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培养方案
2024级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级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大数据技术涌现出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在培养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如何掌握大数据技术,懂其原理、应用和开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为2024级的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制定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的素质,满足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市场需求。
二、目标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大数据技术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具备自学能力,分析问题、推理解决问题、系统思维、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等能力。
三、培养计划
1、基础理论课程: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系统学习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以打好基础。
2、基础技能课程:学生需要掌握大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安全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数据库和编程技能,以及云计算、移动应用等最新技术。
3、拓展学习课程:学生需要学习机器学习、算法、互联网技术,要熟悉流行的开源框架,增强应用能力。
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一、基本情况(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专业名称: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代码: 610212(二)教育类型、学历层次与招生对象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全日制专科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三)学制与毕业学分学制:基本学制三年,弹性学制二至五年毕业学分:最低毕业学分是132(四)就业面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培养面向各类移动互联网软件行业、软件开发企业、IT相关行业或领域、企事业单位承担Android/IOS软件开发、Android/IOS应用测试、网站开发、网页设计、网站编辑、移动互联软件售前/售后支持、网络管理、系统管理、数据库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工作岗位是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互联网营销师、移动互联软件售前/售后支持等。
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发展岗位是移动应用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实施工程师等。
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适应从移动互联网应用和开发类一线岗位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一)知识要求1、基础知识(1)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体育与健康等基础知识;(2)掌握文献查阅的基本知识;(3)掌握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和安全规范。
2、专业知识(1)掌握以JAVA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 Web程序设计→企业级开发技术→云服务应用技术为主线的WEB应用软件开发设计知识;(2)掌握以Android开发技术基础→Android高级开发技术→企业应用开发为主线的智能手机软件开发设计知识。
(3)掌握以数据库技术原理→Mysql/Sql Server/Oracle数据库技术为主线的数据库分析、设计、管理和维护知识;(4)掌握以网页制作→图像处理技术→云服务应用技术→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为主线的网站建设、管理、网络营销、运营知识;(5)掌握以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为主线的软件项目管理及测试知识;(二)能力要求1、方法能力(1)具有独立学习并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2)具有独立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3)具有独立制作工作计划、组织协调完成任务的能力。
2023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篇_2

2023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与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软件需求分析、软件系统设计、程序实现及其测试、搭建等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计算机及其相关领域从事软件的设计开发与运营维护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知识要求:(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2)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3)掌握搭建的基本知识;(4)掌握移动互联软件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
2、能力要求:(1)具备计算机程序设计开发能力;(2)具备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实现的能力;(3)具备开发互联网及移动应用软件的能力;(4)具备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能力;(5)具备文献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综合素质要求: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较强的法制观念和创新意识,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较好的身心素质。
4、适宜就业方向:在计算机软件、移动信息服务、设计与开发等行业,从事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系统开发和运营维护等工作。
三、修业年限准学制2年,学习期限为2-3年四、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毕业学分:55个学分授予学位:工学学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2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技能强,提高学生就业为基本出发点,因而其教学方式也以实践为主,并面向企业发展。
高职影视动画专业为此需引进项目化课程体系,完善和革新传统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从而提高质量,构造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课程,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方便。
高职影视动画专业特色高职影视动画专业结合了动画和漫画两者的特色,要求学生在掌握动画设计理念的同时,也要熟悉动漫设计并能实际操作。
另外,该专业也需要学生及时了解影视界的发展方向,熟悉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些都是高职影视动画专业独有的特色。
项目化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指的是在原有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以学习任务为核心,有目的的选择和安排课程内容,并完成所安排的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
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移动应用开发在当前数字化时代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手机和手机应用。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
本文将详细介绍移动应用开发人才的培养方案,以期为有志从事移动应用开发的广大学子提供一些帮助。
1. 现状分析现在的移动应用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可以提供的应用的种类越来越多,开发质量与速度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目前在移动应用开发领域中,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现有的人才:有些基础领域扎实、独立开发能力强;但同时存在缺乏系统性、专业化、和开发者之间的交流协作还不够紧密等问题。
2. 培养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处理大型项目的专业人员,同时还应该培养项目开发团体合作的技能,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团队协作工具;其次是培养移动应用开发方案的设计能力,以便能够在开发过程中及时优化程序逻辑。
3. 培养体系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需要同时考虑学生的日常实际需求。
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3.1. 优质课程建设建设优质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
课程设置要渗透着最前沿技术和实用性,平衡理论与实践,每个环节都要科学规划。
方法论上要遵循“提高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原则,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技术领域。
3.2. 实践性教学在移动应用开发过程中,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师生可以开展一些小规模的项目、结合虚拟实景仿真工具在班级内部开发,可以进行售前设计和实施案例分析,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专业实训机房支持移动应用开发需要依托先进的教学设施,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需求,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设配备先进的实训机房,提供开发所需的软硬件和各类维护保障。
通过实训机房的支持,和尔森根LMS平台的配合,学生们能够很自然地在进化的技术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与实践研究。
3.4. 按照全生命周期开发流程进行开发为了保证开发质量,我们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了更加受欢迎的专业之一。
随之而来的是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各大高校制订了相应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 前置知识和基础能力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与物理基础,如离散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
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等。
此外,基本英语能力也是必备的。
二. 课程设置和特色1. 专业核心课程(1)计算机组成原理:介绍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包括CPU、内存、外设、主板等硬件组件及功能,操作系统、文件系统、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存储管理等软件部分。
(2)数据结构:介绍线性表、树、图,及它们的存储实现方式。
(3)编译技术:介绍编译器的工作原理、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4)算法设计与分析:介绍算法的基本概念、算法计算复杂度的计算方法和常见算法的设计思路。
2. 专业选修课程(1)数据库系统:介绍数据库系统的结构、体系结构、数据库设计和管理。
(2)人工智能: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算法、应用及其发展现状。
(3)网络安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攻击与防御、加密与解密等。
(4)移动应用开发:介绍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工具和平台。
3. 实践环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需求,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故实践环节也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实践课程:编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等。
(2)项目实践:参加创新项目、竞赛项目并取得成果。
(3)社会实践:参与企业实习、科研项目等,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三. 培养目标1. 理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基本原理与应用,具有计算机系统搭建与管理能力。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掌握计算机软件相关理论知识,具有移动终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维护、单元测试能力,能够根据设计的要求开发移动设备软件和移动Web应用等专业技术技能,具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面向计算机桌面软件及移动互联网软件编程、测试、系统支持等方面领域,能够从事程序开发与应用岗位、前端开发及技术支持岗位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学制与招生对象(一)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制)。
(二)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专)毕业生和职高毕业生。
三、职业面向表1软件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四、培养规格(一)能力要求1.通用基础能力(1)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与办公软件应用能力。
(2)具备较好的计算机硬件的管理和维护能力。
(3)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与文字写作能力。
(4)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5)熟悉劳动与安全保护规程。
(6)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2.专业基础能力(1)计算机的应用及维护能力;(2)软件系统运营维护能力;(3)掌握计算机软件关键推广技术,较强的关键字推广能力;(4)熟练查询各种资料,并加以修理、分析与处理能力;(5)较强的代码阅读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和软件系统设置和维护能力。
3.专业核心能力(1)简单算法设计能力(2)数据库设计能力(3)软件界面设计能力(4)移动平台开发能力(5)对开发的移动平台的软件系统进行测试能力4.职业核心能力(1)具有获取、分析、使用信息的能力。
(2)具有对知识的抽象、概括及判断能力。
(3)具有终身学习和岗位迁移能力。
(二)知识要求(1)掌握计算机组成和操作系统基础知识(2)掌握网络基础知识(3)掌握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知识(4)掌握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知识(5)掌握数据库基础知识(6)掌握网页设计基础知识(7)掌握Android等移动平台应用开发技术(三)素质要求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文档写作与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3G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基于3G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摘要:3g技术迅猛发展,以3g为核心的移动技术已成为通信行业学习的主要领域。
高职院校作为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时,除了要求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教学课程,同时实行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满足当前市场对3g应用开发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3g;移动应用开发;学习模式中图分类号:tp311.52-4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等移动设备上的应用则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3g(3rd generation)技术即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移动蜂窝通信技术,涉及cdma、wcdma、td-scdma等通信行业标准。
当前,移动应用开发所基于的主流平台有symbian、apple ios、android等七种。
未来3g市场将以更快的速度纵向深度发展,而3g移动应用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也将快速增长。
1 3g移动应用开发人才的市场需求3g移动应用的兴起,it开发人员的市场需求快速增加,企业需要大批具备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据统计,仅2011年,3g应用开发人才的缺口就在100万人以上,然而当前市场能够满足此类需求的人才却非常少。
当前,移动应用开发所基于的主流平台有symbian、apple ios、android、linux、windows phone、webos七种。
从市场占有份额情况看,ios和android系统以其智能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发展最为迅速,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 3g移动应用开发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模式2.1 3g应用开发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3g移动应用开发人才的严重匮乏促使各方都在积极整合资源,推出专业化的3g特色教学教育。
3g移动应用开发人才的培养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因此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具有如下特点:(1)课程内容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不断融入新技术方面的应用需求,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设计,使人才培养结构更加合理。
高职 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移动应用开发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移动应用开发基础:包括移动应用开发原理、移动应用开发工具和平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前端开发:包括HTML、CSS、JavaScript等前端开发技术,以及移动端界面设计和布局等内容。
-后端开发:包括数据库设计与管理、服务器端编程语言(如Java、PHP)等后端开发技术。
-移动应用开发框架:学习常用的移动应用开发框架,如React Native、Flutter等,掌握快速开发移动应用的方法。
-用户体验设计:了解用户体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注重用户交互和界面设计的优化。
2. 实践项目:-每学期安排一至两个移动应用开发项目,让学生实际参与团队合作开发,从需求分析、设计到开发和测试全过程。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移动应用开发比赛,提供机会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技能。
3. 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实习机会,让他们接触真实项目和工作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行业交流活动,与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士互动,拓宽视野并获取行业动态。
4. 导师指导:-每位学生分配有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辅导。
-导师应鼓励学生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5. 资源支持:-提供先进的设备和软件资源,保持与行业最新技术接轨。
-建立实验室或工作室,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6. 职业素养培养:-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职业形象和自我品牌塑造。
7.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需完成一项移动应用开发相关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展示他们所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的培养方案,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将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他们可以适应移动应用开发领域的需求,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创新能力。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创业导向与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导向
鼓励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素质,提供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 服务。
创新创业教育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创业流程、商业模式、融资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提供创业实践 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创业项目,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推行小班化教学、分组教学等 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
学质量。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
养。
07 就业创业导向与 服务体系
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教育
就业导向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适应移动通信行业 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在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发展教育
移动通信行业是当前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移动通信网 络将更加快速、稳定、智能。
移动应用开发市场前景广阔,各种新型应用不断涌现,为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提供 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移动通信设备生产和销售市场持续增长,对技术销售工程师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02 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结构
基础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
实践环节与创新创业教育
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 础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 础知识。
涵盖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原理 、无线通信网络、通信协议与 标准等课程,让学生深入掌握 移动通信的核心知识。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开 设多个方向课程,如5G技术、 物联网、智能家居等,让学生 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 选择合适的课程。
中职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 培养学生具备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 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
4.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适应社会工作需求。
培养课程:1. 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等。
2. 专业课程:包括软件开发、网页设计、移动应用开发、数据挖掘与分析等。
3. 实践课程:包括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综合设计等。
培养模式: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操作和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 实习实训环节:安排学生到企业或相关机构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学以致用,获得实践经验。
3. 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辅助资源支持:提供相关图书、期刊、实验室设备等资源支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
评估与认证:1. 成绩评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实训成果和项目实践结果进行评估。
2. 综合素质评价: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3. 毕业认证:经过培养并达到一定要求的学生将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就业与发展:1.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选择从事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网络维护、信息咨询等相关职业。
2. 进一步升学:优秀毕业生可选择继续深造,攻读本科学位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3. 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为学生提供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支持,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移动应用设计教学大纲

移动应用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移动应用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发移动应用程序。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以下能力:
- 理解移动应用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掌握移动用户界面设计技巧
- 研究使用移动应用设计工具和软件
- 掌握移动应用开发的基础知识
- 能够进行移动应用设计和开发的实际项目
课程大纲
1. 移动应用设计概述
- 移动应用设计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 移动应用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移动用户界面设计
- 移动用户界面设计的基本要素
- 移动用户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 常用的移动用户界面设计模式
3. 移动应用设计工具和软件
- 常用的移动应用设计工具介绍
- 移动应用设计软件的使用技巧
4. 移动应用开发基础
- 移动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 移动应用开发平台的选择和比较
- 移动应用开发的常用编程语言和框架
5. 移动应用设计与开发项目实践
- 小组项目实践
- 移动应用设计与开发的实际案例分析
6. 课程总结与考核
-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估
- 课程总结和回顾
考核方式
-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参与度(占30%)
- 项目作品:小组项目实践的成果展示和评估(占50%)
- 期末考试: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占20%)
参考资料
- 待定
以上为《移动应用设计教学大纲》的草案,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调整。
《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标准

《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详细信息(一)课程简介《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课,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
本课程针对Android工程师岗位中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Android平台下应用程序开发技能,通过完成学习性任务,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软件设计和编码能力,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实训,培养学生在Android平台下进行程序设计、软件测试、项目实施、软件维护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能力,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专业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1.课程性质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培养目标,《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为软件技术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课,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2.课程定位本课程面向Android软件开发、Android软件技术支持以Android及软件测试三个岗位,在《3G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设计测试Android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
本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为软件专业高职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C语言程序设计》、《页面美化》、《使用Java理解程序逻辑》、《数据结构》、《使用JSP开发Web应用系统》、《Java面向对象编程》及《3G移动应用开发》等课程,具备软件开发的基础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1]、教高[2006]16号[2]、教高厅函[2007]47号[3]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培养方案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培养方案(2015版)编制单位:软件学院编制时间:2015年3月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java●高级网络技术方向H3C网络、云计算●移动互联开发方向安卓开发、物联网计算机类培养方案一、公共基础平台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设置1、公共基础平台课共36学分2、学科基础平台课共55学分二、专业培养方案网络工程专业1、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坚实宽广的计算机理论和网络工程专业基础理论,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网络工程项目设计与部署、移动互联网开发能力,具有网络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经验,具有创新、创业和服务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网络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层次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网络工程人才。
(2)专业要求掌握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具备网络组建及维护、网络互联、网络服务器配置、网络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及测试等应用能力,能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网络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掌握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熟悉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工作过程及规范,具备程序代码编写、数据库应用开发、文档编写等技能;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2、学制与学位(1)实行弹性学制。
本专业基本学制 4 年,学生可在 3-7 年内完成学业。
(2)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士学位。
3、毕业要求毕业总学分为 151学分,其中必修课 104学分(公共基础平台课36 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 55 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 13学分);选修课26学分(专业选修课22学分,公共选修课 4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 21 学分(其中包括“专项学分”5学分)。
4、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5、主干课程及教学特色课程(如双语课程、精品课程等)(1)C/C++程序语言设计(2)Java程序设计(3)Android程序设计基础(4)RFID应用开发(5)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6)计算机网络(7)计算机操作系统(8)Linux系统管理与配置(9)路由与交换技术(10)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开发(11)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12)云服务器构建与虚拟化技术(13)物联网技术导论 (14)软件工程(15)数据结构 (16)计算机组成原理6、课程安排参考表7、学期课程安排简表。
移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性质:专业拓展课程课程类别:理论含实践课程(理实结合)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适用专业:软件技术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课程的开设依据是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对本专业所面向的手机软件开发与测试、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等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课程按照理论实践一体、课外互补、课堂教学与培优工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通过班级讲授、团队学习、个体辅导、展示交流、技能大赛等手段,实现从模仿到应用到创新的高职学生递进式培养。
课程强调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针对不同环节,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以Android平台作为本门课程的主要开发平台,采用若干案例,64学时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全部安排在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室进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全程负责讲授知识,指导移动应用项目开发。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基础》、《Java桌面软件项目开发》、《Java 程序设计基础》、《Java Web应用开发》。
三、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Android平台开发相关知识,掌握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够结合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独立自主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
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坚韧不拔的性格,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沟通、自我学习的品行、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养成意识,为学生以后从事更专业化的软件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2.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Android平台的基本架构。
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移动应用开发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移动应用开发方向)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大专层次。
三、入学条件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四、学制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五年。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掌握JAVA程序设计语言、技术及主流开发、调试和测试工具;具备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上进行移动互联网应用定制、设计创新和管理维护的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实施“双证书”教育,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需要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高级或中级计算机程序员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在校期间3年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过硬编码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软件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如下所示。
结构要求支撑课程素 质 结构1.思想品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2.职业素质:具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有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结构 要求 支撑课程3.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
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 力 结 构1.具备Java EE平台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能力。
Java等2.具备中小型商务系统开发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基于Java软件项目(B/S)架构开发3.能对开发的软件系统进行测试 软件工程、软件测试、六、就业面向、岗位任务及其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嵌入式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数字家庭产品、移动终端、车载信息产品和工业控制等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iPod、数码相机与DVD、汽车导航和娱乐、车载通信、汽车电子自动控制和安全、机器人)中的软件开发、测试、运行管理以及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移动应用开发方向)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移动应用开发方向)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高等职业教育,大专层次。
三、入学条件
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
四、学制
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五年。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掌握JAVA程序设计语言、技术及主流开发、调试和测试工具;具备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上进行移动互联网应用定制、设计创新和管理维护的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实施“双证书”教育,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需要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高级或中级计算机程序员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在校期间3年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过硬编码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软件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如下所示。
六、就业面向、岗位任务及其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嵌入式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数字家庭产品、移动终端、车载信息产品和工业控制等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iPod、数码相机与DVD、汽车导航和娱乐、车载通信、汽车电子自动控制和安全、机器人)中的软件开发、测试、运行管理以及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七、应取得的资格证书及等级
2.职业(专业)技能证书
职业综合素质训练取得规定学分,思想品德操行评定合格,体能测试达标。
九、教学进程
注:1. 标明(●)符号为理论课程,考核方式为笔试;标明(○)符号为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为实务考试(含操作、口试、演示、实地调研报告等);标明()符号为理论+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为笔试+实务考试。
标明(★)符号的表示课程教学利用课余活动的形式执行;标明(周学时+w)符号的, w表示该课程综合实践周数。
2.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适合设置了不同办学方向的专业,专业未设置不同方向的,删除此栏。
2.《综合项目设计与开发》为校内或校外实践课程,学生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在校外完成综合项目开发。
时间安排在第五学期后半学期。
十、学院公共选修课程与专业平台课程
十四、师资要求
根据专业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含实训指导教师)至少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计算机或相关专业毕业,至少五年以上开发经验,担任过高级Java开发工程师,具有出色的研发技
巧及分析能力,熟悉Android平台开发技术,对技术、行业的发展有敏锐的判断力,动手能力强,善于解决应用程序中遇到的问题。
对学生认真负责、有耐心,能够完成教学工作。
十五、专业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授课内容打破教材章节局限,Java语言和软件基础课程课时较少,要想在这么
短的时间内保证每一个内容的完整性和叙述逻辑性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该课程内容有偏重、分主次地实施这些课程的教学。
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和语法后,再引入其他深层次的内容。
(二)改革课堂教学,力争精讲多练,因为计算机注重动手能力,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将每一个细节问题都阐述得极其完美,学生反而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可以多安排学生动手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思考,达到教学效果。
(三)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实践证明,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只有在学生编写和调试大量程序之后,才能获得进步,感到运用自如。
通过实践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程序设计思维培养。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概念、语法的讲解,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枯燥,学习由课堂转为日常,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改变单一考试模式。
考试是学生学习导向的指挥棒,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但是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实践性课程,单一的理论考试模式是无法掌握学生的上机操作水平的,我们建议采取“笔试+上机”的考核方式,机试成绩可以给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教材选用、题库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专业针对性、实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