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风快车》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汽车的发展与文化,并且让学生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绘出自己喜欢的汽车。

众所周知车是学生们最熟悉的交通工具,也是同学们从小最喜爱的一种玩具,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课前,我让学生查了有关与汽车的发展这方面的资料,而过后学生拿着搜集的资料向我反映看不懂。

怎么办?学生年龄小了,他们不会归纳。

于是我反复琢磨,这时同事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我把汽车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问题:1、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什么样的汽车?什么时间什么人发明的?2、什么时间,什么国家的人首次摧出了流水生产汽车?3、我国的第一辆汽车是什么时间生产的?叫什么?通过查找这三个问题学生就对汽车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记忆,我在课上又以你问我答得形式进行了学习,巩固了学生的知识,达到了目的。

在课上,为了充分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课下让学生带来自己最喜欢的汽车模型或实物,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有关车的外型结构,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这款车的特色,通过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了自我完善。

在学生动手绘画时,我没有做示范也没有填鸭式的交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绘画的步骤。

俨然,学生像一个个主角,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体验美术课的快乐和成功。

本节课也有很多缺点:
一、在引导点拨时语言不到位,不果断;
二,在最后总结时没有考虑到,绘画是个人的能力问题,不管学生画的好坏,只要他努力认真画了就应当受到表扬,而我只注重了个别画的好的同学。

《静物一家》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造型. 表现领域的课型。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教材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在课堂里巧妙的将欣赏静物,寻找静物,摆放静物,表现静物融合在学生的活动中,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从发现身边的物品,体会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必须的物品,整个过程比较连贯而自然。

另一个特点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快活,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观察,自己去探索生活,自己去张扬个性,这样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

在表现方面,学生就是美的创造者,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开发去引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通过将身边的静物进行合理的分类、组合,感悟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运用学生喜爱的表现形式,有意识的表现自己所见所感的物品,表达个人对生活的关注,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根据一个主题联想画出与主题相关的物品,从中对静物的分类感悟;另的是以画家的作品为范作,在示意图中标出主要物品的的摆放位置,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构图中主体物品的摆放的位置关系的意识。

为了达到此训练的目的,让学生增加感性体验,我在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各个场所中常见的的各类静物的图片,以图片和名家作品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审美力,达到让学生进行小训练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给学生全面参与和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感悟、在尝试体验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如在学生自学的环节,我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自学课文和欣赏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组内讨论及同桌的议论,出现了同学们抢答、争着展示的活跃场面。

有的同学说:静物是分类摆放的。

有的同学说:静物的组合也能表达出“主题”。

孩子们说得多好啊!这个教学过程不仅让我异常惊喜,而且让学生展示了自我。

这节课,带给我的收获很多,但遗憾也不少。

如在调动学生自我展示方面,因我语言缺乏激情、不会调动情绪,出现的频率太少。

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练习。

《城市灵光》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制作技法比较简单,并不是本课难点。

如果这堂课就是简单地制作,就失去了艺术特色的亮点。

主要问题是小学生对立体空间的感知力还没有建全,或者可以说很缺乏,即使是6年级的学生也很难理解。

他们对建筑的理解可能还停留于平面的概念,不会用立体空间的思维方式去体验、感受。

而较详细地走近一个艺术家,可能也是美术课堂中较少的。

如何让这堂的课的知识内容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呢?我挑选了生活中的印象深刻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为导入欣赏,让学生一下子被造型奇特的建筑设计所吸引,这些建筑为什么给我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这都是因为它们的独特、与众不同,学生不仅欣赏感受了建筑之美,也发掘了标志性建筑的特点。

然后,当画面定格在城市香港时,我向学生介绍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中银大厦与它的设计者贝聿铭,引发学生对设计大师的崇敬与兴起,激发深入了解的欲望。

然后我挑选了最能体现贝聿铭特色的两大特点:整体结构上的块状与细节设计上的重复与变化。

在收集了众多的贝聿铭作品中挑选了最能体现其一特点的作品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观察比较,挖掘出贝聿铭式几何结构。

将复杂的问题分解开来,使之简单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对贝聿铭式建筑风格的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查阅了大量有关贝聿铭的资料,尽可能地去了解学习、再经过反复的归纳,最后提取贝聿铭作品中的最最明显的特点。

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有差距,在第一次试教之后就发现了很多问题。

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总是答不到重点上,但是自己又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经过师傅的提示,我知道原来是我的问题目漫无目的,让学生找不着北。

有也时学生回答的很好,可是我没有加以评价,错过了好的引导。

虽然课备了很久,但还是没有落实到细节上,语言没有组织好,学生的反应没有预设好。

所以,一上课就会方寸大乱,忘记强调重点。

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每次都会出现让我没有想的新问题,不会剪了,不会折了,看似简单的制作方法,到他们的手里好像变的好运么难。

就如何示范让学生看的清楚,如何折剪最可行这些问题,我自己在学校、在家反反复复地尝试,最后竟然连一个大纸箱都装不下我一个人做的模型了。

整理我做的模型也可以看到几次试教之后,作品的不断完善。

从一开始的最基本的没规律,没有
变化的折剪,到有重复、变化的设计,再到找破了长方体结构的奇特,这中间的变化是纸模型的完善,也是我的进步与成长。

《俯瞰山川》课后反思
咱们学生总习惯于从一个相当固定的位置看待事物,俯瞰山川一般得到的印象总是相似的。

但如果有意识地改变视角,重新审视眼前发生的变化,俯瞰山川即使平常一般的形象,也可能由于视觉方式的改变而展现出崭新的景象,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本课俯瞰山川从视觉艺术的语言运用介入,抓住从俯视到平视的变化,选择祖国的美丽山川作为学习内容,在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建构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俯瞰山川增强和激发热爱故土的思想感情方面提出了新的学习任务。


本课俯瞰山川根据学习需要设置了前后有着紧密联系的两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的设置为:“收集、欣赏各种航拍和俯拍的摄影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为此,教材俯瞰山川呈现了《黄河弯道》、《大地的血脉》、《农田网络图》等优秀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和美丽的画面展示了祖国河山无比壮美的景象,可以借以引入教学。

欣赏是本活动的着重点,在欣赏学习中抓住了主题、形式和艺术特点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深化认识并避免体验活动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活动二”的活动设置为:“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教材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图片以及作业范例,并从表现方法的使用上给予适当提示。

并通过小训练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学生显得有些稚嫩,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比较、欣赏活动中,学生体现出了很高的热情,积极参与讨论,创作的想法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