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经方临床运用思路与方法

合集下载

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的三味药方(共20方)

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的三味药方(共20方)

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的三味药方(共20方)1.人参、麦冬、五味子(生脉饮)具有补气不燥,滋阴不腻的特点,为心脏病补益方之祖。

若气虚偏重,还可加入保元汤(黄芪、肉桂、炙甘草、人参),名为保元生脉饮,具扶心阳的作用。

若加入四逆汤,为抗休克合剂,用于心衰,有回阳救逆、益气养阴之功。

2.丹参、赤芍、川芎(小冠心2号)此方取自冠心2号方(丹参、赤芍、川芎、降香、红花),为治疗胸痹心痛血瘀证的主方。

3.红景天、茶树根、甘松(红茶松散)三味合用,有活血化瘀、改善缺氧、调整心律的作用。

4.瓜蒌、半夏、薤白(瓜蒌薤白半夏汤)此为治疗胸痹心痛之主方,有宽胸散结、除湿降逆、通阳活络功效。

心胸憋闷者,加重薤白用量;舌苔厚腻者,加重半夏用量;大便不爽者,加重瓜蒌用量。

若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用更好。

5.檀香、降香、冰片(二香一片散)此三味以芳香透窍为胜,重点是开灵窍,宽胸膈,止心痛。

三味合用,对于血脑血管疾病之神昏、心痛、头痛、胸膈满闷等,其药效快是其特点。

6.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二仁欢心汤)此方专为失眠、烦躁而设。

心阴不足,肝气郁结,心阴失养则失眠,肝气不展则烦躁。

方取“二仁”养心阴,合欢皮舒肝郁,取效要素是剂量,酸枣仁一般用量较大,只有“酸收”才能安神;若烦躁甚者,可加莲子心、焦栀子,以除心烦火郁。

7.石菖蒲、郁金、远志(开窍醒神汤)三味合力,具有开心、解郁、祛痰、醒神之作用,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之神志不清,语言、思维迟钝者。

8.茯苓、杏仁、甘草(茯苓杏仁甘草汤)主治“胸中气塞,短气”,三味合用,一渗湿,一宣肺,一缓急,对于湿浊痹阻心脉、肺失宣降、浊气上蒙所呈现的胸痹、短气、咳喘、眩晕等,颇为合拍,但要掌握舌象特点,即白滑腻苔为是。

9.元胡、金铃子、九香虫(加味金铃子散)金铃子散为金铃子、元胡,出自宋代《太平圣惠方》,原方主治“热厥心痛”。

但用于心胃之痛,偏苦偏寒,加入一味咸温之九香虫,具有温肾壮阳、行气止痛之效,可防金铃子散之苦寒性;常用此三味治疗心绞痛,以及顽固性胃脘痛,止痛效果快是其特性。

心血管病经方临床运用思路与方法

心血管病经方临床运用思路与方法

组成
柴胡
原方证
补充方证
胸痛、肩紧
桂枝 干姜 栝蒌根 牡蛎 黄芩 炙甘草
形瘦,面暗无华
胸胁满,微结, 便溏,腹冷,不可冷食 小便不利,渴而
口疮,舌中少苔 不呕,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 失眠,泛酸
口苦口疮,小便黄,舌红
精神差,体弱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失眠例(笔者医案)
• 徐某某,男,33岁。2009年10月21日初诊。 • 自诉:因工作压力大,失眠已五六年,入睡困难,有时整夜不寐,平

为何还配入辛温的川芎,利水的茯苓
补充方证
虚烦不得眠
枣仁
眩晕、心悸、舌胖
茯苓
酸枣汤
头痛、胸痛、 胃痛、腹痛
川芎
口渴、心烦、便干、舌 红、苔少、脉细数
知母
甘草
心悸、乏力
• 酸枣仁汤治疗冠心病例
• 林××,男,52岁。1958年11月初诊。心前区绞痛频发,两次住 院,心电图不正常,确诊为冠心病。睡眠不好,只能睡3~4小时 ,梦多心烦,醒后反觉疲劳,头痛,心悸,气短,不能久视,稍 劳则胸闷,隐痛。脉沉迟,舌边缘燥,中有裂纹。由操劳过甚, 脑力过伤,肝肾渐衰,心肝失调,治宜调理心肝。
桂枝去芍药汤、麻黄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太阳);猪肤汤《伤》 (少阴);大承气汤《金》(痉湿暍);桔梗汤《金》(肺痈);枳实薤白桂枝汤、 人参汤《金》(胸痹);厚朴大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金》(痰饮)
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太阳);附子粳米汤《金》(腹 满);苓桂术甘汤《金》(痰饮)
• 中医对应心系病证——心悸、胸闷、胸痛、失眠、眩晕 、气喘、水肿……
二、心血管病常用的经方有哪些?
• 除仲景方外,历代沿用,疗效确切,深受医家推崇 的成方均可称为“经方”,或称“经典名方”。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思路与方法 18页PPT文档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思路与方法 18页PPT文档
• 心阴虚:一般用生脉散为主方,心动过速可加玉竹、柏子 仁、丹参;期前收缩脉促者加珍珠层粉1.5克(冲服)。
• 阴阳两虚: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或四君子汤合生脉散,或 用炙甘草汤
• 痰瘀闭阻:瘀证为主,一般用失笑散加冰片(蒲黄2份,丹参。 痰证为主时,温胆汤份量加倍,阴虚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 粉、栝蒌。
• 若卫阳不固,汗出如注,虽投参附、四逆而汗出仍不止者,重用黄芪, 并用煅龙骨、煅牡蛎以敛汗。
• 若见心悸晕眩,颧红烦热,或见咳痰咯血,此为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 之证。常以生脉散加味,如加入沙参、玉竹、生地、女贞子、旱莲草、 仙鹤草之属,可用西洋参或红参参须。
• 在补气温阳中,可稍佐行气药,如枳壳、橘皮之类,使补而不滞。
• 若血脂高者,选加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布渣 叶。何首乌益阴养血,适用于偏阴虚者;草决明 能平肝,适用于兼高血压偏阳亢者;山楂、布渣 叶能活血消导,适用于兼痰瘀者。
• 若血压高者:加用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 等,气虚甚则重用黄芪。
• 若并有糖尿病者:可加山茱萸、桑螵蛸、粟米须、 淮山药等,淮山用量要大,一般在60-90克。
2.重视后天脾胃
• 邓老常借明代张景岳的话说明后天之本脾 在治疗学上的重要意义,“五脏中皆有脾 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故“善治 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 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3.痰瘀相关
• 邓老认为,痰与瘀同属津液的病变,二者异中有 同,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但在二者之中, 邓老更重视因痰致瘀,这在其治疗心血管疾病尤 其是冠心病时可以看出。
• 常用方:用四君子汤加黄芪或五爪龙:
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桃仁10 克,红花5克,五爪龙30克,鸡血藤24克,桑寄生30克。 有时配少量桂枝、当归或枣仁。

临床应用经方的思路和方法(全文)

临床应用经方的思路和方法(全文)

临床应用经方的思路和方法(全文)广州中医药大学陈灿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成为中医临床经典。

中医学的精髓是“辨证论治”,仲景之书,集理法方药于―体,辨证论治,随证施治。

仲景之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当,有是证用是药,添―证则添―药,减一证亦减―药,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整体特性和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系统思维,历代医家在临床中使用仲景方治病不但行之有效而且功效卓著,所以,仲景方虽历经一千七百多年而不衰,被誉为“经方之祖”。

王冰谓:“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用经方亦如此,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临床各种病证中运用自如,取得满意的效果。

综观古今医家巳积累了很多应用经方的经验,现结合切身体会,谈谈临床运用经方的思路和方法。

1 照病证,选用经方张仲景《伤寒论》第十六条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指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

《伤寒论》在六经病各篇首都提出了辨本经病的主证,并根据主证确立主治方剂。

如太阳病的主证是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临床中若有上述主证之病,且其脉浮紧,无汗者,则为太阳表实证,可用麻黄汤治之;若其脉浮缓,自汗出者,则为太阳表虚证,可用桂枝汤治之。

又如阳明病痞、满、燥、实俱全,甚则潮热谵语者,此为阳明胃家实,当用大承气汤攻下里实.又如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者,为少阳病主证,临床中但见一证,即可用小柴胡汤治之。

《伤寒论》除了六经病主证主方外,其余每―汤方都有若干条文叙证,在临床中必须抓主要的典型的证候特征,并符合其辨证之病机,就可以应用某方。

还有针对某些特定的病证的汤方,在临床中其主证和病机相符,即可应用。

如炙甘草汤,其主证是“心动悸,脉结代”,临床中凡心律不齐,自觉心悸为主证,辨证为心阴阳两虚者皆可选用此方,据临床报导,大多数都取得显著疗效。

调理气机经方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体会_张艳

调理气机经方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体会_张艳

调理气机经方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体会张艳1,赵殿臣2,刘晓蕾2(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摘要:气机升降理论源自《内经》,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现了脏腑的生理特性,因此气机升降失调是一切疾病的主要原因,调理气机是治疗疾病大法。

心血管疾病多以“心主血脉”、“心主神志”改变为主,是气机升降失调的具体临床表现。

临床应用调理气机经方治疗心血管疾病往往取得明显疗效。

调理气机经方以辛开苦降为法,有调理脾胃,调理肝胆,调理心肺等。

在心血管病应用中,调理气机是治疗大法。

气机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气机通畅,血脉得行,心病可治。

关键词:气机升降;心血管病中图分类号:R714.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6-1027-02Disscussion on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withthe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ZHANG Yan 1,ZHAO Dian-chen 2,LIU Xiao-lei 2(1.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 edicine ,Shenyang 110032,Liaoning ,China ;2.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Liaoning ,China )Abstract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theory of Qi from Neijing.is the universal law of the TCM theory of lifting ,Qi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theory.The Qi activities embody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o the visceral disorders are all disease of Qi re-cuperation ,the main reason is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money -raising.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heart blood and mind are chan-ging volunteers and the specific clinical disorder Qi.Our clinical application by prescription qi recuperation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often made apparent curative effect.Regulate Qi in the open bitter drop for Michael essien ,spleen and stomach ,regulating courage ,recuperate recuperates cardiopulmonary etc.Heart diseases ,regulate qi is applied in treatment.Qi i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of qi ,blood flow ,and anxiety to cure.Key words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Qi ;Cardiovascular diseases收稿日期:2010-09-23作者简介:张艳(1960-),女,辽宁丹东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

中医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估

中医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估

影响临床应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患者因素
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都会影响经方药物的 应用效果。
医生因素
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能水平对经方药物的应用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医生需要准确辨证施治,合理选用经方药物。
药物因素
经方药物的质量、剂量、用法等也会影响其应用效果。需要确保药 材质量,合理配伍,遵循规范的煎煮和服用方法。
不同病程的效果评估
急性期
在心血管疾病急性期,中医经方能够迅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恶 化,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缓解期
在心血管疾病缓解期,中医经方能够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并改 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康复期
在心血管疾病康复期,中医经方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机体免 疫力,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安全性评估
无明显毒副作用
中医经方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历史渊源
中医经方起源于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
理论基础
中医经方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这些理论为经方的组方和 用药提供了指导原则。同时,中医经方还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相关性分析
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经方治疗 心血管疾病疗效与患者年龄、病程、
病情等因素的相关性。
组间比较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 组别患者疗效的差异,分析经方治疗 心血管疾病的优势。
生存分析
对于长期随访的患者数据,可以采用 生存分析方法,评估经方治疗心血管 疾病的长期疗效和预后。
PART 05
血液生化指标
检测血脂、血糖、血压等生化指标的变化,评估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是否得到控制。

【仲景名方】经方治疗心血管病

【仲景名方】经方治疗心血管病

【仲景名方】经方治疗心血管病经方古籍讲述经典的故事......由于现代生活的紧张繁忙、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和饮食结构的不断精细油腻,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长迅速,致死率高,不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且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动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或心律失常等。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源远流长,在仲景的《伤寒论》中已有明确的论述和证治方药,其方法既简单又实际,药物少而精,效力宏而大,且副作用较少,正如民间所云“价廉物美”。

因此,值得我们去钻研探讨,并加以发掘提高。

现釆用经方治心血管病,结合一些名家学者的用药经验,再结合临床上的点滴心得体会,简述如下,还望专家学者斧正。

1苓桂术甘汤本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

《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晕,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而《伤寒明理论》则直接指出:“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二者停饮也。

”从病因病机上分析,心主血,脾统血,心血供养脾,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运正常,心血供给充盈。

若药物所伤,或久病失调,脾阳虚衰,生化不足,气血乏源,心血不足,推动无力,则血流缓慢而成;脾阳虚则运化无力,痰饮水湿内留,循经上逆,则心下逆满,呼吸频促,心动悸,眩晕等症层出不穷。

再从现代研究的角度上看,痰瘀证冠心病患者其病情程度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当于中医之痰症,痰浊闭阻,瘀血阻滞,痰重则瘀重,瘀重则痰重,即狭窄程度越重痰瘀证越重。

其临床症状是心悸,气短,多痰,痰色白而清稀,眩晕,下肢浮肿,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

由于心脾阳虚,痰饮水湿上逆所引起,治疗就选用健脾利水的苓桂术甘汤。

从方药配伍上推敲,方中茯苓与白术配伍,二药都能健脾补中、利水祛湿,但二药有不同的特点,而茯苓的功用还有三:(1)宁心安神,“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神农本草经校注》),茯苓善治心神不宁等症,《药性论》有“善安心神”;(2)化痰袪湿,“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

经方的临床应用思路

经方的临床应用思路

经方的临床应用思路经方的临床应用思路
1、病因辨析
1.1 病因分类
1.2 病因辨析的方法和技巧
1.3 病情询问和观察
1.4 病因辨析的注意事项
2、辨证施治
2.1 中医辨证分型
2.2 中医辨证方法和技巧
2.3 经方的选择原则
2.4 经方的配伍规律
2.5 经方的剂量和用法
2.6 经方的疗程和调理
3、方证辨析
3.1 辨析方证的意义和方法
3.2 方证的分类和辨析要点
3.3 方证辨析的临床应用
3.4 方证辨析的常见错误
4、治则研究
4.1 治则的理论基础
4.2 治则的应用原则
4.3 治则的分类和辨析
4.4 治则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5、方剂研究
5.1 基础方剂的认识和应用
5.2 经典方剂的使用和调配
5.3 方剂的设计和改良原则
5.4 方剂的疗效评估和优化
6、临床实践案例分析
6.1 临床病例的收集和整理
6.2 疑难杂症病例的分析和解决6.3 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7、经方应用的现代研究
7.1 经典经方的药物研究
7.2 经方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
7.3 经方的临床试验和疗效评价
7.4 经方应用的现代解释和发展
附件:
1、病因辨析表格
2、方证辨析案例分析表格
3、方剂研究数据统计表
4、经典方剂配方表
5、临床病例收集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中医药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法律文件
2、医疗器械管理办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办法的法律文件
3、药品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法律文件。

罗陆一伤寒论经方治疗心血管疾病(摘录)

罗陆一伤寒论经方治疗心血管疾病(摘录)

罗陆一伤寒论经方治疗心血管疾病(摘录)罗陆一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学家,全国第4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擅长治疗心血管疾病。

仲景《伤寒论》为群方之首,理法方药完善,可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罗师谙熟《伤寒论》,对其理解深透,其方运用于心血管内科治疗疾病,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

1、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的方剂。

《伤寒论》日“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故辨证要以少阴病纲为辨证要点。

《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微而细,即心肾阳虚,失于推动温煦之力,不足以鼓血行,冲盈经脉。

但欲寐是由于阴盛阳虚,导致精神衰惫,似非睡,似醒非醒。

因此少阴病是以心肾里虚寒为主证,故畏寒、肢冷、脉沉微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辨证要点。

里寒是使用本方的关键,表寒则是次要的。

使用时,不论患者是否有发热,但见畏寒、肢冷、脉沉就可以大胆使用。

麻黄在此方中可发散表邪,亦可以疏通血脉。

《日华子本草》云“麻黄可通九窍,调血脉”,因此并非表寒证才能使用。

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刘某,女性,47岁,2008年12月初诊。

胸闷、心悸、头晕反复3年,夜晚明显,畏寒,舌黯,苔薄白,脉细弱,查24h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44次/min,夜晚最慢心率33次/min,R—R间期最长3s。

阿托品试验:阳性。

在西医院建议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不接受,要求中医治疗。

西医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中医辨证为心悸,心肾阳虚,阴寒内盛证。

治疗以温通心肾之法,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制附子10g,细辛10g,人参10g。

服药1剂后,胸闷、心悸减轻,心率有所加快。

次日复诊予加大麻黄、附子、细辛用量:麻黄12g,制附子15g,细辛15g,人参15g,服药6剂后,又有好转,上方加鹿角胶10g,隔水蒸化服。

1个月后复查24h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62次/min,夜晚年最慢心率50次/rain。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心血管病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心血管病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心血管病我今天给大家讲心脑血管病,今天讲心血管病,明天讲脑血管病,这两个病中医治疗很有优势。

所谓优势,就是疗效优势,我们可以和西医叫板,大家不要软,尤其心血管病。

举个例子:心绞痛,西医对心绞痛,他认为自己有王牌。

什么王牌呢?100多年前就诺贝尔奖的创始人,他在发明炸药的时候,研制炸药的时候一个副产品,就是硝酸甘油,用了接近100多年,疗效确切。

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能止痛。

但硝酸甘油有三个弱点:第一就疼痛移位。

什么叫疼痛移位呢?心绞痛不痛了,1/3以上的病人脑袋痛脑袋胀,这我们中医就叫疼痛移位;第二个,它有严格的禁忌症,比如青光眼你就不能含,一含就失明;第三就有耐药性,开始很有效,越用越没效,越用药量越加大。

中医我们在这上有更好的优点,我们用了镇痛的中药,它绝对不会引起头痛头胀,没有这个副作用,没有禁忌症,更没有耐药性。

像这样临床的疗效优势,你掌握好了,治疗心血管病,你的疗效比西药好,你肯定站住脚了。

这个冠心病是中医心血管病的一个主要的病。

心病呀,心病包括好多啦,风心病、高心病,梅毒性心脏病现在都有,又加上冠心病,冠心病至少占到90%以上,是心血管病的一个主角。

而且20世纪疾病谱发生了改变,疾病谱有了重大的改变,现在一共9个病,新的世纪9个病危害人们的健康。

临床4个病,一个病就高血压,这个高血压现在搞的很热门,世界有高血压联盟,中国也有高血压联盟,可是中医没有高血压联盟,但中医治疗高血压很有优势,西医提出来治疗高血压要终生服药,中医没那一说,血压控制了,治本,用不着终身服药,这一个临床太多见了,假如有机会我把治疗高血压的几个绝方再告诉大家,看今天时间够不够,很有疗效优势,能够跟西医抗衡,第一个病是高发病;第二个就中风,明天要讲脑中风,这是临床的第二个病;第三个就是冠心病;第四个就是恶性肿瘤。

肿瘤到如今没有过关没有解决,当然中医还有好多的新思路,假如有机会,给你插上,给你讲讲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绝对不是对症,杀灭癌细胞。

黄煌: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经验方

黄煌: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经验方

黄煌: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经验方2020-03-28 09:47阅读:1、黄煌: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经验方、脑供血不足三药中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经验方组成:葛根30克、黄芪30克、川芎12克(各种脑供血不足三药)、桂枝10克、赤芍20克、生姜3片、红枣12枚。

应用:本方多用于中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其证多见头痛头晕,舌质紫黯,下肢水肿、肌肉松软者。

不少糖尿病患者、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腰椎病、突发性耳聋、神经性耳聋耳鸣、视网膜动脉阻塞、血管神经性头痛等患者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2、养生堂:清血通脉饮-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神方,清理血管堵塞的好方清血通脉饮:补气化血不上火,清血通脉护心脑。

处方:生黄芪30g、丹参15g、葛根15g、川芎10g、三七3g、红曲5g。

配方:生黄芪30克—补气,推动血的运行丹参15克—养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环葛根15克—疏通脑血管、冠状动脉川芎10克—活血理气三七3克—活血、补血红曲5克—含有天然他汀,有降血脂、清血功效用法:水煎,早晚各服用一次。

3、三通汤:心血管通,脑血管通,全身血管通组方:丹参12克、川芎10克、葛根20克、桂枝9克、甘草6克、人参6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

人参,重用黄芪15克、玉竹25克替代之:野山参力猛,林下参25年以上力足,林下参5年以上凑付用,种植参煲汤用。

凡是被医院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都可以用,可以预防也可以治疗,不需要辩证。

一天一剂,七天一个疗程,一般服用三个疗程。

脑溢血不可用,补阳还五汤专治脑溢血的。

打通心脑血管的通脉饮:川芎丹参葛根丹参活血化瘀又补血,色红入心,打通心血管;加上葛根,打通脑血管,改善脑缺血,葛根升清阳,把气血升到脑部。

川芎血中气药,化瘀又行气,走而不守,在前面披荆斩棘开路,丹参在后面跟着,川芎指哪丹参就打哪,上行头面,下行血海,中开郁结,全身的血脉都会被打通。

强壮心脏阳气的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身体心阳不足,寒邪会再次卷土重来,瘀血会再次凝聚,心脑血管会再次堵塞。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91-93)心血管病的治疗-Ⅱ:冠心病的证类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91-93)心血管病的治疗-Ⅱ:冠心病的证类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91-93)心血管病的治疗-Ⅱ:冠心病的证类心血管病的治疗-Ⅱ:冠心病的证类第二个中医的证候,叫证侯学。

证候学相当重要,冠心病的证候啊,原来我们叫辨证分型,现在行标以后也改了,不叫辨证分型了,叫证候分类,不用辨证分型叫证候分类,简称证类。

这个辨证分型也好,证候分类也好,都是主观性,随意性,和临床的差距很大,辩证不准,疗效受影响,所以我们在1986年就提出来一个新思路,新的辨证方法:“单元组合证候分类法”。

什么叫单元组合呢?我们就接受了化学元素的原理,化学不都是元素组合吗?比如水,化学元素里面的氢和养两个元素,两个氢一个氧就组成了水,两个氢两个氧就组成了双氧水,它确定一点就是组合,所以我们用这个原理呢,即确定了单元,确定了它的元素,临床上出现什么再组合什么,这样就完全符合临床的实际,辩证是很准的。

那么单元呢,我们就确定了6个单元。

6个单元,3个实的,3个虚的。

心气虚损、心血不足、心阳不振,这3个单元是虚的;底下3个是实的:心血瘀阻、痰浊闭塞、寒凝气滞。

冠心病呀这6个单元,6个单元里面呀,第一个主症,另外舌脉,先把单元给它确定了,这个主症必须得掐死,你可有可无的,这个主症就定不了这个单元。

你比如说我们平常讲的自汗和盗汗,自汗、盗汗必须得必有的,像自汗、盗汗书上讲的,盗汗是阴虚,自汗是气虚,但是不可靠。

怎么不可靠呢?肺结核盗汗,肺结核有一个症状就是盗汗,不信你用养阴的药,什么百合固金汤,六味地黄丸,沙参麦冬汤,这个汗止不住,绝大部分人止不住。

而且用一个什么药呢?把它止住了,就是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知道吗?三个药:黄芪、白术、防风,反而把肺结核盗汗止住了,你说这个盗汗是阴虚还是气虚呀?它也许大部分是阴虚,也许有的是气虚,像这样的主症你就不能列到这个单元里面来,这个单元,以后模糊了,分不清了,所以选必有的主症,一个就行,加上舌苔脉博。

中医的舌苔脉博相当重要。

中医看病靠四诊,四诊里面望闻问切能靠得住的就脉搏和舌苔,尤其是舌苔。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疾病,是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疗法主要以辨证施治为核心,通过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来治愈疾病。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1.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药疗法强调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辨证施治来进行中医治疗。

常见的中医辨证主要有气虚、血瘀、痰湿等。

在针对不同的辨证进行治疗时,中医药采用了一系列方法,如草药治疗、针灸、拔罐等。

中医辨证施治的疗效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证实。

2.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长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药可以起到调理阴阳、活血化瘀、祛痰化饮等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四君子汤、秦艽等。

这些中药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减轻症状,并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3.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针灸治疗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心律失常、减少心绞痛发作等。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明显的疗效。

4. 中医养生中医药注重调节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例如,中医药推崇膳食结构合理、吃些补益心脏的食物如山楂、黄芪等来保护心脏和血管健康。

此外,中医养生注重身心的平衡,提倡适量运动、良好的情绪调节等。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不容忽视。

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医学体系,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然而,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危害性,患者在接受中医药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需要时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

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

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中医药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药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通过平衡身体的阴阳失衡,调理精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方法及其有效性。

一、中医诊断与治疗的整体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在中医看来,心血管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良等。

中医师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舌诊、脉诊等方式,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辨证施治。

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药学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以及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黄芪、山楂等,它们具有抗凝血、降压、增加血流等功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整和平衡气血循环,改善心脏功能,缓解或消除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针灸疗法在心血管疾病中可起到扩张血管、调节心脏节律的作用。

3. 中医体育锻炼中医体育锻炼是中医的特色之一,通过一定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心血管症状,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4. 饮食调养中医注重饮食调养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合理搭配食材等方式,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血脂、血压和血糖等指标,减轻心血管症状,并对心脏和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三、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有效性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长期疗效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通常采用的是长期治疗的方法,通过调理和平衡身体的阴阳失衡,维持身体的整体健康,减少心血管症状的发作,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效果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体质等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中医如何利用中药调理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如何利用中药调理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如何利用中药调理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中医在调理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通过中药的合理运用,可以发挥独特的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藏精,主水液代谢,与心之功能相互协调。

当这些脏腑功能出现异常,如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就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中药调理心脑血管疾病,首先会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脉象等综合判断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比如,对于气血亏虚型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党参等。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作用;当归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党参可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这些中药共同作用,能够补充人体的气血,改善心脏和脑部的供血。

在活血化瘀方面,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中药常常被选用。

丹参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桃仁活血祛瘀;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它们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防止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对于痰湿内阻型的患者,中医常用的中药有茯苓、泽泻、半夏等。

茯苓健脾渗湿;泽泻利水渗湿;半夏燥湿化痰。

这些中药能够祛除体内的痰湿,减轻血管的负担,改善心脑血管的功能。

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中医还注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对于心肾不交型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会使用熟地、山药、山茱萸等滋阴补肾的中药,以及黄连、肉桂等交通心肾的中药,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调理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在中药调理的过程中,方剂的运用也非常重要。

如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等脑血管疾病。

又如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心脏问题中医临床治疗经验及用药心得,含本人家传经验方一首

心脏问题中医临床治疗经验及用药心得,含本人家传经验方一首

心脏问题中医临床治疗经验及用药心得,含本人家传经验方一首今天和大家详细聊聊中医关于心脏病治疗的一些思路、经验、用药心得。

内容讲得比较细,临床实用的知识点比较多,有兴趣的可以耐心看完。

首先中医说的心和西医讲的心是不完全一致的,中医的心包括两个系统一个就是西医解剖上的心脏功能,另一个就是包含大脑的作用。

内经上讲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一个国家的君主就是负责发号施令,统筹全国,是最高的指挥系统。

中医说的心涵盖的功能就包括大脑的思维,我们经常会说胆大心细是指这个人思维周密,说一个人小心眼不是心脏真的小了,而是指思维意识格局不够宽广。

明白了这两点,对于我们下面讲中医心脏临床辩证用药至关重要。

我先给大家讲下实质性的心脏问题,临床心功能减退的患者会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头晕、目眩、水肿等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中医有很多很好的强心药比如远志、丹参、三七、灵芝、红景天、人参等等,具体使用还需要结合每个患者不同情况来选择。

一般心脏病常用的底方就是生脉散、四逆汤、炙甘草汤、木防己汤、天王补心丹等等。

比如说心包积液,这个病以患者胸闷、呼吸急促困难为主,中医的木防己汤就可以帮助改善因为水气凌心,心脏气血不足推动无力造成的水湿停滞引起的心包积液,方子组成很简包括木防己、石膏、鸡子黄、桂枝、人参。

这个方子里面防己行水化饮,桂枝温阳通络,人参补心气强心增强水液推动力,石膏清热,鸡子黄养心血。

临床用药的时候如果患者热证不明显可以去掉石膏,加丹参、三七、木香、郁金、蒲黄。

这个鸡子黄是很好的一个养阴血的中药,拿几个鸡蛋煮熟去掉蛋清,蛋黄入汤剂一起煎煮就行。

再给大家说个我们家家传的补心气养心血通心络的方子,我们家通常是把西洋参、人参、丹参、三七、当归打成粉,然后和鸡子黄一起炒,炒到出油微微发黄黑为止,之后晾晒干就可以了。

说到心脏病很多心脏病老患者第一想到的就是丹参滴丸,但实际上在心脏病治疗上最常用的方子是生脉饮,四逆汤,生脉饮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喘不得卧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肺痈)
肺胀,喘,目如脱状 越婢加半夏汤《金》(肺痿)
肺胀,烦躁而喘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肺痿)
喘息咳唾
栝楼薤白白酒汤《金》(胸痹)
喘满,面色黎黑
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痰饮)
喘而头痛
竹叶汤《金》(妇人产后)
烦喘
竹皮大丸加柏实《金》(妇人产后)
• 后世常用经典方


提示
考虑的方
平素多汗
易伤心气、心阴
桂枝甘草汤、生脉饮、炙甘草汤、柴胡 加龙骨牡蛎汤、人参汤、人参养荣汤
平素少汗
气郁痰阻、血瘀
栝楼类、温胆、橘枳姜汤、桂姜枳汤、 血府
舌脉
舌脉 舌胖暗 舌淡胖 舌嫩红 舌尖红 苔厚腻 脉细弱 脉细数结代 寸口脉沉迟
提示 胸阳不足 心气不足 气血不足 心火偏亢 痰气交阻 气血不足 气阴两亏 胸阳不展
三、如何选准用好心血管病相关经方?
(一)紧扣心的生理特征
• 心主血脉,心藏神 • 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在体合脉 • 重点观察——面色、出汗、舌、脉
面色
面色
灰暗 苍白 黄暗 黄肿 唇红 紫暗
提示
阳气已伤 气虚 痰湿 痰饮 心火 瘀血
考虑的方
桂枝类、附子类、乌头类 人参类 半夏、栝楼类 茯苓类 黄连类、栀子类 血府等
(四)以药测症
[方法]
从已知的药物作用
推测可能存在的症状体征。
考虑的方 桂枝类、附子类 人参汤 人参养荣汤、归脾汤 黄连类 温胆汤 人参养荣汤、归脾汤 炙甘草汤 栝楼类
(二)了解生活习惯,发现诱因与病机
诱因
病机
考虑的方
主动或被动晚睡 伤肝血致心血虚 炙甘草汤、血府变方
过食肥厚油腻 脾胃食积生痰 保和丸(案例)
暴惊或久郁抑 心胆气虚
温胆汤、半夏厚朴汤、越鞠丸
(三)以症选方
桂枝甘草汤、真武汤、小柴胡去芩加茯苓汤《伤》(太阳);茯苓 甘草汤《伤》(厥阴);半夏麻黄丸《金》(惊悸)
四逆散加桂枝《伤》(太阳)、理中丸加茯苓《伤》(霍乱);小 建中汤、炙甘草汤《金》(血痹)、千金三黄汤加牡蛎《金》(中 风)
眩悸
小半夏加茯苓汤《金》(痰饮)
症状(心胸)
29方(来源)
胸满
胸胁满 (苦、逆、支) 胸中痛
心血管病经方临床运用思路与方法
问题:
一、西医心血管病对应中医哪些病证? 二、心血管病常用的经典名方有哪些? 三、如何选准用好经方(思路与方法)?
一、西医心血管病对应中医哪些病证?
• 心血管系统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急慢 性肺原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病、心 肌病、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 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脂血症、先天性心脏血 管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桂枝去芍药汤、麻黄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太阳);猪肤汤《伤》 (少阴);大承气汤《金》(痉湿暍);桔梗汤《金》(肺痈);枳实薤白桂枝汤、 人参汤《金》(胸痹);厚朴大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金》(痰饮)
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太阳);附子粳米汤《金》(腹 满);苓桂术甘汤《金》(痰饮)
调胃承气汤《伤》(太阳);十枣汤《金》(痰饮);桂枝加黄芪汤《金》(水气)
胸背痛
栝楼薤白白酒汤《金》(胸痹)
心痛彻背
栝楼薤白半夏汤《金》(胸痹)
胸痹缓急
薏苡附子散《金》(胸痹)
心痛
乌头赤石脂丸、九痛丸《金》(胸痹)
心中痞,心悬痛 桂枝生姜枳实汤《金》(胸痹)
心胸中大寒痛 大建中汤《金》(腹满)
胸中窒
• 心悸——炙甘草汤、温胆汤、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茯苓甘草汤 • 心痛——乌头赤石脂丸、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血府 • 胸闷——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橘枳姜汤、桂姜枳汤 • 胸胁满——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 不眠——黄连阿胶汤、猪苓汤、干姜附子汤、五苓散 • 喘——木防己汤、肾气丸、葶苈大枣泻肺汤、越婢加半夏汤
症状(喘)
15方(来源)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伤》(太阳)
喘而汗出(汗出而喘)葛根芩连汤《伤》(太阳);麻杏甘石汤《伤》(太阳)
汗出身重,喘
防己黄芪加麻黄汤《金》(痉湿暍)
无汗而喘
麻黄汤《伤》(太阳)
喘而胸满
麻黄汤《伤》(太阳)
பைடு நூலகம்
腹满而喘
大承气汤《伤》(阳明)
喘冒不能卧
大承气汤《伤》(阳明)
• 参附汤、生脉散、人参养荣汤、归脾汤、朱砂安神 丸、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血府逐瘀汤、温胆 汤、黄连温胆汤、左归饮、右归饮、麝香保心丸、 丹参滴丸、冠心Ⅰ号(丹、赤、川、红、降)……
• 提示治疗心血管病的重点药与方:
• 甘草——炙甘草汤(生脉饮)——悸 • 人参——人参汤(理中汤)——悸 • 桂枝——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悸、痛 • 附子——真武汤(薏苡附子散)——悸、痛 • 黄连——黄连阿胶汤(黄连温胆汤)——悸、不眠 • 栝楼——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心胸痛、闷 • 枳实——枳实薤白桂枝汤(橘枳姜汤、桂枳姜汤)——胸满、闷 • 半夏——温胆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悸、不眠 • 茯苓——茯苓杏仁汤(苓桂术甘汤)——悸 • 柴胡——四逆散(血府逐瘀汤)——胸满、闷
• 中医对应心系病证——心悸、胸闷、胸痛、失眠、眩晕 、气喘、水肿……
二、心血管病常用的经方有哪些?
• 除仲景方外,历代沿用,疗效确切,深受医家推崇 的成方均可称为“经方”,或称“经典名方”。
仲景心病相关方
症状(悸)
11方(来源)
心动悸 心中悸 心下悸

炙甘草汤《伤》(太阳)
小建中汤《伤》(太阳)
栀子豉汤《伤》(太阳)
胸中痞硬
瓜蒂散《伤》(太阳)
胸中气塞
茯苓杏仁汤、橘枳姜汤《金》(胸痹)
症状(不眠不卧)
17方(来源)
烦躁不得眠 虚烦不得眠
干姜附子汤、五苓散《伤》(太阳)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伤》(太阳);酸 枣仁汤《金》(血痹)
心中烦不得卧(眠) 黄连阿胶汤、猪苓汤《伤》(少阴)
卧起不安 起卧不安 喘冒不能卧 但坐不得眠 喘不得卧 不得卧 咳逆倚息不得卧 烦满不得卧 烦热不得卧
栀子厚朴豉汤《伤》(太阳) 桂枝去芍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伤》(太阳) 大承气汤《伤》(阳明) 皂荚圆《金》(肺萎)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肺痈) 栝楼薤白半夏汤《金》(胸痹) 小青龙汤《金》(痰饮) 枳实芍药散《金》(妇人产后) 肾气丸《金》(妇人杂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