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2课件(13ppt)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 (2)ppt课件

湖心亭看雪 (2)ppt课件

cuì
雾凇( ) sōng .
打更( ) gēng .
铺毡( ) .
zhān
沆砀( )( )hàng ..
dàng
10
翻译课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 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 西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没 有了。
11
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 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 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 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 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 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 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 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 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18
比较阅读: 江雪 柳宗元
课文介绍: 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 文,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
8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 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 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9
检查预习:
毳(
)衣 .
14
研读课文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崇具祯体五描年写十雪二景月的,句余子住是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5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Nhomakorabea陶庵梦忆序》
“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 贯。张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请结合材料思考。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 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军入关;顺治元年 (1644) 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 写《湖心亭看雪》。
——夜半游湖之痴
独往湖心亭看雪。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不随波逐流的清醒 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孑然独行之痴
寒雪天出行之痴 夜半游湖之痴 孑然独行之痴
赏“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晚上八时左右

只,只有
雾凇沆砀,天与云比与喻山舟与极水细,小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芥,小草。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罢了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 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 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 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 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 天光湖色全是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 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 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终究还是和明朝有些关联的。亭中人含蓄地用了 “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对南京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在朝 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正好戳中了张岱的痛处,所以张岱牢 牢记了这么多年。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 半百的他写下“金陵人,客此”,内心应该也是有隐痛的。从 开篇的 “崇祯”二字就可看出。既然已经改换朝代,对于前 朝显贵旧人 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 可见内心怀有对 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
,
3.湖上影子,
,上下 一 白。
写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 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 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 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 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 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走近作者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出身仕宦世家,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
情雅致。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本 文
选自《陶庵梦忆》。
走近作者
文常填空
张岱,字
,号
9
(朝代)人。主要
作品有《
》和《
》。本文选自《
》。
名句默写
1.是日更定矣,
,独往湖心亭看雪。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 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雅 致)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回来)下了船, 船夫低声嘟哝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同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
2.写作手法:白描
当堂检测
1.词解过关。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定 ( 晚上八时左右 )矣,余孥( 撑〔船〕)一 小舟,拥
( 裹、围 ) 毳 ( 鸟兽的细毛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小草,比喻细微,细 小)、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13.湖心亭看雪 第2课时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13.湖心亭看雪 第2课时课件
上下一白”,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全景,创设了静寂、空旷的 意境。接着落笔眼前,写西湖的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 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 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苍茫的大自然形成 对比,表达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态度。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 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一课一德一行
林逋擅长诗文,但脾气非常古怪。他不娶妻生子,却特别 喜爱梅花和仙鹤。他常常四处寻访,只要遇到好的梅花品种, 不管多贵都会买回去。闲暇时,他便一个人在院子里赏梅玩鹤。 他有只鹤叫“鸣皋”,每当客人来访而他不在家时,童子就会 打开笼子,让“鸣皋”飞去给林逋报信, 林逋看见“鸣皋”便回来会见客人。因 他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故人 称“梅妻鹤子”。
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着重记述赏雪的具体经过,凸显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章叙事意在抒情,选择三天大雪后、 人鸟声俱绝时、肃杀冷寂气氛中赏雪,作者的心态与情趣可 见一斑;再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 独自赏雪的落寞,有巧遇知音的愉悦。
特色总结
2.巧用白描,形神兼备。 本文写景,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中考这么考
1. 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_______刻__画__出__了__一__幅__绿__水__青__山__中__野__鸟__飞__翔__的__优__美__闲__逸__的____ ___图__画__,__为__下__文__的__抒__情__做__铺__垫__。_______________适
古人言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

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 (2)》公开课课件

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 (2)》公开课课件

合作探究
13* 湖心亭看雪/
4.“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 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 解这句话?)
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 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 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 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 需要极大的勇气。
13* 湖心亭看雪/
2.“圆明园在梦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 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提“巴特 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 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运用了类比的手 法,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 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都被强盗消 灭,强盗的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他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 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 非常精辟的。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 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合作探究
13* 湖心亭看雪/
讨论:从中可以看出雨果有什么样的品质?
No 充分表现了雨果公正、人道、是
13* 湖心亭看雪/
〔2〕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 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 世界。
〔3〕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即“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茶、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 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
13* 湖心亭看雪/
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

《湖心亭看雪》课件2-优质公开课-语文版八下精品

《湖心亭看雪》课件2-优质公开课-语文版八下精品
张 岱
湖 心 亭 看 雪
湖心亭资料:
湖心亭旧为湖心寺,后因天灾人祸被
毁,嘉靖三十一年,太守孙孟寻其遗址,
建亭其上。万历四年重建。后改为清喜阁,
金碧辉煌,规模壮丽。“游人望之,如海 市蜃楼。”“夜月登此,悄寂凄凉,如入 鲛宫海藏,月光晶沁,水气滃之,人稀地 僻,不可久留。”
湖 心 亭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 登 幽 州 台 歌 》
陈 子 昂
独 怆 然 而 涕 下 。
念 天 地 之 悠 悠 ,
后 不 见 来 者 。
前 不 见 古 人 ,
——
飘飘何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抒怀》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 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
•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 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 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
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 舟子的话作结尾,有何意义?
作者简介
•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家自曾祖以来, 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 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 活,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 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史阙》、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
道古》、《夜航船》等。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 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

13《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4张PPT)

13《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4张PPT)
大白而别。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作者见有人在,是惊喜的。但并不写自己惊喜,而说对方大喜。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实为作者的心声。同饮则是幸逢知己的
快乐,给画面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这又使人想到“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 • “强饮”是本不能饮,但为了酬谢知己而不可不饮。





张 岱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史 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 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 嬛文集》等。
张岱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后,他曾参 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 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 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文本赏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作者从听觉角度写雪,一个“绝”字,刻画出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这是高度写意的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 威严。
• 使人想起《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柳宗元是从视觉着眼的,天地茫茫,唯余一渔翁。而张岱 笔下则是“人鸟无声”,可无声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 人在。两首诗的因果顺序正好相反,柳诗为渲染独钓的渔翁,而张岱 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 湖心亭 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只小船,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8张PPT)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8张PPT)
湖 心 亭 看 雪作
者 : 张 岱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 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 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 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 赏景。
中国四大名亭:
滁州醉翁亭 杭州湖心亭 北京陶然亭 长沙爱晚亭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寓居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 舍骏马,鲜衣美食,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一生未 曾仕宦。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明亡时张岱48岁,从此失去安 逸的家园的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但最终失败。张岱对明亡刻 骨铭心,感慨良深,眼见复国无望,又不愿成为清顺民,披发避 居山中著书立说,沦为无籍之民。
文体知识
小品文:一种富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小散文。其 文体并无定式,尺牍、传、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容。 特点: ①通常篇幅不长; ②结构松散随意; ③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熟读全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ɡēnɡ)定矣,余/挐(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ɡ)沆(hànɡ)砀(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定语后置,“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分别是“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的后 置定语,翻译时应提前
初步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每件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 出游气候环境
一 件
独往湖心亭看雪

第二层 舟中所见雪景

苏教版八年级湖心亭看雪2ppt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湖心亭看雪2ppt课件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上还有这样的人。
翻译课文
崇祯五年
十 往二西月湖,。余大.
雪三日,湖 中人鸟声俱 绝。
明崇祯五年 十二月,我正 住在西湖边。 下了三天大雪, 湖上人影、鸟 迹全无,寂静 的什么声音也 没有。
是日,更定,余 拏一小舟,拥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 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 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 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你能在文中再 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
其姓氏,是金陵 而后告别。打听他们的姓
人,客此。
名,他们说是金陵人,现 客住这里。
及下船, 舟子喃喃. 曰: “莫说相公 痴,更有痴 似相公者。”
下船时,船 夫嘟嘟哝哝地 说:“别说相 公痴,还有比 我们这位相公 更痴的人呢。”
课文探究
谁能找出作者笔下描写 西湖雪景的句子? 你认为这雪景美在哪里呢? 这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手法呢?
到亭上,有 来到湖心亭,竟然看见
两一正曰人沸童:铺。子“烧湖毡见对酒中余坐大,焉炉,喜得. ,还相煮正望有对酒沸外两而。,位坐,见说游。到:炉客一我“火,个,这正铺小他个旺着仆们时,毡正喜候水席在出,也,
更有此人?”拉 在湖上怎么会碰到像你这
余同饮。余强饮 样的人!”随即拉我共饮。
三大白而. 别。问 我很高兴,硬喝下三大杯
是日,更(gēng)定日,余拏(ná)一小 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13 《湖心亭看雪》最新PPT课件(32页)

13 《湖心亭看雪》最新PPT课件(32页)

背景简介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 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 (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从事著述;1647年 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追忆前尘往事。
文体知识
小品文:一种富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其文 体并无定式,尺牍、传、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容。
任务二:读通全文,梳理思路
整体感知。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第 一 段 交代赏雪的时间、地点,写看雪经过及所见雪景。 第 三 段 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
任务三:赏析雪景,体会白描手法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全景式描写
任务三:赏析雪景,体会白描手法
侧面描写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没有正面写雪,而写“ 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
任务一: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 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 文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 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 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

13 湖心亭看雪精美PPT课件(18页)

13  湖心亭看雪精美PPT课件(18页)
——[明]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
湖心亭看雪
210 01
1.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把握文中的白描手法 3.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210 01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 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 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 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210 01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1.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痴!
210 01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2.阅读第一段,说说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210 01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3.阅读第一段第4句,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 比
遗世独立 思念故国
炉旺酒沸 人
拉余同饮
热 巧遇知己
210 01
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
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10 01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
白气弥漫的样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罢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痕迹
小草,文中比喻像草 一样微小
译文: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
6.作者为何要在开篇点明“崇祯”年号呢?又为何点出客是金陵人呢? 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吗?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

像小湖草上一样影微子小,惟长堤一痕罢、了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译文一:芥(、湖舟上中)人充两满三着粒水而气已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 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楚的) 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 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疏通文意
面对,向着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是日更定

矣,余挐 一小舟, 拥毳衣炉 火, 往 湖心亭看
痴 行
痴 景
雪。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
2.“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乐趣,反应出他文人雅士式 的孤傲。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 情雅致。
(2)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他的行 为和心中所想是舟子不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 的孤傲清高。
3.作者在怎样的情形下前往湖心亭看雪的呢?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数字、视觉、听觉——“奇寒大雪” 2. 是日更定矣,余挐 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 西湖之美: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 心亭赏雪的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干净之美、亭上遇人之 乐,体现了作者痴迷于物我合一的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 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1.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名词作动词,带着炉火。
◆文言句式 判断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二)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 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 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 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 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 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 (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 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由从景的角 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 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 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 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 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 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 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 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 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 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 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八年级语文上册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 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 公,号陶庵、蝶庵。明代浙江山阴(今浙 江绍兴)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前未 曾出仕,明亡后曾参加抗清义军。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原因:舟子说相公“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 “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 迷于天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 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 同时以天崖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1.拿:古义:划动。 例句:余拿一小舟。 今义:拿。 2.强:古义:竭力,尽力。文中指痛快。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 今义:勉强。
译文(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 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 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 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 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 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 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 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背景简介
张岱是继“公安三袁”之后的散文作家, 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与境, 意趣深远。他的散文小品短小隽(juàn)永, 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写作特色
1.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淡雅流畅,意蕴绵长悠远。 2.抓住景物特色,融情入景。
中心思想
本文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 的雅趣,并以淡淡的笔触表达清高自赏 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