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演示教学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政治思想有着明显的保守和妥协性,但教育思想中却包含着不少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寻求教育规律,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为此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部分。
前者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他们将来选择职业;后者是指道德的目的,要求培养五种道德观念,这是教育最必要的、最高的目的,可见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德育。
所谓五种道德观念是指“内心自由”、“完善”、”善意”、“正义”、“报偿”的观念。
关于德育的途径,赫尔巴特强调首先是教学,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的观点,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有教育性,而教育则不能离开教学。
赫尔巴特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表明他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这种观点的提出不但在教育史上有页献,而且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赫尔巴特认为,进行德育还需要道德训练,所谓道德训练就是教育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情感,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使道德力量更持久。
训练的方法包括陶冶、赞许和谴责,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教师的人格也对训练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在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方面,赫尔巴特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以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为依据,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门类广泛的课程体系,虽然其中仍保留了神学,并注重古典学科,但在当时已是一大进步,为现代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赫尔巴特还提出了传授新知识的课堂教学程序,这就是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包括“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应用)”等4个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井然有序,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可以说,赫尔巴特对夸美纽斯以来近三百年课堂教学的经验作了很好的概括。
社会科学研究的原理
社会科学研究的原理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证性的学科,旨在分析和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社会科学研究的原理是通过采集、解释和评估各种社会数据来形成理论和观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社会科学研究的原理,包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一、理论框架社会科学研究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
理论框架是指研究者通过对已有理论的综合、扩展和修正,建立起的一套关于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观点和假设。
理论框架可以指导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数据的解释。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框架常常是动态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更新。
二、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获取数据。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和实验等。
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应该是科学、可靠和有效的,能够产生可被验证的数据。
研究者在设计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数据分析社会科学研究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来验证或推翻研究假设。
数据分析可以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定性分析是指对文字、图像、录音等非数值化的数据进行解释和理解,如主题分析、内容分析等。
定量分析是指对数值化的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如频率分析、相关分析等。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和解释数据背后的模式和关系,得出研究结论。
四、伦理原则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遵守伦理原则。
研究者应尊重研究对象的权益,保护其隐私和机密信息。
研究过程中,应征得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保证研究的诚信和可信度。
研究者还应遵守学术规范和研究道德,防止数据篡改和不当引用他人研究成果。
结论社会科学研究的原理包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伦理原则。
研究者应该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来收集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来得出研究结论。
同时,研究者需要遵守伦理原则,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和隐私。
通过坚持这些原理,社会科学研究才能获得可靠、有效的结论,对社会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123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学术研究谈谈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首先,我们要知道,社会科学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自然科学可以用模型去定量分析问题,而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很难定量化,这就造成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偏向于归纳法、社会调查法等。
我比较认同这种说法即,社会科学的进步是不断地“证伪”的过程,在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和推翻假设的过程中,社会就会进步;而即使没有推翻自己的假设,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而提出问题就是“证伪主义”的第一步,也是前提条件。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强大适应性表现在:它能够与不同的国情结合,散发出经久不衰的活力。
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这种例子处处可见。
如果科学家要研究人类到底是不是宇宙中最高等的生物,首先需要提出一个问题(假设),即人类文明不是宇宙中最高等的文明,这个问题可能是正确地,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如果在收集资料和证据的过程中,有明显的数据表明人类文明不是宇宙中最高等的,那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入,这也就推动了人类对宇宙认识更加深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教学大纲)
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首席专家杨春贵主要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马俊峰 王宏波 边立新 孙熙国 杨信礼张曙光 陈曙光 欧阳康 庞元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编写说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高等学校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修课程,主要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
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硕士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
本教学大纲突出方法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两个特点,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指导意义,特别是着力阐述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意识,贴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力求增强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
本课程为1学分,18学时。
目 录导论 (1)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1)(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2)(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4)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5)(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5)(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8)(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8)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0)(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10)(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11)(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12)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14)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14)(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15)(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6)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17)(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7)(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18)(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19)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20)(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20)(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22)(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23)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25)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25)(一)生产力系统 (26)(二)生产关系系统 (27)(三)上层建筑系统 (28)(四)人口系统 (29)(五)自然环境系统 (30)二、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一)社会有机体 (31)(二)经济社会形态 (32)(三)技术社会形态 (33)三、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34)(一)整体性原则 (34)(二)结构性原则 (35)(三)层次性原则 (36)(四)开放性原则 (37)第三章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39)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39)(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39)(二)社会的基本矛盾 (40)(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41)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42)(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42)(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42)(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43)(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43)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44)(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44)(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45)(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46)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48)一、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48)(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48)(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49)(三)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50)二、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51)(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51)(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52)(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53)三、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54)(一)历史主义的方法 (54)(二)科学预见的方法 (55)(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56)第五章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58)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58)(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58)(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59)(三)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60)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1)(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61)(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陛质 (62)(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63)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63)(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64)(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一、真理与价值……………………………………(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66)(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68)(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69)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70)(一)社会认知的特点 (70)(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三)社会认知的概括与综合 (71)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72)(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72)(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73)(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73)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76)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76)(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76)(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76)(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78)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79)(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79)(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80)(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 (82)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83)(一)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83)(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84)(三)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84)(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85)后记.......................................... (87)导 论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中重点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考试习题
精心整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考试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几种教学方法。
2、CAI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课件三个部分构成。
345二、1、2、3、格。
4、5、三、简答题(第小题5分,共15分)1、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初中阶段提出的教学目标是什么?(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工作的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计算机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准则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要使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必须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1)根据教学大纲具体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就完成的任务。
(2)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水平。
(3研究教学内容的重点,并使用教学内容具体化。
(4)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猖认知活动的机会。
(5)分析强化的效果,制定强化策略。
(6)设法在课堂上建立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良好气氛。
(7)考虑根据班上学生中的不同情况给予区别对待(8)考虑怎样合理的利用时间。
3、教学研究报告写作要注意哪几点要求?(1)突出主题论点,论证鲜明。
(2)内容层次分明(3)叙述文字流畅,简明扼要。
(4)使用语言规范,合符逻辑。
四、简述题(20分)结合教学实际,简述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存在哪些问题?应该从哪方面着手改进,提出你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要点:存在的问题:(1)观念跟不上(2)发展不平衡(3资金不足(4)缺乏师资(5)教法落后。
解决思路:(1)更新教育观念;(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3)有效整合现有资源、(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5)关于教学模式问题(6)改革教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职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此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
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1、方法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
2、实践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社会活动。
3、生产系统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总和。
它主要是由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要素构成。
生产力中的主导要素是劳动者。
4、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的关系。
5、上层建筑系统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163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学术研究谈谈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
的问题意识。
第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问题是时代矛盾的集中反映,问题中饱含了时代的呼唤,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所面对的问题之中。
第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要善于提出问题。
如果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以后的研究就会变得没有意义。
第三,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奥秘在于以问题为中心。
社会科学理论的产生源于问题,它的发展是因为解答问题,它的停滞是因为忽视问题,它的创新是因为面临老理论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它的生命力在于准确把握和解决了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它的使命始终指向人类的生存和命运问题。
我们在学习和做学术研究时需要多思考,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那么问题意识就是我们思维的动力,促使我们去发现,去创新,因此问题意识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的突破口,问题意识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
我们在选择问题时,一是选择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作为研究问题,二是选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作为研究问题。
不要选择毫无意义,纯粹凑字数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演示课件
二、理解与解释关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从“理解或解 释”到“理解与解释”的发展,关节点是找到了研 究“理解”、“解释”的生存论路向。
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关系是存在论层次与存在的意 义相联系的理解与解释关系,英文采用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以与认识论、 方法论层次对存在者进行理解与解释的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相区别
28
二、科研选题的角度 1、从现实生活中选题 2、从理论研究中选题 3、从不同学派、观点的学术争论
中选题 4、从学科渗透、交叉中选题 5、从科研管理和规划中选题 6、从直觉思维、意外发现中选题
29
三、科研选题的一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创新性原则 3、求实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究成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实践价值
(2)创新程度
(3)影响力度
(4)效益评价
41
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1、成果属性 :
数据资料类
实践类
理论性成果
综合性成果
2、成果背景
项目来源
重要程度
发表(出版)等级
获奖等级
42
3、创新力度 :
惟一性
一、从“理解或解释”到“理解与解释” 二、理解与解释关系的本体论、认识论
和方法论 三、“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认识论、
方法论的一致性
45
一、从“理解或解释”到“理解与解释”
问题意识
所謂問題意識,就是對一些尚待解決的有科學價值的命題或矛盾的承認以及積極解決這些問題的自覺。
哲學意義上的問題意識最早產生於古希臘時期,經過近代哲學家和現代哲學家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哲學問題意識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種面向本體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種面向現實生活世界的思。
問題意識不僅體現了個體思維品質的活躍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對問題意識的自覺,也就體現了對社會的人文關懷和責任感。
強烈的問題意識作為思維的動力,促使人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新的發現、創新。
因此它是學術創新和理論創新的突破口,也是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
一般來說,顯而易見的問題毋需發現,難以發現的是蘊含在習以為常現象背后的問題。
所以,發現表現為意識到某種現象的隱蔽未解之處,意識到尋常現象中的非常之處。
從這個意義上說,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創新的起點和開端。
正如心理學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所示,大凡在科學上能獨樹一幟的重大發明與創新,與其說是問題解決者的功勞,毋寧說是問題發現者的原始功績。
就像每天有無數燒開水的人都可見到水開時壺蓋會跳,但此前卻沒有一人能像瓦特那樣專注地提問“壺蓋為什麼會跳?”正是瓦特發現了這個問題並由此發明了蒸汽機,直接推動了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時代。
這就非常有力地証明了一個簡單卻是十分重要的命題:一切創新都始於問題的發現,而發現問題又源於強烈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研究的起點,也是學科發展的生長點。
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就在於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
人們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就是要從人文社會科學中找到被社會發展問題困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
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等都會出現新的情況、新的問題,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特別是理論家們根據新的情況和新的實踐經驗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和總結。
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十四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学术研究谈谈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我们都知道社会科学研究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而在我们的研究中。
我们需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经验,所以在对于实践经验的探索中,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发现在现有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中看到研究中的问题,并且总结研究问题的原因与改进的地方,并且去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科研问题。
二、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还需对别人的经验以及自己的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
发现问题是一个审视现有科学研究状态的过程,而解决问题也是不断改进不断革新的途径,所以具有问题意识也是具有创新意识,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突破自己的现有科研成果。
三、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提出问题的基础,我们都知道社会科学研究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过程,所以我们要注重前期工作,也就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去发现问题。
问题意识来源于实践的关注、观察和体验,所以,社会科学研究是基于实践的研究,自然也离不开运用问题意识对实践的关注、观察与体验。
通过对实践的体验与总结中超越经验主义,不断探索基于实践基础之上对于问题的解决。
而实践的开展也是需要基于问题去展开调查,没有基于问题的调查实践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所以,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我们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
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科学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对科学研究的“简约复演”。
是把我们所要教授的科学知识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从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和评价与交流等活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许多老师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略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更没有把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
案例一:我前不久出了一份试卷,其中有道题目是:在杭州地区,某些植物只要受到一次霜害便枯萎死亡,有些则依旧呈鲜绿状态。
植物体内含有70%以上的水分,水在摄氏0度以下会结冰。
因此,植物细胞内的水如果冻结了,组织就会坏死。
但是,如果细胞内有较多的糖分,植物就不易冻死。
寒冷地区的针叶树,体内的水分较少,叶的构造特殊,可耐酷寒。
自然界中,有些植物入冬之后,叶子全部脱落,有些则整株埋入雪中或地下,这都可避免在严冬中被冻死。
①提出的问题是。
②建立的假设是。
反思一: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对提问的兴趣越来越淡。
因此现在面对七年级学生,我本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自学生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设计这样的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然后根据所给的信息,把自己的疑惑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通过这样一个试题,让我发现学生对提问能力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审题不清,表达不恰当。
如:“为什么植物受到一次霜雪就会死亡?”植物为什么在冬天埋在土里就可以活下来?这些学生的回答过于肯定。
题目中点出是“有些植物”。
因此,科学探究的表述要求必须科学性。
2、问题的提出不明确。
如:“为什么有些植物会整株埋入雪中或地下,又是怎么避免被冻死的?”这位同学没有明确到底想探究什么问题,这就使得后面的环节无法进行下去。
3、没有根据材料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有些植物不会在严冬中死去呢?”问题的提出,要依据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而产生的质疑提出对应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精品文档)_共1页
什么是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社会科学则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和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与社会科学相对应的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就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仿效自然科学模式,借鉴自然科学方法,研究日趋复杂的社会现象,形成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而所谓的社会科学研究,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应用某些方法和技术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简称为社会研究。
它是一种有目的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我们可以获得有关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知识,解决一定的理论或现实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对已有人类社会知识的怀疑、否定、否定之否定,最后达到超越。
它不是对现成知识的拼凑,重复已知的东西。
要揭示人类社会运动的内在本质与规律。
其中最重要的是求异思维,要善于鸡蛋里头挑骨头,要有“问题意识”。
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挖掘,这样才能促进它的丰富和发展。
社会科学研究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前人从未研究过的,你通过研究,有了自己的发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类社会科学研究最难,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一般很难做到;二是前人虽然研究过,但错了。
通过研究发现并纠正了前人的错误,提出了真正科学的看法,例如马克思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建立了唯物史观,这一类的研究需要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问题意识同样不太容易做到;第三种便是我们经常从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前人研究过,也是正确的。
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121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学术研究谈谈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
的问题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是社会科学理论上的创新,这里的创新是要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作出自己的新发现,新理论。
它不是对现成知识的拼凑,重复已知的东西。
它也不是对社会现象的简单描述,不是要你讲事情是怎样的,而是要你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要揭示人类社会运动的内在本质与规律。
其中最最重要的是求异思维,要善于鸡蛋里头挑骨头,要有“问题意识”。
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真理需要的是探索,也值得人不顾一切地去探究,直至为探索它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它唯独不需要人捍卫,因为它不怕怀疑。
因为越是怀疑,就越能使怀疑者对它的深信不疑,并促使其自身的丰富与发展。
作为研究生的我们,更应该以问题为中心,提出问题是根本,这次的疫情与经济,与人民群众有些如何紧密的联系,有多大影响,都是从提出问题角度出发,马克思曾指出,对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不能提出和解决问题,科学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21年第2期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刘二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湖北武汉430073)作为阐释人类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社会运行问题的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区别是显著的。
其相对于思辨性特征显著的人文科学而言,具有鲜明的应用导向;相对于研究对象为物质世界与自然法则的自然科学而言,具有较强的复杂动态性,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规律及所面临的问题总是动态变化的。
学术研究一般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因而,相对于另外两类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或曰目标导向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好的选题是一项学术研究的灵魂”。
对于刚刚进入某一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生而言,学术训练、学术发表、学术深造乃至确立以学术研究事业等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是:怎样确立合适的学术选题?毫不夸张的说,这一点是所有学者在其学术研究生涯中都需要不断解决的学术困惑。
而关于什么是“合适的”学术选题,通常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价值性,即这项学术研究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理论价值或者社会价值。
上面提到了的应用性或问题导向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应用性和问题导向就是确立一项研究的社会价值的过程,其中的学术观察、学术论证、实践验证等过程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只是考虑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类社会运行与发展总是存在一定的规律,尽管这种规律会有或快或慢的变化,因而尽可能地发现、总结与丰富其中的规律并形成理论,也是极为重要的。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对规律理论的重视,才会让一项学术研究有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和鲜活的生命力。
二是延拓性,即对这项学术问题或学术命题的研究能够在学术对话的基础上产生边际贡献。
这项边际贡献或许并不能够(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是不能够)直接解决某一社会发展问题、哪怕是很小的社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做无用功。
教研问题意识
教研问题意识
教研问题意识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对问题的敏感程度和认识能力。
具有教研问题意识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发现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研问题意识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重要保障。
教研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研问题意识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等。
只有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教育工作者才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其次,教研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不断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研问题意识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只有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教育工作者才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积极探索改革和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推动教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教研问题意识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只有具备教研问题意识,教育工作者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教研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政治课程)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政治课程)复习重点马克思复习重点导论: 1. 什么是社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是什么?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2. 什么是方法?什么是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在科学的探索活动中,研究方法为人们提供规范、原则、程序等,最终影响甚至决定着主体把握客体的广度、深度和正确程度。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科学主义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
3.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哪些基本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以理论体系不断的自我更新和研究方法不断的自我改进,科学揭示社会历史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反对任何一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第二,主体性原则。
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
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六十三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学术研究谈谈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作为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我的学术研究往往就要从最贴近社会的方面入手。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
通过对问题意识的分析可见,社会科学的研究里恰巧就是需要学术研究者具备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切的一切都要从能提出问题开始。
这也是作为一名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研究者对社会的人文关怀感和责任感。
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在于对现有认识的质疑和批判,在批判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思考的起点,是对已知领域和矛盾体的深入发现和探究。
以我参与调研河北项目为例吧,石家庄市近年正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2020年也到了规划改造期的最后一年,但有一些问题还没有能妥善解决,我就要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去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了解弊病到底在哪里,才能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
所以无论是就个人还是就整体科研者来说,提出问题都是一切工作的起点,社会科学研究就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 问题导向: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研究的问题、目标和目的。
研究者需要确定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2. 系统性和理论驱动: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该建立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3. 综合方法:社会科学研究通常需要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全面且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研究者可以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如统计分析)和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等,以获得不同层次和维度的数据。
4. 可靠性和有效性: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具备可靠性和有效性。
可靠性是指研究结果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研究者应该使用科学方法和可靠的数据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
有效性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者需要确保研究结果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5. 伦理原则:社会科学研究应该遵循伦理原则。
研究者应该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和尊严,确保其知情同意,并保护其个人信息的隐私。
此外,研究者还应该遵循学术道德和科学规范,保持研究的诚信和公正性。
总之,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包括问题导向、系统性和理论驱动、综合方法、可靠性和有效性以及伦理原则。
这些原则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和伦理框架,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
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102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学术研究谈谈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
的问题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而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与感知。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意识去看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件和现象,才可能发现潜在的问题,进而研究与调查,挖掘内在的道理。
在学习中,虽然我们大部分学习的是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方法与理论,但是我们仍应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对现有知识进行思考,检验其在当下的情况中仍然适用。
在学术研究中更是如此,我们应该运用问题意识真正找到值得我们研究的方向与目标,做真正的学术研究。
我认为,想要更好地地进行科学研究,最首要的就是要找到这个科学研究的症结所在,也就是要明白我们要研究什么问题,怎样研究和解决问题。
我们的科学研究是针对问题进行的,是有实际意义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存在的问题的,而不是空泛地去为了研究而研究。
所以我认为保持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是必要的。
因为社会科学研究就是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来搞研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解决,带有问题意识来研究社会科学,既能反应出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又能推动思维的发展,使我们可以有规划,有秩序,有目标的进行问题的探讨,使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发现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以及一
个严谨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什么是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社会科学则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和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与社会科学相对应的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就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仿效自然科学模式,借鉴自然科学方法,研究日趋复杂的社会现象,形成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而所谓的社会科学研究,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应用某些方法和技术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简称为社会研究。
它是一种有目的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我们可以获得有关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知识,解决一定的理论或现实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对已有人类社会知识的怀疑、否定、否定之否定,最后达到超越。
它不是对现成知识的拼凑,重复已知的东西。
要揭示人类社会运动的内在本质与规律。
其中最重要的是求异思维,要善于鸡蛋里头挑骨头,要有“问题意识”。
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挖掘,这样才能促进它的丰富和发展。
社会科学研究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前人从未研究过的,你通过研究,有了自己的发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类社会科学研究最难,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一般很难做到;二是前人虽然研究过,但错了。
通过研究发现并纠正了前人的错误,提出了真正科学的看法,例如马克思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建立了唯物史观,这一类的研究需要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问题意识同样不太容易做到;第三种便是我们经常从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前人研究过,也是正确的。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现了原来所没有的东西,把前人的认识深化了。
因此社会科学研究不是对现成知识的拼凑,重复已知的东西,而是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从哲学认识论上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而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
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识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经过近代哲学家和现代哲学家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问题意识的自觉,也就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术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1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
在科学史上,一个重大研究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往往会极大地推动整个科学研究的发展,甚至会给科学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开创新的学科,导致整个科学体系的重新组合。
这些重大理论的突破,首先是在提出问题之后开始的。
因此它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
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
问题意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实践。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
人类文明得以进步,来源于问题意识。
其实,我们每个人很小的时候便会有各种各样的疑惑和问题,如:我从哪里来?宇宙究竟有多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便是最初的问题意识,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我们可以解决一般的问题,但是这便解决了所有问题吗?不是的而宇宙之大无奇不有,还有好多问题是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还不够,还没发现。
因此,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推动的原动力便是“问题意识”,这就是问题意识。
毛泽东同志说过,“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矛盾,无时无刻不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问题世界。
所以,生活中处处存在“问题”,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发现问题解决
1 A.爱因斯坦文集, L.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2.
问题的心,牛顿具有问题意识,由于他善于思考,看到苹果落在地上,提出一个人们未曾想过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往地上掉?苹果落地虽没有给牛顿提供答案,但却激发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思考一个新问题:苹果会落地,而月球却不会掉落到地球上,苹果和月亮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呢?正是有了这样的问题,才能促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莱特兄弟想问为什么人类不能像鸟儿一样在天上飞呢?从而发明了飞机,自然科学是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同样如此。
当年马克思看到底层的人民群众受资本主义的剥削如此严重,提出问题:资本家们是如何剥削劳动人民的?从而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很好地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皆是问题意识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问题是时代的格言。
是表现时代自己的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增强问题意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
只有解决了时代问题,才能把社会向前推进。
不同的时期问题也不一样,在新的时期,要随时随地关注身边的大事,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们要研究中国问题,提升中国经验,建构中国理论,引领中国发展,自觉参与面向未来实践的积极筹划,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前导,“怎样将五大发展理念与新疆的发展相结合”“怎样改善新疆的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作为一名研究生更要关注时代的发展,投向当前最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真正成为革新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种实践智慧。
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的产生源于问题,它的发展是因为解答问题,它的停滞是因为忽视问题,历史证明,哲学社会科学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始终关注社会生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选择重大问题,根本问题,前沿问题,准确把握和解决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作为一名研究生更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用自己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路,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倡
导的科学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也是被人类发展史所印证的一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