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研究综述(一)
九隆神话研究综述
[ 中图分类号】K 9 . 2 74
【 文献标识码]A
d i 03 6  ̄ i n 1 7 — 3 0 2 1 . . 6 o: .9 9 . s . 6 4 9 4 . 0 20 0 1 s 30
[ 文章 编 号】1 7 - 3 0 2 1 )3 0 8 0 6 4 9 4 (0 2 0 - 2 — 6
含着哀牢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 , 这些集体无意识经过世代积淀 , 保存至 今。 此外, ” 学者 们还 具体 对 “ 木 ” 沉 的象征 意义进 行 了研究 。 姜南 在《 论九 隆神话 中“ 木 ” 试 沉 的
九隆在此 出世的传说广泛流传区境 。《 徐霞客游记》 《 、滇略》 《 、滇系》《 昌府志》 《 、永 、保山县志》 、 《 读史方舆纪要》 对保山坝哀牢山、 九隆山、 九隆池及上述遗迹都有具体记述 , ‘世传九隆氏兄 说
弟居此 ’‘ ,蛮妇沙壹触沉木于是而生九隆 ’ 2 L 。对此 , 3 1 e 进入 2 世纪后 , 1 张力先生发表论文《 九隆神
晚期的见于咀代墓碑早期的则载在自古通上16种ls2002年侯冲又在其著作白族心史自古通记研究中从汉文古籍自古通记中的九隆神话切入进一步通过白古通记中九隆神话在白族民间产生的影响探讨了九隆族与白族大姓之间的关系指出明代碑刻中自族大姓自称为九隆族之裔或有印度血统是自古通记成书并有较大影响后白族民族意识增强的表现
子改 为九子 后 ,成为极 具特 色并在 明代 有较 大影 响的九 隆神话 。对它 们在 不 同历史 时期 的具 体 内容及 象征 意义 作 了考辨 m。是对基 础史料 变化 的基 础 I研 究 。唐玲 、 生 张桃 论文 《九 隆神话 ” “ 演
变初探》 主要经 由各种文本分析 , 从文献记载分析唐 以前的九隆神话认为最早记载“ 九隆神话” 的
《山海经》植物神话研究综述
《山海经》植物神话研究综述《山海经》植物神话研究综述_兴趣爱好-牛bb文章网(原作者:杜杨)摘要:自《山海经》成书至今,对其植物神话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天梯神话研究、草神话研究、夸父与蚩尤神话、《山海经》植物神话的文学价值研究等。
其中有对前人观点的继承,也有学者的创新。
尤其是近现代对《山海经》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只注重对文本内容进行注释的固有局面,开始运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对《山海经》进行阐释、整理,从文化人类学、原始社会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对《山海经》植物神话的研究成果做一概述。
关键词:《山海经》;植物神话;神木信仰;花草信仰;文学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15-02《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古籍中收录神话最多的一部专著,其中关于植物神话的记载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先民原始神秘思维的记录,它反映了上古之时万物平等的观念,体现了神话原生质朴的特征及原始人的植物崇拜。
《山海经》中的植物都或多或少与先民有着利害关系。
袁珂在《中国古代神话》一书中认为,《山海经》中的植物大多对人类有益。
{1}潜明兹在《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对《山海经》中的植物神话进行粗略统计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对人有益和对人有害两类,认为《山海经》是记载灵异植物较多的神话集。
{2}傅修延在《试论中的“原生态叙事”》中认为,《山海经》中的自然界是以人的需求来做判断的,因此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性。
{3}韩一鴈的《中的动植物表》一文偏重于对《山海经》中动植物的资料整理,文中附有表解,将《山海经》中所记分为草、木等七类,每类又有名称、性质等条目。
{4}此外,《浅谈》{5}、《与古代植物分类》{6}与《记载的植物地理学》{7}也分别对《五藏山经》中植物的分类、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及肯定。
一、《山海经》的神木研究(一)作为天梯的神木袁珂在《略论的神话》一文中认为建木是众帝上下于天的工具,即天梯,是《山海经》中唯一具有这种作用的神木。
《女娲造人》文本解读及研究综述、名师课例及pck研究和教学设计建议
《女娲造人》文本解读及研究综述、名师课例及pck研究和教学设计建议【前言】女娲造人,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
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人,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
这篇课文是袁珂根据《风俗通》中的两篇短文,展开丰富的想象改写而成的。
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情节较易复述。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主要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文本解读及研究综述】一.造人神话主题1.女娲造人神话来源神话故事,无论改写或流传,都有其历史来源。
而这更有利于我们分析文章主题。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出现了脍炙人口的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即(1)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絙人也。
这可能是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我国神话中最完整的造人----创世之说了。
据此可知,袁珂先生在扩写改写时其实很大程度上受到此记载的影响。
其关于人之来源有着极大的一致性。
也都与其极大的趣味与故事性。
其文辞主题内容近乎一致。
考究了课文《女娲造人》,即此神话的来源则更有利于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有利于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工作。
我们在教学时须向学生介绍这一历史记载,让学生养成一种神话的史学观。
学生以此极大的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力,形成一种思辨的判断力。
(2)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这一记载是对女娲这一传世女神的进一步刻画。
由此可见,在神话世界里,其对于人的出生和发展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文献综述.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文献综述摘要 :神话是一定群体集体的意识活动的产物,显示了这个群体在某个时期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生命的起源、性质、存在状态以及发展演变规律的思考。
对于神话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来说,神话是对真实的叙述,而不是对虚幻的表达。
追溯事物起源并把这种追溯成果以神话(或者其他方式,如雕刻、绘画等的形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一活动是出于人类心理对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获得规律性认识并保障自己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健康存在的需要。
随着研究的广泛和深入, 少数民族神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不论从数量或是质量上看, 都表现出了积极发展的态势。
尤其是各民族学者们已不满足于对神话作泛泛的论述, 而是深入到每个民族的神话中作系统研究, 并把这种研究作为民族文学和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表明研究正向纵深掘进。
云南可以称得上是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 除汉族外, 人口在 4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 25个民族, 这些民族分别是:彝、白、哈尼、壮、傣、苗、僳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3。
我国神话学在长期持续拓进的基础上,不仅以“世界眼光”做“ 中国学问”的看法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人们的观念、视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研究工作更加有的放矢、进展有序, 而且学者们勇于多方面探索,不断补充、调整、更新现行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推广运用, 更加拓展了神话学的探索空间, 更加强调了动态地研究神话, 从而使神话研究充满了新的活力。
而现实生活中大量新资料的发现, 更促使学者们思索神话研究的现代性转型问题, 强烈的现代意识和现实感构成了当今神话学者的研究特色。
关键词:神话,产生,类别,特征,云南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一神话产生的时代1、经过神话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的研究,揭示出神话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人类氏族社会, 其最早出现大约在 5万年至 1万年前, 即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权制氏族社会。
山海经主要神话故事及神话人物综述
《山海经》主要神话故事及神话人物综述一、山海经中的主要神话故事(一)、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0翻译: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他口渴,想要喝水,把黄河、渭河都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他又去喝北方的大湖喝水。
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而他死之前把手中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众所周知,中国文明的起源是黄河流域,在古时的中国,有四水,分别是黄河、长江、淮水、济水,因此古时中国所谓的河是单指黄河,而夸父在追日的线路上,“饮于河、渭”,渭水是黄河的最大分支,亦是在黄河流域中,虽然文学家萧兵先生称:“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0但从夸父追日的线路,以及最后未成功的结果,其故事实际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次失败的迁徙经历,因为“大泽”位于雁门关北,而夸父“未至”,并且夸父追赶的又是太阳落下之处,为西,所以可断定此次迁徙方向是西北,而西北即便是目前的科技也是很难做到适应人类生存,何况古时?所以迁徙的失败在所难免。
(二)、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日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日:“精卫”,其鸣自汶。
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yin)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翻译: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而是化为精衢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这是一则在中国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晋代诗人陶潜赞誉精卫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精卫也以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锲而不舍的精神被人们所铭记。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山海经》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涉及神话、地理、历史、方物、民族、民俗、天文、历法、宗教诸方面,被称为中国上古典籍中的“奇书”。
但以前《山海经》因其内容怪诞不经,多被当作“虚妄之言”。
历史上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因他对其可信性表示了明确怀疑,这对《山海经》在华夏文明传统中的地位产生了根本影响,自汉刘秀整理作《上〈山海经〉表》、晋郭璞首次为注后,一千年间问津者寥寥,直到明清時才再次有学者进行校注释义。
其后如蒙文通、王国维、胡厚宣、顾颉刚诸先生的研究则开始使学界重新定位山海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地位。
至于《山海经》的研究方向,如郦道元、自隋唐至宋各史志、清毕沅等都视其为地理书,一直也有很多学者热衷于其地理考证。
但是尽管《山海经》的地理学价值不可否认,其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仍存在局限性,而且或多或少地回避了地理描述中夹杂的大量神怪内容。
真正使《山海经》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却是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的传入以及人类学、神话学等现代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山海经》中的大量神怪内容不再遭到史学家的诟病反而成为当代学者所从事的“中国神话”或“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基石。
一、20世纪初到70年代的《山海经》神话研究关于20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神话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参考1994年出版的马昌仪的《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作为包含中国“原始神话”最多的古代典籍《山海经》,正是神话研究的重要部分。
其中沈雁冰先生可谓是奠定了现代《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基本格局,他反对把《山海经》当作实用的地理书,也反对把《山海经》看作“小说”:“他们不知道这特种的东西所谓‘神话’者,原来是初民的知识的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
”其著作《中国神话研究ABC》(1929)就对《山海经》的西王母神话、开辟神话、昆仑神话等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且首先注意到西王母在此经中还不是美人形而是半兽形。
第三讲 神话学研究(1)
五、神话的原始宗教特征
植物与生殖崇拜 花,花神,葫芦,竹 华胥神话《太平御览》卷78引《诗含神雾》: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 黄帝长子)—蟜极—帝喾
华嬃氏(花灵),伏羲氏(葫芦),神农氏(五谷 神)……都属“植物灵崇拜”。
五、神话的原始宗教特征
东汉画像石(拓片)
关于神农的其他记载
《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 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 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 而遇七十毒”。
阿斯塔娜古墓里的伏羲女娲像
唐 伏羲女娲图-吐鲁番
山东伏羲女娲画像石
伏羲女娲 重庆璧山县蛮洞坡崖墓出土
三、神话的基本特征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song)氏 之女,为帝喾(ku)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 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史记 •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 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三、神话的基本特征
《诗·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 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上帝不宁。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四、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思维的类比性 1.事物外形的类比: 盘古神话《广博物志》卷9引《五运历年纪》: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 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 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任昉《述异记》卷上:“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 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 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 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 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 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 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 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 古为姓。昉按: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 始于盘古。”
20世纪中国关于原始宗教与神话综述
20世纪中国关于原始宗教与神话的研究综述钟国发(1)引言原始宗教是宗教的早期或原始形态,可以指原始社会时代的氏族宗教,也可以指存在于狭义宗教(即人为性的、有相对稳定的经典和神学理论、有与社会相分离的组织和特定制度的高级形态的宗教)之前而作为狭义宗教的“母体”或“源头”的自发性的宗教。
人类学家把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社会组织类型称为原始社会,一般以形成基于暴力镇压的国家政权作为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分界线。
我国研究者所说的原始宗教,通常都是指原始社会时代的氏族宗教。
从考古发掘和典籍所载远古传说中得知的原始宗教又称“史前宗教”,于是与此相应,“原始宗教”一词又可用以专指近存原始社会的宗教。
但是拿原始社会末期和国家文明初期比较,社会宗教习俗的共同点很多,往往很难区别,所以有些研究者仍然把一些已经脱离原始社会阶段的民族的宗教称之为“原始宗教”或“原始宗教残余”。
神话是一种象征性的传述。
原始宗教和文明社会早期的民族/国家宗教的叙述形式和观念形态都是神话。
原始社会的神话与宗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在原始氏族宗教阶段之后,神话主体部分仍然与民族/国家宗教紧密结合,继续作为社会文化的主导因素而存在和发展。
直到哲学兴起,与哲学相结合的高级宗教才以理论化的神学作为思想意义的主要载体,于是宗教与神话才有较大的分离。
上古神话体系受到理性的冲击,基本内容逐渐历史化和寓言化,它的残余体系不再主导社会文化的大传统,只在下层民间或多或少地保持着神圣生命,继续生长发育,充当民间信仰习俗的意义载体。
而各高级宗教也总是要建构各自的宗教神话。
不过,神话学家通常研究的,主要是与宗教发展初级阶段相联系的上古神话体系。
本篇除了介绍关于原始宗教与神话的原理性研究以外,还要介绍对中国上古神话及与这种神话相结合的(属于宗教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上古宗教的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近存神话的研究,笔者已在另文介绍,本篇不再涉及。
(2)关于原始宗教的原理性研究宗教起源问题一直是西方文化人类学和比较宗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中国创世神话研究的文献评述
中国创世神话研究的文献评述摘要:一、引言1.中国创世神话研究的背景2.文献评述的意义和目的二、中国创世神话的主要内容1.神话的起源与发展2.主要神话人物与故事三、文献评述综述1.古代文献中的创世神话记载2.近现代学者对创世神话的研究成果四、创世神话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文化意义1.神话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2.神话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五、中国创世神话的传承与演变1.地域性与民族性的表现2.神话在民间信仰与习俗中的体现六、中外创世神话的比较与启示1.中外神话的共性与差异2.对中国创世神话研究的启示七、当代创世神话的创新与转化1.当代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创世神话元素2.神话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八、结论1.文献评述的总结2.中国创世神话研究的发展趋势正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创世神话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最早的《山海经》到后来的《史记》、《纲鉴》等,创世神话贯穿了中国古代文献的始终。
随着近现代学者对神话学的研究,创世神话逐渐从单一的文献研究转向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涉及历史、文化、宗教、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古代文献中的创世神话记载丰富多样,既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也有女娲造人、伏羲画卦的故事。
这些神话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人类起源、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探索。
近现代学者在研究创世神话时,注重挖掘神话的文学价值、历史文化意义以及社会功能。
如闻一多、茅盾、袁珂等学者,通过对神话的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使创世神话的魅力得以重现。
创世神话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尤为突出。
从《诗经》到《红楼梦》,众多作品都融入了创世神话的元素。
神话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创世神话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诸如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皆源于创世神话。
在地域性与民族性的表现上,中国创世神话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各民族根据自己的传统信仰和习俗,传承和发展了各自的创世神话。
如汉族的盘古神话、瑶族的密洛陀神话等,都是中国创世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庄子》神话研究综述
5 6・
贵州文史丛刊
2 0 1 4 年
第1 期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 《 庄子 》神话研究综述
唐 弘树 ①
(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贵阳 5 5 0 0 2 5)
摘 要 : 《 庄子 》中存在着大量的神话材料 , 自王国维开启以神话眼光看 《 庄 子 》的先 河后 ,鲁迅 、郎擎霄、闻一 多、茅盾、顾 颉刚等许 多学者 开始关注 《 庄
言研究 》 [ 4 3 ,对 《 庄子 》神话资料进行 了挖 掘和求证 ,还把 《 庄子 》中神话锻造寓言 的过程进行了具体
的分析 、阐述 ,总结了 《 庄子 》神话锻造寓言的意义及其深刻价值。
肖 捷 飞的硕士论文 《 ( 庄子 )寓言探微 》
中以 《 庄子 》寓言为角度 ,把这些寓言中的形象与上古
子 》与神话的关 系,并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进入新 时期后 ,对 《 庄子 》神话的研 究 进入 了一个更深更全面的阶段 ,鉴于此 ,有必要对研究成果进行一番梳理 ,有利 于
推动 《 庄子 》神话研 究的发展 。 《 庄子 》神话研究成果主要 集 中在神话 与寓言研 究、神话原型和意象研 究、神话思维研究、神仙思想研 究。 关键词: 《 庄子》 神话 研 究现状
,
书中从神话原型破译 、喻道神话解析 、神话意境考察 、神话结构考察等几方 面对 《 庄子 》神话进行
了系统的探究 。对 《 庄子 》神话原型的解析从原型继承方面着眼,发掘和破译出 《 庄子 》有关神话的原型
以及初始意蕴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 ,再结合 《 庄子 》对该原型的具体运用 ,解析其神话 的意象及内涵。构 建 《 庄子 》神话 的深层意义结构 。例如在破译 和解析 “ 混沌”原型时 , “ 发现 ‘ 混沌 ’意象既不是 ‘ 太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
各种鬼魂和妖怪,如女鬼、夜叉等。
精怪
幻兽
自然界的精灵和妖怪,如山精、水怪等。
具有神奇力量的幻想生物存
神灵和怪物在某些情况下相互依存,如一些神灵需要怪物作 为守护神或者助手。
对立冲突
神灵和怪物有时也会产生对立和冲突,因为怪物会威胁到神 灵的权威和秩序。
04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是古代中国 人民智慧的结晶,还是传承和 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研究山海经神话有助于深入了 解中国古老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
供重要支持。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山海经神话的深入研究,探讨其文化价值和影响,为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专家访谈等多种手段,对山海经神话进 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山海经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
自然崇拜与原始宗教
自然崇拜
山海经神话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然神祇,如日神、月神、风神等,这些神祇在 自然力量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因此人们便创造了这些神祇,以表达对自然力 量的敬畏和崇拜。
原始宗教
山海经神话中的许多神祇都具有宗教色彩,如西王母、东王公等,这些神祇 被视为能够保佑人们平安、健康的神灵,人们通过祭祀、朝拜等方式与这些 神祇建立联系,以期获得庇护和保佑。
研究内容与范围
研究内容
通过对山海经神话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研究,重点探讨山海经神话所蕴 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研究范围
研究范围涉及山海经神话的各个方面,包括神话的起源、发展和传承,以及 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等。
02
山海经神话的起源与流变
起源与形成
古代先民的原始信仰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认识不足,产生了各种神秘的信 仰和神话。这些信仰和神话在《山海经》中得到了反映。
国内外希腊神话研究综述
中国与希 腊神话 故 事 出发 , 探 索 两 国 不 同 的 民 族 精
神 与 道 德 伦 理 。廖 练 迪 在 1 9 9 5年 发 表 了 论 文 《 神 话
研 究 学 者 十 分 关 注 探 索 希 腊 神 话 中蕴 含 着 的 人 性 意 识 。早在 2 0世 纪 9 0年 代 初 期 , 王 挺 就 发 表 了 论 文 《 希腊 神话 中人 的 文 学母 题 的现 代 变形 》 - 2 ] , 首 次 从 人类 文化 学 的视角 探 寻 了希 腊 神话 中蕴。 ] , 解 读 了希 腊 神
一
、
国 内希腊 神 话研 究综 述
话 中折 射 出 来 的 人 性 光 辉 。 通 过 解 读 希 腊 神 话 故 事 中 的人 性 意 识 , 让我们 了解 了古希 腊 “ 人 文 主义 ” 意 识 的流变 与融合 , 为 解 读 希 腊 神 话 的 深 刻 内 涵 打 下
开 了希腊 神话 学术研 究 的序 幕 。
( 一 )早 期 希 腊 神 话 研 究 概 述
国 内 早 期 的 研 究 者 主 要 从 希 腊 神 话 中 的 人 性 意 识、 中 希 神 话 的 比 较 以 及 希 腊 神 话 对 英 语 语 言 和 文
学 的影响 等视 角对 希腊 神话 的 内涵进行 解读 。
学” 。随 后 , 张金玲 于 1 9 9 8年 发 表 了 名 为 《 希 腊 神 话
基本 精神 的再认 识 》 _ 3 的论 文 , 探 讨 了 希 腊 神 话 中 所
崇 尚的人性 和谐 的 理 念 。两 年 之 后 , 武 跃 速 发 表 了
希 神 话 的 异 同 。 于 淼 和 吕海 涛 也 在 2 0 0 3年 发 表 了
3神话研究(范文)
3神话研究(范文)第一篇:3神话研究(范文)第二讲神话与巫术本讲内容概述:在远古时期,神话故事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巫术活动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
巫术是远古时期神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巫术是远古神话文化的构成纹理。
人们对巫术的不同理解。
1,远古时期的神话故事不是独立存在的一种文体。
上一讲我们说明,荷马史诗不是原生形态的神话文化,是远古神话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由此必然引来一系列有关神话的问题:远古时期神话文化因为什么而产生?这样的文化有什么功能?人类学家们告诉我们:远古时期的神话故事不是独立存在的一种文体。
神话是一种文化的混沌体,是现代诸种分化了的文化之根,之母。
这一讲我们著重分析神话与巫术的关系。
神话与巫术之间的关系,是在研究神话起源时发现并解决的问题。
英国当代宗教学家罗伯特·A·西格尔在《神话理论》一书中,指出:19世纪的理论家关心神话起源问题,20世纪理论家关心神话的重复起源问题。
其实,神话起源问题一直是神话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中,有这样一些观点值得注意。
2,有关神话起源的不同理解一,马克斯·缪勒的“语病说”与“太阳中心说”二,爱德华·泰勒的“文化遗留说”与“万物有灵观”1871年泰勒出版其文化人类学代表作《原始文化》其中,泰勒既描述了神话,也谈到了巫术。
泰勒认为:“巫术是建立在联想之上而以人类的智慧为基础的一种能力,但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同样也是以人类的愚钝为基础的一种能力。
”(《原始文化》121页)正因为如此,泰勒将巫术看成是一种古代的文化遗留。
“现代教育发达的社会,把神秘行为作为受卑视的迷信而抛弃了,实际上已经认为魔法是低级文化的产物”。
(同上书,117页)对于神话,泰勒认为主要产生于对“万物有灵”的信仰。
他说:“日常经验的事实变为神话的最初和主要的原因,是对万物有灵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达到了把自然拟人化的最高点。
”(同上书,285页)泰勒并不想完全否认缪勒的观点,因此,随后,他又说:“把个体生命一般地妄加到全部自然身上的这种幼稚的、原始的哲学观点,和语言对人类智力的早期统治,也许是神话发展的最伟大的两个推动者。
古代两河流域创世神话研究综述
古代两河流域创世神话研究综述内容摘要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上存在着丰富的创世神话,可以为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明提供重要素材和独特视⾓。
国内外亚述学家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创世神话虽进⾏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些重要成果,但这些研究多局限于⽂本的校订和翻译,⽽缺乏对具体历史内容的分析,以及对整个古代两河流域各个时期创世神话的整体性研究。
这意味着,对古代两河流域创世神话的研究还存在较⼤的学术空间。
关键词古代两河流域;创世神话;研究综述神话是研究古代⽂明早期历史的重要素材。
在神话中,创世神话⽆疑⼜是最重要的⼀种类型,因为创世神话“解释了宇宙的起源,描述了世界及其⽣物和⾮⽣物是如何被创造的,那些有形和⽆形的⼒量⼜是如何出现的。
它还解释了包括整个宇宙在内的,天地初始的状态以及世间万物、⼈类和诸神等级制度的由来。
”正是在这种释源过程中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化和宗教状况,从⽽为研究古代⽂明提供⼀个新的视⾓。
由于创始神话在古代两河流域早期⽂明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国内外亚述学家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创始神话进⾏了较多的研究,取得了⼀些重要成果。
⼀、苏美尔创世神话研究苏美尔⼈最先在古代两河流域南部地区进⼊⽂明时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苏美尔⽂化。
但由于苏美尔⼈处于⽂明的初始阶段,他们的哲学和神学思想并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因此他们也未形成⼀部专门、完整的创世神话或史诗。
但在较多的⽂学作品如《恩基和宁胡尔萨格》、《恩基和宁玛尔赫》、《恩基与宁利尔》、“苏美尔⼈的⼤洪⽔神话”以及⼀些其他琐碎的⽂学材料都体现了苏美⼈的创世思想。
亚述学家对这些作品进⾏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探讨了苏美尔的创世思想。
(⼀)《恩基和宁胡尔萨格》该神话是在19世纪末在尼普尔被挖掘出⼟,总共六栏被抄写在⼀块泥板上。
1915年斯蒂芬·兰登对该史诗进⾏翻译,并以《苏美尔的天堂史诗,⼤洪⽔和⼈类的灭亡》为名将其发表,⽴即引起许多东⽅学学者,特别是楔形⽂字学家的兴趣,并在之后的很长⼀段时间对该神话做了⼤量的研究。
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对比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对比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摘要神话是指古代人类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超自然化,以远古诗歌或散文为载体,用以说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和传说,在用文字记录成文之前,大多是通过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
神话是人类最古远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的最初源头,也是原始民族观、信仰意识等精神文化涵的主要载体,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雏形,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涵与文化精神,制约着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影响着民族的精神性格、生存方式与文化走向及社会发展。
对于中西神话作比较研究,探索两地先民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的差异,探求蕴藏在神话中的潜质和依存在神话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增近了解、促进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适应形势的要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正文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
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
中国神话传说主要是指汉族的一些神话传说,道教的、佛教的以及远古的神话。
而西方神话传说则主要包括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旧约》。
1、主题上的相似(1)神话都有十分相似的主题: 世界起源、人类起源、灵魂不灭、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等。
如关于天地人类的起源,中国神话中盘古生于浑沌之中, 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传土作人。
古希腊神话中卡俄斯与妻子浑沌之中先创光与昼, 然后创天地,天地生神族,神塑土作人。
古神话文献综述
浅析中国上古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异同摘要:在人类文明史的的开初,神话故事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的上古神话和希腊神话进行比较之后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相似传说,但更明显的是它们迥异的地方,尽管如此,它们都反映了先民对当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思考。
关键词:上古神话;希腊神话;相同;差异古希腊神话中,揭示了人类的起源,诸神的诞生等等,其中,大地神盖娅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样,中国上古神话诸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等也涉及了相似的内容,女娲创造了人类。
希腊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都涵有英雄传说,希腊神话中伊阿索智取金羊毛;中国古代的夸父追日。
中国上古神话有着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这一点与希腊神话相比更加突出。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神均是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凡人情欲的特征,充满对远古英雄和帝王献身精神的讴歌与礼赞,以及对神话人物保民佑民的职分要求。
相反,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所看到的天神都是世俗的。
Abstract: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it is not hard to find that myth have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on China's ancient myths and Greek mythology, on one hand there are similarities legends between them,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t places, nevertheless, they all reflected thinking of ancient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2.上古神话与希腊神话中的相似传说2.1世界之初关于天地的起源,中国古书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胜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关于神话特点和定义综述
关于神话特点和定义综述
(一)定义: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特点:
1、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2、情节: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3、意义: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解释,表达征服自然、变革社会愿望。
(三)产生条件:
1、可凭语言表达感情和对自然和社会领悟时。
2、对自然界,产生神秘和敬畏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灵和魔力,自然被神化。
(四)目的意义:
1、为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意义和合理性,维系社会性上。
2、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
3、在劳动和生活中,积聚多而强烈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戏剧性属性,在对世界假想性把握中宣泄不安情绪。
二、神话少且不系统的原因:
时代久远,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除《山海经》等书中记载比较集中外,其余散见于各类书中,往往片段,有完整情节不多。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淮南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话研究综述(一)我国神话学在长期持续拓进的基础上,1996、1997两年来的研究越发展示出其内在的思维张力。
不仅以“世界眼光”做“中国学问”的看法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们的观念、视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研究工作更加有的放矢、进展有序,而且学者们勇于多方面探索,不断补充、调整、更新现行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推广运用,更加拓展了神话学的探索空间,更加强调了动态地研究神话,从而使神话研究充满了新的活力。
而现实生活中大量新资料的发现,更促使学者们思索神话研究的现代性转型问题,强烈的现代意识和现实感构成了当今神话学者的研究特色。
总之,1996、1997两年的神话研究于稳健发展的同时,在某些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相继出现的几部极有学术品格的专着和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充分显示出了两年来的学术成果。
一、几部富有开拓意义的学术著作和论集1.在庆祝袁珂先生八十诞辰暨神话研究五十周年之际,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袁珂着的《袁珂神话论集》(1996.9),它不仅是一部“与前不同,面目一新”的论集,而且与1982年出版的袁珂《神话论文集》衔接,能比较全面地反映50年来袁珂对神话理论的研究成果。
《袁珂神话论集》共收有论文48篇,分为4个单元。
他的诸多的成果都集中地反映在这本论集中了,而其中最核心的,则是他的广义神话理论。
第二单元的17篇文章专门讨论广义神话的涵义,中国神话学发展的途径和研究的范围,以及作为广义神话内容的仙话、神话小说、民间传说等问题,而所收其他的各种序言和杂论等也始终贯穿着他的广义神话的观点。
袁珂提出研究神话,特别是中国神话,必须走“广义”的道路。
他认为狭义的神话,专指上古神话,确实是兴起自原始社会,直到封建社会初期就逐渐衰竭了,但广义的神话却是生生未已,每个朝代,每个时期,天南地北,都有新的神话产生,所以广义神话是扩展后的神话。
广义神话包括了狭义神话,却并不否定狭义神话,狭义神话仍然是学者们研究的核心与基础。
而广义神话的概念使中国神话研究领域呈开放的局面,能够荟萃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神话,融会具有神话因素的仙话、传说、故事等于一炉。
这就扩大了神话研究的视野,使神话从先前狭小的圈子里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广义神话论”的提出,曾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早在80年代学者们就对此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今天这场讨论仍在继续,然而从这几年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已有许多学者接受了这一观点,运用这一理论发掘和研究原始社会以后的神话论着逐年增多。
袁珂“广义神话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中国神话研究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2.冷德熙的《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1〕是一部很独特的著作。
他从神话学的角度研究纬书,或者说从纬书发掘出一个神话体系,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冷德熙的研究可以说走的是广义神话的路子。
他认为,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神话本身并未消失,它不但可能仍然以原始神话的形式存在于宗教、文学、民俗等文化之中,而且还可能以再生的形式在阶级社会中执行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
这种神话形式我们称为“文明神话”,如“政治神话”、“种族神话”、“现代商业神话”等等。
冷德熙在这本书中明确地提出“政治神话”的概念,并通过对纬书的研究使这个概念得以成立,这是他的一大成绩。
“政治神话”的提出,与中国神话独特的发展道路有关。
中国神话常把“历史神话化”,又把“神话历史化”。
“纬书神话”表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而这两方面又或多或少与政治目的相联系,而成为“政治神话”。
作者分析说,纬书政治神话的产生决非偶然,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诸形态发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它是汉代社会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同时,它虽是为着政治目的被创造出来的,但它是以神话的形式被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仍属于中国古代神话的范畴。
作者提出纬书政治神话又以体系神话的形式构成了中国古代神话中自《山海经》诸神系统和春秋战国历史神话系统以来的又一个神话系统,每一个神话次系统都是一个特殊的神话系列,包含了特殊的神话思想内容。
具体说来,这个政治神话体系分别由“创世纪神话”、“圣王神话”、“圣人神话”、“天人关系神话”以及“易学(纬)象数神话”构成。
作者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自身建设的必然环节,在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创世神话体系,第一次达到了体系神话的高度发展。
因此研究纬书政治神话是研究中国古代神话所不可缺少的一环,纬书政治神话同样反映了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3.杨利慧的《女娲神话与信仰》〔2〕被称誉为“是一部很好的民俗学、神话学专着”(杨堃语)。
作者在尽可能广泛地参考了中外学者有关女娲神话的研究成果后,将对民间的女娲信仰及其神话与信仰的探讨,确定为研究女娲问题的基础和中心,这就为更立体地、全面地论述女娲问题提供了新的起点与途径。
全书分为六章,首先作者对女娲的基本神格及其底蕴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女娲是属于神话时期一位兼有始祖——造物主——文化英雄神格性质的大女神,而其中又以始母神格更为基本和突出,这一神格的基本内蕴是繁衍、生殖。
接著作者考察了女娲神话的发展与演变、女娲从古至今在中国民族信仰中的存在状况,得出了属于自己的结论。
特别是对女娲神话功能的揭示和阐明,详尽而不乏新意,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感。
最后作者将女娲神话历史地置于中国民族信仰的大背景下,确认其在民间信仰中的位置虽有变化,但始终居于尊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本书最大的优势是作者主要采用了民俗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用民俗文化的整体观念考察神话,突破了视野与资料来源上的局限。
她作为民俗学专业研究人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深入许多地区进行田野作业,以丰富的经验,规范的操作,得到了科学性极强的现实材料,使研究有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同时她又不满足于此,而认为面对女娲这个复杂的对象,应该进行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的研究。
多重证据的互相印证,新知旧学的彼此完善,多元视角的立体透视,使她的立论准确而有力。
作者与众不同的研究,不仅富有创新意义,而且作为学术范式,可给人以有益的思考。
4.叶舒宪的《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的主题》〔3〕,仍表现出了他一贯创新迭见、引证宏富、才思横溢的特点。
本书分上下篇,上篇“美神由来”主要论述爱与美主题的原型发展;下篇“美神幻形”着重研讨爱与美主题的文化置换。
作者运用语源学、神话学、原型批评、精神分析学说、民俗学、文化学进行跨文化研究,详细考察了存在于中西文化中爱与美主题的原型形象高唐神女和维纳斯,并以纵向的历史考证和横向的文化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考证了希腊、印度、中国三个文化圈中跨文化的普遍现象,即由原母到地母、到爱神、到美神的发生和衍变史。
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庄子的文化解读——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作为《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之五,已由湖北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作者将“庄子与神话”作为20世纪庄学研究的新视点,用文化人类学与比较神话学的方法对《庄子》进行现代阐释,取得了开创性的进展。
此外,潜明兹《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4〕、文元琪《二元神论——古波斯宗教神话研究》〔5〕、闻树国《传说的继续——中国神祗的性与创造力》〔6〕等书,亦可供人们阅读、参考。
二、神话理论研究1996、1997两年来,学者们在理论研究方面,比较注重于世界神话学的宏观体系中,寻找中国神话学自己的正确位置,建立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以自强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叶舒宪《神话学的兴起及其东渐》〔7〕评述了现代神话学在西方的兴起及其在日本和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考察了文化人类学视野的引入对于传统学术领域与研究方法的重要变革作用,揭示出中国现代神话学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来源。
田兆元在《论中华民族神话系统的构成及其来源》〔8〕中,整体性地对中国神话系统进行了探索。
作者提出中国古代神话是在华夏、东夷、苗蛮三大神话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中华民族共同的核心神话是龙凤合一神话、五帝神话、创世神话和皇天后土神话,它是一个博大的体系,将全球华人凝聚起来的纽带存在于这一神话体系里。
我们研究神话不仅应将之看成一个整体,还应将它的发生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
两年来,针对中国神话的特殊性,不少学者较集中地讨论了它的发展、演变状况。
赵沛霖在《论中国神话的历史命运》〔9〕中,认为东西方神话各有其特点和优长,不过中国神话经历了特殊的历史命运。
他分析说,因为深刻的内在原因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国神话在“最适宜的时期”内,错过了系统整理加工和充实的机会,未能形成神系清楚、体系完整的神话,并且绝大部分神话也未按原貌保存下来。
原因在于我国神话在继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神话历史化、神话实用化和神话文学化的重大变化。
神话历史化、神话实用化都是把神话异化,使之变成自己的对立物:历史传说,从而扼杀了神话的生命,不能不说是文化上的不幸和遗憾。
而神话的文学化,却给中国神话的长卷添上了华美的一章,它不但焕发了神话固有的青春光彩,而且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
关于神话的历史化,历来论述较多。
王青《中国神话形成的主要途径——历史神话化》〔10〕则进一步论述,以《五帝本纪》为代表的记载是神话而非历史,不过这些神话性内容的形成途径并非是“神话的历史化”,而是“历史的神话化”,他认为这才是中国神话形成的最主要的途径。
作者还提出“要说明中国神话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必须追溯神话产生时期中国的社会制度”。
也就是强调分析神话发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在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来多维地把握神话的特征结构和功能。
类似的思路也体现在其他的一些论文中,赵林《伦理意识与中国神话传说的演变》〔11〕认为,中国神话传说过早地出现了历史化的倾向,随着远古神祗转化为上古帝王,诸神失去了玄奥的神话象征意义,却获得了现实的道德教化功能。
在中国神话中,表现出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
它的特点是侧重于对现世道德的教化功能,忽略对彼岸理想的信仰功能。
温希良《神话与政体:记中国汉族神话不发达的社会形态原因》〔12〕认为,中国汉族神话不发达与中国权力结构密切相关。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世俗权力对神话的抑制,祖先崇拜对神话的规范两个方面。
作者认为强有力的权力文化的介入,是中国汉族神话不能充分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其他如《中国神话轶失何方》〔13〕、《论神话在汉代传播的成因》〔14〕、《帝王神话与社会整合》〔15〕等文均论述了神话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而何满子《中国神话的湮没及其后果》〔16〕是一篇对“广义神话论”持有异议的文章,他认为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创造,它迥异于成人时期的有意虚构。
神话的历史化,实际上是标明中国神话的湮没,这对后世文化特别是叙事文学带来极其巨大的影响。
詹鄞鑫《从创世神话看天人相副观的形成》〔17〕则探讨了由原始神话到文明哲学的发展演变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