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__音韵学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韻書
韻書是“按照字音分韻編排文字的一種 書”,韻書可視為反切的總滙。 隋朝陸法言編成《切韻》一書,原本已亡 佚。現存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最完整的 韻書是宋代在《切韻》基礎上官修的《大 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成書于宋 大中祥符元年(1008),距今已逾千年。
《廣韻》的編排體例
總體特點:以調統韻 編排分三個層次: 1.以調分卷:分為五卷(平聲字多,分為兩卷); 2.卷下分韻:上平28、下平29、上聲55、 去聲60、入聲34,共206韻; 3.韻下再列同音字組,稱為小韻,每個小 韻都注反切。
《廣韻》206韻舉例
《廣韻》共206韻,陽聲韻與入聲韻相配。 東董送屋——收-/-尾 江講絳覺——同上
脂旨至 咍海代
——隂聲韻;無韻尾 ——隂聲韻;收-尾
真軫震質——收-/-尾 桓緩換末——同上
侵寢沁緝——收-/-尾 談敢闞盍——同上
陽聲韻與入聲韻相配
語音的生理性質
發音器官 肺:發音的動力站 喉頭、聲帶:發音體 口腔和鼻腔:主要的共鳴器
音節、音素
音節:語流裏最自然的語音單位,對漢語 來說,一般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 音素:對音節的構成成分進行分析,从音 色(質)角度劃分出來的最小語音單位。
例字 光 他 衣 聲母 韻頭 g t u 韻母 主元音 a a i 韻尾 ng
現代語音學常識
語音的物理性質:語音四要素 語音的生理性質:發音器官 音節、音素 元音、舌位 輔音 發音方法 發音部位 現代漢語元音、輔音系統
第二節 傳統音韻學基本知識
音韻學:研究漢語歷史語音系統的學問。 音韻學發展主要階段 音韻學四大分支 宋代三十六字母 《廣韻》206韻
反切原理
東漢末年,産生了反切注音法:用兩個漢 字給一個漢字注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 和調,拼合兩音為一音。 當孤切 [ ā ]+[ ū ] →[ ] +[ ū ] →[ ū ] 徒紅切 [ ú ]+[ ú ] →[ ]+[ ú ] →[ ú ]
反切産生的意義
英、漢比較 he her 黑、喝
發音部位
根據輔音發音時形成阻礙的部位,可分為: 雙脣音:[ 、、、 ] 脣齒音:[ 、 ] 齒間音:[ 、 ] 舌尖前:[、、 、] 舌尖中:[、 、、 ] 舌尖后:[ 、、、 ] 舌葉音:[ 、、 ] 舌面前:[ 、、 ] 舌根音:[ 、、、 ] 喉 音:[ ]
近代語音學:研究以《中原音韻》(成書于公元1324年) 為代表的近代漢語語音系統。 近代:晚唐五代宋元明清
宋代三十六字母
相關概念: 清音、濁音 五音、七音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七音 重脣(雙脣) 全清 幫 非 端 知 見 次清 滂 敷 透 徹 溪 全濁 並 奉 定 澄 群
盍:何不
諸:之乎 之:zhi+乎:hu→→→諸:zhu 盍:何不的合音詞。 盍:hab←←←何:he+不:bu
語音的物理性質
語音四要素: 音高:決定于頻率(漢語聲調) 音強:與振幅有關(輕聲—蓮子:簾子) 音長:時間(普通話中一般不區別意義) 音色(音質):聲音的個性特色,取決于 共鳴器的形狀。不同的音色其音波顫動的 形式不同。
音韻學發展階段
語音系統三大要素:聲、韻、調 古人如何逐漸認識漢語語音中的各個要素?
反切産生之前的注音方法
讀若:瓇,讀若柔;莠,讀若酉。 直音:拾,音十;囗,音韋。 利用同音不同調的字注音:刀,到去聲。
缺陷: 讀若只是一種描摹性的注音,不準確; 若沒有同音字則無法用直音法注音; 同音字是生僻字的話,注音等于不注; 同音不同調需要改變聲調。
陽聲韻和入聲韻整齊相配: 雙脣 舌尖 陽聲韻: [-m] [-n] 入聲韻: [-p] [-t]
舌根 [-] [-k]
David Beckham
貝克漢姆——普通話翻譯 碧 咸——粤 語翻譯 Beck:碧 Ham:咸
音譯詞
Sidney:悉尼 Sid:悉 SAMSUNG:三星 Sam:三 Sung:星


區分韻和韻母
聲母 韻頭 韻母 主元音 調 韻尾

韻的分類:隂聲、入聲、陽聲
入聲韻: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韻。 所以這兒的“入聲”不是聲調概念,而是 韻尾概念。 陽聲韻: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韻。 陰聲韻:指以元音為韻尾(包含零韻尾) 的韻,即沒有入聲韻尾、鼻韻尾的韻。
發現聲調的意義
《梁書· 瀋約傳》:約撰《四聲》,以為在昔詞人 纍載而不悟,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 之作。 聲調發現之初,一般人都不容易理解,當時的皇 帝問“何為四聲”,答曰:“天子聖哲是也。” 天子聖哲:平上去入
聲調的發現使得漢語音韻研究大大推進一步,為 韻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音素舌位綜合示意圖
現代漢語元音系統
元音 a[] o[] e[] i[] u[] ü[ ]
現代漢語輔音與國際音標對照表
塞音 不送氣 雙脣音 送氣 塞擦音 不送氣 送氣 清 擦音 濁 鼻音 邊音
b[] p [ ]
m []
脣齒音
舌尖前
f[]
z c [ ] [ ] d [ ] t [ ] s[]
CP. it [ ] is [ ] 衣[]
輔音
發音時,氣流在口腔中受到某些阻礙,聲 帶可以振動,也可以不振動。 不同的輔音主要是由于發音方法或者發音 部位造成的。
發音方法
從构成阻碍的方式來看,可分為:
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邊音
從聲帶的作用來看,可分為:
薛 日語:せつ[sets]
粵語
[ ] [ t ] [ ] [ ] [ ji ]
粵語數詞
[ jt ] [ ] [ ji ] [ ] [ ]
[ ] [ t ] [ ] [ ]
[ ]
字母(即聲母)的提出
反切注音法——東漢末 最早的韻書——三國時期 字母——唐代末年的沙門(和尚)守溫提出的。 守溫提出三十字母,到宋代産生三十六字母。 至此,漢語語音三大要素聲、韻、調都有了專門 的術語,使進一步細緻分析漢語語音成為可能。 唐末宋初即産生了相當于聲韻調配合表的等韻圖。
認識漢語語音的過程
懵懂:直音法、讀若 反切:音節二分 聲調:三分 (韻書) 字母 等韻圖(聲韻調配合表;語音系統)
音韻學四大分支
今音學:研究以《切韻》為代表的中古漢語語音系統。 中古:魏晉南北朝隋唐
古音學:研究以《詩經》用韻、《說文》諧聲為代表的上 古漢語語音系統。 上古:周秦兩漢 等韻學:“等”最初的意義是圖表中的“格子”,採用表 格形式表現語音系統,形成的圖表叫“等韻圖”或者“韻 圖”。等韻學就是以韻圖為主要形式研究漢語歷史語音的 學問。

次濁 明 微 泥 娘 疑
脣音
輕脣(脣齒) 舌頭(舌尖中)
舌音 舌上(舌面前) 牙音 齒音 正齒(舌面前) 喉音 半舌
(舌根)
齒頭(舌尖前)
精 心
照 審 影

穿 曉
從 邪
牀 禪 匣 喻 來
半齒

傳統音韻學中聲母的相關概念
全清:發音時聲帶不振動,不送氣。 次清:發音時聲帶不振動,送氣。 全濁:發音時聲帶振動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次濁:除全濁外的濁聲母,如鼻音、邊音。 五音:傳統音韻學對36字母分類的名稱,按從外 到內的排列是:唇、舌、齒、牙、喉。 七音:從舌音分出半舌音,齒音中分出半齒音, 合稱為“七音”。
韻書的編撰目的
韻書最初出現之時,字母(即聲母)的概念還沒 有獨立提出,但這並非意味着當時人們沒有認識 到聲母的存在(反切的發明說明人們已經把漢語 音節二分),究其原因,是由韻書的編撰目的決 定的。 韻書的編撰是為文學創作服務的,其目的是為方 便人們作詩押韻選字。押韻選字只需考慮韻(主 元音+韻尾+聲調),而不必考慮聲母和韻頭。 以實用為目的幾乎是所有中國傳統學問之特色。
七音的分類依據
從所列字母看,有的是純表發音部位,如脣音。 有的以表發音部位為主,涉及到發音方法。如牙 音即現代所謂的舌根音,喉音中的曉、匣兩母也 是舌根音,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是塞音與擦音的 區別,這是發音方法的不同。 又如舌音和齒音,兩類的主要區別也是發音方法。 所以,七音是以發音部位為主,兼及發
元音、舌位
元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氣流通過口腔時 不受任何阻礙。 舌位:發元音時,舌面隆起的最高點所在 的位置叫做舌位。 不同的元音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狀決定的, 口腔的形狀又跟舌位高低、舌位前後、雙 唇的圓展相關。
元音舌位圖1
元音舌位圖2
Is it interesting to have Ancient Chinese class?
昆曲:小姐——曉風
粵語歌曲
一生何求·陈百强 天才白痴夢·許冠傑 最爱·周慧敏
疑、微母字舉例
疑母:宜危魚五銀我顔傲岸 微母:無文問物亡網尾襪 上海、蘇州話: 五 襪子、蚊子
三十六字母的用
一,追溯上古的聲母系統; 二,由此研究現代漢語方言語音; 三,說明語音發展規律。
舌尖中
n[ ] l [ ]
舌尖后
zh []
ch [
sh[ ] r [ ]
]
一生何求(陳百强)
冷暖好可休 回头多少个秋 寻遍了却偏失去 未盼却在手 我得到没有 没法解释得失错漏 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 不知哪里追究
一生何求 常判决放弃与拥有 耗尽我这一生 触不到已跑开 一生何求 迷惘里永远看不透 没料到我所失的 竟已是我的所有
清音:聲帶不顫動(不帶音),如[ p ]、[ t ]、[ f ] 濁音:聲帶顫動(帶音),如[ b ]、[ d ]、[ v ]
從除阻時氣流的強弱看,可分為(限于塞、塞擦 音):
不送氣音:除阻時氣流弱,如[ p ]、[ t ]、[ ts ] 送氣音:除阻時氣流很強,如[ p ]、[ t ]、[ ts ]
使漢字注音變得精確、科學; 還意味着古人已經意識到漢語音節可 以分為聲與韻兩部分。

韻(含調)
聲調的發現
先秦時期的上古漢語已出現聲調,《詩經》 中同調押韻約80%,絕非偶然。 但發現聲調這種語音特徴並創立一套術語 來指稱則是南北朝時的事情。 南朝時的瀋約等人發現漢語聲調,名之曰: 平、上(shǎng)、去、入。 文學上“永明體”的産生正是因為發現了 聲調,在駢體文中強調聲律的抑揚頓挫: 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 同,不可增減。
第二講 音韻學知識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現代語音學基本概念 傳統音韻學基本知識 上古漢語語音系統 雙聲曡韻和古音通假 古今語音發展的主要規律
第一節 現代語音學基本概念
課前問題
漢語“包bāo”的聲母b與英語中的 “boy”的b是否同一個音素? 如果不是,它們的區別是什么?
音方法的分類。
清音與濁音
建、健(見、群) 鬥、豆(端、定) 廢、吠(非、奉) 箭、賤(精、從) 鎮、陣(知、澄) 貝、被(幫、並) 壯、狀(照、牀) 聖、盛(審、禪) 漢、翰(曉、匣)
區分精組和見組
箭進姐、堅經家(精、見) 千秋侵、敲欺區(清、溪) 錢就酒、窮奇渠(從、群) 小星昔、希休馨(心、曉) 徐祥旋、賢學效(邪、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