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2019)六年级下册-14.少年中国说(相关资料)-作者资料

合集下载

少年中国说完整版课文

少年中国说完整版课文

作者: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任公,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他倡导变法维新,推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本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少年中国说》的完整版课文:《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青春如梦,岁月如梭。

转眼间,时光荏苒,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梦想。

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它告诉我们,国家的命运与少年的命运紧密相连。

只有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许多英勇的少年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9-2020年(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少年中国说 1

2019-2020年(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少年中国说 1

2019-2020年(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少年中国说 1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课文谁愿意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梁启超其人: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个校训就是受梁启超的启发而拟定。

他来清华演讲,引用《易经》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生要做君子,树“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文章背景: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短短二十多年,一跃成为亚洲强国,1895年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败了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清朝北洋水师,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赔款白银两亿两。

此举给中国知识分子以极大冲击。

广东举人康有为倡导改革得到光绪皇帝支持,开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后来变法失败,部分维新党人逃往海外。

梁启超逃往日本。

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节选情况介绍:本文属于《少年中国说》最后一段。

原文近3000字。

中间省略部分内容节选展示(ppt)二、总体把握内容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初步感知1.指名读课文。

2.他在读课文时,哪些地方和你读得不一样?3.正音、研究朗诵中的停顿。

4.再读课文。

全班齐读。

四.疏通词句,掌握各部分内容。

根据预习说说文章大意,其他同学认真听,补充。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课件-14.少年中国说【第2课时】|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课件-14.少年中国说【第2课时】|长春版

核心问题: 课文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串珠问题: 1.作者认为中国富强的责任在谁的身上? 2.作者希望少年中国是什么样的? 3.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开篇强调了少年的重要责任。“全”字写出少 年的责任之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国学诵读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盱眙行》刘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秦风•无衣》)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认识对偶
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意思的修辞手法。 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 情酣畅。 答题模式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发了……的情感,使语句凝练,富 于音乐美。
仿写: 按“少年智则国智”的形式仿写一句话。 _示__例__:__少__年__自__信__则__国__自__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是一个像“红 日”“大河”“潜龙”“乳虎”“鹰隼”等事物一样, 刚刚开始,前途无限,有灿烂的前程,幸福美好的中国 。
3.三悟: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课文在语言上高度凝练,气势宏大,并运用了多 种修辞手法。这样写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 力,读起来朗朗上口。

《少年中国说(节选)》课件2-优质公开课-长春版六下精品

《少年中国说(节选)》课件2-优质公开课-长春版六下精品

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问题思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
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它在表达
上有哪些特点?大家仔细琢磨琢磨。
解析
这组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这组句子里的每个句 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这些句子的意思 是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作者先写“智”,“智”了 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 “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 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 欧洲”了最后就“雄于地球”,意思是步步推进的。
情愫。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 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 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
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
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教育家, 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运 动领袖之一。
判断句式
……者,……也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 朽之冤业也。
中心思想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 中国作鲜明的对比,热情赞颂少年勇于改 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
肩负重任,发奋图强,表现作者热切盼望
祖国繁荣富强并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知识拓展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少年时期就立下: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志。 1、你能找到少年立志的名言名句吗? 2、说出几个人小志大的少年英雄。(文学作 品中的也可以)
小英雄
小英雄
林浩
作业
把《少年中国说》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再见!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导入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有个 人在100多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 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

长春版语文(2019)六年级下册-14.少年中国说(类文)

长春版语文(2019)六年级下册-14.少年中国说(类文)

苦难辉煌(节选)金一南中国有句老话,叫时势造英雄。

应补充一句,英雄仍须识时势。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乘火车从美国西海岸前往中东部募捐。

行前收到黄兴从香港发来的一封电报。

因为密码本已经放在行李中,无法取出译电,所以直到在丹佛下车取出行李后,才知道电报内容。

黄兴告知,武昌革命党人吕志伊向香港报告:新军必动,请速汇款应急,并前往主持。

疲惫的孙中山把电报轻轻撂到一旁。

他一生不知领导了多少次革命党人的武装暴动和起义,但无一成功。

一遍又一遍做的,是失败后设法掩埋烈士的遗体,安抚烈士遗孤,然后满腔悲愤地写下一篇又一篇祭文。

眼下他正四处筹款,无任何征兆使他意识到数十年来牺牲奋斗所追求的目标已近在眼前。

既无款可汇,更无法前往主持,这是他看完电报后的第一个念头。

本想立即回电黄兴,要武昌新军少安毋躁、暂时勿动,但因夜已深,旅途又十分劳累,便决定次日晨再回电。

第二天却一觉睡到11点。

他起床去餐厅用膳,在走廊上购报一份准备入餐室阅读。

随走随手展开,立见一则令他浑身血液停止流动的醒目黑体大字专电:“革命党人占领武昌”。

辛亥革命爆发。

后来有人说,孙中山看到这条消息时,手中的玻璃杯失手跌落摔碎,杯中的牛奶泼洒一地。

不管是否属实,这一点却是无疑:他当时所受震动之大,绝非我们今天所能想象。

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王朝从此坍塌。

虽然正是他用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推翻清王朝奠定了基础,但最具决定性且唯一成功的武昌暴动,他不但事前未能参与,还几乎去电阻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一个如今发展为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就此诞生。

但颇让党史遗憾、颇让后人遗憾,也颇让革命博物馆内那些大幅“一大”代表照片遗憾的是,“南陈北李”这两个中共建党的中坚人物,一个也未出席。

陈独秀当时在陈炯明手下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大学预科校长,未出席的理由是正在争取一笔款子修建校舍,人一走,款子就不好办了。

李大钊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未出席的理由是北大正值学年终结期间,“校务纷繁,难以抽身前往”。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少年中国说》原文:梁启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译文: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

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拓展阅读:创作背景:《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

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少年中国说》原文:梁启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译文: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

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拓展阅读:创作背景:《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

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下册5-3少年中国说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下册5-3少年中国说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年轻的中国和中国的年轻人的赞美,认为他们充满活力和希望,能 够与天地同在,与国家共存。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这句话描绘了中国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这句话描绘了日出和河流的壮丽景象,寓意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和生机。
05
课文的实践应用
在课堂中的应用
朗读与背诵
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可以更好 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和语
言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深入理 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提
高表演和合作能力。
课堂讨论
针对课文中的主题和观点,组织 学生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和沟通能力。
在写作中的应用
模仿写作
梁启超的作品涉及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领域,其文学风格清新 自然,思想深邃,受到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广泛赞誉。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国家前 途堪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 推动变法维新运动,试图通过改革实现国家富强。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创作的,旨在激 励广大青少年奋发图强,投身国家建设。这篇文章以其激昂 的文字和深情的呼唤,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的经 典之作。
培养爱国情怀
培养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引导青少年树立 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青少年认识到 自身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激发奋斗精神
课文中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富,少年强则国强"等语句,激励青少 年积极向上,勇于拼搏,为实现中国 梦贡献力量。

语文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少年中国说优质课教

语文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少年中国说优质课教

语文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少年中国说优质课教《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此文相关的先贤救国救民的义举2.认识中国政论文形象生动、情感充沛的优秀特点 3.引导学生模仿这种写法 [教学设想]1.用大段的背景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选文的其他内容补充达到第一个目的2.学生自学为主,老师串讲为辅,疏通全文文字,掌握关键词句解释、翻译并背诵第三段为第2、3个目的做准备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但形象生动、情感充沛的特点出示历史上著名的政论文片断李斯《谏逐客书》、《过秦论》帮助巩固认识一.导人课文梁启超其人: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个校训就是受梁启超的启发而拟定他来清华演讲,引用《易经》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生要做君子,树“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他是其中一位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惊人的勤奋和才华!更著名的身份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文章背景:XX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短短二十多年,一跃成为亚洲强国,XX年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败了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清朝北洋水师,清*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赔款白银两亿两此举给中国知识分子以极大冲击广东举人康有为倡导改革得到光绪皇帝支持,开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后来变法失败,部分维新党人逃往海外梁启超逃往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资产阶级*学说,批判封建专制《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节选情况介绍:本文属于《少年中国说》开头1、2段和最后一段原文近字中间省略部分内容节选展示二.总体把握内容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掌握论点、论据、论证论证要选择论据和论证方法论据一般有事实和道理事实一般指人,道理一般指理、言、物论据与论证方法的关系为:人,对应举例论证;理、言,对应道理论证;物道理论据正反据类型正论举比喻论证对举为对比论证证方法例论证论证反本文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全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四.疏通词句,掌握各部分内容,学习朗读第一段提出论点“是何言”反复,语气强烈,更足以表达遭人嘲笑后的愤激不平情绪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激愤之情第二段对比论证:老年人与少年作对比用老年人的消极保守和少年人的积极进取来比拟老大中国与少年中国的区别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老年人部分应该不屑、鄙视,朗诵少年部分怎应该充满热情赞美第三段指出造成今日老大中国是老朽者的罪过,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热烈讴歌少年中国的光辉未来此段分两层阐论第一层,阐明中国少年肩负建设重任段首把文意转到建国立业上来,突出少年承担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首先从老年人、少年人活在世上的时间长短来说明少年人对建设未来中国的重要作用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老年人部分应该不屑、鄙视,朗诵少年部分怎应该充满热情赞美接下去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等方面,竭力强调国家命运直接拴系在少年人身上句子内容的排列,从小到大,从部分到全体,步步发展,并且合理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使文章气势磅礴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时应该热切期盼第二层,热烈讴歌少年中国这一层用四字句写出,热烈赞颂我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以“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无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句,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干将”句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天戴”、“地履”句描写中国少年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横”两句,一指时间之长一指空间之广,为下句所表现的少年中国的“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文章的最后,赞颂少年中国不断发展与天长存的壮美远景,讴歌中国少年永远向前的精神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此部分应该以最高的热情来赞美!五.揣摩文章生动的形象、充沛的情感以学习《少年中国说》的一大特点是生动的形象形象性是中国古代政论文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早就有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那样传诵千古的名篇其写“老”。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4.少年中国说(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4.少年中国说(长春版)

少年中国说一、说教材二、(一)说教材内容我说课的课题是《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现在已经在初中教材中删除。

今年我教初二,因此,我是按初二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准备说课的。

课文较长,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本文写于作者流亡日本初期的1900年。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都是保守守旧、愚顽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和初二学生实际,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理解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的主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奋发进取的精神。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突破途径: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作者心情,可以重温一下1840年之后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历史。

2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句式整齐,气势磅礴,并且多有恰当的比喻、对比、排比、对偶,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说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品、悟的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可以更快、更好、更直观的学习文本。

三、说学法初二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具备独立自学的能力,针对于这种情况,我采用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长春版《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长春版《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长春版《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长春版《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梁启超的资料;教师准备本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年少,今天你们是初升的太阳,明天你们就是祖国的栋梁。

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

(课件出示梁启超的头像)2、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1、播放本课的朗读视频。

要求学生注意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学生汇报朗读。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1、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要求会哪句说那句,不懂得提出来全班解决。

2、学生分组汇报。

四、走进历史,悟情诵读1、播放历史视频《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片段、百日维新、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梁启超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己上书变法又失败了,流亡国外,有家难回呀!所以他把希望寄托于谁身上了?引读(故今日之责任......雄与地球。

)4、这一小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5、面对我大好河山遭践踏,我生灵遭涂炭,他痛心那!他希望我们的少年中国在中国少年的努力下是什么样的呢?(引读红日初升......来日方长。

)6、读了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从修辞上说。

【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课件

【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课件

长春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课文讲解

今昔对比激 发情感
1 、那么梁启超期待的中国现在是什么样呢?让我们看看今天 的中国吧!播放视频《香港回归》、《奥运盛况》等,你有什么 感受?
长春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课文讲解 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这一组句子中作者一共写到了哪些事物? 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现在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了,作者用了这一连串的比喻,目的是什么?
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让我 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少年吧!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多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她同苍天一样不会衰老;多么壮丽啊,我 们的中国少年,他们同少年中国一样万寿无疆,永远发光。
发硎 (

) )
地履(


矞矞皇皇( 鹰隼试翼(
潜龙腾渊 (
长春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课文讲解
长春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课文讲解 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 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
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
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
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长春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课文讲解
1.梁启超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己上书变法又
失败了,流亡国外,有家难回呀!所以他把希望寄托 于谁身上了? 故今日之责任……雄与地球。 这一小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长春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课文讲解
合作探究
2.面对我大好河山遭践踏,我生灵遭涂炭,他

长春版语文(2019)六年级下册-14.少年中国说(相关资料)-作者资料

长春版语文(2019)六年级下册-14.少年中国说(相关资料)-作者资料

14.少年中国说中文名称:梁启超又名:号任公字卓如饮冰室主人所属年代:清代民族:汉族生卒年:1873—1929相关事件:公车上书国会请愿运动戊戌变法戊戌政变相关人物:光绪康有为生平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

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

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

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少年中国说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

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目录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原文少年中国说译文注释赏析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原文少年中国说译文注释赏析展开梁启超编辑本段写作背景清朝末年,清王朝实在撑不住,搞成了清政府,但是,官场依旧糜烂不堪,大义泯灭,龟鬼横行,究其根源,是氏族传承纲常之祸也,贵贱氏族俱立家谱,其谱编制长达70代以上,国以孔为贵。

粗知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嬴秦以来,改朝换代更天换地者十数次,这些氏族为何能在十数次天崩地溃中屹立不倒?人自然明白,无他,出卖旧天子,充当新奴才尔,通敌才是贵族之大道,是故,国因贵孔而空,民以卖国而荣,民之所以卖国,是为其族可以老大也,国之所以靡空,是因其崇老大而失道也,进而,要从根本上拯救糜烂的清朝,梁启超就写了本篇《少年中国说》,为的是克服氏族传承5000年的谎言,断了崇洋媚外的根源,了结卖国而偷生的情愫。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清朝光绪年间广东新会人。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学者,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鼓吹改良主义,坚持立宪保皇立场;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提倡“新文体”。

辛亥革命后,曾拥袁反袁,与段祺瑞合作。

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晚年讲学于清华大学。

著有《饮冰室合集》。

广东新会人。

此文为作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初期写的。

编辑本段原文编辑本段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课文讲解

少年中国说课文讲解

少年中国说课文讲解【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少年中国说》课文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3.详解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观点4.总结《少年中国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正文《少年中国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梁启超。

这篇文章写于 1900 年,正值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众觉醒、民族振兴的呼声日益高涨之时。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先生借“少年”之喻,抒发了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了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

文章的主题是倡导民族觉醒,强调少年中国的重要性和责任。

作者将“少年”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寓意着少年的成长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

文章结构严谨,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尾。

在引言部分,梁启超先生通过描绘东方巨龙觉醒的景象,暗示着中华民族即将崛起,激起了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作者运用大量具体的事例和数据,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论述了少年中国的重要性。

他指出,中国未来的命运取决于少年一代的素质和力量,呼吁广大少年勇敢地担负起振兴民族的使命。

结尾部分,梁启超先生以激昂的笔触总结全文,表达了对少年中国的美好愿景和信心。

《少年中国说》的重要内容和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明确提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强调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其次,文章倡导民族觉醒,呼吁广大少年勇敢地担负起振兴民族的使命。

最后,作者指出,教育是提高少年素质的关键,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少年。

《少年中国说》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发了广大少年的爱国热情,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少年中国说资料

少年中国说资料

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

清朝末年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

1840年6月,英军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最终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而告终。

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1856年,英国和法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军炮轰广州,正式发起战争。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英法联军在占领广州后,一路北上。

1858年,英法联军打到天津城下,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连忙派人议和。

议和时,发生剧烈争议,英国的无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绝,清政府将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当做人质。

英法联军得知清政府扣押,并虐待人质后,立即进军北京。

1860年8月,英法两国以解救人质为借口,攻入北京,当清政府归还人质后,39人只活下18人,其余人扣押期间全部被杀,包括7名泰晤士报记者,其中数名人质惨遭肢解和碎尸。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

从第二天开始,为了报复,英法联军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1894年7月,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1895年4月17日,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少年中国说中文名称:梁启超又名:号任公字卓如饮冰室主人所属年代:清代民族:汉族生卒年:1873—1929相关事件:公车上书国会请愿运动戊戌变法戊戌政变相关人物:光绪康有为生平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

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

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

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

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

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

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著作。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出处:《中国教育史》(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出身于“且耕且读”之家,祖父为秀才,父亲以布衣教授于乡里。

梁启超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典籍,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18岁(1890年)入京会试,落第回乡,途经上海,购《瀛环志略》,知有五大洲各国,始接触西学,这年秋天,经学海堂同学陈千秋介绍,拜康有为为师。

1891年至1894年在“万木草堂”学习,并一度担任学长,承担部分教学工作。

在此期间,协助康有为编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深受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1895年春入京参加会试,代表广东190名举人上书清廷,陈述对时局的意见,并随同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秋后,与康有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旋改《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

从此,“康梁”就成为一面夺目的维新旗帜。

1896年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重要政论文章。

1897年秋,赴长沙担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制定《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在课内课外讲维新变法,倡导民权学说。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力助康有为倡行新法新政,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

帮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以六品衔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继又远游美澳印度。

他先后在日本创办东京高等大同学校(1898年10月)、《清议报》(1898年)、《新民丛报》(1902年2月),撰写了一系列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文章,堪称一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大师,但同时也礼赞改良。

1905年后,资产阶级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激烈论争,梁启超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首席理论辩手。

辛亥革命后回国,20年代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东南大学讲学,并任清华研究院导师。

1929年病逝于北京。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有《饮冰室合集》传世。

教育代表作有《变法通议》、《湖南时务学堂学约》、《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等。

(二)论教育作用和宗旨梁启超认为国势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为转移,梁启超思想的突出之点是在维新变法期间,即明确地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来,为“兴民权”而“开民智”。

他认为权生于智,“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

今之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

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划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

正是由这一点出发,他提出教育应当确定宗旨,并在1902年发表了《论教育当定宗旨》,对这一问题进行集中阐述。

他指出:“夫培养汉奸之才,亦何尝非人才;开奴隶之智,亦何尝非民智。

”教育是一项“收效纯在于将来”的长远事业,也是国家用以“制造国民”的宏大事业,“决非可以东涂西抹,今日学一种语言,明日设一门学科,苟且敷衍,乱杂无章而遂可以收其功也。

”然而中国国民教育究竟应确立何样的宗旨?梁启超认为:它应建立在对民族文化的优点和缺点有所分析抉择,并广泛汲取世界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即“品行智识体力”三种基本要素;务使受教育者能“备有资格,享有人权”,具有自动、自主、自治、自立的品质,融民族性、现代性、开放性于一体(“为本国之民”、“为现今之民”、“为世界之民”)。

在同时期写成的《新民说》中,他称这种理想的国民为“新民”。

“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

显然,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

他所列举的“新民”品质明显侧重德育方面,这也是他以往思想的继续。

早在1897年,他就提出“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的主张,1899年他又提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问题,认为“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

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

”反映梁启超希望沿着“政学”、精神文明、品德这条路线,尽快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维新人才,普遍转变人民的思想观念,推动政治改革的迫切愿望。

梁启超在清廷声称实行“新政”之初,即抛出教育宗旨和“新民”一说,显然有引导新政教育发展的用心。

(三)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主张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不仅著文对教育改革发表评论,还以维新先锋的身份呈奏教育改革建议、草拟教育改革新章。

其内容虽不外变科举、兴学校、译西书、重女学等维新时论,但有不少他人所未发、梁氏所独到的论述。

1.变科举、兴学校甲午战争后不久,梁启超即提出了变科举、兴学校的系统主张,指出:“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

”并设计了上策、中策和下策三种方案以供采择,其中上策是将科举合并于学校,具体做法是“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才,教而后用之。

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选其尤异者出洋学习,比庶吉士。

……庶吉士出洋三年,学成而归者,授职比编检。

”这实际上是一套废,科举兴学校的方案,除保留科举的各级科名外,科举实体已不复存在。

但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科举不可能骤停,因此,他在百日维新前集中批判了八股和楷法取士的危害,指出由此所选取之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于“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

更为可悲的是,千千万万接受八股教育、不知专门之学的生童,散为人师,谬种流传,导致农不知植物,工不知制造,商不知万国物产,兵不知测绘算数,妇女无以助其夫;少数八股楷法的佼佼者,“不通古今中外之故,政治专门之业”,被尊为王公之师,何从开入学识?因此他奏请立即“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更为痛切地指出:“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蔽皆由此。

”更关键的是不变科举,难以形成激励人才进入新学堂的机制,导致“士大夫之家聪颖子弟皆以入学为耻,……如是则有学堂如无学堂。

”2.师范学校,群学之基1896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文章对新、旧学堂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最基本常识,让他们做学校的教习,“是欲开民智而适以愚之,欲使民强而适以弱之也”。

而新式学堂中聘请的外国教习,又存在诸种弊端,如言语不通,转译费时,效率低下;聘金昂贵;学问粗陋,滥竽充数。

他认为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上述两类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夫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至于师范学堂的具体设置方法和课程安排,他主张参照日本并结合中国的国情。

应在办理大学堂之前,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同时设立小学和师范学堂,师范学堂的学生同时兼任小学堂的教习,以后逐步提高师范生的程度,以至于可以担任中学堂和大学堂的教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