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与都江堰生态智慧 (1)

合集下载

品不够的风景——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的生态智慧及人居意义

品不够的风景——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的生态智慧及人居意义
生态与环境 I ECOLOGYAND ENVIRONMENT
124
文章编 号:1009-6000(2018)o5一Ol24—09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 识码 :B
doi 10 3969/l issn 1009—6000 2018 05.01 7
基 金 项 目 :重 庆 市 社 会 科 学 规 划博 士项 目 {201 7B S27)、中 央高 校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SWU118001).福建省社科规 划项目青年博士论文项 目 (FJ201 5C227)共 同资助。
Abstract: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is a regional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OB the Chengdu plain It takes DujIiangyan Headwork as the core and experiences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through various dynasties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s layout“in harm ony w ith site” and place the m ain structure“cleverly” in the nature The engineering system “sizes up the situation”and develops due to hum an settlements demand:water quantity control capacity,engineering m anagem ent ability,engineering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level upgrade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Establishing correc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cept

海绵城市智慧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智慧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智慧解决方案摘要: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城市内涝等环境问题。

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治理理念,海绵城市概念已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海绵城市通过运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雨水收集利用、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对城市雨洪进行调控和治理,以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位一体发展。

本文将讨论海绵城市的智慧解决方案,包括智慧雨水管理、智慧用水管理、智慧排水系统等,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引言: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的扩张对城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治理模式,通过运用智慧解决方案对城市雨洪进行调控和治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

一、智慧雨水管理智慧雨水管理是海绵城市中的核心环节,它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实现城市雨洪的调控和治理。

智慧雨水管理包括集雨系统、雨水利用系统和雨洪调控系统三个方面。

集雨系统主要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并储存起来,以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智慧集雨系统采用传感器和遥测技术,可以自动检测降雨强度,控制雨水的收集和储存,以适应不同的降雨情况。

雨水利用系统是将收集起来的雨水用于城市绿化、景观水体养护和农业灌溉等方面。

智慧雨水利用系统通过监测雨水储量和需水情况,实现对水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雨洪调控系统通过地面渗透、雨水蓄滞洪区等措施,控制城市雨洪的发生和水湿的蓄洪量,并将洪水引导到合适的地方进行处理。

智慧雨洪调控系统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仿真技术,对城市雨洪进行预测和调度,提前采取措施,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

二、智慧用水管理智慧用水管理是海绵城市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它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城市用水情况,优化用水管理,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智慧用水管理包括用水监测系统、用水分析系统和用水调度系统三个方面。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措施和技术手段,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使城市在自然和人工建筑物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减少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

下面就海绵城市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区之一、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上海市面临着洪涝灾害、地表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提出了构建海绵城市的概念,并进行了实践。

案例分析:1.雨水资源的利用:上海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湖,收集和储存雨水资源,供农田灌溉、景观湖泊充水等用途。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资源有效利用,减少输送和处理水的成本。

2.洪水防治:上海市实施了雨水调蓄、汛期蓄洪区、水网调控等措施,对西子湖、甪直河等地进行改造,增加洪水容量。

在城市规划中,提高地势,建设绿色屋顶和湿地,以增加城市的洪涝容量和抗洪能力。

3.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上海市通过建设城市公园、植树绿化等措施,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绿地可以吸收雨水,改善城市的地表径流状况,减少洪涝的发生。

同时,绿地还能提供阴凉的环境,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4.水生态系统的构建:上海市通过修复河道、湿地、滨海湿地等水生态系统,恢复自然水环境,提高水质和水资源的净化能力。

这些水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减少水资源的污染。

5.基础设施的改造:上海市对雨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提高城市的城市排水能力和污水处理能力。

通过建设大型雨水花园、雨水林等措施,减少城市排水的压力,提升城市的防洪能力。

6.智能技术的应用:上海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城市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城市的雨水情况、水资源利用情况等。

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掌握城市的水资源动态情况,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案例结论:上海市通过实施海绵城市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中国海绵城市案例

中国海绵城市案例

中国海绵城市案例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面临的环境挑战日益严峻。

城市雨洪、水质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构建多功能、多元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市的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和生态环境修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方向。

上海临港新片区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案例之一。

临港新片区地处长江口,地势低洼,常年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临港新片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和收集利用。

同时,临港新片区还大力推广了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墙体绿化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另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是南京溧水区。

溧水区地处长江下游,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溧水区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收集和净化。

与此同时,溧水区还大力推广了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如北京通州区、广州南沙区等。

这些案例都充分证明了海绵城市在解决城市水环境、生态环境等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总的来说,中国海绵城市案例丰富多样,这些案例在城市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希望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能够不断推进,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案例波特兰这地儿啊,以前就和很多城市一样,一下大雨就“水漫金山”,城市里到处积水,下水道都忙不过来,搞得大家出行特别不方便,就像在玩“水上冒险”游戏,可这游戏没人想玩啊。

然后呢,城市的管理者们就开动他们的小脑袋瓜了。

他们决定把波特兰打造成一个智慧海绵城市。

这第一步啊,就是搞绿色屋顶。

你想想看,在那些大楼的屋顶上,不再是光秃秃的水泥板,而是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

这些植物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海绵宝宝,下雨的时候,它们就大口大口地喝水,把雨水储存起来。

而且啊,这些绿色屋顶还特别好看,从高处看下去,就像给大楼戴上了一顶顶绿色的帽子,波特兰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的。

还有街道绿化这一块,那也是相当有创意。

他们在街道两旁种上了很多树,还设计了一些特别的雨水花园。

这些雨水花园可不是普通的花园哦,它们的地势比较低,周围用石头和一些特殊的土壤围着。

一下雨,雨水就会顺着街道流进这些雨水花园里。

花园里的植物和土壤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它们把雨水过滤、吸收,就像一个天然的净水器一样。

这样流进下水道的水就干净多了,而且还减轻了下水道的压力。

另外,波特兰在城市建设中还特别注重可渗透路面的使用。

传统的水泥路和柏油路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盾牌,雨水根本渗不下去。

但是波特兰的可渗透路面就不一样啦,它就像一块有很多小孔的海绵,雨水可以慢慢地渗透到地下。

这样地下的水资源也能得到补充,一举多得呢。

而且啊,这一切可都不是随便弄弄的。

波特兰利用了很多智慧科技来管理这些海绵设施。

他们在各个地方安装了传感器,就像给这些设施装上了小眼睛和小耳朵。

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降雨量、土壤湿度、水位等等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传到一个大的管理系统里。

城市的管理者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城市的排水策略,比如说如果某个地方的雨水花园已经满了,他们就可以及时把多余的水引导到其他地方去。

现在的波特兰啊,下雨天不再是灾难了。

街道上虽然也有雨水,但不再是积水成河的景象。

人们可以在小雨中悠闲地漫步在充满绿色的街道上,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一、绪论
智慧海绵城市是指由社会共同参与,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理念(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
文发展),构建城市建设及管理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资
源优化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空间质量,提升居民满意度,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二、建设原则
1、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加速可持续发展。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的重
点在于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技术,利用资源,以加快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经济、环境及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集中控制与局部优化结合的系统管理模式。

智慧海绵城市的
系统管理模式一方面应建立智慧型的集中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城市建设和
治理的“绿色、低碳、共享”标准的全局控制;另一方面要实现局部优化,以扩大居民的活动空间,促进有效的市场效率,使城市体系更加弹性、活
力和智能化。

3、构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市民服务一体化服务体系。

从都江堰工程看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示

从都江堰工程看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示

从都江堰工程看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示大学科普2017-04-09阅读原文1都江堰工程的介绍如今人类依靠高科技技术,创造了很多堪称奇迹的大型工程,却也遭遇了严峻的环境挑战。

我们应该回头看一看中国古代闪耀着生态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在发挥重要功能,建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2270 多年而不衰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

都江堰扼岷江上游与中游交界的咽喉。

对整个成都平原而言,都江堰是一条地上悬河,其水患长期祸及成都平原。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其儿子,吸取前人治水经验,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的特殊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作为一个集灌溉、防洪、提供生产用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以及遍布于成都平原上的自动引流灌溉渠共同构成。

三大主体工程是整个工程的灵魂,也最能够体现都江堰治水的生态智慧。

都江堰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缺乏现代科学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既控制了岷江水患,又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加上“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三字经”,其简便、低廉、高效的维护管理手法,使得都江堰在2270多年后仍能继续发挥作用。

2古代生态智慧的体现古代先贤在建设都江堰工程时,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个伟大工程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这些照亮人类前行道路的生态智慧启示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协同共生,等等。

事实上,先秦的师法自然思想为李冰建设都江堰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的修筑及其运行管理,都遵循着自然运行的生态法则,都是本着人与自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的,是人与自然签订的一个长期契约。

智慧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智慧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智慧海绵城市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智慧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智慧海绵城市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态工程手段,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实现城市内涝、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治理,以及提升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

一、智慧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

智慧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是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海绵”,能够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等自然水源,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同时,通过绿地、湿地、透水铺装等手段,实现城市内涝的有效控制,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智慧海绵城市的实施方案。

1. 规划设计阶段。

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海绵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分区。

在规划设计中,要注重绿地系统的构建,合理规划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设施,确保城市各项功能的有机融合。

2. 建设实施阶段。

在建设实施阶段,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措施,改善城市的雨水排放和水资源利用状况。

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环境质量。

3. 智能管理阶段。

在智慧海绵城市的管理中,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能监测和管理系统,实现对城市雨水资源的实时监测、调控和利用。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三、智慧海绵城市的推广应用。

智慧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智慧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示范推广。

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提供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社会各界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智慧海绵城市建设,共同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四、智慧海绵城市的未来展望。

智慧海绵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的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还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的宜居性。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面临着许多环境挑战,例如洪水、城市热岛效应、水质污染等。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海绵城市成为了当今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包括规划设计、改造建设和管理运营等方面。

1. 规划设计建设海绵城市的第一步是进行规划设计,确保城市能够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水资源管理。

以下是几项关键措施:1.1 建立蓄水设施为了应对洪水和降雨过多的情况,建立蓄水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设施包括水库、湖泊和蓄水池等,可以储存雨水,减轻城市的排水压力。

1.2 保护自然水系保护自然水系是海绵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

保护并修复湖泊、河流和沼泽地等自然水系,有助于提供水资源、改善水质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1.3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包括公园、绿地、绿化带和湿地等,可以吸收雨水、提供自然空调和净化空气等功能。

在海绵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绿色基础设施的布局和设计。

2. 改造建设除了规划设计,改造已有的城市基础设施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几项关键措施:2.1 拆除硬化地面硬化地面是城市暴雨排水不畅的主要原因之一。

拆除部分硬化地面,改为透水铺装或绿化带,有助于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

2.2 改造下水道系统改造下水道系统是确保海绵城市正常排水的关键步骤。

可以采用新型的雨水管网设计,提高排水效率,并增加雨水入渗系统,减少排放的污水量。

2.3 湖泊河道修复对于已经被填埋或破坏的湖泊和河道,进行修复和恢复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清淤、生态修复和景观改造,可以使这些水体恢复其自然功能。

3. 管理运营建设海绵城市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工程,还需要长期的管理运营。

以下是几项关键措施:3.1 智慧城市技术应用智慧城市技术可以提高海绵城市的管理效率,例如使用传感器监测雨水排放、智能灌溉系统和远程数据管理等。

3.2 多方参与与合作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与合作。

智慧海绵城市-生态污水处理技术

智慧海绵城市-生态污水处理技术
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生态污水处理,改善水环 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生态
文明建设。
03 智慧海绵城市中的生态污 水处理技术应用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01
02
03
雨水收集设施
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收集 罐、雨水渗透池等,用于 收集建筑、道路等硬化地 表的雨水。
雨水利用技术
将收集的雨水经过处理后, 用于冲厕、洗车、绿化灌 溉等,实现雨水的资源化 利用。
多元化资金来源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技术难题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需要克服一 系列技术难题。
资金压力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筹集资 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政策支持
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和 发展。
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应对城市洪涝灾害
通过智能化的排水系统和雨水收集利 用技术,有效应对城市洪涝灾害,保 障城市安全。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智慧海绵城市的建设,推动城市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02 生态污水处理技术介绍
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原理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通过合理设计,实现污水的净化。 模拟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强化水体中的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群落的降解作用。
智慧城市发展
智慧城市的发展为智慧海绵城市提供了 技术基础和数据支持,使得城市能够更 加智能化地管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智能化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实现 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降低水资源浪费。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生态化的污水处理技术和绿色基 础设施建设,减少城市水环境污染,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生产生活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水利工程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其建设意义重大,在项目的实施中,不仅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而且对农业生产活动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应充分遵循生态理念,确保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理念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有助于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

关键词:生态理念;水利工程设计;应用1、水利工程设计中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1.1水利工程设计中采用原材的环保问题为了确保绿色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设计人员在开展水利工程设计时,必须全面的分析水利工程建设使用的原材料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由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泥、钢材等原材料。

这些原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气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另外,石头也是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必需的原材料之一,但是施工企业主要是通过挖掘山体的方式获取水利工程施工所需要的石头的,这种方式不仅对山体的植被造成了严重的薄厚,严重的还会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对水利工程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和影响。

1.2施工后期环境恢复不理想设计人员在开始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前,必须对环保和水保等各方面的问题予以充分的重视。

如果设计人员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应用绿色设计理念的价值,那么不但会影响到后续水保措施实施的效果,同时也无法达到在短期内恢复被破坏生态环境的目的。

1.3环境问题由于水利工程项目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过度地注重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再加上水利工程项目不仅建设规模较大,而且涉及的内容也较多,所以,出现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周边生态环境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是导致噪声污染出现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施工企业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噪音,避免因为噪声污染情况的出现,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

都江堰的生态原理

都江堰的生态原理

都江堰的生态原理
都江堰生态原理主要包括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1. 植被覆盖:都江堰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高,包括森林、灌木、草地等多种植被类型。

植被具有防止土壤侵蚀、固定水土、保持水分等作用,能够减少水土流失,维持水环境的稳定。

2. 水土保持:都江堰地区依靠植被和地形等自然因素,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土壤不受侵蚀和冲刷。

采取措施包括修建沟渠、设置坝堰、建立沟壑治理体系等,使得水流顺畅,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3. 水源涵养:都江堰通过修建水利工程,使得水源得以涵养和储存。

大量的山区水流通过堰塞湖和引水渠道储存起来,在旱季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供应。

这样能够保证地区农业灌溉和人民生活的用水需求,并且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 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江堰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类生物。

为了保护这些生物资源,都江堰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乱捕滥捞、限制砍伐等,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原生物种的繁衍生息。

总之,都江堰的生态原理主要依赖植被覆盖和水土保持措施,通过水源涵养和生
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维护着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涉水灰绿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以都江堰市海绵城市建设为例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涉水灰绿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以都江堰市海绵城市建设为例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涉水灰绿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以都江堰市海绵城市建设①为例付韵潮,杨艳梅,魏婷,王家良摘要:近年来,城市综合水问题日益凸显,“海绵城市”应运而生,而涉水灰绿基础设施是承载水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调动涉水灰绿基础设施构建海绵城市,解决城市综合水问题是研究的新方向。

文章通过分析海绵城市与涉水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认为构建涉水灰绿基础设施体系可以实现海绵城市提出的解决城市综合水问题的目标。

以都江堰市海绵城市建设为例,阐述了针对水生态优化、水环境改善、水资源利用、水安全保障的综合水目标,结合“区域—城区—场地”尺度构建“大海绵—小海绵—微海绵”涉水灰绿基础设施体系的具体过程,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灰色基础设施1引言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带来水资源供需失衡、水环境恶化、水生态脆弱、水安全存在隐患等多种水问题[1]。

依靠传统的灰色设施是不能统筹解决上述水问题的,亟须一个更为综合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正是顺应而生的新兴研究方向,通过统筹建设涉水灰绿基础设施,利用各自的优势,弥补相互的不足,以达到解决综合水问题的目标。

近年来,对海绵城市及相关基础设施的研究较多。

但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海绵城市系统的构建,没有落脚到怎样调动基础设施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2,3]。

而在海绵城市与基础设施关系研究中,更关注涉水绿色基础设施,不能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目标[4-6]。

本次研究从海绵城市建设角度出发,构建起灰绿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以解决城市综合水问题。

2海绵城市与涉水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2.1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海绵城市建设的范畴已经扩展为城市涉水领域,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7,8]。

2.2涉水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Urban Infrastructure)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涵盖了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①论文项目《都江堰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获得2017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水系统工程三等奖,以及2017年度四川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海绵生态智慧系统设计方案

海绵生态智慧系统设计方案

海绵生态智慧系统设计方案海绵生态智慧系统是一种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智能技术的城市治理系统,旨在解决城市排水和水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海绵生态智慧系统的设计方案。

一、系统背景和目标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带来的排水问题以及自然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种海绵生态智慧系统,通过综合利用城市雨水、地下水和其他自然水源,实现城市排水和水资源管理的智能化、可持续发展。

系统目标包括:1. 实现雨水的快速排放和处理,减少城市内涝问题。

2. 提高城市地下水位,增加地下水资源量。

3. 实现雨水的合理利用和循环使用,减少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4. 通过智能化监控和管理,实现对海绵生态系统的全面掌控和调节。

二、系统组成和功能海绵生态智慧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1. 雨水收集系统: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设施,将城市雨水收集起来,供后续处理和利用。

例如,设计有盖的排水沟以及雨水收集井等设施。

2. 雨水储存系统:设计合理的雨水储存设施,将收集的雨水储存起来,供后续利用。

例如,设计有盖的雨水蓄水池和地下雨水储存系统等设施。

3. 雨水处理系统:通过采用生态处理技术,对雨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污染物和杂质。

例如,采用湿地植物过滤和生物降解等技术,将雨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去除和转化。

4. 雨水利用系统:将处理后的雨水利用于城市绿化、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等方面。

通过管网系统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对雨水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5. 智能监控和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控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对海绵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

例如,利用智能水表、水位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雨水的流量和水位;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海绵生态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优化调控。

三、系统优势和应用前景海绵生态智慧系统相比传统的排水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灵活性:海绵生态系统可以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设计和布局,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城市特点。

水文化与海绵城市生态智慧

水文化与海绵城市生态智慧

水文化与海绵城市生态智慧水文化的概念与意义水文化,是指人们对水的认知和文化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水文化则是人们对水的认知和文化的总称,涵盖水的文化属性、文化遗产、文化符号等多种方面。

水文化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来说,水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促进人们对水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同时,水文化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城市注入文化内涵和价值。

海绵城市的概念与特点海绵城市,是指利用城市自身的“海绵系统”(包括河流、湖泊、绿地、城市湿地等)调节城市雨洪和内陆洪水的城市。

相比传统城市的“石头城市”特点,海绵城市的建设注重自然和人工的综合应用,通过构建多功能的雨洪管理系统,集成城市防洪、防涝、生态修复和景观塑造等多重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特点包括:•绿色低碳: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实现城市生态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多功能性:构建多层次、多年龄、多功能的海绵系统,实现雨洪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智能化: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雨洪预测、监测和智能管理。

•可持续性:通过构建海绵城市,实现城市雨洪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城市的长久发展。

水文化与海绵城市的结合海绵城市的实现需要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水文化的发展和弘扬离不开海绵城市的支持和倡导。

首先,应充分利用水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符号,构建城市海绵建设的文化基础。

比如,在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可以考虑“水文化街区”的建设,通过融入地域性水文化元素,塑造具有特色和风格的城市街区。

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节庆等形式,宣传城市海绵建设的理念和成效,提升海绵城市的社会认同度。

其次,应注重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智能化。

通过推广智能化技术手段和智能监测装备,构建智慧海绵城市,提高城市防洪、防涝等应急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最后,应追求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海绵城市智慧系统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智慧系统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智慧系统设计方案智慧系统在海绵城市的设计,主要应该从水资源管理、交通管理、能源管理和环境监测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水资源管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

可以利用智慧系统对降雨水进行收集和储存,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智能感知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测降雨情况,自动调控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

同时,结合水质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状况,对水体进行治理和净化。

此外,可以建立智慧排水系统,根据实时的降雨情况和水位监测数据,智能控制排水系统的运行,合理调度雨水的排放,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

其次,交通管理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可以通过智慧交通系统,实现交通信号灯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根据实时交通情况智能地调整信号灯的时序,提高路口的通行效率。

同时,可以通过智能停车系统,利用车牌识别技术和停车位检测传感器,实现停车位的实时监测和导航引导,帮助司机快速找到空闲停车位,减少城市拥堵和车辆排放。

此外,可以通过智能导航系统,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和路况预警,引导驾驶员选择最佳行驶路线,减少路途时间和交通堵塞。

再次,能源管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可以通过智慧能源系统,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城市的电力供应。

可以建立智能配电网,实现对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分配,根据各个用电设备的能源需求,智能调控能源供应。

此外,可以通过智能照明系统,实现路灯的自动控制和调光,根据实际需求智能调节照明亮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可以利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能耗的监测和控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对建筑内部的能源使用进行优化和调节,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损耗。

最后,环境监测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可以利用智慧系统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安装各种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城市中的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地下水位等环境参数。

通过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及时预警和处理环境问题,保持城市的良好生态环境。

同时,可以利用智慧系统实现垃圾分类和垃圾回收的智能化管理,通过智能垃圾桶和垃圾回收站,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减少垃圾的排放和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及启示Brief analysis on ancient city of Dujiangyan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摘要:都江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所在地,其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了都江堰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建设经验和启示。

这些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值得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都江堰;古城;水环境;经验Abstract:Dujiangyan is a famous landscape and cultural city in China, and where is home to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on th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iscus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Dujiangyan on the ancient city site selection and planning,spatial pattern,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llows the idea of natural philosoph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hich combines the flood control system, flood control technology with the water control culture to build sustainabl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with the the function of ecology,aesthetics and cultural function.The experience of ancient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worthy for modern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ference.Key words: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Dujiangyan, Ancient city, Water environment,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李 姝 LI Shu 姜 涛 JIANG Tao 舒 茜 SHU Xi 陈其兵* CHEN Qibing水文环境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要素,其对城市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景观营造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水文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形态关乎到城市的安全构筑与人地和谐关系的建设[1]。

自古以来,城市文明的出现就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文环境的综合整治情况。

良好的水文环境离不开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不仅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具有重要的美学、生态、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在关乎城市兴衰存亡的城市防洪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角度探索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正确处理人与水文环境关系的例子,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

这一古老的水利基础设施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开凿于公元前256年前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有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而且提供了防洪、灌溉、水产、旅游、教育等多种复合功能,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中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的就是因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一座具备完善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水城”,深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处理水文环境过程中所体现的生态智慧,是古人生存艺术的体现[2]。

有学者对都江堰古城的城市形态、景观营造、风景名胜、建筑设计等进行了研究[3-6],也从遗产、旅游、文化等视角对都江堰城市建设进行了探析[7-8]。

本文试图探索古城建设中的水文环境适应性,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分析水文环境与古城的密切关系,总结古城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为现代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启示。

1研究区域与方法1.1研究区域都江堰市古称灌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与岷山山脉交界处。

城市北部为高山,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冲击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作者简介:李姝/女/1993年/四川都江堰人/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姜涛舒茜陈其兵参考文献:[1]杨会会,闫水玉,任天漫.丽江古城适应水文环境的生态智慧研究[J].风景园林,2014(6):54-59.[2]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区适应性“水城”景观及其保护和建设途径[J].水利学报,2008,39(6):688-697.[3]周雅雪.都江堰城市形态演变与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4]赵力元.灌县古城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5]赵长庚.论都江堰市山水、堰城、寺庙与园林[J].规划师,1994(3):4-16.[6]刘燕,许晋.古城中现代建筑风貌塑造思路初探—以都江堰伏龙、文庙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3,39(2):287-291.[7]曹玲玲.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D].南京大学,2013.[8]郑大俊,王炎灿,周婷.基于水生态文明视角的都江堰水文化内涵与启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5):79-83.[9]四川省灌县志编纂委员会.灌县志[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0]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11]冯广宏.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M].成都:巴蜀书社,2007.明朝都江堰在西北沿山筑城墙,南面紧邻内江,东北高墙起于平原,西门与玉垒关相对。

城市形制与自然风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基本奠定了古城格局,山—水—城的城市框架成为城市最大的特色。

2.5 护水爱水的水文化传承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能沿用至今,其护水爱水的水文化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以“岁修”制度和李冰的治水理念为代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是历代水利人管理维护的结果,并且在维护的过程中坚持“道法自然”的原则,重视“人水和谐”的目标,根据特殊地理环境和水流态势,调整堰的位置。

从古至今无数治水人的实验证明了李冰留下的治水理念的正确性。

在《都江堰记》中便有相关记载:“如西门豹引漳水,郑当时引渭水,足利于国。

中原变迁,闾殚为河,法多湮灭。

惟李公之堰幸存于蜀,乃二三公修之,俾古人之遗意千载如斯,尙永赖哉![11]” 而《复浚离堆碑记》中也提及了李冰的治水理念在历代岁修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今仍循古迹,事半功倍。

仲春之初,水泽盈畦,决裂无闻,民得耕稼以有秋,官吏相与庆于庭,士农相于歌于野,咸曰:‘一劳永逸,吾人其无阻饥之患也。

’[11]”3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启示3.1 道法自然,实现人水和谐的目标都江堰的创建是人类的治水理念空前的创新,治水能力也得到巨大发展,一个前所未有的“兴利除害”的理想状态经由都江堰而成为现实。

经过两千多年来的传承与积淀,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契合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治水理念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即道法自然。

都江堰工程顺应水的自然特性,既从生态角度保留河流自身特色,也对岷江整个流域的原始生态没造成任何破坏,充分利用了周边地势与岷江河道弯道旋流的水流规律,对部分河段加以整理拓展。

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古老智慧。

这对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尊重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循环的状况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3.2 融合历史、文化、美学功能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附属工程不仅是都江堰古城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立让古城因水而兴,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内涵。

而都江堰古城也成为了古堰、古桥、古城、园林、庙宇等历史文化要素的综合体。

古城与山、水、林等造景要素有机结合,北以玉垒山、盘龙山等为背景,南临开阔水系为前景,构成了半城山色半城水的山水园林城市,充分发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复合功能。

这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分注重功能性,而忽略其美学和文化价值等具有重要的启示。

3.3 制度、思想与技术相结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不仅有赖于科学先进的治水理念和技术,更离不开其优越的管理制度和大众爱水、护水思想意识的普遍性。

都江堰每年的“岁修”制度保证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每年都得到有效的管理维护,保证了水利工程生态功能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自宋代就受到官方认定的“放水节”更是体现了广大民众爱水、护水思想意识的自觉性,使诸多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法规政策可以落到实处。

这对于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技术,轻视宣传等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

解读不同历史阶段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与经验。

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古城在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方法,总结都江堰城市建设与水文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智慧。

2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2.1科学的渠首选址和建设方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建设奠定了都江堰古城建设的生态基础,而这首先应该归功于科学的渠首选址和建设方案。

蜀郡太守李冰在对川西地区地形和水情进行详细考查之后,科学的选择了岷江出山口作为渠首工程建设地。

这里群山环抱,大江中行,形成了环状的地势和环流的水势,又由于都江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为修建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