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城市智慧化程度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城市各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定量衡量城市在智慧化建设方面的成果,并为后续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一个完善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含多个维度,涵盖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指标。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基础设施指标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包括宽带网络覆盖、传感器布局、智能交通系统等。
基础设施指标包括宽带普及率、无线网络覆盖率、传感器密度、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范围和效果等。
2.公共服务指标智慧城市应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
公共服务指标包括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智能化程度、交通拥堵率、智能公交系统运营情况等。
3.环境保护指标智慧城市应该注重环境保护,优化资源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
环境保护指标包括污染物排放量、垃圾回收率、绿地覆盖率、能源消耗效率等。
4.社会发展指标智慧城市应该关注社会公平和发展机会的均等化。
社会发展指标包括失业率、教育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数字鸿沟缩小程度等。
5.创新和创业指标智慧城市应该鼓励创新和创业,培育创新型产业。
创新和创业指标包括创新企业数量、创新投资规模、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等。
6.智慧城市治理指标智慧城市的治理能力对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智慧城市治理指标包括政府数字化程度、数据开放度、市民参与度、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能力等。
以上只是一个可能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例子,实际的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具体城市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此外,指标的权重和评分标准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了解城市发展的状况和问题,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它也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帮助他们了解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努力程度,为投资和合作决策提供依据。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智慧城市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应用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家层面制定和推广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一、基础设施建设指标:1.信息通信网络:包括覆盖范围、传输速度、信号质量和安全性等指标,要求城市建立高速、稳定、安全的信息通信网络,为各类智能设备提供可靠的连接支持。
2.物联网设施:包括传感器、无线通信设备、云平台等指标,要求城市建设广泛分布的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城市环境、交通、能源等各个方面的感知和传输。
3.数据中心:包括数据存储、计算能力和数据安全等指标,要求城市拥有高效、可靠的数据中心,实现大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二、智慧城市管理指标:1.政府服务:包括政府网站、政务大厅、政务服务热线等指标,要求政府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渠道,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2.城市治理:包括行政审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指标,要求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实现数字城市管理。
3.公共交通:包括公交车辆智能调度、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停车等指标,要求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三、智慧城市应用指标:1.智能交通:包括交通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管理、车联网应用等指标,要求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智能化交通管理,提升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2.智慧能源:包括能源监测、能源管理、智能用电等指标,要求实现城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推动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和应用。
3.智慧环保:包括环境监测、废物处理、绿色建筑等指标,要求实现城市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智慧社区:包括社区信息化、社区服务平台、社区公共设施智能化等指标,要求营造智能化、便捷化和便于居民参与的社区环境。
四、智慧城市评价指标:1.影响力评价:包括智慧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价,要求从综合的角度评价智慧城市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设施建设: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网络
覆盖率、数据中心建设、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程度。
2. 公共服务水平: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行政
管理、公共安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
3. 城市治理能力: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城市
规划能力、环境管理能力、水资源管理能力等城市治理的能力。
4. 数据资源利用: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数据
收集和利用的能力,包括数据开放程度、数据集成能力、数据隐私保
护等。
5. 社会参与能力: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社会
各界参与程度、用户体验满意度等。
6. 可持续发展: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以上指标主要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治理、数据资源、社
会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来评价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情况。
《智慧社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社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智慧社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智慧社区建设水平的参考指标体系,它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智慧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信息化水平、智能化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参与等。
下面就智慧社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展开。
一、信息化水平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宽带网络、移动网络、传感器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覆盖范围。
2.信息化技术应用: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慧交通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和普及率。
3.数据开放共享:包括社区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共享平台的建设,以及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
二、智能化设施1.智能家居设施:包括家庭安全监测系统、智能家电、智能门锁、智能照明等设施的应用程度和普及率。
2.智慧园区设施:包括智慧停车系统、智能楼宇管理系统、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等设施的应用程度和普及率。
3.智慧交通设施:包括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停车场、智能导航等设施的应用程度和普及率。
三、公共服务1.公共安全服务:包括视频监控、安全防范、应急救援等公共安全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果。
2.基础设施服务:包括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果。
3.社会服务: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果。
4.公共环保服务:包括垃圾分类、环境保护、清洁能源等公共环保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果。
四、社会参与1.居民参与度:包括居民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
2.社区组织参与度:包括社区组织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
3.政府参与度:包括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
五、社区管理1.社区治理能力:包括社区组织、社区居民、政府等各方对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效果。
2.社区服务能力:包括社区服务设施的覆盖范围、服务质量等。
3.社区协同能力:包括社区内部、社区与外部各方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
4.社区创新能力:包括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
综上所述,智慧社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化水平、智能化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参与和社区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指标对智慧社区建设进行全面的评估,有助于不断提高智慧社区建设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实时采集、集约管理,构建以信息为中心、各主体共享协同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有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形势一建设进展情况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方已制定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专项规划;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总体来看,对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22个地方中,有16个优先发展民生、城市管理等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占比%,其他地方以智慧产业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优先发展内容;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应用范围日趋广泛;目前,我国主要城市的3G网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光纤入户率快速增长,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全面提高;截至2012年7月,我国3G电话用户数达到亿户,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达到56%,互联网网民数量达到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40%;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飞速提升,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准备不够充分,实践经验明显欠缺,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基础无法满足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部分城市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应用准备不足、保障条件不配套的情况下,盲目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造成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无法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严重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第二,城市运营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智慧城市的发展成效取决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开展状况;当前,我国城市的建设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规划、轻落实,重建设、轻应用,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现象,造成城市运行管理效率不高,监督保障力度不够,运营管理模式不清晰、不成熟的状况,不利于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社会应用工程建设与公众服务需求匹配度不高;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大多从技术角度出发,追求新技术、新理念在应用平台上的实现,不是从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没有理清社会应用工程建设与公众服务需求的本质关系,从而造成城市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升缓慢;三、智慧城市评估的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服务效率,实现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估和研究,有利于引导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推动我国城市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是科学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迫切需要;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现在感知、互联、开放、融合、协调、集成等诸多方面,但其核心目标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缺乏对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全面、准确评价,亟需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客观反映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帮助;二是正确引导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城市人口迅速膨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由此引发出交通拥挤、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公用设施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对智慧城市发展情况的评估,有利于引导各级政府优化资源配置,为智慧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网络环境,从而解决各类城市问题,引导城市走向资源整合、管理集约、服务便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探寻智慧城市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智慧城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征与要求;因此,结合各地智慧城市推进状况,对智慧城市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建立长效评估机制,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不同阶段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深刻剖析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准确把握智慧城市运行的客观规律,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四、评估体系设计思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通过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完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明确指标范围,选取能够反映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指标,再选择适当样本做试评估,对初步测算结果进行检测和验证,根据验证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最终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前智慧城市发展阶段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范围:在明确智慧城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确定智慧城市评估的指标范围,从智慧城市的准备情况、智慧城市的管理能力、智慧城市的服务水平等三个方面考察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指标选取:选取的特征指标必须能够体现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同一层级下的指标能够综合反映智慧城市某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且具有可操作性,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主要指标数据来源有:城市统计年鉴、城市信息化年鉴、各地制定的相关政策文件与规划、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政务网站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研究报告、城市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等;指标验证: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初步确定后,应向公众征集意见,并进行专家评审,广泛吸收各方建议;同时,可考虑在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抽样评估;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横向对比,发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对不符合要求的指标进行调整和修正,确定最终的评估指标体系;五、评估体系框架设计与指标说明一框架设计我们基于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结合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与发展路径,形成了由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3类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共45个考察点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表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二指标说明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分为3大类指标:一是智慧准备类;智慧准备指标以技术维度要素为主,反映深化智慧城市应用所必须的网络基础与关键支撑技术等方面的储备情况;主要选取了网络环境、技术准备、保障条件3个二级指标;表2 智慧准备类指标及说明二是智慧管理类;智慧管理指标以管理维度要素为主,反映城市各项管理工作的绩效水平,以及适宜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营机制建设情况;主要选取了城市运行管理能力、建设过程控制、运营管理模式3个二个指标;表3 智慧管理类指标及说明三是智慧服务类;智慧服务指标以服务维度要素为主,反映城市各类优质高效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主要选取了智慧服务覆盖度、获取便捷性、处理效率3个二级指标;表4 智慧服务类指标及说明。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一、引言智慧城市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城市为载体,通过数据采集、信息传输、智能决策等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优化城市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和指标,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以供参考使用。
二、基础设施指标1·智能交通指标a) 道路通行能力b) 车辆识别技术覆盖率c) 交通拥堵指数d) 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2·信息通信网络指标a) 宽带覆盖率b) 移动互联网普及率c) 公共无线网络覆盖范围d) 云计算服务可用性3·智慧供水指标a) 水资源管理智能化水平b) 输水管网安全性能c) 水质监测覆盖率d) 水费及供水服务收费智能化程度 4·智慧能源指标a) 能源消耗效率b)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c) 电力网络智能化程度d) 节能与环保政策实施情况三、公共服务指标1·智慧教育指标a) 教育信息化覆盖范围b) 学校教育资源智能化利用率c) 网络教育资源开放性与共享性d) 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体系2·智慧医疗指标a) 电子病历普及率b) 医疗机构信息化程度c) 医疗资源共享水平d) 远程医疗服务普及率3·智慧社区指标a) 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b) 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网络化程度c) 社区公共设施智能化利用率d) 社区安全监控系统覆盖范围四、城市治理指标1·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指标a) 数据采集覆盖范围b) 数据质量评估体系c)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可用性d) 数据共享与开放程度2·社会信用管理指标a)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b) 个人信用信息采集与管理c) 信用惩戒与奖励机制d) 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3·公众参与指标a) 公众意见征集与参与机制b) 公众信息获取渠道覆盖率c)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与决策程度d) 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附件:1·智慧城市指标统计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城市模式。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引言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以提高城市内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一个城市是否达到智慧城市标准的工具,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全面详细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供工信部及相关机构参考使用。
二、基本概念⑴智慧城市定义:阐述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⑵智慧城市指标:介绍智慧城市评价所涉及的各项指标及其定义。
⑶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描述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和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
三、基础设施建设⑴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包括通信设施、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
⑵交通基础设施:涵盖道路、桥梁、交通信号、公共交通等。
⑶水、电、气、热基础设施:考虑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的情况。
⑷公共设施:包括医疗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
四、城市治理⑴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政务服务水平等。
⑵公共安全:治安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
⑶社会管理:居民联系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等。
⑷企业管理:企业注册、税务管理、营商环境等。
五、公共服务⑴教育服务:学校数量、教师素质、教育资源配置等。
⑵医疗服务:医疗机构数量、医生资源、医疗设备等。
⑶文化服务:文化机构数量、文化活动举办情况等。
⑷社会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婚姻登记服务、老年人照料等。
6、经济发展⑴产业结构:考察城市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⑵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科技人才资源等。
⑶产业竞争力:企业数量、产值、出口额等。
七、环境保护⑴空气质量:评估城市大气污染情况。
⑵水质和水环境:考察城市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情况。
⑶垃圾和废物处理:评价城市垃圾处理和废物利用情况。
⑷生态环境:评估城市绿地覆盖率、植被保护情况等。
八、社会满意度调查⑴居民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居民对城市发展的满意程度。
⑵企业满意度调查:调查企业对城市经济环境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满意程度。
智慧城市 城市运行指标体系 总体框架及指标指定要求
智慧城市城市运行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及指标指定要求:
智慧城市城市运行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及指标制定要求如下:
首先,该指标体系遵循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需求,确立了指标的制定原则,给出了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指标分类及描述、指标元数据等。
该标准适用于城市运行指标的制定,也适用于城市运行相关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其次,该指标体系从系统化层面构建了城市运行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有助于指导各地规划、设计更为全面、精准、有效可拓展的城市运行指标体系,呈现城市各方面的运行状态信息,实现城市运行态势感知、预测预警、智能研判、辅助决策、协同指挥,为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和科学建设提供依据,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数字化支撑,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
最后,该指标体系的核心元数据包括指标编码、指标名称、数据类型、计量单位、属性值、备注等,这些核心元数据为描述城市运行指标提供了基础。
此外,该标准还规定了城市运行指标的选取原则,包括全面性、重要性、可操作性等。
总之,智慧城市城市运行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框架,旨在指导各地规划、设计更为全面、精准、有效可拓展的城市运行指标体系,实现城市运行态势感知、预测预警、智能研判、辅助决策、协同指挥等功能,为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和科学建设提供依据,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数字化支撑,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
主管部门
归口单位
起草单位
备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全国信息技术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城智慧(北京)城市规划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全国信息技术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城智慧(北京)城市规划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附件
《智慧城市 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
序列 计划编号
中文名称
标 准 性
制修 采用国 订 际标准
项目周 期
(月)
1
20152352-T-469
智慧城市 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 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
推荐
制定
无
24
智慧城市 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
2 20152353-T-469 系 第2部分:分项评价指标制定总体 推荐 制定 无
推荐 制定
无
12
14
20152343-T-466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基础设施:评价指 标体系
推荐 制定
无
12
15
20152359-T-348
城市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评价方法 第 1部分:总则
推荐
制定
无
24
16
20152358-T-348
城市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评价方法 第 2部分 公共汽电车
推荐
制定
无
24
17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 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 有限公司、中国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江苏省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智慧城市成为全球瞩目的发展方向之一。
作为这一概念的关键要素之一,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制定和应用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评估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并提出建议。
一、整体框架类指标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整体框架类指标主要涉及城市基础设施、智慧交通、智能能源、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方面。
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包括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和可靠性等关键指标;智慧交通指标包括交通流量控制、智能交通设施等;智能能源指标包括清洁能源利用率、能源监测与管理等;环境保护与治理指标包括空气质量、噪音污染、水质监测等。
二、经济发展类指标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经济发展类指标主要涉及城市创新能力、经济竞争力、产业发展等方面。
其中,城市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科研机构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经济竞争力指标包括城市对外贸易、GDP增速等;产业发展指标包括新兴产业占比、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
三、社会服务类指标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社会服务类指标主要涉及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民生福利等方面。
其中,公共服务指标包括居民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指标包括社会保险覆盖率、养老金发放等;民生福利指标包括居民幸福感指数、社区服务能力等。
四、政府治理类指标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政府治理类指标主要涉及政府决策效率、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等方面。
其中,政府决策效率指标包括政务大数据应用、快速反应机制等;政务公开指标包括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政务服务质量等;电子政务指标包括政务平台建设、电子证照应用等。
综上所述,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涵盖了整体框架类、经济发展类、社会服务类和政府治理类等多个方面。
为了科学有效地应用这些指标,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完整版
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完整版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是指用于评估一个城市智慧化程度的一套评估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通过收集并分析各项数据指标,反映了城市在信息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表现。
下面是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完整版本。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标1.信息网络覆盖率:反映城市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的普及程度。
2.智能交通建设水平:包括交通信号智能化改造情况、交通流量监测系统、智能停车系统等。
3.城市公用设施完善程度:如水、电、燃气等供给的稳定性和智能化管理。
4.城市能源消耗指标:反映城市能源消耗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二、政务服务指标1.电子政务发展指数:衡量政府信息公开和电子化服务水平。
2.政务服务便捷度:衡量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是否高效、便捷。
3.政府公共信息开放度:反映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开放度。
三、产业创新指标1.城市创新能力:反映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型企业数量。
2.高技术产业比重:反映城市高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3.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包括专利申请量、专利保护力度等。
四、居民生活指标1.数字生活水平:包括互联网普及率、数字支付渗透率等。
2.智能家居普及度:反映城市家庭生活智能化的程度。
3.社区服务便捷度:反映社区提供的便民服务和智能化管理程度。
五、智慧环保指标1.污染治理水平:反映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治理情况。
2.节能减排指标:反映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和减排力度。
3.生态环境保护:包括绿地覆盖率、生态保护区数量等。
六、智慧社会治理指标1.城市安全指数:包括治安指数和安全设施覆盖程度。
2.社会服务公平度:反映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
3.综合治理水平:包括交通拥堵、环境卫生等城市治理情况。
以上是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完整版本,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系统、客观地评估,可以评估一个城市的智慧化程度,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也会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22版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22版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22版是一套旨在衡量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智慧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1、智慧化管理:智慧城市管理能力、公共服务效能、政务信息共享能力、智慧化决策能力。
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覆盖率、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效果、智慧城市建设便利性、智慧城市建设安全性。
3、智慧社会:社会发展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公众参与程度、智慧社会创新能力。
4、智慧经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率、经济质量、智慧经济可持续发展性。
5、智慧生态: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生态安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智慧生态系统建设。
6、社会文化:文化多样性、社会文化质量、社会文化创新能力、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智慧城市是指通过信息化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手段,以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优化市民生活环境为目标的城市化进程。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明确总体框架,以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
一、背景与意义智慧城市建设是应对城市化发展和信息化技术快速进步的需求而提出的。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智慧城市建设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实现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公共服务便捷化、行政管理高效化等多方面的目标,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建设首先需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建设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全部城市区域,提供稳定可靠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拥堵预测和优化交通流量;建设智能供电系统,实现电力的高效分配和节约使用等。
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为其他智慧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三、数据资源整合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整合城市各部门的数据资源。
通过建设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从而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
同时,政府需要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共享数据资源,形成共享经济和开放创新的良性循环。
数据资源整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为城市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应用场景创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应用场景。
通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例如,通过智能交通系统优化道路资源利用,减少交通拥堵;通过智慧环境监测系统提高环境保护水平,改善市民生活环境。
应用场景创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品质。
五、智慧治理体系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智慧治理体系。
传统城市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智慧城市的需求,需要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决策机制。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权责分工,建设智慧城市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平台。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一、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新型智慧城市是指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依托智慧网络实现政府、企业、民众三方合作,实现智慧化的城市治理体系,实现智能化服务,并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协调的现代智慧城市。
因此,新型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建立在智慧政府、智慧总体规划、智慧交通、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二、指标体系详细介绍
(一)智慧政府
1、政务服务能力:包括政务服务提供能力、政府服务创新能力、信息服务资源完善程度、信息安全能力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等指标;
2、政务服务质量:包括政务服务质量、政务服务公平性及公众满意度等指标;
3、政府信息公开:包括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网上信息服务程度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指标;
4、政务流程简洁:建立政务服务审批流程的透明化和简洁化,降低政府服务的操作成本;
5、智慧数据管理能力:包括建立数据库能力、数据共享、数据服务能力及数据分析决策能力等指标。
(二)智慧总体规划
1、城市发展理念:依托智慧城市建设。
新型智慧城市体系框架和功能架构
新型智慧城市体系框架和功能架构1、体系架构设计参考《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和技术要求》(YDB134-2013)中智慧城市4层架构:感知和延伸层、网络和信息设施层、数据和平台层、应用层,将各层进行细化。
(1)感知层感知层包括RFID标签和读写器、线圈、摄像头、GPS、雷达、传感器和网关等,通过各类感知设备实现物体识别、信息采集、信息上传等功能。
(2)网络层网络层是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高速公路,包括移动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网络接入技术等,为智慧城市中的各种传感器、设备、系统提供广泛的互联和共享,为信息传输提供通信管道。
(3)信息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机房、硬件设备及云计算平台等,为各系统提供硬件支撑、日常运行的监控与管理以及各系统服务部署、迁移、备份等日常维护。
(4)平台层平台层主要包括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和能力开放平台。
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将感知层传输上来的数据进行预处理、脱敏、分类、建库等。
能力开放平台将各种能力部件进行能力封装和协议适配,通过开放标准API接口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包括定位能力、GIS能力、短彩信能力、支付能力等。
(5)应用层应用层指的是在各层基础上实现的业务应用,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园区、智慧市政、智慧旅游等。
(6)展现层通过智能运营中心(IOC——IntelligentOperationsCenter)、手机、移动终端、APP、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不同的渠道给领导和市民提供相关信息,为领导决策和市民互动提供可视化途径。
(7)用户层智慧城市各类应用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市民。
(8)安全与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与标准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体系。
加强智慧城市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有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身份认证和系统授权,建立数据容灾备份中心等。
标准规范体系是智慧城市实现泛在互联和信息交换的基础。
加强相关标准规范建设,要面向重点业务领域,加快关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全面的技术行业应用和服务标准化。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并且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员、交通、能源等各种资源的使用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已经逐渐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的智慧程度并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可靠的评价模型和基础指标体系来对其进行评价。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基础设施、服务和治理,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合理运行的智慧城市的基础所在。
1.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的支持和保障,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
其中,交通方面应该包括公共交通、道路和桥梁等,能源则需要考虑环保,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通信方面需要考虑网络覆盖、数据传输和物联网等技术。
2. 服务服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和娱乐等各个方面。
智慧医疗是一大趋势,智慧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智慧城市还需要提供各种文化活动和娱乐设施,以满足市民生活的各种需求。
3. 治理治理是智慧城市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它要求各级政府和市民共同参与,互相合作。
智慧城市治理需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化技术,推动政务公开、智慧法律和全民参与。
为了更具针对性地评估智慧城市的程度,我们还需要在以上三个方面下具体划分出一组基础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城市各方面的运行情况和发展水平。
下面是具体的指标体系:1. 基础设施- 公共交通覆盖率- 交通堵塞指数- 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全城网络覆盖率2. 服务- 医疗服务质量指数- 教育系统完善度- 文化和娱乐场所覆盖率3. 治理- 政务公开度- 市民参与度- 智慧城市整体指数总的来说,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和基础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随时根据城市的需求和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更新和完善。
只有通过着力打造智慧城市,才能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发展需求,让城市更加人性化和生态化,实现动态、绿色、便利的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集成应用,改进城市管理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全面评价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效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基础设施指标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支撑其发展的基石。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基础设施:评估城市信息化水平,包括互联网接入速度、网络覆盖范围和质量、各类传感器的分布等。
2. 运输基础设施:评估城市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拥堵程度、公共交通的智能化程度、停车位管理等。
3. 能源基础设施:评估城市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
4.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评估城市的医疗、教育、公安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二、治理能力指标智慧城市的治理能力是保障城市运转和改进的核心。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管理:评估城市对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力。
2. 决策支持:评估城市决策机构的决策制定和执行能力,包括数据驱动的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等。
3. 服务效率:评估城市政务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包括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
4. 城市安全:评估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应急管理等。
三、创新能力指标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城市环境。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创新:评估城市科技创新的水平,包括研发投入、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等。
2. 创新环境:评估城市的创新氛围和创新载体建设,包括科研机构和孵化器的数量和质量。
3. 创新应用:评估城市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情况,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应用。
四、可持续发展指标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保护:评估城市的环境质量、废物处理和资源利用情况。
2. 社会公平与包容:评估城市的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平等性。
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一、相关说明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二、指标体系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1.1宽带网络覆盖水平;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覆盖比例;包括4个三级指标;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智慧城市的家庭光纤可接入覆盖率应在99%以上;1.1.2无线网络覆盖率;指通过各种无线传输技术实现的无线网络连接在城市区域的覆盖率;智慧城市的无线网络覆盖率应在95%以上;1.1.3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指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智慧城市主要公共场所WLAN应达99%以上;1.1.4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率;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发展、互通互联以及相关衍生业务的发展水平;智慧城市的NGB覆盖率应在99%以上;1.2宽带网络接入水平;指城市居民通过各类宽带接入渠道可实际享受的网络带宽;主要包括2个三级指标;1.2.1户均网络接入水平;指城市内每户家庭实际使用网络的平均带宽包括各种家庭网络接入方式;智慧城市的户均网络接入水平应在30M以上;1.2.2平均无线网络接入带宽;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传输方式实现的室外网络连接的平均实际带宽;智慧城市的无线网络平均接入水平应在5M以上;1.3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水平;指在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投入和建设水平;包括2个三级指标;1.3.1基础网络设施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指城市基础网络设施投资的总量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智慧城市年度基础网络设施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应在5%以上;1.3.2传感网络建设水平;指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政府和社会在安装传感终端、建设传感网络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的传感网络建设投资力度保持较大水平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以上;2、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核心领域,主要包括智慧化的政府行政、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监测、安全防控、能源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是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8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2.1智慧化的政府服务;指当地政府部门整合各类行政信息系统和资源、提供开放协同、高效互动的行政服务方面的发展水平;包括5个三级指标;2.1.1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水平;指可实现全程网上办理的区域内行政审批事项占总数的比例;智慧城市的行政审批项目网上办理比例应在90%以上;2.1.2政府公务行为全程电子监察率;指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对行政许可类事项办理的全程电子监察率;智慧城市政府公务行为全程监察率应达100%;2.1.3政府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率;指政府非涉密公文通过网络进行流转和办理的比例;智慧城市政府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率应达到100%;2.1.4企业和政府网络互动率;指城市区域内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和政府进行沟通和互动的企业在与政府有交互行为的企业中的比例;智慧城市中企业和政府网络互动率应在80%以上;2.1.5市民与政府网络互动率;指城市市民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和政府进行沟通和交互的比例;智慧城市市民与政府网络互动率应在60%以上;2.2智慧化的交通管理;指通过信息化技术,改善车辆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流畅度,优化市民出行体验,使城市交通管理更为精细化和智能化;主要包括5个三级指标;2.2.1市民对交通信息的关注率;指经常关注各类交通信息的市民所占的比例;智慧城市市民对交通信息的关注率应在50%以上;2.2.2公交站牌电子化率;指电子公交站牌在城市所有公交站牌中的比例;智慧城市公交站牌电子化率应在80%以上;2.2.3市民交通诱导信息服从率;本指标针对驾车出行的市民;指在驾车出行的市民中,服从交通诱导信息提示的比例;智慧城市驾车出行市民交通诱导信息服务率应在50%以上;2.2.4停车诱导系统覆盖率;指安装停车诱导系统的停车场在城市所有停车场中的比例;智慧城市停车诱导系统覆盖率应在80%以上;2.2.5城市道路传感终端安装率;指各类交通信息传感终端在城市次干道级以上道路中的安装率;智慧城市道路传感终端安装率应在100%;2.3智慧化的医疗体系;指市民可切实享受到的具有便捷性、准确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3个三级指标;2.3.1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指拥有电子健康档案的市民所占的比例;智慧城市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应达到100%;2.3.2电子病历使用率;指城市内使用电子病历的医院占医院总数的比例;智慧城市的医院电子病历使用比例应达到100%;2.3.3医院间资源和信息共享率;指城市内实现医疗资源及信息共享的医院占总数的比例;智慧城市医院间资源和信息共享率应在90%以上;2.4智慧化的环保网络;通过各种传感终端和感知网络,对环境主要是大气、水源等进行实施监测、预警,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主要包括3个三级指标;2.4.1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比例;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大气和水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的比例;智慧城市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比例应达100%;2.4.2重点污染源监控水平;对城市内重点污染源的信息化监控比例;智慧城市重点污染源监控比例应达到100%;2.4.3碳排放指标;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智慧城市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以上;2.5智慧化的能源管理;指城市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这是体现城市绿色低碳的重要指标;包括5个三级指标;2.5.1家庭智能表具安装率;指居民家庭中安装智能型电、水、气表具的比例;智慧城市的智能表具安装率应在50%以上;2.5.2企业智能化能源管理比例;指企业中应用各类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平衡能源消耗的比例;智慧城市企业智慧化能源管理比例应达70%以上;2.5.3道路路灯智能化管理比例;指城市次干道级以上道路的路灯中实现智能化管理的比例;智慧城市道路路灯智能化管理比例应在90%以上;2.5.4新能源汽车比例;指新能源汽车在城市所有机动车辆中所占比重;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车比重应达10%以上;2.5.5建筑物数字化节能比例;指城市乙级以上办公楼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节能降耗的比例;智慧城市建筑物数字化节能应达30%以上;2.6智慧化的城市安全;包括城市应急联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消防管理、防控犯罪等领域;主要包括5个三级指标;2.6.1食品药品追溯系统覆盖率;指可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食品药品追溯系统在主要食品药品种类中覆盖比例;智慧城市的食品药品追溯系统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2.6.2自然灾害预警发布率;指一年内对城市遭遇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台风等及时发布预警的比例;智慧城市自然灾害预警发布率应在90%以上;2.6.3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建设率;指城市管理各个领域中对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化应急系统的建设水平;智慧城市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化应急系统建设率应达100%;2.6.4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覆盖率;指实现网格化管理的城市区域在总区域中的比例;智慧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覆盖率应在99%以上;2.6.5危化品运输监控水平;指对各类危化品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比例;智慧城市危化品运输监控比例应达100%;2.6.6户籍人口及常住人口信息跟踪;指对户籍人口及常住人口详细身份信息的采集和跟踪;智慧城市户籍人口及常住人口信息库应覆盖99%以上的城市内人员;2.7智慧化的教育体系;指市民获得各类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便捷、精准程度,以及教育设施的信息化程度;主要包括3个三级指标;2.7.1城市教育支出水平;指用于教育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投入;智慧城市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应达5%;2.7.2家校信息化互动率;指各类中小学中,通过各类信息化技术,实现家校互动的比例;智慧城市家校信息化互动率应在90%以上;2.7.3网络教学比例;指城市中各类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接受网络教育的比例;智慧城市网络教学比例应在50%以上;2.8智慧化的社区管理;指依托信息化手段,对社区以居委为单位管理中的居民管理、信息推送、养老服务等提供便捷;主要包括4个三级指标;2.8.1社区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率;拥有综合性信息服务系统的社区在所有社区中所占的比例;智慧城市的社区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率应在99%以上;2.8.2社区服务信息推送率;指社区管理机构通过信息化手段向社区居民主动推动各类服务信息占信息总量的平均比例;智慧城市社区服务信息推送率应在95%以上;2.8.3社区老人信息化监护服务覆盖率;指对社区实际提供的养老监护占需要监护的老人的比例;智慧城市社区老人信息化监护服务覆盖率应在90%以上;2.8.4居民小区安全监控传感器安装率;指城市内具有独立物业的居民小区中安全监控类传感器的安装率;智慧城市居民小区安全监控传感器安装率应达95%以上;3、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主要指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而催生衍化或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主要包括2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3.1产业发展水平;指城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实力;主要包括3个三级指标;3.1.1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主要用于衡量信息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应在10%以上;3.1.2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主要用于衡量区域经济运行的电子化程度包括以销售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和采用电子商务手段销售的相关生产和服务型企业;智慧城市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应在30%以上;3.1.3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在10%以上;3.2企业信息化运营水平;指通过信息化系统支撑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水平;主要包括4个三级指标;3.2.1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指数;指城市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水平;智慧城市两化融合指数应在85以上;3.2.2企业网站建站率;指拥有网站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智慧城市企业网站建站率应在90%以上;3.2.3企业电子商务行为率;主要指企业在采购和销售等过程中是否具有电子商务行为;智慧城市的企业电子商务行为率应在95%以上;3.2.4企业信息化系统使用率;指企业在研发、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使用各类信息化系统的比例;智慧城市企业信息化系统使用率应在95%以上;4、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主要衡量市民对智慧城市发展理念的认知、对基本科学技术包括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以及市民生活的幸福程度等;主要包括4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4.1市民收入水平;主要衡量城市居民富裕程度;包括1个三级指标;4.1.1人均可支配收入;智慧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达到或超过中等以上发展国家水平50000元人民币;4.2市民文化科学素养;主要衡量市民总体文化水平,以及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在市民中的普及度;包括2个三级指标;4.2.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人口比重;主要用于衡量城市居民文化水平,是反映居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智慧城市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人口比重应在30%以上;4.2.2城市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主要衡量城市居民对基本科学科普知识的了解程度;智慧城市的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应在20%以上;4.3市民信息化宣传培训水平;主要指市民接受各种形式的信息化宣传培训的水平;包括1个三级指标;4.3.1每年相关宣传培训人员占总人口比例;这是保障城市居民不断更新信息化知识、提升对智慧设施和系统认知及使用程度的重要指标;智慧城市的年宣传培训人员占总人口比例应在8%以上;4.4市民生活网络化水平;指通过应用各种智慧化的应用系统、技术和产品,实现智慧化的生活;包括3个三级指标;4.4.1市民上网率;指经常上网的市民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智慧城市市民上网率应在60%以上;4.4.2移动互联网使用比例;指移动终端用户中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比例;智慧城市的移动互联网使用比例应在70%以上;4.4.3家庭网购比例;指经常进行网络购物的家庭的比例;智慧城市家庭网购比例应在60%以上;5、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主要以市民主观感知性的指标为主,采取抽样调研的形式,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重要方面进行评价和衡量采用主观打分的方式,非常满意为10分,非常不满意为0分;主要包括2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5.3生活的便捷感;指市民在出行、就医、教育等各方面办事的便捷程度;包含5个三级指标;5.3.1网络资费满意度;用户对缴纳的网络资费的满意程度;智慧城市的网络资费满意度应在8分以上;5.3.2交通信息获取便捷度;主要指市民日常出行过程中对交通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智慧城市市民对交通信息获取便捷度的满意程度应在8分以上;5.3.3城市就医方便程度;主要指市民在就医过程中,对时间花费、医院态度、医疗手段和效果等方面的满意程度;智慧城市市民对就医方便程度的主观感受应在8分以上;5.3.4政府服务的便捷程度;指市民在办理和政府管理和服务相关事项时的便捷程度;智慧城市的市民对政府服务便捷度的感知满意度应在8分以上;5.3.5获取教育资源的便捷程度;指市民在就学、再教育等方面的便捷感知程度;智慧城市市民对便捷获取教育资源的感知度应在8分以上;5.4生活的安全感;主要指市民在城市生活中,对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交通安全、防控犯罪安全等方面安全满意度;包括4个三级指标;5.4.1食品药品安全满意度;指市民对食品药品的安全满意程度;智慧城市的市民对食品药品安全满意程度应在8分以上;5.4.2环境安全满意度;指市民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和监控、突发事件的及时响应和处理等的满意程度;智慧城市的市民对环境安全满意度应在8分以上;5.4.3交通安全满意度;指市民对城市交通安全包括道路交通安全、轨道航空交通安全等的满意程度;智慧城市的市民对交通安全满意度应在8分以上;5.4.4防控犯罪满意度;指市民对城市的犯罪行为发生率以及相应的监控、预警和处理的满意程度;智慧城市的市民对防控犯罪满意度应在8分以上;5.4.5三、备注1、本“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各项指标均所对应的时间期限为“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指标体系”将根据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2、本“指标体系”所说的“城市”特指城市化区域,一般行政区划中乡镇不包含在内;3、本“指标体系”所说的城市市民一般指城市常住人口;附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分类及参考值附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分类及参考值注:阴影类指标为核心指标,其余为一般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
1.1宽带网络覆盖水平。
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覆盖比例。
包括4个三级指标。
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
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
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
智慧城市的家庭光纤可接入覆盖率应在99%以上。
1.1.2无线网络覆盖率。
指通过各种无线传输技术实现的无线网络连接在城市区域的覆盖率。
智慧城市的无线网络覆盖率应在95%以上。
1.1.3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
指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
智慧城市主要公共场所WLAN应达99%以上。
1.1.4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率。
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发展、互通互联以及相关衍生业务的发展水平。
智慧城市的NGB覆盖率应在99%以上。
1.2宽带网络接入水平。
指城市居民通过各类宽带接入渠道可实际享受的网络带宽。
主要包括2个三级指标。
1.2.1户均网络接入水平。
指城市内每户家庭实际使用网络的平均带宽(包括各种家庭网络接入方式)。
智慧城市的户均网络接入水平应在30M以上。
1.2.2平均无线网络接入带宽。
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传输方式实现的室外网络连接的平均实际带宽。
智慧城市的无线网络平均接入水平应在5M以上。
1.3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水平。
指在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投入和建设水平。
包括2个三级指标。
1.3.1基础网络设施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
指城市基础网络设施投资的总量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
智慧城市年度基础网络设施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应在5%以上。
1.3.2传感网络建设水平。
指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政府和社会)在安装传感终端、建设传感网络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
“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的传感网络建设投资力度保持较大水平(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以上)。
2、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核心领域,主要包括智慧化的政府行政、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监测、安全防控、能源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是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8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
2.1智慧化的政府服务。
指当地政府部门整合各类行政信息系统和资源、提供开放协同、高效互动的行政服务方面的发展水平。
包括5个三级指标。
2.1.1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水平。
指可实现全程网上办理的区域内行政审批事项占总数的比例。
智慧城市的行政审批项目网上办理比例应在90%以上。
2.1.2政府公务行为全程电子监察率。
指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对行政许可类事项办理的全程电子监察率。
智慧城市政府公务行为全程监察率应达100%。
2.1.3政府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率。
指政府非涉密公文通过网络进行流转和办理的比例。
智慧城市政府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率应达到100%。
2.1.4企业和政府网络互动率。
指城市区域内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和政府进行沟通和互动的企业在与政府有交互行为的企业中的比例。
智慧城市中企业和政府网络互动率应在80%以上。
2.1.5市民与政府网络互动率。
指城市市民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和政府进行沟通和交互的比例。
智慧城市市民与政府网络互动率应在60%以上。
2.2智慧化的交通管理。
指通过信息化技术,改善车辆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流畅度,优化市民出行体验,使城市交通管理更为精细化和智能化。
主要包括5个三级指标。
2.2.1市民对交通信息的关注率。
指经常关注各类交通信息的市民所占的比例。
智慧城市市民对交通信息的关注率应在50%以上。
2.2.2公交站牌电子化率。
指电子公交站牌在城市所有公交站牌中的比例。
智慧城市公交站牌电子化率应在80%以上。
2.2.3市民交通诱导信息服从率。
本指标针对驾车出行的市民。
指在驾车出行的市民中,服从交通诱导信息提示的比例。
智慧城市驾车出行市民交通诱导信息服务率应在50%以上。
2.2.4停车诱导系统覆盖率。
指安装停车诱导系统的停车场在城市所有停车场中的比例。
智慧城市停车诱导系统覆盖率应在80%以上。
2.2.5城市道路传感终端安装率。
指各类交通信息传感终端在城市次干道级以上道路中的安装率。
智慧城市道路传感终端安装率应在100%。
2.3智慧化的医疗体系。
指市民可切实享受到的具有便捷性、准确性的医疗卫生服务。
主要包括3个三级指标。
2.3.1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
指拥有电子健康档案的市民所占的比例。
智慧城市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应达到100%。
2.3.2电子病历使用率。
指城市内使用电子病历的医院占医院总数的比例。
智慧城市的医院电子病历使用比例应达到100%。
2.3.3医院间资源和信息共享率。
指城市内实现医疗资源及信息共享的医院占总数的比例。
智慧城市医院间资源和信息共享率应在90%以上。
2.4智慧化的环保网络。
通过各种传感终端和感知网络,对环境(主要是大气、水源等)进行实施监测、预警,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主要包括3个三级指标。
2.4.1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比例。
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大气和水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的比例。
智慧城市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比例应达100%。
2.4.2重点污染源监控水平。
对城市内重点污染源的信息化监控比例。
智慧城市重点污染源监控比例应达到100%。
2.4.3碳排放指标。
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智慧城市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以上。
2.5智慧化的能源管理。
指城市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这是体现城市绿色低碳的重要指标。
包括5个三级指标。
2.5.1家庭智能表具安装率。
指居民家庭中安装智能型电、水、气表具的比例。
智慧城市的智能表具安装率应在50%以上。
2.5.2企业智能化能源管理比例。
指企业中应用各类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平衡能源消耗的比例。
智慧城市企业智慧化能源管理比例应达70%以上。
2.5.3道路路灯智能化管理比例。
指城市次干道级以上道路的路灯中实现智能化管理的比例。
智慧城市道路路灯智能化管理比例应在90%以上。
2.5.4新能源汽车比例。
指新能源汽车在城市所有机动车辆中所占比重。
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车比重应达10%以上。
2.5.5建筑物数字化节能比例。
指城市乙级以上办公楼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节能降耗的比例。
智慧城市建筑物数字化节能应达30%以上。
2.6智慧化的城市安全。
包括城市应急联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消防管理、防控犯罪等领域。
主要包括5个三级指标。
2.6.1食品药品追溯系统覆盖率。
指可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食品药品追溯系统在主要食品药品种类中覆盖比例。
智慧城市的食品药品追溯系统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
2.6.2自然灾害预警发布率。
指一年内对城市遭遇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台风等)及时发布预警的比例。
智慧城市自然灾害预警发布率应在90%以上。
2.6.3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建设率。
指城市管理各个领域中对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化应急系统的建设水平。
智慧城市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化应急系统建设率应达100%。
2.6.4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覆盖率。
指实现网格化管理的城市区域在总区域中的比例。
智慧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覆盖率应在99%以上。
2.6.5危化品运输监控水平。
指对各类危化品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比例。
智慧城市危化品运输监控比例应达100%。
2.6.6户籍人口及常住人口信息跟踪。
指对户籍人口及常住人口详细身份信息的采集和跟踪。
智慧城市户籍人口及常住人口信息库应覆盖99%以上的城市内人员。
2.7智慧化的教育体系。
指市民获得各类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便捷、精准程度,以及教育设施的信息化程度。
主要包括3个三级指标。
2.7.1城市教育支出水平。
指用于教育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投入。
智慧城市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应达5%。
2.7.2家校信息化互动率。
指各类中小学中,通过各类信息化技术,实现家校互动的比例。
智慧城市家校信息化互动率应在90%以上。
2.7.3网络教学比例。
指城市中各类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接受网络教育的比例。
智慧城市网络教学比例应在50%以上。
2.8智慧化的社区管理。
指依托信息化手段,对社区(以居委为单位)管理中的居民管理、信息推送、养老服务等提供便捷。
主要包括4个三级指标。
2.8.1社区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率。
拥有综合性信息服务系统的社区在所有社区中所占的比例。
智慧城市的社区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率应在99%以上。
2.8.2社区服务信息推送率。
指社区管理机构通过信息化手段向社区居民主动推动各类服务信息占信息总量的平均比例。
智慧城市社区服务信息推送率应在95%以上。
2.8.3社区老人信息化监护服务覆盖率。
指对社区实际提供的养老监护占需要监护的老人的比例。
智慧城市社区老人信息化监护服务覆盖率应在90%以上。
2.8.4居民小区安全监控传感器安装率。
指城市内具有独立物业的居民小区中安全监控类传感器的安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