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课题: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时间,时间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以钟表读时和计算时间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以钟表读时和计算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正确读时和计算时间。
2. 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钟表和实际生活中的时间场景图片。
2. 学生准备好纸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有关时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
2. 提问:你们平时怎么度过一天的时间?设身处地想象一下早晨醒来到晚上睡觉之前,你们都会做些什么?3. 引导学生思考:每一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步骤二:探究时间 (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时间?2. 引导学生讨论时间的概念和特点。
3. 教师出示不同时刻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上显示的时间,并提醒学生观察小时和分钟的显示方法。
步骤三:钟表读时 (20分钟)1. 教师出示钟表图片,教学生如何读时。
2. 教师以钟表为例,依次引导学生学习读小时、读分钟、读整点时间等。
3.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练习读时,并选出代表给全班展示。
步骤四:计算时间 (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时间场景图片(如学生上学、做作业、上体育课等),让学生估算每个场景所花费的时间。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个时间之间的时间差。
3. 教师以具体例子教学生计算两个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同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步骤五:时间管理 (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时间管理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2. 教师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计划,讨论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步骤六:总结 (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时间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的培养。
时间的脚印 公开课教案
8时间的脚印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优秀教案和授课技巧也逐渐成为了教师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作为一份优秀的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它不仅在知识点的铺陈上更为全面深入,同时也有着许多创新的授课方法和实践经验。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这份教案的优点和特色。
首先,这份教案的整体设计非常清晰明了。
在课程的标题与时间线路描绘的启示下,它将内容分为了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时间的概念及相关时空系统”、“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时间与历法系统”、“天体运动、设计时序及物理观测”和“量化时间与日常生活应用”。
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架构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教育内容和教育连接。
除此之外,这份教案也有着许多创新的授课方法。
在“时间的概念及相关的时空系统”这一部分中,教师引入了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通过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使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一年的时间概念,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科学家们最初是如何发现和研究时间的。
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时间与历法系统”这一部分中,教师通过介绍不同的历法和世界各地的区别和共同点,使学生们不仅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兴趣。
在“天体运动、设计时序及物理观测”这一部分中,教师采用了展示、比较、模拟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认识时间、时序等概念。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注重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练习来掌握时间的测量、计算和实际应用技巧, 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在“量化时间与日常生活应用”这一部分中,教师也采用了生动的例子和多种练习方式来让学生明确和掌握时间的结构、设计和表达方式。
通过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时间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不同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时间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时间的脚印》教案范文(精选6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范文(精选6篇)《时间的脚印》教案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案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的脚印》教案1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3分钟)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
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
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
(拟人)(痕迹、印迹、踪迹)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时间流逝和自然变迁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时间的脚印》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观变化的科普文章。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自然景观,如山脉、化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展示的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并提出问题,如“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时间的脚印在哪里?”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回答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时间的流逝和自然变迁的概念。
第二章:探索时间的脚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是指自然景观中留下的时间痕迹。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向学生解释时间的脚印是指自然景观中的各种痕迹,如岩石层、化石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的自然景观,找出其中的时间痕迹。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分析。
学生通过记录和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时间痕迹,如岩石层的变化、化石的存在等。
第三章:时间的变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变迁是指自然景观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培养学生对时间变迁的感知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向学生解释时间的变迁是指自然景观在不间段内的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中的时间变迁现象。
3.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找出不间段内的变化痕迹。
学生通过绘制时间线或描述变化过程,展示自然景观的时间变迁。
第四章:时间的演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演化是指自然景观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演化过程。
培养学生对时间演化的认知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向学生解释时间的演化是指自然景观在不间段内发生的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中的时间演化现象。
4.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找出不间段内的演化痕迹。
学生通过绘制时间线或描述演化过程,展示自然景观的时间演化。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自读与讲解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解读课文(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这部分分二层。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二)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
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的主题和内容。
激发学生对时间和地质变迁的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1.3 教学内容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层和化石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地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1.4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展示的地质图片和化石。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质变迁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时间的概念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性。
2.2 教学方法使用时间相关的道具和示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时间。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基本单位,如秒、分钟、小时等。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性,以及时间对生活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使用计时器等道具,让学生亲身体验时间的流逝。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和时间管理的方法。
第三章:时间的测量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和技术。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测量的意义和应用。
3.2 教学方法使用古代和现代的时间测量工具,如日晷、沙漏等,进行展示和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时间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和现代的时间测量工具和技术,如日晷、沙漏、钟表等。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4 教学活动展示古代和现代的时间测量工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时间测量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章:时间的记录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时间的记录方法和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记录的重要性and效益。
4.2 教学方法使用时间记录的相关工具和示例,如日历、钟表等,进行展示和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时间记录的好处和应用。
4.3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记录方法和方式,如日历、钟表、时间管理工具等。
时间的脚印教案六篇
Just because I wanted to survive, I started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o let go.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时间的脚印教案六篇时间的脚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__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__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
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
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
(齐读)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__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
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__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4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4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4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篇1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才能训练点训练学生的概括才能、逻辑思维才能、判断才能及语言表达才能。
(三)德育浸透点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擅长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方法:寓教于乐。
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泼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的。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泼,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
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确实,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如今、将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一)明确目的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老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程度,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考虑朗读时考虑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以下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时间的脚印》-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授课类型】略读课【教学方法】自主互助【教学手段】电子白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
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二、解题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
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
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研习课文组内提问,班级展示。
问题示例: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发现时间的痕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展示不同地区的地质景观,引导学生发现时间的痕迹。
分析地质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分析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时间的脚印2.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质时期的环境变化。
培养学生对地质证据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貌特征和生物演化。
分析地质证据,如化石、岩石等,了解地质时期的环境变化。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质证据,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收集学生的分析报告,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第三章:时间的秘密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时间的秘密,了解时间的测量方法。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和测量方法的发展。
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计量方式。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时间的重要性和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收集学生的讨论报告,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第四章:时间的管理等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规划和安排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如何制定合理的时间规划和安排。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时间管理的方法。
练习制定个人时间规划和安排。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收集学生的时间规划报告,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掌握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2)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会文章中的美。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科普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时间的痕迹。
(2)学会通过推理和想象,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3)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2. 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欣赏科普文学作品。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2. 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时间的脚印(如:岩石上的纹路、化石等)。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谈谈对时间的感受。
2. 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3. 精讲细读(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讲解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文章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时间的痕迹。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5.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谈谈自己对时间的感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时间的珍贵。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时间的感悟的短文。
五、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时间的感悟的短文,不少于200字。
要求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想象和联想,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能否掌握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2. 学生是否能运用想象和联想,欣赏科普文学作品。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时间的概念,知道时间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探索时间的管理和利用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敬畏之情,明白时间是无价的。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时间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与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现象,引发学生对时间的关注。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时间的基本概念教师讲解时间的定义、单位(年、月、日、时、分、秒)和换算关系。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探讨时间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成长、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
4. 小结与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学生完成作业:制作一张关于时间重要性的手抄报。
三、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时间的重要性,提高对时间的认识。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时间的理解和经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时间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和体会。
3.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时间管理方法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时间的脚印》相关内容。
2. 课件:时间的基本概念、时间单位换算等。
3. 实例: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时间现象。
4. 作业模板:手抄报。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六、教学内容第二课时:时间管理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的故事,引出时间管理的主题。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管理的理解和经验。
2. 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教师讲解时间管理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3. 探讨时间管理的实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时间管理。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对时间探索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名称和主题《时间的脚印》。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名称和主题。
提问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重要性。
第二章:时间的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2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常用测量单位:秒、分钟、小时、天、月、年。
解释日历和时钟的工作原理。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时间的常用测量单位。
解释日历和时钟的工作原理。
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时间的流逝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3.2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流逝和变化,包括季节的变化、日的长短变化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观察。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通过观察和记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时间的流逝。
第四章:时间的管理等第四章:时间的管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学习一些基本的时间管理技巧。
4.2 教学内容讨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制定计划和优先级。
学习如何避免拖延。
小组讨论和分享。
提供时间管理的工具和技巧。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讨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介绍制定计划和优先级的方法。
分享避免拖延的技巧。
第五章:时间的记忆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一些基本的记忆技巧。
5.2 教学内容讨论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如何有效地记忆信息。
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分享。
提供记忆的策略和技巧。
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讨论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介绍有效的记忆技巧。
学生练习记忆技巧,并进行分享。
第六章:时间的记录让学生了解记录时间的重要性。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第一章:时间的概念与单位1.1 教学目标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熟悉时间的基本单位掌握时间换算方法1.2 教学内容时间的基本概念:时刻、时段时间的基本单位:秒、分钟、小时、天、月、年时间换算方法:小时与分钟、天与小时、月与天、年与月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单位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时间换算方法1.4 教学活动讲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单位分析时间换算案例学生进行时间换算练习1.5 教学评价学生能正确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单位学生能熟练运用时间换算方法第二章:日历与历法2.1 教学目标了解日历的基本构成熟悉公历和农历的区别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2.2 教学内容日历的基本构成:年、月、日、星期公历和农历的区别:公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为一年,农历以月亮绕地球转一圈为一个月闰年的判断方法: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或者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是闰年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日历的基本构成和公历、农历的区别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闰年的判断方法2.4 教学活动讲解日历的基本构成和公历、农历的区别分析闰年的判断案例学生进行闰年判断练习2.5 教学评价学生能正确理解日历的基本构成学生能熟练运用闰年的判断方法第三章:时间的计算与规划3.1 教学目标掌握时间的基本计算方法学会制定时间规划3.2 教学内容时间的基本计算方法:加、减、乘、除时间规划的制定:短期时间规划、长期时间规划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时间的基本计算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时间规划的制定3.4 教学活动讲解时间的基本计算方法分析时间规划的制定案例学生进行时间计算和规划练习3.5 教学评价学生能正确运用时间的基本计算方法学生能制定合理的时间规划第四章:时间的珍惜与利用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4.2 教学内容珍惜时间的意义:时间是不可逆的,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制定时间规划、分配时间、避免拖延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珍惜时间的意义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4.4 教学活动讲解珍惜时间的意义分析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案例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实践4.5 教学评价学生能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学生能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第五章:时间的测量与工具5.1 教学目标了解时间的测量方法熟悉常见的时间测量工具5.2 教学内容时间测量方法:太阳历、阴阳历、原子钟常见时间测量工具:时钟、手表、日历、计时器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常见时间测量工具5.4 教学活动讲解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常见时间测量工具学生进行时间测量和工具使用的练习5.5 教学评价学生能正确理解时间的测量方法学生能熟练运用常见时间测量工具第六章:时间的流逝与生活6.1 教学目标理解时间对生活的影响学会在生活中有效利用时间6.2 教学内容时间与生活的关系:时间对生活的组织、时间对生活的影响生活中学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合理安排日程、提高工作效率、平衡工作与生活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时间与生活的关系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生活中学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6.4 教学活动讲解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分析生活中学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案例学生进行在生活中有效利用时间的实践6.5 教学评价学生能理解时间对生活的影响学生能在生活中有效利用时间第七章:时间的管理与调节7.1 教学目标学会时间管理的方法掌握时间调节的技巧7.2 教学内容时间管理的方法:优先级管理、时间分割、自我约束时间调节的技巧:调整心态、合理安排休息、应对突发事件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时间调节的技巧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时间管理和调节的案例7.4 教学活动讲解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时间调节的技巧分析时间管理和调节的案例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和调节的实践7.5 教学评价学生能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学生能运用时间调节的技巧第八章:时间的科学探索8.1 教学目标了解时间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时间进行科学探究8.2 教学内容时间在科学探索中的作用: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尺度建立运用时间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果验证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时间在科学探索中的作用和运用时间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8.4 教学活动讲解时间在科学探索中的作用和运用时间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实践8.5 教学评价学生能了解时间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性学生能运用时间进行科学探究第九章:时间的哲学思考9.1 教学目标理解时间在哲学中的含义学会从哲学角度思考时间9.2 教学内容时间在哲学中的含义:时间的本质、时间与存在、时间与真理从哲学角度思考时间的方法:反思时间观念、探讨时间与人生的关系、思考时间的价值9.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时间在哲学中的含义和从哲学角度思考时间的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哲学角度思考时间的案例9.4 教学活动讲解时间在哲学中的含义和从哲学角度思考时间的方法分析哲学角度思考时间的案例学生进行哲学思考的实践9.5 教学评价学生能理解时间在哲学中的含义学生能从哲学角度思考时间第十章:时间的艺术表现10.1 教学目标了解时间在艺术中的呈现方式学会欣赏时间艺术作品10.2 教学内容时间在艺术中的呈现方式:绘画、雕塑、音乐、文学欣赏时间艺术作品的方法:感受艺术家的时间观念、理解艺术作品中的时间表达、体验艺术作品中的时间流动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时间在艺术中的呈现方式和欣赏时间艺术作品的方法10.4 教学活动讲解时间在艺术中的呈现方式和欣赏时间艺术作品的方法学生进行欣赏时间艺术作品的实践10.5 教学评价学生能了解时间在艺术中的呈现方式学生能欣赏时间艺术作品重点解析本教案《时间的脚印》共包含十个章节,涵盖时间的基本概念、单位、计算、规划、珍惜、测量工具、生活影响、管理调节、科学探索和哲学思考、艺术表现等方面。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第一章:时间的概念与单位1.1 时间的基本概念引入时间的定义:时间是一种用于测量事件发生顺序和持续期间的量。
解释时间的相对性:时间的流逝速度可能会因观察者的相对位置和速度而有所不同。
1.2 时间单位介绍常见的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天、周、月、年等。
解释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例如,1小时=60分钟,1天=24小时等。
第二章:时间的计算与表示2.1 时间的计算教授时间的加减法:如何计算两个时间之间的差值,例如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
引入时间的工作原理:时间的计算基于24小时制或12小时制。
2.2 时间的表示介绍不间表示方法: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上午和下午的表示等。
教授如何读写时间:例如,如何读写10:00 AM或14:30。
第三章:日历与历法3.1 日历的基本概念介绍日历的定义和作用:日历是一种用于组织和表示日期的工具。
解释日历的起源和发展:从罗马日历到现代公历。
3.2 历法与闰年解释历法的基本原理:如何通过月份和年份的安排来模拟时间的流逝。
介绍闰年的概念:闰年是为了调整日历与地球公转周期的一致性而设置的。
第四章:时间的流逝与周期4.1 时间的流逝解释时间的流逝:时间不断地向前推进,不可逆转。
引入时间流逝的感知:人们如何感知时间的快慢和流逝。
4.2 周期与频率介绍周期和频率的概念:周期是事件重复的时间间隔,频率是单位时间内事件重复的次数。
举例说明周期和频率的应用:如心跳的周期和频率。
第五章:时间的管理与应用5.1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介绍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有效管理时间可以提高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教授时间管理的原则:如制定计划、优先级排序和避免拖延。
5.2 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探讨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如工作、学习、休闲等。
举例说明时间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如时间管理技巧在工作中的运用,时间规划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等。
第六章:时间的历史与科学6.1 时间的测量历史探讨古代时间测量方法:日晷、水钟、沙漏等。
《时间的脚印》教案(5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5篇)结束语篇一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
”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识记字词篇二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时间的脚印》教案篇三目标: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教学设想: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
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
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
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3,学法。
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操作:一、导入: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例: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的脚印教案3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3篇整体感知课文篇一腐蚀(sh)浑浊(zhu)山麓(l)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o) 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时间的脚印教案篇二导入新课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
教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拟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
其实,化石有很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
它不知道危急正在向它靠近。
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进树脂的坟墓中。
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宽阔土地上,生活着很多长着长毛的猛犸。
一天,一头猛犸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
当这头猛犸被科学家开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根底上,教师重申强调: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
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学问。
学问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简单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采纳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外形、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清楚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的思想感情,到达教育人的目的。
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外形、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说明事理、介绍学问为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文本链接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
岩的一种。
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
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
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
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四)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
踪迹(zōnɡ)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 帷幕(wéi)
龟裂(jūn)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2.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
3.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6.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五)课文精读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3.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
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8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
第22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方式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
第24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
第27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5.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自然段):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6.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7.阅读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9.品味说明语言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一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加点词语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六)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七)写作特点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
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
‘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
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