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标准版)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概述】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hemorrhage)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及胰管的出血,也包括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出血。
大量出血是指在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或达血容量20%的出血,据我国统计资料表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的三大病因依次是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和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以呕血和(或)黑便为主要症状,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大量出血死亡率约为10%,60岁以上患者出血死亡率高于中青年,约为30%~50%。
【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1)呕血和黑便:呕血多呈棕褐色、咖啡渣样。
但如出血量大,则为鲜红或兼有血块。
上消化道出血后均有黑便,如出血量很大,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亦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程度轻重与出血量及速度有关。
少量出血可因机体自我代偿而不出现临床症状。
中等量以上的出血常表现为头昏、心悸、冷汗、口渴;体检可发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
大量出血可出现黑朦、晕厥,甚至休克。
(3)发热:出血后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一周。
少数大量出血的患者可出现难以控制的高热,提示病情严重。
原因不明,可能与失血后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有关。
(4)氮质血症:分为肠源性、肾前性和肾性;24~48小时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4.3mmol/L(40mg/dl),3~4天降至正常。
若同时检测血肌酐水平正常,出血后血尿素氮浓度持续升高或一度下降后又升高,常提示活动性出血或止血后再出血。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在出血早期可因血管和脾脏代偿性收缩和血液浓缩而使红细胞血红蛋白基本正常甚至升高,一般在急性出血后3~4小时后开始下降,此时也应注意治疗过程中快速大量输液造成的血液稀释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以正确评估出血程度。
血小板、白细胞可因出血后的应激反应而在短期内迅速2)呕吐物隐血试验和粪便隐血反应强阳性。
消化道出血的诊疗原则
消化道出血的诊疗原则
消化道出血的诊疗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确定出血部位和原因: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如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血液检查、超声检查等来确定出血的部位和原因。
2. 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维持循环稳定、纠正低血容量状态、保持水电解负衡、纠正失血性休克等,以维持体内血流灌注。
3. 止血治疗: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采用内镜疗法(如内镜止血、内镜下黏膜切除)、血管介入治疗(如经血管介入栓塞术)、手术治疗等方法,以尽早止血。
4. 对症治疗:根据具体病情,可采用胃肠道保护药物、抗酸药物、抗生素、止血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以减少胃肠道损伤和控制病情发展。
5. 预防再次出血:根据出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药物治疗(如抗凝药物使用注意事项)、改善生活方式等,以预防再次出血的发生。
总之,对于消化道出血的诊疗原则是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出血部位和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止血治疗、对症治疗和预防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病情复发率。
消化道大出血诊疗规范
消化道大出血诊疗规范【临床表现】1.呕吐、黑便、便血:上消化道大出血多表现为黑便,黑便呈柏油样,伴或不伴呕吐,呕血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如出血量大,则为鲜红或兼有血块。
下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便血,呈暗红甚至鲜红色。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失血较快者科表现为头昏、乏力、心悸、出汗、恶心、口渴、黑蒙或晕厥等。
病人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施压后褪色经久不见恢复。
静脉充盈甚差,体表静脉塌陷,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重者反应迟钝、意识模糊。
3.发热:多数病人在休克被控制后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
发热机制尚不清楚。
【诊断要点】根据患者具有呕血或黑便或便血的症状均应考虑有消化道出血。
【急诊治疗】1.一般急救措施: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吸氧。
2.积极补充血容量:立即配血,尽快用大号针进行静脉输液,或经中心静脉插管输液、测量中心静脉压。
输液开始宜快,用生理盐水、林格液、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替品。
尽早输入足量全血,以恢复血容量与有效循环。
最好保持血红蛋白不低于90~100g/L。
3.局部药物:可用8mg去甲肾上腺素盐水、5%孟氏液、凝血酶口服或胃管注入。
4.止血药物:可应用酚磺乙胺(止血定)、巴曲酶(立止血)、维生素K1等。
5.降低门静脉压药物:血管加压素、生长抑素(善宁或思他宁),主要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
6.抑酸药物:可选用奥美拉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7.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8.内镜直视下止血:可经内镜对出血灶喷洒止血药,注射硬化剂治疗曲张的静脉,或经内镜做高频电凝、钛夹止血,用激光、微波止血。
9.放射介入治疗:适应于消化道动脉性大出血,治疗方法为经导管动脉超选择栓塞术和经导管灌注血管收缩剂。
10.急诊手术治疗适用于:(1)内镜不能控制的动脉出血。
(2)24小时内输血超过1600ml,经其他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出血;(3)患者年龄超过50岁,有动脉硬化的动脉出血者;(4)恶性肿瘤大出血者。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病因:(1)溃疡病出血;(2)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3)应激性溃疡出血;(4)肿瘤出血;(5)胆道出血。
(6)其它少见原因,如Mallory-weiss综合征、食管裂孔疝、动脉瘤穿破入上消化道、血管瘤等。
2.病史:(1)仔细询问呕血和黑便发生的时间、次数和血量,是以呕血为主或以黑便为主;过去有无类似呕血和黑便史。
(2)近期有无消化不良、上腹不适、乏力及体重减轻史。
(3)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急、慢性胃炎的症状或病史。
(4)有无长期饮酒史;有无肝炎、血吸虫病和肝、脾肿大史。
(5)有无上腹疼痛、发热、黄疸史以及和出血的时间关系。
(6)过去或这次发病后作过哪些检查和治疗,检查的结果及治疗效果如何。
(7)有无手术史及术后诊断。
【体格检查】1.注意病人有无面色和口唇苍白,有无皮肤和巩膜黄染,有无皮下出血点,有无蜘蛛痣和肝掌。
2.测量血压、脉博、呼吸,发热者量体温。
3.有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及腹水,上腹部有无压痛和包块。
4.疑为恶性肿瘤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应检查左锁骨上淋巴结和肛门指检,了解有无癌肿远处转移。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查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型、血白蛋白及白球蛋白比例、肝肾功能及血氨测定等。
2.X线检查:胸部透视或拍片,食管、胃钡餐检查。
必要时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3.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可迅速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
4.三腔管检查,将胃、食管气囊充气压迫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吸尽胃内存血,无再出血者,可考虑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可得到确诊,对上消化道出血应作出以下分析:1.判断出血部位。
2.估计出血量。
3.分析出血原因。
【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1)一般处理:1)输液、输血、纠正休克。
使血压维持在12kPa,脉率每分钟100次以下;2)休克的病人应放置保留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必要时测中心静脉压;3)应用止血药物;4)平卧休息,可给镇静剂,但注意门脉高压患者禁用吗啡及巴比妥类药物,以免诱发肝昏迷。
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诊治规范
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诊治规范从食管到直肠称为人体的消化道。
以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交点为界,上面为上消化道,下面为下消化道。
因此,上消化道应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胰腺、胆道的出血,统称为上消化道出血。
其中溃疡病约占半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占25%,近年来急性出血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伴发出血的病例也有所增长,有5%左右病例的出血病灶未能确定,即使剖腹探查也未能找到出血原因。
其临床表现以呕血和黑便为主,常伴有血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是常见的急症。
一、病因1.炎症与溃疡性因素(1)食管炎、食管糜烂或溃疡(包括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
(2)急、慢性胃炎,尤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胃黏膜病变或称应激性溃疡,其中如系重度烧伤后引起的应激性溃疡常称为Curling溃疡;出血性脑血管病变及脑肿瘤所致的溃疡称之为Curling溃疡)。
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左右。
(3)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是引起出血的最常见病因。
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病,占上消化道出血的70%~80%。
(4)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后(毕罗I或Ⅱ式手术)所致的吻合口炎或溃疡,残胃炎或残胃溃疡也是较多见的出血病因。
(5)强酸、强碱及酚类等化学物质引起的食管、胃与十二指肠的烧伤,必然会导致黏膜的糜烂与溃疡形成,最终发生出血。
(6)急性坏死出血性胰腺炎,当发生坏死出血后,血液可经主胰管进入十二指肠,也可因并发出血性十二指肠炎所致。
(7)其他炎症性病变尚有胃及十二指肠结核、克罗恩病(Crohn病)、胃血吸虫病及胃嗜酸性肉芽肿等。
2.机械性因素(1)食管裂孔疝:当食管下端炎性水肿明显或已发生糜烂、溃疡时常可引起较大量出血。
此外,如疝入胸腔的部分胃发生嵌顿或梗阻时,则可引起大出血。
(2)食管下端黏膜裂伤:也称Mallory-Weiss综合征。
出血多因食管-胃连接部的黏膜发生撕裂所致。
占上消化道出血的5%左右。
(3)器械或异物损伤食管:如误吞鱼刺而刺破食管黏膜或吞入缝针刺破食管等。
【实用】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
【实用】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消化道出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
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月中瘤等。
非留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
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临床表现】1.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可分为三类:①慢性隐性出血:肉眼不能观察到便血,仅粪便潜血阳性;②慢性显性出血:肉眼能观察到呕血,解柏油样便,临床上无循环障碍;③急性大出血:有呕血,鲜红或暗红色,便血伴循环障碍和重度贫血,可伴低血压或休克症状,需紧急处理。
2.出血量的估计:出血量达60-100ml时,可出现柏油样黑便,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机体可以代偿,无临床症状。
出血量超过500ml,可出现症状,中等量失血〔占全身血容量15%左右)约700ml时,可引起头晕、无力、站立性晕厥、口渴、四肢冷、血压偏低、贫血。
大量出血(达全身血容量的3%一5%)约1500-2500ml,即可产生休克,患者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速弱、呼吸困难,如不积极救治可导致死亡。
【诊断要点】1.确定上消化道出血前,必须排除口腔、牙酿、鼻咽部等部位出血,注意局部检查,有无出血痕迹和损伤;排除咯血,大量咯血时,可吞咽入消化道,引起呕血或黑便。
上腹痛加上呕血或解柏油样便的病史,有助于消化性溃瘍的诊断。
近期服用非街体类抗炎药或饮酒,揭示出血性胃炎的可能性,先有剧烈呕吐后再呕血,要考虑贲门粘膜撕裂症。
下腹疼痛,排便习惯改变伴血便,提示结肠癌的可能。
老年吸烟者突然发生急性腹痛并出血,提示结肠缺血性肠炎。
体格检查可对诊断提供帮助。
慢性病容、蜘蛛痣、脾大,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规范标准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诊疗规范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及胰管、胆道的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多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
诊断标准1.出血的直接证据:呕吐咖啡样物或鲜血,解柏油样大便。
2.出血量不足的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出冷汗、心悸、气促、昏厥等。
3.实验室检查:呕吐物或大便隐血试验强阳性;血象检查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
4.胃镜:可直接看到出血,多数能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
入院标准上消化道出血均需住院治疗。
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大便潜血。
1-2日内完成。
2.心电图,肝功能,血浆蛋白,电解质,肾功能,肝胆胰及腹部B超。
7日内完成。
3.必要时可选择上消化道钡餐,99Tc放射性核素显影,选择性动脉造影。
治疗治疗原则:尽早补充血容量,防治继续出血和再出血,病因治疗。
1.一般治疗:①一般出血量不大者不需禁食,可进食冷流质;出血量大于1000ml者禁食,必要时留置胃管。
②卧床休息,保持病人安静,加强护理,观察呕血、黑便、肠鸣音、呼吸、血压、脉搏、神志的情况,迅速补充血容量。
2.止血措施:①制酸剂:法莫替丁每次20mg溶于0.9%氯化钠或25%-50%葡萄糖20ml中,缓慢静脉注射,2/天。
奥美拉唑每次40mg,缓慢静脉注射,1-2/天。
②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100ml水中分次口服或怍胃管滴入。
③血凝酶:首次静脉与肌肉注射各1kU,继而每日肌肉注射1kU。
④凝血酶:800-2000IU用温开水溶解内服或局部灌注。
本品严禁注射。
⑤奥曲肽注射液:0.1mg,皮下或肌肉注射,3/天。
⑥可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
⑦如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者,可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注射硬化剂、放射性介入治疗、经肝穿刺食管静脉栓塞术、经皮经股动脉脾动脉栓塞术。
住院天数14-21天。
疗效标准1.治愈:①无呕血或黑便,一般状况恢复正常。
②大便隐血试验阴性,胃镜检查正常。
2.好转:无呕血或黑便,一般状况改善,胃镜检查病变部位恢复正常。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常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虽然近年诊断及治疗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在高龄、有严重伴随病患者中病死率仍相当高,临床应予高度重视。
【病因】上消化道疾病、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引起的出血亦不少见。
血管异常引起的出血虽少见,但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值得注意。
【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一般取决于病变性质、部位和出血量与速度。
一、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后,均有黑粪。
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
若出血量较少、速度慢亦可无呕血。
反之,幽门以下出血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可因血反流入胃腔引起恶心、呕吐而表现为呕血。
呕血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这是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
如出血量大,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则为鲜红或有血块。
黑粪呈柏油样,粘稠而发亮,系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
当出血量大,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可呈暗红甚至鲜红色,酷似下消化道出血。
呕吐物及黑粪隐血试验呈强阳性。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急性大量失血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
一般表现为头昏、心慌、乏力,突然起立发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
严重者呈休克状态,表现为烦燥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等,血压下降、脉压差变窄、心率加快。
休克未改善时尿量减少。
三、贫血和血象变化慢性出血可表现为贫血。
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后贫血,但在出血的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可无明显变化。
在出血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一般须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出血后24~72小时红细胞稀释到最大限度。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pdf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pdf医院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有无慢性上腹痛、肝炎、血吸虫病、慢性酒精中毒、胆道炎病史。
2.有无使用损害胃粘膜(阿斯匹林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史。
3.呕血或黑便次数、颜色、稀薄程度及伴随症状。
4.有无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及全身系统检查。
2.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B超检查及内窥镜检查等。
【诊断】1.过去xx:如有慢性上腹痛史,提示溃疡病、胃炎、胃癌及胃粘膜脱垂等;有肝炎、黄疸、血吸虫病或慢性酒精中毒史,应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强破裂出血;有胆系疾病史,应怀疑胆道出血;有剧烈呕吐者,应想到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长期大量使用损伤胃粘膜药物史,则有助于药物所致出血的诊断。
2.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
一般出血量>50~70毫升即可出现柏油样便,胃内储血量>250~300毫升即可出现呕血。
(1)呕血与假性呕血的鉴别:口、鼻、咽喉部出血及咯血后咽下再呕,出称假性呕血,其特点是多为陈旧性碎血快,且有咽血史。
(2)呕血与黑便的特点: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多为大量呕血或呈喷涌状呕血;胃疾病出血时,呕吐暗红色或咖啡色样物;胃粘膜脱垂、胃癌、胆道出血多为黑便。
(3)出血后表现:出血后上腹痛缓解者多系溃疡病,不缓解者多见于胃炎;右上腹绞痛后呕血与黑便应考虑胆道出血;出血后腹水增多、昏迷者,提示肝硬化。
3.体检:(1)出血伴黄疸、蜘蛛痣、脾大、腹水者,应考虑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出血伴消瘦、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多系胃癌并出血。
(3)出血伴黄疸、胆囊肿大,提示胆道出血或壶腹周围癌并出血。
(4)皮肤、口腔粘膜毛细血管扩张,应想到遗传性毛细管扩张症。
(5)伴全身其他部位出血,应考虑全身疾病所致。
4.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大便潜血试验:可确定是否为消化道出血及动态观察治疗效果。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规范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规范一、前言为了规范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和病死率,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本诊疗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诊疗依据。
二、诊断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发生时间、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等。
2. 体格检查全面查体,注意腹部体征,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部包块等。
3.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观察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变化。
(2) 尿常规:观察尿蛋白、尿糖、尿酮体等指标变化。
(3) 大便常规:观察大便颜色、性状、隐血等指标变化。
(4)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检查。
4. 影像学检查(1) 腹部超声:观察肝脏、胆囊、胰腺、肾脏等器官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
(2) 胃镜、肠镜:观察消化道黏膜形态、颜色、病变范围等。
(3) X线钡餐:观察消化道解剖结构、功能状态等。
(4) CT、MRI:观察腹部器官形态、结构及功能状态。
5. 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参照相关疾病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三、治疗1. 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如抗感染、抗炎、止血、护肝、降脂等。
2.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者,应及时行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胃肠道肿瘤切除术等。
3. 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1)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病情及营养需求,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
(2) 对症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抗休克、抗感染等。
4. 并发症处理针对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如出血、穿孔、梗阻等。
四、随访与康复1.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如饮食、休息、用药等。
2. 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随访计划,及时了解患者康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 康复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康复治疗,如康复运动、心理疏导等。
五、结语本诊疗规范旨在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
消化道出血诊疗常规
消化道出血诊疗常规【概述】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综合征,习惯上将Treitz韧带以上消化道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以下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85~90%。
根据失血量和速度临床上分为慢性隐性出血、慢性显性出血、急性出血。
ICU收治的主要为急性出血病人,呕血或便血同时伴有循环障碍症状,一般在数小时内出血量可超过1000ml以上,病死率在10%左右。
【诊断】一、病史通过病史初步判断出血来自何处,明确病因诊断,如食管、胃、肝、胆疾病、消化道肿瘤、先天畸形和全身性疾病,但首先应排除上、下呼吸道出血。
二、症状和体症1、上消化道出血:一般量的出血以黑便为主,量特大时,病人也可排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粪便。
短期内量较大可伴有呕血,一般呈咖啡色或暗红色,量特大也可呈鲜红色。
2、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为鲜红色和暗红色,但也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
3、休克:说明出血量较大,达到全身血容量的30~35%,出现低血容量。
4、发热:多在38.5度以下。
5、原发病表现。
三、出血量估计粪隐血试验阳性,出血量大于5ml;黑便:出血量大于50ml;短时间出血量大于250ml,可引起呕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出血≤400ml,无临床症状;大于500ml,可有临床症状;大于700ml,可有休克早期症状;>1500ml,可出现休克症状(上述方法仅供参考,应密切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四、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有下列迹象者应视为有继续出血和再出血:1、反复呕血、便血、黑便次数增加或呕血、黑便、便血停止后再次出现;2、胃管内持续或再次有鲜血或咖啡样物流出;3、肠鸣音活跃或亢进;4、充分补充血容量后,外周循环未见改善或改善后又恶化;5、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容(Hct)继续下降;6、在肾功能正常和血容量正常的情况下,血BUN继续或再次增高。
五、辅助检查粪便、血常规、血生化、鼻胃管抽取胃液、消化道钡餐、急诊内镜(一般主张出血后尽早检查,可检出90%的出血灶)。
中医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及胆道等部位的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以及由大量出血而引起的贫血、休克等一系列全身症状。
本病可因肝硬变、食管癌、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胰腺癌、尿毒症、血液病等多种疾病引起。
属于中医学中“呕血”、“吐血”、“便血”范畴。
病因有饮酒过度、嗜食辛辣、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
病机多为湿热壅胃,肝火犯胃、热迫血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内停所致。
血出之后,气随血脱,可致气血大亏,甚可出现血竭气脱阳亡之危证。
【诊断】1.呕吐物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2.初起常有恶心,胃院不适或疼痛。
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3.皖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4.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
5.胃镜检查及胃肠X线钢餐造影,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和性质。
出血后48小时内行紧急内镜检查,对出血原因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不主张在出血急性期内行X线饮餐检查。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明确出血部位也有帮助。
6.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对胆、胰、肝、脾等的B超或CT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治疗以止血为首要。
其病理环节有热与虚的不同。
凡因热所致者,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因虚引起者,当以益气摄血为主,酌加滋阴或温涩之品。
凡出血者,多有留瘀,故可适当加入活血止血之品。
1.胃热壅盛证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皖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大便干结或解黑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举例: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生大黄(后下)15g,黄连6g,黄苓10g,大蓟15g,小蓟10g,侧柏叶10g,茜草根10g,白茅根10g,棕枢!炭10g,牡丹皮10g,炒桅子10g。
加减: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赭石10g,竹茹10g,旋覆花IOgo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10g,石斛10g,天花粉15g。
消化道出血的SOP
上消化道出血
呕血黑便为主要症状,一线医师必须做如下处理:
1、卧位休息,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
2、建立静脉通道,保证充足血容量;
3、止血治疗。
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大出血:
1)抑酸:质子泵抑制剂;
2)急诊胃镜:内镜下如见有活动性出血或暴露血管的溃疡应进行内镜止血。
方法包括注射疗法、上止血夹;
3)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请外科或介入科会诊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1)药物止血:生长抑素或奥曲肽;垂体加压素;质子泵抑制剂;
2)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硬化剂注射治疗
3)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4)内科无效,外科手术
4、心电监护
5、配血输血
6、通知上级医师
下消化道出血
血便或暗红色大便为主要症状,一线医师必须做如下处理:
1、卧位休息
2、建立静脉通道,保证充足血容量
3、止血治疗:
1)血管活性药物:生长抑素(思他宁)或奥曲肽(善宁);2)止血药物
3)内镜下止血:急诊结肠镜
4)介入治疗:动脉栓塞
5)内科保守无效,紧急手术治疗
4、心电监护
5、配血、输血
6、请示上级医师。
消化系统急诊科诊疗救治规范
消化系统急诊科诊疗救治规范1.上消化道出血。
【紧急医疗救治原则】(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观察机体灌注情况;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与每小时尿量;保持静脉通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
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
多数病人在出血后常有发热,一般无需使用抗生素。
(2)补充血容量。
(3)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止血处理。
①胃内降温。
②口服止血剂。
③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
④内镜直视下止血。
⑤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非外科手术治疗。
1)气囊压迫。
2)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治疗。
(4)手术处理。
2.急性重症胰腺炎。
【紧急医疗救治原则】(1)液体复苏。
(2)解痉镇痛。
(3)生长抑素。
(4)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
(5)腹腔灌洗(6)机械通气和氧疗。
(7)中药治疗。
(8)CT 引导下经皮导管引流术。
(9)营养支持。
(10)胰腺假性囊肿的处理。
(11)手术治疗。
3.急腹症。
【紧急医疗救治原则】(1)一般治疗。
①对急性腹痛暂难诊断,需继续观察时,可首先行全身支持和对症止痛等治疗。
伴有休克者需及时予以纠正,并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尿量、意识状态等一般情况。
②伴感染者积极配合抗感染治疗。
伴有大量失血者应及时输血,以防止失血性休克。
③经观察和治疗,腹痛逐渐缓解,且平稳 3 天以上,患者一般情况好,炎症已局限,或患者一般状态差,不能耐受手术探查和手术治疗者大多采用非手术疗法。
(2)手术治疗。
(完整版)上消化道出血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丙级)中西医概述西医:消化道是指从口腔开始至肛门的一个管道系统,是一个连续的中空性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开口此管道的腺体,如胰腺、胆道系统等。
在解剖上,人们以Treitz韧带为界,将其以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一段称为上消化道。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将Treitz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及上段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率统划归于上消化道出血。
本单病种不包括肝硬化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中医: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为血证,便血、吐血、呕血。
若血随呕吐而出,血色紫黯,或夹有食物残渣,称吐血、呕血。
因上消化道血量小或幽门以下部位出血常只引起黑便,故称为便血。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原则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可根据病人情况,明确诊断,选择各种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止血措施,对于轻、中度出血者,一般经过临床治疗后,多数能使出血停止,病情恢复,然后再针对出血原因,采用相应的根治措施。
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则首先在于抢救休克和控制出血,同时或随后查明出血病因,进行综合性的全面治疗。
中西医结合诊断规范中医辨证诊断规范1.脾虚不摄证主症:吐血暗淡,绵绵不断,时轻时重,体倦神疲,形色惟淬,心悸,头晕,大便色黑,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胃中积热证主症:胃脘热作痛,恶心泛呕吐血量多,色泽鲜红或紫暗,或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而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
3.肝火犯胃证主症:吐血鲜红,口苦胁痛,心烦善怒,寐少梦多,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脉弦数。
4.肝胃虚寒证主症:吐血色黯或大便色黑,缠绵难愈,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白光白,纳呆,常感腹中冷痛,眩晕,舌淡苔白腻,脉细滑或沉微。
5.气血两虚证主症:胃脘隐痛,吐血色黯量少,唇甲色淡,疲倦乏力,面色苍白,或常伴有自汗,动则气促,眩晕耳鸣,神疲,大便色黑,色淡苔少,脉沉涩。
西医诊断规范1.呕血与黑便:一般幽门以下出血或胃出血少者不引起恶心、呕吐,亦不发生呕血,只解黑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道出血
【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
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月中瘤等。
非留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
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临床表现】
1.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可分为三类:①慢性隐性出血:肉眼不能观察到便血,仅粪便潜血阳性;②慢性显性出血:肉眼能观察到呕血,解柏油样便,临床上无循环障碍;③急性大出血:有呕血,鲜红或暗红色,便血伴循环障碍和重度贫血,可伴低血压或休克症状,需紧急处理。
2.出血量的估计:出血量达60-100ml时,可出现柏油样黑便,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机体可以代偿,无临床症状。
出血量超过500ml,可出现症状,中等量失血〔占全身血容量15%左右)约700ml时,可引起头晕、无力、站立性晕厥、口渴、四肢
冷、血压偏低、贫血。
大量出血(达全身血容量的3%一 5%)约1500-2500ml,即可产生休克,患者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速弱、呼吸困难,如不积极救治可导致死亡。
【诊断要点】
1.确定上消化道出血前,必须排除口腔、牙酿、鼻咽部等部位出血,注意局部检查,有无出血痕迹和损伤;排除咯血,大量咯血时,可吞咽入消化道,引起呕血或黑便。
上腹痛加上呕血或解柏油样便的病史,有助于消化性溃瘍的诊断。
近期服用非街体类抗炎药或饮酒,揭示出血性胃炎的可能性,先有剧烈呕吐后再呕血,要考虑贲门粘膜撕裂症。
下腹疼痛,排便习惯改变伴血便,提示结肠癌的可能。
老年吸烟者突然发生急性腹痛并出血,提示结肠缺血性肠炎。
体格检查可对诊断提供帮助。
慢性病容、蜘蛛痣、脾大,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提示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1)粪便潜血试验简易有效,在无症状的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中很有价值。
(2)入院时应作血常规、血型、肝功、凝血四项检查,必要时备血。
(3)电子胃镜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既安全又可靠,能及时发现急性浅表性病变。
只要患者情况允许,检查时机越早越
好,2411内检查诊断率高于24以后内镜检查者,及早明确诊断亦有利于治疗,有休克者须在纠正休克后进行。
为明确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内镜检查要从食管上段至十二指肠降部都全面细致观察,积血的部位和颜色有助于出血部位的判断。
活动性出血指病灶有新鲜渗血或滴血,近期出血时可见病灶的基底呈棕褐色,附着血块或血痂,粘膜上有出血斑点,或见到裸露血管。
此外,出血性溃疡往往无苔,与贫血时苍白的胃豁膜相比无明显差异,观察时要注意粘膜的完整性和寻找出血灶。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出血量大而消化道内镜检查阴性者有帮助。
在出血速度超过200ml/h或0.5ml/min以上时,可见血管造影剂有外渗,即可作为术前定位诊断,并可灌注垂体后叶素或经导管栓塞出血血管,以治疗出血。
其他:小肠出血如肿瘤、炎症等病变,可用胶囊内镜;止血后做小肠钡灌或小肠镜检查确定病变的性质。
【治疗】
1.一般护理:去枕平卧或低枕平卧,大出血时可吸氧,呕血量大时注意避免血块阻塞呼吸道。
2.补充血容量,纠正出血性休克,可用平衡盐液、血浆代用品和全血,避免单纯依靠应用升压药来维持血压。
输血指征:①血红蛋白〈70g/L :②收缩压低于90mmHg;③脉搏100次/min 以上。
对老年患者要适当放宽,有高血压者要根据基础血压灵活
掌握,并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心率、末梢循环的情况及尿量等,直到休克得到纠正。
3.饮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应禁食2-3d,消化性溃疡病患者呕血停止后,宜进食偏凉流汁,并逐渐改为半流质或软食。
4,非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1)下鼻胃管,口服或鼻饲凝血酶粉、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
(2)静脉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法莫替丁20mg 每日2次,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40mg每日2次,必要时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80mg静脉滴注后以8mg/h持续泵入,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有利于血小板的聚集及出血部位凝血块的形成。
(3)内镜下局部止血法,局部喷洒止血药物、药物注射疗法、高频电凝止血、激光光凝止血、微波止血法及止血夹等。
(4)保守治疗无效急诊手术。
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1)降低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药物降低门脉压的机制不外乎减少门静脉血流和(或)降低门静脉循环阻力。
血管加压素:目前国内常用的为垂体后叶素,能降低食管曲张静脉血流及压力,但再发出血率高,并有严重的心、脑血流动力学副作用,用硝酸甘油可减轻副作用。
用法:0.3-0.4U/min
速度持续静滴,止血后以0. 1-0.2U/min 维持3-6d。
生长抑素及类似物:生长抑素250ug静脉注射后,250ug/h,或奥曲肽100ug 静脉注射后,25ug/h维持72h。
(2)气囊压迫:双囊三腔管压迫止血是静脉曲张出血的暂时性治疗方法。
(3)内镜下介入治疗,包括硬化剂注射、套扎及组织胶注射。
(4)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S):是一种治疗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方法口在X线引导下,经颈静脉将可扩张的金属支架置于肝静脉和门静脉间。
TIPSS可降低门脉压力,但可能出现肝性脑病和支架阻塞。
(5)手术:个别施行上述措施仍不止血而肝功能符合手术条件者,可考虑断流术。
患者经内科治疗止血后亦可作择期分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