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复初哲学中的_全体大用_探析

合集下载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是一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将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问题的方法,它强调整体性、历史性、辩证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可用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基本理论概念是“整体”,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整体,而整体是由各种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

因此,对于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其中某一方面,而是要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认识、分析这个问题。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避免片面性,而且能够更加科学地判断和处理问题。

同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也强调历史性。

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和规律。

这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其内部的历史特征。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还强调辩证性。

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体现,也就是说,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对立,而这种矛盾和对立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关注其内部矛盾和对立关系,以求发现矛盾的矛盾和对立中的对立,从而达到对事物的真正认识。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还重视实践性。

它认为任何认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且都受实践的检验。

因此,我们要根据具体实践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而不是从空想和主观愿望出发去猜测和判断。

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才能更加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科学性。

它强调我们要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以求达到科学的认识和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指导下,我们不能只是片面地看待事物,也不能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去判断事物。

相反,我们要从事物内部的本质规律出发去认识其本质特征,这也就是所谓的“阶级分析法”。

总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科学方法,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分析问题,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兼论马克思批判的逻辑思维于泉蛟,衣凤喜(大连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116044;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一篇重要著作,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树立了唯物主义世界观。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提出了人之为人的解放是人类最根本的解放。

无产阶级革命代表着全人类的解放,不仅必要,而且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层层分析、深入浅出、逻辑严谨,展现了高超的批判思维。

关键词:人;阶级;批判;解放一、主题——人之为人的解放《(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世界观向唯物主义世界观转变的一篇重要著作。

马克思以当时德国的历史现状为背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了一个最终的思想——人的解放。

“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可以看出,人要想成为人,成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人——是人的真正的解放,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向着人成为人、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方向迈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但人的解放不是无条件的、孤立进行的,而是需要人“身体”的全面的解放。

因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人”。

可见,人的解放不是某些单个人的解放,而是需要一个能代表所有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阶级的解放,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因为无产阶级处在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中,所以无产阶级敢“对敌人振振有词地宣称:我没有任何地位,但我必须成为一切”。

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

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

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马一浮,字仲杰,清朝末年陕西平利知县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儒家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理气体用论”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当时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重要功绩。

理气体用论主要讲述了马一浮的认识,“理”是指理智,称为“智理”,它是指人的本性;“气”是指使命,称为“人物”,它的作用是指导人的行为和言谈;“体”是指人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体,称为“肢体”;“用”是指身体所能使用的资源,称为“实际”,它是指人们行使人物,做出正确的行动。

因此,马一浮认为,理、气、体、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这四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人们达到至理、至道、至真、至善的境界。

其实在理气体用论中,马一浮表达的是他对古代儒家思想的深刻思考,他坚持以“人性”为准绳,认为“理”的实现必须以“人性”为中心,即要本着孔子所主张的“诚信”,以“道德”原则作为行为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全体的社会成员都能够在此“正念正思正见”之下进行行为。

同时,他还认为,“气”是有社会感染力的,如果它能得以坚持,就能够影响人们社会行为的本质,使社会内部成员之间都能够处于一种有规划的状态,从而让社会整体取得良性发展。

在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中,也提出了人的使命所在的一个重要原则至善,也就是所谓的“真善美”意识,即人们需要本着真理、善良、美好的原则,在自身最高境界上展开思考。

至此,马一浮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们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把人的价值本体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从而让人类达到一种和谐美好的状态。

所以,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古代儒家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为现代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对我们今天的修养价值观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彭五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全面解读

彭五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全面解读

彭五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全面解读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学术年会会议综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部主办的首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学术年会于2013年1月8日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和辽宁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马研院院长程恩富教授分析了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现状,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新思路。

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把握,既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本身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又要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关系。

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应从10个视阈或10个方面展开:一是综扩性研究,即从理论特质、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四个角度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把握和概括;二是分类性研究,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分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中,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错误观点;三是统一性研究,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四是层次性研究,即从一般原理、具体论断、思维方法或分析方法三个层面来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框架;五是破立性研究,即从批判性和建设性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特别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建设性理论和思想的研究;六是分科性研究,即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展开专业性研究;七是互动性研究,即按照领袖思想和学者思想两条线索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推进领袖思想和学者研究之间的互动、互补;八是国别性研究,即重视对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政党和政治家的理论和思想的研究,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而且要研究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或左翼组织和学者的理论,把全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统合起来进行研究;九是定义性研究或定义的整体性研究,即从理论特质、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四个方面整体地界定马克思主义;十是“三化”研究,即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宇宙、社会和思维的整体性。

整体性方法认为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只有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整体性方法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它强调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

在社会和自然科学中,只有充分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才能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不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还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整体性方法强调了辩证思维和综合思维。

辩证思维是整体性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矛盾面,又要看到事物的统一面。

综合思维则要求我们在研究问题时要善于综合各种观点和因素,避免片面和片段的认识。

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不能只看到问题的一方面,还要全面地、系统地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和解决方案。

整体性方法强调了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

整体性方法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时要有先后、因果、历史、未来的眼光,不能只看到问题的当前状态,还要看到问题的历史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不能只看到问题的当前状况,还要看到问题的历史渊源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才能科学地预测未来的发展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整体性方法强调了实践和变革。

整体性方法认为变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和自然的变化。

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和分析阶段,还要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方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对我们的思维和行动都有重要的启示。

它要求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事物,善于辩证思维和综合思维,注重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强调实践和变革。

只有按照整体性方法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强调整体与局部、总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整体性方法在解决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科学问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进行浅谈,并探讨其对于当今社会问题的启示。

一、整体性方法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不是简单地把总体和部分一视同仁,而是认为总体不仅是分割部分的合成,更重要的是它独立于部分存在,并且能够支配和控制部分。

整体是有机体,它具有内在的划分和相互作用规律。

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界等领域都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因此,在研究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时,不能只从局部和片面的角度出发,而是要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整体和局部、总体和部分的内在联系,以此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

整体性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实践规律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解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问题时,不能只注重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注重社会发展,而要从整体性观点出发,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以此推动国家和地区全面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也需要从整体性方法出发,通过研究一个事物的整体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推导出全面且准确的结论。

例如,物理学中的“整体和局部相互关系原理”,认为在一个物理系统中,每个部分都会相互作用影响,而整个系统的行为与单个部分的行为并不相同,我们必须考虑整体性因素才能理解系统的行为。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对于当前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等都有很好的启示。

例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不能只局限于单个国家或地区,而需要从整体性角度出发,共同解决全球问题,切实保护和改善地球的环境。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循整体性思想,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构建一个全面且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另外,在处理国际关系、卫生危机等问题时,也需要从整体性观点出发,遵循合作共赢原则,加强国际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了社会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性,提出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原则,以及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整体性方法论。

整体性方法的核心是把一个事物看作一个系统中的一部分,它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强调要立足整体考察问题,不断纵横联接、多角度深入分析。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具体体现为,把社会总体、历史过程、人类世界等看作一个整体,科学的研究其相互联系与作用机制,并对局部性、群体性的矛盾及其解决提出相关的思考。

这样的思考方式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文明等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还强调辩证法,辩证法是一种以矛盾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强调对矛盾或矛盾运动的认识和把握,通过分析矛盾和化解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依照辩证法思维方式,处理好矛盾关系,才能推动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对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问题需要通过整体性的视角去看待和解决。

没有个体,就没有整体,没有整体,就没有个体,两者密不可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提出,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均视为整体,这样可以有效地综合各种影响要素的相互作用,更加全面、准确地分析解决问题。

再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辩证思维方式,让我们认识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处理好矛盾关系,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中学习到其强调的历史性,意识到任何事物都具有历史性,都处于演进过程中,必须考虑历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趋势,始终具备长远的眼光,准确把握社会变化的态势及其趋势。

总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是合理分析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好方法,我们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整体性思维、辩证思维,综合矛盾关系,有历史眼光,从而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严复的“体用”论

严复的“体用”论

严复的“体用”论作者:王艳勤来源:《祖国》2018年第24期摘要:受甲午战败的刺激,严复从体用一元的中西文化观出发,对中体西用论进行了反驳,开拓了中国近代史上“体用不二”论的路径。

严复晚年与早年一样,对中西文化、新学旧学都是主张融会贯通的。

正是因为跳出了中西文化冲突论的藩篱,严复才能避免陷入“中体西用”论的泥淖。

关键词:严复中体西用中西文化观“体用”论是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基本命题。

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通的背景下,“体用”论开始沿着两条路径演进:一是“中体西用” 论的内在演进,二是从“体用二元”论到“体用不二”论的演化。

这两条路径不是平行的,也不是前后继替的,而是相互交叉的。

一、以“体用不二”论反对“中体西用”论近代史上,严复的“体用”论是“中体西用”论的反动,开拓了“体用不二”论的路径。

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严复是反感体用论的,他认为“今世之士大夫,其所以顽锢者,由于识量之庳狭……经甲庚中间之世变,惴惴然虑其学之无所可用,而其身之濒于贫贱也,则倡为体用本末之说,以争天下教育之权”[1],所谓的体用本末之说,是落后于时代潮流的顽固士大夫为了保住自己在传统教育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而倡导的,严复作为近代中国学贯中西的第一人[2],自然不屑于与体用论者同流,但严复又忍不住要驳斥体用论,无奈之下只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此,严复也讲体用,但他是沿着“体用不二”的路径展开论述的。

甲午战败的惨痛教训,直接刺激了“中体西用”论的成熟,集儒臣与能吏、实践家与思想家于一身的张之洞,承担了将“中体西用”论理论化、体系化的任务。

他于1898年撰写并完成了《劝学篇》,“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抱冰堂弟子记》,此记托名“弟子”,实为张之洞自述),系统地论述了“中体西用”,展现了洋务派“体用二元”的中西文化观。

严复的“体用”论正是在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取得举国上下一致认同的氛围中,以冷峻的姿态横空出世的。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它通过对社会历史、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提供了一种全面深刻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指导,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和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和运用的宝贵经验。

这一思想方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方法强调整体和局部的统一、矛盾的辩证统一、事物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要强调整体,就是要把握事物的全貌,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把握事物的全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这也是他整体性方法的理论基础。

矛盾的辩证统一,就是要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而实现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这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处理矛盾关系。

事物的辩证统一,就是要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内部的辩证统一性的,即矛盾的统一。

这也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要认真学习和运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整体性方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全貌,要善于辩证地看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处理矛盾,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实践活动,也同样适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只有善于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社会化等诸多新事物正在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方法为指导,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面对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我们应该善于把握事物的全貌,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就当前经济全球化而言,我们必须看到全球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了解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战略,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我们应该善于处理矛盾。

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各种矛盾可能会出现,我们必须善于处理各种矛盾,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社会现象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把握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这一方法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强调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必须从实践中产生、指导实践并促进实践发展。

在研究社会问题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理论层面,而需结合具体实际,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通过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和解决方案。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强调以历史为鉴,以当代为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历史性的产物,它们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演变过程。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现象的发展和变化,并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强调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和全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的一方面,而要以全面、深入的方式来探究事物的本质。

这对我们分析社会问题具有启示意义,需要从各个角度全面梳理和考察问题,抓住问题的根源和实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强调开展批判性思维。

马克思主义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认清事物的表象和幻象,发现事物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要具备批判精神,不盲从于既有观点和偏见,而是要持守客观、理性的立场,以批判的眼光对待问题。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为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结合实践和理论,从历史和现实中获取经验,抓住事物的全貌和本质,以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与应用

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在这一哲学体系中,有几个核心概念贯穿始终,并且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意味着我们在思考和行动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比如,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们不能凭借主观想象去创造规律,而应当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去发现隐藏在自然现象背后的物质规律。

同样,在社会发展中,我们也不能忽视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和社会的物质基础,去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与物质密切相关的是意识。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意识来源于物质,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前进。

例如,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激励我们努力工作,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而消极的思想和错误的观念则可能导致我们在面对困难时退缩不前,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

接下来是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人类通过实践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

无论是生产劳动、科学实验还是社会变革,都是实践的具体形式。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通过实践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然后将这些认识再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结果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比如,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中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经过反复检验和改进,才能真正证明其价值和可行性。

矛盾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核心概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事物内部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例如,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整体性思维的哲学体系,并且在实践中提出了整体性方法。

整体性方法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性分析,关注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内涵、特点和启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整体性方法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方法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系统性的研究,即将社会现象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

整体性方法认为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社会现象,而必须将其放在整体中来分析和理解。

整体性方法不仅强调对社会现象的系统性分析,还关注社会现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追求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方向。

2. 历史性观点:整体性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历史性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历史性。

在进行社会研究时,必须将社会现象放在历史的时间维度中进行考察,关注社会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3. 全面性观察:整体性方法还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性观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复杂多样的,不能单纯从一个角度来看待,而是需要多角度、全面性地观察。

全面性观察需要综合各种社会要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全面和客观的结论。

1. 实事求是:整体性方法启示我们在进行社会研究时,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研究,不能片面地看待某一社会现象,更不能主观臆断。

只有准确、全面地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做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2. 综合分析:整体性方法启示我们在进行社会研究时,要进行综合性分析,不仅要关注某一社会要素的作用,还要关注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只有将各种社会要素放在整体中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全面地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4. 辩证思维:整体性方法启示我们在进行社会研究时,要具有辩证思维,从整体上看待社会现象。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事物和现象的研究方法,它强调整体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在研究事物时不是把事物的各个要素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而是把事物和现象放到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去考察,从整体上看待和分析问题。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不仅仅是对现实问题的综合性把握,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的总体观和统一的方法论。

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中,整体性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揭示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整体性方法要求我们不断拓展思维边界,跳出碎片化的片面看法,从宏观的层面去审视问题,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各方面的相互影响,并积极探索其中的内在规律和深层次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提出,对于指导我们深入研究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运用整体性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运行规律,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革。

1.2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意义在于强调了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整体性。

通过整体性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意义还在于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的动力,揭示了世界的变化和进步的方向,引导着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和思考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意义还在于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和和谐发展,提倡了人类与自然、人类之间的平等、公正和团结,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意义不仅在于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整体性,还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方法论工具,指导着人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特点1. 辩证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辩证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方法意义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方法意义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方法论意义总结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际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通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

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制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第二,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第三,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它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方面内容,对于分析社会现象、认识社会规律、指导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基于对矛盾的认识和对事物发展的把握的哲学思想,它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只有通过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斗争,事物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矛盾和运动的整体性把握,不仅要看到局部的矛盾和运动,更要看到这些局部矛盾和运动的整体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必然性,认为历史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社会的发展也是具有必然性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进步是社会在不断矛盾和斗争中,最终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问题和现象。

社会是复杂的整体,任何问题和现象都要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

我们要认识社会的内部矛盾和冲突,并分析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告诉我们要善于把握规律。

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我们要善于抓住矛盾和运动的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和指导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强调研究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

历史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了解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未来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教导我们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社会是由许多个体和各种事物组成的,我们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问题,但同时要注重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

在实践中,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来认识和改造社会,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把握规律和历史,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兼论马克思批判的逻辑思维于泉蛟,衣凤喜大连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116044;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关键词人;阶级;批判;解放一、主题——人之为人的解放《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世界观向唯物主义世界观转变的一篇重要著作。

马克思以当时德国的历史现状为背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了一个最终的思想——人的解放。

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可以看出,人要想成为人,成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人——是人的真正的解放,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向着人成为人、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方向迈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但人的解放不是无条件的、孤立进行的,而是需要人身体的全面的解放。

因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人。

可见,人的解放不是某些单个人的解放,而是需要一个能代表所有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阶级的解放,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因为无产阶级处在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中,所以无产阶级敢对敌人振振有词地宣称我没有任何地位,但我必须成为一切。

无产阶级能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作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因而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

马克思在后来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从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中进一步得出了这个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丁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别以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人的解放。

这里,马克思把人的解放上升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代表着全人类的解放。

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代学者严复在《马学概论》中提出的理念。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中国传统的儒家学问是精神上的指导,学习中西学问则是为了实际运用。

这一理念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学习的看法,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我们来解析一下这句话中的三个关键词。

“马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学问,强调了“魂”的重要性,即精神层面的指导。

而“中学”则是指中国传统中医、工艺、书法、绘画和音乐等学问,是“体”的重要体现,即实践层面的技能和知识。

“西学”则是指西方科学、技术、法律、政治等学问,是“用”的具体运用,即实际层面的应用。

这三者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完整的学习体系,既注重了精神上的指导,又注重了实际的技能和知识,更注重了学问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儒家学问的精神指导作用。

儒家学问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培养,注重培养人的心灵和道德品质。

而严复所说的“马学为魂”,正是强调了儒家学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问被视为人类精神上的根本指导,是人们的灵魂所依托的重要力量。

只有通过儒家学问的熏陶和感召,才能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与此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注重实际技能和知识的培养。

“中学为体”强调了中国传统中医、工艺、书法、绘画和音乐等学问的重要性。

这些学问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实际技能和知识。

这些学问通过实际的动手和体验,能够使人们获得实际的技能和知识,为自己和社会做出贡献。

而“西学为用”则强调了西方科学、技术、法律、政治等学问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西方学问注重理性思维和实证研究,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学习西方学问,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加丰富和先进的知识,以及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了学习的多元性和整体性。

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内在的精神指导,要注重实际的技能和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学问的应用能力。

马一浮语录

马一浮语录

马一浮语录马一浮语录谈“涵养须用敬”:“唯敬,可以胜私;唯敬,可以息妄。

私欲尽,则天理纯全。

妄心息,则真心显现。

尊德性而道问学,必先以涵养为始基。

及其成德,亦只是一敬,别无他道。

”讲《洪范》:“举而措之以为政,因而笃之以为教,皆不离乎是也,故曰洪范。

洪范者,大-法也。

大者,能莫外也。

法者,可轨持也。

九畴之目,名以彝伦。

彝之言常,伦之言理。

常者,不可易也。

理者,性所具也。

”讲《洪范》中的尽性:先王治国平天下,“要在使人各尽其性,而非专以功业为能。

即使功过尧舜,亦只是尽其性分内事而已。

”讲《孝经》:“敬之心为孝悌之本。

不敢恶慢其亲,孝之始;推之一念及于四海,不敢恶慢天下之人,以此治国平天下,乃孝之终。

”讲《易》:“《易》有三义:一变易;二不易;三从变易中见不易,是曰简易。

”“佛教华严宗论,可以与《易》相通。

”“《易》有三大:体大,不易;相大,变易;用大,从变易中见不易。

又如一即一切,从体起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即一,摄用归体,无不归还此法界。

常变不二,理事不二,所以显示一真法界。

”说书院教育:“孔子门下,从学三千不为多,其中只有颜回、曾参不为少。

希腊柏拉图学园,只成就一个亚里士多德,亦足以继往开来,为西方哲学宗师。

”论古诗:“予尝观古之所以为诗者,约有四端:一曰慕俦侣;二曰忧天下;三曰观无常;四曰乐自然。

”【马一浮语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复初哲学中的"全体大用"探析
作者:松本耿郎, 姚继德, Akiro Matsumoto, YAO Ji-de
作者单位:松本耿郎,Akiro Matsumoto(日本英智大学), 姚继德,YAO Ji-de(云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31)
刊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FANG ETHNIC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9(3)
1.马复初大化总归 1923
2.马复初汉译道行究竟.马如龙同治九年刊本
3.S J Ashtiyani伊斯兰哲学与神秘主义中的存在 1959
4.刘智天方性理:袁序.京江谈氏乾隆重刊本
5.马联元性理微言.光绪戊戌刊本
6.刘智天方性理·图传:卷三.京江谈氏乾隆重刊本
7.刘智天方性理·本经:第四章.京江谈氏乾隆重刊本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bdemzxyxb-zxshkxb200903016.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