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总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方剂学ppt参考课件
![方剂学ppt参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39d0b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6.png)
方剂结构分析
方剂结构
方剂的结构包括组成药物、药量比例、煎服法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方剂的 疗效。
结构分析
通过对方剂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方剂的配伍特点、治疗思路等,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掌 握方剂学的精髓。
03
方剂分类与内容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等,治疗外感风寒 表证。
辛凉解表
用于治疗血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 晕目眩、心悸失眠、妇女月经不调等。
05
方剂制备与质量控制
制备方法简介
传统制备方法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传统剂型的制备方法,这 些方法历史悠久,工艺成熟,但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现代制备方法 包括浸膏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现代剂型的制备方 法,这些方法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但技术要求也较高。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奠定方剂学基础,到唐宋时期方剂学得到全面发展,明清 时期达到鼎盛,历代医家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剂学理论体系。
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中医药国际化的推进,方剂学研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向 着更高层次发展。
方剂学ppt参考课件
目录
• 方剂学概述 • 方剂组成与结构 • 方剂分类与内容 • 方剂功效与主治 • 方剂制备与质量控制 • 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01
方剂学概述
定义与地位
方剂学的定义
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 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 础课程。
方剂学的地位
方剂学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 科的桥梁和纽带,在中医药学体系中 占有重要地位。
个性化精准医疗
中医方剂学.完整版ppt
![中医方剂学.完整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76cc2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3.png)
八法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一 汗 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第一节 方剂学开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开展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根底的奠基 1.?黄帝内经? 初步奠定方剂学的理论根底; 2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简、便、廉、效 ?小品方? ?刘娟子鬼遗方?
中医方剂学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方剂学概念及根本任务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
方:1、医方、药方、处方 “譬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 2、规定、规矩 之意。 “以规成园,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 剂: 古文通“齐〞,整齐、整合、排列 ;调配、调和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组成原则
方剂
剂型、用法
因此可见,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物拼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我们在开场学习有关方剂知识时,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方剂学?的涵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说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根底学科之一。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1.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 唐·王焘 ?外台秘要?
方剂学课件最新完整版pptx
![方剂学课件最新完整版pptx](https://img.taocdn.com/s3/m/6e8f695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d.png)
THANKS
制剂质量标准
对制剂的外观、性状、含量、微生物限度等进行规定。
检测方法标准
制定中药及其制剂的检测方法,如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等。
06
方剂学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概 述
国内外方剂学研究现状比较
研究方法
国内注重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国外则更侧重于临床试验和 数据分析。
研究领域
国内在中药复方、经典名方等领域研究深入,国外则关注于植物药 、天然药物等领域。
三仁汤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等,用于湿 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03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应用探讨
麻黄汤类方解析及临床运用
麻黄汤的组成与功效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
外感风寒表实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禁忌症包括体虚外感、表虚自汗及 失血者。
对于胆囊炎引起的胁痛、 腹胀、恶心等症状,四逆 散可疏肝理气,缓解症状 。
胃溃疡
四逆散可用于治疗胃溃疡 ,能促进胃黏膜修复,缓 解胃痛、胃酸过多等症状 。
血府逐瘀汤现代应用举例
冠心病心绞痛
01
血府逐瘀汤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改善心肌缺血,缓解
胸痛、胸闷等症状。
脑外伤后遗症
02
对于脑外伤后遗症引起的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血府逐瘀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用 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等,用 于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
清热药性能特点及应用举例
性能特点 苦寒清泄,主入气分或血分
能清解里热、湿热、热毒等
清热药性能特点及应用举例
方剂学PPT课件 方剂学总论课件
![方剂学PPT课件 方剂学总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2f73132cc58bd63086bd18.png)
(3)反佐药的构成 ①当病重邪甚,阴阳格拒,可能拒药时,当选用与君药 味相反(主要是药性相反)的药物以为反佐。 ②反佐药的药味宜少,药量宜小,量大则欺君。 ③ 如病情轻缓而无格拒者,不宜选用。
使药:
意义有二:
(1)引经药:引领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30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其中,又有 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调和方中诸药的功能,一是调 和方中的药味。
臣药可不选用。
佐药:
意义有三: (1)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 次要的兼证。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 臣药的烈性。 (3)反佐药:当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28
阴寒内盛 治以温热之药 服药即吐 配伍
26
组方原则
君药:
意义: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主病之 谓君” 《素问·至真要大论》)
构成方法:(1)君药为一方之主,是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选药组方时,应首先确定君药; (3)君药一般药味少而药量大。(李东垣:“君药分量 最多”。张元素:“力大者为君”。)
臣药:
意义有二: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1.服药时间
一般药物宜饭前一小时左右服用,有利于脾胃充分运化 药力;
病在上焦者,宜食后服,以利药力游溢于上焦; 病在下焦者,宜食前服,以利药力行于下焦; 补益药宜空腹服,以利脾胃运化药力,使补而不滞碍脾 胃; 泻下药亦宜空腹服,以增强通下之力; 安神药宜临卧前服,以利镇静安眠; 治疟药宜发作前期2小时服,使正气得安,邪气消亡,以 利控制疟疾的发作; 治疗慢性病宜定时服,使药力持续不断,以利调治; 治疗急性重病则不拘时候服,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随 时服药治疗。
使药:
意义有二:
(1)引经药:引领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30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其中,又有 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调和方中诸药的功能,一是调 和方中的药味。
臣药可不选用。
佐药:
意义有三: (1)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 次要的兼证。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 臣药的烈性。 (3)反佐药:当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28
阴寒内盛 治以温热之药 服药即吐 配伍
26
组方原则
君药:
意义: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主病之 谓君” 《素问·至真要大论》)
构成方法:(1)君药为一方之主,是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选药组方时,应首先确定君药; (3)君药一般药味少而药量大。(李东垣:“君药分量 最多”。张元素:“力大者为君”。)
臣药:
意义有二: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1.服药时间
一般药物宜饭前一小时左右服用,有利于脾胃充分运化 药力;
病在上焦者,宜食后服,以利药力游溢于上焦; 病在下焦者,宜食前服,以利药力行于下焦; 补益药宜空腹服,以利脾胃运化药力,使补而不滞碍脾 胃; 泻下药亦宜空腹服,以增强通下之力; 安神药宜临卧前服,以利镇静安眠; 治疟药宜发作前期2小时服,使正气得安,邪气消亡,以 利控制疟疾的发作; 治疗慢性病宜定时服,使药力持续不断,以利调治; 治疗急性重病则不拘时候服,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随 时服药治疗。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4df9b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0.png)
47
六 清法
1、定义: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 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完整版课件
48
2、适应病证:里热证
实热
热 证
虚热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 蓄聚之热
热毒:热搏气血,腐败血肉---
局部红肿热痛 或见脓血
热陷心包--- 心神病变,甚则神昏
热实互结 瘀热互结
热结: 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
完整版课件
完整版课件
66
(6)煎药方法的要求 (7)服药时间、方法的要求 (8)道地药材的强调 (9)剂型的限定 (10)辨证论治的总体把握
完整版课件
67
二、理论的形成 “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 早见于《黄帝内经》。
“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 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
完整版课件
68
四 和法
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 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 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完整版课件
39
“和”有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
“和为圣度”
《内经》
“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
完整版课件
40
2、和法包括“和解”、“调和”两类。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
完整版课件
70
三、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涵义: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 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
用的药物。
完整版课件
71
佐药: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中医方剂学-方剂总论PPT优选课件
![中医方剂学-方剂总论PPT优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813768f111f18583d05a92.png)
2.适应证:里寒证。
3.分类:根据里寒证的程度和寒邪的部位不 同,分为:a.温中祛寒——治里寒证;b.回 阳救逆——治阴盛阳衰、阳气将亡;c.温经 散寒——治寒在经脉之证。
2020/10/18
11
■清法
1.含义:是通过清热、泄火、解毒、凉血等方 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 法。
2.适应证:里热证。清法的运用范围很广, 尤其常用于治疗温热疾病。
3.分类:a.清气分热——治热在气分;
b.清营凉血——治热入营血;
c.清热解毒——治热盛成毒;
d.清脏腑热——治热在脏腑;
e.清虚热——治阴虚发热证。
2020/10/18
12
■消法
1.含义: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 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解的一 种治法。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重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020/10/18
16
三 方剂的组成
(一)组方原则
佐药:有三种意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直 接治疗次要的兼证,如麻黄汤的杏仁,银翘散中 的桔梗和芦根;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 烈性,如十枣汤中的大枣,九味羌活汤中的生地、 黄芩;
2.适应证:里实证 3.分类:寒下;温下;润下;峻下逐水。
2020/10/18
9
和法
1.含义: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来达到疏解 邪气,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2.适应证: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肝脾不和;胆 胃不和;寒热失调;表里同病等。
2020/10/18
10
■温法
1.含义: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 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3.分类:根据里寒证的程度和寒邪的部位不 同,分为:a.温中祛寒——治里寒证;b.回 阳救逆——治阴盛阳衰、阳气将亡;c.温经 散寒——治寒在经脉之证。
2020/10/18
11
■清法
1.含义:是通过清热、泄火、解毒、凉血等方 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 法。
2.适应证:里热证。清法的运用范围很广, 尤其常用于治疗温热疾病。
3.分类:a.清气分热——治热在气分;
b.清营凉血——治热入营血;
c.清热解毒——治热盛成毒;
d.清脏腑热——治热在脏腑;
e.清虚热——治阴虚发热证。
2020/10/18
12
■消法
1.含义: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 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解的一 种治法。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重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020/10/18
16
三 方剂的组成
(一)组方原则
佐药:有三种意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直 接治疗次要的兼证,如麻黄汤的杏仁,银翘散中 的桔梗和芦根;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 烈性,如十枣汤中的大枣,九味羌活汤中的生地、 黄芩;
2.适应证:里实证 3.分类:寒下;温下;润下;峻下逐水。
2020/10/18
9
和法
1.含义: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来达到疏解 邪气,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2.适应证: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肝脾不和;胆 胃不和;寒热失调;表里同病等。
2020/10/18
10
■温法
1.含义: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 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方剂学总论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ppt课件
![方剂学总论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5402a50c22590102029dbe.png)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治法概述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三节 常用治法
【目的要求】 掌握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熟悉
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 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了解
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伤寒论》有关八法的方剂:
汗法----麻黄汤 吐法----瓜蒂散 下法----承气汤 和法----小柴胡汤 温法----理中丸 清法----白虎汤 消法----桃核承气汤 补法----人参四逆汤
《医学心悟》对八法的论述: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病之法,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 温、补八法尽之”。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第一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概述
治法 辨证审因,针对疾病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法特点
多层次 多体系
两个层次: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从发展过程看 方先于法,法源于方 • 从辨证论治看 方从属于法
•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以法统方”
•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 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以法统方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第三节 常用治法
八法
汗 吐下 和 温清 消 补 法 法法 法 法法 法 法
《内经》关于八法的理论:
•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 • “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 • “其实者,散而泻之”------下法 • “寒者热之”,“治寒以热”------温法 • “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清法 •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消法 • “损者益之”--------补法
第一节 治法概述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三节 常用治法
【目的要求】 掌握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熟悉
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 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了解
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伤寒论》有关八法的方剂:
汗法----麻黄汤 吐法----瓜蒂散 下法----承气汤 和法----小柴胡汤 温法----理中丸 清法----白虎汤 消法----桃核承气汤 补法----人参四逆汤
《医学心悟》对八法的论述: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病之法,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 温、补八法尽之”。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第一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概述
治法 辨证审因,针对疾病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法特点
多层次 多体系
两个层次: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从发展过程看 方先于法,法源于方 • 从辨证论治看 方从属于法
•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以法统方”
•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 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以法统方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第三节 常用治法
八法
汗 吐下 和 温清 消 补 法 法法 法 法法 法 法
《内经》关于八法的理论:
•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 • “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 • “其实者,散而泻之”------下法 • “寒者热之”,“治寒以热”------温法 • “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清法 •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消法 • “损者益之”--------补法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f6529e76581b6bd97e19ea3d.png)
• 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十枣汤中的大枣)。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芍药汤中的肉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初起, 以芩连黄寒清热燥湿止痢,加肉桂防止冰伏湿 遏),
方剂学
<绪言>
• 方剂(处方)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 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 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 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 方剂学的任务:1,分析运用
•
2,临证组方
• 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理解
《济生方》《苏沈良方》
• 金元四大家的方剂学代表作。
六,明清时期
• 《普济方》61739首方, • 是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 《本草纲目》单方11000首 • 《医方集解》 • 《成方切用》 • 《古今名医方论》
• 七,近现代时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96592首
•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 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 用。
• 6,丹剂 • 7,茶剂 • 8,露剂 • 9,锭剂 • 10,条剂 • 11,线剂 • 12,栓剂
• 13,冲剂 • 14,片剂 • 15,糖浆剂 • 16,口服液 • 17,注射液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 1,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 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 空腹服,安神剂宜临睡服。
方药之方剂总论PPT课件
![方药之方剂总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5d2f5c7fd5360cbb1adb2f.png)
方剂的用法
(二)服法: 1、服药时间:主要根据病情和药性两方面。 2、服法举例:一般一日一剂。 滋补药:宜空腹服。(一般服法)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食后服。 急性病服药:不拘时间。
第二节 常用方剂
一.解表剂 解表剂: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邪 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
属“八法”中“汗法”
二 .
(一)
方剂与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概念:方剂是中医学 理,法,方, 药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 体现。以法统方是方剂归纳之法。
(二) 治 法
治 法: 治疗大法--八法。
具体治 法--如辛温解表法.
八法简介:汗吐下和,清温消补。
(二)组成变化:
方剂的组成变化有下列三种形式: 1, 药味加减:主药不变,配药改变。随症 加减。包括:佐使药加减(功效无根本变 化),臣药加减。(功效根本变化) 2,药量加减:药味不变,只药量改变。 但配伍关系会有改变。 3,剂型更换:药味不变,剂型不同。 药力大小与峻缓之别。
四.
方剂的剂型
[自学]
1、汤剂:特点——吸收快,易发挥疗效。 便于加减组 方。 2、丸剂:特点——吸收缓慢,药效持久,便于携带、 贮存,服用方便。 3、散剂: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节约药物, 不易变质。 4、膏剂:分内服与外用两种; 其中外用膏剂一般称为“膏药”。 5. 酒剂: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药效。 近代,新的剂型有:冲剂,片剂,糖浆剂,口服液, 注射剂等。
解表剂分类
一,辛温解表剂:常用于风寒表证, 如麻黄汤。 二. 辛凉解表剂:常用于风热表证, 如银翘散。 三.扶正解表剂:虚人外感表证。 如败毒散。
[课件]中药方剂总论、解表方药PPT
![[课件]中药方剂总论、解表方药PPT](https://img.taocdn.com/s3/m/168b5e9cf121dd36a32d82d6.png)
(温经脉、祛风湿、透疹止痒等)
辛凉解表药——柴胡、薄荷、桑叶、菊花等 ——外感风热表证
(透疹、解毒等)
使用注意: 1、中病即止,不可久用或过量使用。 2、自汗、盗汗、泻痢呕吐、吐血 下血、麻疹已透、 疮疡已溃、热病后期津液已亏者,慎用。
3、入汤剂不宜久煎。
辛温解表药
备注 用 量 麻黄 辛 肺 辛温解表 3— 发汗力强,用 量不宜过大, 10 宣肺平喘 微苦 膀胱 体虚多汗、肺 利水消肿 克 温 虚咳喘者禁用 桂枝 辛 甘 温 心 辛温解表 3— 温热病、阴虚 温经通脉 10 火旺、血热妄 肺 行及孕妇忌用 助阳化气 克 膀胱 药名 性味 归经 功效
臣药
思考题
1、中药的性能包括哪些方面?四性含义如何? 2、五味各有哪些治疗作用? 3、中药“七情”配伍的关系如何? 4、“七情”中的相反和“十八反”的意义有何不同? 5、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其意义如何? 6、解表药分几类?试举出各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乌梅、五味子等
能泄、能燥
通 降 清 泄、泄、泄 便秘 咳嗽 实热 淋证 气喘 火毒
大黄 杏仁 苦参
燥湿 清热燥湿
湿热证
黄连、黄芩、黄柏
能下、能软
泻下通便
软坚散结
瘰疬瘿瘤 癥瘕痞块
昆布、海藻
大便秘结
芒硝
能渗、能利
(淡渗利水) 渗利小便 水肿 小便不利
淡竹叶、茯苓
(二)
五味
辛
能散 能行
甘
酸
苦
咸
淡
黄柏
苦寒
肾经
清下焦相火
四、中药的用法
配 伍
*
用 药 禁 忌
( 自 学 )
中 药 的 用 量
( 自 学 )
辛凉解表药——柴胡、薄荷、桑叶、菊花等 ——外感风热表证
(透疹、解毒等)
使用注意: 1、中病即止,不可久用或过量使用。 2、自汗、盗汗、泻痢呕吐、吐血 下血、麻疹已透、 疮疡已溃、热病后期津液已亏者,慎用。
3、入汤剂不宜久煎。
辛温解表药
备注 用 量 麻黄 辛 肺 辛温解表 3— 发汗力强,用 量不宜过大, 10 宣肺平喘 微苦 膀胱 体虚多汗、肺 利水消肿 克 温 虚咳喘者禁用 桂枝 辛 甘 温 心 辛温解表 3— 温热病、阴虚 温经通脉 10 火旺、血热妄 肺 行及孕妇忌用 助阳化气 克 膀胱 药名 性味 归经 功效
臣药
思考题
1、中药的性能包括哪些方面?四性含义如何? 2、五味各有哪些治疗作用? 3、中药“七情”配伍的关系如何? 4、“七情”中的相反和“十八反”的意义有何不同? 5、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其意义如何? 6、解表药分几类?试举出各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乌梅、五味子等
能泄、能燥
通 降 清 泄、泄、泄 便秘 咳嗽 实热 淋证 气喘 火毒
大黄 杏仁 苦参
燥湿 清热燥湿
湿热证
黄连、黄芩、黄柏
能下、能软
泻下通便
软坚散结
瘰疬瘿瘤 癥瘕痞块
昆布、海藻
大便秘结
芒硝
能渗、能利
(淡渗利水) 渗利小便 水肿 小便不利
淡竹叶、茯苓
(二)
五味
辛
能散 能行
甘
酸
苦
咸
淡
黄柏
苦寒
肾经
清下焦相火
四、中药的用法
配 伍
*
用 药 禁 忌
( 自 学 )
中 药 的 用 量
( 自 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