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岩石圈
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
胡经国
二、岩石圈、软流圈与板块边界
㈠、岩石圈与软流圈
1、岩石圈与软流圈概述
1926年,地质学家古登堡提出,在地下100千米、200千米深处存在较软低速层。20世纪50、60年代,证实地幔低速层的存在。在地幔低速层,高频横波强烈衰减,表明这里物质较热、较轻、较软,具有一定的塑性,这就是所谓的软流圈或软流圈的上部。软流圈以上的地球表层,称为岩石圈。
在地球内部,温度、压力随深度增大而增高。在地球上层温度增高快,在一个合适的深度,形成了塑性的软流圈。再往下,压力的增高效应超过了温度的增高效应,以下的地幔重新变得十分刚硬。
地震横波能通过地幔。软流圈也是固体。在长时间(数万年、数十万年或更长)压力作用下,软流圈物质可以发生缓慢蠕动,表现出某种流体状态。
2、岩石圈
⑴、岩石圈的范围
岩石圈包括刚性地壳和由橄榄岩组成的部分上地幔。莫霍面仅仅是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成分的界面,它位于岩石圈内。
⑵、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差异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物理性质和厚度存在差异。
①、厚度差异及其原因
大陆岩石圈厚度大,约为150~180公里左右,在古老地盾之下可厚达200公里。大洋岩石圈厚度一般为60~80公里。在大洋中脊下面,由于软流圈物质上升,因而其洋底岩石圈厚度不过数公里。大洋岩石圈的厚度通常随地壳年龄增大而增大。
岩石圈厚度与地温梯度有关。高热流地区岩石圈厚度小;低热流地区岩石圈厚度大。
在高热流的洋中脊轴部,热的软流圈物质向上涌升,形成低密度的“异常地幔”。灸热的局部熔融的异常地幔一直上升到地壳底部。洋中脊轴部岩石圈厚度不到10公里。自洋中脊向两侧,热流值逐渐降低,岩石圈厚度随之增大。大洋岩石圈平均厚度为50~60公里。最老洋底的岩石圈厚度接近100公里。
②、对流的地幔推动岩石圈底部
地幔对流发生在软流圈中。对流的地幔推动岩石圈底部而不是地壳底部。
3、软流圈
⑴、软流圈及其特性
地球内部存在着一个可塑的、缓慢流动的软流圈。软流圈是岩石圈之下的一个圈层。尽管它呈固体结晶状态,但是由于其温度已接近熔点,因而强度很低。若受到不均匀应力作用,则会发生缓慢的塑性蠕动。软流圈由于不具有抗剪能力,因而不会发生地震。
⑵、软流圈对于板块运动具有决定意义
软流圈缓慢的蠕动,可带动岩石圈板块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在板块运动中起润滑层作用。这对于板块运动具有决定意义。
㈡、板块边界
1、板块边界的概念
板块边界是指岩石圈的活动带,包括沿海沟分布的俯冲带、拉张性的大洋中脊地震带、水平剪切错断洋中脊的浅源地震带等构造部位,都是作为板块边界的强烈活动带。
2、板块边界的划分
⑴、板块边界划分依据
板块边界的划分主要根据是岩石圈中的强烈活动带。地震带、火山带等都直接指示了岩石圈强烈活动带的位置——板块边界的位置。板块构造学认为,沿海沟分布的俯冲带、拉张性的大洋中脊地震带、水平剪切错断洋中脊的浅源地震带等构造带,都是指示板块边界位置的强烈活动带。
⑵、板块边界类型
①、分离型板块边界
分离型板块边界——大洋中脊轴部,其两侧板块相背运动。
②、汇聚型板块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海沟及年轻造山带,其两侧板块相对运动。在海沟处相邻板块相互叠覆,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
③、平错型板块边界
平错型板块边界——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相对滑动。
⑶、板块边界基本类型
板块边界可分为以下3种基本类型:
①、洋中脊
洋中脊属于离散型(分离型)板块边界。由于沿洋中脊有地幔热对流物质上涌,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因而又叫做增生型板块边界。
②、深海沟俯冲带
深海沟俯冲带属于汇聚型板块边界,又叫做聚敛型或俯冲型板块边界。由于洋壳沿俯冲带向深部下插到地幔中熔融乃至消失,因而深海沟俯冲带又叫做洋壳的消减带或消亡带。
由于洋壳不断俯冲消减,大洋逐渐萎缩乃至最终完全闭合消失,因而导致两个相邻大陆直接碰撞拼贴缝合在一起,所以这种类型的板块边界也属于汇聚型板块边界,称为碰撞型板块边界或地缝合线。例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边界就属于这种类型。
③、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属于转换型板块边界。由于两侧板块剪切滑动,断裂面陡直,因而两侧板块既不增生也不消减。
三、板块构造划分
㈠、勒皮雄的划分:六大板块
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分为6大板块,即: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除了太平洋板块全是海洋以外,其余5大板块都既有部分大陆,又有部分大洋。
㈡、迪茨的划分:九大板块
后来,迪茨(Dietz.R.S)又将美洲板块分为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将印度洋板块分为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将东太平洋单独划分为一个板块,称为纳兹卡板块。
㈢、次级板块
在大板块内又可分出许多小的次级板块,如,东南亚板块、菲律宾板块、斐济板块、俾斯麦板块、所罗门板块、阿拉伯板块、希腊板块、伊朗板块、科科斯板块、加勒比板块等。
第四节板块内典型构造单元
板块内的典型构造单元有:板块内部的火山链、大陆裂谷和克拉通盆地等。
一、火山岛链和热点轨迹
㈠、热点轨迹的概念
热点轨迹是指大洋板块内的海山或火山岛链移动的轨迹。它主要发育在太平洋板块内部,以夏威夷-天皇火山岛链最为著名;其次还有土阿莫土群岛、土布艾群岛等。它们是海底火山岛或现代活火山,如夏威夷岛。
㈡、火山
世界上大多数火山位于各种类型的板块边界上。
1、洋中脊
洋中脊扩张中心涌出的火山物质,每年平均约有4立方公里,是陆上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