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

合集下载

杜牧绝句五首

杜牧绝句五首

杜牧绝句五首杜牧(803年-852年),唐代文学家,被誉为“绝句之祖”。

他以其清新淡雅的诗风和婉约的情感而闻名,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句一杜牧”。

以下是杜牧的五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拓展其意境。

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月将落,梧桐树下鹊先飞。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绝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夜,月亮即将落下,白露开始降临,鹊鸟在梧桐树下盘旋。

诗人通过描写这个场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我们可以拓展这首绝句,以秋夜为背景,写下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或是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让诗歌更具个人情感。

2.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绝句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诗人描述了春天的景色和江南特有的水乡风情,以及南朝时期的庙宇和楼台。

我们可以拓展这首绝句,描绘江南春天不同的景色和氛围,或是描述自己在江南的旅行经历,增加细节和个人感受,使诗歌更加丰富和生动。

3. 《秋日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绝句以秋日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秋天夜晚的凉爽和宁静。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凉爽的秋夜与温暖的牵牛织女星相对比。

我们可以拓展这首绝句,描写秋天的其他景色和氛围,或是以其他星座作为对照,表达不同的情感和主题。

4. 《秋夜寄邱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这首绝句写出了诗人在秋夜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在夜晚散步,欣赏秋天的凉爽和宁静,思念着远方的朋友。

我们可以拓展这首绝句,描写秋夜中更多的情感和景色,或是写下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真挚的情谊。

5. 《秋夜寄丘士校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此景似曾相识,又非当时是何人?这首绝句以秋夜的景色为背景,诗人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却又感到似曾相识,却又不知道当时是何人。

这首绝句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我们可以拓展这首绝句,以其他景色为背景,通过描写诗人的情感和回忆,增加诗歌的深度和神秘感。

精选杜牧诗词五首

精选杜牧诗词五首

精选杜牧诗词五首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杜牧的诗词,欢迎阅读!
倡楼戏赠
[唐] 杜牧
细柳桥边深半春,缬衣帘里动香尘。

无端有寄闲消息,背插金钗笑向人。

中丞业深韬略志在功名再奉长句一篇兼有咨劝
[唐] 杜牧
樯似邓林江拍天,越香巴锦万千千。

滕王阁上《柘枝》鼓,徐孺亭西铁轴船。

八部元侯非不贵,万人师长岂无权。

要君严重疏欢乐,犹有河湟可下鞭。

登九峰楼
[唐] 杜牧
晴江滟滟含浅沙,高低绕郭滞秋花。

牛歌鱼笛山月上,鹭渚鹙梁溪日斜。

为郡异乡徒泥酒,杜陵芳草岂无家。

白头搔杀倚柱遍,归棹何时闻轧鸦?
过魏文贞公宅
[唐] 杜牧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押兵甲发谷口寄诸公
[唐] 杜牧
晓涧青青桂色孤,楚人随玉上天衢。

水辞谷口山寒少,今日风头校暖无?
江南送左师
[唐] 杜牧
江南为客正悲秋,更送吾师古渡头。

惆怅不同尘土别,水云踪迹去悠悠。

杜牧最有名的100首诗

杜牧最有名的100首诗

1、清明杜牧〔唐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秋夕杜牧〔唐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泊秦淮杜牧〔唐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江南春杜牧〔唐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赤壁杜牧〔唐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山行杜牧〔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代〕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8、赠别二首·其一杜牧〔唐代〕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9、赠别二首·其二杜牧〔唐代〕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0、题乌江亭杜牧〔唐代〕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1、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杜牧〔唐代〕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杜牧〔唐代〕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13、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三杜牧〔唐代〕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14、遣怀杜牧〔唐代〕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15、九日齐山登高杜牧〔唐代〕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16、金谷园杜牧〔唐代〕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17、长安秋望杜牧〔唐代〕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杜牧诗三首》shangke

《杜牧诗三首》shangke

译诗: 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 惊散了雁群,发出哀叫飞向云天外。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 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 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 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自读诗歌,了解诗意,然后思考下面问
题。
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 束之时,雁为何“哀”?
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诗人想象雁被射击四 散哀鸣的情景。
问题二: 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 “长门”,对写景有什么作用?
答: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 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 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 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 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长安回望绣成堆
首句记叙,以“长安回望”领起,由望中 景色写起, “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 “绣成堆”语意双关,既点明骊山被 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所簇拥,佳木葱茏, 花繁叶茂,又是描绘有无数层叠有致、富丽 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暗隐 开元繁华如花团锦簇。由此,诗人蓦地升腾 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 而发历史之感慨。
“红尘”一词在诗中有何作用? “红尘”写出了专使运送荔枝的速度飞快,使
得地上的尘土飞扬,目的是为了保证荔枝的 新鲜,与“妃子笑”形成对比,揭露了统治 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 中的荒唐之举。
过华清宫
杜牧
概括与想象从总体上勾勒出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 所在的骊山美的形象特征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 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 上。”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 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 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 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 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杜牧的诗全集

杜牧的诗全集

杜牧的诗全集杜牧(803年-858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牧之。

其作品以咏史和咏怀为主,以清丽秀媚、细腻婉约而著称,被誉为唐代“绝妙好逸”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下面是杜牧的一些代表作品,以供参考: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及时雨滴坠池塘,年华虽短情长在,潇洒自在形神庞。

2.《秋夜诗》寒露已过秋已深,霜风吹过月弯阴,丹桂忆旧诗中事,流水如诗竟谁吟。

3.《秋登兰山寄人》千重豪华竞拍天,投酬马首颔青烟,豪客乐道山绥远,诗人命运逢春变。

4.《秋夜将晓忻州歌》锦绣美景教人愁,酒一杯香坐藕舟,豪言号令即应勒,金戈铁马是何由。

5.《秋夜月空诸县楼》秋夜月空诸县楼,寒风吹过池塘流,今宵不须愁未央,明月高悬尽江周。

6.《秋夜怀古》西风吹尽寒江冻,秋夜寂寥思旧工,古人行藏尽入诗,如今演替似长空。

7.《秋夜即事》锦绣华美歌竞飞,忧愁寂寞最高堆,城市繁华追云影,谁言秋夜不长驰。

8.《秋夜山寺忆黄州诸贤》千年历史堪记取,百年欢乐永存碑,忧愁寂寞何人问,悼亡祭祀满宫闱。

9.《秋夜思乡行》举杯邀欢尽大家,寂寞存亡已觅畋,青春美事难为至,忧愁杂乱有何钱。

10.《秋夜怀人》脱尘而去离怅恨,情债十载不还愿,伪善华美久回眸,寂寞从来心归演。

这是部分杜牧的诗歌作品集,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高度才情和对生活、历史的深入思考。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牧那种细腻、婉约的诗人气质,以及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杜牧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他的诗歌作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说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对于研究杜牧的学者,还是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这些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珍藏和传颂。

杜牧七绝诗十首

杜牧七绝诗十首

杜牧七绝诗十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七绝著称于世。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情感深邃,意境悠远,被誉为“诗史上的璀璨明珠”。

在他的笔下,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展现了他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以下将精选杜牧的七绝诗十首,带您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心灵世界。

第一首《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情景交融,通过描写秋夜宁静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秋夜美景的感怀之情。

银烛、冷画屏、轻罗、小扇、流萤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给人一种幽雅的感觉。

诗人通过对天阶夜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在这个美丽的夜晚里的宁静和享受。

诗中还引用了牵牛织女的传说,与诗人在秋夜的心境相呼应,更加增添了诗的意境和深度。

第二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春色的生动景象,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繁华和美丽。

莺啼、山郭、水村、酒旗、楼台等景物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江南春天的繁华图景。

诗人还提及了南朝时期的寺庙,表现了江南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江南春天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第三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阴雨天气和行人在雨中徘徊迷茫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迷茫。

诗中的借问、酒家、牧童、杏花等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一个雨中清明的场景,给人一种凄凉和萧瑟的感觉。

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对人生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感悟。

第四首《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风急、天高、猿啸、渚清、鸟飞等景物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登高的壮丽画面。

诗中还描绘了长江滚滚的气势和无边落木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杜牧诗三首qhgy

杜牧诗三首qhgy

3.诗人对流离失所的大雁是何态度?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精读)
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 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 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嘱咐和深 情同情。
自学思考
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从内容上看是属于什么 诗? 体裁是绝句,从内容 上看是咏史诗。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哪句? 为什么?
小组讨论以下各题
《过华清宫》每句
都写了什么? 作者写这诗的真正 用意是什么?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本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 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 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 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 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马从 四川,广州给她运来。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件事写 成的。
归纳主旨:
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 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亦隐含着对朝 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思考探究,明确技法:
1.这首诗四联八句,哪些是写实, 哪些是写虚?
前两联写实,后两联写虚。
前面两联有记叙描写的具体画面,而后 面两联只是诗人的议论要求,分别从用 “须知”“莫厌”正反两面对大雁提出正 告和建议。
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 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 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 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 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 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 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 杨贵 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 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 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杜牧的咏物诗

杜牧的咏物诗

杜牧的咏物诗
杜牧是唐代文学家,以咏物诗的创作尤为卓越。

他的咏物诗描写了各种自然景物和物品,从而展现了他细腻的情感和卓越的艺术才能。

以下是杜牧的一些典型的咏物诗: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藕花深处寻。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云骓扰扰数华年,
老去樽前兴自然。

独凭青峰野径转,
物华天宝不偏偏。

3.《秋夕》
銮舆北转惊,
珠箔暗卷生。

起来忽惊动,
满城尽带黄。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四首》
亭亭柏树寒初霜,
道转泉台思鹿方。

每一十月乘秋兴,
三生万叠句无章。

这些咏物诗多以秋天的景物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物品,表达了杜牧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中的形象描写生动,意境深远,反映了杜牧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杜牧写的五言古诗

杜牧写的五言古诗

杜牧写的五言古诗
1. 《途中作》:绿树南阳道,千峰势远随。

碧溪风澹态,芳树雨余姿。

野渡云初暖,征人袖半垂。

残花不足醉,行乐是何时。

2. 《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

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

楚岸千万里,燕鸿三两行。

有家归不得,况举别君觞。

3. 《题白蘋洲》:山鸟飞红带,亭薇拆紫花。

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

静处知生乐,喧中见死夸。

无多珪组累,终不负烟霞。

4. 《自贻》: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5. 《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6. 《忆齐安郡》: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

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

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

终掉尘中手,潇湘钓漫流。

7. 《不饮赠官妓》:芳草正得意,汀洲日欲西。

无端千树柳,更拂一条溪。

几朵梅堪折,何人手好携。

谁怜佳丽地,春恨却凄凄。

8. 《梅》: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

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

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

《杜牧诗三首》

《杜牧诗三首》
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中主人 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 接着一扇地打开,这“次第”暗示 了什么信息? 第三句那个“红”暗示什么?而那 个“笑”的背后又有诗人怎样的情 感?
小结: 小结: 这首诗借吟咏贵妃吃荔枝之事, 这首诗借吟咏贵妃吃荔枝之事, 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 讽刺。 讽刺。 艺术手法:以小见大、对比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背诵《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 一)和《题乌江亭》。
2、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 人的意图所在。
3、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 人的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 想感情。 4、分析作者咏史抒情时的写法:有 以景衬情,有议论引发的,作正反对 比,或是侧面烘托。
课堂练习
一、对《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通过唐玄宗命人远途给杨贵妃送荔 枝的描写,深刻揭露了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B.起句写从长安“回望”骊山,“回望”点 明了题中的“过”字。 C.前三句对荔枝一字未提,只在“红尘”二 字中有一点暗示,结句才委婉地揭出谜底。 D.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情景交融,含义深 刻,风格清新而明快。
1、最后一联概括了谁的话语?其实批评 了项羽的什么?
2、从这首诗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人生 哲理?
小结: 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 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 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 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总结咏史诗的鉴赏步骤: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 关人物和用典。
杜 牧 诗 三 首
高二级 张柳清
不 辞 啖 长 作 岭 南 人 颗 , 。 百 三 枝 荔 日

杜牧诗三首

杜牧诗三首

咏史怀古诗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 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历史遗迹的追思等, 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借古讽今,或发思古之 幽情。 二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 人物,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 而发之作。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 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比较苍劲悲凉, 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特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 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 加“怀古”、“咏怀”等。 一般写法: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 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联想昔日的繁 华强盛,而生发感慨。

(1)主题:国家、名地—国运衰微、昔盛今衰; 古人——壮志难酬,孤寂失意。 (2)手法:用典、象征、以小见大、今昔对比、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抒怀)、直 抒胸臆 (3)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迹 如吴钩 乌衣巷 淮水 细柳营 后庭花 六朝 金陵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
咏史诗鉴赏步骤:
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 天下—明世) D、写作技巧?
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
1. (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 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 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 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 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3.(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 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理性反思,客观表述看法。

杜牧最经典的十首诗

杜牧最经典的十首诗

杜牧最经典的十首诗摘要:1.杜牧简介2.杜牧的诗歌创作特点3.杜牧最经典的十首诗介绍3.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3.2《山行》3.3《江南春》3.4《泊秦淮》3.5《寄扬州韩绰判官》3.6《赠别二首》3.7《赤壁》3.8《题乌江亭》3.9《夜泊牛渚怀古》3.10《月夜忆舍弟》正文: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婉约、清新著称,擅长七言绝句,被誉为“七绝圣手”。

杜牧的诗歌创作以写景、抒怀为主,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自然、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感悟。

杜牧的诗歌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诗歌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他的诗歌意境优美,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再次,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他的诗歌情感真挚,充满诗意,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杜牧最经典的十首诗: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将晓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2.《山行》:这首诗以山行为主题,通过描绘山间景色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3.《江南春》:这首诗通过对江南春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泊秦淮》:这首诗通过对夜晚秦淮河畔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5.《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描绘扬州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赠别二首》: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同时通过对友人的祝福,展现了诗人的真挚友情。

7.《赤壁》:这首诗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8.《题乌江亭》:这首诗通过对乌江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名将的敬仰之情。

9.《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通过对牛渚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10.《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弟弟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

杜牧诗三首 解析

杜牧诗三首 解析

杜牧诗三首早雁翻译原则:补成分;调语序这首诗的对象是雁,为什么叫早雁呢?看到诗歌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要读懂诗歌,先要翻译,理解每一句诗字面的意思。

怎么翻译呢?以前讲过两个原则:补成分,调语序。

我们先将首联两句补一下成分,或者调一下语序看看:金河秋半虏弦开:秋半,金河,虏开弦:秋天八月,金河地区,敌人张弓射雁。

所以由第一句可知,为什么叫“早雁”呢?因为大雁受人射杀的缘故,被逼提前南归,所以叫早雁。

命运跟大家一样凄惨,他们不想走,被逼走了;你们早上不想起来,被生活老师无情的催起来。

敌人的张弓射箭,对它们造成了多大影响呢?云外惊飞四散哀:(雁群)惊,飞云外,四散,哀:雁群受到惊吓,高飞至云层,并且四散逃离,哀鸣连连。

“云外”说明什么?大雁飞得高,大雁本来是不飞这么高的。

而如今飞这么高,不是因为世界那么大,它想飞高点看看,而是说明敌人弓箭强劲,只好往高处躲。

“四散”说明什么?大雁飞行本来是很有秩序的,或者一字型,或者人字型,队列齐整,故人们爱用“雁阵”、“雁行”、“雁序”来比喻或赞美它。

可是现在却四散逃离,说明受惊吓的程度之深。

只有收到极度的惊吓,内心极度的惊恐,才有可能改变一贯的做法,变为四散逃离。

既然是逃离,逃往哪里呢?往南飞。

看到颔联两句:仙掌月明孤影过:月明,孤影过仙掌;月明之夜,大雁孤单的身影掠过承露仙掌或:月明,(雁)过仙掌孤影:月明之夜,大雁从仙掌孤单的影子上飞过。

(就好像说,我的身影掠过你的头顶,没有问题。

当然,有可能你太高,我跳不过,但是为了显得我厉害,我还是就说,我掠过你的身影)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仙掌。

仙掌,是有典故的。

当年汉武帝希望长生不老,于是建了一个金铜仙人,用双手举着一个铜盘,专门用来接露水,据说用这种露水跟玉屑一起服用的话,就能长生不老。

当然,这是假的。

高一点,顶多是空气清新一点,蚊子少一点,要说长生不老,就太天真了。

由上面的翻译可知,“孤影”一词既可指大雁,也可指“仙掌”,那么,如果指大雁的话,能够表明什么呢?大雁的形单影只。

杜牧的诗 十首

杜牧的诗 十首

杜牧的诗十首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闻名。

他的诗歌常常以聪明的观察力揭示出人们的情感和生活的现实,表达了对世事沧桑和人生苦短的深思。

下面是杜牧的十首诗以及相关参考内容: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夜秋雨过后的清晨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叹。

诗中的凉爽净化了诗人纷繁复杂的思绪,使他能够静心思考生活的真谛。

2. 《秋夕》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人们在月光下共度团圆之夜。

诗人借着写人们的欢乐和团聚,表达了对家庭和友谊的珍惜,以及对家乡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3.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为别》这首诗是杜牧在离开吴公台时写的,诗人借着描绘秋天的吴公台景色和自己离别时的心情来表达对人生离散和变迁的感慨。

4. 《阁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独自禅坐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短促和宇宙无常的思考。

诗人通过静心冥想,试图超越尘世间的困扰和追求内心的宁静。

5.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牧怀念已故弟弟的作品,通过描绘月光下诗人回忆往事的情景,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6. 《秋宿湖上寄子安》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夜晚宿在湖上的景象,诗人以湖水的宁静和景色的美丽来反映他内心的忧虑和孤寂之情。

7.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对人生苦短的思考。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他的感受来表达对逝去年华和生命的感慨。

8. 《秋日有感》这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秋天的景色和情感来表达诗人对逝去时光和人生的思索。

诗人在形容秋日的美丽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尽情享受当下的态度。

9. 《秋思》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怀念亲人的情景,以及对人生短促和世事无常的思考。

诗人通过境界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来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忧愁和人生的凄凉。

1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五首》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的思绪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人通过对秋夜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索来表达对人生短促和长夜漫漫的感慨。

杜牧诗三首

杜牧诗三首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 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 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 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 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 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 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 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参考译文:
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 雁群,哀哀飞往云天外。月明夜,孤雁掠过承露仙 掌,哀鸣传至昏暗的长门宫前。要知道,北方正烽 烟遍地,再不能随春风回归家园。请莫嫌弃潇湘一 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尚可免受饥寒。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 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 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 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 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 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 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杜牧
诗歌赏析: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本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 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 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 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 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 果。

唐诗三百首杜牧的诗

唐诗三百首杜牧的诗

唐诗三百首杜牧的诗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唐代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咏史、山水和爱情为主题,作品遣词造句优美,情感细腻,素有”杜牧声色”之称。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杜牧的咏史诗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杜牧的这首诗以咏史的方式表达了对唐朝衰落的忧虑。

首先,他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夜场景,描述了篱门、月色和凉风。

然后,他进入咏史的部分,回忆起唐朝盛世的辉煌,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乱世的感慨和担忧。

最后,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比较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和触动。

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是杜牧的另一首咏史诗,他再次用美丽的景象为开头,描述了一个秋夜的凉爽。

随后,他展开一个更为深入的咏史部分,回忆了过去的荣耀和辉煌。

他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唐朝盛世的赞美和推崇。

然而,在表达对当时执政者的不满时,他也展现了一种忧虑和担忧,对唐朝前途的迷茫。

杜牧的山水诗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杜牧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是其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方面。

在这首诗中,他以秋夜的场景入手,通过传神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他成功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情感联系起来,使诗歌更富有情感共鸣。

2. 其他山水诗除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杜牧还创作了许多其他山水诗。

他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杜牧的爱情诗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尽管这首诗主要是咏史和山水,但其中也隐含着一丝爱情的意味。

杜牧通过对美丽的景物的描绘,同时揭示了自己对爱情的柔软和渴望。

他运用象征手法,以青年男女分离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思索和向往。

2. 其他爱情诗除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杜牧还创作了一些其他的爱情诗。

他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爱情的甜美和痛苦,展现了自己对爱情的深刻体验和领悟。

唐代诗人杜牧的古诗词

唐代诗人杜牧的古诗词

唐代诗人杜牧的古诗词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词篇一《登乐游原》【唐】杜牧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译文: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

想要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那五陵的数目都在那萧瑟而秋风中。

注释:乐游原:古地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大雁塔东北,是当时有名的游览胜地。

澹澹:广阔无边的样子。

没:消失。

销沉:形迹消失、沉没。

销:同“消”,消散,消失。

此中:指乐游原四周。

事业:功业。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为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

约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

无树:即每棵树。

赏析:国家正值战乱之际,诗人因奸人诬陷被贬,内心惆怅,来到乐游原,看到眼前这曾经繁华的园林已经衰败不堪,内心感慨,作此诗抒怀。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上联描写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登临乐游原,只见孤鸟远飞;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在。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

诗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对有限的人事的销蚀,深感人世盛衰、兴亡迭代、终在无限的宇宙中归于寂灭,可见诗人感慨之深。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下联萧瑟凄凉,衰败的景色使诗人对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发出由衷的感慨。

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

用典的修辞手法,凝练含蓄,反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飞意”,言汉朝之英雄伟业皆已成历史陈迹,诗人内心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爱国热情,感喟之情极深。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词篇二《南陵道中》【唐】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译文:南陵的江水,满满地、慢悠悠地流荡,西风紧吹,轻云掠过,秋天即将来到身旁。

杜牧诗三首 解析

杜牧诗三首 解析

杜牧诗三首早雁翻译原则:补成分;调语序这首诗的对象是雁,为什么叫早雁呢?看到诗歌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要读懂诗歌,先要翻译,理解每一句诗字面的意思。

怎么翻译呢?以前讲过两个原则:补成分,调语序。

我们先将首联两句补一下成分,或者调一下语序看看:金河秋半虏弦开:秋半,金河,虏开弦:秋天八月,金河地区,敌人张弓射雁。

所以由第一句可知,为什么叫“早雁”呢?因为大雁受人射杀的缘故,被逼提前南归,所以叫早雁。

命运跟大家一样凄惨,他们不想走,被逼走了;你们早上不想起来,被生活老师无情的催起来。

敌人的张弓射箭,对它们造成了多大影响呢?云外惊飞四散哀:(雁群)惊,飞云外,四散,哀:雁群受到惊吓,高飞至云层,并且四散逃离,哀鸣连连。

“云外”说明什么?大雁飞得高,大雁本来是不飞这么高的。

而如今飞这么高,不是因为世界那么大,它想飞高点看看,而是说明敌人弓箭强劲,只好往高处躲。

“四散”说明什么?大雁飞行本来是很有秩序的,或者一字型,或者人字型,队列齐整,故人们爱用“雁阵”、“雁行”、“雁序”来比喻或赞美它。

可是现在却四散逃离,说明受惊吓的程度之深。

只有收到极度的惊吓,内心极度的惊恐,才有可能改变一贯的做法,变为四散逃离。

既然是逃离,逃往哪里呢?往南飞。

看到颔联两句:仙掌月明孤影过:月明,孤影过仙掌;月明之夜,大雁孤单的身影掠过承露仙掌或:月明,(雁)过仙掌孤影:月明之夜,大雁从仙掌孤单的影子上飞过。

(就好像说,我的身影掠过你的头顶,没有问题。

当然,有可能你太高,我跳不过,但是为了显得我厉害,我还是就说,我掠过你的身影)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仙掌。

仙掌,是有典故的。

当年汉武帝希望长生不老,于是建了一个金铜仙人,用双手举着一个铜盘,专门用来接露水,据说用这种露水跟玉屑一起服用的话,就能长生不老。

当然,这是假的。

高一点,顶多是空气清新一点,蚊子少一点,要说长生不老,就太天真了。

由上面的翻译可知,“孤影”一词既可指大雁,也可指“仙掌”,那么,如果指大雁的话,能够表明什么呢?大雁的形单影只。

一至六年级杜牧的诗

一至六年级杜牧的诗

一至六年级杜牧的诗一至六年级杜牧的诗(篇1)1. 《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2. 《读韩杜集》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3. 《悲吴王城》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

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

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

4. 《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清淮控隋漕,北走长安道。

樯形栉栉斜,浪态迤迤好。

初旭红可染,明河澹如扫。

泽阔鸟来迟,村饥人语早。

露蔓虫丝多,风蒲燕雏老。

秋思高萧萧,客愁长袅袅。

因怀京洛间,宦游何戚草。

什伍持津梁,澒涌争追讨。

翾便讵可寻,几秘安能考。

小人乏馨香,上下将何祷。

唯有君子心,显豁知幽抱。

5. 《题齐安城楼》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停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一至六年级杜牧的诗(篇2)1、《春尽途中》田园不事来游宦,故国谁教尔别离?独倚关亭还把酒,一年春尽送春时。

2、《栽竹》本因遮日种,却似为溪移。

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

萧骚寒雨夜,敲劼晚风时。

故国何年到,尘冠挂一枝。

3、《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翠岩千尺倚溪斜,曾得严光作钓家。

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

明时刀尺君须用,幽处田园我有涯。

一壑风烟阳羡里,解龟休去路非赊。

4、《除官行至昭应闻友人出官因寄》一至六年级杜牧的诗(篇3)1、《寄湘中友人》莫恋醉乡迷酒杯,流年长怕少年催。

西陵水阔鱼难到,南回路遥书未回。

匹马计程愁日尽,一蝉何事引秋来。

相如已定题桥志,江上无由梦钓台。

2、《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居守》碧树康庄内,清川巩洛间。

坛分中岳顶,城缭大河湾。

广殿含凉静,深宫积翠闲。

楼齐云漠漠,桥束水潺潺。

过雨柽枝润,迎霜柿叶殷。

紫鳞冲晚浪,白鸟背秋山。

月拜西归表,晨趋北向班。

鸳鸿随半仗,貔虎护重关。

玉帐才容足,金樽暂解颜。

迹留伤堕屦,恩在乐衔环。

南省兰先握,东堂桂早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
清明
《山行》
山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
远上寒山石径斜,
路上行人欲断魂。 白云生处有人家。
借问酒家何处有,
停车坐爱枫林晚,
牧童遥指杏花村。 霜叶红于二月花。
4
5
诵读吟咏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王安石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 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 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 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明确:屈原开创了以香草美人等美好事物象征 自我高尚情操的先河,以后很多咏物诗都运用 了象征手法,以物自喻,表达诗人心志。
明代于谦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 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 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 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橄榄枝之于和平,松菊之于高洁,杨柳之于离别
6
赏析探究 问题一: 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 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为什么?
明确: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问题二: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 门”,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2: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 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 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 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 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10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 嘏(gǔ)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五__言__绝__句__。这两首都是抒 发__思__乡__之__情___。
15
• “红尘”一词在诗中有何作用?
• “红尘”写出了专使运送荔枝的速度飞快,使 得地上的尘土飞扬,目的是为了保证荔枝的 新鲜,与“妃子笑”形成对比,揭露了统治 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 中的荒唐之举。
16
• 这首咏史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 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 上。”
7
赏析探究
问题三: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 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明确3:⑴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⑵ 虽然南方问题四: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 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 请说出理由。
明确4: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 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 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 想到它们的无家可归。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明确: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 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 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11
12
过华清宫绝句
(咏史诗)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依次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13
• 请结合诗句,谈谈“次第” 一词的妙用。
8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武帝会昌二年(842)八 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 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 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 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此时南 飞的大雁为“早雁”,诗人目送征雁, 触景感怀。
9
写法鉴赏
《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 什么手法?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次第”是依次的的意思, 山门被守门者早早地打 开,等候运送荔枝的专 使的到来。可见唐玄宗 对运送荔枝一事的极端 重视,从而表达了唐玄 宗和杨贵妃的荒淫骄逸。
14
• 作者对历史的评价态度主要体现在诗中的哪 一句?这一句在表现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 (1) 一骑红尘妃子笑 • (2) 对比手法; 以小见大 。
2
杜牧的诗歌
1)咏史绝句
针对晚唐政治现实的黑暗腐朽,杜牧常用诗 歌品评历史,借古讽今。
《赤壁》、
《泊秦淮》
赤壁
泊秦淮
折戟沉沙铁未销,
烟笼寒水月笼沙,
自将磨洗认前朝。
夜泊秦淮近酒家。
东风不与周郎便,
商女不知亡国恨,
铜雀春深锁二乔。
隔江犹唱后庭花。
3
2)纪行咏物、写景抒怀之作
利用七绝这样短小的体制,创造鲜明生动的 意象,寄寓悠远真挚的情思。
•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 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 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 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 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17
• 写作技巧?
• 借古讽今,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 的感慨,语含讽刺。
• 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 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 统治者荒淫骄奢的生活的讽刺。
21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 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 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大丈夫当应能屈能伸,方能有所作为,方能出人头地。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2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23
18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19
——项羽乌江自刎。
——不是英雄所为。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
知”。
20
——借古抒怀。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 的批评。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 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此诗从大处着笔,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 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 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 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杜 牧 诗 三 首
1
了解诗人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进士。一生仕途 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 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杜牧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 川”。
和李商隐齐名,后人并称“小李杜”。杜 牧以七言律绝见长,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 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