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种哲学思辨关系
西方哲学史中49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
![西方哲学史中49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be22be8a76e58fafbb00315.png)
西方哲学史中49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1.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2.阿那克西曼德——世界源于无定阿那克西曼德生于米利都,是泰勒斯的追随者和最出色的学生。
3.阿那克西米尼——世界源于无限的空气在西方哲学史上,他开创了用事物量的变化来说明事物在性质上的区别的历史。
4.毕达哥拉斯——万物都是数“最优秀的人则献身于发现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目的。
他设法揭示自然的奥秘,热爱知识,这种人就是哲学家。
”5.巴门尼德——存在是一从巴门尼德开始,哲学的研究开始进入思辨的领域。
6.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7.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他是第一个自称为智者的人,也是古希腊第一位公众教师,还是第一个收学费的人。
8.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物,让很多年轻人聚集在他的周围,和他就形形色色的问题展开激辩,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和良师益友。
9.芝诺——飞矢不动亚里士多德说他是论辩法即辩证法的创始人。
他的论证方法及辩论技巧,是后来智者们的思想渊源,促进了逻辑和理论思维的发展。
10.恩培多克勒——同类相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可以说在他那里,哲学家、预言者、科学家和江湖术士等等身份经常交错出现,以至于我们无法确切地勾勒出他的形象。
11.阿那克萨戈拉——异类相知作为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阿那克萨戈拉凭借自己的哲学活动和哲学思想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赢得了足够的尊重。
12.柏拉图——物质世界的背后存在一个理念的实体世界爱默生则如此称赞柏拉图和他的代表作《(理想国)》:“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
”“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全部价值都在这本书里了。
”13.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生成宇宙德谟克利特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4.第欧根尼——别挡住我的阳光“一个哲人,即便他身为奴隶,也是他人的自然统治者,就像医生是病人的导师一样。
解构与差异德里达的哲学思辨
![解构与差异德里达的哲学思辨](https://img.taocdn.com/s3/m/2d678f4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e.png)
解构与差异德里达的哲学思辨雅克·德里达是一位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20世纪哲学、文学批评以及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里达以其解构主义理论而闻名,挑战传统的哲学观念,并提出了“差异”(différance)这一核心概念。
本文将深入解读德里达的解构与差异,解析其哲学思辨的内涵,以及对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解构主义的基本概念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一种分析文本意义和结构的方法。
德里达强调,任何文本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意义是流动和多重的。
解构主义旨在揭示文本内部的矛盾和张力,从而展现出表面意义背后的复杂性。
通过对传统概念的质疑,德里达破除了二元对立(如理性与感性、中心与边缘、主观与客观等)的局限,指出它们之间并非绝然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交织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德里达不仅仅是在抨击传统形而上学,更是在重新审视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提出:语言本身是一种差异性的结构,而不是一种直接指向真实事物的工具。
在这种观念下,语言意味着一种缺失,一种永恒的追寻。
差异(différance)概念解析“差异”是德里达提出的重要概念,带有双重含义。
一方面,“différance”指的是“差异”,即某个词或概念与其他词或概念之间的不同;另一方面,它也包含“延迟”的意思,这意味着一个概念的真正意义总是处于延迟之中,无法立即获得。
在经典哲学中,意义通常被视为一种稳定的实体,通过确定性的定义进行传达。
而德里达则认为,这种追求固定意义的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每一个词汇或符号只有在其相对比照中才能显现出其意义,但这种比照是不断变化和演进的。
因此,真理与意义并不存在于某个明确无误的中心,而是在一个开放且多层次的网络中不断流动。
解构过程中的反思解构不仅仅是一种分析文本的方法,更是一种反思过程。
通过解构,我们能够看到语言和权力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德里达借用一些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以展示语言如何掩盖和扭曲潜在的含义。
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50个理性思辨、批判精神相关的作文金句
![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50个理性思辨、批判精神相关的作文金句](https://img.taocdn.com/s3/m/76b665d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c3.png)
1.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
——培根2.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索尔仁尼琴3.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
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4.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
——俄国哲学家赫尔岑5.偏执把真理抓在手里,把它活活掐死。
——泰戈尔6.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鲁迅7.从众之恶与直接施暴同样可怕。
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8.群体不善推理,却又急于行动。
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
——《乌合之众》9.一切都在加速下滑,只有谎言蓬勃如春。
10.万物分崩离析,中心不再把持,只有混乱四散于世界。
——叶芝11.警惕被环境驯化,不要让别人给你的大脑和行为套上镣铐。
12.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叔本华13.人们总是对个体的错误,耿耿于怀;而对群体性的错误,避而不见。
14.只有两件事可能是没有极限的:宇宙,以及人类的愚蠢。
不过前者我还不太敢确定。
——爱因斯坦15.子弹也无法击落真理的声音。
1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1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18.理性是罗盘,欲望是暴风雨。
——波普19.你们的理性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
——纪伯伦20.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管子·内业》(【译文】成功的人会恰当利用外界事物,却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牵制。
)21.考察一个人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有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
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
——[印度]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2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23.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可改为“假象”等)欺。
——袁枚《随园诗话》24.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高考作文:时评精选五篇+高考作文20种哲学思辨
![高考作文:时评精选五篇+高考作文20种哲学思辨](https://img.taocdn.com/s3/m/82129350a45177232f60a276.png)
高考作文素材《人民日报》时评精选五篇+高考作文20种哲学思辨关系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
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
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
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
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
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
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
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
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
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
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
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
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
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
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范文四篇
![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范文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d0063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2.png)
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范文四篇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范文四篇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1思想1: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
阐释:德国哲学家菜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讲学,说“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纷纷走进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都失败了。
都是树叶,这是共性,但树叶各各不同,这是个性。
任何一片树叶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思想2: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共性的成长依赖于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性越多越优则共性的根基越深厚越发达,发展的空间亦越宽广。
因此,虽说社会是共性使然,但因为共性又是个性使然,所以,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社会乃是个性使然。
最好的个性组合成最好的共性,最好的个体组合成最好的社会,最好的个人利益组合成最好的社会利益。
个性并非社会的敌人,而是社会的逻辑前提。
社会是人之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相约,个性相得;共性是社会的基础,个性是社会的灵魂。
扼制个性便是扼制了社会之根本。
人们对某个城市某种商品的特点评价是:这个城市或商品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
足见一斑。
众所周知的是,模仿得再好也比不上原创。
模仿永远不能代替创造。
当前,许多媒体所开展的形形色色“模仿秀”是对缺乏个性的fans顺水推舟,并进行误导,即便属游戏性质,也不利于人们素质的提高,它只会使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创造力削弱。
“东施效颦”的历史笑话竞演变成为当今时尚!这种现象将更有资格成为后人的笑柄。
个性的塑造须推陈出新,求异而不趋同。
文学艺术史上不乏题材和风格回旋往复的情形,同样能表现出个性特征。
举一个很近的大家熟悉的例子:在众多“前卫”流行歌手充斥的舞台上,久别复出的台湾歌唱家费玉清以其怀旧的曲目和优雅的风格又再次赢得了广大听众,究其原因难道不正是个性的魅力麽?同时也表明求异不受时间限制,只要与众不同即可。
高考议论文常考的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
![高考议论文常考的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f4ba1c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0.png)
高考议论文常考的的 20 种哲学思辨关系高考议论文中最常考哲学理论,考生要着重复习,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议论文常考的的 20 种哲学思辨关系,希望大家喜欢!过程与结果思想 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
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 2: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
如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青莲感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苏东坡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
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
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
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
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 3: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思想 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
但终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阐释: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伴随痛苦、失败、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苏轼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温室里培植不出栋梁之材,梦想风正一帆悬,则更是一厢情愿。
思想 5: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
没有一成不变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70ad92be87101f69e319579.png)
1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小马”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特指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共同享有和完成的、具有丰富批判精神的社会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和人类实现学说。
“大马”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一方面宣称坚持了小马,但是另一方面又结合革命和建设实际融合进了一些革命主张和建设纲领。
2.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继物理学之后探索世界本源的哲学。
二、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相对。
3.幸福幸福是因自身而不是因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合德性的实践就符合这种要求。
幸福不在于消遣。
如果这样,我们操劳一生就是为了消遣,这是荒唐的。
4.自由人认识了事物的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实践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我实现活动,追求着自由幸福的人们在实践的征途中,不断探索真理、检验真理、同时不断探求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价值坐标。
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实践指的是目的存于行为自身、合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可以是伦理的,也可以是技艺的,还可以是思辨的。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之后,在某种意义上他不再支持讨论那种理论式、直观的、抽象的沉思,而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实现自身、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活动:①包括一切现实地对象的活动,②既包括现实的生产、生产,又包括活动,③还包括现实地对进行现实调整和改变的活动。
6.直观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古代的辩证法主要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于一或存在中,对立的范畴或相的结合。
近代的辩证法主要从形式逻辑中发展而来;被黑格尔消化吸收后成为精神、自我意识、思想的存在形式(矛盾:否定+持存)和运动方式(诸多环节、不断扬弃;整体必然而又有秩序的体系)8.扬弃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对象性活动。
高考议论文常考的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
![高考议论文常考的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ef5b8d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f.png)
高考议论文常考的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高考中的议论文时常会涉及到哲学思辨关系,这需要考生们对于哲学思辨有一定的了解,为此,我们列举了常考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供考生们参考。
1. 实用主义与理论主义实用主义认为实际的效果和经验是最重要的,唯有实现了实际的成果才是最重要的。
而理论主义则强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的推导,认为只有理论的成果才是最重要的。
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权利,认为个人的需要和欲望是最重要的。
而集体主义则强调整个社会、国家或团体的利益,认为个人应该为团体或社会牺牲个人利益。
3.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强调现实的情况和限制,认为人类应该尝试最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完美的方案。
而理想主义则强调理想和理念,认为人们必须追求绝对的真理和正义。
4. 实在主义与唯心主义实在主义强调对于真实的物质世界的存在,认为一切都有一个独立的、客观的存在。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人的意识和思想是主导一切的因素。
5. 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感性主义强调感受和感觉的重要性,认为正确的知识应该取决于感受。
而理性主义则强调理性分析和推导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
6. 道德困境与利益冲突道德困境是指处于道德约束和要求之下的困境,例如面临死亡威胁时是否可以说谎。
而利益冲突则是指针对不同的利益或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
7. 真实与虚假真实与虚假是指现实的与人工制造出来的之间的区别。
事实应该是客观的、真实的,而虚假是相反的,也就是虚伪、欺骗、捏造等。
8. 知识与信仰知识和信仰都是对人类特定事情的理解和解释的方式,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知识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信仰则是基于个人的主观信念和意见的。
9. 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社会责任强调作为一个公民或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在帮助社会成员增加福利的时候,也要忽略自己的利益。
个人利益则是指在个人生活和职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的获得。
10. 自我实现与社会进步自我实现指的是人们为满足自我价值和成长而需要追求的目标,而社会进步则是指社会和人类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目标。
辩证法 张立达 海德格尔
![辩证法 张立达 海德格尔](https://img.taocdn.com/s3/m/b563005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9.png)
辩证法张立达海德格尔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旨在通过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辩证法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时期,而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张立达。
张立达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哲学家,其思想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背景,同时也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
他的辩证法思想不仅在中国哲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张立达的辩证法思想主张“一分为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对立面,这种对立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他强调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欧洲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其思想对当代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主义的概念,并强调人类对存在的思考和体验是哲学的出发点。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种持续的自我超越,通过对存在的思考和探索,人类不断地逼近真理和和谐。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与张立达的辩证法思想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两位哲学家都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是通过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实现的,只有经过对矛盾的认识和思考,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追求。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个体对存在的体验是哲学的基础,而张立达的辩证法思想则强调整体对矛盾的认识和思考是事物发展的基础。
辩证法是一种深刻的思辨方式,它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张立达和海德格尔作为各自时代的杰出哲学家,他们对于辩证法的发展和思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辩证法思想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第二篇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辩证法这一概念。
辩证法作为哲学思想的一种方法,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黑格尔提出,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运动变化。
在辩证法的思维框架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有矛盾性和发展性。
哲学基本派别及主要观点
![哲学基本派别及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78cbcb1a52d380eb62946daf.png)
(一)客观唯心主义的几种流派1.目的论——客观唯心主义用目的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
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规定事物存在、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据。
其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个只为人的活动所固有的因素强加给自然界。
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
前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发生并秩序井然,都是神的目的所安排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论的早期代表,到中世纪则为宗教神学所利用和发挥,成为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
内在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必然性存在于目的性之中,进而把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则。
2. 宿命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个人的际遇是由命运决定的理论。
主张“命运”主宰一切,人们必须服从它的支配,听任它的摆布,否认人的一切能动创造作用。
鼓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反对作任何改变现实的积极努力,认为努力是徒劳无益的。
宿命论突出地表现在某些宗教思想中。
3. 万物有灵论(物活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充满“精灵”,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哲学学说。
又称万物有灵论。
它认为任何物质形态都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混淆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本质界限。
这种理论指出,原始人通过对梦境、幻觉、睡眠、疾病、影子、映象、回声、呼吸等现象的认识而产生了存有非物质性独立灵魂的观念,觉得灵魂在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
又名物活论。
4. 唯意志论——客观唯心主义一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
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终极的实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
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物质世界的神秘的生活力,亦即一种盲目的、无理性的、永不衰竭的创造力。
这个意志无所不在,永不死灭,意志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ba1a2a8be1e650e53ea9989.png)
“天人合一”思想的几层涵义
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 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 “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 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 有机的联系。
自然观
• “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机 的联系。
• 中国文化从来不认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身外的知 识活动对象,而是与人自身融为一体的统一有机体。
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的特 征。征服自然成了西方文化永恒的价值,成了西方科学的 历史使命。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亨利•托马斯•布克尔在他 的《英国文明史》中说:“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法则 战胜自然法则——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从荷马史诗 《奥德赛》以1.2万余行的诗句叙述希腊英雄十年海上历 险的故事到海明威《老人与海》面对自然
认识论
• 在天人统一体中,人处于中心位置,认为天道(自然规律) 与人道(社会规律)是同一的宇宙规律的表现,因此, “人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就是了解天道,或者 说用人道取代天道。忽视天道,就是对客观不做分解分析, 也不做界限区别,用主观代替客观。
认识的主客体是为一的,那么如何 开展认识活动呢?
普罗米修斯对神威的反抗,帮助人类 第一次支配了火这种自然力,它象征着人 与自然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被置于 神庙的门楣之上,斯芬克斯神秘的谜语给 我们同样的追索。
《圣经》说:“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 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 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 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这 一切都赐给你们,如蔬菜一样。”
1、“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宋朝时代的哲学家张载成功把握了中国 哲学整体认识的模式,提出了“天人合一” 的著名命题。
整理[哲学]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考试资料自考本科
![整理[哲学]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考试资料自考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21b26bef8bd63186bcebbca4.png)
简答题(共115个)第一讲l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是如何宣传文学风格的?2.简述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对文化专制舆论的批判。
第二讲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
4.为什么说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变革?5.马克思如何从实践的观点看美的产生和美的根源?6.为什么说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7.简述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历史发展。
8.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你如何理解这段话?9.中国当代美学界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尺度”?10.简述审美对象的特点。
11.简述审美主体的特点。
1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理解美感和艺术起源的启示。
13.一般地讲,对艺术家来说存在着哪三个世界?14.文艺创作中有哪两个方面的错误倾向?15.应如何理解生活、世界观和文艺创作的关系?16.马克思在《手稿》中是如何认识文艺创作个性问题的?第三讲17.怎样看待宗教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18.马克思是怎样揭示和披露鲁道夫道德改造穷人和恶人的?并以改造“刺客”为例加以说明。
19.从文艺理沦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从艺术构思角度对作品《巴黎的秘密》和其评论者鲍威尔、施里加等的思辨哲学进行揭露和批判的?20.从文艺理论角度看,作品《巴黎的秘密》及青年黑格尔派对其的评沦是如何在塑造人物时表现其思辨哲学的?21.从安排情节看,思辨哲学在《巴黎的秘密》中是如何体现的?第四讲22.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3.怎样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科学论断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4.怎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归结的“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 第五讲25.“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思想倾向主要有哪些?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6a106bd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3.png)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20世纪逻辑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一论文展开讨论,探究维特根斯坦对逻辑、语言和哲学的独特见解。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一种语言哲学的观点,即语言是哲学研究的核心。
他认为人类的思考和交流都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方式,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因此,要理解哲学问题,就必须先理解语言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将语言比作一种游戏,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规则对应着不同的语言游戏。
每个语言游戏都有自己的语境和规则,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理解和使用。
维特根斯坦指出,哲学问题往往源于对语言的误解或滥用,只有理解了语言游戏的规则,才能正确地回答哲学问题。
维特根斯坦对逻辑的看法也具有独特性。
他认为逻辑是语言的一部分,是语言游戏的一种规则。
逻辑规则决定了语言的合理性和推理的准确性。
维特根斯坦反对将逻辑作为一种独立于语言的抽象形式,他主张逻辑是通过语言的使用和交流中建立起来的。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还对语言的表示能力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语言只能表示事实和描述现实,而对于那些无法被事实所描述的事物,语言是无能为力的。
这一观点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人们对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深入思考。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态度也体现在他对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上。
他认为许多哲学问题是由于语言的迷思和混淆引起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澄清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应该成为一种严谨的语言分析学,而不是一种模糊的抽象思辨。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对于当代哲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语言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
他的观点也与其他哲学家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哲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对于逻辑、语言和哲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论述深入浅出,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澄清,揭示了哲学问题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哲学思辨与科学研究的相互关系
![哲学思辨与科学研究的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13ac59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d.png)
哲学思辨与科学研究的相互关系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哲学思辨和科学研究一直如影随形,互相交织在一起。
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哲学思辨与科学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中的作用。
在深入讨论哲学思辨与科学研究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它们的定义。
简言之,哲学是一种对基本问题的思考,包括存在、知识、价值和道德等方面。
哲学家使用逻辑推理和思辨来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而科学则是一种通过实证研究和观察来获取知识的方法。
科学家使用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等手段来研究自然界的规律。
哲学思辨和科学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不同。
哲学追求的是一种更加宏观和抽象的思考,它依赖于逻辑推理和辩证方法。
哲学家通过提出命题、进行逻辑思辨和进行反驳来深入思考问题。
哲学的方法是基于理性和推理的,而不是直接依赖实证和实验数据。
相比之下,科学研究更加注重实证和实验的验证。
科学家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推翻某个研究假设。
科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其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实验证据得到验证和证伪。
然而,哲学思辨和科学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领域。
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首先,哲学思辨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和思辨的基础上,才能确保科学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哲学家对知识论、科学方法论等问题的思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哲学上的基础。
另外,哲学思辨也在某种程度上指导着科学研究的方向。
在科学研究的初期阶段,科学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假设和猜测,以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这时候,哲学思辨就起到了指导和启示的作用。
哲学家们对于自然规律、人的认知能力等问题的思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此外,科学研究也为哲学思辨提供了具体的实证依据。
哲学思辨往往关注的是一些抽象和普遍的问题,而科学研究则通过实证研究给出了更加具体和具有说服力的答案。
科学的实验证据使得哲学思辨能够更加接地气,从而更加具有说服力。
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哲学观点
![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哲学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5f58817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0.png)
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哲学观点
实用主义哲学是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实用主义哲学认为,真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观念,而是通过实践和行动来实现和验证的。
只有通过实际的经验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价值。
2. 关注实际效果和功利性:实用主义哲学强调结果和实际效果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理论的逻辑性或纯粹的道德原则。
它认为,一个观念或理论的价值应该根据其在实际情境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来评判。
3. 强调个体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实用主义哲学认为,个体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对于理解和评价真理至关重要。
每个人的经验和观点都是独特的,因此真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4. 注重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实用主义哲学鼓励人们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并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它强调实用和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观念或原则。
5. 反对抽象的思辨和形而上学:实用主义哲学对抽象的思辨和形而上学的理论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们往往脱离实际经验和现实问题。
它更倾向于关注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实用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实际效果、个体经验和主观判断,以及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它试图将哲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强调哲学对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科学与哲学的对立与融合
![科学与哲学的对立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e985d38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1.png)
科学与哲学的对立与融合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科学和哲学一直被看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两者似乎在思考和探索的方法上有着本质的分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思想家开始认识到,科学与哲学并不是对立的两个领域,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现在,我们将探讨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共同促进人类的认知和进步。
科学和哲学有着根本上不同的起点。
科学更加注重观察和实证,强调通过实验证实和数据来获得可靠的知识。
而哲学则强调思考和推理,通过逻辑推演和思辨来探究人类存在和宇宙间的真理。
科学强调事实的客观性,而哲学关注观念的建构。
然而,在两个领域中,探索和求知的根本目标是相同的,即寻求真理和理解世界的本质。
尽管科学和哲学的方法不同,但它们并非是截然相反的。
科学的实证研究需要依靠逻辑和理论的构建,而哲学则依靠科学的实证结果来推动其思考和论证的进展。
科学为哲学提供了实证的基础,而哲学则提供了科学的思考和目标的指引。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科学与哲学成为一对相互依赖的合作伙伴。
科学和哲学的融合不仅在方法上存在,而且在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
科学所探讨的问题通常涉及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而哲学则深入研究人类的思维和意识。
然而,在这两个领域中,问题的本质都是关于人类和宇宙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科学和哲学都试图回答大问题,比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这些问题困扰着人类的思维和探索。
科学与哲学的融合在现代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量子物理学中的“海姆斯迈耳原理”,也称为“观察者效应”。
这一原理提出,实验的观察过程会对观测对象产生影响。
这个原理既关乎科学的事实和数据,也涉及到哲学的思考和解释。
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原理,同时哲学家们则思考着这一原理背后的本质和意义。
在当代哲学中,哲学家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科学的背后逻辑和实证结果。
逻辑实证主义成为了20世纪科学哲学的主要方法论,试图将科学和哲学融合在一起。
【最新】高考作文常考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二)-word范文 (4页)
![【最新】高考作文常考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二)-word范文 (4页)](https://img.taocdn.com/s3/m/7ced817c336c1eb91a375dd9.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考作文常考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二)高考作文常考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二)高考作文常考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二)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5.内容与形式思想1: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无一例外。
阐释:能把肉体和灵魂分开?一副臭皮囊,这是我们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我们人的本质内容。
精神是最关键的,所以哲学家说,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宁,而非肉体的享乐。
生活中,有些领导大搞形象工程,走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而不管实际内容的改变,结果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
当前社会一味追求包装,明星炒作,商品包装,书籍追求豪华版,假广告泛滥。
艺术的探索和突破,形式和内容可有先有后,有轻有重。
思想2:内容决定形式,反过来,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由于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阐释:同样一轮夜月,却有阴晴圆缺。
有人说,生活就是演出。
倘若真如此,那我们要演好多种不同形式的角色:母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
6.现象与本质思想1: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阐释:苹果落地是自有苹果树以来就有的现象,其现象背后也始终包含着万有引力的本质。
但只有牛顿最先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需要背景知识的储备,更需要积极的持恒的思维状态。
有这么一个营销案例,说的是英国、美国两位皮鞋推销商,差不多同时来到南太平洋某群岛推销皮鞋。
他们在岛上实地考察后,发现该岛气候温和,土着居民都在街上赤脚行走,不穿鞋子,根本看不到鞋店。
英国推销商当即向公司总部发回一个电报:“该岛无人穿鞋,我拟明日返回。
ai 艺术 哲学思辨
![ai 艺术 哲学思辨](https://img.taocdn.com/s3/m/468b613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3.png)
ai 艺术哲学思辨AI艺术:哲学思辨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AI艺术逐渐成为艺术界的焦点。
然而,AI艺术背后的哲学思辨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本文将探讨AI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人工智能对艺术创造力和美学价值的影响。
一、AI艺术的定义及发展AI艺术是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创造的艺术作品。
它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使计算机能够模拟和生成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
AI艺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AI艺术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二、AI艺术的哲学思辨1. 创造力的本质:AI艺术引发了对创造力本质的思考。
传统上,创造力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但AI艺术的出现挑战了这一观点。
人们开始思考,AI是否真正具备创造力,或者它只是在模仿人类的创造力?这个问题涉及到创造力的定义和界定,引发了人们对创造力本质的深入思考。
2. 艺术的意义和价值:AI艺术的兴起也引发了关于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的讨论。
一些人认为,AI艺术只是一种机器生成的产物,无法与人类艺术相提并论。
然而,也有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触动人的情感和思考,无论是由人还是AI创造的,只要能够传达情感和思想,就具有艺术的价值。
这一问题涉及到艺术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的本质的思考。
三、AI艺术的挑战与机遇1. 创造力的局限性:尽管AI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模仿人类的创造力,但其创造力仍然受到限制。
AI往往是通过学习和模式识别生成艺术作品,而缺乏人类的情感和直觉。
这使得AI艺术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独特性和原创性。
因此,AI艺术面临着如何突破创造力局限性的挑战。
2. 人机互动的可能性:AI艺术也带来了人机互动的新机遇。
通过人机互动,人们可以与AI合作创作艺术作品,将人类的创造力和机器的计算能力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个性化的艺术作品。
这种人机互动的模式不仅可以拓展艺术创作的边界,还可以促进人们对创造力和艺术的思考。
四、AI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1. 探索人工智能的潜力:AI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1、过程与结果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
“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
如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青莲感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苏东坡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
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
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
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
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3: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思想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
但终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阐释: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伴随痛苦、失败、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苏轼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温室里培植不出栋梁之材,梦想“风正一帆悬”,则更是一厢情愿。
思想5: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
没有一成不变的。
阐释:“刻舟求剑”中那个“可爱”的古人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
《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以此为哲学根据的。
乐极可以生悲,苦尽才能甘来。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思想6: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
只注重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必然带来消极的结果。
阐释: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
谁违背,谁受过程本身的规律惩罚。
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形式主义,盲目发展,都将只能开出无花之果甚至是苦果。
2、整体与部分思想1:整体和部分互为条件。
整体由若干部分组成,部分从属于整体。
阐释:大局意识,长远目标。
10个阿拉伯数字和任何文字是有限的,可是它们表示的值和意思是无限的,因为它们有无数次的组合。
车辘的周长是有限的,可是它的开始与末尾连接,于是它便可以走无限的路。
“千里来书为一墙,让他一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邻里之间是这样,其他又何尝不如此呢?坐井只能观天,盲人靠摸不能识象。
说的也是同样道理。
思想2:整体中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主要部分不可或缺,甚至起决定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部分对整体有反作用,有的局部破坏了,全局就有变化。
阐释:“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珉空归月夜魂。
”昭君的一生的改变仅仅因为一张画。
画师毛延寿因昭君未贿赂他,在画像时给点了一颗痣,以致昭君不能得皇上临幸,最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正如莫泊桑在其小说《项链》中所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从某种意义上,细节决定成败。
思想3: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
阐释:佛说,一滴水要永恒,那就把它放到大海。
这是对的,部分总要依赖整体才能长久。
但是,这并不等于部分就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了,由每一滴水汇成的大海的颜色是蔚蓝的,但每一滴水却是无色的,而浪花却是洁白的。
做为个体的自己要保持个性的独立,要勇于创造。
请求“锥处囊中”的冯谖;敢于自荐的毛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独标“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还有张衡、岳飞、袁隆平、钱学森等等。
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些民族的脊梁,才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
思想4:系统的整体不仅大于任何部分,而且大于部分之和,部分最优化的组合使整体发挥最大的功能。
阐释:“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柏杨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的就是团队精神,这种精神能使自己与整体保持和谐,发挥个体的最大功能。
3、原因和结果思想1: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关系,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
因果地位相互转换,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
反之亦然。
另外因果本身也可相互转换,相互作用。
阐释:础润而雨,月晕而风。
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都给世界到来了巨大的危害,之后人们都建立了灾难预警机制。
思想2: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
阐释:一个原因可以导致许多结果。
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就导致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家长制、领导终身制等多种结果。
一场“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造成的灾难哪里仅仅是经济的滞后呢?民族的文化,国民的灵魂……有时,一种原因还会同时带来正负两面的结果。
李白丰富多彩的诗篇,既是其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的反映,更是儒家、道家、佛家、纵横家、名家等多种思想影响的结果。
2003年SARS的产生的原因就是复杂的、多样的,环境污染,领导渎职,民众陋习,等等。
同样,造成的结果也是复杂的、多样的,经济的,教育的,心灵的,民族的,国际的,等等。
4、必然与偶然思想1:必然与偶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伴随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
阐释:种瓜只能得瓜,得不出豆来,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但种瓜没有得到瓜或得到的瓜太小(因为气候、土质、肥料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偶然。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的诗句里包含了季节更替的必然。
我们看待事物,万不可把偶然的当作必然的,像“守株待兔”里的农夫一样。
有人在生命里摔了一跤后就起不来,这就是错把失败当成人生的必然,败倒在“偶然’的脚下了。
思想2: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很多科学发现都有偶然的因素,如青霉素的发现。
人的生命最一开始就是偶然,随后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偶然中,孩子慢慢长大成人,安家立业,偶然中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机遇,或偶然抓住,或偶然错失。
于是乎或平淡或精彩的人生便就此书写而成。
车祸从几率上看,一定是偶然的,然而其中也有必然。
两位司机都心存侥幸,都想在最快的时间通过这个路段,都觉得也许对方会让,都信奉一句话:两强相遇勇者胜。
于是就顶上了。
当然还有很多车祸中的必然:超载后的必然,闯红灯的必然,酒后驾驶的必然,疲劳驾驶的必然,等等等等。
又或者是谁谁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步入了商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这当中的必然就更多了:此人的性格,身对成功的渴望度,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对机会的把等。
这些其实都是此人成功的必然。
艺术家在偶然中获得了灵感,创作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作品。
虽然灵光乍现的那瞬间是偶然的,然而这当中有蕴含了多少经年积累的必然呢!5、内容与形式思想1: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无一例外。
阐释:能把肉体和灵魂分开?一副臭皮囊,这是我们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我们人的本质内容。
精神是最关键的,所以哲学家说,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宁,而非肉体的享乐。
生活中,有些领导大搞形象工程,走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而不管实际内容的改变,结果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
当前社会一味追求包装,明星炒作,商品包装,书籍追求豪华版,假广告泛滥。
艺术的探索和突破,形式和内容可有先有后,有轻有重。
思想2:内容决定形式,反过来,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由于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阐释:同样一轮夜月,却有阴晴圆缺。
有人说,生活就是演出。
倘若真如此,那我们要演好多种不同形式的角色:母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
6、现象与本质思想1: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阐释:苹果落地是自有苹果树以来就有的现象,其现象背后也始终包含着万有引力的本质。
但只有牛顿最先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需要背景知识的储备,更需要积极的持恒的思维状态。
有这么一个营销案例,说的是英国、美国两位皮鞋推销商,差不多同时来到南太平洋某群岛推销皮鞋。
他们在岛上实地考察后,发现该岛气候温和,土着居民都在街上赤脚行走,不穿鞋子,根本看不到鞋店。
英国推销商当即向公司总部发回一个电报:“该岛无人穿鞋,我拟明日返回。
”但美国推销商却从中发现了商机,他向公司总部发回了一个与英国推销商截然相反的电报:“该岛无人穿鞋,很有市场潜力,我准备住上一段时间拓展市场。
”思想2:现象有真相和假相,假相具有迷惑性,只有认清真相,事物的本质才容易被揭示出来。
阐释:“口蜜”是假相,“腹剑”才是本质。
《聊斋》中的恶妖往往都是长着“桃花面”的。
《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也有一副正人君子道貌岸然的面孔。
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不断反复、深化的复杂过程。
我们需要客观,需要理性,需要时间。
真正的廉洁,是不会在乎廉洁的名声的,一般人刻意标榜自己的廉洁,往往是为了更好的满足自己的贪欲而已。
也有人爱名,不爱钱。
但是对名誉过于热衷,其实也和爱钱一样,不过是对象有区别而已。
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其实一样都是无用功。
纯粹爱名的,社会危害还小点,可是,现在的大多数贪官都是名利复合型贪官,既想拿实惠又想树形象,所以很多名声不错的官员,往往只是假象而已。
而不管是爱钱也好是爱名也罢,归根结底,都是务虚,不是务实,对国家是有很大害处的。
思想3:现象有主流现象和支流现象,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有抓住主流现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阐释:我们看报,见这儿是凶杀,哪儿是诈骗,便以为这社会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了。
《庄子·秋水》中,河伯见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间不辨牛马,便欣然自喜,后顺流而东,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方才望洋兴叹。
河伯欣然自喜,是因为只见支流现象,便以为是天下乏至美,殊不知还有北海,主流现象更是浩瀚,所以后来望洋兴叹。
只见支流,以小为大,及见到主流,知晓全局,方知天下有更大者,自己不过井底一蛙罢了。
“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杯弓蛇影”也是此类。
7、对立与统一思想1: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