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从现代学术视野的角度来看,教育社会学是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任务在于了解个人社会化的意义,阐明教育制度在社会结构与变迁的地位,分析学校社会组织与班级社会体系。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或修正社会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并改进教育措施,促进社会进步。

2、学科地位的理解

教育社会学是介于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介学科。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教育学分为理论教育学和实际教育学,而教育社会学是基于应用社会学和理论教育学发展起来的。是教育学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3、本学科独特的观点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1)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Reece McGee:我们都是受到出生背景与社会环境所操控的木偶,我们的身上都绑满了无形的线,受著社会的操纵而不自知。(2)教育的社会学理解所重视的是公共议题的解决。C.W.MiLLS《社会学的想像》:情境中的个人烦恼和社会结构上的公共议题。4、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及比较

(一)量的研究

1、基本观点:多用量化的资料和数据来说明关系与结构。

2、对量的研究的争议:

(1)把教育当作孤立的实体;

(2)测量工具不完整;

(3)专注于容易测量的特质;

(4)数字游戏—统计越深越好;

(5)不当的分析与比较;

(6)研究者对构架的主宰;

(7)研究利用的困难。

(二)质的研究

1、质的研究是对量的研究缺失的反省。

2、质的研究的特性:

(1)以实地为焦点;

(2)以研究者自身为研究工具;

(3)注意事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

(4)重视解释;

(5)重视观察和访谈方法的采用;

(6)强调不事先制定明确的研究范畴来引导后续研究;

(7)重视表意语言和使用和意见的陈述;

(8)采用语文描述、图片或记录的影像等媒介呈现报告;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差别

量的研究质的研究

世界的假定不同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诠释学、现象学、民俗方法论、

符号互动论

研究目标不同以确立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为

主要目标

以了解社会现象为主要目标

研究假设和研究经历需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可以验证

的假设,有预先确立的设计与程

不需对研究的问题事先提出假

设,以现场设计为主

典型的研究方法强调客观资料的重要,以实验或

相关的研究为典型认同主观资料的可贵,以人种志、田野法等研究为典型

资料分析方法以数字说明事实及其相互的关

系,强调由样本推论母群体的重

要性不偏重数字的说明,通常不做推论

研究者的角色以角色中立为基本态度不排除角色的涉入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

1、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实证主义反对神秘玄想,主张以科学方法建立经验性的知识。这种思想恰巧与柏拉图的理型论相反。

(二)社会有机体理论

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社会秩序论主要是关于社会结构和维持的问题,核心是社会和谐;社会进步论主要是说明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问题,他认为人的理性决定社会变迁和发展,人类理性发展的“三阶段”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2、韦伯的科层制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韦伯设计的这种理性科层制组织具有以下的五大基本特征:

1.专门化。在科层制组织中,作业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进行划分的,具有很清楚的职责范围,各个成员将接受组织分配的活动任务,并按分工原则专精于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 2.等级制。在科层制组织中,拥有一大批官员,其中每个人的权威与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部属必须接受主管的命令与监督,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

3.规则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也就是说,每位成员都了解自己所必须履行的岗位职责及组织运作的规范。

4.非人格化。在科层制组织中,官员不得滥用其职权,个人的情绪不得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公事与私事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和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确保组织目标的实施。

5.技术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成员凭自己的专业所长、技术能力获得工作机会,享受工资报酬。组织按成员的技术资格授予其某个职位,并根据成员的工作成绩与资历条件决定其晋升与加薪与否。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发展概述及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社会学在欧美发展概述

(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

1、概况的描述:

史密斯(W.R.Smith)--《教育社会学概论》

华勒(W.Waller)--《教学社会学》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

①从事研究的人:教育学者

②强调规范性研究方法,要求理性,强调教育应然性的理想方法。

③在研究内容上,范围未受很大限制,凡是与教育相关的社会因素都是其研究对象。(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的描述:

帕深斯(Parsons,1902-1979)

墨顿(Merton,1910--)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

①从事的人:社会学者

②随着实证方法的运用,研究方法更谨慎、数量质量提高。重视理论的建构。

③研究范围缩小。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

杨格(F.M.D.Young)--《知识与控制》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

①被视为正确的假设与命题受到批判和质疑。

②强调教育现象的主观性,重视质的研究。

③开创知识社会学新领域,打破过去认为知识是价值中立的迷信。

④微观教育社会学开始成为研究重点。

二、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一)创建期(1922-1949)

1、社会学的引进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场星李万木草堂”开设了“群学”科

1903年,严复译述的《群学肆言》被看作社会学正式传入

中国。

1906年,京师法政学堂已列有社会学一科。

1908年,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最先开授社会学课程。

1913年,上海沪江大学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社会学系

2、教育社会学的引进

1922年,陶孟和著《教育与社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停滞期(1949-1979)

三、重建期(1979- )

1、1979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会”

2、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社会学研究所”。

3、1981年12月,《教育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研

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召开研讨会。

4、1989年2月,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