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件第四章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第四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机械原理》第四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2. 急回特性和行程速比系数
判断下列机构是否具有急回特性:
双曲柄机构和对心曲柄滑块机构适 当组合后,也可能产生急回特性。
机械原理
小结:
第四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2. 急回特性和行程速比系数
1)急回特性的作用:节省空回行程的时间,提高劳动生产 率。 2)急回特性具有方向性,当原动件的回转方向改变时,急 回的行程也跟着改变。 3)对于有急回运动要求的机械,先确定K,再求θ。
∆DB1C1 中 : a + d ≤ b + c ∆DB2C 2 中 : b ≤ (d-a ) + c
(a ) 即 a+b≤c+d 即 a+c ≤ b+d
c ≤ (d-a ) + b (a ) + (b ),得 a ≤ c (a ) + (c ),得 a ≤ b
(b ) + (c ),得 a ≤ d
手摇唧筒
固定滑块3成为唧筒外壳,导杆4的下端固结着汲水活塞,在 唧筒3的内部上下移动,实现汲水的目的。
机械原理
2 . 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 ( ) 运动副元素的逆换 4
第四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将移动副两元素的包容关系进行逆换,并不影响两构件 之间的相对运动,但却能演化成不同的机构。
构件2 包容 构件3 导杆机构
4-2
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1.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 2. 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
机械原理
第四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铰链四杆机构 1.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
机架:固定不动的构件,如AD 杆 连杆:不直接与机架相连的构件,如BC杆 连架杆:直接与机架相连的构件,如AB、CD 杆 曲柄:能作整周转动的连架杆,如AB 杆 摇杆:不能作整周转动的连架杆,如CD 杆

机械原理第四章

机械原理第四章
FR21= -FR23
FR21
B
Md l’ ω14 A
FR41 c
FR43
FR23
G
ω43
FR43
FR23
b
G
从图上量得: Md=G(cb/ab)×l’ a
力分析解题步骤小结:
①从二力杆入手,初步判断杆2受拉。 ②由γ、β增大或变小来判断各构件的相对角速度。 ③依据总反力判定准则得出FR12和FR32切于摩擦圆的
三、机构力分析的方法
对于低速机械,因为惯性力的 影响不大,可忽略不计算。高速机 静力分析 械,进行动态静力分析。
方法
动态静力分 析
设计新机械时,机构的尺寸、 假设分析 质量和转动惯量等都没有确
定,因此可在静力分析的基 础上假定未知因素进行动态 静力分析、最后再修正,直 至机构合理。
简化分析
进行力分析时,可假定原动件 按理论运动规律运动,根据实 际情况忽略摩擦力或者重力进 行分析,使得问题简化。
MI1=-JS1α1
FI1
α1 1
A
B S1MI1
aS1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3/5) 2.质量代换法 质量代换法 是指设想把构件的质量按一定条件集
中于构件上某几个选定点上的假想集中质量来代替的方
法。假想的集中质量称为代换质量; 代换质量所在的位置称为代换点。
(1)质量代换的参数条件
代换前后构件的质量不变; 代换前后构件的质心位置不变; 代换前后构件对质心轴的转动惯量不变。
一般分析 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力分析
§4-2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1.一般力学方法 以曲柄滑块机构为例
B
1 A
1 A
2
3
α2
C 4

机械原理课件第四章

机械原理课件第四章

代换点:上述的选定点。
代换质量:集中于代换点上的假想质量。
二、质量代换法(续)
3. 质量代换时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1)代换前后构件的质量不变;
m
i 1
n
i
m
2)代换前后构件的质心位置不变; 以原构件的质心为坐标原点时,应满足:
m i x i 0 i 1 n m i y i 0 i 1
PI ma S
一、一般力学方法(续)
3. 绕定轴转动的构件 1)绕通过质心的定轴转动的构件
等速转动:PI =0,MI=0;
变速运动:只有惯性力偶 M I J S s
2)绕不通过质心的定轴转动,
等速转动:产生离心惯性力 变速转动:
PI ma S ,
PI m a n S
12 C M 0
-----摩擦圆半径
Fy 0
F R 21 G
总反力作用线位置的确定
摩擦圆
rFR 21
FN 21
FR 21
F f 21
M d FR 21 G M f Gf v r
摩擦力矩
结论
转动副中,总反力FR21与外载荷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总反力FR21切于摩擦圆; 摩擦力矩Mf阻止轴颈转动,与12方向相反。
M I J S
可以用总惯性力PI’来代替PI和MI ,PI’ = PI,作用线
由质心S 偏移 lh
lh MI PI
二、质量代换法
1. 质量代换法 按一定条件,把构件的质量假想地用集中于某几 个选定的点上的集中质量来代替的方法。 简化惯性力的确定,即只需求集中质量的惯性力, 无需求惯性力偶矩。 2. 代换点和代换质量

机械原理第4章

机械原理第4章
LAB最小,则 LAB+LBC>LCD +LAD ∴ LAB>50mm
LAB居中,则 LAD +LBC>LCD + LAB ∴ LAB<70mm
LAB最大,则 LAB+ LAD>LCD + LBC ∴ LAB>130mm 结果为50mm<LAB<70mm 或130mm<LAB≤LBC+LCD +LAD=250mm。
第4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Chapter 4 Planar linkages and design of linkages)
B A
M F C
E
D
基本内容
1.连杆机构的基本概念 1)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应用及演化; 2)平面四杆机构的特性。 2.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学习重点
1)连杆机构的特性; 2)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CD
2
对心曲柄 滑块机构
偏心曲柄 滑块机构
(2)双滑块机构
当LBC→∞时, →直线。


B 1 1
2

A A 4
2
B 3
C 4
C
3

1
2
B
3
C
4
A
双滑块机构种类:
2 1 4 3
B 2
1
A 4
3 C
2.扩大转动副
B
1 A 1 4 4 B A
2
C
2
C3
3
将B点转动副扩大
3.取不同构件为机架
A
1 2 3 4
C
B A B
2 B 4 1
A
C
2
3
C
C
4

机械原理第四章动力

机械原理第四章动力

通过带轮和皮带的摩擦传递动力, 可实现不同转速和轴距的传动。
通过链条和链轮的连接传递动力, 常用于摩托车、自行车等系统。
动力的效率和优化
1
优化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选用合适的传动装置、减小摩擦和损耗、
优化轴承和润滑等方式提高动力传递效
率。
3
效率评估
通过功率输入和输出的比较评估动力传 递的效率,考虑能量损耗和转换效率。
新技术与发展
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智能化控制等技 术,推动机械动力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 发展。
应用举例和案例分析
汽车发动机
分析汽车发动机的动力传递、控制和优化,探 讨不同燃料和动力系统的发展趋势。
工业生产线
案例分析工业生产线的动力传递和控制,以及 如何提高效率和减少能源消耗。
风力发电机
介绍风力发电机的动力转换原理和发电效率, 探讨如何优化风能的利用和供电系统。
机械动力与能源的关系
能源转换
机械动力是能源转换的一种形式,将其他形式的能源转化为机械运动。
节能与可持续性
优化机械动力系统,提高能源利用率,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能量传递和损耗
在机械动力传递过程中,会有能量损耗和传递效率的问题需要考虑。
动力传动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齿轮传动
皮带传动
链条传动
利用齿轮的啮合传递动力和转速, 常用于机械和汽车传动系统。
3 气动动力
利用气体的压力和流动产生的动力,常用于 气动工具和气动传动。
4 电力动力
来自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动力,常用于电机 和电动装置。
动力的传递和控制
1
控制
2
利用离合器、刹车等机械控制装置来调

机械原理第四章 速度瞬心及其应用 课件

机械原理第四章 速度瞬心及其应用 课件
VP23 =μ l(P23P13)·ω 3
n 2 2
P12 ω 2 1
3 P23 ω 3
P 13
n
∴ω 3=ω 2·(P13P23/P12P23)
VP23
方向: ω 3与ω 2相反。
? 相对瞬心位于两绝对瞬心之间,两构件转向相反。
3.用瞬心法解题步骤 :
①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②求瞬心的位置; ③求出相对瞬心的速度; ④求构件绝对速度V或角速度ω。
4.瞬心法的优缺点:
①适合于求简单机构的速度,机构复杂时因 瞬心数急剧增加而求解过程复杂。
②有时瞬心点落在纸面外。 ③仅适于求速度V,使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4.3 瞬心线和瞬心线机构(自学)
动画链接
定瞬心线: 速度瞬心点相对于机架上的轨迹
动瞬心线: 速度瞬心点相对于活动构件上的轨迹
由速度瞬心的概念可知:在机构的运动过程 中,动瞬心线上的每一点都有一个在定瞬心 线上相对应的点与之作无滑动的接触。
?在接触点M处作纯滚动,则接触点M就是它们的瞬心,
?在接触点M处有相对滑动,则瞬心位于过接触点 M的公
法线上,
动画链接1 、2、3、4
情形 2:两构件不直接连接(三心定理)
三心定理 :作平面运动的三个构件之间的三个速度
瞬心必定在同一条直线上。
VB2
B2
P 21
A2' 2
VA2 A2
P 32 1
D V 3 作者:D潘3存云教授
称K2为包络曲线, K1为被包络曲线 vr ? ? 12 QP
共轭曲线:两高副元素互为包络的曲线
采用的共轭曲线的设计和制造方法
通常有两种:
?利用已知的形成高副的一个构件的形状和相对

机械原理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机械原理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图示等加速—等速—等减速组合运动规律
组合运动规律
组合后的从动件运动规律应满足的条件: 1. 满足工作对从动件特殊的运动要求。 2. 各段运动规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在连接点处其值应分别相等,避免刚性冲击和柔性冲击
,这是运动规律组合时应满足的边界条件。 3. 应使最大速度vmax和最大加速度amax的值尽可能小,以避免过大的动量和惯性力对机构运转造成
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设计
(1)选取适当的比例尺,作出从动件的位移线图,并将推程和回程区 间位移曲线的横坐标各分成若干等份。与移动从动件不同的是,这 里纵坐标代表从动件的摆角, 单位角度。
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设计
若同时作出这族滚子圆的内、外包络线 h'和 h" 则形成槽凸轮的轮廓曲线。
由上述作图过程可知,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 轮机构的设计中,r0指的是理论廓线的基圆半 径。需要指出的是,从动件的滚子与凸轮实 际廓线的接触点是变化的。
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设计
偏置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具体设计 步骤演示
凸轮廓线设计的基本原理
反转时,凸轮机构的运动: 凸轮固定不动,而让从动件连同导路一起 绕O点以角速度(-ω)转过φ1角 。 此时从动件将一方面随导路一起以角速度 (-ω)转动,同时又在导路中作相对移动 ,运动到图中粉红色虚线所示的位置,从 动件向上移动的距离与前相同。 从动件尖端所占据的位置 B 一定是凸轮轮 廓曲线上的一点。若继续反转从动件,可 得凸轮轮廓曲线上的其它点。
基本概念
偏距 凸轮回转中心至从动件导路的偏置距离 e。
偏距圆 以e为半径作的圆。
基本概念
行程 从动件往复运动的最大位移,用h表示 。
基本概念
推程 从动件背离凸轮轴心运动的行程。

P04机械原理-45页PPT精选文档

P04机械原理-45页PPT精选文档
或顺时针转π/2角
因eiφ·e-iφ=ei(φ-φ)=1,故e-iφ是eiφ的共轭复数 。
平面矢量的复数极坐标表示法
复数极坐标表示的矢量的微分
设r= rei
则对时间的一阶导数为:
d d r td de i r t rd d(iti e ) v re i re i( /2 )
a E 5a n E 5a t E 5a E 4a k E5 E a r E 45E
E→F EF EF //EF

2 5
l
EF
?
2vE5E45 ?
aE5 (pe5) a
第四节 平面矢量的复数极坐标表示法
学习要求
本节要求熟悉平面矢量的复数极坐标表示法,包括
矢量的回转;掌握矢量的微分。
用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
速度瞬心法在平面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VE
4P14El
P12P24
P14P24
2
已知:构件2的角速度ω2和 长度比例尺μl ;
求:VE和ω4=?
各瞬心如图所示,因在P24点, 构件2和4的绝对速度相等 , 故
ω2 (P24 P12) μl = ω4 (P24 P14) μl ,得:
的位置及等角速度ω 1 求:ω 2 ,ω 3 和VE5 解:1.取长度比例尺画出左图a所 示的机构位置图, 确定解题步骤: 先分析Ⅱ级组BCD,然后再分析4、 5 构件组成的Ⅱ级组。
对于构件2 :VB2=VB1= ω 1lAB
VCVBVCB
方向: CD AB CB
大小: ?
l AB 1 ?
被乘数
i
表4-2 单位矢量旋转的几种特殊情况
结果
作用
i·eiφ=ei·(φ+π/2)

机械原理第四章课件

机械原理第四章课件

r1
1
a i12
又 ar1r2
r2
a1i12 1 i12
节圆 节点
1
凡能满足齿廓啮合基本定律的 n
1
n
k
p k1
a
中心距
2 r2
一对齿廓称为共轭齿廓, 理论上 有无穷多对共轭齿廓,其中以渐 开线齿廓应用最广。
节圆
o2
ω2
机械原理第四章
二、渐开线齿廓
(一)渐开线的形成
发生线
K
N
rb
基圆
K0
k
O
当直线沿一圆周作相切纯滚动时,直线上任一点在与 该圆固联的平面上的轨迹k0k,称为该圆的渐开线。
机械原理第四章
(二)渐开线的性质
发生线
(1)NK = N K0
(2) 渐开线上任意一点的法线必 切于基圆,切于基圆的直线
Vk
k K
必为渐开线上某点的法线。 与基圆的切点N为渐开线在
Pk rk
k点的曲率中心,而线段NK 是渐开线在点k处的曲率半径。
N
渐开线上点K的压力角
rb
kk
K0
(3在)渐不开考线虑齿摩廓擦各力点、具重有力不和同惯的性
(5)基圆内无渐开线。
Σ3 Σ1
Σ2
N2 N1
r b1
机械原理第四章
K
KO2 o2 KO1
o1
(三)渐开线的方程式
以O为中心,以OK0为极轴 的渐开线K点的极坐标方程:
发生线
rk
rb
cos κ
θk inv κ tg κ κ
invk— 渐开线函数
(k NO 0K K
Vk
k K
Pk rk

机械原理第4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第4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作者: 潘存云教授
F21=f N21
当材料确定之后,F21大小取决于
法向反力N21
而G一定时,N21 的大小又取
决于运动副元素的几何形状。
N”21
θ
平面接触: N21=-G
Q N’21
F21=f N21= f G
槽面接触: N’21 +N”21= -G N’21 = N”21 = G / (2sinθ)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4-1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与方法 §4-2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4-3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4-4机构力分析实例
湖南理工学院专用
作者: 潘存云教授
§4-1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与方法
力分析的必要性:
▲作用在机械上的力是影响机械运动和动力性能 的主要因素;
▲是决定构件尺寸和结构形状的重要依据。
原因:是由于N21 分布不同而导致的。
湖南理工学院专用
作者: 潘存云教授
应用:当需要增大滑动摩擦力时,可将接触面设计
成槽面或柱面。如圆形皮带(缝纫机)、三角形皮
带、螺栓联接中采用的三角形螺纹。
θ 对于三角带:
=18° fv=3.24 f
不论P的方向如何改变,P与R两 者始终在同一平面内
作者:潘存云教授
C
S2
c
作者:潘存云教授
C
S2
3
m2
C
S3
因为不满足第三个条件,故构件的惯性力偶会
产生一定误差,但不会超过允许值,所以这种简化 处理方法为工程上所采用。
湖南理工学院专用
作者: 潘存云教授
§4-3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概述:
摩擦产生源-运动副元素之间相对滑动。
摩擦的缺点: 效率↓ 磨损↑ →强度↓ →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F
1
4 R41
14
R21
2
R43
v34
23
解:确定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 分析各构件的受力 构件2为二力杆,受压。
R23
3
Q Q
0 R32
R32 R12 0
R23 Q R43 构件3受三个力: Q R23 R43 0 大小 ? ? 方向 构件1受三个力: R21 F R41
二、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1.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
1)确定运动副中的反力(运动副两元素接触处彼此的 作用力); 2) 确定为了使机构原动件按给定规律运动时需加于机
械上的平衡力、平衡力偶。
2. 机构力分析的方法
1)对于低速度机械:采用静力分析方法;
2)对于高速及重型机械:一般采用动态静力分析法。
§4-2
§4-1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1. 按作用在机械系统的内外分: 1) 外力:如原动力、生产阻力、介质阻力和重力; 2) 内力:运动副中的反力(也包括运动副中的摩擦力)
2. 按作功的正负分:
1) 驱动力:驱使机械产生运动的力。
其特征是该力其作用点速度的方向相同或成锐角,所作 的功为正功,称驱动功或输入功。
R
2 1
2

接触点
高副
nR
沿nn
结 论
求平面低副中的反力,需求解2个未知量;
求平面高副中的反力,需求解1个未知量。
二、构件组的静定条件
设构件组有n个构件,PL个低副,PH个高副,则: 独立的力平衡方程数: 3n 运动副中未知反力未知元素数: 2 PL PH 静定条件: 3n 2PL PH 讨论
离合器和制动器等。
二、移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平面接触 Q 1 2 N21 N21=Q
N 21 2
Q N 21 sin
槽面接触
圆柱面接触 Q

Q
N 21 2
Ff 21 fN21 fQ
写成通式:
Ff 21
f Q Ff 21 fN21 sin fV fV Q fV------当量摩擦系数
结论:总反力的大小
总反力的方向
2 R21 N 21 F f221 N 21 1 f 2
R21与v12的夹角恒为90+φ
§4-3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滑块沿斜面等速上升(正行程) F F Q tan( ) R21 Q 滑块沿斜面等速下降(反行程)
R21 R21 v12
对某一具体轴颈,为定值。
r

Mf
§4-3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2、止推轴颈 新轴端:没有磨损或磨损很 小,假定其接触面的压强p= M f 常数。 磨合轴端:接触面间有较大 磨损,假定pρ=常数 G 1
Q 12
Md
2 1
Q
2

v
磨损
R
r
摩擦力矩为: M f
fGr
Rr 跑合: r 2
2 1
rFR21
FN 21
Ff 21
合成总反力 F R 21
FR21
12 C M 0
-----摩擦圆半径
M d FR 21 G M f Gfv r
摩擦力矩
结论
转动副中,总反力FR21与外载荷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总反力FR21切于摩擦圆; 摩擦力矩Mf阻止轴颈转动,与12方向相反。
摩擦角 :总反力和法向反力之间的夹角。
F21 fN 21 tg f N 21 N 21
§4-3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矩形螺纹 正行程拧紧螺母所需的驱动力矩为:
M F d2 d Q 2 tan( ) 2 2 d2 d Q 2 tan( ) 2 2
反行程放松螺母所需的平衡力矩为:
N21 kQ fV (k1~ / 2 ) Ff 21 fN21 fkQ
§4-3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讨论 fV值的变化是由于接触面的几何形状不同,而f的变化是由 材料决定的;
欲使摩擦力增大,可改变材料和接触面的几何形状,V带 传动和三角形螺纹都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增加摩擦力。 90+φ R21 移动副中总反力的确定 φ N21 v12 2对1的反力: F Ff21 法向力N21 合成为总反力R21 切向力Ff21 Q Ff 21 tan f φ---摩擦角 N 21 若接触面不是平面, tanV fV φV---当量摩擦角
v12
1
F
讨论
F Q tan( )

Q
F
R21
2
反行程F 的表达式可直接由正行程F的表达 式获得,即用“-φ”代替“φ”; 反行程,Q为驱动力,而F分为三 种情况: α>φ时,F 为阻力,阻止滑块加速下滑; α<φ时,F 为驱动力,推动滑块等速下滑;ຫໍສະໝຸດ 12Q
α=φ时,F =0,滑块作等速运动,若原来静止, 则处于自锁的临界状态。
M F
F
>φ时,M 为阻力矩,阻止螺母加速松退; <φ时,M 为驱动力矩,松动螺母所需外加 的驱动力矩。
d2
Q

Q
F
l
F
d 2
§4-3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三、转动副中的摩擦分析
轴颈:轴伸入轴承的部分。
按承受载荷的方向分为:
径向轴颈:载荷沿轴的径向 止推轴颈:载荷沿轴的轴向
Q
R23
R21
R32
R43
F
R41
F
R 21 F R 41 0
大小 方向

? ?
§4-5 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力分析

已知机构尺寸,工作阻力Q,摩擦圆半径,摩擦角φ,求各 运动副反力及驱动力F。 R12 小结受力分析步骤
F
1 4
M 14
21
R21
2
R43
v34
23
23
Q
R31
13
R21
大小 方向


h

Q
R32
Mb
1
分析凸轮1的受力:R21 R31
M b R12 h
R12
§4-5 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力分析

已知凸轮机构尺寸如图,工作阻力Q,、φ,求原动件1上 的平衡力矩Mb。 解: 确定相对运动 R12 3 Q R12 R32 分析构件2的受力: v21 2 R32 Q R32 R12 0
代换点:上述的选定点。
代换质量:集中于代换点上的假想质量。
二、质量代换法(续)
3. 质量代换时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1)代换前后构件的质量不变;
m
i 1
n
i
m
2)代换前后构件的质心位置不变; 以原构件的质心为坐标原点时,应满足:
m x 0 i i i 1 n m i y i 0 i 1
轴颈

轴承
§4-3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1、径向轴颈
总反力作用线位置的确定
Md
12
G

摩擦圆
当驱动力偶矩Md=0时, F R 21 Q
当Md0时,等速转动 切向力Ff21 =fvG 2给1的反力 法向力FN21 Fy 0 F R 21 G
PI m a n S
M I J S
可以用总惯性力PI’来代替PI和MI ,PI’ = PI,作用线
由质心S 偏移 lh
lh MI PI
二、质量代换法
1. 质量代换法 按一定条件,把构件的质量假想地用集中于某几 个选定的点上的集中质量来代替的方法。 简化惯性力的确定,即只需求集中质量的惯性力, 无需求惯性力偶矩。 2. 代换点和代换质量
一、一般力学方法
1. 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构件BC上的惯性力系可简化为:
加在质心S上的惯性力和惯性力偶矩
PI ma S M I J S
可以用总惯性力PI’来代替PI和MI ,
PI’ = PI,作用线由质心S 偏移 l h M I
PI
2. 作平面移动的构件 等速运动: PI=0,MI =0
n
3)代换前后构件对质心的转动惯量不变。
2 2 m x y i i i Js i 1 n


二、质量代换法(续)
4. 两个代换质量的代换法
用集中在通过构件质心S 的直线上的B、K 两点的代 换质量mB 和 mK 来代换作平面运动的构件的质量的代换 法。
Js k mb mB mK m mBb mk k mk mB bk mBb2 mK k 2 J s mk mb bk
变速运动: P m a I S
一、一般力学方法(续)
3. 绕定轴转动的构件 1)绕通过质心的定轴转动的构件
等速转动:PI =0,MI=0;
变速运动:只有惯性力偶 M I J S s
2)绕不通过质心的定轴转动,
等速转动:产生离心惯性力 变速转动:
PI m a S ,
B及C位置可任意选择,为工程计算提供了方便和条件; 代换前后转动惯量 Js有误差,将产生惯性力偶矩的误差:
M I mB b 2 mC c 2 J s mbc J s
§4 – 3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一、研究摩擦的目的
1. 摩擦对机器的不利影响 1)造成机器运转时的动力浪费 机械效率 2)使运动副元素受到磨损零件的强度、机器的精度 和工作可靠性 机器的使用寿命 3)使运动副元素发热膨胀导致运动副咬紧卡死机器运转不灵 活; 4)使机器的润滑情况恶化机器的磨损机器毁坏。 2. 摩擦的有用的方面: 有不少机器,是利用摩擦来工作的。如带传动、摩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