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胃炎150例
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
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肝胃虚寒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辩证类型,主要表现为肝气不舒、脾胃功能减弱、阳气不足等症状。
对于这种病症,中医药学中有一种基础方剂被广泛使用,那就是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汤方是由吴茱萸、干姜、陈皮、生姜等药物组成的,其中吴茱萸是君药,干姜、陈皮、生姜是臣药,而甘草则是佐药。
君药在方剂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具有疏肝理气、温中散寒的功效。
吴茱萸是一味温中药,能够温暖肝胃,促进消化功能,调节脾胃功能,使之恢复正常。
同时,吴茱萸还具有行气解郁的作用,可以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不适症状,如胸闷、脘腹胀痛等。
因此,吴茱萸在吴茱萸汤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臣药在方剂中起到辅助君药的作用,它们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增强君药的功效。
干姜、陈皮、生姜都是温中散寒的药物,可以帮助吴茱萸温暖肝胃,促进消化功能。
同时,这些药物还具有行气解郁、理气健脾的作用,可以缓解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调节脾胃功能。
佐药在方剂中起到调和其他药物的作用,它能够增加方剂的稳定性,并且减少其他药物的副作用。
甘草是一味常用的佐药,它具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可以减轻吴茱萸和臣药的刺激性,使方剂更加温和。
此外,甘草还具有补中益气、和中缓急的作用,可以加强吴茱萸汤方的整体功效。
总结来说,吴茱萸汤方剂中的君药吴茱萸、臣药干姜、陈皮、生姜以及佐药甘草在药物配伍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们相互协同,共同发挥作用,达到温暖肝胃、疏通气机、调节脾胃功能的目的。
因此,在中药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非常重要,合理搭配各种药物,才能发挥最好的疗效。
吴茱萸汤方剂是一种经典的方剂,主要适用于肝胃虚寒上逆的病症。
根据中医理论,肝胃虚寒上逆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
这种病症的发生与肝胃功能减弱、阳气不足有关。
吴茱萸汤方剂中的药物具有温中散寒、行气解郁的作用,可以调理肝胃,促进消化功能,缓解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
根据中药的药性归经,吴茱萸属于温中药,归于肝经;干姜、陈皮、生姜属于温中药,归于胃经;甘草属于平和药,归于脾、肺经。
吴茱萸汤的临床扩大运用
吴茱萸汤的临床扩大运用【摘要】目的:扩大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
方法:临床运用吴茱萸汤治疗眩晕、头痛、胃脘痛、休息痢。
结果:四证治疗后愈而不复。
结论:吴茱萸汤治疗肝胃虚寒之证,收到了异病同治的满意疗效。
【关键词】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具有暖肝温胃,降逆止呕之功。
笔者师仲景之法,辨证运用本方于临床,每收捷效。
现举例概述如下:1眩晕症病例一:李××,女,56岁,2005年5月12日初诊。
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反复发作两年余。
2003年春发病以来,已六次发作,四次住院治疗,均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
五天前晨起时,突感头晕目眩,旋转不定,如坐船中,耳如蝉鸣。
前医给予静脉补液、能量合剂、维生素B6、安定等不见减轻,半夏天麻白术汤连进三剂不应,今来门诊。
其症同前,两目紧闭,抱头路卧,时吐清涎,呻吟不止,畏寒喜暖,四肢发凉,食入即吐,大便五日未行,脉弦细,舌质淡、苔滑岛而厚腻。
血压140/90mmHg。
辨证:肝寒犯胃,浊阴上扰。
治则:暖肝温胃,升清降浊。
处方:吴茱萸24g,人参9g,生姜30g,大枣3枚。
一剂,水煎频服,为防格拒,热药冷饮。
药进半剂,呻吟渐止;药尽而安然入睡。
次晨,自觉诸证大减,呕吐停止,已能举目环视,进牛奶半杯。
嘱原方再进。
药服二剂。
已能坐起进食,除肢体困倦、耳塞头沉、食少纳呆外,余症均消。
脉现缓象,舌质转淡红,白腻厚苔已退大半。
清升浊降,守法再凋。
处方:吴茱萸9g,党参12g,半夏9g,白术12g,陈皮6g,砂仁6g,生姜12g,大枣3枚。
水煎服,隔日一剂。
连进五剂,停药观察二年,未见复发。
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眩晕一症,多因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精亏损所致,而本例眩晕反复发作达两年之久,非痰、非火。
乃因平素脾胃不健,肝寒犯胃,浊阴久蕴.循经上犯所致。
浊阴之邪循肝经上犯清窍,则头晕耳鸣;中焦虚寒,胃阳不振,则畏寒喜暖、四肢发凉;寒凝中焦,脾被湿困,胃不受谷,则食入即吐、时吐清涎;舌质淡、苔白腻等,均为浊阴中阻之象。
解析名方: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肝胃虚寒者可用
解析名方: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肝胃虚寒者可用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今天给大家讲讲名方:吴茱萸汤此方出自《伤寒论》,原文如下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2、难点一、吴茱萸汤证究竟是阳明病?还是少阴病?还是厥阴病?亦或是杂病?二、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的表现究竟是什么?是呕吐吗?三、第378条为什么只吐涎沫?会不会吐食物呢?3、讲解在《伤寒杂病论》中,吴茱萸汤证的条文如上,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篇各1条,杂病的呕吐1条。
是否可以认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和杂病都有吴茱萸汤证呢?看起来确实如此,比如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语气是很肯定的,属阳明,就是阳明病。
同样,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语气也是很肯定的,就是少阴病。
反倒是第378条没有说是属厥阴或者厥阴病,但从实际内容来看,却只有这一条是真正的厥阴病。
那我们就要弄清楚,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的表现是什么?从上述4条原文来看,共有的表现是呕吐。
呕吐是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表现吗?也就是说见到呕吐就能用吴茱萸汤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呕吐的实际病位在胃,病机是胃气上逆。
也就是说,吴茱萸汤证可以有呕吐,甚至可以说,吴茱萸汤证必须有呕吐,但呕吐却并不都吴茱萸汤证。
那吴茱萸汤治疗的呕吐有什么特征呢?吴茱萸汤治疗的呕吐必须是肝寒犯胃的呕吐,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的原因是肝寒,即只有肝寒犯胃导致的呕吐才是吴茱萸汤证。
吴茱萸汤证的呕吐必须有肝寒的特征,在呕吐的同时伴有肝寒的特征才是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构成要素。
那么,肝寒的特征又是什么呢?一般而言,就是在肝经循行的部位出现胀痛等,同时有寒象,如怕冷、手足寒冷、呕吐物清稀,甚至冰凉、舌质淡苔白等。
吴茱萸汤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
吴茱萸汤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关键词吴茱萸汤疑难杂症吴茱萸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分别载于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篇,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组成,应用此方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病历资料硬膜外血肿:患者,男,53岁。
于2005年4月25日入院。
因反复颞叶巅顶部疼痛1个月余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醉酒后跌倒,逐渐出现颞、巅顶部头痛,并进行性加重,伴呕吐、走路不稳,神志恍惚,送入本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头颅CT示:顶叶颞叶、枕叶硬膜外血肿,予20%甘露醇脱水支持,并颅部钻孔取血肿治疗,患者一度病情明显好转、呕吐止、头痛明显减轻、神志清楚,但5天后上述症状又发作,头痛剧烈难忍。
症见:巅顶颞叶部疼痛难忍、呕吐黏液、不思饮食、面色苍白,精神差,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
查:BP 150/90mmHg、颈部抵抗、HR 80次、分律齐、四肢肌力正常,病理症未引出。
辩症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属厥阴头痛,治以温降肝胃泄浊通阳,方用吴茱萸汤加味,同时仍静滴20%甘露醇125ml,2次/日,维生素C 2.0,维生素B6 200mg,10%氯化钾10ml,脱水补充水电解质,方药:吴茱萸15g,潞党参15g,法半夏20g,生姜30g,大枣12g。
两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呕吐止。
1周后停甘露醇,上方加减治疗20天,患者头痛止,未见呕吐。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女,60岁。
于2008年10月16日就诊。
反复腹胀,呕吐半月余,患者半月多来,因饮食不慎反复出现呕吐,腹胀,进食后明显,以至仅进食少量半流质饮食,多则呕吐,靠输液维持,用过吗丁啉,西沙比利,泮托拉唑,胃复安等身体日渐消瘦。
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5年余。
测空腹血糖7.8mmol/L,消化道钡餐示:胃蠕动差,有食物储留,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诊断糖尿病,胃轻瘫,辩证为脾胃阳虚,浊阴上逆,治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呕,方用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12g,潞党参15g,生姜12g,砂仁12g,法半夏15g,茯苓15g,大枣12g。
吴茱萸性热味苦辛,用于治疗肝胃虚寒
吴茱萸性热味苦辛,用于治疗肝胃虚寒
吴茱萸性热味苦辛,用于治疗肝胃虚寒
来源:互联网
吴茱萸能治疗口吐酸水
胃喜温而恶寒,若是胃受寒的话,易导致阴寒上逆则易口吐酸水。
吴茱萸性热味苦辛,能散寒邪,起到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效,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口吐酸水、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养脾胃吃法:可用其泡茶、煮汤、熬粥等。
注意事项:吴茱萸性热,内热的人不宜食用。
常规用量为1.5-5克。
吴茱萸粥
材料:吴茱萸5克,大米1 50克。
做法:将吴莱萸洗净,大米淘洗干净。
将大米熬到熟烂,调入适量的吴茱萸,再次煮沸即可食用。
每日早晚服用,3-5天为一疗程。
吴茱萸茶
材料:吴茱萸5克,绿茶3克。
做法:吴茱萸、绿茶放到水杯中,加适量开水冲泡,加盖子闷上一会儿即可饮用。
不适合火气大的人饮用。
吴茱萸的性味热,味搜索道辛、苦,有稍微的毒性,吴茱萸的果实是五角星形状的,表面是粗糙的,还会有一些凸起的斑点,主要是用来壮阳止泻,驱寒止痛的,同时还可以对治疗呕吐有一定的效果。
吴茱萸可用来祛寒,同时也可以通经络,止痛,如果吴茱萸用来做饭的话,能够暖脾胃,能够增进食欲;同时如果是有舌苔白,或是没有食欲,小腹抽搐的疼痛的情况,都可以用吴茱萸的来治疗。
吴茱萸汤善治肝胃虚寒
吴茱萸汤善治肝胃虚寒第一次出来,就跟别人结下矛盾,还好,小孩子没什么事,也得到善后。
这是我唯一觉得安慰的一点。
第二天我不好意思再在小镇再待下去,只好先回去,向师傅报告再说了!回到第一师傅的家,已经夕阳漫天,想到第一次出去游历,就灰溜溜的回来,真给师傅们丢脸,心情也像慢慢下沉的夕阳一样,很沉!很沉,倒不是怕师傅的责骂,是自己不懂世事啊!就像愣头青一样,只会热血上头。
师傅很意外的看着我,没有说什么。
让我先去休息!我条件反射的去找毛笔抄汤头歌去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几个师傅通过老关系,给我在中医院给我找了一份工作,让我先到药房去待一段时间,学会为人处世再出去游历。
面对几个师傅的挚爱之情,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来回报他们,从入门开始手把手的教授我诸多的医学知识,包含了不外传的历代祖辈的行医经验和赖以成名的秘方绝技!来中医院上班一个星期了。
院长是师傅的曾经的学生,也是师傅曾经的下属。
对我很关照。
我也安心的平静的上下班。
站在药房门口,两只手插在裤口袋里,缩着脖子,有些悲凉地瞧着清冷的医院门诊部。
这些年中医不景气,平时里来医院就诊的人就少,现在年边了,就更没什么人了。
中医院也只有跟随社会的发展,开设西医诊室,引进设备,招西医生,打点滴。
已经是进入冬季寒冷的天气了,这时,从门诊部里挑门帘走出一位老妇女,有些佝偻着背,头发在寒风中有些散乱,一边用手在太阳穴上揉搓,一边弯着腰,把一张处方单凑到眼前费劲地看着,慢慢往划价处走去。
我知道她很快会来拿药,便转身进了药房,站在窗口后面,轻轻跺着有些冷的脚,把手拿出来哈了口气,相互搓着。
药房里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小小的电暖气,放在墙角的,发出嗡嗡的声音,不仅没把屋里温度升高什么,让人听着有些心烦。
过了一会,脚步声近了,小窗户露出了那妇人的脸,满是细细的褶皱皱纹。
她活动了一下冻僵的脸,努力挤出一丝微笑:“麻烦取个药,谢谢!”我接过处方单,先仔细看了一遍,是:。
然后将处方放在桌子上,用镇纸压住,抽出几张牛皮纸在桌上摊好,拿着小药秤像平时在师傅家那样开始抓药。
【医案】吴茱萸汤专治肝寒犯胃之痛,神效!
【医案】吴茱萸汤专治肝寒犯胃之痛,神效!
范某,男,41 岁,工人。
1978 年4 月5 日初诊。
患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
就诊时自述胃脘疼痛,呕吐清水,遇寒冷疼痛加剧,得温熨痛减,头眩晕若空虚状,食欲减少,舌苔润滑,舌质淡,脉细而弦。
辨证分析,病属肝寒犯胃,胃失和降。
治当温肝散寒,降逆止痛。
处方:吴茱萸9g,党参15g,生姜12g,大枣5枚,法半夏10g,广木香6g。
嘱服3 剂,以观后效。
二诊:4 月12 日。
服上方6 剂后,痛减呕止,自觉胃部温暖舒适,头不昏眩,脉细缓,舌苔白润。
处方改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吴茱萸5g,法半夏10g,炙甘草5g,生姜3 片,陈皮10g,广木香10g。
服5 剂后,食纳倍增,二便正常。
守前方去吴茱萸,加黄芪15g,继进10 剂,以调理善后。
半年后访视,病未复发。
「按」肝寒犯胃,其本在肝,其标在胃。
吴茱萸汤具有温肝暖胃的功效,为肝寒犯胃的专方。
本案病久脾胃不足,肝木乘之,故为肝寒犯胃之证,所述症状均为肝气横逆,上冲犯胃,故以吴茱萸汤原方加半夏和胃降逆,加木香之温运行气主治。
但若胃脘痛、呕逆非肝胃虚寒者,不可妄用。
因为吴茱萸的大辛大热,一旦误用,辛温助热,“得汤反剧”。
上述医案摘自《陈瑞春伤寒实践论》。
(原创)吴茱萸汤合理中汤治疗胃寒呕吐案
(原创)吴茱萸汤合理中汤治疗胃寒呕吐案
2013年2月6日,女,45岁
患者为我舅母,自从我学医以来,经常大小不适电话咨询,对我颇有信任,而且还是一个中医粉丝,每次要求服用中药,因为她早年甲亢,服用两年西药成甲减,深受其害,故对西医西药非常排斥。
这次正好是过年前杀猪,我去送过年肉去她家,一进门,就说“你回来了啊,有个事情又得麻烦你了”,这句熟悉的话我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这次是说经常受凉后觉得恶心,偶有呕吐,比如出汗后敞开衣服,凉风吹过,觉得“心窝”下冰冷后就有恶心、呕吐感,严重时胃脘部疼痛。
我问其喜进冷食还是热食,谓其进热食要舒服,并偶有反酸感,胃脘痛时没有烧灼感。
我知舅母素有头痛病史,问其头痛的时候有恶心、呕吐感吗?答曰:有。
察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胃中有寒,处以:
吴茱萸9g,干姜15g ,党参15g ,白术10g
姜半夏9g,大枣10g ,炙甘草6g x3付
嘱放入少许生姜同煎。
今日打电话告诉我,说服了药后胃脘部暖暖的感觉,没有出现前面的恶心、呕吐感了,昨天乘摩托车吹风也没有出现头痛了,告之避寒、忌生冷。
《伤寒论》经方:吴茱萸汤方证案
《伤寒论》经方:吴茱萸汤方证案刘渡舟:吴茱萸汤医案八则导读:吴茱萸汤是经典的经方,经方家刘渡舟先生是如何运用的呢?胃脘疼痛案一刘某,男,32岁。
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现今右上腹疼痛,每于夜间发作,伴寒战,呕吐酸水,大便反干,舌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吴茱萸12g,生姜15g,党参9g,大枣12枚,当归15g。
服药一剂,疼痛缓而吐酸减,又加香附、高良姜各6g,三剂后疼痛止。
胃脘疼痛案二某女,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
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
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g,生姜15g,党参12g,大枣12枚。
服三剂后诸症皆消。
呕吐案周某,男,27岁。
患慢性肾炎而住院治疗,症见:恶心呕吐,泛逆酸水,至夜间则发生寒战,全身振栗如疟,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薄白而润,脉弦缓无力。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12枚。
共服药五剂,呕吐与寒战皆止。
唯肾炎化验仍有蛋白。
呃逆案姜某,女,39岁。
患呃逆,连声不断,声低无力,而且心下逆满,时时气窜作痛,纳呆,神疲乏力,面色萎黄。
舌苔白润,脉弦无力。
此属胃气虚弱,中焦运化无权,肝气挟寒饮冲逆所致。
吴茱萸9g,生姜15g,党参15g,大枣12枚,茯苓9g,桂枝9g,炙甘草9g,陈皮15g。
服药二剂,小便甚利,胃中觉宽,呃逆止而饮食增进。
脘胁胀满案丁某,男,53岁。
胃脘及胸胁胀满,进食后更甚,以致饮食日减,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白而滑,脉弦缓无力。
此乃厥阴肝经之水寒上犯胸阳,气闭为胀,必口中多涎。
吴茱萸12g,生姜15g,党参9g,大枣7枚,桂枝6g,厚朴12g。
服一剂则胀满减,胸胁顿觉舒畅。
上方内增加吴茱萸至15克,加半夏、茯苓涤饮和中,共服八剂而愈。
腹包游移案杨某,女,42岁。
所诉之证甚奇,每日天将拂晓时,小腹部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从下往上游移,抵胃脘则呕吐苦水黄涎,伴头目眩晕。
经方误案启示录—吴茱萸汤治疗胃寒呕吐药物替代不妥
经方误案启示录—吴茱萸汤治疗胃寒呕吐药物替代不妥【赵明锐医案】杨XX,男,42岁。
偶尔食不适时即呕吐,吐出未经消化之食物及夹杂不少粘沫,吐出量并不多,为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此延续了将近十年。
近一年多以来病情加重,发展为每日饭后隔一至二小时,即频频呕吐不休,天气寒冷时尤其严重。
曾用过不少止呕和胃健胃等药品,未曾获效。
现手足厥逆,消化迟滞,脉沉而迟。
治以吴茱萸汤。
吴茱萸12克,人参6克,生姜30克,大枣5枚。
服三剂后,呕吐减十分之五、六,继服三剂呕吐又复发到原来的程度。
经询问情况才知道因当时未找到生姜,而以腌姜代替,不仅无效反而又使病情反复。
后配以生姜再进四剂,呕吐减十分之七、八,饮食增加,手足厥逆好转。
宗此方化裁,共服20余剂,呕吐停止。
观察一年来,未见复发。
【来源】赵明锐经方发挥【原文】〈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
吴茱萸(洗,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切,六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
【分析】本案呕吐达10年之久,渐至频繁呕吐,经用止呕和胃健胃等治疗而不效,此非药不对症,便是病重药轻。
后医者抓住呕吐遇寒加重,呕吐物夹有黏沫,手足逆冷,消化迟滞,脉沉而迟,辨为胃阳不足,中焦虚寒,而用大剂吴茱萸汤获效。
方中重用生姜30克温胃止呕,是用药关键,后用以腌姜代替,不仅无效反而又使病情反复,改为生姜后又见显效,说明在吴茱萸汤中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替代,且用量宜足。
【启示】生姜有温胃散寒止呕、调理脾胃及解表散寒的作用,《伤寒论》中不少方剂都使用生姜,其量的使用根据病情也轻重不等。
吴茱萸汤中,生姜为六两,是生姜量较大的经方之一,其目的在于迅速遏制胃寒呕吐,用于胃寒气逆较重之证,临床使用时不可随意减量或替代。
《伤寒论》113方——吴茱萸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吴茱萸汤,典型医案1头痛剧烈——矢数道明医案男,40岁。
平素易感冒,有慢性支气管炎加答儿倾向,常有轻度咳嗽、咯痰。
近二三年来,频繁服用磷酸双氢可待因复方制剂Brocin,平时面色及肤色虽带有苍白倾向,但总的外观印象为体格魁伟肥满,身体健壮。
平时虽常有感冒样感觉,但未卧床休息,只有时顿服某些解热西药,或洗澡发汗,带病坚持工作。
初诊当天清晨发病,头痛剧烈,苦闷难耐,午后乃请笔者出诊,自称病情不断恶化。
诊察所见:患者虽卧床,但时刻不停地转动,或屈膝或伸腿,或辗转反侧,或摆手摇头,极不安宁,这正是明显的烦躁状态。
面色苍白,毫无精神,但无热状。
笔者立即意识到绝非普通感冒,乃进行了详细问诊。
先问头痛部位,回答自两耳向上,恰好是戴帽部位,疼痛无法忍受,表情十分苦闷,自觉脑中有问题,全身很不得劲。
这显然不是桂枝汤或葛根汤证的头项强痛。
再问恶寒状况时,回答为足部冷感极重,几乎丧失感觉,虽使用取暖汤罐,但毫无温暖感。
家人告知体温多次检查,均未高出36.9℃.一般发热有恶寒者为阳证,无热而有恶寒者为阴证,故本病例应属阴证。
患者脉象正如预期那样,呈沉迟微弱之象;舌无苔而润,从而可进一步认定为阴证。
患者虽感口渴,但若进饮食,必立即吐出,自晨至午粒谷未进,即使一口茶水也全部吐出。
腹诊时,心下部稍呈痞满状态(即皮肤表面并无拘挛、紧张,仅自觉内部有轻度发胀、堵塞、停滞感),小便次数无异常,但尿少。
大便今晨1次,为腹泻便。
足部触诊确有凉感。
综上诸症,判断为病入少阴,当无大误。
与前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以及厥阴篇之干呕、吐涎沫、头痛等基本吻合。
因而不再踌躇,投予了吴茱萸汤,并告知可根据情况,不必每次定服1剂,可分几次服用,以防呕吐。
同时将服药后2日内情况随时告知,以便考虑下一步治法。
2天后,据家人说,服第1付药后并未呕吐,而且身体产生温暖感,头痛亦逐渐缓解。
再服1付后,当夜得获安睡。
因而又令患者继续日服2付。
《2024年加减吴茱萸汤对肝气犯胃兼胃气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范文
《加减吴茱萸汤对肝气犯胃兼胃气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多与肝气犯胃及胃气虚寒有关。
目前,中医药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中加减吴茱萸汤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对肝气犯胃兼胃气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加减吴茱萸汤对肝气犯胃兼胃气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二、研究背景吴茱萸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疏肝理气、温中散寒的功效。
在传统医学理论中,反流性食管炎多因肝气郁结、胃气虚弱、寒邪内生等因素所致。
因此,加减吴茱萸汤通过调整药物组成,针对肝气犯胃兼胃气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法,选取符合肝气犯胃兼胃气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服用加减吴茱萸汤,对照组患者服用安慰剂。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胃镜检查等指标,评价加减吴茱萸汤的临床疗效。
四、结果与分析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患者在服用加减吴茱萸汤后,反酸、嗳气、胃胀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生活质量评估:治疗组患者在服用加减吴茱萸汤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尤其在食欲、睡眠、情绪等方面改善显著。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胃镜检查:治疗组患者在服用加减吴茱萸汤后,胃镜检查显示食管黏膜炎症得到明显缓解,黏膜充血、水肿等症状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加减吴茱萸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疏肝理气、温中散寒的功效有关。
通过调整药物组成,使得药物能够针对肝气犯胃兼胃气虚寒的病理机制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症状。
此外,加减吴茱萸汤还可能具有调节胃肠道蠕动、促进胃黏膜修复等作用,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
吴茱萸汤联合针刺治疗肝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
吴茱萸汤联合针刺治疗肝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胸闷、烧心、胃酸反流等。
根据中医理论,反流性食管炎可以归纳为肝胃虚寒型,此时可以采用吴茱萸汤联合针刺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观察吴茱萸汤联合针刺治疗肝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
本研究选择了50例肝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在30岁至60岁之间。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
对照组患者只使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吴茱萸汤联合针刺治疗。
观察组的治疗方案是使用吴茱萸汤联合针刺。
首先,使用吴茱萸汤的方剂为:吴茱萸15g,炙黄连6g,生姜10g,大枣10枚,甘草10g。
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取汁液,分为两次服用,每日服用2次。
同时,在脐部、悬垂间隙、足三里、中脘等穴位上使用针刺治疗,每次留针10分钟,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治疗期间记录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并定期复查食管黏膜炎症指数(EI)和胃食管逆流指数(GERD-HRi)。
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在治疗后都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症状和体征改善率分别为84.0%和80.0%,而对照组分别为72.0%和68.0%。
观察组的EI和GERD-HR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0%,而对照组为80.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吴茱萸汤联合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肝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降低食管黏膜炎症指数和胃食管逆流指数。
对照组的疗效相较于观察组显著低,表明吴茱萸汤联合针刺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例如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
寒凝肝胃致呕吐吴茱萸汤
寒凝肝胃致呕吐吴茱萸汤
寒凝肝胃致呕吐
吴茱萸汤有奇效
基本情况曾某,女性,24岁。
病史进食则吐,呃逆频频2月余,在某县级医院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初诊 2012年 10月8日。
患者呃逆频频,进食则吐,反酸,两胁隐痛,心烦,二便正常。
舌质淡,苔白,脉弦。
诊断为呕吐症,辨证为寒凝肝胃型,治宜暖肝温胃、降逆止呕,方用吴茱萸汤加味。
处方吴茱萸、炮姜、白参、高良姜、法夏各10克,香附、紫苏梗各6克,黄连、甘草各3克,大枣10枚,共7剂。
复诊 2012年10月15日。
患者自诉服药7剂后,俱症悉除。
继用上方加黄芪、谷芽、麦芽各20克,共7剂。
信息反馈 2013年2月春节前,患者带患胃病多年的弟弟前来求医时告之,其病已愈,饮食正常,未再复发。
分析患者发病正值夏秋二季,因过食生冷致寒凝肝胃,肝气横逆故胁痛,肝气不舒而犯胃,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故呃逆频频而反酸。
中阳受损,胃不受纳而进食则吐。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入肝胃二经,既可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可和胃降逆以止呕,是为“君药”;炮姜亦有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之效,是为“臣药”;白参、大枣益气健脾;法夏燥湿化痰;香附疏肝理气解郁;紫苏梗散寒理气;高良姜辛热,可温胃止呕、散寒止痛;黄连苦寒燥湿,可防吴茱萸、高良姜辛热太过,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可奏温胃暖肝、降逆止呕之功。
衡阳市中医医院脾胃肝病科
副主任医师肖朝辉。
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胃炎的效果研究
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胃炎的效果研究孙燕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030【摘要】目的:研究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胃炎的效果。
方法:选取医院诊治的60例肝寒犯胃型胃炎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n=30),一组采用雷贝拉唑胶囊合铝镁加悬液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研究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吴茱萸汤在肝寒犯胃型胃炎患者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提升治疗有效率,缩短患者症状改善时间,且安全性高,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关键词】吴茱萸汤;肝寒犯胃型胃炎;慢性胃炎[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9-0045-02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引起慢性胃炎的因素较多,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饮食习惯、胆汁反流以及药物使用不当等。
该病缺乏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无症状或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1]。
肝寒犯胃型胃炎属于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之一,其发病机制主要为情志不畅、忧思恼怒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临床多采用药物改善患者病症,但是部分药物会引发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欠佳。
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效果较好且药物安全性高的治疗方式来治疗该病,促使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
本次研究以60例肝寒犯胃型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吴茱萸汤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诊治的60例肝寒犯胃型胃炎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n=30),一组采用雷贝拉唑胶囊合铝镁加悬液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研究组),收治时间开始于2019年1月,于2019年10月结束。
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2.35±4.49)岁;研究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2.42±4.53)岁。
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慢性浅表性胃炎150例
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慢性浅表性胃炎150例
郑逢民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4(039)004
【摘要】2000~2002年间,笔者应用吴茱萸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寒犯胃型1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153)
【作者】郑逢民
【作者单位】325200,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
【相关文献】
1.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胃炎的效果研究 [J], 孙燕
2.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胃炎的效果研究 [J], 孙燕
3.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 [J], 杨晓南;杨桃
4.温胃汤内服外洗治疗寒邪犯胃型慢性浅表性胃炎120例 [J], 申宗林
5.五香健胃颗粒治疗肝气犯胃、肝胃郁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J], 高国仿;孔新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胃炎150例
2治疗方法
本组150例均以吴茱萸汤为主加减治疗,基本方:党参30g,吴茱萸5g,生姜、大枣、佛手各10g,延胡索15g,甘松、玫瑰花各6g,厚朴、草豆蔻、砂仁各8g。加减:头晕去草豆蔻,加草果8g,泽泻20g;嗳气加丁香5g,降香8g;泛酸加海螵蛸20g,煅瓦楞子30g;口苦加川连3g。水煎服,每日1剂,7日为1疗程。
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胃炎150例
1.1一般资料本组150例均为门诊病人,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0版)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并符合肝寒犯胃的辨证:胃脘部疼痛、喜温喜按、干呕、吐涎沫、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弦等,部分伴巅顶部冷痛、头晕、嗳气、泛酸等。胃镜检查:粘膜充血,或花斑样改变,部分病人粘膜出现点状或小片状糜烂等,并排除其他阳性特征。150例中,男85例,女65例;年龄小于20岁者12例,20~30岁者33例,30~40岁者42例,大于40岁者63例;病程小于1年者35例,1~5年者60例,大于5年者55例。
3疗效观察
69例显效(服药1个疗程,症状消失),占46.0%;71例有效(服药2个疗程,症状消失),占47.3%;10例无效(服药2个疗程,症状无明显减轻),占6.7%。总有效率为93.3%。
4典型病例
孙某,男,41岁,2001年10月18日初诊。诉1998年以来胃脘部疼痛时作,痛与日俱增,发作频繁,曾服用胃得安片、雷尼替丁胶囊、麦滋淋S颗粒等效果不显。1周来胃痛加剧伴巅顶部冷痛,遇寒益甚,得热稍减,嗳气频作,干呕、吐涎沫,口淡纳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滑,脉沉细。证属肝经有寒,寒邪挟浊阴之气横逆犯胃所致,治拟温肝散寒,和胃降逆,方用吴茱萸汤加味:党参30g,吴茱萸、丁香、玫瑰花各5g,生姜、大枣、佛手各10g,川连3g,延胡索15g,甘松6g,厚朴、草豆蔻、砂仁(后入)、降香各8g。水煎服,每日1剂。10月23日复诊:胃脘部疼痛基本消失,偶有微痛或不适感,余症均有改善。原方续服3剂,而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原方去丁香、玫瑰花,加茯苓,再服10剂。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七)吴茱萸汤——胃寒,胃痛,胃炎
(七)吴茱萸汤——胃寒,胃痛,胃炎51胃脘疼痛——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
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
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2克大枣12枚服三剂后诸症皆消。
《临证指南》论:脉弦为虚,木贼克土,吴茱萸汤温胃,以接阴阳。
52脘痛——唐医易医案钟某,女,71岁。
2008年9月10日下午4点45分,偕女儿、孙儿前来就诊。
主诉:前几天患感冒,吃了多种药无效,女儿又带她去输液,也未愈。
症见中脘痛,头双侧太阳穴痛,胃中纳呆不适酸痛,腹胀,昨日因觉得口中不和,就吃了些酸黄瓜,之后即胃痛呕吐,又叫女儿用春砂仁煲瘦肉汤给她喝,喝后中脘、上脘极为不适,时有气上冲咽、呕吐酸水。
有胃病、胆囊炎史。
临床见:咽喉至膻中及中脘干灼痛,中脘痛连两胁及两季胁、后背,非常之痛。
一边切脉还在一边呻吟,频频叫她女儿捶背,唇青黑,指甲青灰,面色苍白,六脉迟硬紧,寸关最明显,四肢厥冷,急投吴茱萸汤。
吴茱萸3g,党参10g,大枣3枚,生姜15g,1剂。
嘱咐她们赶快回去煎服,服后再回来告诉我情况。
到19点,患者独自回来告知,药饮下肚后,由咽至膻中胃脘似有一股暖流经过,所到之处疼痛立解。
自己好像听到那滋滋之声从胃脘化开至两胁肋。
切其脉,六脉已见平和,不硬,一息四五至,头额有黎熬微汗,嘱咐她晚一些再进一剂,以图巩固。
《100首经方》论:迟硬紧者,此为内寒,寸关明显,是不是外寒未解。
四肢厥冷,以里寒为主。
如太阴病,先里后表,先四逆汤,后桂枝汤。
气上冲者,胃寒上逆与奔豚上冲,该怎么区分?看奔豚医案吧。
胃寒上逆只是正常的呕哕,而奔豚上冲病更剧。
53胃寒——邓铁涛医案某女,24岁,2000年12月5日初诊。
每天清晨起床后呕吐清痰3年余。
遇疲劳或受凉加重,甚则呕酸水,早上胃纳差,勉强可进食,有饥饿感。
胃受寒恶心,肝受寒头痛,肾受寒四肢凉!《伤寒论》一招全解决——吴茱萸汤的妙用
胃受寒恶心,肝受寒头痛,肾受寒四肢凉!《伤寒论》一招全解决——吴茱萸汤的妙用提及寒邪,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冷”、“凉”、“感冒”等。
这是外感寒邪给人的最初印象。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寒邪对肝经、胃经、肾经的一个影响。
第一个:肝经受寒肝经夹胃上行,直入巅顶。
若肝经受寒,则容易导致我们头痛。
而且,肝寒犯胃,会致使我们有呕吐感。
这在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的患者身上十分常见。
第二个:胃经受寒胃以通降为顺。
若胃经受寒,胃失和降,我们就会呕吐、进食有恶心感、食欲不振、胃部冷痛。
这在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身上较为多见。
第三个:肾经受寒肾主元阴元阳。
寒邪入肾经,元阳之气被郁遏,那么身体就失去阳气的温煦,于是就会手脚发凉。
当然,如果寒邪上逆犯胃,同样也会有恶心欲呕、食欲不振等症状。
若寒邪没有了阳气的温化,就很容易下侵,致使我们腹泻、下利等症状。
上述就是寒邪犯于肝经、胃经、肾经的症候表现。
而它们几乎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能引发呕吐、干呕、食欲不振。
而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却十分常见。
比如说头痛。
一些头痛的患者,头顶疼痛明显,一旦发作,会有恶心欲呕的症状。
这就是典型的肝胃受寒、阴浊上逆的表现。
比如说腹泻。
一些慢性腹泻患者,吃了生冷食物后腹泻,排便次数增多,腹部冷痛,吃东西有恶心感,还会四肢发凉。
这就是肾经有寒,清不升、浊不降的表现。
再比如说眩晕。
有些眩晕症患者,一旦发作,就会呕吐、恶心、头痛,四肢发凉。
这也是肝胃虚寒、肾经阳气被遏的表现。
有上述症候该如何应对?既然是有了寒邪作祟,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能入肝经、胃经、肾经的温里剂。
而在众多的温里方剂中,记载于《伤寒论》里的吴茱萸汤则当仁不让。
学习组方: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水煎服即可。
这里面,吴茱萸这一角色特别重要。
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入肝、脾、胃、肾经,功在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它可以入胃经,胃经寒邪得解,我们就不会呕吐。
它还可以入肝经,散肝寒而行肝气,这样我们就不会头痛。
吴茱萸汤,肝、肾、胃三经虚寒,浊阴上逆,用这个方子
吴茱萸汤,肝、肾、胃三经虚寒,浊阴上逆,用这个方子吴茱萸汤出自于《伤寒论》,在如下条文:243、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
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309、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378、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在临床上归属于太阴病的方子,病人有太阴基础病,同时还有明显的痰浊,一般会有吐涎沫、口水多、心下痞硬、纳差、舌苔白厚、便溏、头痛、头晕等症状。
不是以上所有症状俱备,是有三种或以上的,而且有明显的吐涎沫,就可以考虑使用这个方子。
因为吴茱萸汤的功用是: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解:吴茱萸汤证是肝胃肾三经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中吴茱萸上可温胃散寒,下可温暖肝肾,又能降逆止呕,一药而三经并治。
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
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
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
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所以,吴茱萸汤的主治:(1)胃寒呕吐证。
食谷欲吐,或兼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
(2)肝寒上逆证。
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痛甚,舌淡,脉沉弦。
(3)肾寒上逆证。
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胃炎150例
发表时间:2013-09-05T09:05:27.9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3期供稿作者:郑逢民[导读] 若在该方基础上加温中健脾药,则功效更彰。
郑逢民(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浙江瑞安 325200)【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肝寒犯胃型吴茱萸汤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343-01 2000~2002年间,笔者应用吴茱萸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寒犯胃型1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50例均为门诊病人,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0版)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并符合肝寒犯胃的辨证:胃脘部疼痛、喜温喜按、干呕、吐涎沫、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弦等,部分伴巅顶部冷痛、头晕、嗳气、泛酸等。
胃镜检查:粘膜充血,或花斑样改变,部分病人粘膜出现点状或小片状糜烂等,并排除其他阳性特征。
150例中,男85例,女65例;年龄小于20岁者12例,20~30岁者33例,30~40岁者42例,大于40岁者63例;病程小于1年者35例,1~5年者60例,大于5年者55例。
1.2 临床表现经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见粘膜充血,或“花斑样”改变,部分病人粘膜出现点状或小片状糜烂,排除其他阳性特征。
150例均以胃脘部疼痛、喜温喜按、干呕吐涎沫为主要症状,部分病例伴见巅顶部冷痛、头晕、嗳气、泛酸等。
2 治疗方法
本组150例均以吴茱萸汤为主加减治疗,基本方:党参30g,吴茱萸5g,生姜、大枣、佛手各10g,延胡索15g,甘松、玫瑰花各6g,厚朴、草豆蔻、砂仁各8g。
加减:头晕去草豆蔻,加草果8g,泽泻20g;嗳气加丁香5g,降香8g;泛酸加海螵蛸20g,煅瓦楞子30g;口苦加川连3g。
水煎服,每日1剂,7日为1疗程。
3 疗效观察 69例显效(服药1个疗程,症状消失),占46.0%;71例有效(服药2个疗程,症状消失),占47.3%;10例无效(服药2个疗程,症状无明显减轻),占6.7%。
总有效率为93.3%。
4 典型病例
孙某,男,41岁,2001年10月18日初诊。
诉1998年以来胃脘部疼痛时作,痛与日俱增,发作频繁,曾服用胃得安片、雷尼替丁胶囊、麦滋淋S颗粒等效果不显。
1周来胃痛加剧伴巅顶部冷痛,遇寒益甚,得热稍减,嗳气频作,干呕、吐涎沫,口淡纳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滑,脉沉细。
证属肝经有寒,寒邪挟浊阴之气横逆犯胃所致,治拟温肝散寒,和胃降逆,方用吴茱萸汤加味:党参30g,吴茱萸、丁香、玫瑰花各5g,生姜、大枣、佛手各10g,川连3g,延胡索15g,甘松6g,厚朴、草豆蔻、砂仁(后入)、降香各8g。
水煎服,每日1剂。
10月23日复诊:胃脘部疼痛基本消失,偶有微痛或不适感,余症均有改善。
原方续服3剂,而诸症消失。
为巩固疗效,原方去丁香、玫瑰花,加茯苓,再服10剂。
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5 讨论
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家父将其分为寒热夹杂、脾胃虚寒、肝寒犯胃、肝胃不和及胃阴虚等五型。
肝寒犯胃型胃炎除胃脘部痛外,以干呕、吐涎沫或伴有巅顶部冷痛为主。
因肝的经脉上至巅顶,肝寒上冲则巅顶部冷或痛,浊阴上逆则干呕、吐涎沫,故辨之为肝寒犯胃型,方选吴茱萸汤加味。
该型胃炎与脾胃虚寒型胃炎颇相类似,临床运用应仔细区别。
脾胃虚寒型除出现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等主症外,以呈饥饿性、节律性疼痛为鉴别要点。
此外凡出现干呕、吐涎沫或头痛者,均为吴茱萸汤证。
吴茱萸汤为《金匮要略》名方,专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或“呕而腹满者”而设。
方中吴茱萸入肝经,温经散寒而降逆;人参补中益气;大枣缓脾和胃;生姜发胃气,降逆止呕。
功能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肝寒得散,胃气得顺,其痛自止。
若在该方基础上加温中健脾药,则功效更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