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即自强运动,典出《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用此一旧式语言概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改革,已暗示了面对传统时的瞻前顾后。

李鸿章等人也自知必遭保守派攻讦,于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辩,解释改革目的仅为“富国强兵”,绝非动摇国本,卖国求荣。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而仅仅7年之后,远在东方大海之中的小国——日本也开始了它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清政府与日本出于几乎同样的动机、处于几乎一样的地位、面临几乎类似的问题,而最终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明治维新完全成功,而洋务运动则彻底失败。

这是为什么呢?是日本的初始条件优于中国吗?是日本的制度更先进吗?我认为原因是多元的,它关系到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

首先,在改革时期的领导人的实权地位不同,使得改革的进度不同。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统治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以光绪皇帝领导的洋务运动就时刻受到强大反对势力的掣肘。

朝中的重要官员如倭仁等保守派,对洋务运动采取仇视的态度,使洋务运动进行得十分困难,无法获得太多人的支持。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推翻了德川幕府的明治天皇,他领导的倒幕派是一支以低阶武士、商人、新兴地主、大名等组成,人数众多,使明治维新改革得更加顺利。

其次,主事者见识不同。

恭亲王奕䜣,文祥、沈桂芬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而在地方则有曾国藩,崇厚,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这些人虽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却鲜有留学外国的。

相反的,明治维新的领导人物呢——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板垣退助,大隈重信,他们多是西南长州,萨摩的武士,他们大部分出身下级武士,有的受洋学教育及军事训练,有的参加过排外运动有与外人打仗经验。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摘要:在19世纪中期风起云涌的资本主义世界潮流的推动下,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两国的改革都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都是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

但是,同时代的改革,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局和影响,中国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改变沦为半殖民地的厄运,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日本的明治维新实实在在地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由被殖民、被侵略摇身一变而成为殖民者、侵略者。

反思其中,我们研究这两个国家的成败的原因,以对今天有所裨益。

正文: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

中国近代维新变法发起者梁启超说:“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古人就已经提出了世间万物的发展都必须符合这一规律。

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今天的改革开放,无一不使国家在当时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从十四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世界历史的主流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结果证明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

同作为亚洲国家的中日两国,却在近代化的大潮当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做法,从而导致两国不同的结局。

对比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同命不同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一点认识。

首先,从两国近代化起步的背景看。

1、国内社会背景:中国从秦王朝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的两千多年一直是封建专制国家。

历朝历代不断强化皇权,使封建制度发展成为庞然大物、盘根错节,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难以撼动。

明清以来,为防止倭寇入侵以及其他国家进入,威胁封建统治,政府长期以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和外界的交流少之又少,逐步地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到世界发展的主流,仍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

日本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分析

日本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分析

xx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分析在受到西方侵略者的冲击下,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亚洲国家几乎在同时进行了一场改革,然而两者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同点:在背景方面两者多遭受到了外来侵略者的冲击,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了惨败,主权进一步沦丧,国门进一步打开,日本在经过“黑船事件”后,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内的封建经济趋于解体,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尖锐,各地农民起义,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危险;两者多是一场近代化改革;改革前夕两者多是封建专制国家,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发展到了顶峰时期;中国和日本当时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改革的时间基本相同;多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阻挠;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进程,发展了本国的近代企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点:1.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变革运动,洋务运动则是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2.指导方针不同: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纲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明治维新则是以“脱亚入欧”为指导思想,要全面破除封建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目的不同:洋务运动的目的只是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已经腐朽的封建统治,镇压农民运动,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巩固新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发展资产阶级4.领导力量: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洋务运动在真正实行时处处受到制约,慈禧太后掌握朝廷实权,为了平衡权利,一手扶植顽固派,另一方面又重用支持洋务派,洋务运动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领导集团没有占据政治和兵权的主动,洋务派力量弱小;明治维新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但却得不到很好的任用,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

正是在这一势力的领导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5.外部环境不同: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面临着多国的侵略和瓜分,抢占中国市场;英美列强,则利用日本作为牵制和侵略中国的工具,因而不但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反转而扶植日本。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并迅速发展,其侵略性的本质决定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远在世界东方的仍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和日本无疑成了侵略的最好对象。

于是,船炮的轰隆声惊醒了沉睡中的亚洲姊妹,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分别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并对其国家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就来分析其中几个方面的异同点,并尝试从中找出两者迥异结局的部分原因。

㈠背景的相似与相异⑴内部环境--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加深鸦片战争后,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碎了大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地主阶级开明派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①,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统治措施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困境,必须改变传统,学习西方文明,才能抵御外侮强敌。

如果说中国被迫开发放是源于与英国的鸦片战争的话,日本则是由于1853年的黑船事件。

在这此事件中,美国人佩里率舰队进入日本,强迫日本于第二年和美国签订了《日本亲善条约》,开放下田和函馆两个港口,供美舰补给用。

西方列强看到了强权的威力,英、俄、法、荷等国家纷纷派出将领,率领舰队来到日本,以军事为威协,强迫与日本签订和美国相类似的条约,日本奉行了200多年的锁国政策,亦是从此被打破。

并且在这个时期,两国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仅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封建统治也已开始走向没落,统治阶级的腐化及外来侵略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愈加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西方改革潮流影响和农民起义冲击的中、日两国统治阶级内部都发生了分化。

⑵外部环境的差异首先,在侵略者的眼中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较日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中国受到了列强的瓜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四分五裂,主权丧失,这给洋务运动及后来的一系列图强救国运动带来了巨大阻力。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1.相同点:都主张像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不同点:①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②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③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不同的原因:①经济: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
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9世纪的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②政治:两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不同。

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在洋务运动中,顽固派掌握实权,并始终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目标;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强大,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掌握国家实权。

新政群为摆脱外来压迫,积极发展资本主义,为建立近代化国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董以山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由于二者是发生在大体相同的国际背景之下和大体相同的时间里,更由于二者在某些口号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因此人们往往愿意将二者进行比较。
一、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日、中两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运动
另外,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这使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发动并且胜利。无实权的天皇和下层的资产者可以联合以夺取实权,下层的资产者又可以利用天皇的名义去反对幕府统治者,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
日本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制度,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乱状态,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
在农村,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于城市中的大批发商的贷款,把农产品收购起来转卖给上一层的商人或城市中的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在棉织业中也出现了“换棉”和“租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手工业中出现了作业分工的集中的工场手工业,1867年私营的雇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400多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社会中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势力。在幕府末年,大商业和高利贷也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叫做“株仲间”的商业垄断组织。有些商人已凭借手中的经济势力参与政治。据记载仅日本大阪市富商和高利贷借给封建主大名的债款就高达六千万两黄金,每年利息就相当于大米三百万担。有此富商和高利贷者已不仅能凭借经济势力挟制大名,而且还直接参与藩政。当时已出现的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有了这种势力,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被视为下等阶级。另外,日本社会还有一个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武士阶级,他们是封建统治者固定的亲兵,不事生产,只能依靠禄米生活。幕府统治末期,由于财政困难,幕府和各藩经常削减和停发下级武士的禄米,使一大批下级武士和家属生活异常困苦。这迫使不少武士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法规的束缚,抛弃武士身份去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转为教师和医生等。有的甚至直接把武士身份转让给大商人,自己做商人家中的养子,直接同高利贷和商人资产阶级结合起来。这些资产阶级化了的武士的出现和他们改革社会的政治要求使弱小的资产阶级有了同盟者,而且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中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水平和组织能力方面又高于资产阶级,有些就成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和明治维新运动的领导力量。

【参考借鉴】研究性学习-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对比研究.doc

【参考借鉴】研究性学习-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对比研究.doc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表研究成果展示19世纪中叶的中国和日本,同属封建社会、封建专制国家,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在此背景下,中日两国先后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兴起了洋务运动,日本出现明治维新。

到19世纪末,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基本完成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在经济结构上,日本虽仍保留了许多封建关系,但资本主义体制已占统治地位,初步建立了近代科技文明体系。

然而中国在这期间,在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却越陷越深,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不仅受到西方,而且受到来自日本的压迫和侵略。

中日两国几乎从同一时期、同一种状况起步,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结果却如此不同,其原因究竟何在?本文兹略加比较,试析其原因所在。

1、双方进行变革的主体阶级性质不同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朝政权的统治是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由于存在着强大的反对势力,清朝的洋务运动始终受到顽固势力的掣肘。

从阶级上讲,清朝的洋务运动是由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群“有识之士”领导的,他们都是朝廷重臣或者军政要员,如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文祥、两江总督曾国藩、北洋大臣李鸿章、闽浙总督左宗棠、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等。

这些人或者是满清贵族,或者是汉族地主,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成为了纲常名教的信徒。

因此,洋务派是代表封建地主利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

反观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推翻德川幕府成立的天皇政权,在1890年日本帝国宪法实施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以西方为榜样所进行的诸项改革。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由掌握国家政权的资产阶级和新式地主阶级联合领导的,取代德川幕府的明治政权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半封建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从1871~1890年间,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的、系统的资产阶级改革,这是由这一政权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2、变革的根本目标存在差别众所周知,清政府之所以要办洋务,是因为面临内忧外患,不能照老样子再统治下去了。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一、引言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是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施的重大改革运动。

这两次改革运动的目标都是近代化,任何一个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无法忽视教育的作用。

本文旨在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两次教育改革,探索它们的差异与共同点。

二、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 背景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政府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兴起的一次力图强化国力的综合性现代化运动。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前所未有的军事技术、经济技术的巨大差距,中国晚清政府开始转变思想,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2. 内容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招收外国教育人员、设立新式学堂和修订教材。

首先,晚清政府开始招收大批外国教育人员,通过引进外教的方式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

著名的洋务人才有曾国藩、李鸿章等。

其次,晚清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这些学堂主要注重科学、技术、军事、航海等实用性的学科。

最后,晚清政府积极修订教材,尝试将西方的知识体系引入中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图解太史公原著钩沉》。

三、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 背景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叶日本政府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运动。

面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推动了教育改革。

2. 内容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建立现代学制、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培养实用人才。

首先,明治政府建立了现代学制,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了完整的学制体系,并制定了统一的教育计划。

其次,明治政府大力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法和教育思想。

日本政府派遣大量留学生前往欧美接受教育,学习西方教育经验。

最后,明治政府致力于培养实用人才。

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培养军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人才,推动日本现代工业的发展。

四、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比较1. 改革动机与目标洋务运动的改革动机主要是面对列强的侵略,试图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以增强国力。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在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中,还是有着许多异同存在的。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背景是为了打败当时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政府派人前往欧洲先进国家进行的工业学习,总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则是为了推翻腐朽落后的幕府统治,并且在推翻之后用全新的西化来武装自己的国家,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初期便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之后却是更为稳固的封建社会。

其次便是两个国家进行维新的领导力量的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其总的领导便是明治天皇,是当时在日本最有权势的人,因此他的革新十分顺利,没有人敢反抗他。

但是反观中国,中国的洋务派却主要是清朝朝廷内的一些大臣,他们有着革新国家的愿望,但是又不敢反抗慈禧太后的统治,再加上慈禧对洋务派表面上是支持态度,这些大臣们哪里还有怨言?然而谁都知道,慈禧虽然曾经支持过洋务派,但事实上她一直是个保守的顽固派,这也是洋务运动最终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在变革方面,尽管中国似乎也有很多方面进行了改变,但是最基本的国家性质仍然存在,当时的中国一直都是封建社会,但是日本首先便是把国家的政体给改变了,模仿英国使用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这也是日本明治维新最为重要的一步,却是当时的中国永远跨不出去的一步。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在国家的政体方面,明治天皇决定模仿西方采用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并且还把当时的日本领土总共分成了三府七十二县,采用中央集权制的方式来统一权力。

原先日本的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在明治维新的时候被明治天皇改成了“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虽然四个阶层已经允许进行交往,但是四个阶层之间还是存在着等级之分。

之后明治天皇更是发布了《废刀令》和《户籍法》,这也是武士阶层开始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开始用太阳历来计日。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相同点:1. 背景相同——两者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国都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的前提下发动的运动。

2. 目的相同——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3. 内容相同——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这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

4. 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点:1. 具体措施不同:(1)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权,建立新的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中国洋务运动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

(2)经济方面:中国洋务运动主要办了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

官办企业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管理机构为封建衙门式管理,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

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

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清政府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

导致中国民族资本无从发展。

日本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政府投资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同时鼓励私人资本发展。

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

(3)教育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

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简称“西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

(4)军事方面:日本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建立了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为侵略扩张。

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然而迂腐的封建统治者终究领导不好一直新式的军队,政治的腐败导致军事成果最终化为乌有。

3.阻力不同。

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时间几乎同时,但两国的运动结果却截然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由弱小走向强大;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无法摆脱被殖民的境遇。

不论结果如何,两国改革措施的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明治维新成功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和得到启示。

一、改革前社会背景的差异当时的日本与中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社会阶级都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

日本在唐朝时学习中国的制度,但有两样没有学习,一样是科举制度,一样是宦官制度。

因此,日本的四个阶级无法相互转换,而中国的可以。

在日本,武士阶级即为士,享有众多特权,并且世袭罔替,子孙后代都能成为武士。

武士又分有多个等级,且中、下级武士无法升为上级武士。

并且由于中、下级武士俸禄较低,使他们处于被上级武士剥削的境遇。

中国的四个阶级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工、农、商三个阶级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并且士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世袭罔替的。

因此,科举制把任何对统治阶级不满的力量都转化成了拥护统治阶级的力量。

而且,中国的士是可以逐步升迁的,即从无利益者变成既得利益者。

当时日本是领主土地所有,土地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也是受压迫的。

而中国的地主是土地所有者,是既得利益者。

因此,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地位并不是稳定的,是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随时都有可能被中、下级武士和地主推翻的危险。

反观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统治阶级地位依然稳固。

被推翻的危险相比日本小得多。

二、行政改革措施的差异对比两场运动在方式和内容上有其相似的地方。

第一,它们都是先由国家出资,从国外引进大机器生产,投入资金最大的工业都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企业。

第二,为适应近代化的需要,它们都开始了新式文化教育的创办。

但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洋务运动虽然在生产力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却不变革封建制度,企图搞中体西用。

而日本则是在制度变革基础上建立地主资产阶级的新政权,由新政权推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保证近代化的顺利进行。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摘要: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改革。

但是改革的结果却有所不同,中国的洋务运动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隐退,收效微乎其微;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由此迈出了日本崛起的脚步。

关键字: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历史差距;比较分析一、为何中日双方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同时进行改革中日两国的改革有大致相同的历史气氛和时代背景。

(一)从中日双方面临的国际现状来看。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主要的欧美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这些国家的商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

于是便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侵略。

中国方面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列强先后签订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

从日本方面来看,美国的军舰叩关以来,日本也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导致日本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国家的主权也不断的丧失。

(二)从中日双方面面临的国内矛盾来看。

在中国,由于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再加上列强的侵略,导致了阶级矛盾达到了空前的白日化。

最终农民革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这一场农民运动持续了13年之久,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重创。

使清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要有一场改革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由此开始孕育着洋务运动。

在日本方面,长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落后的封建封闭国家。

人民的生活十分的贫困,人民的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堪。

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揭开了民治维新改革的序幕。

二.中日双方改革的主要内容从大体上来看,双方改革的内容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在政治方面。

就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洋务派的一切改革都是在君主专制的大前提下进行的。

对于日本民治维新而言,在政治方面则有许多重大的改革。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

月IJ吾一、选题的由来及意义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的封建国家,又大致在同一时期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且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为什么中国没有走上强大之路,而一向为中国瞧不起的蕞尔小国一——日本却成为世界级的强国?外部条件的相似与结果的不同,不得不令人深思。

史学界有很多人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希企为中国找到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这种状况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和研究兴趣,作为一名中国教育史的研究生,我试图在自己的领域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落后于日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所以,对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进行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史学界,有的论者认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不能相提并论,理由是:领导力量不一样,改革深度不一样,最终结果不一样等等。

其实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具有可比较性。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试图走出中世纪而向近代转型的过程,时间大致都是从19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都属于后进国家向先进外国学习的近代化,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日两国的这种近代化过程的共同性为比较地进行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发展过程、最终结果又有很:太差异,有差异才有比较,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比较提供了前提。

对二于二我国研究洋务教育与明治维新教育的差别,意义更为特殊,因为我国是处于一个学习者的地位。

一是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加深对两国教育近代化的认识:二是可以吸取经验,避免不足,更好的完善自我的发展历程。

要干好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但也必须借鉴别国的经验,日本的经验尤为重要。

总之,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总结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作为借鉴,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以促进我国教二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以上就是我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简析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简析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个封建国家在类似的历史命运下做出的相同选择, 但却获得了大相径庭的改革后果: 一个仍然是老大衰弱, 一个却从此走上中兴之途, 成为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近代资本主义大国。

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改革, 明治维新却是一次非常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次改革的异同点。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和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属于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的东方文化,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相似,都是封建专制国家,封闭的社会. 经济基础相同,同是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封建经济, 民族命运也极相似,同遭西方殖民势力侵略。

1、中国历代统治者,特别是自汉以后都独尊儒学,用儒家思想统一全国。

日本早在中国隋唐时代,就曾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留学生把唐朝的行政制度、典籍文献、文学、艺术、医药、法律以及建筑、服饰、度量衡等传入日本。

日本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非常深。

2、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到清代,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而占总人口80 % 以上的农民则只有很少的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

广大贫雇农租种土地, 一般要交极高的地租,此外,还要担负各种摇役。

这种封建关系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进行扩大再生产。

贵族、地主阶级获取了农民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并不用于生产,而是用于穷奢极欲的腐化生活,这就使社会生产力长期不能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在日本正是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幕府将军是日本最高统治者,又是全国最大的封建领主。

农民遭受严重剥削,生活极端贫困,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在洋务运动之前, 中国贵族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自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便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政治日益黑暗,国库空虚,财政拮据,贵族、官僚、地主利用他们的封建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大众的生活更加恶化. 十九世纪初年爆发的农民起义,遍及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历时九年。

(近代史论文)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比较

(近代史论文)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比较【摘要】:中国的近代化发端于洋务运动,日本的近代化开始于明治维新。

这两个运动,在两国的经济发展上,基础和历程有若干近似之处,但结局完全不同,一个是基本上成功了,一个是完全失败了,随之决定了两国人民近百年的不同命运。

分析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不仅能加深对这两次改革的理解,而且对当前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字】: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改革比较【正文】: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

近代化伊始,中日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之处,使中日在近代化道路上产生了巨大差距。

一、两国政治背景的比较中国当时封建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统治权力。

他在实际上也是完全掌握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军事上的指挥权,经济上的支配权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权。

洋务运动正是在高度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之下进行的,洋务派很微弱的努力既受到皇帝的限制,又受到封建顽固派的强有力的阻难。

日本属于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

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这使得明治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对简单得建立起来。

幕藩体制下等级森严,日本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高涨,成为明治维新成功的最根本动力。

在“尊王”的口号下,各阶层很自然得都拥戴天皇,使天皇在实际上取得了统治权。

中日两国都是“后发型”现代化,但日本“后发”的同时又是“外生”的,有学者认为日本实现较彻底改革的关键是立志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掌握了国家实际的政治权力,能将传统政治领导转化为具有现代化倾向的政治领导,并维持领导集团内部的高度团结。

[高旺:《晚清宪政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求索,2001.5] 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的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历史1301 杨倩云041301043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富国强民、实现工业现代化,中国兴起了一场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而日本也兴起了一场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

由于两者发生的时间大体相同,在其他方面也存在许多类似之处,所以将其放在一起比较研究。

一、时间背景
洋务运动开始时,当时清王朝正处于英法联军入侵和天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之下,一些洋务派在与之战斗中意识到自己武器装备、操练军法等远远不如洋人,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洋务运动随之产生。

而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为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

统治者中的成员开始对幕府不满,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中,渐渐感到自身的不足,开始了变法维新。

由此可见,两者都是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上升,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改革内容
洋务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以“自强”为中心。

1861年曾国藩创办案情军械所,此后洋务派采取购买外国先进机器等方法,先后创办了一批官办军工企业。

第二阶段从70年代后,开始从军事工业转为民用工业为主的“求富”阶段。

洋务派以“官办”等形式,开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此外,洋务派提出发展近代化教育的要求,在企业中培养了一批近代工人和管理人才,创办各类学校,派送人才去国外学习。

明治维新,日本政府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鼓励私人办厂,引进西方先进设备。

同时一改过去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注重近代化教育,在全国普及教育,资助鼓励人们出国留学。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酒店九年制学校刘康都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所办洋务事务的概括,它牵扯到清政府外交事务,包括购买洋枪、枪炮、洋船、开矿设厂,选用外国军官编练海军、陆军、办陆运、电报、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囊括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开明之士及官僚以自强求富为目的进行的一场改革运动,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持清王朝统治,但是却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使天朝帝国威严扫地。

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大清帝国更是摇摇欲坠。

北方回民起义,捻军起义更是使清王朝雪上加霜,帝国主义为了维持自身利益,而帮助清王朝镇压农民运动。

在战争中,曾国藩、李鸿章等将领看到西方武器杀伤力很强,向清政府提出效法西方,加之受林则徐、魏源等思想的影响,将“师夷长计以制夷”变成“师夷长计以自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目的在于确保清朝统治。

在中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时候,日本也受到美国的侵略。

1853年7月美国迫使日本在其炮口下屈服,1854年3月美国又强迫日本开埠通商。

可以说日本这时期处于历史交叉口,是继续走中国的路子,还是学习西方,他们选择了后者。

从19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历史上看,日本的确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从隋唐时期的遣唐使,影响日本的大化政新,到明治政府派遣出国访问团,影响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唯一一个独立的国家。

加之受二次工业革命影响,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要有二百多年时间才完成的资产阶级路程。

那为什么中国与日本同样都在学习西方,为何出现这种情况。

在这就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作一个比较,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一、时代背景洋务运动前的中国与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时代背景相似,社会性质、经济基础、民族命运相同,两国有识之士都进行了改革。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封建社会的末期,国内矛盾重重,人民起义不断,官场上,买卖官成风,当年横扫中原的满洲八旗,以及随后建立的蒙古八旗、绿营兵,除了欺压老百姓,几乎失去了作战能力,武器上采用大刀、弓箭等。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两个处于内忧外患的国家在19世纪60年代初为救亡图存而展开的改良运动。

在改革以前,两国的文化传统相同,都属于东方文化,社会状况也基本相似,属于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两次运动却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结果:日本的国力、经济力全面上升,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经济却未能起飞,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处于挨打的状态。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主观上:第一,改革的目的不同。

洋务运动最初兴起的直接目的是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以镇压太平天国;其根本目的和宗旨是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近代科学技术,抵御外辱维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算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富”与“求强”的运动。

但并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体制,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到达复兴变强的目的。

而在同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为了“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在以西方为楷模, 竭力将日本建成资本主义近代国家日本推行了三项基本国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

改革目的的而不同直接决定了改革的力度与方式方法,这是导致两次运动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第二,改革方式不同。

洋务运动是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因此“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种量的变化,并不是质变。

国家政体没有丝毫变化,还是封建主义制度,其落后性根本不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先进性相比。

不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而企图搞中体西用,在腐朽的政治制度不变革的前提下,不可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明治维新”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国家政体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银行制度等等,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面的革新,是质变。

日本正是有了这些现代制度的支撑,很快地跟上西方国家的脚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列强中的一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时间几乎同时,但两国的运动结果却截然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由弱小走向强大;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无法摆脱被殖民的境遇。

不论结果如何,两国改革措施的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明治维新成功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和得到启示。

一、改革前社会背景的差异当时的日本与中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社会阶级都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

日本在唐朝时学习中国的制度,但有两样没有学习,一样是科举制度,一样是宦官制度。

因此,日本的四个阶级无法相互转换,而中国的可以。

在日本,武士阶级即为士,享有众多特权,并且世袭罔替,子孙后代都能成为武士。

武士又分有多个等级,且中、下级武士无法升为上级武士。

并且由于中、下级武士俸禄较低,使他们处于被上级武士剥削的境遇。

中国的四个阶级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工、农、商三个阶级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并且士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世袭罔替的。

因此,科举制把任何对统治阶级不满的力量都转化成了拥护统治阶级的力量。

而且,中国的士是可以逐步升迁的,即从无利益者变成既得利益者。

当时日本是领主土地所有,土地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也是受压迫的。

而中国的地主是土地所有者,是既得利益者。

因此,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地位并不是稳定的,是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随时都有可能被中、下级武士和地主推翻的危险。

反观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统治阶级地位依然稳固。

被推翻的危险相比日本小得多。

二、行政改革措施的差异对比两场运动在方式和内容上有其相似的地方。

第一,它们都是先由国家出资,从国外引进大机器生产,投入资金最大的工业都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企业。

第二,为适应近代化的需要,它们都开始了新式文化教育的创办。

但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洋务运动虽然在生产力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却不变革封建制度,企图搞中体西用。

而日本则是在制度变革基础上建立地主资产阶级的新政权,由新政权推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保证近代化的顺利进行。

洋务运动兴起时,清政府虽然屡遭列强打击,国内农民起义不断。

但是它仍然牢牢地控制着对全国的统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制。

虽然鸦片战争的失败使自大的国人受到极大的刺激,但是国人依然认为“中国文式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的官僚是绝对不可能去思考如何改变封建时代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而日本则不一样,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已成众矢之的,陷入极端孤立地位,在封建营垒中分化出一支以中下级武士和强藩相结合的倒幕力量,其中一部分人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密切关系,他们在倒幕前宣传西方文化,在社会上起了启蒙作用,倒幕后推动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保证了维新的成功。

第二个差异是洋务运动的政策重心在对内镇压,明治维新则重在对外开拓。

当时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已严重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因此镇压农民起义成为了首要任务。

可以说洋务运动的首要目标就是“剿发捻”,其次才是“勤远略”。

日本明治维新时,虽然也有一些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但毕竟不是危及政权的大事变,因此明治维新的主要任务就是富国强兵,所以从一开始就宣称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这种追求使明治维新的决策者们目光远大,目标坚定,能够洞察世界局势,最终实现飞跃式的发展。

第三个差异是洋务运动始终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明治维新则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进行的。

洋务运动时期虽然名义上有总理衙门领导着,但实际上只是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督抚的个人行为,力量分散且有限,难以形成合力。

日本刚好相反,明治维新是一种国家行为,自始至终贯穿着国家政权的权威。

第四个差异是洋务运动在国家出资举办近代企业后,实行垄断经营,排斥商人资本投资新式工业。

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并不是为了发展一般私人资本主义,因此它禁止商办,其结果如“临大敌而反自缚其众将士之手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举步维艰。

在“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历程处处表明已受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严重束缚。

因之新的生产力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主要的官督商办企业在封建主义的干扰和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几乎都陷于失败或没落的境地。

日本明治维新的近代企业,其前期也是以官营工厂、半官半民工厂为主要形式推进的,它和中国祥务运动中的“官督商办”政策基本相同。

可是政府不但引进技术,而且鼓励和支持私人资本的经营,利用国家税收向资本家提供贷款或津贴,鼓励他们开办私营工矿企业。

而且日本在后期改革中实行扶持民间资本和出售官营工厂和半官半民工厂给民间资本的政策。

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这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发展进路,然而作为资本主义的起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改革后财政税收制度差异洋务运动前,清政府的财政管理具有高度的中央专制集权的特点。

清代户部是管理全国财政的行政机关,是财政管理的中心枢纽,通过各省直接隶属于户部的布政使一职,严密掌控地方财政,确保满族的财政利益。

虽然具体税收由地方政府负责征收,但中央严格制定税目、税率、税额,并根据田赋收入的多少来对地方官员进行奖惩; 而地方开支则需要严格上报户部审核,通过解款协拨制度来支配和控制各省的财政收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的财政集权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

官方军队的无能,使得镇压农民起义日益艰难的现实让统治者不得不更多下放财政权力于地方。

户部的财政危机也使中央不得不放任地方自筹款项,准许地方任意加捐加税,地方财权愈益加重,地方自筹饷需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中央财政负担和调度的压力,但也使地方的财政自主权不断加大,地方的财政日趋独立。

因此地方常以各种名义欠缴截留应上缴的款项。

到光绪年间,地方割据之势已成,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这种中央集权的财政制度的瓦解,使得户部再也不能有效地掌握全国财政大权,中央财政收入日趋恶化。

与洋务运动中的清政府正好相反,明治政府在推翻了幕府政权之后,收回了掌握在诸藩手中的财政税收权力,权力的集中使得日本政府对国家的调控能力增强。

1837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地税改革条例》,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土地实际支配权确定土地所有权,使土地从法律形式上归农民所有,允许农民自由买卖土地、耕种自由、迁居自由。

改实物地租为货币地租,按“一地一主”的原则,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税率不因年景变化而改变,地方附加税不得超过地税的三分之一。

并实施了包括征收御用金、设立会计基金、废止银目、发行太政官札在内的一系列财政政策。

即将税收主体由租税、地税转变为工商税、消费税和所得税等新税种。

四、教育改革的差异中国的洋务教育一开始目的很明确,就是培养懂得西方语言的人才,以便与西方列强打交道。

就是培养懂得如何造枪制炮的人才,以加强国防抵御外侮。

但是清政府部门中没有专管教育的部门,而是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内设部门——同文馆来代管教育。

在举办新式学校的过程中,也是各地督抚根据本地需要举办,督抚本人认识到的就办、认识深刻的就多办。

对举办新式学校,全国没有统一的政令,更谈不上制定相关的法律。

因此,所办学校数量少,只是一些实用性专门教育机构,远远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制度。

日本的情况则大不相同。

在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中,明确提出求知识于世界,培养自立文明的国民。

一开始就拉开了全面发展近代教育的序幕。

在改革初期,日本也是由内设机构——大学校来代行教育管理的职能。

但很快这个形势有了改变,明治政府在机构改革中取消了大学校的教育管理职能,由文部省全面领导教育改革事业。

在文部省的领导下,日本学习欧美教育制度,系统设计了日本教育改革的路线图,制定并完善了教育法律法规,从而建立起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学校教育体系,以及经费投入、师资培养的配套保障制度,保证了日本近代教育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甲午战争成了检验两场运动的成败的工具,中国的战败昭示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

两国几乎是同时开始近代化建设,然而结局却截然不同。

不得不深思这其中的原因。

同时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改革需要有极大的决心,极大的勇气。

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是是整个国家改革的基础,同时政治环境的稳定是改革进行所需条件。

即一个国家的改革首先就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同时需要政治环境的稳定来保证政策执行和延续。

参考书目:《菊与刀》作者:露丝·本尼迪克特编译:田伟华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8-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次:2013年8月第5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组长:陈其桂(1311145)论文主笔:周治新(1311141)、杨翼(1311144)、陈其桂(1311145)资料查找:苏深小(1311142)、车国宋(1311143)、罗悦(1311146)李秉通(1311147)、宋蕾(1311148)、刘裕平(1311149)黄积章(13111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