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系统设计 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基于单片机和FPGA的等精度频率计一、设计任务工作频率通信系统极为重要的参数,频率测量是通信系统基本的参数测试之一。

本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使用单片机与 EDA 技术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等精度频率测试仪,可对输入周期信号的频率进行测量、显示。

被测信号的频率范围和测试的精度要求见相应的设计任务书。

二、设计框图图 1 硬件系统原理框图等精度频率计的主系统硬件框图如图1 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信号整形电路:用于对于放大信号进行放大和整流,以作为PLD 器件的输入信号(2)测频电路:是测频的核心电路模块,由FPGA 或CPLD 器件组成。

(3)单片机电路模块:用于控制FPGA 的测频操作和读取测频数据,并做出相应处理。

(4)数码显示模块:用8 个数码管显示测试结果,考虑到提高单片机I/O 口的利用率,降低编程复杂性,提高单片机的计算速度以及降低数码显示器对主系统的干扰,可以采用串行静态显示方式。

三、测频原理分析3.1 等精度频率测试的原理频率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其它的物理量可以转换为频率进行测量。

测试频率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测频和测周法。

其中直接测频法是产生一个标准宽度(例如1s)的时基信号,然后在这个信号时间范围内打开闸门对被测频率信号进行计数。

此方法的弱点之一是高精度的标准时基信号不容易获得;其二,这种方法对于高频信号的测量精度比较有保证,但是对于低频信号由于计数周期有限测试精度较低。

测周法是用被测信号作为闸门信号、对标准脉冲信号进行计数,显然这种方法适合测量低频信号的频率。

等精度测频法的核心思想是用两个计数器分别对标准和被测脉冲进行计数,计数的时间严格同步于被测脉冲。

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测试的精度和被测信号的频率无关,因而可以做到等精度测量。

其测试原理如图2 示。

预置闸门信号是测试命令,即测频的使能信号,该信号为高电平的期间进行测频。

但是当预置闸门信号为高电平时,测频并不是立即开始,而是要等到被测信号的上升沿到来以后,实际闸门信号跳为高电平,测频才真正开始。

esl设计流程及建模实验报告

esl设计流程及建模实验报告

esl设计流程及建模实验报告一、引言ESL(Electronic System Level)是一种基于高层次抽象的电子系统设计方法,它能够在设计阶段提供更快速、更准确的模拟和验证,从而降低了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

本文将介绍ESL设计流程及建模实验报告。

二、ESL设计流程1.需求分析在ESL设计流程中,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这一步骤是确定电子系统所需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要求。

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明确产品开发目标和方向,为后续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2.建立模型建立模型是ESL设计流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结果选择适合的建模语言和工具,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常用的建模语言包括SystemC、VHDL-AMS等。

3.仿真验证在完成模型建立后,需要进行仿真验证。

通过仿真验证可以检验电子系统是否符合要求,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果出现问题,则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改并重新仿真验证。

4.优化调整优化调整是ESL设计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通过调整电路结构、参数设置等方式,可以优化电子系统的性能指标,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5.输出设计文件最后一步是输出设计文件。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将模型、仿真结果、优化调整记录等信息整合到设计文件中,并进行归档保存。

设计文件是产品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也是产品交付的必备文档。

三、建模实验本文以SystemC语言为例,介绍了ESL建模实验过程。

1.实验环境搭建首先需要安装SystemC库和仿真工具。

SystemC库可以从官网下载,并根据安装说明进行安装;仿真工具可以选择常用的VCS、ModelSim等软件。

2.建立模型在完成实验环境搭建后,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模型建立。

以一个简单的加法器为例,代码如下:```#include "systemc.h"SC_MODULE(add) {sc_in<int> a, b;sc_out<int> c;void adder() {c.write(a.read() + b.read());}SC_CTOR(add) {SC_METHOD(adder);sensitive << a << b;}};int sc_main(int argc, char* argv[]) { sc_signal<int> a, b, c;add adder("adder");adder.a(a);adder.b(b);adder.c(c);a.write(1);b.write(2);sc_start();cout << "a + b = " << c.read() << endl;return 0;}```在这个模型中,使用了SystemC语言中的信号、模块、敏感性列表等基本元素,实现了两个整数相加的功能。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要求二.实验目的、任务和要求:本实验要求设计SCI串行接口芯片, 其功能包括串行及并行数据的接收和互相转换。

三.实验系统结构设计分析1.模块划分思想和方法:该芯片需根据功能分为串并转换电路和并串转换电路两部分。

实现串并转换的关键器件就是移位寄存器, 其功能可以使串行输入的数据先寄存到一个位矢量中, 等到一组数据全部输入完毕后再一起处理, 并行输出。

而实现并串转换的关键器件是锁存器, 它可以将并行输入的数据先锁存起来, 再一位一位的转化成串行数据。

计数器在这一芯片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为计数器可以产生时间脉冲的分频, 用于配合时间脉冲控制各器件的工作。

2.各模块引脚定义和作用.串并电路:输入: rxd读入数据, clk系统时钟, reset计数器复位端, rd读入控制四进制计数器:C4四分频十进制计数器:Count_10计数分量, C10四十分频(c4的十分频)移位寄存器:Read读入数据, d0~d9并行输出(d0起始端, d1~d8数据端, d9校验位(本实验中不起作用))锁存器:K0~k7数据位状态发生器:RdST读入状态(0为读入, 1为寄存器已满)四.实验代码设计以及分析:1.给出模块层次图;2.按模块完成的代码及注释.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ENTITY SCI ISPORT(cs,rxd,clk,SCIrd,reset,SCIwr,in7,in6,in5,in4,in3,in2,in1,in0: IN STD_LOGIC;rdFULL,tdEMPTY,c4:buffer std_logic;e7,e6,e5,e4,e3,e2,e1,e0,wxd:OUT STD_LOGIC);END SCI;ARCHITECTURE WORK OF SCI ISSIGNAL wr,rd,read,c10,d9,d8,d7,d6,d5,d4,d3,d2,d1,d0,k7,k6,k5,k4,k3,k2,k1,k0,mid: STD_ULOGIC;SIGNAL wri :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SIGNAL count_10 ,counter_8: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BEGINPROCESS(cs)BEGINrd<=cs OR SCIrd;wr<=cs OR SCIwr;END PROCESS;//注释: 片选输入, cs=1时, 串入并出为“写”, 并入串出为“读”;cs=0时, 串入并出为“读”, 并入串出为“写”;PROCESS(rxd)BEGINread<=rxd;END PROCESS;PROCESS(clk)VARIABLE count_4 :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BEGINIF(clk'EVENT AND clk='1')THENIF(count_4="00")THENcount_4 := "01";c4 <= '1';ELSIF(count_4="01")THENcount_4 := "11";c4 <= '1';ELSIF(count_4="11")THENcount_4 := "10";c4 <= '0';ELSIF(count_4="10")THENcount_4 := "00";c4 <= '0';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4)BEGINIF(c4'EVENT AND c4='1')THENIF(rd='1')THENd0<=read;d1<=d0;d2<=d1;d3<=d2;d4<=d3;d5<=d4;d6<=d5;d7<=d6;d8<=d7;d9<=d8;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4,reset,rd)BEGINIF(reset='0' OR rd='0')THEN count_10<="0000";c10 <= '0';ELSIF(c4'EVENT AND c4='1')THENIF(count_10="0000" AND rxd='1' AND rdFULL='0')THEN count_10 <= "0001";c10 <= '0';ELSIF(count_10="0001")THENcount_10 <= "0010";c10 <= '0';ELSIF(count_10="0010")THENcount_10 <= "0011";c10 <= '0';ELSIF(count_10="0011")THENcount_10 <= "0100";c10 <= '0';ELSIF(count_10="0100")THENcount_10 <= "0101";c10 <= '0';ELSIF(count_10="0101")THENcount_10 <= "0110";c10 <= '0';ELSIF(count_10="0110")THENcount_10 <= "0111";c10 <= '0';ELSIF(count_10="0111")THENcount_10 <= "1000";c10 <= '0';ELSIF(count_10="1000")THENcount_10 <= "1001";c10 <= '0';ELSIF(count_10="1001")THENcount_10 <= "1010";c10 <= '0';ELSIF(count_10="1010")THENcount_10 <= "1011";c10 <= '1'; 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10)BEGINIF(c10'EVENT AND c10='1')THENk7<=d8;k6<=d7;k5<=d6;k4<=d5;k3<=d4;k2<=d3;k1<=d2;k0<=d1;END IF;END PROCESS;PROCESS(rd)BEGINIF(rd='0')THENe7<=k7;e6<=k6;e5<=k5;e4<=k4;e3<=k3;e2<=k2;e1<=k1;e0<=k0;END IF;END PROCESS;PROCESS(rd,c10)BEGINIF(rd='0')THEN rdFULL<='0';ELSIF(c10='1')THENrdFULL<='1';ELSE rdFULL<='0';END IF;END PROCESS;process(wr)beginif(wr='0')thenwri(0)<=in0;wri(1)<=in1;wri(2)<=in2;wri(3)<=in3;wri(4)<=in4;wri(5)<=in5;wri(6)<=in6;wri(7)<=in7;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4)beginif(c4'event and c4='1')thenif(wr='0')thencounter_8<="0000";elsif(wr='1' and counter_8="0000")then counter_8<="0001"; elsif(counter_8="0001")then counter_8<="0010";elsif(counter_8="0010")then counter_8<="0011";elsif(counter_8="0011")then counter_8<="0100";elsif(counter_8="0100")then counter_8<="0101"; elsif(counter_8="0101")then counter_8<="0110";elsif(counter_8="0110")then counter_8<="0111";elsif(counter_8="0111")then counter_8<="1000";elsif(counter_8="1000")then counter_8<="1001";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wr,counter_8)beginif(wr='1' and counter_8="1001")thenmid<='1';tdEMPTY<='1';elsif(wr='0')thenmid<='0';tdEMPTY<='0';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ounter_8)beginif(wr='0' or mid='1')thenwxd<='0';elsif(wr='1' and mid='0')thenif(counter_8="0001")thenwxd<=wri(0);elsif(counter_8="0010")thenwxd<=wri(1);elsif(counter_8="0011")thenwxd<=wri(2);elsif(counter_8="0100")thenwxd<=wri(3);elsif(counter_8="0101")thenwxd<=wri(4);elsif(counter_8="0110")thenwxd<=wri(5);elsif(counter_8="0111")thenwxd<=wri(6);elsif(counter_8="1000" )thenwxd<=wri(7);end if;end if;end process;END WORK;五.仿真图(输入输出波形)以及分析:六.实验问题分析和经验总结:在该实验的设计中, 我们发现时序逻辑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时间信号对各进程的控制, 因为为了保持各进程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正确性, 需要用一个或几个相关联的时间信号来控制各进程。

eda实验报告

eda实验报告

eda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模式,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EDA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流程。

2. 实验原理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缩写,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电子系统设计的各个环节的自动化。

常用的EDA工具有电路仿真、电路布局、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设计等。

3. 实验步骤
3.1 电路仿真
首先,我们需打开EDA工具,并导入所需的仿真器和电路元件库。

其次,我们需绘制电路图并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进一步分析和改进电路设计。

3.2 电路布局
在电路设计完成后,我们需进行电路布局,以便更精确地计算
电路性能和参数。

在布局过程中,我们需根据电路设计需求进行
元件排布,并考虑布局紧凑性和功耗等因素。

3.3 原理图设计
电路图设计是EDA工具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
我们全面了解电路设计的各个细节,确定电路元件的类型和参数,以及进一步优化电路性能。

3.4 印刷电路板设计
在进行电路仿真、布局、原理图设计后,我们需将电路设计转
化为印刷电路板(PCB)的形式。

在进行印刷电路板设计前,我
们需考虑各个细节,在选择印刷方式、器件布局、线路距离、阻
抗匹配等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

4.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EDA工具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
和重要性,并掌握了EDA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流程。

此外,我
了解了EDA工具在电子设计和生产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对于今后
电子设计工作的开展和优化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实验报告

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实验报告

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实验报告班级:电信10302班指导老师: XXX 小组成员: XXX(XXXXXXXX)XXX(XXXXXXXX)2012年11月6日项目一:红外线电路设计一、电路工作原理常用的红外线遥控系统一般分发射和接收两个部分。

发射部分的主要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

它实际上是一直特殊的发光二极管,由于其内部材料不同于普通发光二极管,因而在其两端施加一定电压时,它便发出的红外线而不会死可见光。

接收部分的红外接收管是一种光敏二极管。

在实际应用中要给红外线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亦即红外线接收二极管在电路中应用时是反向运用,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

红外线二极管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二、电路原理图设计元件清单表三、电路设计与调试(1)各小组从指导老师那里领取元器件,分工检测元器件的性能。

(2)依据电路原理图,各小组讨论如何布局,最后确定一最佳方案在洞洞板上搭建红外线发射\接收电路图。

(3)检查电路无误后,从信号发生器送入适应电压。

(4)调节可调电阻R3的阻值,观察发光二极管LED是否出现闪烁现象,如果出现说明有发射和接收,如果没有检查电路。

(5)实验完毕,记录结果,并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注意事项(1)发光二极管的电流不能天大(小于200mA);(2)在通电前必须检查电路无误后才可;(3)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峰峰值1.5~2.5V。

项目二:定时电路的设计一、电路原理图与工作原理555组成的调谐振荡器可以用作各种时钟脉冲发生器,上图电路为占空比可调的时钟脉冲发生器。

其介入两只二极管D1、D2后,电容C的充放电回路分开,放电回路为D2、RB、内部三极管T及电容C。

二、电路设计与调试(1)各小组从指导老师哪里领取元器件,分工检测元器件的性能。

(2)依据电路图,各小组讨论如何布局,最后确定最佳方案在洞洞板上搭建电路图;(3)检查电路无误后,从直流稳压电源送入5伏的电压;(4)记录结果,并写实验报告。

电子课程实验报告总结(3篇)

电子课程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子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电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次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内容。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电子电路的组成和基本分析方法;3. 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和选用方法;4. 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内容1. 数字电路实验- 逻辑门电路实验:验证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和特性;- 组合逻辑电路实验: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如编码器、译码器、加法器等;- 时序逻辑电路实验:设计简单的时序逻辑电路,如计数器、寄存器等。

2. 模拟电路实验- 基本放大电路实验:研究放大电路的性能和特性;- 运算放大器电路实验:设计运算放大器电路,实现放大、滤波、整流等功能;- 模拟信号处理实验:研究模拟信号的处理方法,如放大、滤波、调制等。

3. 单片机应用技术实验- 单片机基本原理实验:了解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 单片机接口技术实验:学习单片机与外围设备(如键盘、显示器、传感器等)的接口技术;- 单片机控制实验:设计简单的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光照控制等。

四、实验过程1. 准备阶段- 熟悉实验设备、工具和元器件;- 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制定实验方案。

2. 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3. 总结阶段-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字电路实验- 通过实验验证了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和特性;- 设计的简单组合逻辑电路能够实现预期的功能;-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合理,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2. 模拟电路实验- 基本放大电路性能稳定,能够实现预期的放大效果;- 运算放大器电路设计合理,能够实现多种功能;- 模拟信号处理实验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走马灯实验报告

走马灯实验报告

走马灯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1、学会DP-51PRO实验仪监控程序下载、动态调试等联机调试功能的使用;2、理解和学会单片机并口的作为通用I/O的使用;3、理解和学会单片机外部中断的使用;4、了解单片机定时器/计数器的应用。

2、实验设备PC 机、ARM 仿真器、2440 实验箱、串口线。

3、实验内容熟悉A RM 开发环境的建立。

使用A RM 汇编和C语言设置G PIO 口的相应寄存器。

编写跑马灯程序。

5、实验原理走马灯实验是一个硬件实验,因此要求使用DP-51PRO 单片机综合仿真实验仪进行硬件仿真,首先要求先进行软件仿真,排除软件语法错误,保证关键程序段的正确。

然后连接仿真仪,下载监控程序,进行主机与实验箱联机仿真。

为了使单独编译的C语言程序和汇编程序之间能够相互调用,必须为子程序间的调用规定一定的规则。

ATPCS ,即ARM ,Thumb 过程调用标准(ARM/Thumb Procedure Call Standard),是A RM 程序和T humb 程序中子程序调用的基本规则,它规定了一些子程序间调用的基本规则,如子程序调用过程中的寄存器的使用规则,堆栈的使用规则,参数的传递规则等。

下面结合实际介绍几种A TPCS 规则,如果读者想了解更多的规则,可以查看相关的书籍。

1.基本A TPCS基本A TPCS 规定了在子程序调用时的一些基本规则,包括下面3方面的内容:(1)各寄存器的使用规则及其相应的名称。

(2)数据栈的使用规则。

(3)参数传递的规则。

相对于其它类型的A TPCS,满足基本A TPCS 的程序的执行速度更快,所占用的内存更少。

但是它不能提供以下的支持: ARM 程序和T humb 程序相互调用,数据以及代码的位置无关的支持,子程序的可重入性,数据栈检查的支持。

而派生的其他几种特定的A TPCS 就是在基本A TPCS 的基础上再添加其他的规则而形成的。

其目的就是提供上述的功能。

2.寄存器的使用规则寄存器的使用必须满足下面的规则:(1) 子程序间通过寄存器R0~R3 来传递参数。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所选课题:±15V直流双路可调电源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6年06月摘要本次设计本来是要做±15V直流双路可调电源的,但由于买不到规格为±18V 的变压器,只有±15V大小的变压器,所以最后输出结果会较原本预期要小。

本设计主要采用三端稳压电路设计直流稳压电源来达到双路可调的要求。

最后实物模型的输出电压在±13左右波动。

1、任务需求⑴有+15V和-15V两路输出,误差不超过上下1.5V。

(但在本次设计中,没有所需变压器,所以只能到±12.5V)⑵在保证正常稳压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功效。

⑶做出实物并且可调满足需求2、提出方案直流可变稳压电源一般由整流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器和稳压环节组成如下图a所示。

⑴单相桥式整流作用之后的输出波形图如下:⑵电容滤波作用之后的输出波形图如下:⑶可调式三端集成稳压器是指输出电压可以连续调节的稳压器,有输出正电压的LM317三端稳压器;有输出负电压的LM337三端稳压器。

在可调式三端集成稳压器中,稳压器的三个端是指输入端、输出端和调节端。

LM317的引脚图如下图所示:(LM337的2和3引脚作用与317相反)3、详细电路图:因为大容量电解电容C1,C2有一定的绕制电感分布电感,易引起自激振荡,形成高频干扰,所以稳压器的输入、输出端常 并入瓷介质小容量电容C5,C6,C7,C8用来抵消电感效应,抑制高频干扰。

参数计算: 滤波电容计算: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电压为15V ,当输出电流为0.5A 时,我们可以求得电路的负载为I =U /R=34Ω时,我们可以根据滤波电容的计算公式: C=т/R,来求滤波电容的取值范围,其中在电路频率为50HZ 的情况下,T 为20ms 则电容的取值范围大于600uF ,保险起见我们可以取标准值为2200uF 额定电压为50V的点解电容。

电子系统设计数字定时器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数字定时器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数字定时器实验报告学校: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班级:通信工程组员:前言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产品逐渐趋向人性化和智能化。

人们人们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引入了单片机。

单片机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也称为微控制器,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分支,单片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是集CPU,RAM,ROM,I/O接口和中断系统于同一硅片上的器件。

单片机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正式形成了通过计算机系统和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两个分支。

目前单片机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很难找到哪个领域没有单片机的踪迹。

单片机已在广阔的计算机应用领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器因此,单片机已成为电子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之一。

这次实验,我们组是以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一个数字定时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开始了解电系统设计的和基本理念,基本规则和基本流程;在不断完善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逐步丰富和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培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充分地发挥自己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

可以说这次实验将我们所学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以及《电子系统设计》两门课程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对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应用有了更广泛的接触。

另外实验中我们学会使用Proteus和Keil两款软件进行单片机电路的仿真以及程序的编写及联调。

这些都为我们以后的课程设计乃至工作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这次的实验中,我们以单片机实现计时和倒计时功能,由LED 显示剩余时间,显示格式为XX(分),精确到1分的整数倍。

虽然接触到的功能模块较多,包括接口模块、中断模块、存储模块、控制模块和显示模块等,但仍然只是单片机这门学问的皮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汲取知识,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本次实验有本小组4位组员共同完成,张强强负责,朱宇翔负责,吴易洲负责,肖伟健负责。

编者注目录第1部分实验概述1.1 设计要求……………………………………………………1.2 数字定时器系统的基本理论………………………………1.3 设计方案……………………………………………………1.4 硬件电路工作原理…………………………………………第2部分程序设计2.1 整体结构……………………………………………………2.2 资源分配……………………………………………………2.3 程序流程……………………………………………………2.4 程序编写……………………………………………………第3部分仿真验证3.1 Keil 与Proteus联调仿真…………………………………3.2 实物连接仿真………………………………………………第4部分实验总结4.1 问题分析……………………………………………………4.2 小结…………………………………………………………第1部分实验概述1.1实验要求1定时时间的设置范围为1~99min,开机上电后隐含值为10min。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系统设计专题实验.(DOC)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系统设计专题实验.(DOC)

电子系统设计专题实验报告实验一、基于 AVR ATMega128 的硬件(PCB)设计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目的: (1)掌握印制电路板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流程。

(2)掌握 Protel DXP 2004 SP2 软件的基本功能。

(3)在 Protel DXP 2004 SP2 软件平台,完成电路图到 PCB 图的设计制作过 程。

要求: (1)根据实验要求, 完成原理图的设计,并在 Protel DXP 2004 SP2 软件平台 上设计制作出相应的 PCB 图。

(2)要求 PCB 图布局布线美观,抗干扰性能强。

图中所用到的元件封装必须 符合实际的元件尺寸。

二、 实验设备及设计开发环境操作系统: XP 软件:Protel DXP 2004 SP 2三、 实验内容根据 ATMega128 的电路图设计一个单片机电路板,其中包括基本电路、复位 电路、时钟振荡器(ISP、键盘、RT Clock)。

MCU 原理图如图四、 实验步骤1. 创建新的工程项目,并新建原理图图纸 2. 设置工程参数,包括基本原理图参数设置。

3. 绘制原理图:在元件库中查找所用元件,并进行必要说明,如标签、总线、 端口等。

4. 放置各个模块与图纸合适位置,方便之后端口的对接及导入。

5. 对原理图进行电气检查,编译查错时,直至消除后保存原理图。

6. 创建新的 PCB 文件,并对 PCB 进行正确合理的参数设置(注意:在设置尺 寸时,不宜设置太小,不利于元件布局及布线),保存文件。

7. 导入原理图,将元件合理放置,原则:组合功能的元件(键盘开关)有序放 置在一起,使得各个元件布线交叉尽可能的少。

8. 对电路板自动布线,进行规则检查,注意检查 PCB 有没有缺线、缺元件的 情况修改错误的地方,并注意印刷线路的宽度设置,不宜太宽。

9. 重复步骤 8,对电路板布局不断进行修改优化,直到 PCB 的规则检查没有警告、错误,电路板元件布局思路清晰,布线方式正确合理。

助听器实验报告

助听器实验报告

助听器实验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篇一: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编号: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电子系统设计/单声道助听器专业班级电信1202学生学号学生姓名陈晓琳高莹实验指导教师顾智企实验课程名称:电子系统设计part 1一、实验项目名称:单通道助听器(分立元件)二、实验目的和要求:1.学习单声道助听器(分立元件)电路的设计与调整方法2.掌握电子仪器和仪表的使用三、实验内容和原理:1、系统组成框图:2、单元电路设计:1).声音采集这里的声音采集是采用驻极体电容式咪头。

咪头,是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能量转换器件,是和喇叭正好相反的一个器件(电→声)。

声音信号经过咪头变成电信号,经过c1,c1作为耦合电容允许交流信号正常通过,而隔断直流电流,使之对下一级放大电路工作点不会产生影响。

2).一级放大9014三极管是一种小电压,小信号,小电流的npn型硅三极管。

信号经过三极管一级放大,经过c2耦合电容允许交流信号正常通过,而隔断上一级放大电路的直流电流,使之对下一级放大电路工作点不会产生影响。

此为共射极放大电路,交流小信号通过耦合电容c1以电压的形式加到三极管的b~e之间,以电流的形式通过b~e。

电子(负电荷)的传递方向为e~b。

r2用来提供b~e接面适当的正向偏压以及可使三极管进入线性工作区的电流。

这个部分称为输入回路。

r3用来提供b~c接面适当的反向偏压。

电子(负电荷)的传递方向为b~c。

集电极收集大量电子(负电荷),少数空穴(正电荷)漂移到基极与基极的空穴一起复合掉一部分e向c的电子(负电荷)。

被复合掉的基区空穴由基极电源eb重新补给。

由于e 的电子浓度大于b,电位小于b,电源eb在补充空穴的同时带来了从e~b~c的大量电子。

三极管完成放大电流作用。

放大了的信号电流通过rc在c极上产生压降。

这个压降就是输出端信号电压,是交流,可以通过电容c2耦合出去。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数控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数控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电⼦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数控直流稳压电源设计)北京邮电⼤学电⼦电路综合设计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简易数控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学院:电⼦⼯程学院班级:XXX班学号:XXXXXXXX姓名:XXX班内序号:XX2012年3⽉25⽇课题名称:简易数控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摘要:本设计实验要求我们设计出简易数控直流稳压电源,通过⼿动调节实现输出不同电压的功能,通过电压与电流的放⼤实现较强的带负载能⼒,通过滤波电容消除纹波对直流的影响,并运⽤protel 软件进⾏仿真。

该设计实验旨在培养我们的实验兴趣与学习兴趣,提⾼实验技能与探究技能,引导我将所学所想运⽤到实际中去。

关键字:稳压电源,设计,仿真⼀、设计任务要求1.基本要求(1)设计实现⼀个简易数控直流稳压电源,设计指标及给定条件为:1) 输出电压调节范围:5V ~ 9V,步进0.5V 递增,纹波⼩于50mV;2) 输出电流⼤于100mA;3) 由预制输⼊控制输出电压递增;4) 电源为12V。

(2)设计+5V电源电路(不要求实际搭建),⽤PROTEL软件绘制完整的电路原理图(SCH)。

2.提⾼要求(1) 数字控制部分采⽤+/-按键来调整控制⼀可逆⼆进制计数器来预设电压值;(2) ⽤PROTEL软件绘制电路的印刷电路板图(PCB)。

3.探究要求输出电压调节范围更宽,步进更⼩:范围:0 ~ 10 V, 步进:0.1V。

本次探究实验主要着重完成了基本要求部分的设计与探究。

⼆、设计思路、总体结构框图本实验要求设计⼀个可以充当数控直流稳压电源的电路,电路由数字控制部分、D/A 转换部分、可调稳压部分组成。

数字控制部分采⽤+/-按键来调整控制⼀可逆⼆进制计数器来预设电压值(此部分为提⾼部分),⼆进制计数器输出输⼊到D/A 转换器中,经过D/A 转换后实现输出电压的可调。

其框图如图1所⽰。

图1 系统总体结构框图三、分块电路和总体电路的设计1.第⼀部分——数字电路控制部分此部分是电路的数字控制部分,也是电路输⼊端,其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课程设计指导书精选全文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课程设计指导书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实验教学部分课内实验实验一测量放大电路(前端)一、实验目的1、自行设计与制作一个测量放大器,实现对弱信号的放大。

2、掌握微弱信号放大电路的原理与制作方法;3、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完成设计与制作。

二、实验性能要求1、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 ud=1~500可调;2、差模输入电阻≥10MΩ;3、最大输出电压为±10V;4、共模抑制比K CMR≥105三、预习内容1、如何来测量放大器输入电阻?2、推导出输出U O和U1、U2的关系表达式?3、电路图图1-1可做那些改进?四、实验内容1、测量放大器的输入电阻:直接测量法和分压测量法。

2、共模放大倍数的测量改变电位器RW的数值,观看对共模输出的影响。

3、差模放大倍数的测量①调节RW的值,使得电压放大倍数A ud为10,记下此时RW的阻值并完成下列表格。

ud表格。

五、实验报告要求1、根据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计算出共模抑制比K CMR;2、将实验过程中测得的电位器RW阻值代入U O和U1、U2的关系表达式,验证一下差模放大倍数理论值。

3、如果在测量差模放大倍数的操作中,输入为正弦波信号,该怎样测量?应注意哪些问题?实验二电压/频率转换电路一、实验目的理解压控振荡器(VCO)的原理和含义。

按照图2-1连接电路,该图实际上就是锯齿波发生电路,只不过这里是通过改变输入电压Vi的大小来改变波形频率,从而将电压量转换成频率参量。

二、预习内容1、指出图2-1中电容C的充电和放电回路。

2、定性分析用可调电压Vi改变Vo频率的工作原理,并推导出输出频率的表达式。

3、电阻R2、R4、R5和C的数值如图2-1中所示,求输出信号幅值为多少?当输入电压值为3V,输出频率为多少?4、改变稳压管的稳压值对电路会有何影响?图2-1 电压/频率转换电路三、实验内容按图2-1接线,用示波器监视V o波形。

按表2-1内容,测量电压——频率转换关系。

可先用示波器测量周期,然后再换算成频率。

电子电路设计(ADS)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设计(ADS)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设计实验(一)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低通滤波器的设计二、低通滤波器的作用及组成:低通滤波器就是让某一频率以下的信号分量通过,而对该频率以上的信号分量大大抑制的电容、电感与电阻等器件的组合装置。

低通滤波器容许低频信号通过, 但减弱(或减少)频率高于截止频率的信号的通过。

三、仿真原理图:四、仿真过程:1、建立工程,编辑工程文件。

选择电容、电感、电阻、接地和Simulation-S_Param 元器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用导线连接各元件(详见仿真电路图)。

2、设置S参数控件参数。

双击S参数控件,打开参数设置窗口,将“Step-size”设置为0.5GHz,在【display】选项卡勾选需要显示的参量,单击OK,保存退出。

3、显示仿真数据。

执行菜单命令【Simulate】/【Simulate】,开始仿真,显示相关的状态信息。

选择矩形图图标以方块图显示数据,选择S(2,1)参数,显示低通滤波器的响应曲线。

执行菜单命令【Marker】/【New】,将三角标志放置到仿真曲线上。

4、保存数据窗口。

5、调整滤波器电路。

调整原理图显示方式,使其与当前窗口的大小相适应,单击调谐图标,选中L1和C2,在数据窗口调节L1和C2的值,在调节过程中,单击“Update Schematic”按钮更新原理图中相应元件的参数值。

在调整到仿真曲线达到技术指标后,保存参数退出。

五、仿真结果: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初步掌握了ADS2009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并按要求使用该软件设计了一个低通滤波器,而且仿真成功,得到了理想的实验数据。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逐渐熟悉了ADS20009仿真软件的各项功能,并且能够熟练操作,这为将来使用该仿真软件打下了基础。

电子电路设计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直流仿真二、直流仿真介绍:直流仿真用于测试所设计电路的直流工作点特性,可以检测电路的拓扑结构、功耗等。

对于交流仿真和S参数仿真,直流仿真用于确定非线性元件的线性模型。

数字系统电路实验报告(3篇)

数字系统电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数字系统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步骤。

3. 通过实验加深对数字电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数字系统电路是由数字逻辑电路构成的,它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产生相应的输出信号。

数字系统电路主要包括逻辑门电路、触发器、计数器、寄存器等基本单元电路。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数字电路实验箱2. 数字万用表3. 示波器4. 逻辑分析仪5. 编程器四、实验内容1. 逻辑门电路实验(1)实验目的:熟悉TTL、CMOS逻辑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和测试方法。

(2)实验步骤:1)搭建TTL与非门电路,测试其逻辑功能;2)搭建CMOS与非门电路,测试其逻辑功能;3)测试TTL与门、或门、非门等基本逻辑门电路的逻辑功能。

2. 触发器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工作原理和应用。

(2)实验步骤:1)搭建D触发器电路,测试其逻辑功能;2)搭建JK触发器电路,测试其逻辑功能;3)搭建计数器电路,实现计数功能。

3. 计数器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计数器的逻辑功能、工作原理和应用。

(2)实验步骤:1)搭建同步计数器电路,实现加法计数功能;2)搭建异步计数器电路,实现加法计数功能;3)搭建计数器电路,实现定时功能。

4. 寄存器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寄存器的逻辑功能、工作原理和应用。

(2)实验步骤:1)搭建4位并行加法器电路,实现加法运算功能;2)搭建4位并行乘法器电路,实现乘法运算功能;3)搭建移位寄存器电路,实现数据移位功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逻辑门电路实验通过搭建TTL与非门电路和CMOS与非门电路,测试了它们的逻辑功能,验证了实验原理的正确性。

2. 触发器实验通过搭建D触发器和JK触发器电路,测试了它们的逻辑功能,实现了计数器电路,验证了实验原理的正确性。

3. 计数器实验通过搭建同步计数器和异步计数器电路,实现了加法计数和定时功能,验证了实验原理的正确性。

助听器实验报告

助听器实验报告

篇一: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编号: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电子系统设计/单声道助听器专业班级电信1202学生学号学生姓名陈晓琳高莹实验指导教师顾智企实验课程名称:电子系统设计part 1一、实验项目名称:单通道助听器分立元件二、实验目的和要求:1.学习单声道助听器分立元件电路的设计与调整方法2.掌握电子仪器和仪表的使用三、实验内容和原理:1、系统组成框图:2、单元电路设计:1.声音采集这里的声音采集是采用驻极体电容式咪头;咪头,是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能量转换器件,是和喇叭正好相反的一个器件电→声;声音信号经过咪头变成电信号,经过c1,c1作为耦合电容允许交流信号正常通过,而隔断直流电流,使之对下一级放大电路工作点不会产生影响;2.一级放大9014三极管是一种小电压,小信号,小电流的npn型硅三极管;信号经过三极管一级放大,经过c2耦合电容允许交流信号正常通过,而隔断上一级放大电路的直流电流,使之对下一级放大电路工作点不会产生影响;此为共射极放大电路,交流小信号通过耦合电容c1以电压的形式加到三极管的b~e之间,以电流的形式通过b~e;电子负电荷的传递方向为e~b; r2用来提供b~e接面适当的正向偏压以及可使三极管进入线性工作区的电流;这个部分称为输入回路;r3用来提供b~c接面适当的反向偏压;电子负电荷的传递方向为b~c;集电极收集大量电子负电荷,少数空穴正电荷漂移到基极与基极的空穴一起复合掉一部分e向c的电子负电荷;被复合掉的基区空穴由基极电源eb重新补给;由于e的电子浓度大于b,电位小于b,电源eb在补充空穴的同时带来了从e~b~c的大量电子;三极管完成放大电流作用;放大了的信号电流通过rc 在c极上产生压降;这个压降就是输出端信号电压,是交流,可以通过电容c2耦合出去;3.二级放大此为共集电极放大电路,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同相,无电压放大作用,电压增益小于1且接近于1;4.信号输出喇叭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输出3、总电路图及工作原理:工作原理:它是一个由晶体三极管构成的多级音频放大器;9014左与外围阻容元件组成了典型的阻容耦合放大电路,担任前置音频电压放大;9014右、3ax31组成了两级直接耦合式功率放大电路,其中:3ax31接成发射极输出形式,它的输出阻抗较低,以便与8ω低阻耳塞式耳机相匹配;咪头接收到声波信号后,输出相应的微弱电信号;该信号经电容器c1耦合到9014左的基极进行放大,放大后的信号由其集电极输出,再经c2耦合到9014右进行第二级放大,最后信号由3ax31发射极输出;电路中,c4为旁路电容器,其主要作用是旁路掉输出信号中形成噪音的各种谐波成份,以改善喇叭的音质;c3为滤波电容器,主要用来减小电池g的交流内阻实际上为整机音频电流提供良好通路,可有效防止电池快报废时电路产生的自激振荡,并使喇叭发出的声音更加清晰响亮;4、调试过程及测试结果:1、检查电路有否连接错误;2、用万用表“通断档”测量电源正极---与正极连接的各点是否欧姆连接即0欧姆;3、用万用表“通断档”测量电源负极---与负极连接的各点是否欧姆连接即0欧姆;4、用万用表“k档”测量电源正、负极之间电阻应大于8k;5、连接电源3v,用手触摸咪头,听喇叭有无声音;6、如有声音,进入输入-输出波形调节程序;如无声音,则检查电路;7、输入-输出波形调节:将信号发生器连接在咪头两端注意探头正、负极的连接,示波器连接在q1集电极和地之间注意探头正、负极的连接,调节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1khz、vp-p=20mv正弦信号,观察示波器波形和读出vout,记录波形和vout;然后,将示波器连接在q2集电极和地之间,记录波形和vout;最后,将示波器连接在喇叭两端记录波形和vout;8、放大倍数调节:①改变r2值由原68k改为33k,用示波器测量q1集电极和地之间两端波形和vout,测量q2集电极和地之间两端波形和vout,②改变r4值由原100k改为51k,200k,用示波器测量q2集电极和地之间两端波形和vout,记录r5、r7值和测得的运放1脚、14脚和喇叭两端波形和vout,列表表示;9、测量整机的静态和动态电流,切断电源连线,串联接入万用表,置“直流电流档”,记录电流值,并计算整机功秏w;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电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万用表五、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先了解电路图的各个部分电路,了解各元器件的作用,再清点和检测元器件,再根据电路图,在电路板上合理地安排各个元器件的位置,要求简单好看,再对各元器件进行焊接,细心处理好每一个焊点,保证焊接质量,焊好后剪掉多余的引线,对焊好的电路板要进行检查,检查有没有短路或者断路,最后再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调试;篇二:耳聋助听器设计报告设计报告一、设计要求二、设计的作用、目的1、设计作用:2、设计目的:三、设计的具体实现1、系统概述1现状及发展趋势:什么是耳聋助听器一切有助于听力残疾者改善听觉障碍,进而提高与他人会话交际能力的工具、设备、装置和仪器等;耳聋助听器有电力的和非电力的两类,后者目前已被废弃;前者又有电子管式和晶体管式两种;晶体管式耳聋助听器最为灵巧轻便,于1950年问世后已取代电子管式而被普遍采用;集成电路的的问世又迅速地取代了“晶体管耳聋助听器”,集成电路ic于1964年问世,其体种小,低耗电,稳定性更高;近年来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耳聋助听器也逐步向智能化、体内化发展:1982年“驻极体麦克风”的问世实现耳聋助听器微型化,灵敏度及清晰度更是达到了新的水平;而1990年随着“电脑编程耳聋助听器”的问世,耳聋助听器增益初步智能化调整,又让耳聋助听器达到了另一新水平;1997年,“数字耳聋助听器”的增益智能化调整,使用极为方便,性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今天——我们所用的大部分耳聋助听器都是“数字电脑编程”的,根据我们每个人听力损失的程度不同来调整,对我们的助听效果又提高了一个层次,让我们听得更多耳聋助听器发展的趋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耳聋助听器发展有三个主题:1、小型化:从19世纪末的桌面大小到20世纪末的重量不足一克,耳聋助听器外型尺寸越来越小;尽管目前还未找到进一步大幅度减小耳聋助听器外型尺寸的有效方法,但作为趋势,耳聋助听器肯定会越做越小,越做越美观;微型耳聋助听器不仅是制造商的希望,更是广大耳聋助听器使用者的要求;2、个性化:随着相关听力知识的普及,人们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听力,同时也会发现听力损失完全相同的听力障碍者极少,每个听障者的听力状况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因此,为每个听障者个别定制耳聋助听器以保证使用效果必然会成为发展趋势;3、智能化:要想进一步提高助听质量比如清晰度就必须使耳聋助听器具备记忆能力、重新编码能力等“智能”,比如抗噪声、声源定向定位、音质定位等各类类耳蜗性能;这一切,需要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支持;智能化耳聋助听器已经开始受到广泛重视,但作为商品还远远没有成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特殊用户的需求3原理特性:耳聋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所有耳聋助听器不外由传声器话筒、放大器和受话器耳机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传声器为声电换能器,将外界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放大器后使声压放大到1万乃至几万倍,再经受话器输出这个放大后的声信号;耳聋助听器还应包括电池能源以推动机器工作;由于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听觉损伤机能差异也不同,因此装置音量调节、音调调节、最大声输出调节、电话拾音等设备,以及o-m-t关断-话筒-电话三档开关都是不可缺少的;耳聋患者绝大多数是感音神经聋,其中相当多的人具有重振阳性现象;他们对小声听取感到困难,但稍响的声音又难以忍受,响度感觉的动态范围明显缩小;由于电子学上采用 agc或pc线路实现压缩和限幅功能,以使这类聋人较满意地应用耳聋助听器克服听觉障碍;耳聋助听器的性能及指标一个合格的耳聋助听器至少应考虑下述六项性能指标:1、频率范围;低档耳聋助听器的频率范围至少在 300~3000hz,普通耳聋助听器高频应达到4000hz,高级耳聋助听器的频率范围可在80~8000hz之间;2、最大声输出或饱和声压级sspl;实际上代表了耳聋助听器的最大功率输出;使用耳聋助听器时的最大声输出应低于患耳的不舒适阈,尤其对重振阳性的患耳,必须控制最大声输出以保护患耳;3、最大声增益;主要表示耳聋助听器的放大能力,各国生产的耳聋助听器增益多在30~80db之间;一般说,耳聋程度轻的要选择增益小的,程度重的应分别选用增益中等的或大的耳聋助听器;在具体使用中耳聋助听器上都备有使声增益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的音量调节开关;选配适合的耳聋助听器可依一些公式预先计算,最简易的方法是按照纯音听力图,对 500、1000、2000hz三个音频的增益补偿调节,以其阈值的一半或稍多为宜,多能获得满意效果;4、频率响应和音调调节;为满足聋人听力要求,耳聋助听器应提供各种不同的频率响应,频率不同反应在听觉上就是音调不同;为了使耳聋助听器的频响比较符合聋人的听力损失特点,音调调节钮上设置一些不同音调,通常l代表低音,n为正常,h为高音;5、信号噪声比 s/n;耳聋助听器耳机放大后的输出往往是语言信号和恼人的噪声同时存在,信号噪声比值越大,语言信息输出的质量也越好;优质耳聋助听器的信噪比可达40db左右,至少应保证30db以上;6、谐波失真;为了能高地传输放大后的声信号,耳聋助听器的失真度应越小越好,按规定失真应小于10%,而小于5%的基本上可以保持语言的逼真性;2、电路设计、仿真与分析1主要参数及计算:2元器件选择:vt1、vt2选用9014或3dg8型硅npn小功率、低噪声三极管,要求电流放大系数β≥100;vt3宜选用3ax31型等锗pnp小功率三极管,要求穿透电流iceo尽可能小些,β≥30即可;b选用cm-18w型φ10mm×高灵敏度驻极体话筒,它的灵敏度划分成五个挡,分别用色点表示:红色为-66db,小黄为-62db,大黄为-58db,兰色为-54db,白色>-52db;本制作中应选用白色点产品,以获得较高的灵敏度;b也可用蓝色点、高灵敏度的crz2-113f型驻极体话筒来直接代替;xs选用型φ口径耳塞式耳机常用的两芯插孔,买来后要稍作改制方能使用;改制方法参见图2所示,用镊子夹住插孔的内簧片向下略加弯折,将内、外两簧片由原来的常闭状态改成常开状态就可以了;改制好的插孔,要求插入耳机插头后,内、外两簧片能够可靠接通,拔出插头后又能够可靠分开,以便兼作电源开关使用;耳机采用带有型φ两芯插头的8ω低阻耳塞机; r1~r5均用rtx-1/8w型碳膜电阻器;c1~c3均用cd11-10v型电解电容器,c4用ct1型瓷介电容器;g用两节5号干电池串联而成,电压3v;3仿真电路图4pcb电路板模拟图5工作原理:一、工作原理耳聋助听器的电路如图所示,它实质上是一个由晶体三极管vt1~vt3构成的多级音频放大器;vt1与外围阻容元件组成了典型的阻容耦合放大电路,担任前置音频电压放大;vt2、vt3组成了两级直接耦合式功率放大电路,其中:vt3接成发射极输出形式,它的输出阻抗较低,以便与8ω低阻耳塞式耳机相匹配;驻极体话筒b接收到声波信号后,输出相应的微弱电信号;该信号经电容器c1耦合到vt1的基极进行放大,放大后的信号由其集电极输出,再经c2耦合到vt2进行第二级放大,最后信号由vt3发射极输出,并通过插孔xs送至耳塞机放音;电路中,c4为旁路电容器,其主要作用是旁路掉输出信号中形成噪音的各种谐波成份,以改善耳塞机的音质;c3为滤波电容器,主要用来减小电池g的交流内阻实际上为整机音频电流提供良好通路,可有效防止电池快报废时电路产生的自激振荡,并使耳塞机发出的声音更加清晰响亮;四、心得体会及建议心得体会:1、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加强了我们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这个方案包括设计了一套电路原理和pcb连接图,和芯片上的选择;这个方案总共使用了74ls248,cd4510各两个,74ls04,74ls08,74ls20,74ls74,ne555定时器各一个;2、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就是心里想老着这样的接法可以行得通,但实际接上电路,总是实现不了,因此耗费在这上面的时间用去很多;3、我沉得做课程设计同时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加强,由于课本上的知识太多,平时课间的学习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各个元件的功能,而且考试内容有限,所以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很多元件的功能,并且对于其在电路中的使用有了更多的认识;平时看课本时,有时问题老是弄不懂,做完课程设计,那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还可以记住很多东西;比如一些芯片的功能,平时看课本,这次看了,下次就忘了,通过动手实践让我们对各个元件映象深刻;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这个期末测试之后的课程设计对我们的作用是非常大的;4、在制作pcb时,发现细心耐心,恒心一定要有才能做好事情,首先是线的布局上既要美观又要实用和走线简单,兼顾到方方面面去考虑是很需要的,否则只是一纸空话;5、在画好原理图后的做pcb版时,由于项目组成员对单面板的不熟悉,导致布线后元件出现在另一边,增加了布线难度,也产生很多不曾注意的问题,今后要牢记这个教训,使以后布线更加顺利;6、经过两个星期的实习,过程曲折可谓一语难尽;在此期间我们也失落过,也曾一度热情高涨;从开始时满富盛激情到最后汗水背后的复杂心情,点点滴滴无不令我回味无长;生活就是这样,汗水预示着结果也见证着收获;劳动是人类生存生活永恒不变的话题;通过实习,我才真正领略到“艰苦奋斗”这一词的真正含义,我才意识到老一辈电子设计为我们的社会付出;我想说,设计确实有些辛苦,但苦中也有乐,在如今单一的理论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能有实践的机会,但我们可以,而且设计也是一个团队的任务,一起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有说有笑,相互帮助,配合默契,多少人间欢乐在这里洒下,大学里一年的相处还赶不上这十来天的合作,我感觉我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更加近了;我想说,确实很累,但当我们看到自己所做的成果时,心中也不免产生兴奋;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同样可以为社会作出我们应该做的一切,这有什么不好我们不断的反问自己;也许有人不喜欢这类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设计的工作有些枯燥,但我们认为无论干什么,只要人生活的有意义就可;社会需要我们,我们也可以为社会而工作;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必要失落呢于是我们决定沿着自己的路,执着的走下去;同时我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团队需要个人,个人也离不开团队,必须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某个人的离群都可能导致导致整项工作的失败;实习中只有一个人知道原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每个人都知道,否则一个人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工作失败;团结协作是我们实习成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保证;而这次实习也正好锻炼我们这一点,这也是非常宝贵的;对我们而言,知识上的收获重要,精神上的丰收更加可喜;挫折是一份财富,经历是一份拥有;这次实习必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上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篇三:西电电子创新实验大报告电子产品创作设计课程项目设计论文题目:助听器设计院系: 电子工程学院班级: 02125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助听器制作摘要:助听器 hearing aid 是一个有助于听力残疾者改善听觉障碍,进而提高与他人会话交际能力的工具、设备、装置和仪器等;广义上讲凡能有效地把声音传入耳朵的各种装置都可以看作为助听器,狭义上讲助听器就是一个电声放大器,通过它将声音放大使聋人听到了原来听不清楚,听不到的声音,这种装置就是助听器;当前助听器主要分为模拟助听器与数字助听器两种;其中模拟助听器是不管患者的听力损失曲线形状,对声音进行统一的放大,而数字助听器是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曲线形状进行精确的补偿;由于数字助听器对听力的补偿效果及患者的残余听力保护效果都要较模拟助听器更好,所以当前国内市场主要销售的产品以数字助听器为主;助听器从佩戴位置及外形的角度又可分为耳背式助听器,耳内式助听器,耳道式助听器,完全耳道式助听器,100%隐形助听器等;发展史助听器hearing aid是一种供听障者使用的、补偿听力损失的小型扩音设备全聋的患者无法通过助听器听到声音,其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时代:手掌集音时代、炭精时代、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和数字助听器时代;人类最早、最实用的“助听器”可能是听障者自己的手掌;将手掌放在耳朵边形成半圆形喇叭状,可以很好地收集声音,也可以阻挡了部分来自耳后的声音,虽然这种方法的增益效果在中高频仅为5~10db,而且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助听器,但是这是最自然的助听方法;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老年人在倾听别人讲话时用手掌来集音的情况;许多哺乳动物都有硕大的耳朵,所以它们的听力比人要好得多;受到手掌集音的启发,一些有心人先后发明了各种形状的、简单的机械装置,如象嗽叭或螺号一样的“耳喇叭”,木制的“听板”、“听管”,象帽子和瓶子一样的“听帽”、“听瓶”,象扇子和动物翅膀一样的“耳扇翼”,以及很长的象听诊器一样的“讲话管”,等等;由于人们认为听管越长集音效果越好,所以有的听管竟长达几十厘米,甚至一米多;听别人讲话时用手拿着听管伸到别人的嘴边,样子滑稽可笑,但却使聋人提高了听力;同时,也提醒讲话者尽量大声讲话;这种简单的机械助听装置一直使用了几百年,直到十九世纪,才逐渐被炭精电话式助听器取代;1878年,美国科学家bell发明了第一台炭精式助听器;这种助听器是由炭精传声器、耳机、电池、电线等部件组装而成;1890年,奥地利科学家ferdinant alt制备出了第一代电子管助听器;1904年,丹麦人hans demant与美国人resse hutchison共同投资批量生产助听器;到二十世纪40年代,已经有气导和骨导两种类型的助听器了;这个时期的助听器在技术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虽然能够满足一些聋人的需要,但是,还有许多缺点,如噪声太大,体积笨重如17寸电视机,不易携带,等;1920年,热离子真空管热阴极电子管问世不久,就出现了真空管助听器;随着真空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助听器体积逐渐变小,实现了主机和电池的分离;1921年,英国生产了第一台商业性电子管助听器;由于电子管需要两个电源供电一是加热电子管中的灯丝,使之发放电子;二是驱动电子通过电栅到达阳极,因此这种助听器体积大而笨重,虽然增益和清晰度较好,但几乎无法携带;随着时间的推移,汞电池代替了锌电池,使电池的体积显着减小,电池与助听器终于可以合为一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如印刷电路和陶瓷电容等新技术材料,使得一体式助听器的体积显着缩小,这样,助听器就可以随身携带了;逐渐地,助听器也采用了削峰peak clipping,pc和压缩 automatic gaincontrol,agc等技术;1943年,开始研制集成式助听器,将电源、传声器和放大器装在一个小盒子内,为现代盒式助听器的雏形;同年,丹麦建立了两家工厂批量生产助听器,一家是oticon,一家是danavox;助听器的体积也越来越小,最后,竟能像香烟盒一样大,携带已非常方便;1948年,半导体问世,电子工程师们立即将半导体技术应用于助听器,获得较好效果;采用一部分半导体元件,可以使助听器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如果全部采用半导体元件,声反馈将不可避免; 1953年,晶体管助听器问世,使助听器向微型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954年,出现了眼镜式助听器;为了避免声反馈,设计者将接受器和麦克风分别装在两边的眼镜腿上,但未能实现双耳配戴;1955年,推出了整个机身都在单个镜腿上的眼镜式助听器,使双耳同时配戴助听器成为可能;1956年,制成了耳背式助听器,不仅体积进一步减小,优越性也超过了眼镜式和盒式助听器,成为全球销售量最大的助听器;1957年,耳内式助听器问世;新的陶瓷传声器频率响宽阔平坦,克服了以往压电晶体的不足;钽电容的出现,使电容体积进一步减小,晶体管电路向集成电路这一小型化方向快速发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助听器的体积进一步减小,耳内式助听器出现以后不久,半耳甲腔式、耳道式、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相继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患者心理和美观上的需要;1958年,中国开始生产盒式助听器;1988年出现的可编程助听器,利用遥控器变换多个聆听程序,以达到最舒适的听觉感受;可编程助听器采用广角麦克风和指向性麦克风助听器,可在日常生活中和嘈杂环境中运用不同的聆听模式,使听到的声音更为清晰;配带指向性助听器的人虽然目光未投向您,但是,他在专心收听您的讲话,故似乎有监听的特殊用途;据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配戴这样的助听器;集成电路的问世又迅速地取代了“晶体管助听器”,集成电路ic于1964年问世,其体重小,低耗电,稳定性更高;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助听器也逐步向智能化、体内化发展:1982年“驻极体麦克风”的问世实现助听器微型化,灵敏度及清晰度更是达到了新的水平;而1990年随着“电脑编程助听器”的问世,助听器增益初步智能化调整,又让助听器达到了另一新水平;1997年,“数字助听器”。

物电电子设计仿真实践报告

物电电子设计仿真实践报告

实验(一)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实验日期同组者姓名一、实验目的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试方法。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带宽的测试方法。

3.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

4.加深对差动放大器性能及特点的理解。

5.学习差动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6.进一步理解OTL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7.学会OTL电路的调试及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8.加深理解反相与同相比例运算放大器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

9.验证比例运放电路的运算关系。

二、实验仪器1)+12V直流电源2)函数信号发生器3)双踪示波器4)交流毫伏表5)直流电压表6)电流毫安表7)万用表8)晶体三极管3DG6(β=50~100)或9011(2N5551)9)电阻、电容若干三、实验内容和步骤(1)静态工作点测量测量静态工作点时,不要加交流信号源,根据叠加原理,把交流信号输入端短路,保证直流电源接通。

然后,用直流电压表和直流毫安表分别测算出VCE和IC即可,IB可通过计算得到。

测量图如图4-2所示。

假定静态工作点已调好,读者可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RW使IC约为2mA(图中毫安表读数)即可。

把直流伏特表依次接在图示的位置,分别测出VC和VB和VE,可算出VBE=VB-VE,约为,VCE=VC -VE=。

(2)动态参数的测量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动态参数有: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带宽等。

★电压放大倍数,电压放大倍数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输出电压对信号源的比值,另一种是输出电压对输入电压的比值。

★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根据,如果知道US、RS及Ui,就可以算出Ri,测量输入电阻的原理即如此。

在图4-3中,由两个毫伏表的读数以及RS(即RS)的值可计算出输入电阻Ri。

再根据,其中为空载电压,在图4-3中,打开开关K2和合上K2,分别测量出空载输出电压和有载输出电压的有效值,再由RL(即RL)的值可计算出输出电阻Ro。

电子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电路图的构成和功能。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元器件设计简单电路的能力,了解常见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和应用。

3.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如等效电路、节点电压法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正确使用电子仪器、设备和工具进行电路搭建和调试。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需求设计简单的电子电路。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子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科学、规范的操作习惯。

3. 引导学生关注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课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电子元器件认知:介绍常用电子元器件(如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的结构、原理、符号及参数,使学生了解各元器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电路原理及分析方法:讲解电路基本原理,包括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引导学生掌握等效电路、节点电压法等电路分析方法。

3. 电子电路设计:结合教材相关章节,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电子电路,如放大器、滤波器等,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4. 电路搭建与调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电子仪器、设备和工具进行电路搭建,学会调试和排故,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电子技术应用:分析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北邮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北邮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课题名称: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2013211123姓名:周亮学号:2013211123班内序号:9一、 摘要方波与三角波发生器由集成运放电路构成,包括比较器与RC积分器组成。

方波发生器的基本电路由带正反馈的比较器及RC组成的负反馈构成;三角波主要由积分电路产生。

三角波转换为正弦波,则是通过差分电路实现。

该电路振荡频率和幅度便于调节,输出方波幅度大小由稳压管的稳压值决定,方波经积分得到三角波;而正弦波发生电路中两个电位器实现正弦波幅度与电路的对称性调节,实现较理想的正弦波输出波形。

二、关键词: 函数信号发生器 方波 三角波 正弦波三、设计任务要求1.基本要求:设计制作一个函数信号发生器电路,该电路能够输出频率可调的正弦波、三角波和方波信号。

(1) 输出频率能在1-­‐10KHz范围内连续可调,无明显失真。

(2) 方波输出电压Uopp=12V(误差小于20%),上升、下降沿小于10us。

(3) 三角波Uopp=8V(误差小于20%)。

(4) 正弦波Uopp1V,无明显失真。

2. 提高要求:(1) 输出方波占空比可调范围30%-­‐70%。

(2) 三种输出波形的峰峰值Uopp均可在1V-­‐10V内连续可调电源电路 方波-­‐三角波发生电路 正弦波发生电路方波输三角波输正弦波输现输出信号幅度的连续调节。

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将方波-­‐三角波中间的电阻改为两个反向二极管一端相连,另一端接入电位器,抽头处输出的结构,实现占空比连续可调,达到信号发生器实验的提高要求。

五、分块电路和总体电路的设计过程1. 方波-­‐三角波产生电路设计过程:①根据所需振荡频率的高低和对方波前后沿陡度的要求,选择电压转换速率S R合适的运算放大器。

方波要求上升、下降沿小于10us,峰峰值为12V。

LM741转换速率为0.7V/us,上升下降沿为17us,大于要求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电子系统设计学院名称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实验地点实验成绩二〇年月——二〇年月实验一、运放应用电路设计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运用NE555定时器或者其他电路,学会脉冲发生器的设计,认识了解各元器件的作用和用法。

(2)掌握运算放大器基本应用电路设计二、实验要求(1)使用555或其他电路设计一个脉冲发生器,并能满足以下要求:产生三角波V2,其峰峰值为4V,周期为0.5ms,允许T有±5%的误差。

V2/V+2图1-1 三角波脉冲信号(2)使用一片四运放芯片LM324设计所示电路,实现如下功能:设计加法器电路,实现V3=10V1+V2,V1是正弦波信号,峰峰值0.01v,频率10kHz。

V3图1-2 加法电路原理三、实验内容1、555定时器的说明:NE555是属于555系列的计时IC的其中的一种型号,555系列IC的接脚功能及运用都是相容的,只是型号不同的因其价格不同其稳定度、省电、可产生的振荡频率也不大相同;而555是一个用途很广且相当普遍的计时IC,只需少数的电阻和电容,便可产生数位电路所需的各种不同频率的脉波讯号。

a. NE555的特点有:1.只需简单的电阻器、电容器,即可完成特定的振荡延时作用。

其延时范围极广,可由几微秒至几小时之久。

2.它的操作电源范围极大,可与TTL,CMOS等逻辑闸配合,也就是它的输出准位及输入触发准位,均能与这些逻辑系列的高、低态组合。

3.其输出端的供给电流大,可直接推动多种自动控制的负载。

4.它的计时精确度高、温度稳定度佳,且价格便宜。

b. NE555引脚位配置说明下:NE555接脚图:图1-3 555定时器引脚图Pin 1 (接地) -地线(或共同接地) ,通常被连接到电路共同接地。

Pin 2 (触发点) -这个脚位是触发NE555使其启动它的时间周期。

触发信号上缘电压须大于2/3 VCC,下缘须低于1/3 VCC 。

Pin 3 (输出) -当时间周期开始555的输出输出脚位,移至比电源电压少1.7伏的高电位。

周期的结束输出回到O伏左右的低电位。

于高电位时的最大输出电流大约200 mA 。

Pin 4 (重置) -一个低逻辑电位送至这个脚位时会重置定时器和使输出回到一个低电位。

它通常被接到正电源或忽略不用。

Pin 5 (控制) -这个接脚准许由外部电压改变触发和闸限电压。

当计时器经营在稳定或振荡的运作方式下,这输入能用来改变或调整输出频率。

Pin 6 (重置锁定) - Pin 6重置锁定并使输出呈低态。

当这个接脚的电压从1/3 VCC电压以下移至2/3 VCC以上时启动这个动作。

Pin 7 (放电) -这个接脚和主要的输出接脚有相同的电流输出能力,当输出为ON时为LOW,对地为低阻抗,当输出为OFF时为HIGH,对地为高阻抗。

Pin 8 (V +) -这是555个计时器IC的正电源电压端。

供应电压的范围是+4.5伏特(最小值)至+16伏特(最大值)。

参数功能特性:•供应电压4.5-18V•供应电流3-6 mA•输出电流225mA (max)•上升/下降时间100 nsc.NE555的相关应用:NE555的作用范围很广,但一般多应用于单稳态多谐振荡器(Monostable Mutlivibrator)及无稳态多谐振荡器(Astable Multivibrator)。

2、利用555定时器产生方波和三角波三角波信号的产生:555定时器产生方波信号后,接一个积分电路。

原理图如图所示:图1-4 三角波和方波信号的产生产生信号波形图:图1-5 脉冲信号波形图3、产生有正负电压的三角波实验原理:将产生的三角波接近运放,在运放的参考端,接上一个偏置电压,这样,当三角波的输出电压达不到偏置电压的大小,输出即为负值。

实验原理图:图1-6 产生完整的三角波信号输出波形图:图1-7 完整三角波波形图4、加法器的使用信号的叠加:要实现V3=10V1+V2,V1是正弦波信号,峰峰值0.01v,频率10kHz。

将正弦信号加在方波信号上,由于0.01v信号太微弱,所以决定用0.1v的正弦信号。

加法器:我利用的反向求和电路,所以输出V3 = (R10/R13)V1 + (R10/R12)V2 ,由图中参数,可以算出V3=10V1+V2。

原理图如图所示:图1-8 信号叠加图产生波形图如图所示:图1-9 脉冲信号叠加波形图根据图中的数据,可以知道,我们实现了V3=10V1+V2的叠加,由电压即可直观地看出。

实验二、基于微控制器的直流电机驱动电路设计与仿真一、实验目的(1)理解直流电机的驱动原理和驱动方式;(2)理解微控制器定时计数器工作原理及PWM发生;(3)掌握直流电机的驱动电路设计方法;(4)掌握直流电机的驱动软件设计方法。

二、实验要求(1)构建以51微控制器为核心的直流电机驱动电路,包括人机接口(按键和显示)、光电隔离、L298N全桥驱动器(如图1所示)。

按键包括复位键(KEY_RST)、顺时针转向键(KEY_CW)、逆时针转向键(KEY_CCW)、调速增加键(KEY_UP)、调速降低键(KEY_DOWN)、确认键(KEY_ENTER),调速步进为满量程的10%。

图2-1 电路原理图(2)联合Proteus和Keil软件平台,采用51微控制器的C语言编程,实现对1路直流电机的PWM调速控制和转向控制。

(3)建立PWM占空比与直流电机转速的相关性数学模型。

三、实验内容实验原理:(1)直流电机转速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可用图2-2表示,由图可见电机的电枢电动势Ea的正方向与电枢电流Ia的方向相反,Ea为反电动势;电磁转矩T的正方向与转速n 的方向相同,是拖动转矩;轴上的机械负载转矩T2及空载转军T0均与n相反,是制动转矩。

图2-2 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根据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得到电枢电压电动势平衡方程式:U=Ea-Ia(Ra+Rc)其中,Ra为电枢回路电阻,电枢回路串联保绕阻与电刷接触电阻的总和:Rc是外接在电枢回路中的调节电阻。

由此可得到直流电机的转速公式为:n=Ua-IR/Ceφ(Ce为电动势常数,φ是磁通量。

)因此可得n=Ea/Ceφ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已经制造好的电机,当励磁电压和负载转矩恒定时,它的转速由在电枢两端的电压Ea决定,电枢电压越高,电机转速就越快,电枢电压降低到0V时,电机就停止转动:改变电枢电压的极性,电机就反转。

(2)PWM电机调速原理对于直流电机来说,如果加在电枢两端的电压为5所示的脉动电流压(要求脉动电压的周期远小于电机的惯性常数),可以看出,在T不变的情况下,改变T1和T2宽度,得到的电压将发生变化,下面对这一变化进一步推导。

图2-3 施加在电枢两端的脉动电压设电机接全电压U时,其转速最大为Vmax。

若施加到电枢两端的脉动电压占空比为D=t1/T,则电枢的平均电压为:U平=U×D可得:n=Ea/Ceφ≈U×D/Ceφ=KD在假设电枢内阻转小的情况下式中K=U/CEφ,是常数。

图2-4为施加不同占空比时实测的数据绘制所得占空比与转速的关系图。

图2-4 占空比与电机转速的关系由图看出转速与占空比D并不是完全的线性关系(途中实线),原因是电枢本身有电阻,不过一般直流电机的内阻较小,可以近视为线性关系。

由此可见,改变施加在电枢两端电压就能改变电机的转速,这就是直流电机PWM调速原理。

仿真电路图:图2-5 仿真电路图加速:图2-6 加速显示图减速:图2-7 减速显示图反转:图2-8 反转显示图驱动主程序:#include<reg51.h>#include "lcd.h"#include<intrins.h>#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define uint unsigned intsbit INPUT1 = P2^0;sbit INPUT2 = P2^1;sbit ENA = P2^2;sbit key_zz=P3^0;sbit key_fz=P3^1;sbit key_up=P3^2;sbit key_down=P3^3;sbit key_tz=P3^4;sbit key_ok=P3^5;void time_Init();void exti_Init();void Delayms(unsigned int t);uchar num=0;unsigned int timer_count=0; unsigned int Duty_cycle=1; unsigned int set_duty=1;void main(void){time_Init();exti_Init();LcdInit();Lcd_Str(0x00,6,"STATE:");while(1){if(key_ok==0){Delayms(10);if(key_ok==0){Duty_cycle=set_duty;}}if(key_tz==0){Delayms(10);if(key_tz==0){INPUT1=0;INPUT2=0;Lcd_Str(0x40,10,"direct_tz ");}}if(key_zz==0){Delayms(10);if(key_zz==0){INPUT1=1;INPUT2=0;Lcd_Str(0x40,10,"direct_zz ");}}if(key_fz==0){Delayms(10);if(key_fz==0){INPUT1=0;INPUT2=1;Lcd_Str(0x40,10,"direct_fz");}}}}void time_Init() //定时器0配置函数,工作方式1,50ms中断一次{TMOD=0x01;EA=1;ET0 = 1;TH0 = (65536-5000)/256;TL0 = (65536-5000)%256;TR0 = 1;}void exti_Init() //外部中断{EA=1;EX0=1;EX1=1;IT0=1;IT1=1;}void timer_inter() interrupt 1{TH0 = (65536-5000)/256;TL0 = (65536-5000)%256;timer_count++;if(timer_count>10)timer_count=0; if(timer_count<=Duty_cycle){ENA=1;}else{ENA=0;}//timer_count++;}void exti0_inter() interrupt 0{if(set_duty>9)set_duty=0;elseset_duty++;LcdWriteCom(0x80+0x07);LcdWriteData('0'+((set_duty-1)%10));Lcd_Str(0x40,10,"speed_down");}void exti1_inter() interrupt 2{if(set_duty<0)set_duty=9;elseset_duty--;LcdWriteCom(0x80+0x07);LcdWriteData('0'+((set_duty-1)%10)); Lcd_Str(0x40,10,"speed_up");}void Delayms(unsigned int t){unsigned int x,y;for(x=t;x>0;x--)for(y=120;y>0;y--);}实验三、数控电流源电路系统设计与仿真一、实验目的:(1)理解数控电流源电路系统工作原理(2)理解V/I变换电路的工作原理(3)掌握数控电流源电路系统设计与仿真方法二、实验要求:(1)构建如图1所示的数控电流源电路系统,包括人机接口(按键和显示)、DAC和V/I变换电路(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