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异化(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答案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论述中共十八大所部署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根据和战略意义。
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2.目前我国的生态困境及其危害;1)沙尘暴,危害:①造成环境质量下降②使农作物受灾③造成人畜伤亡。
2)荒漠化,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3)森林破坏,森林破坏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旱涝多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道淤塞。
4)草地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短缺问题、湿地萎缩、洪涝灾害3.摆脱生态困境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落实生态自然观必然要走生态文明之路;4.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主要部署方针:1)转变思想观念,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2)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我国区域平衡协调发展。
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加强制度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北京化工大学《自然辩证法》科技观答题模板-2
屠哟哟荣获诺奖固然可喜可贺,但我们更应该反思:在古代和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曾经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但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当西方大踏步建立起近代科学体系时,中国的科学相形之下却日益落后了,并且直到19世纪中叶仍对西方17世纪已经确立的近代科学体系茫然无知。
这是为什么?其一是外在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相应的社会体制、科研机构以及伦理规范等方面的建制保证。
首先,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必须和某个社会阶级的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阶级本身的利益需要科学。
这一条件正是西欧上升中的并且不久就取得统治权的市民阶级所具备、而为其他国家历史上的一切阶级所不具备的。
其次,科学必须受到现存政治社会体制的尊重和鼓励,亦即现存的政治社会体制必须能够把大量的聪明才智吸引到科学事业上来。
中国社会重八股,鼓励“八股人才”而不鼓励技术人才,科举制更是进一步满足了等级专制制度要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目的。
所以说中国的社会条件还远不足以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得以诞生和发展。
其二是内在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西方哲学,往往也可以看到有一种强烈的主智主义的倾向,要求假手逻辑推论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信仰,如上帝存在之本体论的证明之类。
而中国哲学则习惯于用比喻,而不用逻辑推论。
这样也就决定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知识或真理本身也没有独立的内在价值:我们不能(或不应该)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只能为尽人伦而求知识。
一个最值得瞩目的历史事实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既没有西方古代的原子论,也没有西方近代的机械论。
而这两者一脉相承,对近代科学与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构成为一个最基本、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正因如此,我国正努力转型为科技创新型大国。
中国领导人早已认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提高与生产者的素质、生产对象的扩大、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生产管理紧密相关。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复习内容
一、判断分析题(3*10)1.实验和理论可以分离。
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提出了实验和理论有双向作用的观点。
在科学发展观众,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地推动了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知道,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2.技术的异化是由技术本身导致的。
错误。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力量,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就是为了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产生着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3.工程技术活动可以忽略基本的伦理原则。
错误。
从研究伦理的视角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要对研究中的个人,动物以及研究可能影响的公众负责,遵循“公众利益优先原则”。
这就要求科学共同体的科研活动符合社会伦理和动物伦理的基本要求。
工程师既是工程活动的设计者也很是工程方案的提供者,阐释者和工程活动的执行者,监督者,还是工程决策的参谋,在工程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巨大。
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一定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是个基本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
技术本质求利?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肢体”2.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3.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科学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家分层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者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析科技异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浅析科技异化浅析科技异化摘要:科学科技迅速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科技异化的现象则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此成为异化理论研究视野中的重要部分。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讲,科技异化是科学科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科技的资本主义运用是科技异化的根本原因。
科技异化表现出不同形态,人的对象化能力不断加强,人的异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只有人得到全面发展,科学科技异化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关键词:科技;科技异化;自我异化;一、现代科技世界与人的存在现代科学科技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
这种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是通过科技本身以及科技引起的人之存在总体环境变化实现的。
1.科学科技本身对人类存在的影响科学科技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手段和中介。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科学科技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母体。
从文明创造及劳动角度看,科学科技无非是一种人类自己创造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工具体系。
然而,科学科技作为特殊的工具系统有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科学科技作为“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的确是人类创造性的显现。
另一方面,科学科技使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间接,人被科学科技系统所肢解,成为服从科学科技自身所要求的附件。
人本来是以总体性存在创造文明的。
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逐渐分开。
人类在发达的社会分工中,各种官能都得到专门的训练,使人们日益体现出自身的潜力。
但科学科技的高度发展,既把人们从各种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也使人类的许多官能成为劳动中不必要的“闲置品”。
那些曾起主导作用的人的活动官能越来越多地被“方便”“自动”的现代科技取代了。
哈贝马斯对科学科技的发展与人的生产及存在方式之间的关联有过一段精彩论述。
他明确讲道:“人类掌握了主要根植于人类有机体之中的目的—合理的活动的行为系统之基本成份,并把它们一个接一个地投射到科技手段的平面上。
从而使自身摆脱了相应的功能。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XXX《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XXX、XXX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XXX、XXX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XXX、XXX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主动意义?4.尝试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不是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尝试若有指导,是不是尝试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3.如何包管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5.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6.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度1.如何理解XXX“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怎样认识XXX、XXX、XXX、XXX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XXX《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实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范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范文)2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题库
供2023秋季复习用1、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观点(一)人与自然的关联性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二)人类劳动的重要性1.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三)科学技术的革命性。
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
3.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
4.科学,人类理论的利用,得到了利用。
5.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只有在共产主义、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协调发展。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5.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特征主要观点:(1)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2)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种物质或某几种物质或某种抽象的东西;(3)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4)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1、认识角度上的整体性或直觉性2、认识方法上的思辨性和臆测性3、认识观念自发性和认识程度的不彻底性4、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异同(1)在追溯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
如古代中国的“元气说”(“元气”产生万物)或“五行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论”(万物都由原子构成)或“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2)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都主张生物是进化的,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3)在认识“自然”的概念方面,古代中国人理解的“自己如此”和古希腊人理解的本原、本质、本性有相通之处,但结果却不同。
古代中国人以“无为”对待“自然”,未能从作为内在性的“自然”开辟出外在性的“自然物”的存在领域,也未孕育出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资料5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五——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
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需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马克思看来,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1.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698.]科学“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539.]也就是说,科学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
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发展。
2.马克思提到:“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774.]他意识到,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力影响。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427.]3.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4章(2018新大纲)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四、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
“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
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马克思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there are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
CONTENTS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解放
四、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技术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三种 模式;从具体创新方式上可划分为经验探索和对已有技术的延伸、科 学理论的引导两种。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历史进程
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业余走向专业化
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专业化走向职业化
国家科技体制的形成
科学的社会建制化始于17世纪。1645年,英国产生了“无形学院
”,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皇家学会。学会成立时,著名科学家胡克 为学会起草了章程。章程指出,皇家学会的任务是:靠实验来改进有关 自然界诸事物的知识,以及一切有用的艺术、制造、机械实践、发动机 和新发明。自此,科学成为一种有明确目标的社会建制。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统一后的德国,工业飞跃发展,除了传统工业,还发 明了发电机、内燃机和合成燃料等,建立了新兴的电气工 业、内燃机工业和化学工业,因而在德国发生了第二次科 技革命。这也是德国利用英、法科学技术成就的结果。
自然辩证法论文-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学生姓名XXX专业XXXX学号XXXX指导教师XXXX学院XXXX二〇一X年X月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与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密切相关的,这不仅仅体现在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还包含着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冲击。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通过对马恩科学技术思想的探讨梳理,本文将概括为以下两个大方面: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并将每一大点分成若干小点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发展引言 (4)第1章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 (4)1.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 (4)2.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的 (6)3.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思想 (7)4.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的 (10)5.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 (10)6.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 (15)7.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技术异化的 (17)8.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的 (18)第2章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0)1. 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的功能的 (20)2. 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战略的 (26)3. 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技术人才思想是怎样的 (27)4. 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28)5. 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创新的 (29)第3章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体会 (30)引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指出了大工业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今面对当前的社会,这些问题也不尽相同。
第1章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1.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
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看现代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论文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看现代科学技术姓名:***学号:S***********班级:12班10级研硕21班指导教师:***时间:2010、10、28 摘要:任何技术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当技术对主题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
正文: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看现代科学技术2O世纪是人类历史中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飞跃上,人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科学技术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科学和技术自从17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充分显示造福功能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
这也就是西方社会从2o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产生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科学技术一旦失控时我们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合成的DDT(化学名称为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对生态的毁灭性影响;1978年被宣布处于紧急状态的建造在两万多吨化学有毒物质上的拉夫运河小区;1986年泄漏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5000多名救护人员死亡,500万人因辐射而致病;1989年瓦尔迪兹号油轮上1100万加仑原油渗入水中造成2O亿美元损失;2001年横扫英国的,使畜牧业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口蹄疫,损失高达300亿英镑;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等等一系列2O世纪全球所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技术和工业灾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哲学可以看作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或科学技术哲学的本体论。
实际上,人们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范畴里,已经进行了自然哲学的研究和论述。
例如在探讨科学技术哲学进展的专著中设专章研究“自然哲学问题”,在科学技术哲学的教材中“自然论”为开篇。
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的则是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我们把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称之为技术。
自然辩证法大作业论文——技术异化
技术异化的产生与应对方法研究——从现代金融技术看技术异化姓名:XXX学号:XXXXXX任课老师:叶山岭完成时间:2013年4月11日技术异化的产生与应对方法研究——从现代金融技术看技术异化摘要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人们不断开发出新的技术为人服务,但是这些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这些技术甚至违背人类初衷,成为敌对力量,危害社会、反制人类。
本文以现代金融技术为例,研究了现代金融技术是如何产生并为人类服务,最后又如何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技术产生异化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技术的根源、自然社会的根源以及主体根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技术;技术异化;根源AbstractCoincident with the roaring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people continuously invite brand new technology aiming at improving people’s life quality. However, these technologiesbring convenience as well as devastating disasters. Especially in the modern society, some technologies even process to the point where contradict to people’s original intentions, and becomes the power that hostile to entire society. In this study, modern financial technology is investigated. The way it serves people and the reasons why it brings economic crisis are deeply investigated. Based on above study, the reasons of technology alienation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aspects: genesis of technology, the effects from society and technology itself, and the users’factors. And at the end, coping strategies are provided.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technology alienation; genesis1引言1.1技术的概念和技术异化的本质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1]。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报 告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四大重点任务: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这四项任务中,前三项任务的完成都与“推动科学技术进 步,实现经济转型”紧密相关。
2、为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证
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 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 全面、自由的发展。
第一,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科学技术的应用, 使得劳动生产方式从手工化走向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 信息化和智能化。所有这些不仅大大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 效应器官,而且还大大延伸了人的思维器官,使人类摆脱繁 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本章主要内容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这是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观点。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 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转型;变革了生产关系, 增进了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进人类社会进入发 展的新阶段;产生了异化现象,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 题,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从正反两个方 面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自然辩证法21个概念解释
一、解释概念1.生态自然观: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2.原子论:德莫里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认为构成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构成各种各样的事物,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的物质微粒,原子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充实性,没有空隙,不可摧毁,原子在数目上是无限的,原子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有形状、大小和排列次序及位置的不同,这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所在。
运动是原子的固有属性,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作急剧而凌乱的直线运动,彼此碰撞形成涡旋,产生万物,原子的离散就是事物的消失。
原子在虚空中永久地运动,是万物生灭变化的原因。
3.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为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即由于自催化和正反馈,其结果不符合叠加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
4.理想实验法:理想实验法(又称想象创新法,思想实验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但得出的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是科学家们为了解决科学理论中的某些难题,以原有的理论知识(如原理、定理、定律等)作为思想实验的“材料”,提出解决这些难题的设想作为理想实验的目标,并在想象中给出这些实验“材料”产生“相互作用”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按照严格的逻辑思维操作方法去“处理”这些思想实验的“材料”,从而得出一系列反映客观物质规律的新原理,新定律,使科学难题得到解决,推动科学的发展,又称推理法。
5.单相技术体系:也就是经验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6.工程设计:工程设计就是为工业生产或工程建设进行的设计。
其任务是在产品投产或工程实施之前,提供关于这种产品或这项工程及其制造、施工过程的全部图纸和技术文件。
它是技术创造活动的观念建构过程的最后一步,又是其物化过程的起点。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第一篇导论第一讲科学与技术一、什么是科学1、概念:(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2、基本特征:(1)解释性和预见性(2)科学的精确性(3)科学的可检验性(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5)科学的系统性(6)科学的主体际性:主体间相互理解、交流、探讨*伪科学:冒充科学* 非科学:不具备科学性质,不是科学3、自然科学分类:(1)基础科学:研究自然界一切基本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2)技术科学: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应用方面(3)工程科学:综合运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等形成一类高级科学二、什么是技术1、概念:技术一般指认为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三个派别:技术工具论、技术知识论、技术文化论“三相”结构:实体型、经验型(默会性,难言)、知识型2、基本特征:(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主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的统一;(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4)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3、技术分类:机械性技术、物理性技术、化学性技术、生物性技术三、什么是工程1、概念:最初是“创造”,特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2、基本特征:(1)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2)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对科学技术、社会的整合;(3)通过技术集成形成创新过程;(4)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四、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一)区别1、三者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创造科学:是什么、为什么,认识世界、揭示规律技术:做什么,怎么做工程:观念转化为现实2、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追求精确数据和完备的理论,从经验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技术:追求确定的应用目标,利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上升到实践工程:实行目标的确定、方案设计、项目决策的复杂过程3、从成果的性质和评价标准科学:以只是理论体系形态呈现,科学成果具有共享性,以真理为标准技术:以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以效用为标准工程:计划、实施、观测、反馈、修正,以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为标准4、从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科学:源起好奇心、中立技术:任务取向、负荷价值(正向、负向)工程:任务取向、好和坏5、研究规范科学:普遍性、公有、无私、创造,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技术:以获取经济和物质利益为目标,涉及到保密、专利等工程: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二)联系科学与技术、工程“一体化”1、科学技术化2、技术科学化第二讲科学技术发展史一、科学发展史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一)古代科学1、古代科学起源于神话2、古代常识是古代科学的基础(1)低级:用常识解释常识(2)高级:用非常识解释常识3、特征:(1)直观性(2)同质性(3)公有性(4)表象性(5)非系统性(6)易接受性(7)公认性(8)可解释性(9)多种解释性4、两类问题:解释性、探讨性亚里士多德:(1)定义科学知识——概念、命题(2)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三段论(理性)(二)近代科学16、17世纪——19世纪末1、常规发展:16、17世纪——19世纪末2、繁荣发展:19世纪——20世纪初牛顿:(1)力学认识模式(理性)(2)机械力学认识模式(形而上学)(三)现代科学爱因斯坦:研究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推理法、理性非理性总和之后产生——科学哲学家二、技术发展史古代技术——近代技术——现代技术(一)古代技术技艺、经验“火”的使用——制陶技术——冶炼技术(化学科学)文字——信息技术石器——青铜器——铁器“实用性”技术古罗马(二)近代技术欧洲由“停滞”——飞速发展(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两次技术革命:1、蒸汽动力技术(机器系统)工具机一>动力机“车床”技术体系:任何技术上的发明和应用总是和其他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相关联,一类技术和各类技术之间依照社会目的和自然科学。
辩证法课堂题目答案(1)
1、试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历史作用。
基本内容:①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种客观存在不仅在于人的肉体直观,更在于严密的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证实。
②它认为整个世界的本原就是实证意义上的最小的物质微粒,整个世界就是这种物质微粒的组合体。
③它认为整个世界的基本图景是机器。
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受机械运动原理的支配,都可以用机械运动原理解释。
④它认为整个世界遵循着严格的机械决定论原则,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关系,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
特点:①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②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③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历史作用: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②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了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2、试述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形成的价值和意义。
①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②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恩格斯技术异化思想浅析
恩格斯技术异化思想浅析恩格斯技术异化思想探析摘要:对“技术异化”范畴的准确界定是剖析恩格斯技术异化思想的基⽯。
⽏庸置疑,恩格斯对技术异化的剖析是深刻的。
他不仅对技术异化现象进⾏揭⽰,⽽且深⼊探究了技术异化产⽣的根源及克服技术异化的路径。
尽管恩格斯技术异化思想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其影响并不仅局限于特定的年代,在新历史境遇下依然彰显其价值。
关键字:恩格斯;技术异化恩格斯技术异化思想——作为恩格斯科技哲学思想的“⽀流”——⼀直处于“被遗忘的⾓落”。
本⽂,笔者⼒图以恩格斯⽣前著作为蓝本,深⼊挖掘其技术异化思想,揭⽰这“被遗忘的⾓落”。
⼀、技术异化的基本内涵技术异化并⾮精确的学术术语,不同学者对其内涵的阐释也不尽相同。
有些学者是基于“异化”范畴理解技术异化的。
他们认为,“技术异化”范畴就是对“异化”范畴的引申与发展。
然⽽,学界对“异化”⼀词的来源争论不⼀,但多数学者认同“异化”⼀词源于拉丁⽂alienatio,后转译成英⽂alienation,有疏远、让渡、转让、分离、差异、精神错乱等义。
在哲学层⾯,“异化”指事物在⼀定条件下,把⾃⾝的素质和⼒量转化为同⾃⾝相对⽴、异⼰的素质和⼒量。
因此,基于“异化”范畴可将技术异化定义为:⼈们通过技术实践创造出来的对象物或打上技术烙印的对象物,最终成为与⼈⾃⾝相对⽴、异⼰的素质与⼒量,不是表现“为我”的⼀⾯,⽽是表现“反我”的⼀⾯。
此外,还有⼀些学者把“技术异化”与“技术价值的负向实现”相等同。
他们认为,技术在具体实践中,不仅实现为⼈类造福的正向价值,⽽且也实现为⼈类造孽的负向价值,⽽技术价值的负向实现就是技术异化。
即是说,在技术异化状态下,技术不再是开启⼈类光明前景的“普罗⽶修斯”,⽽成了追杀⼈类的“弗兰肯西斯”,其不仅对⾃然、社会,⽽且对⼈类⾃⾝都构成威胁。
⼆、恩格斯技术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与马克思相同的是,恩格斯也认为,技术异化对⾃然、社会及⼈类⾃⾝都造成破坏。
但与马克思所不同的是,恩格斯更侧重从⾃然层⾯剖析技术异化,⽽对技术异化在其它层⾯的剖析则不若马克思透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技术异化“技术异化”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术语,在不同学者的著述中,意思也不尽相同。
本文所述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在通过技术活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过程中.技术反而以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
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技术异化的基本含义。
基于这一理解,我们认为: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技术异化可以“弱化”或部分“消除”,但彻底根除技术异化不具可能性。
这可从自然的、知识的和人本的三大维面来解读和论证。
1 技术的反自然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技术具有合自然性,即合自然规律性,这是一切技术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这也就是F 拉普所说的:“人类所创造的和未来要创造的一切技术都必然是与自然法则相一致的。
”合自然规律性是技术的本性之一。
但是,技术同时又具有反自然性,即反自然天然性(包括反自然天然因果性)。
技术的反自然性表现在技术的生成、传播、应用以及应用的成果——技术产品等各个方面。
技术的反自然性对于人、对于技术本身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第一,技术的反自然性决定了技术具有“对人的不友好、敌对”即反映了技术异化的倾向性。
这是因为:技术的反自然性,决定了技术之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己之物”,这意味着在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中,技术必然会对自然产生“干扰”、“破坏”作用。
这种“干扰”、“破坏”作用对于人类来说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技术正是通过对自然的“干扰”、“破坏”来“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的,但另一方面,这种作用同时也反映和体现了技术“以一种异己的和敌对的力量反作用于人本身”的倾向性,因为技术反自然性的实质也就是技术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自然界的干扰性、破坏性,这种干扰性、破坏性本身无疑蕴涵了“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即技术异化的倾向和可能。
第二,技术反自然性的客观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
技术反自然性的客观性是指技术一经产生,技术所具有的反自然性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着,即使技术的这一特性展现了一种“恶”的价值倾向,人们也无法彻底改变它,而只能任其作用于这个世界。
也就是说,技术一旦被创造出来,其所具有的反自然性对世界的作用具有永久性,而这种永久性将随着技术反自然性的具体效应的积累而在总体上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
就像汽车技术在为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过程中,它已明显地表现出了一种“恶”的价值倾向——车祸、污染、耗能等,但人们无法彻底改变它,而只能任其永久地作用于这个世界一样。
由于汽车技术大量和永久性的使用,伴随其“恶”的具体效应的积累,汽车技术也就必然成为“和平时代的战争”(指对人体自然的毁灭)、“人类健康的杀手”和“能源消耗的无底洞。
也就是说,汽车技术反自然性的客观性使汽车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
2 技术的不确定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技术具有确定性,即技术具有可靠性、稳定性,它是技术建立在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基础上、在(科学)知识维面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性。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技术赖以建立的科学知识基础本身同时又具有不确定性,即便是像牛顿力学这样一种确定性知识,20世纪60年代的KAM定理,也揭示出了牛顿力学具有内在的随机性、不确定性。
至于现代科学理论,其知识的不确定性特征就更为凸显了。
例如,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的知识是不确定的,因为参考系的相对速度的变化将影响长度(空间)和时间的改变。
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表明:量子力学的知识也具有不确定性——我们不能同时精确确定基本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混沌理论认为:描述混沌的方程是确定的,但是,该方程也具有内在的随机性,具有混沌特征的逻辑斯蒂方程,尽管在形式上是一个确定的方程,但由于混沌系统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逻辑斯蒂方程知识在本质上也具有不确定性。
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确定性和精确性的典范,但数学的绝对确定性正在逐渐丧失,“数学上的一切东西的绝对适用性、不可争辩的确定性的童贞一去不复返了,数学日益显露出了它的另一本质——不确定性、多元性和差异性。
针对“确定性的终结”,普利高津呼吁人们确立一种新科学理性,这种新科学理性是:科学不再等同于确定性,概率不再等同于无知;科学知识在本质上是概率性的;由科学知识概率性所表征的不确定性不是因为我们付出了足够的时间和努力就可完全消除的,它是内在于科学知识之中的。
也就是说,科学知识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确定性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之于技术,也必将使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对于人、对于技术本身意味着什么呢?第一,技术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技术风险的必然存在。
我们知道,“在技术发展的整个阶段,都盛行不确定性”,其中,技术后果的不确定性是技术不确定性的主要内容之一。
技术后果的不确定性,无疑将导致技术风险的存在按照韦氏《新国际词典》和《牛津英语词典》对风险的理解,风险就是“冒险;严重危险”,它是~种类似“掷骰赌博游戏,其机遇由于一些任意的规则而复杂化”。
也就是说,所谓风险,其实质也就是指不确定性,即由不确定性带来的对人的损害性。
同样道理,技术风险也是指技术的不确定性,即由技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对人的损害性。
因此,技术不确定性的存在意味着技术风险的必然存在,技术风险是技术的不确定性在与人的价值关系中的一种必然反映。
第二,技术风险也是一种技术异化。
由于技术风险是由技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对人的损害性,这意味着由技术的确定性在为人类提供可靠、稳定的服务即在“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过程中”,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即由于技术风险的存在,技术反而“以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
这正是一种技术异化。
概而言之,技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技术风险亦即技术异化的必然存在,技术的不确定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
技术的不确定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辩证本性具有启示意义。
具体地说,由科学知识的性质所决定,在知识的维面上,技术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在理解技术的这一辩证本性问题上,人们常常关注前者而无视后者,认为科学和技术能给我们一个确定而美好的未来,只要按科学规律办事,我们就会有效达到目的而不存在任何技术风险事实也并非完全如此。
技术在知识维面上所具有的辩证性告诉我们:我们要充分认识技术的确定性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但不能因此而无限夸大它的作用,而无视技术的不确定性即技术风险的存在而对人类造成损害所具有的必然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技术的不确定性即技术风险的存在而排斥技术、进而“拒斥科学”:合理的选择是:我们既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又要正视技术风险,做到未雨绸缪。
尽管这样并不担保我们就万无一失,但承认技术风险并谨慎行事,却是我们降低或减少技术风险的关键。
3 技术的反目的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技术是人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也是被人有目的地加以使用的。
也就是说,技术是具有合人的目的性特征的,合目的性是技术的本性之一。
然而,人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且不同目的之间常常是彼此冲突、矛盾的。
这意味着技术主体在众多的价值目标中面临选择,技术主体所确定的某一技术目标就是一种选择的结果。
这一结果说明,在众多的价值目标中,技术主体已优先选择了这一主导性价值目标,同时也就放弃了其它价值目标。
价值选择的存在,表明技术主体在追求其主导性价值目标过程中,由于技术主体价值需求之间的矛盾性,使得技术主体所创造出来的这一技术是符合其当下的这一主导性价值目标的,但这一技术同时又存在与技术主体的其它业已存在的价值需求相悖的一面,即该技术又具有反技术主体的其它业已存在的价值需求的一面。
也就是说,在人本的维面上,技术又具有反目的性。
反目的性也是技术的本性之一。
举例来说。
人们发明了以车代步的汽车技术,从而实现了提高速度和效益这一主导性价值目标,但这一技术同时又包含了使空气污染、人的奔跑机能下降等这一与人对新鲜空气和强壮体能的价值需求相悖的消极后果。
可见,在人本的维面上,汽车技术既有合人的目的性的一面,同时也包含有反人的目的性的一面。
技术的反目的性直接决定了技术异化的必然性。
因为技术的反目的性表明,人们在通过技术的合目的性“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过程中,技术反而以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给人自身带来危害”。
也就是说,技术的反目的性导致技术异化的必然产生。
技术的反目的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辩证本性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使我们认识到技术本身就是“善恶兼备”的。
上述分析表明,技术的合目的性总是包含着不合目的的合目的性。
因为技术的合目的性,它总是合乎当下特定的人(包括技术创造主体)或社会利益集团的特定目的,而不是同时合乎当下特定的人或社会利益集团的一切目的,更不是合乎所有的人或所有社会利益集团当下的和未来的一切目的。
即便是合乎当下特定的人或社会利益集体的特定目的,随着时空的变化,技术的合目的性也会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在人本的维面上,技术是合目的性与反目的性的统一,即技术本身就是“善恶兼备”的。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分析先进技术被资本家这一社会利益集团应用所产生的矛盾现象时就曾作过深刻阐述。
他指出:“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疲劳。
新的财富的源泉变成贫困的根源。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
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的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无庸争辩的事实。
”当然,在技术的反目的性问题上,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社会建制有效地消解由社会建制的不完善所导致的技术的反目的性,让技术更好地符合于人类的目的。
但技术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即便是同一个人,由于其业已存在的多种价值需求本身的矛盾性以及技术价值功能的有限性,决定了技术的反目的性不具可彻底消解性。
也就是说,技术异化是不可彻底根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