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介-KW--儿童游戏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儿童游戏中游戏精神的衰落评论推荐

黄进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学刊》

2003年第9期

摘要: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儿童游戏一直被认为是最纯粹的游戏。然而在现代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儿童游戏精神却面临衰落:知识和规范教学将游戏驱逐出了教育的领域;商业利益殖民了游戏的乐园;电子玩具控制了儿童的身体和心灵。儿童游戏精神的衰落现象值得教育者关注。

2、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丁海东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1卷第1期

摘要: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

3、论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王金禾

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冈483000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要拔动孩子们的心弦,使他们看了能产生一种愉悦的亲切感,游戏精神就应该成为儿童文学最永恒的精神、最重要的美学个性和品格。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16卷第2期

4、简论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

俞义

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沈阳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5卷第6期

摘要: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批评界已开始注重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大体包括自由性、愉悦性和想象性。这也昭示着只有具备“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摆脱“载道”的单一目的,从而使儿童文学步入健康、乐观进取而又充满朝气的广阔空间。

5、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自由本质宋芸芸

宁波大学基础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0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卷第1期

摘要:儿童文学需要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形成人类审美态度的由来。游戏不仅是幽默美学的深层根基。也是怪诞美学的深层基础。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更多地体现自由性和幻想性。文章探讨了游戏精神的内在实质并提出了目前中国儿童文学更应注重文本性和娱乐性。

6、游戏精神的缺失:幼儿园教育中的反游戏精神批判黄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存在方式。以“自由”、“和谐”为内涵的游戏精神,与现有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幼儿的被动性”、“教

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体验的虚假性”等反游戏精神的现象格格不入,应以游戏精神重建幼儿教育。

7、重视游戏尊重儿童的天性--关于儿童道德教育方式的思考蒋红斌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

《学前教育研究》

2006年第11期

摘要:游戏,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方式,更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游戏精神与道德教育实质有着惊人的统一。作为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游戏能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与完善儿童健康独立的人格、形成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然而,在儿童道德教育实践中,游戏却被冷落或被异化着,这严重削减了儿童道德教育的实效。因此,游戏必然也必须成为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8、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吴航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摘要】:游戏是儿童生活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儿童用以理解其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游戏因而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但由于历史的、复杂的原因,教育与游戏逐渐分离,并丧失了富有魅力的游戏精神而转变成令人生厌的、封闭的、具有强制性的,有时甚至是简单、粗暴的一种活动,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儿童厌学、逃学等现象的发生。本文即是针对此种情况,试图从现象学的阐释学以及实践活动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游戏与教育的关系,倡导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用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教育价值规范、引导游戏行为,同时,也是更为重要是,通过恢复、开发教育的游戏内涵——即教育的游戏性来焕发教育的活力与情趣。文章综合运用了现象学的阐释学方法、历史方法、理论研究等多种方法,试图从四个部分出发全面探讨游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儿童生活家园特性,笔者倾向于将其聚焦在“附魅”的家园、“游戏”的生活和“真纯”的个体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当今我国基础教育危机的表现及其产生根源,指出由于工具理性思维范式和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甚嚣尘上,使人们往往固着于成人世界的视域,割裂了教育与儿童游戏的生活世界的联系,从而导致某种程度的儿童厌学、逃学、视学习为“苦差”等现象的发生。针对这种现象,人们试图通过愉快教育或在教育过程中引进游戏等方式或途径解决,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这只是“治标”而没有“治本”。第二部分:主要从游戏的汉语词源学分析和历史解读入手,探讨了游戏与工作、娱乐以及艺术之间的关系,划分了游戏类型,提出游戏作为一种独特的活动,它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尤以其活动的主动性、为活动而活动以及在自由与结构/限制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等意向性特征为重。这其中“活动的主动性”突出了人的主观自由,但这种主观自由又存在着层次之别;“为活动而活动”则意味着游戏总是试图维持过程的连续性;“在自由与结构/限制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是在尊重主体主观自由的

/。,、、\。d刃上,’.三/。/一基础上,意欲用一定的限制来规范与引导游戏行进的方向。第三部分:集中考察了西方历史上游戏与教育关系在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变迁轨迹,得出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游戏与教育的关系至少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非形式化教育阶段,教育与游戏的直接同一;形式化教育阶段,教育与游戏逐步分化;制度化教育阶段,教育与游戏的片面结合.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有关“教育”与“游戏”的定位是二者关系确立的前提,“教育”主要通过儿童现实的生活世界与游戏发生全面而深刻的联系。第四部分:在将教育界定为一种培养儿童成为完整生活主体的社会活动的刎上,文章试图从两个角度阐明游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从教育的角度审视游戏,要求我们既要把游戏视为儿童的一种天性行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又要克分体认它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用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教育价值与目标规范、引导游戏活动;从游戏的角度关注教育,提出了“游戏性”及“教育的游戏性”等概念,并将游戏性视为游戏之神,即自主的精神、平等的精神和在自由与限制之间保持适当张力的精神。与此同时,倡导人们通过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宽容、开放的社会一心理一文化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等多种途径挖掘、开发教育的游戏性.游戏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意义上的“游戏”,我们才能自豪地说—一那一天就是教育的节日、游戏的节日,更是儿童的节日。

【关键词】:教育游戏生活游戏性教育的游戏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9、浅析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内涵

翟永明[1] 高小弘[2]

[1]内蒙古师范大学汉文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2]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柳州师专学报》

2003年第18卷第4期

摘要: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它在儿童文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长久以来,游戏精神经常被人们所忽略,并时时被人所误读,所以廓清游戏精神的理论内涵势在必行。综合周作人、班马等人关于游戏精神理论的论述,可将游戏精神的内涵归纳为三点:快乐原则、幻想原则、自由原则。这三大原则相辅相成,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给儿童文学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并为儿童撑起一片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