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和价值观

合集下载

高中唯物史观

高中唯物史观

高中唯物史观高中唯物史观,又称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对历史、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方法。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思想是物质世界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

下面我将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和实践意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两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辩证法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指的是物质世界是人类头脑中思想的基础和前提,人们的思想、信仰、价值观等都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

辩证法方法论是指唯物史观对待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强调要从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维护者;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等。

唯物史观对于人们认识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它正确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法则,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根源。

其次,唯物史观强调了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为实现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

第三,唯物史观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我们理性思考问题、客观认识事物,从而更好地发展个人和社会。

最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紧密结合,为我们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总体来说,高中唯物史观是一种独特的哲学视角和认识方法,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法则,以及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唯物史观,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发展个人和社会。

因此,唯物史观在高中阶段的哲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必修四唯物史观和价值观复习讲义

必修四唯物史观和价值观复习讲义

唯物史观与价值观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 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要求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方法论】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 就必须变革生产关系, 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社会前进。

2、【方法论】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 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 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历史八大史观历史是一本永远无法翻篇的书,它承载着人类漫长而复杂的过去,对于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历史的理解往往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历史八大史观是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广泛讨论和引用的八种历史理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学家们对历史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将以紧密复杂版的形式,一一介绍这八大史观,以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

一、万物有灵万物有灵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史观,它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灵性。

在这种史观下,人与自然、事物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意义。

人们将历史事件与神秘的力量相联系,相信命运和神明的干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唯心史观唯心史观是一种强调意识形态和精神活动在历史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认为思想、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因素对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唯心史观强调个人和集体意识形态的力量,将历史解释为人们对于世界的想象和再创造。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一种强调物质制度和经济基础在历史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认为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作用,将历史解释为物质利益和阶级斗争的结果。

四、进化论史观进化论史观是一种强调历史发展是演化的结果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将历史看作是一种有序而逐渐演变的过程,各个历史阶段通过演化相互联系,向着更高的形态发展。

进化论史观认为历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五、社会历史学派社会历史学派是一种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历史的影响的史观。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将历史看作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历史的演进。

社会历史学派强调社会制度和社会阶级对历史进程的塑造作用。

六、文化史观文化史观是一种强调文化和思想对历史演变的重要影响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认为文化是历史的核心,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承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唯物史观与价值观关系的思考

关于唯物史观与价值观关系的思考

关于唯物史观与价值观关系的思考价值论研究在中国已进入而立之年,在通过了破题和初步进展的时期之后,正面临着理论深化,专门是重大理论突破的新考查。

价值论研究要取得实质性成果,就要从理论上总结近代以来核心价值体系变迁的体会、教训,准确把握历史观与价值观相互制约的差不多事实,自觉地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推进价值理论的研究。

一研究哲学咨询题不能无视哲学史上的重大争辩。

把握历史观与价值观的本质联系,总结哲学史上的有关争辩,能为现实的理论研究和价值论学科建设提供许多启发。

1923年的“科学与人一辈子观”的论战,表面上是两派,实际上是三派。

除了直截了当论战的科学派和玄学派外,陈独秀以“序言”的形式代表唯物史观派参与了论战,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人一辈子哲学”的命题。

陈独秀指出:“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缘故能够变动社会,能够讲明历史,能够支配人一辈子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

”在这次论战中,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并不曾取得胜利,缘故在于他们素来不相信也不肯运用唯物史观。

因此,陈独秀期望胡适通过这次辩论之后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相信唯物史观为解决人一辈子观的真理。

胡适在序言的“附注”中回应了陈独秀,不赞成运用唯物史观讲明人一辈子观咨询题,其理由是:“独秀讲的是一种‘历史观’,而我们讨论的是‘人一辈子观’。

人一辈子观是一个人关于宇宙万物和人类的见解;历史观是‘讲明历史’的一种见解,是一个人关于历史的见解。

历史观只是人一辈子观的一部分。

”言外之意,唯物史观并不能解决人一辈子观咨询题。

针对胡适人为地割裂人一辈子观与历史观的联系,否认唯物史观是一种哲学的见解,陈独秀明确地指出:“‘唯物的历史观’是我们的全然思想,名为历史观,事实上不限于历史。

”胡适仅从字面上懂得唯物史观,“不承认唯物史观也是一种哲学”,有鉴于此,陈独秀直截了当把唯物史观的理论称为“唯物史观的哲学”。

陈独秀号召要依据唯物史观的理论来讨论人一辈子观和价值观,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哲学第四单元综合复习

哲学第四单元综合复习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 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0、 曲袁梨的发明,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珍妮机 ”的出现,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 蒸汽机广泛应用之后,大大地推进了产业革命,物质 财富简直就像魔术师似的变换出来。但是,“利器” 还要人来用。劳动群众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到生 产过程中,社会上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这些 事例集中说明():
(3)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 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要坚持正确(科学)价值观的指导。
13、 《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引导下岗职工 树立“观念一变天地宽,观念一变门路多”的 思想,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实现再就业。 其哲学依据是():
A、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C、价值观具有社会性 D、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A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 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 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 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A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 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
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浅谈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浅谈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浅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历史学习逐渐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1.国际背景。

(1)政治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随着政治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全球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史学领域内,则是不同国家的史学观点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彼此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中国史学来说,吸收国际史学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理念势在必然。

(2)社会信息化趋势加强。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在传递,这就使史学研究能在第一时间吸收和借鉴到比较前沿的学术思想。

(3)对外开放的扩大。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加强,思想文化的碰撞也在所难免。

沟通与交流,与他人合作也成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和能力。

另外如何看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起到历史导向的史学,需要我们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所以,传统的史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

2.国内背景。

(1)终身学习成为时代要求。

这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不仅需要知识,更不需要不断更新的知识和不断更新的理念,社会日新月异,思维也要不断进步。

(2)责任担当。

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社会的栋梁。

爱国是必备的品质,必须具有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所谓的立德树人,就是说,只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爱国的思想和能够解决时代难题的能力。

(3)社会参与。

学以致用,脱离社会的学习是无用的,每时每刻,我们都要有解决社会难题的思想准备并为此努力。

哪些不关心现实,不懂得国情的人,是对社会无用的人。

二、确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据1.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和专业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历史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现途径唯物史观是核心价值观,也是历史学科成就人的最基本原则。

它里面蕴含着信念和责任伦理。

唯物史观之下历史有着自身的建构。

这种建构的主干知识便是历史学最基本的知识框架,它必须掌握的,不能通过对话合作产生。

时空观属于形而上学。

时空的本质是物质,时空观便是物质存在的价值源泉。

因此,历史时空观念之下,追求物质存在的价值及其价值观才属于人的素养范畴。

比如,1949年10月1日的中国,以唯物史观下的时空观去解释便可以找到“人民中国”“人民民主”“站起来了”等价值关键词汇。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学很容易把历史时空观念作为一种知识去教学,这是极其错误的。

其后果便是,时空观成为建构知识体系的分析工具而已。

史料实证追求的是人的成才品质,诚信,谨言慎行等价值品质。

历史解释固然是需要史料来说话,但是后现代史学的发展,如虚拟史学、现象史学均已走出史料实证的传统史学窠臼。

不同近代史观的比较与评价

不同近代史观的比较与评价

不同近代史观的比较与评价近代史观,也称为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

在历史研究中,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近代史观,这是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教育经历、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近代史观,以及它们的比较和评价:1. 唯物史观:这是一种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发展都是由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这种历史观在分析社会历史时强调客观规律和必然性,但也忽略了人们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2. 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相反,唯心史观认为社会的精神文化方面才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种观点强调人们的意识、信仰和价值观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为这些因素决定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唯心史观的缺陷在于它过于强调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物质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3. 英雄史观: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决定的,这些英雄人物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智慧,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

这种观点过于强调英雄人物的作用,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4. 结构史观:结构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各种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这种观点强调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它们共同决定了历史的发展。

结构史观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也有时候会过于强调整体性而忽略了个人和群体的作用。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近代史观,它们各有优缺点,需要相互借鉴和补充。

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和问题选择合适的历史观,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期更加客观、准确地理解历史。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素养1:唯物史观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历史课程对“唯物史观”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素养2:时空观念概念界定: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内涵阐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历史课程对“时空观念”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3:史料实证概念界定: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内涵阐释: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历史课程对“史料实证”的培养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一)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历史的本质: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实践出发,才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根据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

如,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决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相对独立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点化:图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1)决定力量: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如,手推磨产生于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国企混改、个税改革、营改增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的上层建筑能够巩固经济基础,不适应的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如,行政体制、监察体制、足球体制等改革,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点化: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看到制度、法律等就认为是上层建筑,关键是要看其具体内容的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只是阶段、局部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因其存在痼疾,不能从根本上持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关于唯物史观与价值观关系的思考

关于唯物史观与价值观关系的思考

精心整理关于唯物史观与价值观关系的思考价值论研究在中国已进入而立之年,在经过了破题和初步发展的阶段之后,正面临着理论深化,尤其是重大理论突破的新考验。

价值论研究要取得实质性成果,就要从理论上总结近代以来核心价值体系变迁的经验、教训,????:代表的科学派并不曾取得胜利,原因在于他们素来不相信也不肯运用唯物史观。

所以,陈独秀希望胡适经过这次辩论之后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相信唯物史观为解决人生观的真理。

胡适在序言的“附注”中回应了陈独秀,不赞成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人生观问题,其理由是:“独秀说的是一种‘历史观’,而我们讨论的是‘人生观’。

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于宇宙万物和人类的见解;历史观是‘解释历史’的一种见解,是一个人对于历史的见解。

历史观只是人生观的一部分。

”言外之意,唯物史观并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

针对胡适人为地割裂人生观与历史观的联系,否认唯物史观是一种哲学的见解,陈独秀明确地指出:“‘唯物的历史观’是我们的根本思想,名为历史观,其实不限于历史。

”胡适仅从字面上理解唯物史观,“不承,并,也无????法论。

胡汉民作为中国较早系统地研究和传播唯物史观的理论家,在1919年到1920年的两年间,先后发表了《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中国哲学史之唯物的研究》、《阶级与道德学说》等文章,运用唯物史观对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念的本质及其变动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发生后,一时间研究人生观问题形成潮流,但鲜有人运用唯物史观进行思考。

针对“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和后来研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胡汉民于1925年底将相关论文结集出版,书名为《唯物史观与伦理之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37年2月,胡绳出版了《新哲学的人生观》。

这本书的特点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谈中国问题”。

胡绳在序言中提出,仅仅依靠机械的自然科学观是不能把“玄学的人生观”打败的,要能够真正战败“玄学的人生观”,批判地吸收“科学的人生观”的积:办,????, ????,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

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

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

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科当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也是我们考试的一个考点知识,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注意:1、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3、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群众观点4、人生价值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一、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主要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详细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高频考点)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生价值两个方面辩证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

1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

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整个世界不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2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

3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之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

专题十二 唯物史观与价值观

专题十二 唯物史观与价值观

)
C.思想决定行动
D.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宏观把握和对材料信息的
有效解读。汽车社会属于社会存在的内容,“汽车道德”属于
社会意识的内容。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加强“车德”建设,这 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答案为B项;A项属于辩证唯物 论范畴,C、D两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解析: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社会动荡,说明经济决 定政治,①入选;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说明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的变 化,②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③错误;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 决定性因素,④错误。故选A项。本题属于观点判断型选择题,解题
时重在判断题肢的正误。
答案:A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 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都 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特征:社会历史性(因时而变)、阶级性、主体性(因人而异)。 (2)客观依据:①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 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 标准。 (3)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①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 的立场上进行选择。②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 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③当个人利益与社 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 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例1]
(2011年岳阳模拟)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
从开车人遵章守规,到汽车制造商增强环保意识;从邻里相处, 老死不相往来,到车友相遇微笑真情互动;从珍惜资源,建设 节约型社会到珍惜人的生命,都是“车德”涵盖的内容。加强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5-6课 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5-6课  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重要知识点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第5课的唯物史观与第6课的价值观)(一)唯物史观(第5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①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发展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推动社会的进步P90。

③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必修1经济生活里的内容)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必修2政治生活里的内容)、思想观念的解放(文化哲学里的内容)等则属于④3.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改革(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途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
区别
3.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
区别:(1)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 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支配着社
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应该首先或者着重加以解决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共同构成社会有机整体,反映社会的全貌。
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但有客观标准。( √ )
提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 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社会条件决定人生价值。( × )
提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但是人生的真正 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0.主观努力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 ) 提示:社会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4.人生价值的实现
(1)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
创造价值。 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②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
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 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性质或特点:非对抗性的矛盾。
(3)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了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 级的阶级斗争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 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5.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1)社会主义社会解决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方式不同的原因: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
2.复习本专题时,要立足价值观和群众实践来整合时政材料,
根据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等时政材料,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结合民生问题,认识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的
必要性;通过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等认识人生的真正价值以及
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等问题
【主干构建】
【核心自查】 一、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比较
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 识( )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
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评价意识先进与否的标准在于是否如实反映社会
存在的变化和要求,能否预见、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先于社 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社会意识未必是先进意识,① 片面且与题目构不成因果关系;②④符合题意;③否认了社会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排除。
【解析】选B。本题考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历史的剧作
者”体现了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
构成的;“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体现了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 观社会条件的制约,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说法错误。故选B项。
2.(2012·浙江文综)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
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 “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1.(2012·海南单科)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
史的剧中人,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②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③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④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专题十二 唯物史观和价值观
【考点分析】
1.(偶考点)社会基本规律、社会发展趋势 2.(常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必考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备考策略】
1.本专题包括唯物史观和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内容。唯物史观 的基本观点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 矛盾、社会基本规律、社会发展趋势、社会历史主体;人生价 值观的主要原理包括: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如何作出正确的价 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基本途径。复习时要从 宏观上把握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1)符合客观规律: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
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 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
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就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 高的价值标准。 (3)符合客观历史条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 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此,价值判断与价 值选择应符合客观历史条件。
但在漫画中不能体现,②不符合题意;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社
会实践,④观点错误。故选B。
2.(2012·新课标全国卷)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解决当前我 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
【拓展提升】
复习攻略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复习策略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对唯物论的延伸,从社会角度
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所以我们在复习中必须要把握好物质与 社会存在的关系,意识与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关系,实践与人 民群众实践的关系,同时将辩证唯物论与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 理区分清楚。
2.在复习中要做到: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强民富等社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分析类题目。先明确知识范围为“人民
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其包含三个小要点,注意不 要遗漏;然后从材料中寻找对应信息,并结合三个要点分析。
答案:W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在新时期的生活、
求学和创业经历是“一碑两谱五星”文化活动的源泉;他们发 展经济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他们通 过收集、整理、评荐、比学等方式直接创造了思想道德建设方 面的精神财富。
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量上,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
最主要最稳定的成分是劳动群众。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 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 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二、实现人生的价值 1.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2.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的比较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③人民群众的意愿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材料主要强调了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有其经济、社
会和群众基础以及实践基础,这体现了②④。①正确但不符合 题意。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其客观规律决定的,③错误。
热点考向2 【典题训练】
热点考向1
【典题训练】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2012·浙江文综)下边的漫画(选自《人民论坛》总第354
期)可以表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③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对于房价,有房者认为不能跌,无房者认为不许 涨,体现出两种不同的认识,其源于社会生活实际,是对社会 存在的反映,①③符合漫画寓意;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对点小练】2012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正
式施行一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广大人民群众对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
义有了更高的期许,这是立法的经济、社会和群众基础。社会
保险制度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和探索,为社会保险立法提供了 实践基础。材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哲理是( ①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
会政策的重大转型,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结 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认识社会意识的
重大作用。要特别注意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理论剖析
1.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 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4)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是矛盾的。
图示如下:
2.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总趋势之间的内在
关系
【易错判断】
1.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 × ) 提示: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
会发展。
2.社会意识不都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 ) 提示:社会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是 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3.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解决的根本方法。( × )
提示:阶级社会中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 义社会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4.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社会主要矛盾。( × )
提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现阶 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