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学 第1讲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一.什么是传播传播的是信息•到处都是传播。
•信息是能够消除或者减少事物不确定性的一种东西,给我们的信息越多,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就越全面和丰富,不确定性就越少信息科学的观点•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它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资源。
•信息是事物不确定性的减少。
信息符号意义•符号是外在的、表象的东西,信息的物理载体。
比如文字、声音、图像、表情、手势等等。
•意义是信息的内在涵义,是信息所传达出的内涵。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什么是传播?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传播的定义•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共享和分享不同。
信息可以共享,苹果只能分享。
•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者受者•在不同的传播模式和传播过程中,反馈有强有弱。
•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对同一套符号系统的相同的理解•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人类的传播活动与其他活动密不可分•传播是信息从信源出发经由媒介到达信宿的过程。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二.传播的类型二分法:•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为手段的传播方式五分法•人内(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三.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受众广泛、分散、彼此孤立,很难用人口统计学上的特征来说明;•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公开;•反馈延时、低效、不充分。
•新闻联播网络传播大众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大众传播是社会的耳目,它为社会提供作出决断的途径,它为社会提供认识自身的集体声音,它是传达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源泉。
信息传播学知识要点
信息传播学知识要点信息传播学知识要点1.信息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
2.信息传播过程示意图:见课本第2页3.与信息传播有关的重要理论或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五W 模式”、申农韦弗的数学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以及卢因的“守门人”模式。
4.信息传播的特征:⑴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信息共享活动。
信息可以同时为许多个个体拥有,这是信息的共享性特征。
信息在经过传播之后,对受传者来说,增加了所接收到的信息,而传播者并不因为该信息为受传者所获取,自己就失去这一信息,而是与受传者同时拥有这一信息。
⑵信息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活动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性质决定了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
只要有信息传播活动出现,就必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发生的。
信息传播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成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还会创造新的社会关系。
⑶信息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传播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进行的,传播者总是由于某种目的向受传者传播信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之后也总是要考虑所接收的信息与自己的关系:接受、部分接受还是不接受,而这一点正是传播者迫切需要知道的。
⑷传、受双方具备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信息传播实现的前提。
信息传播必须以符号为中介才能实现,而符号的含义必须是传、受双方“共通”的。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的是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的意义拥有相同的理解。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信息传播的分类: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非正式传播6.自我传播:又称内向、内在、人际传播等。
它是一种以自我为传播者,以客我为受传者的信息传播活动。
自我传播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自我体外传播,是指人类个体以自我为信息接收者的信息传播过程。
比如,自言自语、沉思默想。
传播学ppt课件全
第四节 传播的革命
一、语言传播革命 二、文字传播革命 三、印刷传播革命 四、电子传播革命 五、网络传播革命 六、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
第五节 传播的模式
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 二、传播模式的典范与评介 1、单向传播模式(五W模式) 2、双向传播模式 3、互动传播模式 三、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拉斯韦尔五个W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 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 效果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丹斯螺旋模式
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
德弗勒传播与反馈模式
格伯纳传播总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四、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
第六节 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功能的来源与阐释 二、传播的个人功能 三、传播的组织功能 1、告知功能;2、表达功能;3、解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是主客体的统 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 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
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 运行。
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2、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
重要概念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 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
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 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 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交叉学科。
第三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1、研究现状 2、未来趋势 科学化、融合化、鲜活化、操作化、
传播学第1讲传播学总论
第一讲传播学总论☐传播(communication)即“信息从信源到接收体的传递”(Lasswell,1948) Lasswell, H. 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37, 215-228.☐传播是“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的到传达”(Pierice,1933)。
☐传播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Cooley,1929)。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Gerbner,1967)。
☐传播就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旨在改变后者的行为”(G.米勒,1966)☐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胡正荣等,2016)。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2013)。
☐传播是“建立和阐释可激发回应的信息的关系过程”(埃姆.格里芬著, 展江译,2016, P9)。
☐“The three points of conceptual cleavag e are (1) the level of observation; (2)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intent on the part of the sender; and (3) the normative judgment (goodness-badness/successful-unsuccessful)” (Dance,1970).☐“衡量某种定义的利弊,应当看它是否有益于研究者实现自己的目标。
不同种类的学术研究需要截然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有关传播的定义。
而对于这些定义的使用也应采取灵活的态度”(李特约翰&福斯,2009,p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传播学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一、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学的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突出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把“铁路”视为重要的传播手段。
美国学者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俩传统发生融合。
有的学者认为传播即“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或者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意义离开符号便不能得到表达,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 美传播学家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死后,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传播学者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传播学
信息传播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信息传播概述一、信息传播的概念1、信息传播的含义“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
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他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消息的方法。
”————《大英百科全书》传播communication词源:拉丁文commivni“与他人建立共同意识”社会信息传播与自然信息传播用任何方法或形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如人或电脑)之间传递、交换或分享任何种类的信息的任何过程,就叫做信息传播。
2.信息传播的特点(1)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信息共享活动。
(2)信息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信息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信息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具备共通的意义空间。
3.信息传播的类型个人传播:又称自我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等。
它是指人类个体在接受信息之后,在体内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主我(I)宾我(me)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这是由两个个体传播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直接人际传播间接人际传播群体(组织)传播:群体是具有某一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人员集合体。
群体传播是个人传播、人际传播子系统的有机结合而派生出的新系统。
非正式群体传播:如家庭、朋友圈、邻里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如政党、公司、学校大众传播:这是指社会媒介组织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电子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公开地、定期地传播各种信息的社会活动的全过程。
主要特点:(1)传播者——专业机构;(2)受传者——社会公众;(3)媒介——信息复制技术。
二、信息传播的过程Z Z Z 发出者编码通道或媒介解码接受者(信息1) (信息2)反馈Z八要素:1、信息1;2、信息2;3、编码;4、译码;5、通道;6、噪音;7、反馈;8、情景。
1、传播者:信源。
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传播学教程 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笔记传播学基础Chapter One: 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Chapter Two: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名解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传播学的信息理论
• (二)从哲学意义上定义 • 1、信息本身就是—种模式和组织的形 式。(维纳) • 2、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 量。(维纳) • 3、信息是世界上存在着的一切多样性。 (拉扎列夫等) •
(三)定义 信息应有两个层次的原则性定义。
第一个层次是哲学范畴的定义:信息是泛宇宙 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多样性,它不 依赖于是否被谁接受、反映而存在。 第二个层次是行为科学范畴的定义:信息是可 以减小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事物的状态和形式的 反映,它只有依赖于信源、信道、信宿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人类所感知的才是信息。
• 三、信息污染
• 信息污染,是指信息内容对社会的 危害,但确认“污染”的标准,因 政体、文化规范、伦理道德观念与 时代的不同而不相同。
1.信息污染的分类
(1)色情信息。(危害最大) (2)暴力内容。 (3)失实信息。 (4)图像信息。 施拉姆:“人类如何运用电视,正考验着人类 的智慧。”信息图像化,会使观众的逻辑思维的能
• 二.译码(解码)
• 译码的任务,是把信号、符号译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内容,使之完全或基本上还原为本来信息。解码是编 码的反转换,只不过使用者有了变化,是信息接收者 而不是传播者。
• 译码:是编码的逆变换,是传播对象对 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 意义的活动。(《传播理论:起源、方 法与应用》) • 符号的意义
第三节 信息的传播与控制
一、信息饱和(信息超量、信息爆炸)
在某一阶段、时间内,信息量超过了人维持自 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信息饱和(信息 超量)。信息饱和又称作信息爆炸,加拿大传 播学家麦克鲁汉认为,所谓信息爆炸,并不是 指知识增加了多少,而是因为电子媒介的迅速 传递,使各门各类知识又重新聚齐一起,呈现 “高度相关”的状况。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精讲版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communication)传播的双向、共享意义:(1)传播的双向意义是从指传受双方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沟通”,传播双向和互动意味着信息在共享意义上的累加和增值。
(2)传播的共享的基本涵义,表明其本意是双向、互动的。
它指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比如甲乙两人聊天,双方交谈的过程中,信息在两人之间流动,聊天使得两个人自有信息量都有所增加,甚至发生质的改变,导致双方在思想认识上的变化,体现了传播的双向和共享。
2.(1)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进行顺序化的结构性处理,形成广为人知的“5W 模式”或“斯韦尔模式”即 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该模式对纷繁复杂的传播活动进行了清晰的把握,将其视为五个要素和环节构成的结构过程,为传播研究提供了切入点。
但该模式的解释力因其直线型大打折扣,使传播效果成为一个归宿和终点,从而忽略了传播的环境因素和传播的双向、互动特征。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双向传播模式:基于传播过程直线模式的局限,施拉姆收到奥斯古德观点的启发,提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模式”。
该模式认为在传播过程的循环中,传播者和受传者没有主客之分,并且强调了传受双方对信息的编码、释码及译码处理,从而突出了传播的互动性,但该模式忽略了传受双方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性,片面强调二者的平等性不太符合人类传播实际受各种社会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状况。
从传播类型角度看,该模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际传播“面对面”的特点,但就大众传播而言解释力相对较弱。
3.用社会学家米德“主我”、“客我”的观点说明人内传播(以阅读为例):人内传播也称为内向传播,即人的思维活动,只要具有正常的意识,人内传播活动就在进行。
外界的刺激不断与已有的内在经验、知识相互碰撞,形成思考、判断和“思想斗争”等大脑内部的交流的方式。
传播心理学第一讲
4 新闻心理学是主要研究对象 传播内容有新闻性的、娱乐、教育,政治性
的、其中新闻以其真实和快捷对人的生活指 导意义最大。新闻传播心理现象也成为主要 的研究内容了
5. 实施心理导向 引导广大传播工作者加强自身的心理修养,
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促使 其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媒介素养教育 media literacy)
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学科,传播学是 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一门具体科学。
传播学要研究人类的传播活动,就必然离不开对人的 心理活动的把握和对有关心理规律的利用。因为无论 是传播者对信息的注意、认知、组织、加工,还是受 传者对传播信息的注意或忽视、接受或排斥等等,都 是基于他们各自的心理运动。
1.描述心理现象 揭示各种类型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在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 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心理象。
如传播者出于什么心态而进行传播,传播者在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和传 递信息时的思考与期待如何,是什么心理因素使受传者在众多信息中注 意并留心某信息而不是别的信息,受传者在接收信息时的兴趣、愿望、 动机如何,受传者如何认识信息、对传播者及其所传的信息作何反应等。
2.库尔特·勒温(卢因)
实验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学术成就: 一是领导风格实验,运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问题。凭借着诡异研究奠定了其社会心理学家的地位。 一是研究食品习惯变化方面的实地实验,在这一研究中他提出了
把关人概念,这是传播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
(5)撰写研究报告
(三)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被称为对传播内容的"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
【传播学复习重点】
第一讲 传播与传播学I 、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 2、人类传播的形态、人类传播的形态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类型、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 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宏观层面:传播与社会宏观层面:传播与社会微观层面: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微观层面: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 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的已有认识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的已有认识•施拉姆观点:传播学研究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关系之上共享信息的活动。
•施拉姆观点:传播学研究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关系之上共享信息的活动。
•梅尔文·德弗勒观点:传播学研究对象应集中在社会与传播学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及传播效果上。
质及传播效果上。
•李彬观点:传播学研究对象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大众传播为主。
•李彬观点:传播学研究对象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大众传播为主。
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 1.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 •方法的综合性•方法的综合性 2. 2.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 ※传播学研究方法论体系※传播学研究方法论体系 方法论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方法论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方法论作为成分构成体系方法论作为成分构成体系 方法论作为方法类型体系方法论作为方法类型体系 ※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有•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有 第一、实地调查法第一、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的研究步骤包括实地调查法的研究步骤包括 (1)提出研究假设)提出研究假设(2)确定本项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确定本项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3)确定抽样方案)确定抽样方案::随机抽样和非随即抽样随机抽样和非随即抽样 (4)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 (5)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第二、内容分析法第二、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早期的内容分析主要用于对印刷媒介内容的分析•早期的内容分析主要用于对印刷媒介内容的分析•内容分析一般分两个层次,即“说什么”(传播内容)和“怎么说”(传播形式)•内容分析一般分两个层次,即“说什么”(传播内容)和“怎么说”(传播形式) •内容分析法的实施程序•内容分析法的实施程序(1)提出研究假设)提出研究假设,,并根据这个假设确定研究范围并根据这个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2)制定分类表)制定分类表,,包括两个层次包括两个层次(3)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4)验证先前的假设,提出结论)验证先前的假设,提出结论 第三、实验法第三、实验法•实验法源自于实验心理学•实验法源自于实验心理学•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室内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室外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室内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室外实验法) •实验研究的实施程序•实验研究的实施程序 1.1.提出假设提出假设提出假设2.2.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和应变量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和应变量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和应变量3.3.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相同,特征相似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相同,特征相似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相同,特征相似4.4.统计、分析,用结论对假设进行检验统计、分析,用结论对假设进行检验统计、分析,用结论对假设进行检验 第四、个案研究法第四、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结果都是从案例研究中得出的,不证实什么假设•个案研究的结果都是从案例研究中得出的,不证实什么假设•价值在于它详细、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地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观点、见解•价值在于它详细、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地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观点、见解 •发展新的定量研究方法,如“传播网络分析法”、“多元坐标定比法”等•发展新的定量研究方法,如“传播网络分析法”、“多元坐标定比法”等三、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三、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1010——20年代,形成于20世纪4040——50年代的美国。
传播学的信息理论
5 2016/10/22
4、可分享性。信息传递、扩散的过程, 同时也就是所有传播者分享信息的过程。 每一个传者将信息发出以后,自己依然 享有它,没有丝毫损失,因此可称之为 信息的非损耗性。与物质、能量相比, 这是信息的一大特征和优势。(如武侠 小说里的用功疗伤。) 5、可转换性。信息的非损耗性并不意 味着信息是不变的,恰恰相反,信息在 流动的过程中是不停地变动,有形式上 的变动,也有内容上的变动。
7 2016/10/22
2、内储信息和外化信息。从信息存在方式 看,没有通过物理形式(声音、纸张、电 子信号等)表现出来的,称内储信息,包 括人脑中进行的自我传播、生物体内的遗 传密码等;反之为外化信息。 3、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从认知方式看, 人们直接以事物表征处感知的,叫直接信 息;人们间接地从他人信息表述处获得的 则叫间接信息。 4、未知信息和冗余信息。从认知程度看, 纯粹意义上能消除不确定性的,为未知信 息;反之为多余信息。但是这是相对的说 法,对某些未知信息的了解,我们有时也 离不开多余信息的帮助。
18 2016/10/22
②降低受众的文化意识水平。由于信息量增加,人们应接不暇, 从而把大众封闭在现在时态中,失去对现在的超越性、批 判性。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 电视有大量地复制和扩展低层次的通俗文化的趋向。通俗 文化是指那些能普遍适应社会共同兴趣的文化内容,如日 常生活琐事、人们最熟悉的传说中的各种意识观念,还包 括潜在的色情、暴力等内容。人都有七情六欲,通俗文化 容易形成社会共同兴趣,这种共同兴趣实质上产生于人较 低级的心理、生理需要。大众传播媒介出于经济利益的需 要,常常迎合人们较低层次的社会共同兴趣,而忽视较高 层次文化的传播,从而降低了受传者文化意识水平。
传播学
第一章第一节传播的含义和特点一、对于传播含义的分析1、“共享”说2、“影响”说3、“反应”说4、“互动”说5、“过程”说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植物信息动物信息人类信息非人类信息(其他动物信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史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即信息拥有者向信息接收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传输信息内容的过程。
传播和信息的关系表述:(1)信息是物质基本存在方式的表述,传播是这种表述实现的具体形式。
(2)传播是信息的载体和运动,信息是传播的内容和目的。
(3)信息和传播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世界上没有无信息之处,也没有无传播之处二、对于传播特点的分析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特性:(一)阶级性和社会性传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是构成社会的最主要方式,没有传播就形不成社会。
传播发展是决定社会发展的要素之一,传播史生产力标志的一部分。
传播通过信息传递形成教育、道德、法律、国家制度、宗教、家庭关系、组织原则、社会价值观念等。
(二)客观性和主观性传播的客观性是指传播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存在具有实际意义。
传播的主观性是指传播内容是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多种信息。
传播的双重性是坚持传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他们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客观性决定主观性,主观性反作用于客观性(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类的传播活动不是受本能驱使,而且在一定意识支配下,表现为一种有目的的,有动机的和有对象的活动。
人类的传播计划性和目的性更强,特别是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发展而发展。
(四)符号性和间接性传播符号性是指传播的信息载体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一种客观的替代物,信息内容是指传播者的主观意图,而这种意图作为精神状态的东西无法进入人质世界,因此他必须依托物质形式来负载传播符号的必要性决定了传播的间接性共同的意义空间“场理论”传播双方愈是具有共同的经验,愈是相互了解,则二者的传播环境愈大,反之则愈小,传播环境愈大,愈可能产生和谐的传播,产生更多的共鸣和默契(五)协同互动性和共享性信息传播的过程,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符号全聚的过程和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尊重,协同操作,共同完成沟通,传播的过程。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总论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关于传播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文字起源:距今1400年前,《北史·突厥传》中,“传播中外,咸使之闻。
”英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文。
关于传播的概念有共享说、交流说、影响(劝服)说、符号(信息)说等等。
二、关于话语研究话语研究是把关注点放在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换句话说,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话语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所谓话语,就是围绕着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三、传播的五种话语(一)传播是传递1、传播是信息的传递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5W模式。
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认为:“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这个定义虽然强调了信息客观性的一面,却忽视了信息编码和解码的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
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指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多种变量处理不当,而造成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或误差。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妨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传播隔阂指的是个人、群体、组织、世代、文化之间的隔阂、误解或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社会信息系统通过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来服务于社会发展。
立邦漆《龙篇》(二)传播是控制1、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1948年,数学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提出了控制论。
维纳认为,社会过程充满着偶然性,传播与控制是一个过程,要使这个社会更加有序,必须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即时做出调整,适立新的变化(即自我学习),更好地执行控制者的命令。
2、传播是传者控制受者的过程传播学的诞生,也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这一话语兴起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信息社会的特征
3、 社会观念上的特征: 1)、尊重知识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之风尚; 2)、社会中人具有更积极地创造未来的意 识倾向。
(一)
网络文化传播
1. 企鹅(QQ) 诞生
• 2. 论坛和虚拟社区
• 3. 博客
• 4. 游戏
目 录内容1
腾讯出品的小企鹅(QQ)从诞生到今天虏获 了亿万网民,从早期的对话聊天,发展到 语音聊天、视频聊天。今天的青少年更热 衷于在QQ上布置自己的家,建立自己的 交往圈子, QQ友好的界面、人性化的管 理、时尚的风格成为广大网民张扬个性的 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讲,QQ的出现加快 了中国网民的形成,掀起了第一场网络风 暴。
三、信息传播媒介及传播方式
(一) 网络文化传播
(二) 全球传播(国际传播)
(三)
第五媒介的诞生
( 四)
媒介整合的传播效应
目录(一) 网络文化传播内容1
1. 2. 3. 4. 企鹅(QQ) 诞生 论坛和虚拟社区 博客 游戏
(二)
全球传播(国际传播)
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 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 境问题、饥饿与贫困、和平与发展问题等,都是 全球全人类所要面临的问题,这说明,全球的文 化传播使人们关心的对象与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 本国本民族,人们开始作为“地球村”的一员而 思考和行动。但与此同时,由于跨国界、跨文化 的交往和信息传播的日益频繁,不同国家、民族 之间的文化接触、摩擦、碰撞和融合以及由此产 生的世界影响问题,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
(三)
第五媒介的诞生
除了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或比较传统的媒体外,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以其快捷和实时刷新的优 势已为人们所广泛接受。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信息技 术却不能不受关注,这就是如今被称为“第五媒体”的 手机短信。手机短信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 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 息,真正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其传播效率具有传 统媒体及互联网不能比拟的优势。更可成为每天必须花 两、三小时在上下班路上的上班族和学生们最佳的“消 磨时间或利用时间的工具”。通过短信可以提供包括股 票、银行、气象、电话簿、餐饮指南、娱乐消费、行动 购物、订票服务、电玩游戏等数十种服务。
目录内容3
2003年,木子美在网上的迅速窜红的同时也让大众认识了什么是 “博客”,2005年新浪名人博客的开通,掀起了人人博客的风暴狂 潮。徐静蕾的博客“老徐”,以将近三千万的点击率创造了网络神 话。韩寒的博客成为唇枪舌战的江湖,甚至引发了各大阵营的“群 殴”。 “博客”可以说是继电子邮件(Email)、论坛(BBS)、即时通 讯工具(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是一种特 殊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 选和记录自己在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 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最主要的应用有三方面:一是新的个人人际 交流方式;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过滤和知识管理;三是以个人 为中心的传播出版。其中,尤以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传播出版而引 人瞩目。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逐 渐冲击着传统媒体,尤其是新闻界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 由此可见,以博客为新生代表的网络传播力量不可小觑。
目录内容4
当今上网已经成为每个人所喜爱的活动了,而网络线上 游戏更是令人爱不释手、沉迷于它,更在这个世界创造 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人人都不愿受别人所控制,最常见 的就是网络世界中的角色扮演,每个人可经由不同的情 境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在现实社会 中所不能实现的,人们往往可以通过虚拟的游戏世界来 实现,来满足心理上的渴求,得到一种肯定甚至是一种 发泄。游戏中的人物被热爱者所模仿,成为广大青少年、 广大玩家的Coslpay(真人秀)聚会,不少风靡一时的 游戏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仙履奇缘》)。网络游 戏的风靡使其影响扩展到了传统媒体,其文化造就了一 系列产业(动漫、小说、影视剧、玩具等)的形成。
(三)文化层面
人类世界是由不同国家、民族构成的,同样也就 构成了其多元的文化,只有每一个国家、每一个 民族的文化拥有军等传播的机会,才能加深不同 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全球信息 化的目标应该是个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但 是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提供和流通系统,存在 着严重的失衡的状况。少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 利用最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介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 息生产和传播,把本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 会体制远播异国他乡,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 的不平等。
目录内容2
在现实世界中,人人希望被理解,人人希望得到承认,人人渴望交 流,但现实中的诸多因素阻止着交流的欲望,而在BBS论坛、虚拟 社区,提供了一个公正平和的交流场所,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你 的想法,与他人交换意见。人们之间的交流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 在论坛或是虚拟社区与人交往时,无需考虑自身的年龄、学历、知 识、地位、财富、外貌等等,也无从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这样参 与其中的人就可以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与他人进行探讨。 2005年芙蓉姐姐、后舍男孩、胡戈在网络的迅速走红更加说明了网 络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彰显个性的舞台,他们的走红也引发了网络以 及传统媒体的大讨论,同时更引来更多的追随者。所以以网络为平 台的论坛和虚拟社区在普及大众文化、激发大众参与文化的传播与 创造方面显示了其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巨大力量。
目录(四) 内容5
媒介整合的传播效应
2005年的夏天,中国亿万电视观众的生活因为《超级女声》而变得 热闹和精彩,这个大众娱乐节目神话般的崛起成了最令人瞩目的文 化现象。全国报名人数达15万,超过2000万观众每周热切关注,收 视率突破10%,稳居全国同时段所有节目第一名。在内容为王的时 代,超女却利用节目形式创造了收视神话。其实超女是信息时代造 就的产物,它的成功是传统媒介和新媒介整合作用的结果,下面的 数据就能说明问题:报道媒体超过百家,报刊杂志利用头版整版进 行报道、深入分析,Google相关网页可以搜集到1,130,000项搜索 结果,观众亿万张短信投票,仅三强赛一场的短信票数就达到了 800万张,短信获利3000万人民币。超女所引发的经济现象、文化 探讨、以及对人性的解剖仍然在各种媒介上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一 方面是各种媒体的整合效应成就了超女,另一方面,超女也为各种 媒介带来巨大利益,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加成就了媒介。
四、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信息社会营造了数字化家庭,人们将生活 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所包围的社会中, 于是网上购物、网上求职、SOHO办公、 手机银行等等便捷的方式改变了人们惯有 思维和生活习惯。
四、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 2.
全球文化的一体化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五、 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
四、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 对政治的影响
(二) 对经济的影响
(三) 对生活的影响
(四) 对文化自身的影响
四、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 加快了民意的反馈与交流 2. 增进了政党间的交流 3. 政治全球化的加速
四、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文化成为一种经济 2.经济成为一种文化 3.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
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
美国人摩尔斯发明了有的来临 (一)信息社会 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 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 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信息经 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 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二)
信息社会的特征
信息传播学
本课程以信息学理论为基础,介绍信息传 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以传播过程和要素为 主线,介绍信息传播的理论、方法和管理控制; 结合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在介绍各种 传播理论和方法的时候,不只涉及大众传播的内 容,还涉及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员工间信息传播 效果与效率等问题。
学习参考书
信息传播学
主讲人:马芝蓓博士 副教授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信息传播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 了解信息传播原理、过程与规律,在信息 化社会中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运用与控制 信息的能力,变被动的信息接收为主动的 信息利用,提高自身职场竞争的软实力。
信息传播学
主要教学内容简介: 信息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 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科学,研究人与人 之间如何通过信息传播与交流,建立起一 定的社会关系。信息传播是一种动态过程, 由各种传播关系构成。那么,这一系列过 程是如何运动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要素 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一系列问题 的探讨,构成了信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内 容。
第一讲
绪论
四、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正在极大地推动着现代 世界的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环境 的全球化、消费与流行的全球化进程,并对现代人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一讲
绪论
四、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正在极大地推动着现代 世界的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环境 的全球化、消费与流行的全球化进程,并对现代人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1.信息传播学 司有和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
2.信息传播学 安月英 气象出版社 2002年7月
3.信息传播学 高洁、李琳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1997年8月
4.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 郭建斌 吴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07月
5.国际传播学教程 程曼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