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保险客户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界定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性 研究 成果 ,并得到上海市教委学科建设项 目“ 金触改革创新 背景下双金融法研究与人才培养 ”的支持 。 。 。 张秀全 ,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 、 博导 、 法学博士 ,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研究 。
① 参见张维迎 《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杜
⑥ 参见张维迎 《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上海三联书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仪峙年版 ,第 页。 ⑦ 参见 〔 美〕 科斯 、 哈特 、 斯蒂格利茨等 《 契约经济学》 ,〔 瑞典〕 拉斯 沃因 、 汉斯 韦坎德编 ,经济科
学出版社 年版 ,译 者前言第 页。
委托代理理论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2.委托代理理论——说明什么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Sappington,1991)。
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委托人对代理人行为不好察觉)。
委托代理理论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经济人,行为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更多的努力或付出,就可能有更好的结果,而委托人最关心的是结果,代理人却不感兴趣;代理人最关心付出的努力,委托人却没有直接的兴趣。
委托人的收益直接取决于代理人的成本(付出的努力),而代理人的收益就是委托人的成本(支付的报酬)。
因而,委托人与代理人相互之间的利益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
由于利益的相互冲突,代理人便可能利用委托人委托的资源决策权谋取自己的利益,即可能产生代理问题。
因而,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需要建立某种机制(契约)以协调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
代理人——行为表面上的合理性。
2、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信息的作用:减少经济主体的决策风险和失误,从而提高预期收益。
信息不对称: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
原因:第一,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第二,掌握信息要付出代价第三,信息的特性决定了信息流动的困难(卖者比买者掌握更多的信息)问题:逆向选择;柠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败德行为(道德风险)解决办法:政府干预;中间商;市场信号;建立激励机制委托代理理论还假设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是不对称的。
即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并不能直接观察到代理人的努力工作程度,即使能够观察到,也不可能被第三方证实;而代理人自己却很清楚付出的努力水平。
但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代理结果是与代理人努力水平直接相关的,且具有可观察性和可证实性。
由于委托人无法知道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代理人便可能利用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谋取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可能产生代理问题。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理论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理论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用于解释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这种关系中,委托方将任务委托给代理方,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或激励问题,代理方可能会有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行为。
逆向选择是指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方可能在获取任务后,隐藏关键信息或选择性地向委托方提供信息,以谋求自身利益。
委托方有可能因为缺乏代理方的信息而无法做出准确的决策,从而导致决策结果的损失。
道德风险是指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方可能因为激励问题而放弃履行其责任,甚至进行不道德的行为,损害委托方的利益。
这可能包括违反合同约定、挪用委托方的资金、泄露机密信息等行为。
为了解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委托方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委托方可以选择一个可靠的代理方,通过调研和评估代理方的信誉和业绩来减少逆向选择的风险。
其次,委托方可以明确合同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并设定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来激励代理方的行为。
例如,为代理方设置绩效奖金或提供其他激励措施来确保其尽职尽责地履行职责。
此外,委托方还可以采取监督措施,如进行定期的审计和监控,以确保代理方的行为符合合同约定以及道德规范。
总之,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是常见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问题,可能导致委托方的利益受损。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委托方可以
选择可靠的代理方,制定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并进行监督和监控。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委托方的决策准确性,并确保代理过程中的道德行为。
干货丨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干货丨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引言:股权激励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实践背景。
一、股权激励的诞生机制股权激励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实践背景。
0 1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指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代理人不能以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这种信息不对称如果是事前的,我们称之为逆向选择模型;如果是事后的,我们称之为道德风险模型。
在现代企业运行过程中,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如果经营者的目标与公司目标不一致,经营者就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谋取个人利益,对公司形成侵蚀,这种侵蚀我们称之为代理成本。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代理成本,股东需要通过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来规范经理的行为,股权激励就是一种选择。
这可以使经理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消减了双方的目标差异,并且使经理阶层承担部分由道德风险问题带来的利益损失,从而有利于将经理的努力引向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道路。
股权激励使公司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配置机制,使经营者的长期利益与企业的效益和股东的利益紧密联系并趋向一致。
委托代理理论是股权激励产生的动因,也是股权激励起源的基本理论。
0 2产权理论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明晰是企业绩效的关键或决定性因素,该理论认为:企业拥有者追求企业绩效的基本激励动机是对利润的占有,企业家对利润占有份额越多,提高企业效益的动机就越强,企业拥有者追求企业绩效动机的程度与利润占有的份额成正比。
那么,如果企业资产为私人拥有,拥有者就在产权上保证资产带来的收益不被他人所侵占,从而构建起企业拥有者对资产关切的有效激励机制; 但是,如果是非私有企业,那么企业就存在企业目的多元化、对经理激励不足,以及由不能承担所有商业风险导致的财务软约束等弊端。
产权理论就如同古语所表达的: 无恒产者无恒心。
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目的也就是通过建立在股权基础上的制度契约,实现经营者对产权拥有和利润占有的权利,从而实现追求绩效的自我激励动机。
招聘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成因分析——信息不对称

招聘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成因分析——信息不对称作者:何庭熊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9期摘要:“信息不对称”理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广泛存在于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模块。
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招聘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本文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招聘过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成因。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招聘一、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Information Asymmetry)”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史、宾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从而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便会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更多的利益,相反,处于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受到利益的损害。
信息不对称理论促进了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并广泛的应用于市场研究和政府决策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重要的一个应用是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代理人总是掌握着比委托人更多的信息并努力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必须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委托代理理论按照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把双方的不平衡分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如果不平衡发生在约定前称为逆向选择,发生在约定后称为道德风险。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广泛的存在,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方方面面。
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人力资源不能够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最大化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组织人力资源成本,并带来管理决策的失误。
下文将重点介绍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5-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及相关模型

某些预期的质量,即卖方承担了风险而不是买方。
(2)品牌:不仅可以显示产品的质量,而且可以在产品质量与预期
不符时向消费者提供一种报复的手段,即消费者可以减少未来的消费。 新产品也经常与老品牌相关联,因此,品牌也可以向它的潜在消费者保 证产品的质量。
值购买旧汽车。因此,该市场的均衡价格必然在1000- 1200美元之间。在该价格范畴内,只有低质量的旧汽车出 售,而没有高质量的旧汽车交易。
概率密度
第二轮选择后的质量分布 第一轮选择后的质量分布
选择前质量分布 质 量
S
图:旧汽车市场的变化
(5)结果
低质量旧汽车将高质量旧汽车排挤出交易市场。
连锁经营:与品牌具有类似的作用,如连锁旅店和连锁餐厅。 (4)许可制度:可以减少质量的不确定性。如医师许可证、律师许
可证等。
(5)信息披露与中介制度
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也译为败德行为,是指交易发生后,掌握较 多信息的一方(代理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 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利益的行为。道德风险破坏市
人数 人数
女性 男性
. A B En 劳动生产率 图 B:男女劳动生产率分布 图 A: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布 C D 劳动生产率
雇主考察员工劳动生产率的常见办法有:到原单位调查(需支付调 查成本),给一个试用期(需支付监督和考察成本,且并非所有职位都 适用),应聘测试(如笔试和面试,需支付测试成本,同时会存在偏
(1)假设
存在这样一个二手货市场,有100人希望出售他们的 旧汽车,同时又有l00人想买旧汽车,买主和卖主都了解这 些旧汽车中高质量与低质量的汽车各占50%。并且,拥有 高质量和低质量旧汽车的卖主的预期售价分别为2000和 1000美元,高质量和低质量旧汽车的潜在买主的预期支付 价格分别为2400和1200美元。 (2)信息对称时: 如果信息对称且充分,买主不难确定旧汽车质量,该 市场不存在什么问题。低质量旧汽车按1000-1200美元之 间的某个价格出售,高质量旧汽车按2000-2400美元之间 的某个价格交易。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下的医患关系分析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下的医患关系分析[提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闹事件逐年增加,医患关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剖析患者、医院、医生三者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并就代理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弊端,对如何缓解医患关系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委托;代理;医患关系;分析;思考一、医患关系现状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主的包括护士、医技人员、管理和后勤人员等医疗群体,与以患者为主的包括与患者关联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组织等群体,在诊疗过程中建立的相互关系。
狭义的医患关系是特指医生与患者间关系。
由于社会上的医患纠纷多数发生在医生与患者之间,所以本文取其狭义定义进行阐述。
目前,广东每年发生各类医疗纠纷大约为2.5万~3万起,而在广东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处理的每1,000件纠纷中,就有30%属医闹事件,医闹情况仍较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医疗纠纷案件以每年11%的速度递增。
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多起针对医务人员的恶性伤害事件,使医患矛盾更加尖锐。
紧张的医患关系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医疗纠纷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已经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
二、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的医患关系分析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对医患关系进行分析,可以从患者与医院的委托代理关系、医院与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患者和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患者与医院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患者与医院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患者由于其自身医疗知识的缺乏,只能将疾病的治疗委托给医院,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者”。
医院处于医疗信息优势的一方,负责对医院的医生、药师、护士等医疗资源的安排,确保患者可以得到最优的治疗,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者”。
患者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对于医疗专业知识存在盲点,为了能够让医院确实处于患者的立场考虑,就需要设置一套反馈机制,使医院是否保证了患者利益最大化的情况可以得到有效反映,同时将反馈的信息与医院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使反馈具有实用性。
供应链的委托代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委托代理理论基本假:
代理人的隐藏行为。委托人无法完全观察代理人的工作行为 和工作努力程度,只能监督和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 代理人的私有信息。代理人比委托人更了解工作的过程,掌 握委托人不具有的私人信息; 代理人行为结果的非确定性。代理人行为结果(产出)并不 完全由代理人行为本身决策,行为结果是一分布依赖代理人行为 的随机变量; 行为结果的可观测性。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可以观测代理人的 行为结果(产出),相对完全信息来说,私有信息和不可观测行 为会引起工作效率损失。
在实际的商务决策中,企业必须决定自己 最重要的目标是哪个方面。企业建立供应链当 然是需要在这几个方面保持一个平衡,但是在 一个特定阶段,也会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解 决当前的最突出问题,比如在某一段时间内, 会认为自己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库存的结构性 供求矛盾,因此会要求供应商参与库存管理;但 是在另一段时间,又发现当前的供应商无法提 供一个更能令人满意、更具有竞争力的价格。 这种矛盾可能随时都会出现,并且没有一次性 解决的方案。
供应链的委托代理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并存
委托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 的交易,委托代理问题是由当事人各方的信息不 对称引起的。在交易过程中,拥有信息优势的参 与人被称为代理人(agent),而不具有信息优 势的参与人则称为委托人( PrinciPal)。
委托代理问题背后隐含的假设是,代理人的 私人信息(包括行动和知识)会影响委托人的利 益,或者说,委托人不得不为代理人的行为承担 风险。从理论上来说,凡是涉及到契约双方进行 非对称信息的交易,而且该非对称的信息影响双 方的所得,就存在激励。
当合约关系开始之前,代理人就保有私人 信息,逆向选择问题就出现了。逆向选择发生 在一个核心企业在大范围的相关企业中选择组 建供应链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已经与供应商或 者分销商建立了稳定关系的核心企业来说,这 种风险要小的多,因为此时,核心企业对于自 己的合作伙伴已经有了长期的了解。
第七章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第七章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7.1 逆向选择一、逆向选择理论起源“逆向选择”作为信息经济学中重要的模型和研究范式,是指在交易双方签合约之前,如果存在信息非对称,信息优势方的行为人可能会故意隐藏信息,以求在交易中获取最大收益,而信息劣势方则可能受损。
逆向选择最初是由阿克洛夫1970年对美国的二手车市场的分析而来。
阿克洛夫在《“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之中建立起二手车汽车市场的逆向选择模型,指出在买主和卖主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主以市场的平均质量估计的价格只能购买到质量在平均质量以下的二手车,质量高于平均质量的二手车就无法销售出去,从而导致质量好的二手汽车逐步退出市场,市场上二手汽车的平均质量也就逐步下降,市场逐步走向瓦解。
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模型奠定了他在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也给更多学着在柠檬市场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逆向选择理论提供了发展方向。
二、阿克洛夫旧车市场模型1假设市场上有多个潜在的卖者和多个潜在的买者,卖者知道自己出售的车的质量θ,买者不知道θ,但知道θ的分布函数()F θ;买者出价P ,卖者决定接受或不接受;如果接受,买者的效用为()b V P πθ=-,卖者的效用为()s P U πθ=-;如果不接受,双方的效用均为零。
这里,()V θ为买者的评价,()U θ为卖者的评价,0V θ∂>∂,0U θ∂>∂,并且,我们假定()()V U θθ≥(否则,交易没有意义)。
注意,我们已将没有交易发生时的效用水平标准化为零。
因而交易带来的效用是指净效用:买者从质量为θ的车中得到的总效用为()V θ,支付的价格为P ,因而净效用为()b V P πθ=-;卖者从出售旧车得到的货币收入为P ,失掉车的效用损失为()U θ,因而净效用为()s P U πθ=-。
此外,我们还假定买者和卖者都是风险中性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特殊的情况说明上述模型中逆向选择是如何出现的,为什么非对称信息会导致帕累托改进不能实现。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消除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消除信息不对称“Adverse Selection”和“Moral Harzard”,这是经济学中著名的两个概念,也就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只听这个名称,可能大家并不知道这是在说什么。
那么我们就先来讲讲提出他们的经济学家所举出的例子。
敬请收听。
1970年,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发表了一篇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开创了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逆向选择与应对机制”。
这里的柠檬是个比喻,不是真的指水果柠檬,而是指那些和柠檬一样从外面看起来都很光鲜一致,但是实际内部的情况有酸有甜,只有品尝时才能确定内在质地的商品。
阿克尔洛夫发现在旧车交易市场上,购买者对于大量二手车的真实车况是不了解的。
很多车从外形、公里数、轮胎磨损这些简单特征来看大体接近,但是真实使用程度可能天差地别,这些信息只有卖主才真正了解。
但是卖主通常并不会主动提供这些信息,这就构成了信息不对称。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买车的人只能采用一种平均估值策略,就是根据以往众多二手车的平均质量表现,对某辆车的车况做出一个评价,并且给出相应于这个平均质量的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能买到高于平均质量的二手汽车,叫做甜柠檬;而另外一些人则买到了低于平均质量的汽车,也就是酸柠檬。
甜柠檬的主人当然知道自己的车辆估值偏低,所以就会退出交易。
而随着高质量二手车的退出,又会导致旧车市场上二手车的平均质量进一步下降,那么买主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随之下降,导致次高质量的二手车退出市场。
如此循环,最后旧车市场上只剩下最低质量的汽车,甚至导致市场萎缩至关闭。
通常的经济理论和常识都告诉我们,人们都会越来越选择质量高的商品,可是在上面的故事中,大家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低质量的商品,故此这种现象叫做逆向选择。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尔洛夫在逆向选择中,信息的不对称发生在订立交易合约之前,是卖主对买主占有信息优势;但是如果状态易位,信息的不对称发生在契约之后,买主对卖主占有信息优势,则会出现另一种重要的想象,叫做道德风险。
7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道德风险的定义: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道德风险的定义: 的定义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 自身效用时做出的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自身效用时做出的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道德风险存在于下列情况: 道德风险存在于下列情况: 由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备的合同使得负有责任的经济 行为者不承担全部的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受 行为者不承担全部的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受 ), 他们行动的全部后果,同样地, 他们行动的全部后果,同样地,也不享有行动的所有好 处。
πB =θ − P
π S = P −θ
当买者不能知道车的质量时,如果两类车都进 入市场,车的平均质量为:
E (θ ) = 4000
买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为P=4000; 但在此价格下,高质量车的卖者将退出市场,
(因为π S = 4000 − 6000 < 0)
低质量车的卖者愿意出售, 因为
π S = 4000 − 2000 > 0
——它们都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上出售。 它们都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上出售。 它们都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上出售
阿克洛夫旧车市场模型
假设 θ 为出售车的质量, 卖者知道 θ ,买者不知道 θ ,但知道 θ 的分布 F( θ) 。 买者出价p,卖者决定接受还是不接受;如果卖者接 受, 买者的效用为(净效用) 卖者的效用为(净效用) 如果卖者不接受,双方效用为零。
p 6000 4000 3000 2000
供给曲线
b =1.5 →
需求曲线
←b =1.2
b=1
450
θ
尽管在买者的评价高于卖者时市场会部分的存 在,除非b足够的大(本例中 b ≥ 1.5) 否则,交易数量不是最有效的:对称信息下所 有的车都应该从卖者手中转到买者手中, 但在非对称信息下,逆向选择使得所有 2000 b 的车留在卖者手中。 θ >
20140508信息经济学第五章_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解析

概率密度
第二轮选择后的质量分布 第一轮选择后的质量分布
选择前质量分布 质 量
S
图表 5-1:旧汽车市场的变化
平均质量
价格
质量曲线
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价格 A 图表 5-2:旧汽车市场均衡 B
数量
不完全信息对旧市场均衡的影响可由图表5-2表示。图表5-2A表示旧汽车的 平均质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提高,图表5-2B表示由于买主了解到旧汽车价格越低, 其质量就越低,即所谓“便宜没好货”,因此,当旧汽车价格下降时,购买量反 而会相应减少,故旧汽车需求曲线将会向后弯曲。这表明旧汽车市场的需求不仅 依赖于价格,而且依赖于质量。供给曲线由于价格上升上市出售的旧汽车将会增 加,故将会照常向上倾斜。
阿克洛夫创造的旧汽车(柠檬)市场模型,提出了
三个重要结论:
1)在非对称信息市场中,同种商品的质量依赖于价
格。这是“便宜没好货”的标准经济学解释;
2)非对称信息导致市场上买主和卖主的数量要比完
全信息结构下少得多,甚至非常少,因而交易市场的运
行是低效率的;
3)逆向选择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不同类型的产品,逆向选择的程度往往不同。 标准化产品: ——煤炭、钢铁、木材 (可进行期货交易) 一般产品: ——化妆品、家具、装饰材料 二手产品: ——旧汽车、旧家电、旧房子
三、逆向选择一般模型——二手汽车市场原理 假设存在一个二手汽车市场,有两种质量的汽车,低 质量和高质量,它们各占比例为λ 和1- λ 。 卖主:了解每辆所卖的车,对低质量车的评价是VL元, 对高质量车的评价是VH元(VH >VL) 买主:属于风险中性,对低质量车的预期支付价格为
WL元,对高质量车的预期支付价格为WH元(WH >WL)
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作者:张怡然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17年第04期摘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保险市场中普遍存在。
在保险市场中,逆向选择使优良的客户逐渐被排出市场;道德风险加大了事故发生的机会,对保险公司的收入有很大影响。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发展,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保险市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是影响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道德风险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有:加大了事故发生的机会;对保险公司的收入有很大影响;阻碍了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逆向选择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使优良的客户渐被排挤出市场;使保费的确定变为难题;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调查费用。
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根本措施是加大信息透明度,尽可能地减少保险公司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
本文在研究和分析了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概述1、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是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
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供给量就会减少;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需求量就会减少。
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因为可能担心生产者提供的产品质量低,是劣质产品,而非原来他们心中的高质量产品);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所以叫做“逆向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委托代理理论——说明什么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Sappington,1991)。
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委托人对代理人行为不好察觉)。
委托代理理论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经济人,行为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更多的努力或付出,就可能有更好的结果,而委托人最关心的是结果,代理人却不感兴趣;代理人最关心付出的努力,委托人却没有直接的兴趣。
委托人的收益直接取决于代理人的成本(付出的努力),而代理人的收益就是委托人的成本(支付的报酬)。
因而,委托人与代理人相互之间的利益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
由于利益的相互冲突,代理人便可能利用委托人委托的资源决策权谋取自己的利益,即可能产生代理问题。
因而,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需要建立某种机制(契约)以协调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
代理人——行为表面上的合理性。
2、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信息的作用:减少经济主体的决策风险和失误,从而提高预期收益。
信息不对称: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
原因:第一,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第二,掌握信息要付出代价第三,信息的特性决定了信息流动的困难(卖者比买者掌握更多的信息)问题:逆向选择;柠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败德行为(道德风险)解决办法:政府干预;中间商;市场信号;建立激励机制委托代理理论还假设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是不对称的。
即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并不能直接观察到代理人的努力工作程度,即使能够观察到,也不可能被第三方证实;而代理人自己却很清楚付出的努力水平。
但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代理结果是与代理人努力水平直接相关的,且具有可观察性和可证实性。
由于委托人无法知道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代理人便可能利用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谋取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可能产生代理问题。
代理人努力水平的不可观察性或不可证实性意味着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不能被包含在契约条款中,因为契约即使包含了这一变量,如果出现违约,也没有第三者能知道代理人是否真的违约,从而无法实施。
因此,委托人必须设计某种契约或机制,诱使代理人选择适合委托人利益的最优努力水平。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当利益相互冲突而信息对称时,委托人与代理人就能找到最优策略(契约),解决代理问题;当利益没有冲突,即使信息不对称,代理问题也不存在;而当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相互冲突且信息不对称时,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随之而生,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利用信息优势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即产生代理问题。
分析逻辑:委托人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将其所拥有(控制)资源的某些决策权授予代理人,并要求代理人提供有利于委托人利益的服务或行为。
代理人也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在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代理人在行使委托人授予的资源决策权时可能会受到诱惑,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委托人利益之上,从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即产生代理问题。
基本路径是:委托人设计契约→代理人根据情况选择接受(或拒绝)契约→代理人提供努力→随机因素决定现状态→委托人根据结果进行支付。
委托代理理论探讨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指契约形成以后的信息不对称,重点是道德风险问题。
而实际情况是,在契约履行之前就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即存在逆向选择问题。
正如保险经济学经典文献所指出的,在统一的缴费条件下,自愿参保模式使得医疗保险计划不得不面对“逆向选择”问题,即高风险者选择加入医疗保险计划,低风险的群体选择不参保,导致被保险群体的整体风险较高。
显然,较高的疾病风险会带来更高的保险赔付,高风险人群向城镇居民医保集中会导致巨大的医疗费用支出,造成保险基金的亏损和透支。
Cutler and Zeckhauser(1998)发现,与较低保障程度的HMO计划相比,较高保障程度参保者的医疗支出及发生医疗事件(生孩子、心脏病等)的概率都要高,表明HMO参与者存在逆向选择行为。
Cutler and Reber(1998)研究了哈佛大学医疗保险计划补贴政策变化过程中产生的逆向选择。
研究结果显示,当平均缴费成本上升时,放弃保障程度最高保险计划的都是风险最低的那部分参保者,从而支持了逆向选择的存在。
王珺、高峰(2007)利用中国个人汽车险的实际数据,对逆向选择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显示,高风险类别的投保人在投保时确实趋向于购买更多的车损险保额,更低的车损险免赔额,从而验证了中国汽车险市场确实存在逆向选择现象。
“柠檬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将导致代理成本的产生,委托人--代理人理论认为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因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
委托代理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信息和风险的观点:(1)完善信息可以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促进经济效率。
在组织中,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获取、传递和处理系统,委托人可以有效地限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代理成本。
(2)组织的未来命运不仅和组织成员的自身行为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从而带来了难以预计的风险。
委托代理理论中的不确定性是和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相关的,它将影响到究竟会达成基于行为的代理合同还是基于结果的代理合同这一关键问题。
甲、乙两人在社会可能的资源配置状态中的选择标准:如果两人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或劣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或优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来看,亦有A优于(或劣于)B。
如果两人都认为A与B无差异,则从社会的观点来看,亦有A与B无差异。
帕累托的最优标准(简称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观点看亦有A优于B。
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
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下,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1]殷瑜. 论科斯定理的意义[J]. 商业经济,2005,08:18-20.[1]井辉.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两种产权理论比较[J]. 财经科学,2000,05:57-60.[2]吴易风.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J]. 中国社会科学,2007,02:4-18+204.[3]贾娜. 产权理论研究综述[J]. 法制与社会,2010,21:18+30.[4]史忠良,刘劲松. 产权理论与国有资产管理[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01:10-14.[5]朱春燕. 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述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06:23-29.[6]田昆如. 再论会计契约:基于产权理论的会计本质考察[J]. 企业经济,2012,06:5-10.[7]李杰. 试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分歧[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133-139.[8]周明生,苏炜,卢名辉. 马克思与科斯产权理论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运用[J]. 江海学刊,2009,01:86-92.[9]林勇. 论演化产权理论对经典产权理论的继承、批判与拓展[J]. 学术月刊,2009,06:62-69.[10]吕天奇. 马克思与西方学者产权理论的观点综述与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3:121-126.[11]李炳炎. 马克思产权理论创新与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建设[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5-15.[12]吴汉东. 知识产权理论的体系化与中国化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06:107-117.[1]陶启智,廖恒,崔思佳.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动因——委托代理理论抑或优序融资理论[J]. 财经科学,2014,04:42-52.[2]刘银国.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7,01:155-160.[3]颜炜.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工程合同激励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4]何亚东,胡涛.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03:62-65.[5]唐若念.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我国政务公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6]刘以安,陈海明. 委托代理理论与我国国有企业代理机制述评[J]. 江海学刊,2003,03:194-198.[1]刘锡田. 制度创新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及其发展[J]. 当代财经,2006,01:23-26.[2]饶晓秋. 交易成本理论:解释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的新视角[J]. 当代财经,2006,01:124-127.[3]彭真善,宋德勇. 交易成本理论的现实意义[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04:15-18.[4]温晓俊,刘海建. 战略管理研究所应遵循的理论基础:资源基础观与交易成本理论[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8:63-67.[5]何禹霆,王岭. 扩展的交易成本理论视角:经济组织治理逻辑的重新审视[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06:3-7.[6]陈丹. 论企业间合作战略:基于竞争力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企业资源观理论[J]. 东岳论丛,2010,01:124-128.[7]牛晓帆,安一民. 交易成本理论的最新发展与超越[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79-83.[8]彭正银. 网络治理、四重维度与扩展的交易成本理论[J]. 经济管理,2003,18:4-12.[9]刘逢.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基于最新理解的交易成本理论[J]. 经济研究导刊,2009,19:110-111.[10]张斌.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11]李杰. 试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分歧[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13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