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服饰文化
目录
引言 (3)
一、发展历史 (3)
二、形式类型 (3)
(一)服饰 (3)
(二)配饰 (4)
1.头饰 (4)
2.银饰 (4)
3.银梳 (5)
4.银镯 (5)
5.银项 (5)
(三)纹饰 (5)
三、服饰文化 (6)
参考文献 (6)
引言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湖北、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00多种样式,年代跨度大,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服装样式都能在苗族服饰上找到痕迹。
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
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是我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发展历史
早在《后汉书·晋记》等书中,就有关于五溪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
现在,每逢节日的时候,苗族妇女依然喜欢穿传统的绣花衣裳。
苗族服饰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如今所呈现出来的苗族服饰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关于自己历史的确切文献记载。
所以,苗族口口流传的传说故事成为了了解苗族历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途径。
有关苗族服饰的起源传说之一是:“楼珊”、“楼尼”请来了“楼妹”、“楼姐”,坐船从东球带来了五色棉种,进行播种。
后来勒归发明了织布机、纺车,还教会女人纺纱、织布。
这样,女人才有裙穿,男子才有衣穿。
另一种说法与阿凤和谍雄的爱情故事有关,他们结合后,做出了像金鸡一样漂亮的衣裳,并不辞辛苦地向人们传授技艺,苗族先民才穿上了花衣花裙。
对于苗族服饰文化,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文献记录,如《淮南子》、《后汉书·南蛮传》、《隋书·地理志》等书中均对苗族服饰有所描述,从这些文献记录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变迁,而近代考古发掘发现的大量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苗族服饰文化的实物依据。
秦汉时期,苗族先民已经与中原人民进行了相互交流,推动了各民族纺织技术的发展。
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先民的变迁、源自族内的改革,以及某些封建王朝的政令和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都影响着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上衣下裙的式样,在苗族中比较盛行,衣袖的宽窄裙子的长短衣领的有无纹样的装饰等,都有明显的变异。
上衣下裤也是苗族流行的着装,衣服的长短,裤子的大小,衣襟的格式等也有不同,与服装相搭配的饰品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清代之前,无论男女一直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式。
雍正年间指令服饰宜分男女,苗族男人的服饰才改为裤子。
现在受到汉族的影响,苗族男装完全汉化了。
二、形式类型
(一)服饰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款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大领或大襟衣,配百褶裙;二是大襟衣配
长裤。
根据苗族服饰的款式和苗语方言可将苗族服饰划分成湘西、黔东、黔中南、川黔滇和海南五个类型,而每个类型又分若干式。
湘西苗族由于与汉文化交往密切,其传统服饰已有很大变化,妇女穿的基本上是无领右大襟上衣和宽脚长裤,有很大的头帕盘于头上呈圆筒形;黔东型苗服以自织土布为原料,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形式,上衣绣花多,盛装银饰多。
黔中南型苗服兼有东、西方言区的特点,妇女上衣多缀有后披领及“背帕”等,花纹较多,下着青色百褶裙或蜡染花裙;川、黔、滇交界区的苗族横跨川、黔、滇、桂四省区,其服饰色调较浅,女裙多以蜡染布绣花,花纹十分讲究,有严肃的主题、意境,但银饰较少;海南型苗服大都头系桃花蜡染头帕,上着过膝蜡染右襟长衣,下着蜡染白花细裙。
三大方言苗族女性服饰至今仍有盛装,多在求偶、结婚、跳花、祭祀、赴宴时穿戴。
盛装是苗族女性的礼服,有的地区如黔东南还有头等和次等盛装之分,材料一般力求精细,制作务实精巧,佩饰繁复,套数甚多,并要配合大量银饰;一套妇女的盛装,由头髻、头巾、上装、下装及首饰组成。
穿戴的一般顺序是:裙子——腰带——围腰——上衣——背牌——披肩——盘发椎髻——包头巾头帕——着银饰——绑腿。
但具体的差别表现很多,诸如发髻的打法、头巾用几条,帽子与帕子的用途;上下装包括哪些部分,各自的使用场合和功能等等,都不尽相同。
(二)配饰
1.头饰
苗族男子头饰除从江县岜沙和剑河县久敢摆尾等小部分地区部分成年人蓄发挽髻于头顶外,境内绝大部分地区青年留分头,部分地区所包的头帕直径40厘米。
近几年来,大部分老年男子多戴上皮帽。
苗族儿童头饰多留头顶左、右两撮扎梳成两根小辫或扎成两把,如古代汉人之“总角”。
妇女头饰一般挽高髻于顶,别上银针、银簪及插上银梳、塑料梳、木梳等梳子。
苗族妇女比较重视耳饰,绝大多数都佩戴耳环、耳坠、耳柱等饰物。
耳环有实心银耳环和空心银耳环两种。
此外,还有耳坠、泡花耳环等。
耳坠多附在耳环上,多为瓜子形饰物。
耳柱是苗族妇女中最常见的耳饰,有如缝纫机的梭心卷线器,一头大、一头小,用线将耳柱与耳朵拴在起。
2.银饰
流行于黔东南和湘西苗族地区。
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
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
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
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
牙签一般由数根薄而透明的牙签和四到八条银链、小银铃组成,每条银链又由数十个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小银环连缀而成。
每个零件又编、錾、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表达好愿;针筒、猴子喜桃、狮子滚绣球等则表现生活情趣;一副牙签要同时具备形美、色明、声脆、实用等优点。
3.银梳
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地区。
苗语称“耶尼宋”、“依尼”。
用银和木制的梳子。
长约16厘米,梳面有三只鸟的图案,亦有与之相称的其它图案。
梳背有十一朵银花,吊一个小银链,悬有喇叭状的银筒,稍一摆动,便叮当有声。
梳子的两条副角有银链连着一颗长长的银针,银针插在发簪的左右侧。
4.银镯
苗语称“尼秋把”。
是姑娘戴于腕间的银饰品。
出自民间银匠之手。
在苗族,常用通常将银子抽条做成。
较讲究者饰以花纹图案。
5.银项
苗语称“谢垛尼”。
姑娘戴于颈脖的银饰品。
出自民间银匠之手。
将银子抽成长条做成,或抽成银丝,由多根银丝穿织图案。
(三)纹饰
苗族服饰的图纹是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工艺。
苗族的刺绣历史悠久、色彩艳丽、构图独特、技艺精湛、针法多样,是一种根植于苗族文化土壤上的民族民间艺术。
苗族服饰的图纹以刺绣的方式在苗族服饰中广泛运用,在衣领、衣袖、衣肩、两襟、衣背、衣摆、腰带、围腰、绑腿、鞋子及背扇上做装饰,是服饰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艺术核心。
苗族服饰的图纹特别丰富,花纹图案引人注目,极富美感。
服饰上的图纹不仅具有美化的功能,还将苗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图腾崇拜、神话传说、英雄故事都以刺绣的方式记录下来。
苗族服饰上的图纹倾注了苗族妇女的心血和感情,是她们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和升华,表现了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娴熟的技艺,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苗族服饰是现实与理想完美的结合体,是“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服饰的图纹布局、色彩配置及多元素组合,具有本民族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体现了对美的规律的探求与认识。
苗族的刺绣和蜡染图案,特别讲究“规整性”和“对称性”。
桃花刺绣的针点和蜡染时的染距均有一定的规格,一定的变化规律,或等距,或对称,或重复循环。
图案结构严谨,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圆心,坐标轴不论沿横向还是纵向折叠,都是对称的。
不仅大的组合图案如此,且大图案与小图案之间也是对称的。
点、线、面构成元素处理得体,纹样视觉效果既简单又丰富,呈现出浑厚、粗犷的民族性格和特色。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多取材于自然物,且以动物为主、植物为辅,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农业社会的特点。
动物往往称为构图的中心,常见的有牛、马、猪、羊、鸡、鸭、鹅、兔、猫、狗等家畜家禽,还有狮、虎、猴、鹿等走兽,喜鹊、鹤、野鸡、猫头鹰等飞禽,以及蝴蝶、蝙蝠、蜜蜂、鱼、虾、龙、凤等。
其中,龙以造型多变的“苗龙”别具一格。
植物以花卉为主,有具象的牡丹、石榴、桐子花、刺梨花、桃花、李花、梅花、油菜花、芝麻花、柿花等,也有诸多半形象半抽象或纯抽象的几何图形。
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也称为图案和纹样的题材,如“姜央开天地”、“英雄务么细”、“龙神勇士”、“骑龙勇士”、“龙头蚕身”、“骑凤的人”、“农夫耕牛”、
“人面蝶身”等。
艺术表现手法简朴传神,不受自然形的约束,在造型上朴质、稚拙、粗犷、优美,纹饰多样,构图别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把写实与想象有机结合在一起,表现自然和心灵美。
虎身有鱼鳞,蝴蝶翅膀长在鸟身上,有鸟形的花,有花形的鸟,似鸟又似花,大胆夸张,天真烂漫,充满幻想。
可谓写真与装饰,现实与理想融为一体。
三、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
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
这句俗语大致勾勒出文山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文山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条件。
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奠定了苗族对山中事物由感性识别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
服饰是进行民族识别的手段之一,也是区分民族间的特征之一,直接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或世界观。
苗族服饰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反映出制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的理解,表现出对生命源流的猜想、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对民族历史的追寻,展示出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审美理想。
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演变和创新,苗族服饰包含了更为丰富的语汇,蕴涵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值得我们去珍视与保护。
苗族服饰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而且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肖慧芬.《银衣绣饰——独具风情的苗族服饰文化》
张敏.《苗族服饰文化变迁的调查和考证》
汤建容、何悦.《苗族服饰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