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doc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doc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瘻;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卷《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瘵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碑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痿——切开挂线法;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一雷公藤制剂15.吴师机的《理漁骈文》专述药膏的外治法,总结了不少治疗学上的新成就。

16.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一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 '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全生派一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謄,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一、概述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中医在外科领域的
应用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外科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提供相应的表格供参考。

二、中医外科学分类表
下表列出了常见的中医外科学分类和相关疾病。

三、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表
下表列出了常见的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和对应的疾病。

请注意,以上表格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和疾病应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和诊断进行具体选用。

四、结论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以中药和各种中医疗法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疾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对中医外科学的分类和相关治疗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展望中医外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扩展等。
3
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探讨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对传统医学发 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中医外科学相关专业书 籍
推荐几本与中医外科学相关 的专业书籍,供进一步学习 和深入了解之用。
中医外科学相关期刊论 文
介绍一些与中医外科学相关 的期刊论文,并指导学生进 行学术论文阅读和写作。
中医外科病证及其诊治
病证分类
探讨中医外科疾病的分类方法,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病情判断和诊断。
诊断和治疗方法
介绍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手术操作技术。
手术和操作技术
深入了解中医外科手术和操作技术,包括手术器械的使用和操作步骤。
中医外科学研究热点
中医外科与现代医学的交 叉研究
探索中医外科学与现代医学的 结合,研究二者之间的互补性 和发展方向。
中医外科学相关学术会 议论文
提供一些中医外科学领域的 学术会议论文,鼓励学生参 与学术交流和研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中医外科学》课程的PPT课件!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中国传统医学中外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精彩的学习之旅!
中医外科学概述
1 定义和历史渊源
探索中医外科学的定义、起源及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性。
2 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详细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
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外科 治疗研究
介绍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外科 治疗研究,探讨其在疾病治疗 中的应用。
中医外科药物疗效评价研 究
研究中医外科药物的疗效评价, 推动传统药物在外科学中的应 用。

中医外科学名解

中医外科学名解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总称。

疡科及外科。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7.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常见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8.盘根: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

9.跟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称为痔。

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的病理改变,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

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15.痰:外科之痰多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性。

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皮里膜外表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学之结核病。

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猴年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石,故称之谓岩。

18.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因素统称为毒。

19.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部位辨证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肿肿的性质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中医外科学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考点引流法、垫棉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引流法在脓肿切开或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愈合。

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引流等。

药线引流俗称纸捻或药捻,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导管引流将导管(或塑胶管或橡皮管)插入疮口中,引导脓水外流的一种引流方法。

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或腹腔手术后;扩创引流是应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

适用于痈、有头疽等脓肿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脓等,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者。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

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坠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第二单元疮疡【疖】※考点疖的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考点疖的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导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考点疖的临床表现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一)起源: 原始社会——周代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四)成熟: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1、形成学术流派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1、“正宗派”: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

代表人物:明·陈实功代表著作:《外科正宗》。

学术思想:重视脾胃。

学术成就:外治法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代表人物:清·王维德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

(阴疽的治疗,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

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代表人物:清·高锦庭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现代中医外科学在传统理论的基 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不断
创新和发展。
中医外科学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 用,涉及的疾病范围不断扩大,
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医外科学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 重要进展,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
有力支持。
02
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皮肤、肌肉、骨骼等人体外部 器官的疾病。
清淡易消化
药膳食疗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采用药膳食疗, 调理身体状况。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油 腻和刺激性食物。
05
中医外科疾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痤疮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内外兼治,综合调理
详细描述
中医治疗痤疮注重内外兼治,综合调理。内治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等,旨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 外治法包括中药面膜、熏洗、涂擦等,以消炎、杀菌、止痒、收敛为原则。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情志调 护等综合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全面改善痤疮症状。
03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通过煎煮或中成药的 方式进行治疗。中药内服主要针对全身症状进行调理,改善 患者体质,增强抵抗力。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成粉末或制成膏药,直接敷于患处,以达到局部治 疗的效果。中药外敷常用于疮疡、跌打损伤等外科疾病,具 有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以达 到治疗目的。针刺疗法对于各种痛证 、痹证等有较好的疗效。
艾灸疗法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在穴位 上施灸,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艾 灸疗法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及 寒证。

《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

《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

《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511 适用专业:中医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40学时总学分数:2.5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介绍了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基本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名词术语解释,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治法和中医外科调护。

授课过程中要侧重介绍中医外科学特点,要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并要求学生掌握外科的专用方剂及外治药物的各种剂型、适应证、用法等。

各论为临床篇,以中医病名为主(无恰当中医病名者则用西医病名)分章列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病、乳房疾病、瘦、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疾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及外科其他疾病。

要重点介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

2.课程性质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拼证论治规律及预防知识,熟恶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内、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以及急诊处理原则:了解某些疑难病的诊治要点,构建中医外科临床思维与技能,能够举一反三,在面对更多外科疾病时,有能力去思辨,进而制定出诊治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40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是中医专业必修课程。

4.课程作用《中医外科学》是中医临床专业的主干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

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适用于中医学专业)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适用于中医学专业)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41.0.1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Surgery of TCM开课(二级)学院:曙光临床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6学分学时:85学时(课堂授课70学时,见习15学时)。

前期课程: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考核方式: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小测验50%,考勤5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外科学是祖国医学研究人体外部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教学内容分总论与各论两个部分。

总论共分七章,包括:中医外科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的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治法、中医外科调护;各论分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病及其他外科疾病等九章。

本课程的特点是根据人体“内外统一”的理论去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并运用全身与局部相结合的医疗方法防治外科疾病。

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据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以及操作技能,了解一些少见病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

Surgery of TCM is a clinical study on the exterior diseases of human body.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ntroduction and other separate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es seven parts, which are the Introduction on Development of Surgery of TCM, the Range of Surgery of TCM, Rule of Disease Naming and Basic Technical Terms, Etiology and Mechanism of Disease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Diseases, Principles of Treatment on Diseases and Nursing on Diseases. Other chapters include Skin and External Diseases, Diseases of Breast, Cervical Mass, Tumor, Skin Diseases, STD, Diseases of Anus or Rectum, Diseases of Urinary System and Infertility, Peripheral Blood Diseases and so on. The feature of the course is to research on the hap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tegration of Interior and Exterior and to treat and prevent surgical diseases by means of combining the whole and the regional.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regulation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common diseases in the field of Surgery of TCM and practice skills, knowing the cause and treatment of some rare diseases through class and clinical study.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中医外科学是祖国医学研究人体外部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的特点是根据人体“内外统一”的理论去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并运用全身与局部相结合的医疗方法防治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中医外科学》课程思政案例

《中医外科学》课程思政案例

《中医外科学》课程思政案例一、课程背景《中医外科学》是我国中医药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中医在外科领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

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具备中医药特色的外科人才。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中医外科临床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中医药人才。

三、思政案例及分析案例一:中医外科发展与国家政策1. 教学内容: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国家政策。

2. 思政教育:分析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政策,引导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 教学策略: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医外科学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中医药事业。

案例二:医德医风教育1. 教学内容:介绍中医外科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 思政教育:通过讲解典型医德医风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3. 教学策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医德医风的重要性,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三:中医药文化传承1. 教学内容:介绍中医外科学在中医药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思政教育:分析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热爱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3. 教学策略: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医外科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培养:通过临床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估学生的中医外科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传统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将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外科领域的一门医学学科。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
1
与中医整体理论相结合
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外科学逐渐融入
了中医整体理论,并形成了独特的外科
治疗方法。
3
古代外科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以及中草药的内服外敷治疗。
中医外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医外科学的更深入研究,未来中医外科学有望发展出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总结和展望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广阔前景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患者提供了独特的 治疗选择。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医家开展 了一系列的外科手术和治疗。
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在现代,中医外科学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和应用,为临床外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1 阴阳平衡
中医外科学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以维护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2 气血调理
通过调理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3 经络通畅
通过舒通经络,增强身体的循环系统功能。
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创伤外科
中医外科学在创伤外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包括创伤处理和伤口愈合。
整形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推拿和穴位按摩等方法, 改善面部和身体的整形效果。
骨科
通过中医的草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和预防骨科 疾病。
肿瘤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辅助传统肿瘤治疗,缓解治疗 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完)

中医外科学(完)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疮疡第一节疖☯疖是发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发生的感染,或皮脂腺、污腺发生的感染。

☯其特征为:局部色红、灼热、疼痛,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6cm 之间,脓出即愈。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发病为多。

好发于头面、颈项、臀部等处。

本病应与痈、颜面部疗疮、有头疽、脂瘤染毒、囊肿型粉刺相鉴别。

☯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暑湿蕴结证,治宜清暑化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体虚毒恋证,治宜扶正解毒,方用四妙汤加减。

第二节疔颜面部疔疮☯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颜面部疖、痈。

其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之状。

☯热毒蕴结: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火毒炽盛: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手足部疔疮☯手足部疗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生于指头顶端者,叫蛇头疔;发于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于甲后者,叫蛇背疗;生于手指螺纹的,叫螺疗;生于手指骨节间的,叫蛀节疔;一指通肿者,叫泥鳅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者,叫鱼肚疔或蛇腹疔;生于手掌中心者,叫托盘疔;生在足掌中心者,叫足底疗。

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

☯火毒蕴结: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加减。

☯脓毒蕴结: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烂疔☯烂疔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易于腐烂,病势凶险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

☯湿火蕴结: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革藓渗湿汤加减。

☯毒人营血:法:清营凉血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疫疔☯疫疗是皮肤接触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种特殊疗疮,具有传染性,又称为“鱼脐疗”、“紫燕疔”。

其特点是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或泞发走黄。

☯内治法参照“颜面部疔疮”。

另内服蟾酥丸6粒,分2次吞服。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 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与优势
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注重内外兼治和预防保健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多样,包括 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可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
中医外科学对于一些常见病和疑 难杂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 在软组织损伤、骨折和关节脱位
其他外科疾病
总结词
其他外科疾病包括烧伤、冻伤、疮疡等,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需要中医外科的参与。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对于烧伤、冻伤、疮疡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如中药外敷、拔罐等,能够有效地缓 解症状和促进愈合。
CHAPTER
04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01
02
03
中药内服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 的中药方剂进行内服,以 调节身体内部环境,达到 治疗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体内部 脏腑和外部形态是相互关联的,人体 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外部 形态和表现来推断。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针灸、推拿、拔罐等治 疗手段。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方法包括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形态和表现,询问病人的病情和症 状,以及通过切脉等手段来诊断疾病。同时,中医外科学也采用针灸、推拿、 拔罐等治疗手段来治疗疾病。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的现代应用
临床应用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在慢性病、老年病、康复期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跨学科合作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需要与现代医学的多个学科进行合作 ,如骨科、神经科、心血管科等,以实现优势互补和最佳 治疗效果。

2021中医学 《中医外科学》学习指南

2021中医学 《中医外科学》学习指南

中医外科学学习指南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外科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外科学的专业思想。

2.了解中医外科在世界医学领域中有过领先地位的成就和近年的发展,引导学生为创建中医外科的新成就去探索。

3.了解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疾病命名原则。

4.掌握外科基本术语。

【教学内容】1.介绍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

2.讲解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和创造发明。

重点介绍陈实功、王维德、高锦庭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

3.强调近年来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和新成就。

4.介绍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和特点。

5.举例说明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

6.讲解外科基本术语。

第一章中医外科常用技术【目的要求】1.掌握药物疗法的适应症,用法及注意事项。

2.熟悉中医外科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

3.了解外科其他外治方法。

【教学内容】1.重点讲解外治药物疗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阐明中医外治法的机理。

2.介绍临床常用的手术疗法。

3.讲解其他外治方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第二章外疡外疡有阴证、阳证的区别,对外疡的辨证施治是中医外科的特色。

通过学习要熟悉外疡的病因病机,掌握外疡的辨证论治规律和预防措施以及内治、外治常用方药。

概论【目的要求】1.结合总论内容,掌握阳证外疡、阴证外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

2.熟悉外疡的特殊形态和肿痛痒脓的辨识方法。

【教学内容】1.介绍外疡的概念。

2.外疡的成因。

强调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导致机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脓”。

3.按外疡的初期、中期(成服期)、后期(溃荡期)分述其分期及转归。

4.外疡的特殊形态肿和痛痒脓的辨识方法。

重点讲解内治原则及外治方法。

消法中以清热解毒法最常用。

外治分阴证、阳证,按初期、中期(成服期)、后期(溃疡期)不同时期的治疗。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二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二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头炎等
五、劳伤虚损 机理:
劳力、劳神、房劳,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 和,正气亏损 ★ 肾虚,风寒痰浊入侵——流痰 ★肾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瘰疬 ★肝肾不足,寒湿外侵——脱疽,或阳痿 ★劳力过度,久行久立——下肢筋瘤等
六、感受特殊之毒
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疫毒。
特点:
发病急,传染性,常伴疼痛、瘙痒、麻木、 发
中医外科学
第二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主讲:李先强
细目一 致 病 因 素
一 、外感六淫:
★ 包括风、寒、暑、湿、燥、火。 ★ 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
风邪 特性:
★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发病迅速,多 为阳证。其性上行,多侵犯上部。
致病特点:
★其肿宣浮,皮色或红或不变, ★发病迅 速,痛无定处,走注甚速, ★全身有:恶风、头痛、发热等
★全身症状:口渴胸闷,神疲乏力
湿邪: 特性:
★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着粘滞。 ★湿多与风、寒、热、痰等合而致病
致病特点:多发于身体下部
★下肢:臁疮、脱疽、丹毒 ★膀胱: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等,如
血淋、石淋 ★肌肤:湿疮、水疱、脓疱疮
燥邪:分为凉燥和温燥 特性:
★其性干涩,易伤阴液
致病特点:
★脾胃湿热内蕴——痤疮 ★肝郁胃热——乳痈 ★心火旺——口舌生疮
体表病变影响脏腑
★疮疡可毒攻脏腑——颈痈、疔疮、有头疽并 走黄、内陷
谢谢!
治疗对邪正盛衰的影响
★阳证疮疡初期,过用寒凉,损伤正气,气 血凝滞,毒聚不散
★疮疡脓成,脓液没有及时排出,毒留肌肤 筋骨,甚而内攻脏腑
★重症或久病伤正,阳证实证转为阴证虚证
二、气血凝滞
气血凝滞是指气血生化不及或运行障碍而致 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1.第六节无头疽无头疽是多种发生在骨骼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的统称。

其特点是漫肿色白,疼痛彻骨。

难消,难溃,难敛,并能形成瘘管。

如发于长骨者多损骨;发生于关节的,易造成畸形,《外科证治全书》云:“阴疽之形,皆阔大一,根盘坚硬,皮色不变,或痛或不痛,为外科最险之症。

”临床上常见的附骨疽及环跳疽是无头疽的代表性疾病,本节重点介绍。

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附骨疽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

《备急千金方》云:“以其无破,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

”本病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名称:如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于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胫部的,叫股胫疽等:病名虽异,但其病变部位均在四肢长骨,病因、证治大致相同,故合并论述,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病因病机]疗疮、疖、痈等发病后,由于治疗护理不当;或麻疹、猩红热、伤寒等病后,患者因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湿热余毒壅盛,深窜人里,留于筋骨,使经络阻塞,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为本病。

或由于外来伤害,尤其是开放性骨折,局部骨骼损伤,复因感染邪毒,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隔。

血留筋骨为患。

[诊断]好发于2—10岁的男孩。

多发于四肢长骨,发病部位以胫骨为主,其次为股骨、肱骨、桡骨。

发病急骤,先有全身不适,寒战,高热达39℃一40℃,口干,溲赤,便秘;初起患肢疼痛彻骨,1—2日内即不能活动。

继之皮肤微红微热,胖肿骨胀。

如发生在大腿部时,红肿则不易觉察,病变的骨端具有深压痛和叩击痛,可作为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大约在发病后3—4周化脓,此时身热持续不退,局部色红胖肿.骨胀明显。

溃脓后,脓出初稠后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口则成窦道。

患处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药线或探针探之,常可触及粗糙死骨,此时即转为慢性附骨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致病因素要点:1.外感六淫致病2.情志内伤致病3.饮食不节致病4.外来伤害致病5.劳伤虚损致病6.感受特殊之毒致病7.痰饮瘀血致病细目二:发病机理要点:1.邪正盛衰2.气血凝滞3.经络阻塞4.脏腑失和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细目一:辨病要点:1.辨病的概念2.辨病的方法细目二:阴阳辨证要点: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2.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细目三:部位辨证要点: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细目四:经络辨证要点:1.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2.引经药细目五:局部辨证要点:1.辨肿2.辨肿块结节3.辨痛4.辨痒5.辨脓6.辨溃疡7.辨出血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细目一:内治法要点:1.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细目二:外治法要点:1.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2.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3.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4.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5.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6.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第四单元疮疡细目一:疖要点:1.疖的定义与特点2.疖的病因病机3.疖的临床表现4.疖的治疗方法细目二:疔要点:1.疔的特点与种类2.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3.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4.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5.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6.疗的内治法原则细目三:痈要点:1.痈的概念与特点2.痈的病因病机3.痈的辨证论治方法4.颈痈的特点与治疗细目四:发要点:1.发的含义与特点2.锁喉痈、臀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细目五:有头疽要点:1.有头疽的特点与病因病机2.有头疽的临床表现3.有头疽的内治与外治方法细目六:流注要点:1.流注的特点与病因病机2.流注的临床表现3.流注的内治与外治方法细目七:丹毒要点:1.丹毒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2.丹毒的病因病机3.丹毒的内外治法细目八:走黄与内陷要点:1.走黄与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2.内陷的分类3.走黄与内陷的治疗原则第五单元乳房疾病细目一: 概述要点:1.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2.乳房肿块检查法细目二: 乳痈要点:1乳痈的病因病机2.乳痈的临床表现3.乳痈的辨证论治及成脓期切开术的要求4乳痈的预防与调护细目三:粉刺性乳痈要点:1.粉刺性乳痈的概念与特点2.粉刺性乳痈的鉴别诊断细目四:乳漏要点:1.乳漏的病因病机2.乳漏的外治法细目五:乳癖要点:1.乳癖的概念与特点2.乳癖的病因病机3.乳癖的临床表现4.乳癖的辨证论治细目六:乳核要点:1.乳核的特点与临床表现2.乳核的辨证论治细目七:乳岩要点:1.乳岩的发病情况与特点2.乳岩的临床表现3.乳岩的辨证分型治疗。

4.乳岩与乳癖、乳核的鉴别第六单元瘿细目一:气瘿要点:1.气瘿的病因病机2.气瘿的临床表现3.气瘿的内治法与预防细目二:肉瘿要点:1.肉瘿的概念、特点及病因病机2.肉瘿的辨证论治细目三:瘿痈要点:1.瘿痈的含义与特点2.瘿痈的诊断3.瘿痈的内外治法细目四:石瘿要点:1.石瘿的含义与特点2.石瘿的病因病机与诊断3.石瘿的治疗原则第七单元瘤、岩细目一:脂瘤要点:1.脂瘤的概念2.脂瘤的诊断3.脂瘤的治疗细目二:血瘤要点:1.血瘤的概念2.血瘤的诊断3.血瘤的治疗细目三:肉瘤要点:肉瘤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特点细目四:失荣要点:1.失荣的概念2.失荣的病因病机3.失荣的临床表现4.失荣的辨证论治方法第八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细目一:热疮要点:热疮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细目二:蛇串疮要点:1.蛇串疮的概念与特点2.蛇串疮的辨证论治细目三:疣要点:1.不同疣的特点与好发部位2.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的治疗细目四:癣要点:1.头癣、手足癣、体癣和花斑癣的临床特点与诊断2.癣的治疗方法细目五:脂溢性皮炎要点:1.脂溢性皮炎的概念与特点2.脂溢性皮炎的辨证论治细目六:油风要点:1.油风的概念与特点2.油风的辨证论治细目七:黄水疮要点:1.黄水疮的概念与特点2.黄水疮的辨证论治细目八:虫咬皮炎要点:1.虫咬皮炎的概念与特点2.虫咬皮炎的辨证论治细目九:疥疮要点:1.疥疮的病因病机2.疥疮的临床特点3.疥疮的治疗与预防细目十:湿疮1.湿疮的临床特点2.湿疮的病因病机3.湿疮的辨证治疗4.婴儿湿疮的病因、辨证论治细目十一:接触性皮炎要点:1.接触性皮炎的诊断要点2.接触性皮炎的治疗3.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疮、颜面丹毒的鉴别细目十二:药毒要点:1.药毒的病因病机2.药毒的诊断、治疗与预防调护细目十三:瘾疹1.瘾疹的病因病机2.瘾疹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细目十四:牛皮癣要点:1.牛皮癣的皮损特点2.牛皮癣的治疗细目十五:白疕要点:1.白疕(寻常型)的皮损特点2.白疕(寻常型)的辨证治疗细目十六:淋病要点:1.淋病的病因病机2.淋病的诊断3.淋病的辨证论治4.淋病的其他治疗方法细目十七:梅毒要点:1.梅毒的病因病机2.梅毒的诊断3.梅毒的辨证论治4.梅毒的其他治疗方法细目十八:尖锐湿疣要点:1.尖锐湿疣的病因病机2.尖锐湿疣的诊断3.尖锐湿疣的鉴别诊断4.尖锐湿疣的辨证论治5.尖锐湿疣的其他治疗方法第九单元肛门直肠疾病细目一: 痔要点:1痔的概念与分类2.内痔的病因病机3.内痔、外痔、混合痔的诊断4 痔的治疗细目二: 息肉痔要点:1.息肉痔的概念2.息肉痔的病因病机3.注射疗法、结扎法、电烙法的适应证细目三:肛隐窝炎要点:1.肛隐窝炎的并发症2.肛隐窝炎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及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细目四:肛痈要点:1.肛痈的定义及病因病机2.肛痈的诊断3.肛痈的治疗细目五:肛漏要点:1.肛漏的病因病机2.肛漏的诊断与分类3.肛漏的挂线疗法和切开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治疗原理4.肛漏手术注意事项细目六:肛裂要点:1.肛裂的定义与病因病机2.肛裂的主要症状与分类3.肛裂的辨证论治4.肛裂手术治疗的不同方法及其适应证细目七:脱肛要点:1.脱肛的定义及病因病机2.脱肛的症状与分类3.一度直肠黏膜脱垂与内痔脱出的鉴别4.脱肛的内治法5.脱肛的其他疗法细目八:锁肛痔要点:1.锁肛痔的主要症状及常用检查方法2.锁肛痔的治疗原则第十单元泌尿男性疾病细目一:子痈要点:1.子痈的含义2.子痈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细目二:子痰要点:1.子痰的含义2.子痰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细目三:阴茎痰核要点:1.阴茎痰核的临床表现2.阴茎痰核的辨证论治细目四:尿石症要点:1.尿石症的病因病机2.尿石症的诊断3.尿石症的治疗方法细目五:慢性前列腺炎要点:1.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2.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3.慢性前列腺炎的辨证论治细目六:前列腺增生症要点:1.前列腺增生症的主要临床表现2.前列腺增生症的辨证论治3.前列腺增生症的其他疗法第十一单元其他外科疾病细目一:冻疮要点:1.冻疮的临床表现2.严重全身冻疮的急救和复温方法细目二:烧伤要点:1.烧伤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烧伤深度的分类2.重度烧伤的辨证分型、治疗原则3.中小面积烧伤创面的正确处理细目三:毒蛇咬伤要点:1.我国常见毒蛇的种类、有毒蛇与无毒蛇在形态和齿痕上的区别2.毒蛇咬伤的病因病机3.毒蛇咬伤的治疗措施细目四:破伤风要点:1.破伤风的病因病机2.破伤风的临床表现3.破伤风的治疗原则细目五:肠痈要点:1.肠痈的病因病机2.肠痈的诊断3.肠痈的辨证论治4.肠痈的其他疗法第十二单元周围血管疾病细目一:股肿要点:1.股肿的含义与特点2.股肿的病因病机3.股肿的诊断4.股肿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血栓性浅静脉炎要点:1.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机2.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类型3.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辨证论治细目三:筋瘤要点:1.筋瘤的定义与特点2.筋瘤的治疗方法细目四:臁疮要点:1.臁疮的病因病机2.臁疮的局部辨证3.臁疮的内、外治疗原则细目五:脱疽要点:1.脱疽的定义、特点与病因病机2.脱疽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脱疽的辨证论治4.脱疽的其他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