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
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学校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分析——以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学校教育的教育经济收益为个案
村家庭学校教育的决策行为 , 透过通常那种把 民族
地区学校教育积极性不高简单地归因于民族思想传 统落后 、 早婚早恋 、 近亲结婚等表象原因, 深入了解 民族地区厌学 、 隐性 失学 、 失学 、 辍学 以及学业成绩 低下的真正动因, 如何对症下药 , 制定行之有效 的政 策, 调动民族家庭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 促进民族地区 农村学校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 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
地区农村家庭学校教育经济效益就是指民族地区家
庭用于学校教育 的投入与受教育者从学校教育成效
量调 查
( ) 查对 象与 内容 的选择 一 调
中所得到的经济收益的对 比。教育的经济效益包含
鉴于民族地区地域辽阔 , 分布广泛 , 本课题采取
收稿 日 : 0 — 0 2 期 2 5 1 —6 0 基金项 目: 本文系 2 0 0 3年度 国家社科研 究课题研究项 目阶段性成果 ( 3 J O 7 0 CY 1 ) 作者简介 : 叶先 , 龙 现主要研究方 向为 民族经济与教育。
济效益, 课题组把学校教育按照教育程度划分为 四 个阶段: 小学教育阶段、 初中教育阶段 、 中等教育 阶 段、 高等教育阶段。
( ) 二 收益调 查结果 的统计
人数 占样本
表 1 教育程度与年人均毛收入调查表 人均年劳务毛收入( 元)
教育程度\
学前 阶段
小学 阶段
( 人)
No 12 o . o 6
( hlsp ya dS c l c n e) P i o h n o i i cs o aS e
民族地 区农村 家庭 学校教育经济效益 的计量分析
— —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2.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把生产的增长,看作为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
3.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4.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一个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工作的,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挑选工人的过程,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5.教育的社会需求: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6.教育的个人需求: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7.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8.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
9.教育资源分配: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
10.教育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分四级: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教育。
11.教育类别结构:“教育专业结构”: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12客观经济结构:“部门经济结构”1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个种成份,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14.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指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15.劳动力结构就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不断出现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和新的经济活动领域。
16.教育投资:“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圣才出品】
第15章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1.劳动简化比计算方法的步骤是什么?答:劳动简化比(简化系数)计算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将复杂劳动量简化为简单劳动量,计算出简化后的劳动总量中有多少是由教育因素而增加的劳动量,进而求出增加的劳动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方法。
一般计算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计算的基期和报告期,并统计这两个年份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人数数值。
第二步,确定使用劳动简化比的尺度或媒介,计算出劳动简化比的具体数值。
确定劳动简化比的尺度和媒介主要有:①以劳动者工资为媒介;②以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程度)为尺度;③以劳动者受教育的学习费用为标准;④以劳动者教育程度所创造的劳动生产率为尺度。
第三步,计算基期和报告期平均简化比并列表统计详细数值。
其计算公式为:平均劳动简化比=∑(以某种尺度简化出的劳动简化比×受各级各类教育劳动者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百分比)第四步,计算因教育因素增加的劳动量。
计算公式为:劳动力总数×平均劳动简化比-实际劳动力总数第五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或经济增长的贡献。
绝对值公式:贡献率=国民收入增长额×报告期对国民收入的比率2.确定劳动简化比有哪些尺度和媒介?答:(1)以工资为媒介的劳动简化法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最早使用这种方法,计算了苏联革命胜利初期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劳动者的工资是劳动的凝结形态,基本上能反映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大小,但影响工资的因素除教育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因此这一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
(2)以教育费用为尺度的劳动简化法这一方法是采用培养简单劳动力的费用与培养复杂劳动力的费用差别,来确定劳动简化比,进行劳动简化法计算。
采用教育费用为尺度应该注意几点:其一,只有在保证教育质量的条件下,教育年限越长,教育费用越多,使用教育费用为简化尺度才有意义;其二,一般来说以教育费用为简化尺度,很难说明问题,因为教育费用多不一定经济效益就高,因为如果管理水平不高,教育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很多,就难于说明问题;其三,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发展,商品经济不发达,以及在教育经费来源不稳定的情况下,暂不使用这个尺度为好。
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分析报告
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教育决策者和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我们评估了教育经费在不同领域的分配和使用情况,并对其效益进行了量化分析。
报告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总体使用情况、经费分配的效益、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等部分。
1. 教育经费总体使用情况1.1 教育经费来源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教育费附加、非税收入、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
其中,政府财政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占比达到70%以上。
1.2 教育经费分配教育经费主要分配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工资福利、教学设施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教育技术应用、学生活动、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
其中,教师工资福利和教育设施建设是教育经费的主要分配方向,占比达到60%以上。
2. 经费分配的效益分析2.1 教师工资福利效益提高教师工资福利水平可以有效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根据相关数据,教师工资福利水平的提升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2 教育设施建设效益教育设施建设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教育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相关数据,教育设施建设投入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 存在的问题3.1 经费分配不均教育经费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贫困地区和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 经费使用效率低部分学校在教育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经费使用效率不高,影响了教育经费的效益。
4. 改进建议4.1 优化经费分配机制建议政府进一步优化教育经费的分配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4.2 加强经费管理监督建议政府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经费使用规范和监督机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教育经济学名词解释
比较研究法:包括有水平比较、垂直比较、因素比较、标准化比较、平均值比较等.毕业生发展潜力: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发挥较大作用和做出较大成绩的可能性,是一种潜在的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禅传结构:同教育类别结构关系紧密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结构,这就是师范教育结构,有时称禅传结构.主要指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各级师范教育的相互比例关系.成本:“成本”一词原为经济学上的概念,是指从事一项投资计划所消耗掉的全部实有资源的总和.在商品经济生产的条件下,成本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是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斯密、凯恩斯.他们都主张”物质经济学“,即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学,他们遵循三个基本原理,即物质稀缺原理、生产函数理论、收益递减原理.其中”集合生产函数理论“是核心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复杂劳动:所谓复杂劳动,则须要经过一定的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个人间接成本: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即机会成本.个育成本: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学生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后因继续上学而放弃的收入个育需求:是指个人为了增进知识技能,并在未来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较高收入的意愿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定义: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国际比较法: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方法之一,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时,对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教育投资占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比例进行比较分析国际服务:教育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教育服务就是教育活动的产品,或者说是一种服务形态的产品,教育产品是教育服务.国民生产总值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对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指国际贸易即世界各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以服务的形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也可看成是国家之间相互提供的作为教育活动服务的特殊作用价值.函数计量法:这一计量方法由韩立达教授提出.以教育投资经济效率系数作为计量教育内部效率的综合指标计量方法.其计算公式为:教育投资经济效率系数Vi=产出系数Si/投入系数Ci 简单劳动: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一般人类劳动,是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社会里是一定的”教师劳动效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教育产权:教育范畴内的经济学概念,是指拥有举办教育机构财产的权力,即人们围绕着教育财产所结成的权利关系教育产业:教育产业有各种说法,如教育为特殊产业,教育为生产要素,教育产业具有独立性,以及非产业说等.教育应为第三产业,它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先导性、基础性、多效性功能.教育产业要素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受过教育与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产业,教育产业的产品,具有广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教育成本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公式: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由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及个人分别承担教育费用.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于1986年提出的.主要指高等教育,他提出高等教育成本应由四方面分担,即学生、父母、纳税人和学校.教育纯收益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具体计算方法是用一定时间内的教育收益总额减去该时期教育成本总额教育的个人需求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出的各类人才投入到生产领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在生产部门中取得的国民收入增长额,抵偿了全部教育投入之后的余额.教育的社会需求: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教育的私人收益是指受教育者自身或其家庭成员从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行为中获得的收益.教育的外部收益是指除受教育者自身或其家庭成员之外,其他社会成员从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行为中获得的收益.教育个人机会成本受教育者个人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后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教育个人收益:或称教育私人收益是指个人授受某级某类教育,终生所能获得的经济收入扣除所支付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后的净收益教育供给一定社会为满足教育需求,通过教育投资组织人、财、物等因素举办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和为社会各行业提供教育产品.教育规模经济:随着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单位平均经常成本随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现象教育机会成本:即教育间接成本,指社会个人为教育而间接支付教育费用,也叫择-成本,由教育社会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间接成本两部分构成教育基建投资:国家财政分配系统,属于国家基本建设范围内的非生产领域基本建设投资属非生产性积累基金,一般由国家计委和建委按计划拨付给教育部门,由教育部门使用,主要用于学校校舍建设和大型试验仪器购置方面教育级别结构:即教育程度结构,主要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目前我国的教育级别结构一般分为四年级,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教育间接成本: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教育结构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中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包括教育纵向子系统和教育横向子系统教育经济效率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效率为教育投入与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教育经济效益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即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与经济领域内经济现象与规律并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教育类别结构也称教育专业结构,是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教育社会需求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社会总成本:国家、政府、社会团体、群众个人投资各级各类教育资金的总和.主要包括:教育社会直接成本、教育社会间接成本、教育个人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间接成本教育适度规模:学校拥有恰好可以使资源获得充分与适当的运用,而又不衍生人际关系疏远和行政僵化等弊端的适当学生人数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公式:教育收益率=教育收益/教育成本×100%教育特殊产业: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产业就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事业,具有生产性的教育理所当然属于产业,或者说是产业中的一个行业.国际上通常将教育划入第三产业.教育体制:国家或社会组织与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教育体制结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结构教育投资教育经济条件、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教育投资比例指标: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即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数量指标及计算范围.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级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总量中的比例,及三级教育生均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结构:也称教育投资内部比例.这主要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投资内部分配和作用的比例关系.包括各级教育投资分配比例;各类教育投资分配比例;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之间投资比例;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投资分配比例;教育行政机关与基层学校教育单位投资分配比例;教育机构内部各种经费分配和使用比例等.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做出数量上的对比.通俗地说,是把社会各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的国民收益,加以比较后,以所得的国民收入去抵偿教育投资后还有余额,这个多余的数量就是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教育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活动物化劳动的占有和消耗程度,是教育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材料和低值易耗品教育物质成本一定时期用于教育的物化资金部分教育需求: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教育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的途径,描述、测量和测验教育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教育直接成本:社会与个人为教育而直接支付的费用总和,包括教育社会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直接成本教育资源分配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教育资源:指的是全社会的经济资源需要并可能用于教育事业的那部分人力、财力和物力.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宏观上指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微观上指某教育单位或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按资源功能的特性用在相当需求场所.专用建筑设备,教师专才专用及教育功能的多样性都是适当使用教育资源的结果教育资源整体性:学校的举办,有些资源必须同时投入与运用.一所学校的创立,无论规模大小,均须有校地、校舍建筑、教学设备,器材等固定资本投入;有教师、行政人员、学生等人力资源投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经济,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模式社会,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精神、道德等方面.也就是说实现国家现代化经济分析法:即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平衡分析和综合分析等.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门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注重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从而说明不同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进而阐述教育对经济的功能.劳动能力:人征服自然或客观世界的能力,是人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体力和智力总和.企业教育投资:企业用于智力开发,提高职工文化、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教育投资.它既包括对企业在职职工的教育投资,也包括对企业后备职工的教育投资企业职工教育投资:也称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是指用于企业职工教育的一切资金和费用,即企业职工教育所占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做一个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工人的,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挑选工人的过程,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教育信息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社会化理论:从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的个性特征,从而为生产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论证教育与经济关系.社会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只有当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再生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数量上比例协调,质量上相互适应,社会物质再生产才能得以实现.因些,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生均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综合指标之一,指平均每名在校生所分担的教育费用.生均经费指数:教育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还可派生出生均经费指数指标.公式:CE=生均经费/人均GNP,即生均经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师资结构整个教师队伍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地区分布以及教师与学生比例等师资优化组合: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和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基础上的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因此,实现教师优化组合,关键在于确立合理的教师劳动定额和实现教职工编制的合理定员市场经济:一种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动形态.它以市场运行为中心,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力的种类、数量以协调供需关系,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行国民收入分配,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数据:数码或数据是指各种各样未经组织起来的数字、语词、声音和图像的信号.数量方法: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统计法,简称数量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学科研究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它是使学科数量化的主要方法.其中包括有许多具体计算方法,如相关计算、水平计算、累计计算、交叉计算、回归计算等.效率:“效率”,一词是经济学上的概论,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是以一定量的输入求得最大的输出,或是以较小的输入求得一定量的输出信息:按照一定意义排列组合起来的数据.学校适度规模学校拥有恰好可使资源获得充分与适当的运用,而又不衍生人际关系疏离和行政僵化等弊端的学校规模义务教育: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和发展义务教育的物质保证.义务教育投资是指投入义务教育领域中,用于公民基本素质培训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义务教育投资比例:义务教育投资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衡量一个国家义务教育投资比例,主要有两个指标:一个是生均教育经费;一个是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总量中的比例.前者反映了义务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情况,后者反映了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总投资中的分配情况义务教育投资外部结构: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义务教育投资比例相对高于其他各级教育总投资的比例,教育投资分配结构中,义务教育投资比例随着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变化而变化,义务教育投资影响着总的教育投资分配结构的变化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国家化:义务教育投资中,随着经济发展,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成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者,在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知识:可以被人们认识、掌握和运用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经济:全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经济时代“.。
教育经济学习题
1. 简述教育经济学发展时期的研究特征。(1)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有了很大拓展。(2)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3)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
3. 试评析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4. 如何评述人力资本理论?(1)人力资本论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2)主要观点:①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②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③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④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的测算相同。(3)历史地位: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促进了西方教育经济学等边缘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开拓了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驳斥了传统的理论观点,重视劳动力质量问题,认为空间能源和耕地并不能决定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而人类的命运只能由人类的才智进化来决定。(4)合理性:①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以物质投资为主导的理论格局,为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是有贡献的。②人力资本理论中“全资本”的概念,指出了人的作用胜过物的作用,对人的投资超过对物的投资的观点,也是可取的。③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对于探讨人口问题、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和人才质量问题是有意义的。④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的观点是合理的。(5)局限性:①人力资本理论把一次都资本化了,具有阶级局限性的一面。②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程度对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这是不切实际的。③人力资本理论把数量分析完全脱离开生产关系的制约,抹杀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基本观点是不可取的。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名词经济: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
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
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是说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发展生产力,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
教育经济: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 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
资源配置:就是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需求之间进行分配。
市场配置:是指各种资源通过市场调节,或以市场为媒体,实现组合和再组合的配置方式。
教育形式结构:有的也称远距离教育和近距离,主要指整个教育系统各种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
禅传结构:即师范教育结构,主要指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各级师范教育相互比例关系。
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总称。
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额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教育的单位成本:指生均成本,即培养一名某级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开支。
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率。
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国际比较法: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时,对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教育投资所占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比例进行比较研究,也是确定教育投资比例常用的方法。
教育适度规模:是指学校拥有恰好可以使资源获得充分与适当的运用,而又不衍生人际关系疏离和行政僵化等弊端是适当学生人群。
第十四章-教育经济效益
教育收益现值法就是以调整后的教育收益现值减 去教育成本现值所获得教育实际收益。
公式:
Bt pv= t t 1 ( 1 r )
n
——
Ct t t 1 (1 r )
m
Pv为收益现值;Bt为教育收益;Ct为教育成本;r为 利率;n为劳动者毕业后终身工作年限;m为某级别 教育的年限。
例:以中国的教育年限为尺度的劳动简化比
本章回顾
类型 特点
指标体系
概念
教育经济效益
计量公式
THANK YOU .
2.教育收益率
定义: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
公式:
教育收益率=教育收益/教育成本*100%
教育纯收益率=(教育总收益—教育总成本)/教育总成本
*100%
不同的教育程度有不同的收益率,教育收益率也可
以分别按不同的教育程度计算。
公式: A级教育收益率= A级教育收益— B级教育收益 *100%
3. 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
指标分类:绝对值和相对值,或者静态值和动态值 公式: 绝对值=国民收入增长额*平均教育收益率 相对值=(报告期教育创造的国民收入—基期教育创造的国 民收入)/(报告期国民收入—基期国民收入)*100%
4. 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增加
对个人来讲,教育的经济收益表现为收入的增加。
确定尺度,计 算劳动简化比
(劳动力总数×社会平均 劳动简化比-劳动力总数) ÷简化后的劳动力总量
计算两期平 均劳动简化 比,列表详 细数值
劳动力总数×平均劳 动简化比-劳动力总数
计算教育提高 对国民收入增长 的贡献额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核心笔记教育经济学性质:属于部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群体中的一个分支科学.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任务: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教育的经济意义,论述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研究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研究教育领域内基本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和表现出来的特点;研究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相互关系;研究教育的投资,效率和效益的原则,计量模型及数量指标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意义:提高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使教育经济现象及规律数量化;提高办教育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指教育投入与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即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教育经济学的内容:1学科的理论基础2教育与经济的关系3教育投资4教育成本5教育经济效益6教育经济效率7教师劳动及报酬.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主要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原则:学科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批判与吸收相结合原则.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历史:1萌芽阶段前苏联的特鲁米林于1924年撰写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2形成阶段60年代美国的舒尔茨,丹尼森,英国的韦锥等人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出版了许多学术论文和专著,有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3发展阶段70年代代表人物使美国的罗杰斯,戴维斯,英国的希恩,布劳格等人,研究内容拓展了,出现了许多新课题,有了专门组织机构,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数量化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中国.中国教育经济学开始只是引进,吸收,借鉴国外的,1980年有人倡导建立中国教育经济学,而后着手建立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1984年10月中国教育经济研究会成立,次货开展了多学术活动,并创办学术刊物<教育与经济>.教育劳动性质:1教育;劳动使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2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才;3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产生,具有直接生产性质.教育在社会,科学产生中的作用:1教育有生产和再生产的作用2教育具有把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3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劳动力价值构成:1成长维持生活的费用;2养育子女生活需要费用;3此外还需要花费一定数量的价值,使工人能发展自己的劳动力和或得一定的技能.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由于复杂劳动是由教育和训练形成的,所以,复杂劳动必须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培养劳动力的费用.培养劳动力的费用,是随着劳动力的复杂程度不同而不同的.所以,"一小时复杂劳动的产品同一小时简单劳动的产品相比,使一种价格高出两倍或三倍的商品"人力资本概念:是指凝聚在劳动者本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1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费用,以培养和提高在职或未来劳动力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2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以保证劳动力的必要数量和在职劳动力的健康水平;3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以利于调剂和合理配置各地区各部门劳动力的余缺,以利于充分发挥各种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特长;4用于国外移民入境,智力引进,国际人才吸流的费用,以增加本国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数量,提高吸入国的人才智力水平.5提高企业能力,增强企业精神,以便使经营管理者具有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动态格局,做出最佳的决策,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投资与无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教育投资收益是可测算的.人力资本理论基础的新发展:筛选假设理论;社会化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评析:李嘉图"地租论":固定的土地面积与日益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主要靠提高土地质量,开拓土地资源来解决,一旦土地和资源枯竭,人们将陷入贫困.马尔萨斯"人口论":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物质资料是以数学级数量增长,因此,必然会出现人口过剩的现象,这只有依靠战争来解决.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要求.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教育供求之间的矛盾调节: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政府调节,市场调节以及政府与市场相结合调节.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国家经济实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国家经济实力对教育的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起着决定作用;国家经济实力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起着决定作用;国家经济实力还对教育体系结构改革与调整起着决定作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重要功能;教育可保留,积累,传播,发展科技生产力;教育具有为经济增长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生产管理人员的作用.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作用:主要体表现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现代教育必须坚持"三个面向",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生产发展决定着科技发展:说明了科学来源于生产,来源于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总结并概括升华为科学知识,逐渐形成科学理论和学说,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也有赖于社会生产.科技使社会生产的推动力量:1科学使潜在的社会生产力,而技术则是社会直接生产力.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的重要因素3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效率发展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程度.教育对科技发展起着重大作用:1教育具有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功能3教育使科技再生产最有效形式.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动形态.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为自主经济,竞争经济,服务经济,开放经济,教育产业:教育应为第三产业,它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先导性,基础性,多效性功能.教育市场:我们认为从从属劳动力角度,可以称为教育市场,它是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的一部分.教育资源配置:是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资源如何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 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资源的分配以及教育资源在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分配.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是通过政府计划直接分配资源的资源分配方式,政府是教育资源的基本配置者,教育资源的分配由政府集中决策,通过政府统一的计划和行政指令,按照教育级别和类型加以分配.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价格规律的作用来分配教育资源的资源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包括政府,企业,居民等,各经济主体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的配置者.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体制: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其特点为各级各类学校由各级政府举办和投资,学校为政府的附属品,政府为举办者,学校的人,才,物资源由政府计划分配,学校的招生,专业和课程设置,学生毕业分配等,统一由政府进行管理,学校没有办学的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体制:政府主要进行宏观控制与管理;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多元化体制;办学体制上改革政府单一办学体制,实行多元化办学体制;招生和就业体制,根据市场需求决定招生数量和结构,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实行学生自主择业.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之间的级与级之间的关系。
《教育经济学》作业
《教育经济学》作业一、名词解释1、教育个人成本教育个人成本指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为其子女接受教育支付的全部成本,以及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因受教育而未能就业可能放弃的收入。
2、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成本核算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学校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成本对象进行核算。
3、教育成本控制教育成本控制是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利用有关信息和特定手段,对教育管理过程施加影响和调节,使教育成本按规定的标准消耗,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降低教育成本消耗,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4、教育个人收益率教育个人收益率是指个人收入增长中可归因于教育的部分与个人支出的教育成本的比较。
5、教育社会收益率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是指国民经济增长中可归因于教育的部分与社会支出的教育成本的比较。
1、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各地区之间和各学校之间进行分配,以期投入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
7、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亦称公共物品,是指这些产品和劳务的利益为全社会共同享有,而不能为任何一个人而单独享有,如国防、社会治安等。
3、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总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
4、教育结构教育程度结构也称教育级别结构,主要是指初等、中等、高等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在整个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中所占的份额以及它们之间的结合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1、(D )是指社会或个人将自己的拥有物投入教育领域所放弃的在其他领域中的最大价值。
A.教育直接成本B.教育隐成本C.教育物质成本D.教育显成本2、教育生均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每位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所应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可以用(C )除以在校生数量来表示。
A.教育资本成本B.教育经常性成本C.教育总成本D.教育直接成本6、我国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 C)。
A. 1988年B. 1992年C. 1993年D. 2000年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在教师劳动力市场上,( A )是基础性的配置方式。
中国教育投入的外溢效益及其计量检验
教 育 作为 培 养人 的一 种 社会 活 动 ,不 仅 能 直接 推 动 经 济增 长 ,而 且能 间接影 响 受教 育 者 之外 的个 体 和
一
改善健康状况 、提高消费者选择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归
纳 为教 育 的外 溢 效 益 ; 卢卡斯( 1 9 8 8 ) 将 教 育对 经 济 的
、
文献概 述
作用分为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 ,并指出脱产学 习产生
内部 效应 , 边 干边 学则 形成 外部 效应 [ 8 J 。同时 , 国 内对 教
现 代 经济 学 产生 以后 ,对 教育 的经济 效 益或 收 益 的计量 研究 得到 长足 发展 。目前 , 这种 研究 大致 沿着 两 条思路 展 开 : 一是 研 究整 个 教育 的社 会 经 济 收益 , 主要 代表是斯特鲁米林 ( S t r u mi l i n ) 的劳 动 简 化 法 ( 1 9 2 4 ) [ 1 1 、 舒 尔茨 的经 济 增 长余 值 法 ( 1 9 6 1 ) 闭 和丹 尼 森 的增 长 因 素法( 1 9 6 2 ) ; 二是研究教育的个人经济收益 , 主要 代
教 育 与 经 济
2 0 1 3年第 1 期
中国教 育投入 的外溢效益及其计量检验
周 胜 , 刘正 良
( 扬 州职 业大 学, 江苏 扬州 2 2 5 0 0 9 )
摘 要 : 教 育 的外溢 效 益 是指 教 育 部 门对 非教 育部 门产 出的 影 响。 基 于 中国教 育投 入 的计 量表 明 , 中国 的教 育 总体 上存 在 外溢 效 益 , 但 各 教 育 类 型 之 间外溢 效 益不 平 衡 : 基 础 教 育 有 显 著 的 正 外溢 效 益 , 职 业教 育有 不 显著 的负 外溢 效 益 , 而高 等教 育 却 显 示 出显著 的 负外溢 效 益 。应 该 根据 教 育 外溢 的属 性 构 建 中 国各 类教 育 资源 配置 的选择 机 制 ; 加 强 高校 基 础研 究; 大 力发 展 基 础教 育 ; 推进 职业教 育 市 场 化。 关键 词 : 教 育 投入 ; 外溢 效 益 ; 菲德 尔模 型 ; 计量检验; 原 因 与启 示
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N O.28C hi na Ed uca t i o n I nno va t i o n Her a l d职业技术研究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就是对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算和估量。
通过对企业职工教育的投入、产出等要素指标的计量分析,能够定量反映职工教育的最终结果,为制定职工教育计划和进行经济考核提供依据。
只有解决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问题,才能有力证明职工教育在企业生产建设和经济增长中的“功效”成份,以使人们认识和了解企业在职工教育方面的投资所产生出的经济效益要远远超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增加固定资产和劳动力人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从而,提高对职工教育的重视程度。
1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计量的可行性与特点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同时又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有着不同于企业物质生产部门经济效益的计量特点。
1.1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计量的可行性从理论上说,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事物的质量往往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也就是说没有数量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所以,职工教育的经济效益也必然以一定数量关系表现出来,并可以通过相应方法求出。
特别是职工教育作为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为企业生产创造出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也应该是可以计算的。
从实践上看,国外早已有许多学者对教育的经济效益作过数量化的计算。
象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计算出1940~1960年苏联国民收入中有23%是由于提高劳动者教育水平带来的;美国的舒尔茨推算美国在1926~1927年间的国民经济增长中有33%来自教育投资的贡献。
日本文部省应用舒尔茨的计算方法算出了日本从1930年到1955年国民收入增长部分中有25%是由于教育投资的贡献[1]。
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我国有些学者和企业培训工作者共同探索,对职工教育的经济效益作过一些实际测算。
都表明了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是可行的。
1.2企业经济效益计量的特点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这是因为第一,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职工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之外,还有经济环境、劳动条件、市场形势变化、原材料、劳动政策等因素,这些因素和职工素质交织在一起对生产活动共同起着作用,分别计量出各个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是困难的。
论教育经济效益的本质本
论教育经济效益的本质本教育经济效益以统计计量的方法说明教育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果,揭示教育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教育质量好坏、衡量教育结构、教育计划合理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对其本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对教育经济效益有关概念的解析来揭示其本质。
标签:教育经济效益本质教育资源投入到教育领域后,其对个人和社会经济收益的影响怎样?对个人和社会的非经济收益的影响又怎样?这是教育投资者非常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教育经济效益的问题。
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几十年,翻开有关教育经济效益的研究文章或著述,不难发现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用了不同的概念,比如“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收益”“教育效用”“教育效验”“教育的报酬”等,为了清楚理解教育经济效益的本质,有必要对这些不同概念进行解析。
1.教育经济效益的不同表述及其内涵1.1 教育经济效力。
这个概念见诸于邱渊先生的《教育经济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其含义是指教育事业的功能在其诸过程和各机构中经济特征的数量表现。
教育经济效力体现为教育结构的组合效力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效率。
组合效力主要体现为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过程的前后联系,与各类专业教育之间配合关系的合理性,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某级、某类毕业生,应当把哪些教育过程组合到一起,才最为合理和经济;五花八门的多种专业学科,应当如何分配给不同的教学机构来设置,才最为适宜和节约……等等。
在这个组合性上所体现出来的经济特征,就构成了教育事业综合经济效力的第一组因素。
次一组因素才是各个机构本身的工作效率的经济性能一面。
效力在经济工作中,通常体现为各种单产或单耗的相对高低程度及其综合表现。
当效力表现为达到标准或可能性程度的特殊形式时,又常称为效率。
可见,邱渊先生所用的“效力”与“效率”具有相通性,换句话说,“效率”包含于“效力”之中。
1.2 教育收益。
sfa 计量方法
sfa 计量方法
1、SFa计量方法
SFa计量方法是一种经济评价方法,是计算经济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可以以合理的方式比较不同的经济投资项目,并确定其中最有效的投资方案。
其基本原理是:它以项目的投资成本、其产生的财政效益、经济效益等为基础,计算项目的财务收益率和经济效益指标,从而分析投资成本与财务收益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比较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帮助管理者更充分地考虑投资项目及投资决策。
2、SFa计量方法的计算过程
(1)利润总量计算:可行性研究中,项目投资成本的分析,必须进行利润总量计算,这是进行经济评价最基本的要求。
(2)实施期经济效益计算:指在项目实施期内项目设备投资、任务工作费用,以及项目所产生的辅助服务成本,及其他各项流出成本及项目所产生的财政效益、追加税收、经济效益等总量及比例,以及总利润和利率等进行计算。
(3)SFa计量方法计算: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计算经济效益指标,并分析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为不同投资项目提供比较结果。
3、SFa计量方法的优缺点
(1)优点
① SFa计量方法可以有效地比较不同的投资项目,并提供比较结果,从而帮助管理者进行更正确的投资决策。
② SFa计量方法考虑的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比较投资决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因此可以有效地帮助管理者评估和选择有效的投资项目。
(2)缺点
① SFa计量方法只考虑直接的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项目实施期间的不确定性。
② SFa计量方法简单地证明了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完全反映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公众满意度。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11章 教育经济效益【圣才出品】
第11章教育经济效益11.1复习笔记一、教育经济效益概述(一)教育经济效益的内涵1.“经济效益”(1)概念“经济效益”是指现有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生产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与实际投入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
“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概念、社会化概念,即对其判断是与人们所追求的一定目标相联系,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社会目的性和有用性。
(2)内容①两层含义a.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消耗与成果)的对比关系;b.产出(所得、成果)必须符合社会需要。
②含义的引申a.增加生产的效益,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降低成本的效益,这种效益可使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更多生产,如就业机会的增加,可减低犯罪,节省不少犯罪执行需用的资源;c.增进社会福利的效益,如发展个人的公德心或社会意义。
2.教育经济效益(1)定义教育经济效益是通过教育培养出具备社会需要之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他们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获得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额,抵消了教育和培训成本之后的余额或纯收益。
教育经济效益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①教育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促进作用及份额大小;②教育给受教育者个人所带来的收益及收益多少。
(2)范围①广义的范围广义的教育经济效益是指一切教育活动给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
②狭义的范围狭义的教育经济效益是指专门从事教育或培训的机构给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
(3)表现形式①直接表现形式直接表现形式是指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②最终表现形式最终表现形式是指教育投资增长所增加的国民收入额在整个国民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比重越高,效益越好。
(二)教育经济效益的特征1.间接性(1)用于教育领域的投资是不能立即产生物质成果和货币收益的,而是需要教育完成之后,成效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
(2)教育费用不是直接投入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而是投入教育过程。
教育投资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完全得到经济补偿和经济效益,不能单纯从教育投入中直接去计量教育的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ppt
14
可编辑ppt
15
可编辑ppt
3
第十五章 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
• 一、斯特鲁米林的计量 • (一)理论基础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二)计量过程 • 1、确定劳动简化率(系数) • 2、求平均劳动简化系数 • 3、计算某级教育劳动者终生平均工资收入材料\教
育的经济效益.doc • 4、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
• 问:与1952年相比,1978年教育对国民经 济增长的贡献的比例为多少?
• 材料\1952年~1978年中国不同教育程度人数的百分 比.doc
可编辑ppt
11
第十五章 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 法
• 例2:已知1960年劳动力总数 70500人,国民收入1450亿元, 1975年劳动力总数91500人, 国民收入3624亿元。求 1960~1975年教育对国民经济 的贡献。
• Y:国民收入,t:报告期,o: 基期,k:平均劳动简化率。
可编辑ppt
10
中国1952年~1978年 教育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 例1:中国在1952年,国民收入为664亿元 ,劳动力人数20729万人;1978年,国民收 入为3010亿元,劳动力人数39856万人; 1952年和1978年各教育阶段劳动力人数所 占的百分比如下图所示:
• 材料\实例分析.doc
可编辑ppt
12
第十五章 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
• 三、舒尔茨的余数分析法
• (一)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
• (二)计算步骤 • 1、计算经济增长及其余数 材料\美国
1929~1957年国民收入增长.doc
• 2、计算教育资本总额材料\计算教育资本 总额.doc
• 3、教育投资收益率材料美国各级教育平均 收益率
• 4、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
可编辑ppt
6
确定劳动简化率
• (1)以工资的多少确定劳动简化率
• 材料\以工资确定劳动简化率.doc
• (2)以受教育年限长短,确定劳动 简化率。
• (3)以培养费用多少,确定劳动简 化率。
• (4)以净产值的大小,确定劳动简 化率
可编辑均劳动简化率=∑(不同教育程度 劳动者的劳动简化率*各级教育程度 劳动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
可编辑ppt
8
计算教育引起的劳动增量 占当年劳动力总量的比例
• (1)当年劳动力总量=劳动者总数* 平均劳动简化率
• (2)教育引起的劳动增量=当年劳动 力总量-劳动者总数
• (3)比例=教育引起的劳动增量/当 年劳动力总量
可编辑ppt
9
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
• R=Yk(1-1/Kt)-Yo(1-1/ Ko)
第十五章 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
• 基本内容
• 1、教学内容
•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方法,如劳动简化 法,斯特鲁米林的计算方法,舒尔茨余量法, 丹尼森系数法等。
• 2、教学基本要求 • 理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教育对经济增
长贡献的几种计量方法。
• 3、重点与难点 • 重点: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方法 • 难点:舒尔茨余量法,丹尼森系数法
可编辑ppt
1
第十五章 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
• 例1:中国在1952年,国民收入为664 亿元,劳动力人数20729万人; 1978 年,国民收入为3010亿元,劳动力人 数39856万人;1952年和1978年各教 育阶段劳动力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如下 图所示:
• 问:与1952年相比,1978年教育对国 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比例为多少?
• 4、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可编辑ppt
13
第十五章 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 法
• 四、丹尼森的因素分析法 • (一)理论基础 • (二)计算步骤 • 1、以不同教育年限劳动者的收入确定简化系数。 • 2、计算1929年和1957年劳动者教育程度的平均简
化系数 • 3、求全期,即1929~1957年教育增长系数和年度
可编辑ppt
2
1952年~1978年中国不同教育程度人数的百分比
教育水平
0~4 5~6 7~9 10~12 13~16 17~19
1952年的百分 比(%) 93.6
4.64
0.932
0.737
0.116
0.0034
1978年的百分 比(%) 55.5
14.6
25.159
4.041
0.7
0.006
可编辑ppt
4
第十五章 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 法
• 二、劳动简化计算方法 • (二)劳动简化法 • 1、理论基础 • 2、基本思路
可编辑ppt
5
第十五章 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
• 二、劳动简化计算方法 • (三)计量过程
• 1、确定劳动简化率 • 2、计算平均劳动简化率
• 3、计算教育引起的劳动增量占当年 劳动力总量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