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4.ppt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02 全球环境问题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02 全球环境问题

CFCl3 + hν → CFCl2 + Cl Cl + O3 → ClO + O2 ClO + O3 → Cl + 2 O2
ODS :消耗臭氧层物质
3、O3对生命系统的重要作用
UV-A区:320-400nm 不能被臭氧吸收,但也不对地表生物圈构成伤害且少量是地表生 物所必需,促进胆固醇转变成VD。
污染土壤 和水体
造成 酸雨危害
间接 污染海洋
造成固体 废弃物污染
降低人的 生命安全
2. 全球性
全球性 气候变暖
发展中国家人口 及贫困问题等
酸雨
全球性环境问题
热带雨林减少
臭氧层破坏
有毒有害废弃物 的越境转移和扩散
生物多样性 锐减
沙漠化
(5)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三个阶段:被动治理污染--地球整体观念--拯救地球的战斗。 •1962 美国女作家卡逊《寂静的春天》,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 考。 •1972 人类环境会议 瑞典斯德哥尔摩,发表《人类环境宣言》, 并提出“6.5世界环境日” ,是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一个里程碑。 •1992 环境与发展大会 巴西里约热内卢,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表《21世纪议程》、《里约宣言》 •2002 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
UV-B区:280-320nm 可能到达地表并对人类和生态系
统造成最大危害。
UV-C区:200-280nm 能被大气中O3和O2完全吸收,
不会到达地表造成不良影响。
4、 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
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 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制冷电器
泡沫床垫
生命期:120年 100年全球增温潜势(GWP):296

初中政治人教九年级全册课件 第四课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初中政治人教九年级全册课件 第四课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歌曲欣赏: 地球你好吗
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 当江河不再有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 当空气不再是清新花朵也失去芬芳 当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将黑暗无光 当冰山渐渐地融化地球是一片汪洋 当大地干枯了村庄眼睛也失去渴望 当城市川流不息的车从此没有一点安详 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了魔棒 当玩具变成你的衣裳从此没有天真幻想 当贪婪拼命的追逐没有动物与你歌唱
土地面积
第三
1/3
矿产资源
第三
3/5
耕地面积
第四
1/3
河流年径流 量
第六
1/4
森林面积
第六
1/5
表格二:资源利用率
资源
我国利用情况
发达国家利 用情况
农业用水
有效利用30— 40%
70—80%
工业用水 重复利用50%
80%
矿产
回采率30— 50%
40—80%
能源 利用率30%
40%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居世界前列, 高达69%,但每年消耗的250亿双一 次性筷子全靠进口,而且他们还把 用过的筷子回收制成纸浆。据《环 球时报》报道,日本约96%的一次 性筷子来自中国,森林资源极为丰 富的国家,却“吝啬”到全靠进口 解决一次性筷子生产的程度;然而, 中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8%,却大量 砍伐林木生产一次性筷子换取外 汇……
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不适用一次性木筷
不随手乱扔垃圾,养成讲卫生的 好习惯
向有关部门举报破坏环保的不法 行为
利用节假日到街上清理垃圾或宣 传环保的重要性
节能减排方面:
使用布袋,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节约纸张,双面使用纸张 一水多用
尽量不送纸制贺卡,改送电子贺 卡

第四章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第四章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二、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
1.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 2.节约使用环境资源,减少浪费 节约使用环境资源, 节约使用环境资源 3.合理开采环境资源,加强环境资源管理 合理开采环境资源, 合理开采环境资源 4.寻概念及分类
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 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和能量, 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都被称为 是自然资源。 是自然资源。 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 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天然物质和 自然能量的总和。 自然能量的总和。 广义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 然资源的总和。 然资源的总和。
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 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 资源是可更新资源 可更新资源。 资源是可更新资源。 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财产权可以确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 财产权可以确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并能在市场 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有, 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有,但是却能为任何人所享用的 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稀缺的特性和表现形式
稀缺的相对性 稀缺的差异性 稀缺的绝对性 稀缺的瞬变性
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经济功能
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 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包括不可再生的和 可再生的资源。 可再生的资源。 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吸收其排放废物的功能。发挥这一功 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吸收其排放废物的功能。 能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通常具有公共物品性质。 能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通常具有公共物品性质。 环境的服务功能。 环境的服务功能。环境为人类提供的服务依赖于人类对环 境的保护和环境质量。 境的保护和环境质量。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必备知识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活动日益加剧,世界各 地出现了共同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实质是发展的问题
2.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分类
类型
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污染 臭氧层破坏
方法突破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 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 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2)具体原因分析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 ①人口压力
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从而导致 海平面 上升
加剧风暴潮和 洪涝 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
影响
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 盐渍化
影响粮食、 水资源 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
和有关国家的冲突
(2)大气污染与酸雨 ①大气污染
燃煤
氮氧化物
②酸雨
pH小于5.6的降水
形成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硫酸、 硝酸 和 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自主检测
判断正误 (1)海平面上升,一些沿岸低地和岛国将受到被淹没的危险。( √ ) (2)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生物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 ) (3)全球性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长期性和单一性的特点( × ) 解析 全球性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一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水土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培训教材ppt课件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培训教材ppt课件
境因素和相关的环境影响。
7
8
0.5 本标准内容
9
——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或 ——寻求组织的相关方(例如:顾客),对其符合性进行确认;或 ——寻求组织的外部机构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或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或注册。 附录A 提供了解释性信息以防止对本标准要求的错误理解。附录B 显示了 本标准现行 版本与以往版本之间完整的技术对照。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指南包含 在GB/T24004 中。 本标准使用以下词语: ——“shall(应)”表示要求; ——“should(应当)”表示建议; ——“may(可以)”表示允许; ——“can(可能、能够)”表示可能性或能力。 标记“注”的信息旨在帮助理解或使用本文件。第3章使用的“注”提供 了关于补充术语信息的附加信息,可能包括使用术语的相关规定。 第3章中的术语和定义按照概念顺序进行编排,本文件最后还给出了按字 母顺序的索引。
3
8运行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8.2应急准备和响应 9绩效评价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1.1总则 9.1.2合规性评价 9.2内部审核. 9.2.1总则 9.2.2内部审核方案 9.3管理评审 10改进 10.1总则 10.2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10.3持续改进. 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使用指南 附录B(资料性附录)GB/T24001-2015与GB/T24001-2004的对应情况
可因组织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两个组织可能从事类似的活动,
但是可能拥有不同的合规义务、环境方针承诺,使用不同的环境技术,
并有不同的环境绩效目标,然而它们均可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的详略和复杂程度将取决于组织所处的环境、其环境管理
体系的范围、其合规义务,以及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包括其环

第四讲4环境经济评价ppt课件

第四讲4环境经济评价ppt课件

费用—效益分析的概念
• 它是按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整个社会 的角度出发,分析某一项目对整个国民经 济的净贡献的大小,包括对就业、收入分 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 费用效益分析通过对比所评估项目(规划、 政策)的费用和效益,对项目可行与否进 行决策,根据净效益的大小对不同项目进 行排序,实现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其作出选择,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具有保护
环境资源的愿望。
• 选择价值同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资源以备 未来之用的支付意愿的数值有关,包括未 来的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 被保护的栖息地等)。
• 选择价值取决于环境源供应与需求的不 确定性的存在,并且依赖于消费者对风险 的态度,因此,选择价值相当于消费者为 一项未利用的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保险金, 仅仅是为了避免在将来失去它的风险。
(3)非使用价值
• 非使用价值则相当于生态学家所认为的某种物品 的内在属性,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
• 对于内在价值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以及应该包括什 么,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种被普遍接 受的观点认为,存在价值是非使用价值的一种最 主要形式。
• 存在价值是指从仅仅知道这种资产存在中获得的 满足,尽管并没有要使用它的意图。
• 在经济学中,项目评估与费用效益分析是两个可 以相互替代的概念。费用效益分析有时又称为成 本效益分析、效益费用分析、经济分析、国民经 济分析或国民经济评价。
• 狭义的费用效益分析只对直接的资源投入 和产出效益进行评估;
• 广义的费用效益分析还要考虑对自然系统 和环境资源造成的直接后果以及对社会、 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间接影响。
二、环境经济效益评价
• 根据信息的可得性,有三种环境评价方法: 1、费用效益分析 2、费用效果分析 3、影响分析

七章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七章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总特点:极不平衡 2、水平分布:东多西少 3、垂直分布:平原人口多、海拔低人口多
四、中国人口迁移
1、旧中国 (1)历史上二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① 东晋南北朝(从两汉始少数民族内迁) ② 南宋(金人南侵) (2)近代 ① 华北破产的农民移向东北和西北 ② 华南广大破产的农民移向东南亚 2、新中国 (1)工人、技术人员支援边疆 (2)军人转业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4)人口稠密地区集体移民 3、改革开放以后 人口迁移由西向东、由内地向沿海
注意:可持续发展不是不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不等 于环境保护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同代间、代与代间、资源分配) 2、可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必要性:中国的国情(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 源问题)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树立新的伦理和道德观(节能、节水、降耗) (2)实施清洁生产 (3)改变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 (4)调整生活方式
第一节 中国人口
一、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1、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呈现阶梯式增长的特点 (1)公元前(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1000 万左右 (2)公元初至17世纪中期(封建社会):5000-6000 万 (3)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突破1 亿 (4)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突破2亿 (5)1760-190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突破4 亿 (6)1990-1954年:突破6亿(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5.4亿) (7)1954-1969年:突破8亿 (8)1969-1982年:突破10亿 (9)1990年:达到11.34亿 (10)2000年:控制在13亿以内
三、资源问题
1、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纳入国民 经济体系的机制

环境保护概论完整版

环境保护概论完整版

3、北京市垃圾处理现状
(二)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1、城市垃圾的分类
2、物资回收
3、热能回收
编辑版pppt
30
城市垃圾
能源
焚烧 热分解
物资
分选技术 堆肥法
电力、沼气 燃烧油、气 纸、金属、玻璃
肥料
城市垃圾的资源化模式
(三)城市垃圾的其他无害化处理 1、填埋 2、堆肥 3、焚烧 (四)北京市垃圾处理对策 1、减量化 2、无害化 3、资源化 4、产业化 (五)两种典型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利用 1、白色污染 2、废旧电池
1、改进热能利用技术,提高发电站效率
2、开发和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能源
3、废热的利用
4、城市及区域绿化
编辑版pppt
38
第七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一、土壤污染 二、土壤环境污染的危害 三、土壤污染的治理
编辑版pppt
39
一、土壤污染 (一)土壤及其组成 (二)土壤污染物及土壤自然净化过程
1、土壤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致病微生物 2、土壤自然净化过程 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物理化学过程、 生物过程
编辑版pppt
15
二、水体污染及水体自净作用
(一)水体污染(定义、分类) (二)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
质污染现象。
2.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造成感官污染;引起水质恶化;减少鱼类活动的空间;
藻类分解的有害物质伤害水生生物;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严重影响鱼类生存
编辑版pppt
32

环境噪声的特征与噪声源分类

噪声污染及防治
环境噪声的危害 噪声污染控制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ppt课件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ppt课件
100m; 生物的生境是由气候和其他环境因素综合决定的,并长期演化形成
的,气候的迁移将造成生物与生境关系的损害; 气候的变化将使生物群落在地理空间上重新分布(再分布)。
3、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生物群落的迁移不是简单的空间上的平移,而是依据 其生态位在生长发育和繁殖上进行调节和适应,造成 各种群在其大小和作用上发生重组;
2)变化类型
森林转化为农田,人工设施等;
黄土高原,三江源等。
草原转化为农田,人工设施等;
草原的退化。
湖泊转化为农田,人工设施等。
湖泊面积已经大幅度缩减。
3). 变化的影响
森林砍伐后,CO2的吸收量降低,焚烧和分解又释放出 大量的CO2;
温室效应
直接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
地心岩浆从海底结构板块间喷发,其能量相当于3000座核反应堆, 加热了上部海水;
可能与海底地震有关; 可能与海水含盐量有关。 科学研究表明,单位面积100米深的海水温度增高0.1℃,其上的 大气温度将会增高6℃。由此引起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气候的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一般3-7年发生一次,且持续12-24个月,平均17 个月左右,近45年已发生13次,97-99年为14次。 c.厄尔尼诺的危害
1)温室气体
大气中对长波辐射有屏蔽作用的气体。包括CO2、CH4、N2O 以及CFC(碳氟氯烷)和水蒸气等。
CO2的作用占50%以上。 CO2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维持地球的初级生产,也能吸收太阳的短
波辐射和地球的长波红外辐射,维持着太阳入射能量和地球的逸散 能量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地球的平均气温保持不变。
(1)、直接结果
直接结果—海平面上升
气候变暖的直接结果是世界各地冰川的溶化(后退),引起 海平面的上升。在过去100年中海平面升高了10-20cm,海 平面升高的后果是严重的,将直接威胁世界沿海城市及30多 个岛屿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的专家小组认为:当2050年全 球海平面升高30-50cm时,世界各地约1亿人口受到海等水 灾的影响;美国环保专家预测,再过50-70年,东京、大阪、 曼谷、威尼斯、圣彼得堡、阿姆斯特丹以及中国等一些沿海

可持续性发展ppt课件

可持续性发展ppt课件
可持续发展
完整最新版课件
1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 2、人口问题 3、资源问题 4、环境问题 5、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
关系 6、西部大开发
完整最新版课件
2
1998年我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
灾害,受灾面积达3。18亿亩,受灾人
口2.23亿人,死亡3000多人,直接经
济损失1666亿元。完整最新版课件
2、这一问题产生 的原因?
的影响,据报道,沙尘 3、针对这一问题,
暴的发源地内蒙古阿拉 应坚持什么国策?
善等地植被被严重破坏,
土地荒漠化……
完整最新版课件
9
材料1:在2000年4月上旬举行的广州市 十一届三次人大会议期间,与会人大代 表向政府有关部门质询:污染大户广州 水泥厂迟迟不迁,麓湖公园成片建别墅, 怎能保护广州生态环境?
反映出我国资源的什么 特点?
我国资源面临怎样的严 峻形势?
你对保护耕地资源提几 条建议?
世纪工程“南水北调” 是为了什么?
完整最新版课件
8
四、环境问题
材料:今年每入春以后, 我国内蒙古、山西、河 北、京津等华北地区都 发生多次沙尘暴,给交 通运输、环境治理和人 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利
1、这一材料说明 了我国存在什么问 题?
材料:在资源总量上,我国是世界上 屈指可数的资源大国。陆地面积居世 界第三位,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 潜在 价值居世界第3位,水能居世界第一位。 在人均资源占有量上,人均可耕地面 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在144个国家 中排在126位;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在 144个国家中排55位
完整最新版课件
7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
材料2:去年年底,北方交大二附中初二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12章 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课件PPT模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12章 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课件PPT模板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1.如何正确理解能量耗散和品质降低 (1)各种形式的能最终都转化为内能,流散到周围的环境中,分 散在环境中的内能不管数量多么巨大,它也不过只能使地球、大气 稍稍变暖一点,却再也不能驱动机器做功了。
(2)从可被利用的价值来看,内能较之机械能、电能等,是一种 低品质的能量。由此可知,能量耗散虽然不会导致能量的总量减少, 却会导致能量品质的降低,实际上是将能量从高度有用的形式降级 为不大可用的形式。
D [化石能源燃烧时放出 SO2、CO2 等气体,形成酸雨和温室效 应,破坏生态环境,不是清洁能源,A 项错误;能量是守恒的,既 不能被创造也不可能消失,但能量品质会下降,故要节约能源,B、 C 均错误,D 项正确。]
03 新课探究
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1.能量的存在形式及相互转化 (1)各种运动形式都有对应的能:机械运动有机械能,分子的热 运动有内能,还有电磁能、化学能、原子能等。 (2)各种形式的能,通过某种力做功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利用 电炉取暖或烧水,电能转化为内能;煤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列车刹车后,轮子温度升高,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危害
(1)改变大气的成分,加剧气候的变化,如_温__室_效应。 (2)形成“酸雨”,腐蚀建筑物,_酸_化__土壤。 (3)产生_光__化__学_烟雾,产生浮尘。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当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时,一定有其他物体的能量的增多。
(√ )
3.(多选)关于能量耗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耗散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总量减少了 B.能量耗散表明能量守恒定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C.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少, 但是在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 D.能量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 性

第四章--环境管理制度ppt课件(全)

第四章--环境管理制度ppt课件(全)

第二节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上)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的程序
首先由建设单位负责或主管部门采取招标的方式签订合同 委托评价单位进行调查和评价工作。
其次,评价单位通过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评价工作要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和报批。 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主管环保部门同意后,可以在初步设 计完成前报批。
二、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一)层次关系
从总体上看,现阶段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构成了四个 层次的金字塔形:
塔顶层:由目标责任制构成。这是制度体系的最高层,是 各项管理制度的“龙头”。一方面它是实施其他各项制度的保 证,另一方面,其他制度的实施又为目标责任制创造了条件。
塔身层:又可分为上、下两层,分别有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集中控制制度与分散治理措施(未确立为制度)组成。这是因 为这两项制度和一项措施体现了环境质量保护与改善的客观规 律,必须从综合战略、集中战略与策略(该分散的要分散,以 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角度采取强有力的制度措施才能解决。
2、技术改造项目 它是指利用更新改造资金进行挖潜、革 新、改造的建设项目。
第二节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上)
二、“三同时”制度 (一) “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
3、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 这 方面的项目包括的范围特别广,几乎不分建设项目的大小、类 别,也不管是新建、扩建或改建,只要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 破坏,就要执行“三同时”。
第一节 环境管理制度概述
三、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协调好“四种情况”
3、三是协调技术经济上的不协调情况。 既使合法又达标,但不符合技术经济,可行合理也是不妥 的,还必须坚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 4、四是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不协调情况。 当环境效益跟不上经济、社会效益时,环境政策与制度就步政策与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原 理
(一)生态学原理 (二)工程学原理 (三)生态经济学原理
二原 理
(一)工程治)生态系统整合性
➢整合性主要是指生态系统水平上物质的良 性循环和能量的合理高效流动,系统具有多 样性和较高的稳定性,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 能力。
第三节 自然保护
一、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 源的功能性质的包括陆地或海域大自 然保护区的总称。
二、主要类型 三、时空尺度
二、主要类型








三、时空尺度
(一)空间尺度 (二)时间尺度
第二节 生态保护的目标、 原理和对策
一 目标
➢生态保护的最终目标是维持健康生 态系统,达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 用。
➢ 我国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用大约50年的时
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 然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 理水土流失,防止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 生存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全国生态环 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 到21世纪中叶,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治 理、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 立起比较完整的生态环境预防检测和保护体系。
(七)青藏高原冻融区。本区域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 力、风力侵蚀面积22万平方公里,冻融侵蚀面积104万平方公里。
(八)草原区。我国草原分布广阔,总面积约4亿公顷,占国土 面积百分之四十以上,主要分布在蒙、新、青、川、甘、藏等地区, 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
(五)北方土石山区。本区域包括京、津、冀、鲁、豫、晋的 部分地区及苏、皖的淮北地区,总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 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共分8个类型的区域 (一)黄河上中游地区。本区域包括晋、陕、蒙、甘、宁、青、 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峻的是黄土高原地区, 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覆盖地区,气候 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 百分之七十,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二)长江上中游地区。本区域包括川、黔、滇、渝、鄂、湘、 赣、青、甘、陕、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170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面积55万平方公里。 (三)“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本区域包括东北西部、华北 北部、西北大部干旱地区。 (四)南方丘陵红壤区。本区域包括闽、赣、桂、粤、琼、湘、 鄂、皖、苏、浙、沪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东南部湿地
3月下旬以来,来自东南亚及我国南方等地的候鸟 开始在这里产卵、孵幼、育雏。
这是青海湖湖东湿地一角。
杭州湿地保护显效“一曲溪流 一曲烟”重现
江西宜春湿地
辽宁双台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宁双台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扎龙自然保护区
二、草场保护
第六节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环境污染 人为污染 工业化农业的隐患
保护对象:主要是著名的、典型的生 态系统及其所含的动植物
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 三、森林保护 四、景观保护 五、文物保护 六、水源保护 七、水土保持 八、防护林带建设
第四节 农业生态保护
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水土资源保持 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 三、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农业生态环境管理
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是指以不断改 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生产水平 持续提高为目的,以某些特定的生态 学原则为指导,以尽可能发挥农业内 部的资源潜力为基础的一系列管理措 施。
(六)东北黑土漫岗区。本区域包括黑、吉、辽大部及内蒙古 东部地区,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约42万平方公 里。
中国已经缔约或签署的国际环境公约
一、危险废物的控制 1、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1989年3月22日) 2、《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修正案(1995年9月22日)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它有三大生 态作用:一是为促进生物种类的多样化创造良 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吸收利用二氧化碳,减缓 大气温室效应;三可以缓解海水赤潮。
中国有占世界1/10的湿地资源,总面 积6600万公顷。中国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 里,新建保护区333个,使湿地保护区的总数 达到643个,保护区面积占天然湿地总面积的 90%以上。
二、危险化学品国际贸易的事先知情同意程序 1、关于化学品国际贸易资料交换的伦敦准则(1987年6月17日) 2、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
丹公约26(1998年9月11日)
三、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环境管理 1、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1990年6月25日) 2、化学制品在工作中的使用安全公约(1990年6月25日) 3、化学制品在工作中的使用安全建议书(1990年6月25日)
首批被列入的7块国际重要湿地
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 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 香港米埔湿地 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湖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
世界湿地日
为了提高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促进湿 地保护,决定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 日,利用这一天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提 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第五篇 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
第九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保护的对象和类型 第二节 生态保护的目标、原理和对策 第三节 自然保护 第四节 农业生态保护 第五节 其他保护 第六节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生态保护的对象和类型
一、对象 ①现有的野生资源与环境; ②正在利用的已经受到干扰和破坏的 自然资源与环境。 ③农业生态环境、耕地肥力、城市生 态环境和水源地的水质
三、土壤保护若干措施
➢ 拦砂坝—控制细沟侵蚀及沟壑冲蚀 ➢ 等高耕种—控制片状侵蚀 ➢ 种植防风林及植被覆盖—控制风蚀 ➢ 民间作物保护
四、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 五、生态农业
第五节 其它保护
一、湿地保护 湿地是指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 2m以内,积水期4个月以上)和过湿的土地与 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群落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