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函数计算》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函数计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运用函数计算》,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关于教材

(一)教材内容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陕科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是主题二《数据计算》中任务二的内容。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对处理数据的速度和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人工处理数据的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计算机成为最有效的数据处理工具,作为中学生有必要了解和学习数据的计算和管理。

本节课是同学们在前面学习过Excel中数据的输入、编辑和运用公式计算的基础上,初步学习运用函数对数据进行计算,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更为复杂的计算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确立了以下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的目标:

1.理解函数是Excel预定义的内置公式,学会使用常用的函数对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

2.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协作、自主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掌握运用函数计算的方法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动手、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善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估、验证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能利用函数进行数据的计算和统计;.

教学难点在于:

根据需求正确选择和使用函数以及函数参数的设置。

二、关于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和本节课内容,我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把知识点依次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因此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和操作技能要点,我采用直观演示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还采用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

三、关于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问、去思考、去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的快乐,增强学习信心。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归纳-应用”的实践和探索中,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学习新知。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四、关于教学程序

为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回顾,温故知新

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前面所学的内容《运

用公式计算》是本节课学习《运用函数计算》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情境。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通过创设生动、极具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要在学生自主探索、归纳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技能体系得到完善,以上步骤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因此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师生探究形式上安排较细。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此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学会了正确使用函数对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例如:利用函数计算本次月考成绩中某同学的平均分和总分。(这样设计是因为,学校在前段时间刚刚结束月考,与同学们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会更感兴趣)

(五)小结归纳,反思提高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综上所说的,只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步预设,当然,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课堂生成情况随时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认识,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