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5最新精编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
[标签:标题]篇一: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二、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所任教的是八年级C1201班。
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地完成。
四、教学设想: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7、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全册复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Unit 1 人们生活与环境,Unit 2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Unit 3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本教学设计将针对全册内容进行整合与分析,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地理知识运用和分析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运用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八年级地理(下)全册的知识点,提高地理知识运用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八年级地理(下)全册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
2.教学难点:地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实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整理和分析全册知识点,设计教学活动和案例。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全册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情境设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全册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并掌握各个模块的内容。
3.操练(20分钟)针对每个模块,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地理知识。
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一、第一章教案:《中国的地理环境》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掌握地理环境对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土壤和植被等地理环境特点。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介绍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
2)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土壤和植被等地理环境特点。
3)分析地理环境对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让学生通过地图学习,加深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理解。
5)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理解程度。
二、第二章教案:《中国的自然资源》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利用状况,认识自然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利用状况。
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介绍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利用状况。
3)分析自然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4)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5)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我国自然资源的理解程度。
三、第三章教案:《中国的经济发展》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掌握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进步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我国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贸易等经济发展特点和现状。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介绍我国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2)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的现状。
3)分析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进步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篇一一、目标导学知道东北地区的显著特色。
了解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了解东北三省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概况。
二、知识梳理1、请说说东北的“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的含义:2、东北三省包括3、东北三省地下以,主要的河流有。
人们常用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请在地图上指出本区的主要山、河、平原。
4、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是。
三、探究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四、巩固练习1、东北三省指的是()A、黑龙江、吉林、河北B、黑龙江、吉林、辽宁D、吉林、辽宁、内蒙古姓名:评分:C、黑龙江、内蒙古、辽宁2、东北三省的省会城市分别是()A、哈尔滨、呼和浩特、沈阳C、长春、沈阳、石家庄3、“冰城”是指()A、哈尔滨B、长春C、沈阳D、西安B、哈尔滨、长春、沈阳D、太原、石家庄、哈尔滨4、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5、我国最大的平原是()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D、三江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6、下列河流是中朝界河的是()A、鸭绿江B、黑龙江C、额尔齐斯河D、松花江7、下列四幅图,反映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是()8、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北平原分布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B、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能够满足玉米生产所需的热量条件C、是我国冬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最大生产基地D、冬季气候寒冷,土地冻结对来年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长不利9、下列表述东北三省气候正确的是()A、气候冷湿C、冬短夏长B、雪期自北向南越来越长D、降水集中于秋季10、在春秋季节,东北三省经常受到哪种灾害的影响()A、干旱B、寒潮C、台风D、洪涝11、关于东北三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我们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来形容东北三省B、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C、东北三省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D、东北三省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12、下面关于东北三省气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B、大兴安岭北部地区长冬无夏C、南部的辽东半岛冬季较短D、纬度较低,又紧邻着亚洲北部温暖的夏季风源地13、东北三省地形以东部为长白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因此,人们常用“、”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11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11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篇一辽阔的疆域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
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
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
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二、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
”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1、半球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
一、教案内容:章节:第八章世界的气候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 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判断。
2. 气候现象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内容,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2. 提问:气候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引出本章内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2. 介绍各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原因。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出一个气候现象案例,如:“温室效应”。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气候现象及其成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和经验。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2. 强调气候现象的分析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 选择一个气候现象,分析其成因。
二、教案内容:章节:第九章世界的降水与风向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降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分析风向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降水类型的分布。
2. 风向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1. 降水类型的判断。
2. 风向变化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章内容,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2. 提问:气候与降水有什么关系?引出本章内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世界主要降水类型的分布图。
2. 介绍各降水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三、风向变化分析(10分钟)1. 讲解风向变化的原因。
2. 给出一个风向变化案例,如:“季风现象”。
3.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风向变化及其原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降水类型?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判断降水类型的方法和经验。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编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编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全面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内容,提升他们的地理知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国民经济与区域发展课时一:国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述-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国民经济的概念和区域发展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区域差异。
- 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理解。
- 教学重点: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概念。
- 教学辅助:教材P1-P5。
课时二:中国的区域发展-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包括东、中、西、南四大区域的特点和发展差异。
- 教学方法:讲解与图表分析相结合,通过地图和数据比较,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区域发展的特点。
- 教学重点:中国的东、中、西、南四大区域的特点。
- 教学辅助:教材P6-P10。
第二单元: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课时三: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常见的分类,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起因和影响。
- 教学方法: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
-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 教学辅助:教材P11-P15。
课时四:地震与火山活动- 教学内容:讲解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特点。
- 教学方法:讲解与实例分析相结合,通过图表和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实际情况。
- 教学重点: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特点。
- 教学辅助:教材P16-P20。
总结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内容,提升他们的地理知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本教案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5篇地理教案的必要性体现在组织教学过程、指导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支持差异化教学和评价学习成果等方面。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欢迎阅读!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
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干旱的西北地区【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图、图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
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然后回答: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觥⒒哪。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介绍本教学设计是根据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材编写的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指导,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地理下册全册的核心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2. 第二单元:水资源与利用3. 第三单元:人口与城市4. 第四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2. 实践活动:组织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应用地理知识。
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安排本教学设计建议按照以下安排进行教学:1. 第一周: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的教学2. 第二周:第二单元水资源与利用的教学3. 第三周:第三单元人口与城市的教学4. 第四周:第四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5. 第五周:复和总结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本教学设计建议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参与度。
2. 作业与考试:通过布置作业和考试,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总结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本教学设计能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教案3篇
人教版八班级下册地理教学教案3篇人教版八班级地理下册教案1第一节的疆域(两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观看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同学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育同学运用地图学习地理学问的力气。
2、在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育同学的操作力气,3、使同学能在疆域图上辨别及在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宽敞的疆域,激发同学的民族傲慢感,并进行宠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用具:《唱歌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政区复合投影片、地球仪、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课时支配:二课时板书设计第一章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的疆域一、宏大的祖国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二、宽敞的国土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2、跨近50个纬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唱歌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同学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秀丽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宏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到底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学问,深化地生疏我们宏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板书〕第一章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的疆域一、宏大的祖国〔投影〕“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在世界上的位置图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位于哪个半球?〔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全册
初中学年度第二学期(1)A、B、C、D四大地理区域中,最有可能拍摄到图片甲的是_____;最有可能拍摄到图片乙的是_____。
(填字母代号)(2)从B区域到C区域,年降水量的变化呈现逐渐_____的趋势。
(3)划分B、D区域的主导因素是____。
(填数字代号)①气候②地形③行政区域④植被类型(4)比较B、D两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补充完成下表。
对比项目B区域D区域土地利用类水田型柳堡镇中心初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地理教案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特征,通过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重点1.北方地区的范围与自然特征;2.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条件以及农作物。
难点1.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分析;2.北方地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旁注〖导入新课〗展示我国四大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A____、B____ C_____、D___。
口答。
先阅读P8第一段的文字,后归纳北方地区冬季的特点。
2、其中B、C两地区的分界线①是____,②是_____。
〖讲解新课〗多媒体展示北方的景观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初步了解北方地区。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雪世界,去了解北方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北方的概况:①范围,②地形,③气候。
〖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及P9的文字,归纳北方的范围、地形、气候。
用彩笔杠出重点内容。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第一章:黄土高原地区1.1 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学习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理特征。
掌握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教学内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和气候特点。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黄土高原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教学活动】地图阅读:让学生阅读黄土高原的地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和范围。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黄土高原地区,观察地表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2 农业发展与粮食问题【学习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状况和粮食问题。
掌握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教学内容】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黄土高原的粮食生产状况和问题。
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教学活动】数据收集:让学生收集黄土高原农业发展和粮食问题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章:长江中下游地区2.1 地理特征与经济发展【学习目标】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理特征。
掌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问题。
【教学内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表特征和气候特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问题。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保护和发展措施。
【教学活动】地图阅读:让学生阅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和范围。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长江中下游地区,观察地表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情况。
掌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
【教学内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情况。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
人教版初二下地理教案(精编版)
人教版初二下地理教案人教版初二下地理教案1:长江沿江地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
(学生回答略)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讲授新课]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一)优越的地理位置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篇一:2015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一课时)(1)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一、导入新课1、联系学生假期中曾经去过哪些地方?请说出所在地理区域的名称。
2、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学习活动活动一:1、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2、这项活动完成后,再抽查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3、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4、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课本图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5、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动二:1、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
初中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地理教案因素。
〖连接会考〗扬州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外出考察,他们在不同地区拍摄到了甲、乙两幅图片,结合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A、B、C、D四大地理区域中,最有可能拍摄到图片甲的是_____;最有可能拍摄到图片乙的是_____。
(填字母代号)(2)从B区域到C区域,年降水量的变化呈现逐渐_____的趋势。
(3)划分B、D区域的主导因素是____。
(填数字代号)①气候②地形③行政区域④植被类型柳堡镇中心初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地理教案展示我国四大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A____、B____C_____、D___。
2、其中B、C两地区的分界线①是____,②是_____。
〖讲解新课〗多媒体展示北方的景观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初步了解北方地区。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雪世界,去了解北方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
第一节自然特征及农业北方的概况:①范围,②地形,③气候。
〖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图 6.3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及P9的文字,归纳北方的范围、地形、气候。
用彩笔杠出重点内容。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以先阅读P8第一段的文字,后归纳北方地区冬季的特点。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小组合作学习,找北方的范围。
思考发言。
东北:黑土地(冷湿环境)华北:黄土地(冲积扇平原)阅读P11文字,了解北方的农业。
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平原组成,山脉多东北─西南走向。
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温自南向北降低;年降水量自东向西有所减少。
地处中纬度,东面濒临海洋。
〖活动〗 P10页活动题,通过活动分析,认识北方的气候差异。
在气候、地形等影响下,北方是什么类型的土壤,成因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在书本中找出来。
二、黑土地黄土地东北地区的冷、湿环境形成黑色土壤;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黄色泥沙在下游形成冲积扇平原,逐渐形成今天的华北平原;所以东北是黑土地、华北是黄土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谨慎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踊跃探究中学地理欢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造就学生学习地理的踊跃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念。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我带来的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内容,盼望能协助到您!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3.依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胜利经历,以西气东输为例进展说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活动,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将要教与学的内容通过顺次开展的方式来实施和完成。
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踊跃参加中体验、探究、求知、收获。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激发地理学习爱好,关怀我国油气资源国情,增加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开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胜利经历──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疆”应当都认得吧?这是新疆的地形图我们来看一看好玩的地名出示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强占的5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远离政治中心,提示我们要时刻握紧手中的武器,保卫祖国的疆土。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新疆了解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进入新课出示课件教学目标:出示新疆卫星影像示意图,学生说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XXX学校教学设计(2015年春季高效课堂模式教案定稿)教案说明:本教案注重了培优辅差及学困生的转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案环节齐全、内容详细,可以A4纸直接打印。
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2015年月日谨慎下载。
个人说明:本教案内容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培优辅差计划及措施学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检测成绩统计表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
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生一、生二:(略)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二、学习新课:地理差异显著(板书)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课件展示反应典型景观的植被)得出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5、总结: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6、讲述:在那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7、提问: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一说?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8、讲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提问: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秦岭、阴山、贺兰山等)9、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3和图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居民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10、讲述:“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三、活动巩固1、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2、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2题,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3题,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四、课堂作业学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3页五、全课总结,课后作业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更加明确和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请你回家用地图册和今天这节课上的收获,做一名小小讲解员,将这一重要知识讲给你的家人听!板书设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自然环境人类活动重要界线:秦岭——淮河线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2、指名交流,及时补充。
3、引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如: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4、揭示课题: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教学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讲述: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请学生读几遍四大区域的名称。
3、播放四大区域不同的自然景观,请同学分辨其所属区域,再说自己家乡属哪个区域,并描述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
4、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说出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
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问: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生讨论: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生: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吻合。
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问: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三、活动与巩固练习1、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的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2、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3、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界线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界线B大致与1月1℃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4、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4页四、师课堂评价、小结:师: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
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板书设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二)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是,气候特征是。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4)归纳: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带和带,大部分气候属于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冬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夏季。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 毫米,属于区。
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集中于季。
图6-1-2知识点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读图·析图1.读图6 -2-1“东北三省三省的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6-2-1东北三省的地形(1)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2)找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3)找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4)找出俄罗斯、朝鲜、韩国。
2.读图6-2-2 “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5知识点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读图·析图1.读教材图6-2-6,探究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粮基地的原因图6-2-6知识点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读图·析图1.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
(1)读图6-2-7 “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写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这些东北三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各自的交通优势。
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2)东北三省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对照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和图6-2-8 “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看看主要矿产地与铁路线的关系,讨论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可能原因。
(1)疑点、难点、分歧点东北三省的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读图6-2-大庆、伊春、鞍山的工业结构,说出大庆、伊春、鞍山工业特点,并对照图6-2-2-3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分别说明这种工业特点的形成原因。
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读图·析图1.读图6-3-1-1,完成下列各题。
)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黄土高原因覆盖着身后的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1)疑点、难点、分歧点探究·思考读图6-3-1-2,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基础梳理·自主预习一.严重的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之一。
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
结合教材图6. 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_,多_,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_保护;③夏季降水,且多。
(2)人为原因: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_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①土质: (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坡度: (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