的肿瘤,发生病 例占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50%左右, 根据组织来源不同,可分为颊癌和舌 癌等。
WHO1997年分型:
• 它可以造成口腔功能的损失,比 如长在舌头上会影响语言、吞 咽功能,口腔的功能都会相应的 受到影响,当进一步发展的时候, 会导致局部的溃烂,影响生活质 量,还可引起感染或者是远处转 移,最终还可能会危害到患者的 生命。
影像学表现:
• 多为软组织异常增生和肿块形成 • 肿块与周围舌肌分界不清 • 增强后有强化,可分界清楚 • 口底鳞癌可使下颌舌骨肌和舌肌之间的舌下 • 间隙消失 • 颈部淋巴结转移 • 向邻近组织直接扩散

口腔鳞状细胞癌

口腔鳞状细胞癌

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是一种发生于口腔被覆鳞状上皮、具有不同程度鳞状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特征是形成角化珠和/或出现细胞间桥。

临床特点·1.流行病学: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口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口腔恶性肿瘤的90%。

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其发病率随着地域的变化亦有不同。

多发生于烟酒、槟榔嗜好者,男性更易受累。

好发于舌、牙龈、颊、唇、口底、腭部等。

2.症状:临床表现变化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分期。

早期多表现为非均质性白斑、红斑、糜烂或溃疡。

多数表现为凹陷性溃疡性病变或蕈样肿块。

许多患者在最初发现时已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

镜下观察·癌细胞胞质丰富,红染,伴角化珠形成不规则癌巢浸润横纹肌鉴别诊断·1、假上皮瘤样增生:是上皮的一种良性增生状态,由于炎症或肿瘤的刺激使被覆或邻近的鳞状上皮反应性过度增生,不规则延长的上皮脚深入到间质中,病变广泛甚至出现角化珠时看起来像浸润,尤其在横切面上,增生的上皮与表面上皮分离时似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但是增生的上皮细胞核质比不高,异型性不明显。

2、坏死性唾液腺化生:是一种累及小涎腺的良性自限性病变。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腭部黏膜形成火山口样溃疡。

病理特点为小涎腺腺泡的坏死伴有导管明显增生和鳞状化生,病变组织仍保存唾液腺的小叶状结构。

鳞状上皮巢外形规则,多呈圆形,而不具备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不规则状(有细胞坏死,而无角化),鳞化的上皮细胞形态温和,核异型性小。

坏死性涎腺化生鳞状上皮巢周边常有残留的肌上皮细胞,可通过calponin和α-smooth muscle actin免疫标记。

此外,坏死性唾液腺化生Ki-67指数低及p53常阴性或局灶阳性。

3、外生性生长的鳞状细胞癌:需要与疣状癌和乳头状鳞状细胞癌相鉴别。

外生性鳞状细胞癌由一个广基的瘤体构成,缺乏显著分支状的纤维血管轴心,肿瘤细胞有异型性。

描述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形态特点

描述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形态特点

描述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形态特点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主要发生在皮肤上皮细胞中。

其病理形态特征包括细胞异型性、角化病灶、角化珠、融合细胞及细胞浸润等特点。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形态特点。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细胞异型性是其最主要的形态特点之一。

在组织切片观察下,可以看到癌细胞与正常皮肤细胞相比,其核体积增大、细胞排列紊乱,核质比例增高,呈现多形性、异型性明显的特点。

细胞异型性的表现包括核浓染、核膜不规则、伸长形变、核增大、核分裂现象等。

这种异型性反映了肿瘤细胞失去了对正常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控制。

另一个明显的形态特点是角化病灶的形成。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是一种角化性肿瘤,其癌细胞常出现角质形态的变化。

在切片中可以观察到角化细胞形成角质珠,其内含有多个成熟的角质细胞。

角化病灶的形成与癌细胞对角化过程的异常调控有关,这也是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重要特征之一。

此外,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切片中还可以观察到角化珠的存在。

角化珠是由多个角化细胞聚集形成的圆形结构,通常位于肿瘤组织的中心部位。

角化珠是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特异性形态结构,有助于其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融合细胞也是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形态特点之一。

融合细胞是指两个或更多个癌细胞的核质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巨细胞。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裂,导致细胞融合的现象。

融合细胞的存在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中相对较常见,但在其他疾病中较为罕见。

最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切片还可以显示细胞浸润的特点。

细胞浸润是指癌细胞从原位病变逐渐向周围组织扩散,形成癌组织的过程。

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切片中,可以看到癌细胞渗透至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和淋巴管,并逐渐侵入深部组织。

细胞浸润的程度和范围是评估肿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形态特点包括细胞异型性、角化病灶、角化珠、融合细胞和细胞浸润等。

这些特点在病理学上对该类型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鳞癌实验报告标注

鳞癌实验报告标注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鳞癌的病理特征。

2. 掌握鳞癌的实验诊断方法。

3. 分析鳞癌的生物学特性。

二、实验原理鳞癌是一种起源于鳞状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本实验通过观察鳞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以及细胞增殖实验,对鳞癌进行诊断和生物学特性分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鳞癌组织样本- 正常组织样本- 免疫组化试剂盒- 细胞培养试剂- MTT试剂- 流式细胞仪2. 实验仪器:- 光学显微镜- 液体石蜡- 冰箱- CO2培养箱- 恒温水浴锅- 吸管- 移液器四、实验方法1. 鳞癌组织切片制作:- 将鳞癌组织样本固定于10%甲醛溶液中,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厚度为4μm。

- 切片脱蜡、水化,进行HE染色。

2. 免疫组化染色:- 将切片脱蜡、水化,进行抗原修复。

- 滴加一抗(如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AE1/AE3)孵育。

- 滴加二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G)孵育。

- 滴加DAB显色剂,观察鳞癌细胞的表达情况。

3. 细胞增殖实验:- 将鳞癌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制成细胞悬液。

- 将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设置不同浓度的MTT试剂。

- 孵育一定时间后,加入DMSO溶解结晶,测定吸光度值。

- 根据吸光度值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

4. 流式细胞仪检测:- 将鳞癌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制成细胞悬液。

- 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

五、实验结果1. 鳞癌组织切片:- HE染色结果显示,鳞癌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大,核质比高,核仁明显。

2. 免疫组化染色:- 鳞癌细胞表达AE1/AE3,呈阳性染色。

3. 细胞增殖实验:- 鳞癌细胞在不同浓度MTT试剂作用下,吸光度值随浓度增加而降低,表现出明显的增殖抑制现象。

4. 流式细胞仪检测:- 鳞癌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S期细胞比例降低。

- 凋亡检测结果显示,鳞癌细胞凋亡率升高。

六、实验讨论1. 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度恶性和转移性。

实验报告鳞癌画图

实验报告鳞癌画图

实验报告鳞癌画图
实验报告:鳞癌画图
引言
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通常由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引起。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细胞培养和显微镜技术来观察鳞癌细胞的形态和特征,并通过绘制图表来展示我们的观察结果。

材料和方法
1. 从鳞癌患者中采集皮肤组织样本。

2. 将组织样本切割成细胞培养所需的大小。

3. 将组织样本放入培养皿中,并添加适当的培养基。

4. 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维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5. 使用显微镜观察鳞癌细胞的形态和特征。

6. 通过绘制图表来展示观察结果。

结果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鳞癌细胞具有以下特征:
1. 细胞大小不均匀,出现巨大和小型细胞。

2. 细胞核呈现不规则形状,核质量不均匀。

3. 细胞质内出现大量的颗粒状物质。

4. 细胞间质松散,细胞形态不规则。

讨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鳞癌细胞的形态和特征,并通过绘制图表将观察结果清晰地展示出来。

这些观察结果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鳞癌的发病机
制和病理特征,为鳞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结论
通过细胞培养和显微镜技术观察鳞癌细胞的形态和特征,并通过绘制图表展示观察结果,为我们深入了解鳞癌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观察结果,能够为鳞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
何谓癌? 何谓鳞癌? 鳞癌的大体特点有哪些? 鳞癌的组织学特点有哪些?
鳞状细胞癌病理观察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①能准确辨认大体标本病变部位,并能描述其特 点。
②能在低、高倍显微镜下找到癌巢,并绘图。 知识目标: ①掌握鳞状细胞癌的病变特点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和对癌症患者的关爱。
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型肺癌
Lung cancer
癌巢
角化珠
鳞癌 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
Tumor
鳞癌癌巢 角化珠(癌珠)
Tumor
肺癌:鳞状细胞癌,可见核分裂像
Lung cancer
病理核分裂像
Lung cancer
正常核分裂像
组织来源 发病率
大体特点 组织学特征
网状纤维 转移
知识拓展:癌与肉瘤区别

上皮组织
较常见,约为肉 瘤的9倍,多见于 40岁以后的成人。 质较硬、灰白色、 较干燥。
多形成癌巢,实 质与间质分界清 楚,常有纤维组 织增生。
瘤细胞间多无网 状纤维。 多经淋巴道转移
肉瘤
间叶组织
较少见,大多见于青 少年
质软,色灰红、湿润、 鱼肉状。
细胞多弥漫分布,实 质与间质分界不清, 间质内血管丰富,纤 维组织少。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又称鳞癌,是鳞状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鳞癌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级。 高分化鳞癌大量角化珠,中分化鳞癌少量 角化珠,低分化鳞癌无角化珠。
好发部位
肉眼特点 镜下特点
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均可发生鳞癌, 支气管、胆囊、肾盂等非鳞状上皮 被覆的部位可通过鳞上皮化生发生 鳞癌。 肿瘤可呈菜花状、溃疡状或浸润型。 肿瘤切面灰白、质硬、边界不清。 癌细胞形成巢片,中央为环状红染 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外周细胞 与基底细胞相似,中间细胞与棘细 胞相似。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 像多见。
病例分析———导出任务
患者男性,57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0天, 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食管鳞癌,于2019年 9月23日收住入院(住院号93741)。2019年10 月5日行胸中段食管癌切除术,术后病理(病 理号251676)示:溃疡型鳞状细胞癌(Ⅰ~Ⅱ 级),侵及外膜层(PT3NOMO,ⅡA期)。食管、 胃残端,肺门、隆突下、食管旁、胃左动脉 旁淋巴结均未见转移灶。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未行化疗、放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