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名词活用为动词”刍议
浅析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析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2589a5e86294dd88d0d26b58.png)
——浅析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内容摘要】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活用现象,本文围绕这一现象展开简要论述,从名词在句子中与其他词语结合构成的语法关系的角度,结合古文中一些具体的例子,浅析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条件,并简要谈一下自己对名词的使动,意动,为动三种特殊活用现象的特殊性以及基本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名词活用动词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名词作为实词的一类,其主要功能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
但文言文的一些句子中,如“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句中“刃”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它既不充当主语宾语语,也不是判断谓语和定语,反而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这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现象。
名词活用作动词作为词类活用的一种,常与兼类词现象发生混淆。
事实上二者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马建忠先生在他的《马氏文通》中就提出“词无定类”的观点,认为此类划分是根据词的意义的不同而改变的。
而一般认为,词类是基本固定的,词类活用现象只是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的现象。
离开了这种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现象也就随之消失,而兼类词是指某个词本身就具有两类词的词性,是长期持久的,不会因语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而要注意二者的区别,这是研究讨论词类活用的前提。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十分普遍,而名词活用作动词更是其中十分常见的一种。
一般认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现象可分为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和名词的特殊活用(使动,意动和为动)两种情况,本文将就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主要表现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名词词性的临时性转换。
动宾结构如果后面带有宾语,其结构只是一般的动宾结构,例如:“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国语·晋语四》)中,“鞭”本是名词,“马鞭”的意思,在这里活用为动词,与后边的“之”构成动宾关系,在句中解释为“用马鞭打”;又如“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中的“蹄”本是名词,“蹄子”,在句中活用作动词,与“之”构成动宾关系,解释为“用蹄子踢”。
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如动词”问题研究
![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如动词”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9e596325c52cc58bd6beeb.png)
名词意义并没有消失, 只是增加 了文章相对应 的动 词意义, 并且活用的现象颇为多见。 吕淑湘先生说 :
作者简介 :  ̄
(99 , , 15 一)男 四川射 洪人 , 文学硕士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语 言教学与研究 。
・
6 ・ 2
维普资讯
古代 汉语 中“ 名词活用如动词” 问题研 究
词从语言的外部结构看 , 它们仍然都是些名词, 因为
它们表 示事物名称概念 的性质并没有变; 从语言的 内部结构看, 它们都 已经不只是表示单一概念的词,
维普资讯
成 都 航 空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unl f h duAeo at o rao C  ̄ rnui c Vo ain l Teh ia olg ct a & o c nc l l e C e
20 年 3 06 月第 1 ( 期 总第 6 期) 6 V 1 2N . S rl o6 ) 0 6 o 2 o 1(e a N .6 20 . i
词用如一般动词的则相 当普遍。 南开大学中文系古 ” 代汉语教研 室编的《 古代 汉语读本》 :名词可以按 说 “ 照一定的语 言 习惯灵活应用, 时被 用如动词。名 临
名词 ÷ 的词性一般是 固定 的, 但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临时活用为动词 , 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 但原有的
词被用如动词后, 原有 的名词意义并没有消失, 只是
“
一
个词可以分别本用和活用, 例如名词是用作词组
高考中名词活用判定技巧
![高考中名词活用判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a1a0bb95727a5e9856a61d9.png)
高考中名词活用判定技巧作者:陈玉红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05期词类活用向来是文盲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重要考点。
中学语文课文中最常见的活用词类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其中名词活用的情况较为复杂,学生对此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本文就来谈谈如何判定名词的活用。
以期能带给考生们一些帮助。
名词的活用主要分为两大类:名词作状语和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作状语判定名词作状语最便捷的方法是:名词位于动作性谓语之前,但此名词从语义上看并不是动作的执行者,两者不能构成主谓关系。
此时,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的状语。
例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项脊轩志》)例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例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例1中动作“吠”的执行者是“犬”,这两者构成主谓关系,“西”活用为“吠”的状语,表动作的方位,译为“向西”。
同理,例2中的“廷”,例3中的“辇”,例4中的“兄”都不是各自谓语动作的执行者,从而活用作状语,分别表示动作的地点、工具和方式,分别译为“在朝廷”、“乘辇”、“像对待兄长一样”。
一般情况下,方位名词,如:东、西、左、右、前、后、上、下等,活用作状语出现的频率较高。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由于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在结构形式上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没有什么区别,它们只是在意念上有所不同:凡能译为“使…怎样”,就是使动用法,凡能译为“认为……怎样”就是意动用法,不具有使动和意动意义的全归为活用作一般动词。
下面具体谈谈如何快速判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前出现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褒禅山记》)例7、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例5“刃”前出现能愿动词“欲”,例6“名”前出现能愿动词“能”,例7“王”前出现能愿动词“可”和副词“尽”,从而三例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刃”译作“用刀杀”,“名”译为“识其本名”,“王”译作“称王”。
深度探究文言文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语义关系
![深度探究文言文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语义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c067389dd88d0d232d46a0f.png)
宽屏图形
东部 西部 北部 90
即使只是一 个单纯的图 形(如图表), 也可以在宽 屏下更生动 地呈现。
30.6 20.4
45.9
38.6 27.4
46.9 34.6
45 31.6 20.4
43.9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宽屏图片
图片也可以在宽屏下更生动地呈现。
创建 16:9 演示文稿
若要设置宽屏演示文稿,请执 行下列操作之一:
开始使用该模板。只需删除示 例幻灯片,然后添加自己的内 容。 也可以转到“设计”选项卡, 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单 击“幻灯片大小” 下拉列表并 选择“全屏显示(16:9)”(注意: 我们还支持 16:10 的纵横比, 这是常见的宽屏便携式计算机 分辨率。)
公开课:深度理解词类活用
探究过程
二、探究学习方法
1、分析例句 2、总结学习方法 怎样判断名词的活用呢? 第一步: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 语﹑状语。 第二步:以今律古。分析句子中词语的语法功 能,分析词语在句子中语法作用。
公开课:深度理解词类活用
探究过程
三、互动学习
1、分析例句
例句: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互动学习要求:合作探究“腊”的用法。
公开课:深度理解词类活用
探究过程
一、引入教学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但是,在实 际运用中十分灵活,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多。 何谓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改变了原来的 语法功能,活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现象。 比较常见的是名 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如动词或名词,形 容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等等。关于词类活用的问题, 古代汉语研究得比较详细,在这里,我们重点探究名词活用 动词的三种类型,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 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举例
![名词活用为动词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c67f1a4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8.png)
名词活用为动词举例
嘿,同学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好好唠唠“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个有趣的语文知识。
比如说“雨”这个字,平常咱们都知道它是名词,就是指从天上落下来的水滴,对吧?但是呢,在“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句话里,“雨”就变成动词啦!意思是“下雨”。
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好像一个安静的小伙伴,突然活跃起来,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
再比如“军”,一般情况下它指的是军队,可在“沛公军霸上”里,它摇身一变,成了“驻军”的意思。
这就好比一个原本整齐站立的队伍,突然行动起来,找地方驻扎啦!
还有“粮”,通常就是粮食嘛。
但在“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中,“籍”是名词,指户籍,可在这里就变成了“登记”这个动词。
这不就像一个本本分分待着的小本子,突然被拿起来认真记录东西一样嘛!
“王”这个字,大家都熟悉,一般就是指君王。
但在“沛公欲王关中”里,就变成了“称王”的意思。
是不是感觉一个高高在上的王者,突然有了要扩张自己势力范围的行动?
“蹄”,咱们都知道是马蹄,可在“驴不胜怒,蹄之”中,就成了“用蹄子踢”。
这多像一只原本安静的小毛驴,生气了就抬起蹄子来反抗!
“刃”本来是刀刃,在“左右欲刃相如”里变成了“杀”。
仿佛那锋利的刀刃一下子主动冲出去伤人啦!
同学们,你们想想,这些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不是就像给原本平淡的文字世界来了一场大变身,变得超级有趣,超级精彩?这就好比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一个普通的东西,突然有了新的用途,是不是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所以呀,语文世界真的太奇妙啦!咱们可得好好探索,说不定能发现更多这样有趣的知识呢!。
名词动用现象分析
![名词动用现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51cd80195f312b3169a5a6.png)
名词动用现象分析作者:孙银龙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5期摘要:名词动用现象许多语法著作中研究的不是太详细,本文主要以张文国的左传名词动用为依据来综述当今研究的现状,并稍微进行了一下比较分析。
首先,名词是否用作动词前提要确定词有无定类,如果没有定类也就无所谓名动之间的活用与不活用了。
再次,还研究了名词活用如动词与兼类的区别问题。
最后总结了一下名词用如动词的一般标准,以便于使学术界的混乱局面得到一些系统的整理,使教学活动更易进行。
关键词:名词动用;词有定类;区别;标准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95-01一、词有无定类名词用如动词前提是词类划分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马氏文通》中说:“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文义何如耳。
”“字无定类”正是顾及词语运用中的活用、兼类问题,马建忠这里说字无定义是无定类的原因,但是,字是否真的是说没有固定的意义呢,其实马建忠考虑的角度应该不是直接把字确定为无定类,这里他思维的角度应该是字在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字除了词汇意义,即概念义,还有语法意义,即在句子中的意义,充当什么句法成分,他主张通过上下文来确定类别,上下文中的类别是从做什么句子成分,比如:主语还是宾语,西方语言里是名词作主语宾语,动词做谓语,反过来,作主语宾语的也是名词,西方语言是语法意义和词类是一一对应的,而汉语不存在这种对应关系。
马建忠的观点为我们考虑词有没有定类,拓展了思路。
但他好像也没有明确说出词有没有定类。
我认为如果汉字真的“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那么研究语法似乎变得没有意义了,那么非汉语母语的人习得汉语要通过什么方式呢,分出词类似乎更能让他们接受,但是因为汉语不是形态语言分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使用时不能完全按照外语中的规则,名词不仅可以做主语、宾语,还可以做定语,有时甚至可以做谓语。
这样似乎分出类别是不合理的,但是,每一种规则都有例外的,名词大部分是可以做主语和宾语的,这对于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比较易于接受和理解。
高中优秀作文活用
![高中优秀作文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75ceb517fc4ffe473368aba8.png)
动词活用作名词的处理
•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一般而言,应处 于谓语位置,文言文中活用为名词的动词, 它一定是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受谓语的 陈述或支配,翻译时,一般是在这个动词 后加上一个相应的名词,使其变为名词性 的偏正短语。 [例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剽掠其 人,倚叠如山。(《阿房宫赋》)
• 名词活用作动词就是指某个名词的本有功 能已经不存在,而是已经具有了动词的性质。 从位置上看,它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前面也 许有否定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后面可能 跟上了宾语,也有可能跟有表处所的短语, 翻译时,一般在这个名词的前后直接加上一 个相应的动词,让这个动词与其构成或动宾 或状谓关系,有时也可以换成另外的相应动 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处理
•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 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翻译下面文段
• 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夜织,吾贫而 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徐吾曰:“妾日 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 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 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 与织。(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的活用的含义和作用:
•
词的活用是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 活用法,即某类词(名、动、形、数)临时 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注意要在一 定的语境中。这在文言文中是相当普遍 的现象。(起因:古时词汇没有后代丰 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于是分工 就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
词类活用之名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之名词的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06bfa9503186bceb18e8bb05.png)
词类活用之名词的活用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5年第40期【技法指津】文言文中名词的活用,就是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把名词临时转化为别的词类。
一般有四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讲解。
一、名词作动词名词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它前面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并不具备名词的语法特点,而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的动作、行为。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名词后面带宾语,一般活用为动词。
名词一般是不能带宾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宾语,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1)但微颔文之。
(《卖油翁》)(2)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以上两例中,“颔”(原意为“下巴”)“蹄”(原意为“蹄子”)均为名词,后面均带宾语“之”,因此可以判定它们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点头”“用蹄子踢”。
2.名词后面带补语,活用为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后面是不能带补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补语,此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这句话中“舍”(原意为“房子”)后带有介词短语“于其址”作其补语,可见,“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筑舍定居”。
3.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欲、可、当)或副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鸿门宴》)(2)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1)句中“王”前面有能愿动词“欲”(意为“想要”),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称王”。
(2)句中“目”前面有副词“数”(意为“屡次”),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使眼色”。
4.所字结构“所”后面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为动词](https://img.taocdn.com/s3/m/fbb9e5c3998fcc22bcd10dc1.png)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者:杨广东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13期一、基本概念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指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担当了只有动词才具有的职能。
二、如何辨识辨别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去考虑。
(一)从名词及其前后词语所作句子成分的角度1.名词作谓语,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儿涕而去。
这句话中的“涕”是名词,本义为“泪”,在这里作谓语,活用为动词,意思为“流泪”。
2.名词在句子中带上宾语,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
这句话中的“籍”后有宾语“吏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为“登记户籍”。
3.名词在句子中带上补语,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沛公军霸上。
这句话中的“霸上”为“于霸上”的省略,作句子的补语,名词“军”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思为“驻扎”。
4.名词前面有状语直接修饰,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云青青兮欲雨。
这句话中的“欲”作状语,直接修饰名词“雨”,“雨”活用为动词,意思为“下雨”。
(二)从分析前后词的词性的角度1.名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果两者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那么前面的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后面的名词常为人名、地名、物名。
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句话中的“烛”与名词性短语“天南”并列,原意为“蜡烛”,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为“照亮”。
2.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名词是不受副词修饰的。
如: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句话中的否定副词“不”直接修饰“王”,意思为“称王”。
3.能愿动词(即助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一般是不能与名词构成谓语的。
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这句话中的能愿动词“欲”直接修饰名词“刃”,意思为“杀”。
4.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这句话中的“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意思为“命名”。
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特点探究
![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特点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54c071080975f46526d3e13f.png)
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特点探究作者:王春辉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2期王春辉内容摘要:“词类活用”现象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术界认为活用的词改变了词性和基本功能。
本文将结合句子成分和语义关系进行大量例句分析,以此来探究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特点,从而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否符合“词类活用”的定义。
关键词: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这一理论最早是在1922年,由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一书中系统论述出来的。
陈先生认为:“凡字一义只有一质而可数用,从其本来之质而用之,谓之本用……若明其本用,则活用自得类推。
”[1]今天,学术界给“词类活用”下的定义是:汉语中,词有定类,类有分工,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可以临时改变词性或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以及形容词的活用等。
本文主要结合句子成分和语义关系来分析研究名词活用作动词这一现象的特点。
古代汉语中,我们把名词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的情况叫做名词活用作动词,又可以具体分为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用用法与意动用法三种。
下面,我们将一一举例来分析名词活用作动词这一现象的特点。
一.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是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功能的现象。
[2]即名词在句中直接表示动作行为。
例如:(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句中“陈胜”做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名词“王”充当谓语,表示主语所发出的动作,句子意思是“陈胜称王。
”,稍加分析我们发现,“王”的词性还是名词,只不过在理解翻译时,添加了一个动词“称”,这个动词是由主语发出的,“王”是动作行为的受事宾语。
(2)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二年》)该句翻译为:“跟在左边或右边,(韩厥)都用肘制止他。
”,翻译时,添加了省略的主语“韩厥”和表动作的动词“制止”。
名词活用为动词刍议(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名词活用为动词刍议(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1c220e052d380eb63946d9f.png)
名词活用为动词刍议(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名词活用为动词刍议(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内容摘要:词类活用时临时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在中学教学中,失之过泛,有些词本身是动词,而并非名词,更不是临时活用为动词。
本文以“军”“鼓”为例,说明中学教学谈词类活用时要有历史观,不可以今律古。
关键词: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军;鼓;历史观中学文言文常涉及词类活用。
郭锡良先生在《古汉语词类活用浅谈》说:“所谓词类活用是指词的非经常性的临时用法,它是与本用相对的,本用是指词的经常用法。
”中学教辅资料和中学教师谈词类活用时,往往未考虑文言文的时代性,难免失之过泛。
本文仅以“军”“鼓”为例,就“名词活用为动词”谈谈自己的浅见。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一般视作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军,古文字形体作(庚壶),或作(《说文解字车部》)。
由古文字形体可见,它外面是包围的一圈,里面是车。
《说文解字车部》:“军,圜围也。
”《说文解字注车部》“军”字下说:“车,兵车也。
”朱芳圃先生《殷商文字释丛》说:“字从车,从勹,会意。
古者车战,止那么以车自围。
”古代行军打仗时,军队驻扎,往往以兵车围成一个圆圈,相当于防御工事,军队驻扎在里面,便于防御敌人偷袭。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车自环为营”,就是将兵车围成一圈,作为防御工事,军队驻扎其内,以备敌人袭击。
《太平御览》卷三百一:“于是,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张晏注曰:“兵车也。
”)。
”《孙子集注》卷第七:“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军,本义即为用兵车包围自己的.军队,使军队免受敌人袭击,即包围,本来就是动词。
后引申为驻扎,也是动词。
驻扎与军队有关,而名动相因,故“军”由动词引申为名词,指军队。
在《左传》中,军作动词的用例很多。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cd558f2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d.png)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1. 引言1.1 古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古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灵活地转换为动词的形式,从而扩大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这种现象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存在,也在现代汉语中得以延续,成为了汉语语法的一种特色。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可以让表达更加简洁明了,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多样性。
通过将名词转换为动词,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和具体,让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古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并非无原因的,它反映了汉语语法的演变和动态发展。
通过研究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可以深入了解汉语语法的变迁过程,揭示汉语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
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内容结束】2. 正文2.1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定义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将名词词性的词语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行为。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通过特定的语法结构和语境转化为动词,起到表示动作、状态或行为的作用。
这种现象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古代汉语更加富有表现力和变化性。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定义并不固定,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文本内容而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指将名词用作谓语或动词短语的成分,表示动作或状态,具有主语谓语宾语的语法结构。
在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山水”、“风雨”等名词被用作动词,表示自然景观的移动、变化或作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本质在于语言的灵活运用和丰富表达,通过这种语法现象,古代汉语更能够准确表达复杂的意义和情感,为古代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在今天的汉语中,虽然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并不常见,但是在一些特定的语境和文体中仍然可以见到这种古汉语的影子。
【2000字】2.2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原因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语言演化、语境需求和语法发展等方面。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8fed328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f.png)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一种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根据语境和逻辑关系,灵活地活用为动词,这种语言现象在汉语语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浅探,探讨其在古代汉语中的特点、用法及相关例子。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语法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一方面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和文化特点。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包括词性转换和义项转换两个方面。
关于词性转换。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根据语境和逻辑关系,转换成动词的用法。
这种词性转换的现象,体现了古代汉语中词性之间的灵活性和统一性。
“风”、“雨”、“光”等名词可以表示动词的动作。
“风”可以表示吹风的动作,如“吹”、“扬”、“扫”等,而“雨”可以表示下雨的动作,如“雨”、“泄”、“洒”等,还有“光”可以表示照射的动作,如“照”、“晒”等。
这些词语的词性转换,既展示了名词的语法特点,又体现了古代汉语句子结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古代文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古代文献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常常用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描述生动的场景,塑造生动的形象。
《史记·前书》中有“兵=战”、“兴=动”、“冤=冤枉”等等,这些名词在句中活用为动词,表达了充满力量的句子。
《尚书·周书》中有“人=使、愿”、“民=使、愿”等等,这些名词在句中活用为动词,表达了明确的意志和愿望。
《诗经》中有“鸟=思”、“心=思”、“情=思”等等,这些名词在句中活用为动词,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理念。
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语言研究领域,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重要课题。
在古代汉语教学领域,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理解古代文献和掌握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内容。
[转载]古代汉语名词活用新论(上)
![[转载]古代汉语名词活用新论(上)](https://img.taocdn.com/s3/m/d2ed2a1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2.png)
[转载]古代汉语名词活⽤新论(上)原⽂地址:古代汉语名词活⽤新论(上)作者:雪如鸿【摘要】古代汉语中存在着⼤量的的词类活⽤现象,其中以名词的活⽤最为复杂。
名词活⽤为⼀般动词分为扩展式活⽤和引申式活⽤;名词的使动⽤法可分为名词⾃⾝的使动⽤法和名词活⽤为动词后的使动⽤法。
这种现象的产⽣主要是出于两个⽅⾯的考虑:丰富语⾔的表达,和丰富语⾔的⽂学性。
【关键词】名词活⽤;词类假借;陌⽣化;蕴藉性⼀、综述汉语的词类划分,其实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基础。
每⼀个词的词类归属都是⽐较固定的,这些词的基本功能也与现代汉语⼤体相同。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根据语⾔习惯灵活地运⽤,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由⼀类的词临时⽤作另⼀类的词,这种现象就叫做词类活⽤。
⽐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被坚持锐。
”这⾥的“坚”和“锐”原本都是形容词,在句中临时⽤作名词,充当“被”和“执”这两个动词的宾语;⼜如《韩⾮⼦·说林上》:“夫以⼈⾔善我,必以⼈⾔罪我。
”这⾥的“善”和“罪”原本分别是形容词和名词,在句中都临时⽤作动词,充当谓语。
这种活⽤现象在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说中极为普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定的保留,如“铁了⼼”、“丰富词汇”等。
在古代,学者们便对这⼀现象引起注意,并提出来了“实字活⽤”这⼀概念,但由于我国的语法研究起步较晚,在很长时间⾥,没有对此的较系统的论述。
到了清代后期,随着外国学术的进⼊,中国学者开始关注汉语中的语法现象。
在我国第⼀部系统的语法学理论专著《马⽒⽂通》中,马建忠提出了“词类假借”说,并第⼀次从语法的⾼度进⾏了论说:动字既类,其⽤不紊,其为体也⽆⽅,名字、代字、静字、状字皆假借焉。
(《实字卷之五·动写假借五之⼀》)状字本⽆定也,往往假借他类字为状字者,然必置先于其所状。
(《实字卷之六·状字假借六之⼆》)[1]这⾥所说的“字”即我们现在所讲的“词”马建忠认为,“动字”和“状字”皆可由“他字”假借⽽来,所说的正是名词、形容词等活⽤为动词以及名词、动词等⽤作状语的词类活⽤现象。
浅谈部分词类活用的形成(人教版教学总结)
![浅谈部分词类活用的形成(人教版教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f63b81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9.png)
浅谈部分词类活用的形成(人教版教学总结) 浅谈部分词类活用的形成古汉语中,某个词属于某一个词类,各类词在句中充当某个成份都比较固定。
但是,很多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往往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中改变其基本的语法功能充当其他词类能充当的句子成份,这就是词类活用。
一、两个名词或一个名词与另一名词性短语连用,排除并列、偏正、同位关系,排除判断句中的主谓关系,排除两个名词间有省略成分,排除动词的双宾情况,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
排除之例:秦,虎狼之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判断句中的主谓关系)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诀(《报任安书》)(并列关系)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同位、偏正关系)请奉盆缶(于)秦王,以相娱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省略成分)魏王遗荆王/美人(《韩非子内储说林下》)(双宾)活用之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06福建)(尊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06福建)(吃)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06江苏)(下大雨)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邪?(06浙江)(以……为先)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05全国Ⅲ)(调查审问)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04全国Ⅳ)(入侵)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04全国Ⅳ)(毗邻连带)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长肉)孔子师苌弘、师襄、老聃(《师说》)(以……为老师)二、名词出现在充当补语的介词结构前,而前面又没有紧接动词,便活用为动词。
席以露床,啖以枣脯(05全国Ⅱ)(睡眠)卫侯救宋,师于襄牛(《左传襄公十年》)(驻扎军队)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打鱼砍柴)二、形容词或数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又不构成偏正关系,便活用为动词。
排除之例:早有令誉,先达多以才器许之(《陈书褚玠传》)(美好的)请以赵之十五城为秦王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十五座)活用之例: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06全国Ⅱ)(使……困窘)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06四川)(使……尊贵)(使……卑贱)掾史由是益贤吉(05全国Ⅲ)(认为……贤能)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48153386172ded630a1cb645.png)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作者:李志文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12期摘要: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比比皆是,非常复杂,常常令初学者感到十分棘手。
今天,我想专门就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现象做一点粗浅的探究。
依据我多年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关注以及我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要在具体的语句中,通过对语法、语义等的综合分析来确定其活用情况。
关键词:名词活用现象探析一、常用的名词灵活改动为常用动词:1.常用的名词相关连,不是并列的关系,也不是起到修饰的关系,而是动宾的关系或主谓的关系,当中的某个必然灵活改动到动词了。
比如:(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此句中“衣”和“褐”都可以说算名词,两个不算并列的关系,也不算修饰词和被修饰的联系,而是动词和宾词的联系,在这里名词“衣”应该做动词,意思做“穿着”。
(2)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名词“道”用在了名词“千乘之国”的前面,相互成为了动词和宾词的关系,“道”在这里是动词,意为“治理”。
[2]2.名词之后紧挨着代词,此名词可以做动词。
例如:(1)驴不胜怒,蹄之。
名词“蹄”之后的就是代词“之”,在此处应做动词,代表的意思是“用蹄子踢”。
[3](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王”在此处应做动词,代表的意思是“称王”。
3.名词如果在“所”“者”的结构之中的话,应做动词。
例如:(1)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4]这句话中的名词“客”在此处应做动词,代表的意思是“居住”。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5]名词“罾”在此处应做动词,代表的意思是“捕得”。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特别是否定副词当做状语存在名词的前面的时候,这个名词在此处应做动词。
(1)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
“不”在这句话里起到了否定副词的作用,作状语,它所要修饰的名词“税”在此处应做动词,代表的意思是“征税”。
(2)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高中文言文名词活用教学策略探析
![高中文言文名词活用教学策略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56eba88bd63186bdebbc04.png)
高中文言文名词活用教学策略探析作者:肖雨薇徐珍荣潘年生来源:《新课程研究·上旬》2019年第06期摘; ;要:高中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的教学主要集中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对名词活用的翻译模式及其教学策略研究关注较少。
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对高中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的翻译模式进行归纳,整理出一套名词活用翻译系统。
笔者结合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运用教育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构建了“激趣—理解—归纳—运用”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名词活用四步教学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名词活用;翻译模式作者简介:肖雨薇,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阳逻思源实验学校教师;徐珍荣、潘年生,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李集街徐沟小学教师。
(湖北; 武汉; 430411)中图分类号:G633.3;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6-0116-03在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名词活用时采取随文教学的方式,只解释该句中的活用义,而对于活用词的本义与活用义之间的关联不作说明,这使得学生难以发现词类活用的规律。
同时,教师对活用现象没有归纳,只是强调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学生无法理解活用的语法现象,只能死记硬背,在考试中依然无法理解新的词类活用。
长此以往,学生的最大问题是无法理解活用并归纳活用的规律,也无法运用活用的方法解决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障碍。
高中语文名词活用的教学关键在于教与学两方面。
归纳一套名词活用的翻译模式,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能为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
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名词活用现象进行整理,笔者将其分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与活用作状语两大类。
其中,名词活用作动词包括普通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方位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以及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针对名词活用的类型,在翻译模式上概括出语词译式与词组译式。
名词活用这一语法现象在高中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也是高考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的内容。
本文梳理了高中课文中出现的名词活用现象,并根据每一类型归纳出翻译模式。
古代汉语名词活用浅析
![古代汉语名词活用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9dfb25a5e9856a561260a0.png)
2010年第期安徽文学4一、词类活用概述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语法现象,指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早在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谈到过词类活用。
1922年陈承泽在其《国文法草创》中首次对“词类活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盖凡字一义只有一质而可有数用,从其本来之质而用之者,谓之本用;……若明其本用,则活用自得类推。
”该学说如今已经成为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王力先生主编的高校文科教材《古代汉语》中,也对“词类活用”予以了专题阐述,他将其分为五种类型:(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用作状语。
二、名词活用的类型从王力先生列举的词类活用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名词活用有以下四种:(1)名词用如动词;(2)名词的使动用法;(3)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
我们认为,把名词用作状语归为名词活用尚有待商榷,首先,词类活用的本质是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词类如果没有变化,就不存在活用问题。
而名词用作状语并没有改变词性,仍然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只是用名词的形象特征去修饰中心词,使表达更加生动,但依然是名词。
其次,名词用作状语,这种说法不太科学,名词是对词的分类,属于词法范畴;状语是句子成分,属于句法范畴。
按词类活用的定义,活用现象仅仅是词的词性的临时改变,“词”不会活用作“语”的。
实际上,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状语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是名词固有的基本语法功能之一,所以,我们认为名词用作状语不属于词类活用。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因此,名词活用的类型只有名词用如动词,而名词用如动词可分为三种类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被借用为动词,具有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
高中语文复习提升-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高中语文复习提升-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c6b2928a1ed9ad51f11df274.png)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一些词因为某些语言交流上的方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文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用法。
下面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应用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敬贤礼士”中的“礼”和“士”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用,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文身、披发缨冠、汗颜无地、祸国殃民、面墙而立、心猿意马、如日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用时,其中必有一个用作动词,比如说“春风风人”和“春雨雨人”中的“风”和“雨”后面接有名词“人”,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雨”。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面又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文能武、人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不期而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日期”的意思,在此因前面有一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日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而合、不速之客、不毛之地、未雨绸缪、横行不法、不名一钱、莫名其妙、不翼而飞、言必信行必果、密云不雨4、名词用“而”连接,那么“而”字前面的或者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画地而趋”中的“趋”字,“而”字之前是一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走”。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而走5﹑名词的前面有“所”字,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无所事事”中的“事”字,用在“所”之后,用作动词,译为“做事”。
综合以上五种情况,当名词作动词时,在词中充当谓语成分,后面一般都有宾语。
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名词的两种活用现象
![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名词的两种活用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1e5f2b3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b.png)
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名词的两种活用现象
莫叶青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名词的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多见,而且也是考核的重点.本文对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论述.
【总页数】3页(P101-103)
【作者】莫叶青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第六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衡》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现象浅述 [J], 王秀玲
2.《论衡》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现象浅述 [J], 王秀玲
3.古汉语中名词活用现象探究 [J], 李彤翎;刘秀兰
4.例谈初中文言文名词活用现象 [J], 顾艳
5.中学文言文中的名词作状语现象 [J], 钟传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活用为动词”刍议以“军”“鼓”为例
内容摘要:词类活用时临时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在中学教学中,失之过泛,有些词本身是动词,而并非名词,更不是临时活用为动词。
本文以“军”“鼓”为例,说明中学教学谈词类活用时要有历史观,不可以今律古。
关键词: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军;鼓;历史观
中学文言文常涉及词类活用。
郭锡良先生在《古汉语词类活用浅谈》说:“所谓词类活用是指词的非经常性的临时用法,它是与本用相对的,本用是指词的经常用法。
”中学教辅资料和中学教师谈词类活用时,往往未考虑文言文的时代性,难免失之过泛。
本文仅以“军”“鼓”为例,就“名词活用为动词”谈谈自己的浅见。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一般视作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军,古文字形体作(庚壶),或作(《说文解字·车部》)。
由古文字形体可见,它外面是包围的一圈,里面是车。
《说文解字·车部》:“军,圜围也。
”《说文解字注·车部》“军”字下说:“车,兵车也。
”朱芳圃先生《殷商文字释丛》说:“字从车,从勹,会意。
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
”古代行军打仗时,军队驻扎,往往以兵车围成一个圆圈,相当于防御工事,军队驻扎在里面,便于防御敌人偷袭。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车自环为营”,就是将兵车围成一圈,作为防御工事,军队驻扎其内,以备敌人袭击。
《太平御览》卷三百一:“于是,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张晏注曰:“兵车也。
”)。
”《孙子集注》卷第七:“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军,本义即为用兵车包围自己的军队,使军队免受敌人袭击,即包围,本来就是动词。
后引申为驻扎,也是动词。
驻扎与军队有关,而名动相因,故“军”由动词引申为名词,指军队。
在《左传》中,军作动词的用例很多。
《隐公五年》“军”字出现6次,2次用为动词,“卫人以燕师伐郑。
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
”第二个“军”字和第四“军”字显然用为动词。
《桓公》中,“军”字出现14次,7次用为动词。
如“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
军于瑕以待之。
”“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
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
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
”“楚屈瑕将盟贰、轸。
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
”“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
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
’”
“军”,本义为包围,作动词的频率之高、比例之大,这绝非临时活用能解释的。
《孟子·庄暴见孟子》:“今王鼓乐于此。
”“鼓”一般视为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演奏。
鼓,其古文字形体如下:《觯文》、《甲二二八八》、《克鼎》、《说文解字·鼓部》。
从造字结构来看,左边为“壴”,右边为“支”。
先看左边,壴的古文字形体为:《林一九七》、《甲二二七○》、《说文解字·壴部》,颇像鼓置于鼓架之形。
郭沫若先生《卜辞通纂》:“(壴)乃鼓之初文也。
象形。
”郭先生认为,“壴”是“鼓”最初的形体,是象形字。
《说文解字·壴部》:“彭,鼓声也。
”《汉语大字典》在“彭”字下按:“壴,即鼓之初字;彡,为鼓声之标帜。
”“壴”就是“鼓”,所以“彭”指鼓声。
再看右边的“支”,《说文解字·鼓部》“鼓”字下云:“支,象其手击之也。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说:“(攴)疑本象手有所执持之形。
”牧,左边为牛,右边是攴(按:攵即攴),就是手拿棍放牧牛羊,即放养牲畜。
可见,鼓意为“击鼓”,本来就是动词。
《春秋·庄公二十五年》:“鼓,用牲于社。
”杜预注:“鼓,伐鼓也。
”《左传·庄公十年》:“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后汉书·荀彧传》:“向使臣退军官渡,(袁)绍比鼓行而前。
”李贤注:“鼓行,谓鸣鼓而行。
”后来,词义扩大,“鼓”也表示敲击或演奏(乐器)。
名动相因,又由动作引申为与动作相关的乐器“鼓”,作名词。
在《孟子》中,“鼓”字出现了9次,6次作动词,只有3次作名词。
如《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卷七《离娄上》:“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卷十四《尽心下》:“孟子曰:‘舜之饭
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
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以上几例中的“鼓”,都是动词,指敲击或演奏(乐器)。
“鼓”如此频繁地用作动词,绝不是“名词活用”所能解释的!
可见,“军”“鼓”在造字之初就为动词,上古也常常用作动词,并非名词临时活用为动词;尽管时间的流逝,其词性和用法改变,现在我们多用作名词。
郭锡良先生说:“讲词类活用有两要:一要从汉语的实际出发,不受印欧语法的束缚;一要有历史观点,不能以今律古。
”又说:“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扩大的又一原因是缺乏历史观点,受现代汉语的影响,从现代汉语的词性出发来分析问题。
”我们中学教师在谈诸如名词活用为动词等词类活用的问题时,一定要慎重,切不可简单地以现代汉语作为参照,要考虑词的本义和早期用法,要看到古今词义、用法的历史演变,一定要把它放到古汉语的历史中去考察,要有历史观。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4]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