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和社会》随堂练习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共26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0f8e797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e.png)
南海1号是一艘1987年在广东南 海海域发现的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 所载文物异常丰富和珍贵,有各种外 销瓷、金器、铜币等。这些文物为复 原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 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也见证了宋 代海外贸易的兴盛。
三、地尽其利:重心南移确定成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2、南移原因: 政治: ①北方多战争,社会动荡,南方相对 安定; ②南宋政治重心南移; ③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人口迁移: 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资源和生 产技术 自然环境: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2
一、物尽其用:农工发展多元化 (二)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 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为代表、 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 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 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 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3
一、物尽其用:农工发展多元化 (二)手工业
材料 宋朝政府取消了汉唐以来的很多禁 令,比较重要的有:商品与店铺商号不再集中 于政府指定的官市,居民区与商业区可以混杂, 居民被允许自由地向街开店;取消了宵禁制度, 百姓可以在夜间出游、做生意等。
——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问:宋代城市与唐代比,有什么变化?
唐代:坊市分置,对商业管理在时间、空间 上有较严格的规定。 宋代:坊市分置格局被打破,商业发展突破 时空限制,且有娱乐场所。
1、南移过程
魏晋南北朝
(开发江南, 开始南移)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随堂测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随堂测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bcd2112b8f67c1cfbd6b825.png)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随堂测——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单选题(共15题)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A. 秦汉B. 隋唐C. 两宋 D. 明清2.庙会,又称“庙市”,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在佛教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
庙会兴起于中唐以后,在宋代十分盛行。
庙会的兴起反映了()A. 儒家思想受到冲击B. 佛教受到政府监管C. 市坊管理体制崩溃D. 商品经济日益发展3.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第一集的片头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日常生活的繁华景象,次片头取材于当时的一副著名绘画,该画可能是()A. 《女史箴图》B. 《山径春行图》C. 《清明上河图》D. 《送子天王图》4.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买)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 手工业仪在乡村发展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5.宋朝出现“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
”导致此现象的根源是( )A. 铁犁牛耕的使用B. 井田制的瓦解C. 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D. 不抑兼并的政策6.南宋时,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
这表明当时()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 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C. 官府操纵商品价格D. 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7.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征舶税、收舶货等。
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
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
由此可见,宋元时期()A.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B. 强调内外贸易平衡C. 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D. 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8.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一个新阶段。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2de4b258f5f61fb6366639.png)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请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历史发展特点或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阐述。
(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例: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论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真正得到发展的保障。
从历史上看,长期四分五裂的政治严重阻碍了德国的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实现统一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国家实力大增,在欧盟里居于重要地位。
近代中国长期民族侵略、分裂割据,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基本实现了统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但港、澳、台问题尚未解决。
在改革开放后,中共提出“一国两制”方针,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港澳的回归,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居全球第二。
综上,统一稳定的国内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统一才能实现民族振兴。
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势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德国和中国发展历程,材料内容强调了德国从1871年统一后德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强调了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
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角度,德国和中国统一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结合材料内容论述观点。
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3.东周列国之战材料一: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渡过)。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2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978f3e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6e.png)
农业的发展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农业发展表现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 当普及,有的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粮食产量提高。
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棉花、茶叶、蚕桑等)。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种植 与推广
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 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 棉纺织业的发展。
印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象 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
前绝后的。”
——邓广铭
农业的发展
材料1:(北宋开封)“人口逾百万, 富丽甲天下”。 ——刘春迎《北宋开封城史话》
材料2:若以每户五口计算(北宋末年)人口当在1亿以上。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 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 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门第观念淡化
原因 表现
商业、科举制 “取士不问世家,婚姻不问阀阅”
社
会 之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衡
表现
贱民、服役、农民人身束缚
变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原因 表现
社会经济变化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壹】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贰】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叁】 经济重心南移 【肆】 社会的变化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
代。”
宋
朝 ——范文澜
商业的繁荣
商业繁荣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ea63a7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6.png)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从本课地位上看,首先,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方面,本课上承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下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其次,在“辽宋夏金元这一特定时段”方面,本课内容对理解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本课内容上看,本课时内容主要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
包括“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变化”四个子目,内容含量大,但是线索较清晰。
从史学前沿看,近些年国内许多宋史研究专家,如王曾瑜、朱瑞熙、张邦炜、胡昭曦、何忠礼、邓小南等教授从经济史与社会史或者两者相结合的视角对宋史进行了研究,他们一致认为,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 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在中国古代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多次强调宋代是一个在社会经济、制度建设和科技文化都领先于世界的时期。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通史知识,对该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已经具有初步印象,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但是高一学生掌握的知识较为零散,对知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考虑到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本课适当补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理解。
【课程标准】1.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发展,并总结其特点。
2.深化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互动联系。
3.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的新变化,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4.授课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涵养民族交融、文化自信等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1.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商业的繁荣及经济重心的南移。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共23张PPT)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e8e0a9531126edb6e1a1028.png)
民族交融加强
19
课堂小结
感受经济之盛
农业、手工业、人口、商业、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
探寻社会之变
取士更加公平 身份趋于平等 管理相对松弛 民族交融加强
20
学者眼中的宋元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 穆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感受经济之盛
感受经济之盛
感受经济之盛
感受经济之盛
济南刘家功夫针铜板及印件
感受经济之盛
感受经济之盛
产业或角度 农业
发展的表现(关键词) 耕作技术;粮食产量;经济作物;边疆推广
手工业 商业 城市
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煤的使用
人口 经济格局
人口
突破1亿人
经济格局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大运河;海运通道
感受经济之盛
感受经济之盛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探寻社会之变
探寻社会之变
课堂学习任务清单
1、自主阅读材料。(建议用时:2分钟) 2、小组合作探究:选取视角,分析材料所反映出的社会 变化及影响。(建议用时:5分钟) 3、学习成果分享。
15
探寻社会之变
23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努力,终会有所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前进的路上,要不断反思、 关照自己的不足,学习更多东西,更进一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代社会,有很多人,钻进钱眼,不惜违法乱纪;做人,穷,也要穷的有骨气!古之立大事者,不惟 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想干成大事,除了勤于修炼才华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坚持下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心中有理想,脚下的路再远,也不会迷失方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任何事业,学业的基础,都要以自身品德的修炼为根基。饭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3309044b14791711cc79177d.png)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教学主题】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变化【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主要介绍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和社会的发展和新变化。
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变化。
每一领域的发展和出现的变化是有着联系性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在了解该时期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新变化外,能够对不同的变化进行全面的认识。
【教学理念及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各领域的新发展,体会这一时期经济领域的不同以往的新变化。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是宋元时期的突出现象;认识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等领域产生的影响。
3.分析辽宋夏金元社会变化,提高对社会变化的解释水平,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与信心。
【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文本,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的变化。
2.通过分析相关史料,探讨宋朝社会的变化。
3.能够运用图表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的能力,能从教材和史料中大致了解到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表现,但对材料的归纳概括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另外,学生在理解该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及原因上也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梳理清楚才能理解到位。
【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表现【教学难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教师:这两句话都提到了一个朝代:宋朝。
那究竟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和前代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才让中外名人如此向往呢?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808b71192e45361066f5fe.png)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子目1、2)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主要介绍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和社会的发展和新变化。
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社会的变化。
每一领域的发展和出现的变化是有联系性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在了解该时期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新变化外,能够对不同的变化进行全面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的能力,能从教材和简单直接的史料中了解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表现,但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还不足,需要教师引导;虽然通过第9、10课学习了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对该时期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需要教师分析梳理才能理解。
四、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城市的新发展,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时空观念:通过商业城市的出现,海外贸易的发展路线,四川地区纸币产生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理解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粮食产量大增使得人口增长,为手工业提供劳动力,经济作物的种植为手工业提供生产原料;了解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税收对国家财政的积极作用;了解纸币在宋元时期的发展,认识其产生于四川的原因。
4、历史解释:分析两个子目之间的联系,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辽宋夏金元社会的进步。
5、家国情怀:分析辽宋夏金元社会变化,认识当时我国经济与社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理解民族融合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五、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表现教学难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的原因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又名《东京一日游》,设计思路是模拟教师带领同学在北宋的东京城进行一日旅游的情境,将相关知识融入观光景点,寓教于乐,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共28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56eae6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2.png)
“百戏竞集,如绯绿社、齐云社、遏
云社”
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武林旧事·社会》
课堂练习
【2021·广东合格考】《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夜市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有的通宵营业,冬
天大风大雪也有夜市,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兴盛 C.都市的衰落 D.商业的繁荣
。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新发展
北宋自越南引进的良种 ——占城稻
领域 耕种制度 经济结构
表现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 及
作物推广
作用
土地的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增 加,人口增多
课堂练习
【2020·全国Ⅰ卷】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
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
温故知新
辽:南北面官制
辽
多民族政权并立 西夏:一制两称
夏
金:猛安谋克
金
元
的
地方:行省制
统
治
政权统一:从蒙古到元统一
中央:一省制
民族:四等人制
西域:新疆; 吐蕃:西藏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 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
作用
土地的利用率提高,粮食 产量增加,人口增多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 破,客观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一、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
①制瓷技术改进,“五大名窑”
②元朝: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ab3909e551810a6f4248637.png)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点总结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内容提要】伴随宋代农业领域的作物熟制的变化,粮食产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宋代人口过亿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作物熟制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加速了南北经济的差距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加强南北经济联系,元代重新整修大运河,开拓海运。
农业效益增加也为城市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发达和商业繁荣。
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普遍发展之下,人身自由增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平民社会到来。
【知识体系】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 农业的发展:作物熟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的普及,部分地区出现一年三熟。
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种植的始于宋,推广于元,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部分地区出现固定经济作物种植户,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经济结构。
人口数量增加:宋代人口实际数量超过1个亿。
2.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矿冶业:煤炭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用煤作燃料,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造纸业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发展1.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大众服务商业成主流。
2. 宋与辽夏金政权间,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均十分繁荣。
3. 货币: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增加,钱币铸造量扩大;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
4.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宋元的重要财源;出口丝织品、瓷器、茶叶,进口香料、珠宝;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5. 城市的兴盛: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超百万;元大都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6.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三、经济重心的南移1. 南移过程: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北宋灭亡后,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夏宋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20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夏宋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cdde46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e.png)
问题:材料中宫崎市定解释了宋代社会哪些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由 此,你认为导致“唐宋变革”的根源是什么?
社会经济的进步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促进国际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2.交子初流,纸币先天下
材料 10: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 子,以便贸 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问题:交子创制于何地?因何创造?
材料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 不便贸易,设 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
“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 天下 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
——《宋史·河渠志》
中外历史纲要(上上)
“流动”的王朝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壹 暗尘随风去,明月逐人来 ——宋代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才华流动—宋—以前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宋以后
第一组
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 名臣家。 ——《新唐书》
1.城市风流,汴杭富天下
材料5: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两万多户,其中 640 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 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 72 家……酒楼、 茶坊适应商业大 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清明上河图》孙羊正店
《清明上河图》瓦肆
《清明上河图》斗茶
1.城市风流,汴杭富天下
材料7 :(宋太祖)曰:“五代之际,生灵凋丧……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 天之贶(赏 赐),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蒙正避席曰: “乘舆所在,士庶走 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 及远,苍生之幸也。”上变色不言。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caa3fd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2.png)
◎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 失事的南宋古船——南海Ⅰ号
◎宋代对外贸易路线图
南海一号
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宋代商船, 30米长10米宽, 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小规模试掘 后打捞出文物4000余件,而根据探测情况估 计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
思维拓展
宋元时期的商品经济繁荣的原因。
1.农业、手工业的发达,为商品经济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国家相对统一,交通便利;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 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 化。
一、农业和手工业
【课堂笔记】
(一)农业:
1.粮食产量提高: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
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
三熟;
2.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
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教育的发展; 4.促进了民族融合。 局限: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 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边境贸易:宋与辽夏金政权之间,官方设置
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史料:(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
3宋.货朝币开:始商出品现流纸通币规—模—扩交大子,;货元币朝需在求全量国剧范增围,史坊每图料,五画:余更、而皆点花宋居灯环之民,、南或博领渡茶易抹,坊,之其。买类利卖,……尤衣至茶溥物晓坊,、即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
2.元朝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
散地。
城市的娱 乐生活: 勾栏瓦舍
清明上河图流动勾栏
元朝大都
思维拓展 宋以后城市面貌的变化: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f998d82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f.png)
2、边境贸易: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3、海外贸易: 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外贸收入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4、货币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
纸币交子的发行
根据纸币的面值770陌=77000文,武
5、城市:商业城市众多,
大郎卖炊饼,每个才卖3文钱。如果用此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 纸币买炊饼可行么?这么大面额纸币是
——《朱子语类》
三、思想文化的变革
6、影响
积极 ①重建儒学信仰体系;注重气节、品德,有利于构建理想人格。 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崖山海战 南宋十万军民殉国
贞节牌坊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三、思想文化的变革 (二)文学艺术
用来干什么的?
一、经济的繁荣
(三)商业
1、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草市)
2、边境贸易: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3、海外贸易: 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外贸收入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4、货币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 纸币交子的发行
5、城市:商业城市众多,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
茶坊每五更点灯,至晓即散,谓之 “鬼市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文学体现两宋商品经济 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三、思想文化的变革 (二)文学艺术
2、艺术
戏曲艺术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书法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
注重意境、笔墨
宋
宋
米
徽
芾
宗
|
|
适
瘦
意
金
帖
体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ebe100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8.png)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揭秘“南海一号”的那个时代教案【课程分析】一、课标要求1.5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二、通史分析本课是在《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两课“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等“政治与军事”史实基础上,对“经济与社会新变化”的叙述。
下一课叙述“文化新变化”。
辽宋夏金元时虽政权较多,但从文明的整体看,宋朝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比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都要发达些,所以此时的经济与社会叙述总体以宋朝为主,兼顾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宋朝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
因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占城稻和南方水气条件等因素的加持,宋代南方农业表现出轮作复种、一年多熟的技术进步。
这不但使粮食产量提高,还使粮食主产区发生转移、经济作物扩种。
农业发展直接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丝棉纺织、制瓷、采矿、冶铁、造船、酿酒、造纸、印刷等众多行业发展非常迅速。
工农业发展使商品和社会价值总量皆增加,加上指南针技术的进步和国家财政需求,两宋的商业(尤其是外贸)空前发展。
大城市数量和经济功能增强、草市演变为市镇、海外贸易活跃,推动了货币的变化。
农工商的全面发展必然促使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不但在空间上表现出“南重”,还在人口数量、人才比重和文化中心方面多维度表现出“南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人们嫁娶、职业选择、佃农经济地位等多个方面变化。
当然,辽宋夏金元的自由程度提高相对汉唐是一种历史进步。
但它也有历史局限性:在封建私有制下,普通人没有实现政治解放,获得的自由也不是真正自由。
宋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轻与当今社会主义下的人民自由不可同日而语。
三、资源分析1.教师用书教师用书对“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制发展”、“草市”、“榷场”、“交子”等都有详细的介绍,摘编这些材料用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很有帮助。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b3d2b7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14.png)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讨论,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素养。此外,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历史知识,还能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提供借鉴。
c.民族融合:阐述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习俗互鉴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有哪些特点?
b.这些经济发展特点是如何影响社会变迁的?
c.你认为民族融合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展,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建议。
2.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如辽国的建立、北宋的繁荣、南宋的抗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场景。
3.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当时的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历史场景,如市井、农田、官府等,让学生在场景中感受历史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时期的历史奥秘。”
(二)讲授新知
1.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背景
a.介绍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建立、地理位置、主要统治者等。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efb7eb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8.png)
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 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 的作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
三、文化新变化
·理学
什么是“理”?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 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 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矿冶业:东京居民用煤炭燃料;普遍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有力推动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商业
贸易:基层市场涌现,民间贸易活跃,官方设置榷场,海外贸易繁荣 货币: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城市:城市的兴盛,经济职能增强,打破时间限制、打破坊市界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
一、经济新变化
驼队:与少数 民族贸易往来
•商业
码头卸货: 商品由内河航运而来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 外来商品,海外贸易
运钞车:货币需求 量大,铸造增加
占道经营:打 破空间限制
栀子灯与灯箱: 打破时间限制
一、经济新变化
魏晋南北朝 江南开发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
2人00口0(万户) 南北方人口变化图
东汉佚名创作的壁画
河南禹县宋墓乡村富户赵大 翁《夫妇对坐宴饮图》壁画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 与文化
课标:认识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的新变化
一、经济新变化
思 考 : 农业的发展与粮食产量的增加,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选择题1.宋代曾明确规定:“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这反映了宋代( )A.已有明显产权意识B.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C.土地买卖相当频繁D.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宋代对产权转让加强了监管,这也反映了宋代有较强的产权意识,故答案为A项;材料只能说明宋代对产权登记要求严格,但并不能说明是宋朝开始的,B项排除;材料中只说了对“典卖倚当庄宅田土”,并非专指土地买卖,更看不出是否频繁,C项排除;材料只是说了买卖转让的手续,但并未涉及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项排除。
2.公元1023年,北宋设立交子务,正式开始发行官方交子,规定交子三年一届,到期以旧换新。
神宗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
据此可知宋代( )A.金属货币停止使用B.交子最初由官府发行C.金融秩序相当混乱D.纸币的合法地位确立解析:选D 由材料“北宋设立交子务……神宗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可知交子被官方所承认,纸币的合法地位确立,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3.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 )A.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解析:选D 依据表格可知,西汉到北宋黄河流域人口比例逐渐减小,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人口比例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汉唐宋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进而可知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故D项正确;西汉到北宋时期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这一时期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唐宋时期的分裂动荡,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4.吐蕃和南诏对唐朝蜀中地区的进攻,屡屡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蒙古军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
元至元十六年三月,“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
这种现象说明( )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B.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D.蒙元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解析:选B 材料反映出少数民族对工匠技艺之人的掠夺,这体现了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项错在“以争夺工匠为目标”;材料强调的是工艺技术的作用,故C项排除;五代和宋朝时就出现了火炮技术,故D项错误。
5.两宋时期,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产出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处,而对出产小米和小麦的地区不利。
这里的“沙漏倒转”指的是( )A.北方长期战乱频发B.北方环境日益恶化C.陆上丝绸之路受阻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解析:选D “沙漏倒转”,有利于产出稻米的地区,对出产小米和小麦的地区不利,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确立了南方经济在中国总体经济中的地位,全国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6.如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C 材料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排除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专业化的倾向,故选C项;D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7.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设置“榷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榷场”指( )A.贸易场所B.军事要塞C.竞技场D.牧场解析:选A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
当时在北宋与辽、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故答案为A项。
8.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A.《长安城的落日》B.《宋代东京的辉煌》C.《汴河两岸》D.《坊墙倒塌以后》解析:选D 北宋时期的城市与唐朝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答案为D项;《长安城的落日》无法准确表述出宋代与唐朝相比在商业上发生的变化,排除A项;《宋代东京的辉煌》《汴河两岸》无法体现宋代的商业活动较唐代有所发展的情况,排除B、C两项。
9.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B.经商方式灵活多样C.官府积极鼓励商业发展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宅舍等现象”可知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唐朝开始出现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故A项错误;B项表述从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表述错误。
10.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
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11.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材料表明( )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B.江南地区的开发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D.闭关锁国的危害解析:选C 海外贸易给南宋政府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南宋政府重视主管海外贸易的提举官的选任问题,反映了南宋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
12.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通过海运运抵京师。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解析:选D 题干反映的是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稻米,无法体现出元朝时期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故A项错误;在明清时期,跨地区的长途贩运比较发达,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水稻种植区域的扩大,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在元世祖时,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以稻米为主,而这些稻米主要来自于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初年,中原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战乱,经济发展较慢,粮食主要依靠南方的供给,说明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
随着以商业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意识觉醒,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全面兴起。
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
宋代的城市变革,实质乃是摆脱政治中心的附属地位,实现由统治据点向文明实体的飞跃。
——摘编自《宋代兴起的城市文明》材料二在宋代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
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
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1)有学者认为宋代的城市改革实现了向文明实体的飞跃。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7分)(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7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可知城市中普遍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由材料“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全面兴起”可知市民阶层兴起;由材料“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可知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可知农村草市更加普及;由材料“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可知市镇出现并进一步发展壮大。
第二小问,由材料“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可知农村商品经济活跃;由材料“两浙地区”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答案:(1)城市中普遍突破坊和市的界限;市民阶层兴起;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2)新现象:农村草市更加普及;市镇的出现和发展。
原因:农村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14.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反映人类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
据《春秋左传》所载,春秋时筑城原因不外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的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
……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逐渐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摘编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材料二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
……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
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兴起的原因,并说明古代城市在功能上有何变化。
(7分)(2)材料二描述了北宋城市发展的哪些现象?(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大小诸侯的国都是政治中心”“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可以得出主要因为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兴建。
第二小问,“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可以得出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第(2)问,材料“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说明商业活动不受地域限制;材料“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说明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材料“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说明商品交易量很大;材料“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说明许多娱乐场所出现,有大量服务性行业;材料“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说明出现大量流动人口。
答案:(1)原因:主要因为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兴建。
变化: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