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详解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17e3f52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f.png)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过程是血管壁的损伤和通透性增加,导致脑血管内和/或外的血液流出,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
CISS通常包括脑梗死和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积液等),是造成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CISS的分型包括大血管病、小血管病和心源性栓塞三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CISS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和二级预防措施。
大血管病包括大脑血管内膜增厚、动脉硬化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减肥、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脂和控制糖尿病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等以及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酮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剥除术、颅内动脉球囊扩张术、血管搭桥术等。
心源性栓塞包括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和心脏血栓。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利尿剂和心血管药物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瓣膜修复术和心房颤动消融术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CISS,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二级预防措施。
更重要的是做好日常的健康管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及时发现并控制高危因素,预防CISS的发生和复发。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b8a7ec8bd63186bcebbca2.png)
临床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⑴颈内动脉系统TIA:一侧单肢无力或轻度偏瘫,可伴有同侧 面部轻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⑵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眩晕、平衡失调、耳鸣,猝倒发作 ,共济失调等。 完全脑卒中(CS) 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 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缺血性脑血管病
张佳龙
缺血性脑血管病
1. 定义 2. 流行病学 3. 分类 4. 临床表现 5. 治疗原则与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
指一条或多条脑血管缺血 导致该供血区局灶性脑功能 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 状体征.
流行病学
• 我国脑血管发病率远高出欧美发达国家4-5倍。 • 男性多于女性,平均为1.33:1。 • 城市高于农村,工人高于农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 者,沿海地区高于内地,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北方高于南 方。 • 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带来沉重 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分类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 脑血栓形成 (三)完全卒中(CS) 脑栓塞 腔隙性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 能障碍。 • 特点: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多反复发作。 • 病因: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微栓子脱落。 • 频繁发作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
(二)抗脑水肿、降颅高压治疗
• 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大量白蛋白、呋塞米、七叶 皂苷、皮质类固醇激素 • 要点: 1.甘露醇须快速静滴 2.注意心肾功能,出入量,观察心率及心律变化 3.呋塞米易致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
(三)改善脑血循环治疗
1. 溶栓 2. 降纤 3. 抗凝 4. 抗血小板 5. 扩容
《缺血性脑血管病》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322a4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c.png)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和社会适应能力。
06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进展
01
药物治疗
近年来,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抗血小板
聚集药物、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的研发和应用。这些药物在预防和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02
死亡率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导致死 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 在急性期。
认知障碍
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导致 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 减退、思维障碍等。
0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 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
起脑部供血不足。
栓塞
来自心脏、颈动脉等部 位的栓子随血流进入颅
。
0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突然出现单侧肢体或面部麻木、 视力模糊、语言不清等症状,持 续时间短,通常在24小时内恢复
。
脑梗死
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 济失调等,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 甚至导致永久性损害。
脑栓塞
由于心脏来源或动脉来源的栓子导 致脑血管栓塞,引起相应供血区的 脑功能障碍,多见于年轻人。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 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 、如厕等,提高患者的生活 自理能力。
心理护理与支持
心理疏导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家属支持
向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 程,提供情感支持和家庭护理。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教学及宣教)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教学及宣教)](https://img.taocdn.com/s3/m/d24c702b4028915f814dc265.png)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疾病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又称脑缺血性疾病(ischemic cerebral diseases),是一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脑缺血见于多种神经外科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如脑血管病、脑肿瘤等,也可见于心脏骤停,休克等全身性病理过程,脑缺血可表现为不同形式,有局灶性和弥漫性脑缺血、永久性和暂时性脑缺血之分,但不论以何种方式出现,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和生化改变基本相似,且与脑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
脑缺血性病是一缓慢进行的病,并有突发性事件出现的可能.单纯用扩血管药物,其作用比较有限,甚至在用药的情况下还可能发生隐性脑梗死。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一)发病原因造成脑缺血的病因是复杂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①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②脑动脉栓塞;③血流动力学因素;④血液学因素等。
脑缺血性疾病1.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大脑由两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血,两侧颈内动脉供血占脑的总供血量的80%~90%,椎动脉占10%~20%。
当其中一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或闭塞时,若是侧支循环良好,可以不发生临床缺血症状,如果侧支循环不良,或有多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时,则会使局部或全脑的脑血流(CBF)减少,当CBF减少到发生脑缺血的临界水平[18~20ml/(100g·min)]以下时,就会产生脑缺血症状。
轻度的动脉狭窄不至于影响其血流量,一般认为必须缩窄至原有管腔横断面积的80%以上才足以使血流量减少。
从脑血管造影片上无法测出其横断面积,只能测量其内径。
动脉内径狭窄超过其原有管径的50%时,相当于管腔面积缩窄75%,即可认为是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程度,也就是具有外科意义的狭窄。
多条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对脑血流的影响更大,因为可能使全脑血流处于缺血的边缘状态[CBF 为31ml/(100g·min)],此时如有全身性血压波动,即可引发脑缺血。
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https://img.taocdn.com/s3/m/f53d8aa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9.png)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等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 物、抗凝血 药物、降压
药物等
手术治疗: 血管内介入 治疗、血管 内支架植入
术等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 言语治疗、 心理治疗等
2
缺血性脑血管病 的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
01
戒烟限酒: 减少烟草 和酒精的 摄入,降 低患病风 险
02
健康饮食: 多吃蔬菜 水果,少 吃高脂肪、 高糖食物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血管损伤 等
康复治疗
康复目标:恢复 患者的日常生活 能力,提高生活
质量
康复方法:包括 物理治疗、言语 治疗、作业治疗
等
康复时间:根据 患者的病情和康
复进度而定
康复效果:康复 治疗可以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复发率,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
4
缺血性脑血管病 的预后
预后因素
发病年龄:年龄越大, 预后越差
中风险
降脂药物:如他汀类 药物,可降低胆固醇 水平,减少动脉粥样
硬化风险
抗凝药物:如肝素、 华法林等,可预防血 栓形成,减少脑卒中
风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抗氧化药物:如维生素 E、维生素C等,可减
少自由基对血管的损害, 降低脑卒中风险
定期体检
01
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及时发现疾病,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
02
体检项目: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
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越 严重,预后越差
患者自身状况:患者自 身状况越好,预后越好
病程长短:病程越长, 预后越差
治疗方案:治疗方案越 合理,预后越好
康复指导
饮食调整:低盐、低脂、高纤维饮 食,避免高糖、高胆固醇食物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治PPT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b1496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7.png)
探索血管成形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扩张狭窄的 血管。
细胞治疗
研究细胞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效果,以促进脑部神经 功能恢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疾病负担
01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疾病负担,了解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
响。
危险因素
02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血症状。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通过手术剥离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恢 复颈动脉血流。
机械取栓术
利用机械装置将血栓取出,恢复脑部血流。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
通过建立新的血流通道,改善脑部供血状况。
其他手术
如脑室减压引流术等,用于减轻脑水肿、降 低颅内压。
其他治疗手段
康复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 如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等。
患者及家属的自我管理
定期复查
记录病情状况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 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记录自己的病情状况,如症状、用药情况 等,以便及时向医生反馈。
学习疾病知识
家庭支持
学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 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方法。
家属应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日常照护, 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分类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和脑 拴塞等。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高发病率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全球 范围内的常见病,其发病 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高致残率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导致的 脑组织损伤可能导致瘫痪、 失语、认知障碍等严重后 遗症。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f40a2c2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f.png)
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供血不足,引起脑 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由于血液凝固或血栓形成,导致脑部血管 阻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由于外部栓子(如血栓、脂肪栓子等)阻 塞脑部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 死。
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出血转化
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能会发生出血转化,即梗死区 继发出血。处理方法包括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预 防再次发生出血转化。
预防措施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积极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05
研究进展与趋势
Chapter
新药研发
抗血小板药物
研发更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
溶栓药物
研究新的溶栓药物,以便在发病早期进行干预,提高血管再通率和 减少脑损伤。
康复训练指导
肢体活动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 和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力量的
恢复。
认知训练
针对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可进行认 知训练,包括记忆、思维和注意力等
方面的训练。
语言训练
对于影响语言功能的缺血性脑血管疾 病患者,需要进行语言训练,以促进 语言能力的恢复。
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对康复也非常重要,患者和 家人都应该学会识别和管理情绪。
疗提供理论支持。
预防措施研究
02
研究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
综合治疗研究
03
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等多种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
果和生活质量。
06
相关疾病与并发症
基础知识心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
![基础知识心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https://img.taocdn.com/s3/m/8cceecbf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5.png)
使用机械取栓装置,如抽吸导管或支架,将血栓从血管中取出,恢 复血流。
药物溶栓
使用药物如尿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溶解血栓, 恢复血流。
血管内介入治疗
通过介入技术,在病变部位植入支架或球囊扩张血管,恢复血流。
新的研究领域
基因组学
研究基因变异与缺血性 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及预后的关系,为个体 化治疗提供依据。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较 高的复发风险,复发的次 数和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 而增加。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预防和治疗的意义
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 病对于降低患者的致残风 险、死亡风险和复发风险 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性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需 要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 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等。
联合治疗
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如药物、手术、细胞疗法等,提高治疗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脑栓塞
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伴头痛、呕吐等症状,通常在 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加重。
辅助检查手段
神经影像学检查
01
如CT、MRI等,可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变部位和程度。
脑电图
02
可检测脑部电活动,协助判断病情。
血液检查
03
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可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和凝血情况。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康复治疗
认知功能训练
通过记忆游戏、阅读等手段,提高患 者的认知功能。
肢体功能训练
通过物理治疗、针灸等手段,恢复患 者的肢体功能。
语言功能训练
通过语音治疗、语言康复等手段,恢 复患者的语言功能。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d40707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dc.png)
02
诊断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
03 介入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风险等
04
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情况、预后评估等
05
案例总结:治疗经验、注意事项等
治疗效果评估
01
评估指标:包括症状改善、功能恢复、生活质量等
02
评估方法:采用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03
评估时间: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等不同时间点进行评估
其他原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导致血 管病变,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
临床表现
01
头痛: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症 状,表现为持续性、搏动性头痛
02
头晕: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眩晕、 站立不稳等症状
03
肢体无力:患者可能出现一侧肢体 无力、麻木等症状
04
语言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语言障碍, 如说话不清、理解困难等
04
缺血性脑血管 病的临床表现 包括头痛、头 晕、肢体麻木、 言语不清等。
发病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 胞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 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血栓形成:血液中的凝血因 子异常,导致血栓形成,堵 塞血管
血管痉挛:血管平滑肌收缩, 血管畸形:先天性血管畸形,
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适用于缺血性 脑血管病患者,如脑梗 塞、脑血栓形成等
禁忌症:不适合有严重 心肺功能不全、严重肝 肾功能不全、严重出血 倾向等患者
治疗效果:介入治疗可 以改善脑血流,减轻脑 缺血症状,提高生活质 量
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 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01
术后处理:包括止血、
基础知识心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
![基础知识心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https://img.taocdn.com/s3/m/2c8cd05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d.png)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概述 • 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 临床表现和诊断 • 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 • 康复和预后 • 心脑血管病的整体管理和预防
01
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供血血 管的血流减少或中断,使脑组织 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脑部病变。
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 症等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 硬化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病因之一,形成斑块并造 成血管狭窄。
吸烟
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糖尿病
糖尿病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 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
病理生理机制
血栓形成
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局 部血流减慢,血小板聚集 形成血栓,导致缺血性脑 卒中。
吐等症状。
颅内感染
如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等 ,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 等症状,需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鉴别。
癫痫
表现为发作性的肢体抽搐、意识 丧失等症状,需要与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鉴别。
04
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
治疗方法概述
急性期治疗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应尽快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包括溶栓治疗、血管 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 ,避免糖尿病引起的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吸烟
戒烟是预防动脉粥样 硬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
饮食调整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 式。
03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超过24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咽通气道的使用方法:
反向插入法:把口咽通气道的咽弯曲面朝向上颚 部从臼齿处放入,插入约2/3处在进行180°翻转, 然后顺着舌形插入口腔。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 情,及时抢 救护理
血压的观察
血压<180/110mmHg,不需降压治疗,密切观察 血压变化
血压≥200/105mmHg,应遵医嘱缓慢降压治疗, 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防止血压降得过低 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
缺血性脑血管病 患者的护理
1
概
述
2 3
4 5 6
护理评估 护理问题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概述
脑神经
12对:1嗅2视3 动眼4滑5叉6外
脊神经
31对:C8, T12,L5, S5,V1
展7面8听9舌咽
10迷走11副12 舌下
概 述
脑梗死 ☞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 血液供应障碍,是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 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管腔狭窄、 闭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 应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相应的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 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 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 缺损。
动脉粥样硬化性 血栓性脑梗死
脑栓塞
概 述
调查显示: 我国城市居民死因中脑卒中居于首位
流 行 病 学
农村居于第二位。 高发病率:年发病率120-180/10万人口 每年新发病例>200万 高死亡率:年死亡率80-130/10万人口 每年死亡病例>150万 约占所有疾病的10%
高致残率:存活者中3/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
护理措施
生活、安全护理
意识障碍及躁动不安的病人,床旁应加护栏,以防坠床,必
要时使用约束带加以约束。
呼叫器和经常使用的物品应置于床头病人伸手可及处。 对步行困难、步态不稳的患者,注意其活动时的安全保护, 地面保持干燥、平整、防滑、防湿;并注意清除环境中的障 碍物,以防跌倒;走道及卫生间等活动场所应设置扶手;病 人如厕、沐浴、外出有人陪护;病人在行走时避免大声呼唤, 以免分散注意力。 上肢肌力下降者,不要自行打开水或用热水瓶倒水,防烫伤。 感觉障碍者禁用热水袋。
40%重度致残
概 述
病 因
脑血栓形成
最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其次 为高血压、糖尿病, 较少见的有脑动脉炎、 动脉畸形、血流动力 学异常、血液成分改 变等。
脑栓塞
栓子以心源性脑栓 塞最常见。房颤为最常 见原因。
临床表现
1、好发中老年人,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动脉硬 化者,多伴三高病史,男性多于女性; 2、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不少病人睡眠中发生, 次晨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瘫痪。多数病人意 识清楚。根据脑血管闭塞的部位及梗死的范围, 常见神经系统缺损表现:失语、偏瘫、偏身感觉 障碍
鉴别诊断:1、脑出血;
2、蛛网膜下腔出血
护理评估
健康评估:询问病因及起病时间方式;发病前驱症
状;病前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吸烟、饮酒。
临床症状观察与评估:1.评估有无发病诱因
2.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性检查评估:头颅CT脑梗死发病后24h一般无
影像学改变,4h后出现低密度灶。
护理评估
觉醒障碍
嗜睡
昏睡 昏迷
热 水 袋 烫 伤
护理措施
评估吞咽障碍的程度
维持足够 的营养摄 入,保证 喂养安全
饮食护理: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选择软饭、半 流或糊状食物,避免粗糙、干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少 食多餐。进食时宜取坐位或半坐位,喂食时应将食物送 至口腔健侧近舌根处。必要时将食物药物研碎,以利吞 咽。每餐适量要适当,喂饭、喂水时不宜过急,遇呕吐 或反呛时应暂停,不宜过饱,更不要暴饮暴食。
运动反应:6按吩咐运动,5刺痛定位,4刺痛躲避,3异常 屈曲,2异常伸展,1无反应
护理评估
洼田饮水试验 检查方法: 患者端坐,喝下30毫升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喝呛咳 情况。 1级(优)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 2级(良)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 3级(中)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 4级(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 5级(差)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1] 评定: 正常:1级,5秒之内; 可疑:1级,5秒以上或2级; 异常:3~5级
0级:完全能独立,可自由活动。 1级:需要使用设备或器械。
2级:需要他人帮助、监护和教育。
活动能力 评估
3级:既需要帮助,也需要设备和器械。
4级:完全不能独立,不能参加活动
护理评估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包括睁眼反应E4、语言反应V5、 运动反应M6。总分范围3-15分。总分低于7分为浅昏迷,低 于3分为深昏迷。 睁眼反应:4自发睁眼,3呼唤睁眼,2刺痛睁眼,1不能睁 眼 语言反应:5正常交谈,4语言错乱,3只能说出不适当单词, 2只能发音,1无反应
目 标
预防并发症发生
护士加强与患者沟通,促进语言、 肢体功能恢复。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 情,及时抢 救护理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及伴随症状 如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及神经功能缺失的进展和改变。
准备好急救物品与药品
出现脑疝表现时及时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采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注意有无呼吸障碍;应用口咽通 气道在口腔喉部预防舌后坠;定时翻身拍背。
护理问题
肢体瘫痪、麻木、无 力—由于脑梗死神经
功能受损所致
脑疝、意识障碍—由于大面积
脑梗死,神经功能改变所致
吞咽困难—由于意识障碍、
延髓麻痹所致
护理问题
并发症—压疮、吸入性肺炎、
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
语言沟通障碍—由于大脑语
言中枢优势半球受损导致各种 情况失语
脑卒中后抑郁—由
疾病引起
护理目标
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变化,及时抢救。 护士能够维持患者呼吸功能,保 持气道通畅。
意识内容障碍
意 识 障 碍
意识模糊 谵妄状态
护理评估
0级:肌肉无任何收缩(完全瘫痪)。 1级:肌肉可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起。
肌力评估
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但未达到正常
5级:正常肌力。
护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