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文言文】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

【文言文】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

【文言文】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中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虚词是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中考文言文虚词,特为大家整理了一份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

先来说说“之”字。

“之”字用法多又多,用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说。

“昂首观之”代群鹤舞空,“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用作动词“去、往、到”,“吾欲之南海”就走天涯。

用作助词也不简单,结构助词“的”常见,“水陆草木之花”美如画。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很特别。

宾语前置的标志要记牢,“何陋之有”问句妙。

定语后置的标志别忘掉,“马之千里者”速度高。

再看“其”字。

“其”作代词用法广,代人代物代事情。

“择其善者而从之”指他们,“恐前后受其敌”指狼的。

“其”作语气词也常见,表推测“其真不知马也”令人叹。

表反问“其真无马邪”心不甘。

表祈使“安陵君其许寡人”是命令。

“而”字出场啦!“而”作连词用处大,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很优雅。

表承接“温故而知新”有方法。

表转折“而钱不湿”真惊讶。

表修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哈哈。

“以”字也不简单。

“以”作介词“把、用、凭、因为”记心间。

“以刀劈狼首”用刀砍,“何以战”凭啥战。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所以都出现。

“以”作连词“来、以致、相当于‘而’”要分辨。

“属予作文以记之”表目的来写篇,“以伤先帝之明”以致乱。

接着是“于”字。

“于”作介词有讲究,“于舅家见之”在舅舅家,“万钟于我何加焉”对我呀。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起来。

“乃”字也来露一手。

“乃”作副词意思多,“乃不知有汉”竟然呀。

“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判断。

“为”字也得说一说。

“为”作动词“做、成为、作为”要分清。

“为宫室、器皿”动手做,“以丛草为林”当树林。

“为”作介词“替、给、对、向”,“为人谋而不忠乎”很忠诚。

“不足为外人道也”别对外人讲。

“者”字也来凑凑热闹。

“者”作代词“……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等。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如:
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2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其一犬坐于前(《狼》)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 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
1今肃迎操,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
结)

(一)代词
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他们) 如: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他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动词。

可译为“到”、“往”。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一)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文言文】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

【文言文】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

【文言文】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虚词,指在句子中不表示实际含义、不具有独立的语法功能而具有一定的语法作用和意义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占据着文言文的实际运用中的绝大部分,其运用的规律和特征也是需要掌握的基本功。

下面以顺口溜的方式介绍文言文中虚词的分类及特点。

一、介词介词何,语源雅,附名词动,极灵巧。

家具之间何忙蹦,往往此心难静悄。

介词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常用来引导名词、代词或动词等的宾语,表示时间、方向、关系等。

例如:何以解忧?曰:黄石难当也。

二、助词助词有得、已之助,常缩略为夫。

知在虚则先为之,总是弥久不间断。

助词具有辅助语义和表达语气、句子结构等作用。

如“之”、“夫”常用在动词后,表示语气、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例如:夫“至下无甚怨”,此言谅合圣贤之意也。

三、连词连词并、或难别,陈述叙事情状多利,至此句子方结洁。

关起门来并处幽,或一饿死或自由。

连词是一种用来连接句子、词语等的语法词类。

在文言文中,“并”、“或”等连词广泛使用,在表示并列、选择、对比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凡人不可失时则失,不可失民则失国。

并成败之将,皆出内外之诈。

四、副词副词有时、已、又、还,修饰动作,状语牢。

升旗折凳已启航,重任在肩整大方。

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的一类词汇,可以表达时间、频率、状态、方式等不同的意义,其中,“已”和“又”常常表示时间点和转折。

例如:已见西都傈汉胜,思南官属尽归降。

五、语气助词语气助词不来多,疑、否、啊、吧、哉。

信手拈来比游刃,震撼人心表认同。

语气助词是一种用来表示口气、语态、态度等的虚词,可以根据语境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语气。

其中,“疑”、“否”表示疑问或否定,而“啊”、“吧”、“哉”等则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

例如:春风飘引满城花,为众人思慕哉。

六、代词代词自,其义不难,包括人事巨细详。

修辞多次差别难,用典让人深思量。

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其他词类的词语,常用来避免重复、简化表达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 建议收藏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 建议收藏

初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学生们比较头疼的一项内容。

其中,虚词更是让不少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虚词,下面将为大家共享一首虚词顺口溜,以及对虚词进行的分类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虚词顺口溜1.让子弹飞——是、之、者、所。

2.解放思想——乎、与、與、自。

3.四平八稳——也、而、所、其。

4.玉石俱焚——者、之、其、所。

5.旗开得胜——乎、者、之、所。

6.人生自古谁无死——者、乎、也、其。

7.一见钟情——於、者、焉、乎。

8.美人痣——焉、乎、吗、者。

以上虚词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记忆和辨认文言文中的虚词应用。

二、虚词分类总结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词性特点,可以将虚词分为以下几类:1. 疑问类虚词如“乎、焉、乎、哉、为、乎等”,这类虚词多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怀疑、询问等语气。

2. 虚词“者”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具有一定的指代和强调作用。

一般用于表述人或事物的身份、特征、行为等内容。

3. 虚词“所”“所”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介词、副词、连词、代词等,在句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连接和修饰作用。

4. 虚词“之”“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灵活多变的虚词,它可以作为介词、代词、连词等,同时也具有指代、修饰、关联等多种功能。

5. 虚词“与”“与”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介词、连词等,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受事者、比较关系等。

6. 虚词“以”在古代汉语中,“以”常用作介词、连词,用以连接或引导句子成分,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

通过以上分类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言文中的虚词,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对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的共享,希朅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时,希望大家多加练习,多总结归纳,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掌握文言文,取得更好的成绩。

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口诀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口诀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口诀同学们的文言虚词学习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掌握得不全面,二是时间一长便模糊。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将文言虚词用法编成有意义的顺口溜,这些顺口溜就比无意义的枯燥的条条杠杠的好记多了。

一旦背下这些顺口溜,该虚的用法便终身不会忘掉。

1、而口诀:而你像并蒂莲,因羞却成假。

口诀解释:“而”是该虚词“而”,顺口溜必带之,下同;“你”表示可解释为第二人称代词,如“”;“像”表可解释为动词“像”,如“军惊而坏都舍”;“并”表可作列连词,如“”;“蒂”表可作递进连(“莲”)词,如“”;“因”表可作果连词,如“”;“羞”表可作修饰连词,如“”;“却”表可作转折连词,如“”;“成”表可作承接连词,如“”。

易混点区别:并列连词前后互换不影响、不改变语意表达;非六类者皆归入承接连词,数量多;“登高而招”是承接,“顺风而呼”“跂而望矣”是修饰,关键看前边动作是否已完成,还是一直持续,作为后一动作发生时的状态。

2.乎口诀:呼风唤雨,雨中鱼尾停口诀解释:“呼”是“乎”;“风唤”衬词;“雨”是“语”气词;“中”是用于句“中”的情况;“鱼”表示作用相当于“于”,如“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尾”表形容词尾,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停”表句中停顿,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易混占区别:句尾语气不难,看句子语气;句中“乎”的用法可将三个意项代入看看,选择合适的。

3、其口诀:其人一至三代假连,那有各种语气口诀解释:“其”是此虚词本字;“人一至三代”表“第一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如第一人称代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人人称代词“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假连”表“假设连词”,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岂?”;“那”表远指代词,如“则或咎其欲出者”;“各种语气”表各种语气副词,如表测度语气的“其皆出于此乎?”,表反诘语气的“其孰能讥之乎?”,表婉商语气的“汝其勿悲!”,表期望语气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019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2019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2019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他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动词。

可译为“到”、“往”。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一)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帮你更好学习文言文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帮你更好学习文言文

18个⽂⾔⽂虚词顺⼝溜帮你更好学习⽂⾔⽂相信⼤家在学习⽂⾔⽂的时候,都觉得虚词⽐较难记忆。

所以今天⼩编给⼤家整理了⼀些能够更简单的记住虚词的顺⼝溜。

下⾯就是⼩编给⼤家整理的18个⽂⾔⽂虚词顺⼝溜。

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18个虚词⼝诀】1.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且乃之乎者也谐⾳: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诀⽬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庸⼩说《天龙⼋部》中头号美⼥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下,因为——所以——则——⽽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样的废话连篇。

1.于【速记⼝诀】⾃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谐⾳:⾃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陆百元⼀⽄,在海南却只要五⾓钱⼀⽄),我们⾮常开⼼,不仅感谢的话说了⼀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个杯⼦和⼀⽀笔。

⼤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给她喝⽔。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竟然没⼈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从)②业精于勤⽽荒于嬉,⾏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择师⽽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到)⑧⾂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为之,⽽寒于⽔。

中考语文23个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收藏

中考语文23个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收藏
助词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某些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实在意义,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
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纷纷地摆在前面的,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③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如: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还是回去吧。
连词
表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是……还是……”如: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假如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们的)天资太低下,而是(他们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表转折,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
表因果,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或不译。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连词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着”“……地”,也可不译。如:

【文言文】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

【文言文】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

【文言文】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中考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下面为大家带来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

一、之“之”字用法多又多,代人代物或指事。

作助词时最常见,结构助词“的”来念。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字要记清。

宾语前置的标志,调整语序译无义。

动词“去、到、往”,理解要准心不迷。

例如“辍耕之垄上”,这里的“之”就是“去、到”的意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此句中的“之”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

二、其“其”字用法也不少,代人代物与代事。

指示代词那那个,这些那些也能用。

选择问中表“是……还是……”,翻译时候要慎重。

语气助词表推测,大概也许或恐怕。

加强祈使与反问,千万记住其作用。

像“安陵君其许寡人”,这里的“其”表祈使,意思是“一定”;“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后一个“其”表推测,可译为“大概”。

三、而“而”字用作连词多,连接词语和句子。

表并列关系常出现,“又、并且”意思含。

表承接关系紧相连,“就、接着”要记全。

表转折关系最常见,“可是、但是”别忘念。

表修饰关系看仔细,“地”字翻译要留意。

表假设关系若出现,“如果、假如”在里边。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此句中“而”表并列;“温故而知新”,这里的“而”表承接;“人不知而不愠”,“而”则表转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而”表修饰。

四、以“以”字用法真不少,介词动词都用到。

把、用、凭、因为,介词之义要记牢。

表目的“来、用来”,表结果“以致”瞧。

动词“认为”常出现,翻译准确心不慌。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里的“以”是“凭借”的意思;“属予作文以记之”,“以”表目的,是“来”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是“因为”的意思。

五、于“于”字用法要分清,在、到、向加对、从。

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

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

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之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虚词是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的一个知识点,小编整理了《20xx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记忆》,供同学们参考。

之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2022语文: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

2022语文: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

2022语文: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之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它们的用法常常让人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虚词,我为大家编写了一套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之”字用法多又多,作助词时最灵活。

“之”字作代词也常见,代人代物或代事。

主谓之间取消句独立性,宾语前置标志要记清。

定语后置也用“之”,动词“之”去、往含义明。

“其”字也不简单,作代词有多种般。

第三人称它他她,还有指示那这咱。

“其”字作语气副词时,表推测反问祈使兼。

反问语气最强硬,推测语气较委婉。

“而”字用作连词时,表并列承接与转折。

表修饰关系也常见,递进因果要分别。

顺接逆接要分清,理解句意是关键。

“以”字用法要记牢,作介词把拿用靠瞧。

因为凭借按照来,连词用法也不少。

表目的或表结果,承接关系别忘掉。

“于”字介词用处大,在到从向对给呀。

对于关于表对象,跟同与比不落下。

“乃”字作副词时多,于是就这含义说。

竟然却才也常见,判断动词要掌握。

“因”字作介词因为凭,趁着顺着也可行。

连词“因”表于是就,原因缘故要分明。

“为”字读音要注意,读 wéi 时多作词。

作为成为是动词,表判断句也能依。

读 wèi 时作介词,替给为了表目的。

“所”字结构要重视,所字加动词成名词。

“所以”一词表原因,凭借方式要明晰。

“者”字附在动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有。

用在句末表停顿,判断句中也常留。

“何”字疑问代词用,什么怎么何处求。

“何”字作副词时,多么为何在句首。

“乎”字用作语气词,表疑问感叹和揣度。

用在句中作介词,相当于“于”别疏忽。

“也”字用在句末时,判断陈述感叹齐。

“矣”字表陈述感叹意,“焉”字兼词疑问语气。

这些虚词顺口溜,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学习文言文时更加轻松,更加高效。

当然,要真正掌握虚词的用法,还需要多读多练,结合具体的文言文篇章进行理解和运用。

只有不断积累和实践,我们才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无阻,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文采。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文言文学习中,虚词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由于其用法多样、含义复杂,常常让同学们感到头疼。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虚词,下面为大家送上一份有趣的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之”字用法多又多,用作代词常灵活。

代人代物或代事,指示近远这那何。

动词前往到某地,用在主谓间无实义。

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要牢记。

“其”字用法要分清,用作代词有两种。

第三人称表他(她、它),还有“他的”“他们的”。

指示代词那那个,其中的义也能行。

用作副词表揣测,大概也许差不多。

表反问加强语气,难道怎么可不学。

“而”字用作连词时,关系多样要熟知。

并列承接与转折,递进假设和修饰。

前后动作同时发,并列关系不用怕。

动作先后有承接,“就”“接着”来相接。

语义相反是转折,“但是”“却”字来体现。

更进一层是递进,“而且”之意在其间。

假设关系若出现,“如果”“假如”脑中念。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修饰关系细分析。

“以”字用法也不少,用作介词把凭靠。

因为由于表原因,拿用按照不能抛。

用作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要记牢。

相当于“而”表并列、承接、修饰和因果,仔细区分不会错。

“于”字用作介词时,引进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

在从到向对于给,关于方面要明晰。

“乃”字用作副词瞧,于是就这含义要知道。

竟然却才也常见,判断动词表是了。

“虽”字用作连词看,虽然即使意不同。

虽然表事实已存,即使表假设未生。

“因”字用法需留意,依靠凭借趁着意。

通过经由表途径,因为由于是原因。

“为”字读音有两种,意义用法各不同。

读 wéi 时作动词,做成为是都行。

表示被动读 wèi,为了因为记心中。

“者”字结构助词多,附在词或短语后。

指代人事物情况,……的人(东西、事情)说。

“所”字常与“为”字配,组成“所字结构”美。

表示被动或原因,……的地方和办法。

文言文虚词虽繁杂,但通过这顺口溜,希望能给大家的学习带来一些帮助。

只要多读多练多积累,相信大家一定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无阻!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文言文篇章进行理解和巩固。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之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它”。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其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自己。

例:并自为其名。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2、作为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的后面是名词,翻译常常会有的其的后面是动词,一般代人或代物、其字删去意不变,此处大都表语气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他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动词。

可译为“到”、“往”。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一)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二)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三)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四)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五)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六)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如: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其(一)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如: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如: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如: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②其一犬坐于前(《狼》)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如: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④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如: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⑤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⑥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三)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①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如: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如: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如: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