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第1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1、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育社会学奠基人)2、相互关系说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2、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3、学科性质分析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第2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1、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2、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3、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4、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5、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第3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1、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教育需求: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社会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与完善教育实践规范及其理论,这些规范都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这些依据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教育社会学便是其中之一。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任务则是通过对作为社会事实的教育的客观分析,为建立和完善教育活动规范及其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社会学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社会学运用社会学一般理论来建立其特殊理论。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1)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教育社会学以教育事实研究为主;(2)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教育社会学并不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而是社会学运用到教育领域后的产物。
三、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阶段1、理论奠基时期(萌芽时期):19世纪中后叶,欧洲①背景: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所出现的社会剧变及由此而使教育面临的各种困境;教育的社会作用得到重视。
②条件:教育学视野拓宽社会学兴趣的扩展③理论基础:孔德,社会学奠基人,实证哲学,代表作《实证哲学教材》(代表人物观点)人类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神学、形而上学、实证科学的任务是研究事物之间重复出现的规律社会现象受到自然法则支配确立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2、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原因:理论创新的需要,师资培训的需要)①标志: 1907,苏扎罗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第一个“教育社会学”讲座从1916年开始,自哥大开设教育社会学系,各大学相继开设这一课程1917年,《教育社会学概论》,世界上第一本正式冠有“教育社会学”之名的教科书②早期发展: 20世纪20年代之前,服务于教师的社会学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旨在探寻能够导致社会变化的教育手段20世纪30年代—二战,用社会学理论解决各种教育问题3、范式转换时期: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1)规范性研究范式的主导地位由证验性研究范式取而代之;(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本又来探讨教育现象。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育社会学奠基人)2、相互关系说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三、学科性质分析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教育需求: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2691523
一、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6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平衡,而视社会冲突为社会病态的理论是功能理论。
7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8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9、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
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16.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17.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社会学原理与⽅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进⾏“事实”研究的⼀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你是怎样来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如学科性质、意义⽅⾯(同上)性质: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社会学的原理和⽅法,对作为⼀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研究的⼀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研究的⼀门学科。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从宏观⽅⾯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课件加⼯)⼀、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最早的著作;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最具影响⼒的著作。
2、这⼀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法偏向于哲理性和规范性的研究⽅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与研究技术的改良。
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的教育社会学了。
2、代表⼈物:①帕深斯:强调建⽴社会⾏动的系统理论。
②墨顿:也认为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才是社会学成长的动⼒。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填空题——人物1.被学术界公认为教育社会学创造人的学者是:涂尔干2.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 .《教育与社会学》,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
3.提出了社会学原则“一个社会现象的起源与它的功能代表着相互独立的问题”的社会学家是涂尔干4.关键性的、最具影响的功能主义奠基人是涂尔干,他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观点加以重新分析和整理。
5.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的学者是沃德《社会动态学》又称华德。
6.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华德。
7.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8.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9.在中国近代倡导并掀起了职业教育思潮的教育家是黄炎培10.教育社会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充满争论,持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教育学观点的学者有苏扎洛、史密斯11.认为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社会学的学者是埃尔伍德12.功能主义在20世纪中叶的显著发展是结构功能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13.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学者布迪厄(属于冲突理论)14.在社会学理论中,最早进行宏观与微观理论整合的理论家是墨顿(中层理论)15.符号互动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是米德16.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17.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18.1913年在他主编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工具书中,撰写了《教育社会学》词条的美国教育家是孟禄19.20世纪60年代提出“全球村”概念的学者是麦克卢汉20.第一个提出社会很像一个生物有机体的社会理论家是斯宾塞21..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2.教育社会学冲突理论在20世纪中期发展成为主流,主要归功于两个早期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和齐美尔23.推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迅速发展起来的是芝加哥大学24.主张教育是培养具有社会善的人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25.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是斯宾塞26.提出“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是阿普尔27.现代教育中的社会学问题是人的知识最有价值28.从理论源头上来说,教育社会学的冲突理论发端于马克思29.提出按照阶级对社会进行分层的社会学家是马克思30.对教育机会平等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探讨的教育社会学家是科尔曼31.对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提出了质疑的日本学者是清水义弘32.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社会学还没有制度化之前,教育社会学学科的真正创始人是迪尔凯姆33.论述了教育获得上的不平等包括教育起点不平等、过程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的学者是胡森34.韦伯主义教育取向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金恩、柯林斯和阿区填空题——著作35.美国的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是1917年史密斯编写的《教育社会学导论》36.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社会学先哲柏拉图论述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代表著作是《理想国》。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一1.“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联系”。
2.教材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有:_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
4.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有:功能范式、冲突范式、互动范式。
5.理论的建构方法有:演绎方法、归纳法、类比法_ 联结方法、理论与经验关系。
6.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主要特点表现为:教师行为的道德性、教师行为的规范性教师行为的_抽象性和模糊性教师行为的自律性_。
7.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经历阶段为:教师角色期待、教师角色领悟、教师角色实践8.社会学家韦伯提出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9.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人口统计因素、组织因素。
10.群体规范制约个体的合群行为。
群体的一致性越高,对个体的影响力相应越大。
1.教育规范是维系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基本特点表现在:规范的历史性、规范的民族性、规范的群体性、规范的控制性。
2.在韦伯看来,一切社会行为都可以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取向理性行为、价值取向的理性行为、情感行为、传统行为。
3.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主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是越轨、违法和未成年人犯罪;教师的失范行为主要是在教师职业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包括教师的违法和犯罪行为4.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一是_关于课堂互动时间分配结构的研究;二是关于课堂活动类型时间分配几个的的研究;;三是_关于课堂学习内容时间分配的研究_的问题。
5.课堂角色结构的“三分类”说认为,课堂角色结构为: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6.课堂中的互动过程,主要是师生之间的_重新界定情境定义__、修改策略、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周而复始的。
7.一般来说,教师的控制手段包括:作为一种硬性控制方式的课堂纪律;作为一种软控制方式的_课堂气氛依靠教师权威;作为课堂控制保障的奖惩措施8.学校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实际是教育知识,教育知识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生活经验。
《教育社会学》复习提纲(1)
第十二章 教育制度的功能 • 1、教育功能的类型。 • 2、教育制度功能失调的概念。 • 3、判断教育制度优劣的标准。
第十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 1、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基本途径。 • 2、什么是社会流动?影响社会流动的主 要因素有哪些? • 3、如何理解教育是现代社会中影响个体 流动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 • • • • • 1、教育知识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 3、学校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4、学校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5、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的主要有哪些 渠道?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 1、班级组织的特点与功能。 • 2、简析班级的结构。 • 3、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的类型表现及 其认识。 • 4、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经历几个时期。
第十四章 教育与国家发展 • 1、中国赶超型现代化对教育的要求主要 表现在哪些方面? • 2、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应关注哪些方 面的建设?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 1、学校组织的性质影响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因素。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 1、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 • 2、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的含义。 • 3、在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中形成哪些 不同的观点? • 4、如何认识社会转型对教育制度变迁的 影响?
《教育社会学》复习内容
• • • • • •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2、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4、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5、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及其主 要内容? • 6、教育社会学的主要代表理论有哪些?
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 • • • 1、确定教师社会地位的指标。 2、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3、教师作为教育者角色的行为特点。 4、什么是教师角色社会化?一般经历几 个阶段? • 5、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 6、教育社会学经常使用哪些学生社会背 景指标?
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通过对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教育社会学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对于理解教育现象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教育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教育可以传承社会文化,培养公民的社会化能力,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其次,教育是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通过教育的机会分配和教育的内容选择,决定了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地位和机会。
同时,社会也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等因素,都会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结构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涉及到多个理论和方法。
其中,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功能在于传递文化、培养公民,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冲突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冲突,指出教育在分层和差异化方面的作用;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教育中的符号交往和角色扮演,强调个体在交往中的互动与意义构建。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社会学研究内容广泛而深入,包括教育制度与社会、教育家庭关系、教育不平等、教育流动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制度与社会研究中,关注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分析教育对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在教育家庭关系研究中,关注家庭对教育的支持和参与,以及教育对家庭的影响。
在教育不平等研究中,关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等、教育机会差异等问题。
在教育流动研究中,关注教育的社会流动作用和路径选择。
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教育社会学复习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育社会学奠基人)2、相互关系说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三、学科性质分析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教育需求: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编纂
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编纂前言本文档是针对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复习资料编纂,旨在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有针对性的复习内容。
该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教育社会学课程的主要概念、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重要的研究成果。
课程主要内容1. 教育社会学的定义和发展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围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展开研究,并探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经济等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2.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是指基于实验、观察、调查等方法,对教育社会学问题进行研究。
文献研究则是通过阅读、分析文献等方法,对教育社会学问题进行研究。
比较研究则是对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状况进行比较与分析。
教育社会学的中心理论是社会资本理论、社会文化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保障理论、大众化理论等。
3.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2.教师与教育管理3.教育经济与财政4.教育公平与社会不平等4. 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教育社会学所形成的重要成果包括: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教育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教育不平等的成因和机制的解释等。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主要探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经济等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其中实证研究是最为常见的研究方法。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涵盖了社会资本理论、社会文化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保障理论、大众化理论等多个方面。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制度与社会、教师与教育管理、教育经济与财政、教育公平与社会不平等等。
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教育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教育不平等的成因和机制的解释等。
教育学类专业《教育社会学》网络学习与复习资料
10级、12级、13级教育学类《教育社会学》网络学习资料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哪些?P28答: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四个方面:①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相关;②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③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④研究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2.什么是个案法P40所谓个案法,就是将某一个具体单位——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一个学生群体、一个乡、一所学校——作为案例,对它的若干现象、特征和过程作全面的、深入的、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摸清它的来龙去脉。
3.教育的生产性功能具体包括哪些方面?P53答:①教育具劳动力增值的功能;②教育具科学知识增值的功能;③教育具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功能。
4.商品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与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69答:①表现在教育的外层:即教育的“产品”(学校培养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要进入劳务市场为商品经济的供求规律所制约;②表现在教育的中层:学校虽不是一个经济实体,但学校的教育活动要以一定有效的经济活动为保证。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学校内部的经济活动与经济行为被逐步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
③表现在教育的深层:即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产生一系列变化。
5.政治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P96—106答:表现在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政治对受教育权的影响。
6.校园文化与青年文化有什么联系和区别?P210答:(1)联系:校园文化与青年文化均属于亚文化,与主导文化的联系都比较宽松,两者在内容上相互覆盖的面较广,在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等方面有许多相似的特点。
校园是教育与青年文化相互冲突和影响的活动舞台,校园文化就是在一不定社会条件下教育与青年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
(2)区别:青年文化的负载体主要是社会全体青年,校园文化的主要负载体则是校园中的青年学生、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7.什么是教育的生态环境?P275答:教育的生态环境是指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发生、存在和发展产生制维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
《教育社会学》复习总结资料参考答案.doc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A.人口流动B.社会流动C.人才流动D.社会迁移2.下列不屈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A.提高行为性成本B.提高物质性成本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3.(A )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牛存A.功能主义范式B.解释论范式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D.结构主义范式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B.成熟阶段C.形式主义阶段D.瓦解阶段5.(A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B.文化革命C.教育革命D.经济革命6.( 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7.( 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牛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8.( C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
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A.教育规范系统B.教育设备C.象征的标识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9.(A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A.社会化过程说B.相互关系说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D.特殊社会现象说10.( 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11・学校主要成员(B )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A.教辅人员B.教师C.校长D.教育行政人员12.( C )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A.贝塔朗菲B.卢斯山C.韦伯D.泰勒13.1907年苏扎罗在(C )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A.斯坦福B.耶鲁C.哥伦比亚D.普林斯顿14.( C )主要是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彖A.反抗行为B.嫉妒行为C.从众行为D.竞争行为15.( 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吋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16.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这属于(B )A.师生互动独占型B.师生互动主导型C.混合型D.教师主导型17.衡量人口(C )的指标主要有:人口的寿命、人口的死亡率、人口发病率A.质量B.文化素质C.身体素质D.心理素质18.(A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牛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A.意大利B.德国C.英国D.美国19.( B)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硕控制和软控制A.按控制的层次分B.按控制的手段分C.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D.按控制方式分20.(A)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即学牛的社会位移A.美国B.英国C.澳大利亚D.法国二、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涂尔干_。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一二章重点)1、认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当有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
2、理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特点: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和实证性的特点。
整体性:教育社会学在研究教育现象时,始终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各时期典型代表人物如孔德、韦伯涂尔干、杜威布鲁克弗等人的代表作或地位3、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的特点:1)育社会学的研究更多地体现政策研究2)多地使用比较研究3)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4)究范围的扩大90年代后的新趋向1)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2)在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3)关注生态环境的研究;4、掌握教育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有外在的因素破坏。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功能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观点: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家庭也是一种社会体系(帕森斯)有四种功能:维护其模式、统合其体系、达到其目标、适应其变化。
学校有两项主要功能: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
功能主义优缺点主要优点是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缺点在于建立在共同价值之上的社会统合是从个人行为的调适角度分析的,很难应用于高度工业化的社会。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系统中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是群体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优势团体总是通过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教育社会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教育社会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对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组织、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以下是教育社会学的知识与能力考点:
1. 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 分析教育制度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和作用;
- 探讨教育制度对社会流动性和社会不平等的影响。
2. 教育政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 研究教育政策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 分析教育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及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 教育组织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研究教育组织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功能和特点;
- 探讨教育组织对个体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4. 教育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 分析教育实践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意义;
- 探讨教育实践对社会发展、社会认同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以上是教育社会学知识与能力考点的概述。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能够深入理解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对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从现代学术视野的角度来看,教育社会学是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科学。
其研究任务在于了解个人社会化的意义,阐明教育制度在社会结构与变迁的地位,分析学校社会组织与班级社会体系。
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或修正社会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并改进教育措施,促进社会进步。
2、学科地位的理解教育社会学是介于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介学科。
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教育学分为理论教育学和实际教育学,而教育社会学是基于应用社会学和理论教育学发展起来的。
是教育学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3、本学科独特的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
(1)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
Reece McGee:我们都是受到出生背景与社会环境所操控的木偶,我们的身上都绑满了无形的线,受著社会的操纵而不自知。
(2)教育的社会学理解所重视的是公共议题的解决。
C.W.MiLLS《社会学的想像》:情境中的个人烦恼和社会结构上的公共议题。
4、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及比较(一)量的研究1、基本观点:多用量化的资料和数据来说明关系与结构。
2、对量的研究的争议:(1)把教育当作孤立的实体;(2)测量工具不完整;(3)专注于容易测量的特质;(4)数字游戏—统计越深越好;(5)不当的分析与比较;(6)研究者对构架的主宰;(7)研究利用的困难。
(二)质的研究1、质的研究是对量的研究缺失的反省。
2、质的研究的特性:(1)以实地为焦点;(2)以研究者自身为研究工具;(3)注意事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4)重视解释;(5)重视观察和访谈方法的采用;(6)强调不事先制定明确的研究范畴来引导后续研究;(7)重视表意语言和使用和意见的陈述;(8)采用语文描述、图片或记录的影像等媒介呈现报告;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差别量的研究质的研究世界的假定不同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诠释学、现象学、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研究目标不同以确立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为主要目标以了解社会现象为主要目标研究假设和研究经历需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可以验证的假设,有预先确立的设计与程序不需对研究的问题事先提出假设,以现场设计为主典型的研究方法强调客观资料的重要,以实验或相关的研究为典型认同主观资料的可贵,以人种志、田野法等研究为典型资料分析方法以数字说明事实及其相互的关系,强调由样本推论母群体的重要性不偏重数字的说明,通常不做推论研究者的角色以角色中立为基本态度不排除角色的涉入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1、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一)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实证主义反对神秘玄想,主张以科学方法建立经验性的知识。
这种思想恰巧与柏拉图的理型论相反。
(二)社会有机体理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社会秩序论主要是关于社会结构和维持的问题,核心是社会和谐;社会进步论主要是说明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问题,他认为人的理性决定社会变迁和发展,人类理性发展的“三阶段”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2、韦伯的科层制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
韦伯设计的这种理性科层制组织具有以下的五大基本特征:1.专门化。
在科层制组织中,作业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进行划分的,具有很清楚的职责范围,各个成员将接受组织分配的活动任务,并按分工原则专精于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
2.等级制。
在科层制组织中,拥有一大批官员,其中每个人的权威与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
部属必须接受主管的命令与监督,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
3.规则化。
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
也就是说,每位成员都了解自己所必须履行的岗位职责及组织运作的规范。
4.非人格化。
在科层制组织中,官员不得滥用其职权,个人的情绪不得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公事与私事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和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确保组织目标的实施。
5.技术化。
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成员凭自己的专业所长、技术能力获得工作机会,享受工资报酬。
组织按成员的技术资格授予其某个职位,并根据成员的工作成绩与资历条件决定其晋升与加薪与否。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发展概述及在中国的发展概况一、教育社会学在欧美发展概述(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1、概况的描述:史密斯(W.R.Smith)--《教育社会学概论》华勒(W.Waller)--《教学社会学》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从事研究的人:教育学者②强调规范性研究方法,要求理性,强调教育应然性的理想方法。
③在研究内容上,范围未受很大限制,凡是与教育相关的社会因素都是其研究对象。
(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1、概况的描述:帕深斯(Parsons,1902-1979)墨顿(Merton,1910--)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从事的人:社会学者②随着实证方法的运用,研究方法更谨慎、数量质量提高。
重视理论的建构。
③研究范围缩小。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1、概况:杨格(F.M.D.Young)--《知识与控制》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被视为正确的假设与命题受到批判和质疑。
②强调教育现象的主观性,重视质的研究。
③开创知识社会学新领域,打破过去认为知识是价值中立的迷信。
④微观教育社会学开始成为研究重点。
二、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一)创建期(1922-1949)1、社会学的引进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场星李万木草堂”开设了“群学”科1903年,严复译述的《群学肆言》被看作社会学正式传入中国。
1906年,京师法政学堂已列有社会学一科。
1908年,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最先开授社会学课程。
1913年,上海沪江大学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社会学系2、教育社会学的引进1922年,陶孟和著《教育与社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停滞期(1949-1979)三、重建期(1979- )1、1979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会”2、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社会学研究所”。
3、1981年12月,《教育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召开研讨会。
4、1989年2月,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5、1989年4月,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杭州成立。
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1、和谐理论、冲突理论、解释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和谐理论主要观点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帕深思、墨顿。
和谐理论: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
和谐管理的要旨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
(二)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观点:冲突、变迁、强制。
(1) Bowles and Gintis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1979)①学校服侍现代资本主义秩序的利益,学校复制资本主义社会所需的价值观与人格特质。
②学校灌输守时、守规则、尊敬权威的概念,使阶级不公平合法化。
③采用“教育分流 (tracking) ”来发展不同课程以及教学流程与相关组织。
(2)Randall Collins :《The Credential Society》 (1979) ——文凭系统其实是非理性的系统①文凭不能象征工作的品质②为拿到文凭而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未来的工作关系并不清楚③许多有资格担任工作者,却因为没有文凭而被拒绝(3)Althusser,L.:教育是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教育具有一种“再制”的功能,教育维持并增强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剥削关系。
①压制的国家机器(the 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法律制度、军队、警察②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the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宗教、教育、家庭、媒体(4)Bourdieu, P.主要著作:《实践理论大纲》、《防火墙》、《复制》其在教育社会学上关注的焦点:①为什么结构倾向于制造自己的法则②如何看待传递知识于观念的教育制度Bourdieu的结论1、文化专断:(1)支配阶级的儿童显示出天才与卓越(2)支配阶级的文化显示出比较高级(3)符号暴力的行为2、文化的资本化3、学校强化不平等4、教育制度与社会的复制(三)解释理论的主要观点解释社会学(Interpretative sociology)理论认为:对于具体社会情况的一切分析都是解释性的。
中心思想:注重日常生活、注重主动性、注重意义、注重主观性。
1、杨格(M.F.D.Young)的理论在他的代表作《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1971年):①教育所传授的是知识,学校教育的过程实际是教育知识分配的过程。
②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不平等的教育知识分配。
2、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的理论①侧重学校本身的微观研究②把个体看作是意义的创造者③指责以统计分析为主干的实证研究法④强调解释与参与的,是研究教育社会学最重要的方法。
⑤人群中存在两种基本的语言符码3、解释理论在教育问题上的主要特色①学校称述的是有价值的主流文化遗产②对教育不平等原因的重视③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师生关系的交互作用;教师在学校中的作为;教学的内容。
2、文化专断、文化资本、符号暴力等观念(1)文化专断观念:布迪厄Bourdieu对文化专断的看法:①支配阶级的儿童显示出天才与卓越②支配阶级的文化显示出比较高级③符号暴力(symbolic violence)的行为(二)文化资本观念:文化资本是指学习的质量、获益、地位、声望、气质等转为资本。
(三)符号暴力观念是指通过言语构建已知事物(the given)的能力;是使人们视而可见和闻而可信的权力;是确定或者改变对于世界的视界(vision),因而确定或改变了对于世界的行动乃至于世界自身的权力;是一种几乎是魔术的权力,借助于特殊动员手段,它可以使人获得那种只有通过强力(无论这种强力是身体的还是经济的)才可以获得的东西的等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