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整合性
有效整合课内外阅读的策略
阅读写作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183容生动的绘本中获得阅读的乐趣。
其次,根据绘本内容,组织孩子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让孩子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体会绘本情感,并在分享与交流中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
3.积极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阅读活动的开展也是幼儿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动画片、创意美术活动、情境表演等方式,为孩子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例如在《爱心树》的绘本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音频,然后让孩子根据听到的内容发挥想象,用色彩和线条将爱心树画出来,并用语言阐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在《逃家小兔》的绘本阅读中,教师为孩子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在表演中体会小兔子和兔妈妈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其语言表达。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亲子共读的活动将家长引入到孩子的早期阅读中来,让孩子在亲子互动中,不仅能够体会阅读的乐趣,也能够感受家长的关爱。
三、结束语总之,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孩子积累语言素材,还能够促进其思维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通过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活动的设计,为孩子的语言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1]王雪娇.运用分享阅读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的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4):55-56.[2]高原.浅谈早期阅读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179-180.[3]刘红梅.为幼儿语言发展插上灵动的翅膀——谈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J].淄博师专学报,2014(01):8-10.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
教育研究者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决定未来学习能力。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从改变阅读材料入手,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犹如鸟儿双翼,相辅相成。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能力除了有限的课内阅读,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
小学生学习中的信息整合和创新思维培养
小学生学习中的信息整合和创新思维培养在当今社会中,信息爆炸以及科技的迅速发展给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信息的整合和创新思维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学习中的信息整合和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一、信息整合的重要性信息整合是指通过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知识和经验,形成有价值的新知识和观点。
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整合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1 拓宽知识面通过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一个问题或者主题。
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他们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获取更多、更广泛的信息,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1.2 激发创造力信息整合使得小学生可以将不同的知识和想法相互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独立的观点和创意。
他们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培养创新思维。
1.3 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小学生需要对不同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估。
这样有助于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信息,而是能够辨别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信息整合的方法2.1 多方位收集信息小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比如图书馆、互联网、参观实地等,这样能够增加信息的来源多样性,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数量。
2.2 整理和归纳信息小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整理和归纳信息,将分散的知识点和观点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如思维导图、笔记本等,帮助自己整理信息。
2.3 交流与分享小学生可以通过和同学或老师的交流,分享自己整合的信息和观点,借助他人的反馈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信息整合能力。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和创造新知识和观点的能力,对小学生而言,培养创新思维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3.1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培养了小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再仅仅接受老师或书本上的答案,而是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整合对策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整合对策发布时间:2021-08-31T05:31:50.078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月第13期作者:白随霞[导读] 群文阅读主要面向多种类型文章的阅读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当前多样化的阅读能力培养下白随霞甘肃省天水市建设路第二小学邮编:741000摘要:群文阅读主要面向多种类型文章的阅读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当前多样化的阅读能力培养下,正确认识文章的基本组成结构、写作手法等。
写作能力属于小学语文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多方面作用,而写作与阅读本身具有相互性,通过阅读写作材料与表现手法等进行学习,同时通过写作来磨练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思路与视角。
本文在结合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内涵、重要性与意义等内容基础上,对当前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指导工作展开了不同角度研究,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成果提高当前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写作;教学一、引言从国内文化名人中不难发现,大部分散文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等,其幼时教育通过大量的书籍阅读,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并且在思维方面表现出独到的见解,如钱钟书、梁实秋、鲁迅以及季羡林等文化名人,幼年教育阶段通过丰富的阅读、写作经验积累,为其今后的个人成长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阅读写作培养工作上看,部分学校在该方面的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重视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培养,以及写作方面的教学,使得学生没有建立起较好的阅读习惯、兴趣以及写作思维等。
对此,教师一方面需要注重阅读方面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在阅读指导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写作指导方案。
二、群文阅读的内涵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工作主要在于基础性的课程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思维、习惯与方法等方面的建立与指导。
小学生在生理与心理方面还处在发育阶段,该阶段的可塑性较强,在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中,可基于小学生的成长情况应用相应的教学模式,使其能够在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模式中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语文教学中逐渐形成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整合课内外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更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本文将从策略层面出发,探讨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整合策略1. 阅读活动的整合课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挑选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讲解,并开展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如读后感分享、语文角色扮演等。
同时,课外阅读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讨论或分享。
2. 阅读材料的整合课内教师应在教材中注重选择质量高、内容充实的阅读材料,不能过分强调教科书的普及性,要涉及多种体裁、题材、风格。
而在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他们阅读各类图书、报刊等。
同时,课内教师也可以将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课堂补充,增加课堂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3. 阅读方式的整合课内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如分组阅读、集体朗读、小组合作阅读等。
而在课外阅读方面,则可以推崇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如自主阅读、口述阅读、边听边看等。
二、教学实施方案1. 注意阅读内容的分层次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各有不同,因此在整合课内外阅读材料时,需要重视内容的分层次性和难易度的阶段差异。
教师可以将阅读材料分级,让学生逐步跨越语文阅读难关,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2.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整合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选择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有趣的小说朗读、图画阅读、模拟情景阅读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语文阅读的乐趣。
3. 支持学生的文化探究小学生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情感生活。
在进行课内外阅读整合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和多元化,引导他们进行文化探究,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联系。
小学思维导图教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整合能力
小学思维导图教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整合能力思维导图是一种通过图形化方式展示思维过程和关系的工具,它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整合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针对小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学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训练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整合能力,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案例。
一、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提升学习能力。
1. 知识梳理思维导图活动目标:通过制作知识梳理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分类和归纳能力。
活动步骤:- 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如动物分类、数字的分类等。
- 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根据其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并在思维导图上进行表示。
- 让学生交流并比较各自的思维导图,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分类方式。
2. 逻辑关系思维导图活动目标:通过制作逻辑关系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在复杂的信息中发现逻辑关系,提升他们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活动步骤:- 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或故事情节,要求他们寻找其中的逻辑关系。
- 学生可以将这些逻辑关系以线条连接在一起,形成思维导图。
- 学生可以在思维导图上标注出逻辑关系的类型,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
二、整合能力训练整合能力是指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和融合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整合能力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全貌,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 知识整合思维导图活动目标:通过制作知识整合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归纳,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步骤:- 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如一个科学实验的步骤、一个故事情节的要点等。
- 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找出彼此之间的联系,并在思维导图上进行表示。
- 让学生交流并比较各自的思维导图,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整合方式。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小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小学阶段通常会设置语文课内外阅读。
语文课内外阅读之间的衔接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逻辑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如何选择课外读物、划定课内外阅读的范围、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以及家校合作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一、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应该是有趣的、生活化的、与年龄、知识水平相适应的读物。
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可以参考以下几点:1. 主题与内容:小学生阅读的主题应该贴近生活,涉及的内容应该是孩子们熟悉或感兴趣的。
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友情、亲情、成长的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这些故事会给学生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
2. 语言简单明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故事中的语言要简单易懂。
可以选择一些文字简洁、行文流畅的读物,避免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和生僻的词汇。
3. 图文结合:小学生阅读时,图文结合的读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可以选择插画丰富、页面美观的读物,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
4. 分级阅读: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年级水平,选择适合的分级读物,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进行自主阅读。
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分级阅读水平进行指导。
二、划定课内外阅读的范围在课内外阅读中,我们需要明确哪些阅读材料属于课内阅读,哪些属于课外阅读,在划定课内外阅读范围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1. 教材为主:课内阅读以教材为主,包括课文、课外绘本、教材补充阅读等。
教材中的读物,经过教师筛选和整理,与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紧密结合,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属于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
教材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2. 扩展阅读为辅:课外阅读包括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和学生自主选择的读物。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
学生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有效性的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一)背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研究人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
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语文学习、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习得的。
因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要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其中,第一学段就要求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由此可见,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从目前老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看,出现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现象,某杂志社对50个城市所作的调查结果为:赞成学生应当阅读部分优秀课外书的老师为30.9%,认为课外阅读于学生无益的占7.9%,认为课外阅读本身无碍,但学生不宜在学习阶段为此分心的老师占61.2%。
从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看,出现阅读兴趣不高的现象,“以本为本”,死啃书本,不愿涉足到课外阅读;出现阅读肓目性倾向,没有目的,单凭兴趣,内容单一;出现阅读无思想倾向,读而不思,不懂阅读方法,囫囵吞枣,高耗低效。
从教材的客观局限看,虽然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是研究人员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凭借,但其局限性也是显现的。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小学语文教学法》(1955版)就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的话。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策略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学校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可以在教室和校园的角落设置阅读角,摆放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并鼓励学生自愿参与阅读。
在课堂上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文学名著或优秀的故事书,供他们读一读。
二、教师指导阅读老师在课内阅读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课堂朗读、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三、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读书活动、书展、图书馆参观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
可以先选择一些优秀的青少年读物,如《小王子》、《百科全书》等,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然后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同时鼓励他们进行读后感的写作和分享。
四、设计阅读任务与活动为了更好地整合语文课内外阅读,可以设计一些阅读任务和活动。
在课堂上可以选取一些短篇故事或诗歌,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关故事或诗歌的绘画、朗诵或口头表达等。
这样既能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家校合作促进阅读家庭是孩子阅读的重要环境,学校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阅读。
可以在家校交流会上向家长推荐一些优秀的童书,并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多进行课外阅读,并和他们一起分享读后感。
六、制定阅读计划和奖励机制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学校可以制定一个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每天或每周都要读一定的书籍。
可以设立一个奖励机制,比如每学期设置一个阅读目标,达到目标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这样能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的阅读。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
通过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小学学科教育中的整合性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
小学学科教育中的整合性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引言:在当今社会,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得学科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学生需要具备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小学学科教育中的整合性学习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做出综合性的思考和决策。
一、整合性学习的概念与意义整合性学习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全面、综合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整合性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跨学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通过整合性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性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二、整合性学习在小学学科教育中的应用1. 语言与数学的整合语言与数学是小学学科教育中最基础的两门学科。
通过将语言与数学进行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的计算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并用语言解释计算过程和结果。
2. 科学与社会的整合科学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学科。
通过将科学与社会进行整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例如,在学习环保知识时,学生可以了解到环保行为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艺术与体育的整合艺术与体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将艺术与体育进行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学习绘画时,学生可以通过绘制体育运动场景来提高绘画技巧,同时了解体育运动的美感和价值。
三、整合性学习对综合能力的培养整合性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科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整合性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即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整合性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做出综合性的思考和决策。
四、整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1. 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的家校合作策略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在当今社会,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是获取知识、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基础。
然而,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就能完成,家庭在其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家校合作成为了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策略。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阅读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阅读能够丰富知识储备。
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小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其次,阅读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接触到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和多样的表达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再者,阅读能够培养思维能力。
在理解和思考书中内容的过程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得到锻炼。
最后,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够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心,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二、家庭在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家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营造阅读氛围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环境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家长可以在家中设立专门的阅读区域,摆放丰富的书籍,让孩子随时能够接触到书。
同时,家长自己也要养成阅读的习惯,为孩子树立榜样。
2、亲子共读亲子共读是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有效方式。
家长可以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书籍,与孩子一起阅读,分享书中的故事和感受,引导孩子思考问题。
3、培养阅读兴趣家长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的书籍,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例如,如果孩子喜欢动物,可以为他们提供有关动物的科普书籍;如果孩子喜欢冒险,可以选择冒险类的故事书。
4、鼓励自主阅读当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家长要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独立探索的乐趣。
三、学校在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概念下小学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
大概念下小学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1. 整本书阅读理念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接触到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消化这些信息。
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进行深度阅读,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分析和总结,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大概念下小学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旨在通过整本书的阅读,让孩子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整本书阅读理念的核心是:以大概念为线索,引导孩子们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知识点,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会提问、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整本书阅读还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耐心、专注、细心等,这些都是他们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素质。
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1.1 什么是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传统的片段式、节选式阅读而言的,它强调的是对一整本书的全面、系统的阅读。
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不再只是接触到孤立的文本片段,而是能够深入到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内容中,全面把握书籍的主旨、脉络和深层含义。
这种阅读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深度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整体视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到小学语文学科,整本书阅读通常围绕着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展开,旨在让学生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提升阅读能力,还能在情感、道德、审美等方面得到熏陶和启迪。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1.2 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短篇课文相比,整本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整本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一部完整的小说或故事,学生可以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体验不同的人生百态,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一、现实意义语文思辨性阅读是培养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具有以下现实意义:1.培养批判思维:思辨性阅读可以使小学生具备质疑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其审理信息、辨别真伪、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知识和世界的好奇心。
2.培养创造思维:思辨性阅读培养小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解释和应用能力,激发其创造力。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整合,小学生可以开发出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促进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创造性表达。
3.培养批判素养:思辨性阅读帮助小学生培养对不同观点和价值观的尊重与理解,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同时,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信息进行准确的分辨和判断,提高他们在信息时代中的判断力,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
4.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思辨性阅读使小学生培养了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对持续学习和知识追求的兴趣。
这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使其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二、实践路径1.教师引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问题意识的培养、知识引导的设计、启发式问题的提出等方面进行引导。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从而形成独立思维和思辨能力。
2.提供适合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文本,如寓言故事、科普读物、小说等。
这些文本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3.组织讨论和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活动和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共同进步。
通过多元的观点碰撞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交流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思维逻辑能力是指个体在认识、思维、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进行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活跃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可以利用一些情境性的故事、寓言等文本材料来启发学生思考,开展讨论。
例如,在讲解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是文中的角色,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二、提问能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问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良好的提问技巧,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提问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引导。
例如,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思考和表达,同时也可以使用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三、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是思维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一些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例如推理、分类、比较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体验逻辑思维的过程,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思维整合能力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和分类所学知识,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整理和归纳所学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画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拓展学习内容。
五、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团队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和项目,通过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阅读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与实践
阅读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与实践引言: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教育更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阅读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人生经验。
本文将探讨阅读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与实践,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育的意义1. 培养语言能力:阅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小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2. 培养思维能力: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通过阅读,小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
3. 开拓视野: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开拓他们的视野。
通过阅读,他们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故事和情感体验,增加对世界的理解和尊重。
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
4. 培养兴趣爱好:通过阅读,小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包括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漫画等。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从而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阅读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动力。
二、阅读教育的实践1. 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校可以建立丰富的图书馆,提供各类书籍和阅读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家庭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如购买适合他们年龄的书籍、报纸和杂志,鼓励他们每天阅读一定的时间。
2. 鼓励多样化的阅读:小学生的阅读应该多样化,既包括课外阅读,也包括课内阅读。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阅读材料,如小说、诗歌、科普读物等。
“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在教学中,阅读、思考、表达是最基本的环节,知识经过这三个环节转换成为素养。
“读思达”教学法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方式。
结合实际教学发现,数学学习需要对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能力进行整合,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工具。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学会将数学思维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可以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1)05-0091-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1.05.043随着近些年的教育理念不断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深入人心。
许多教育工作者根据一线教学实际,分析现今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从中寻找适合现今教育改革形势的教学方法。
目前许多学者都针对教育方面开展了研究,其中余文森“读思达”教学法认为,有着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状态。
此种教学方法主张通过阅读、思考以及表达融合进行的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读思达”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进行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思路观点,丰富自身的认知结构。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读思达”教学法的措施(一)“读思达”之阅读的应用阅读是“读思达”教学中的第一过程,泛指读问题、读情景、读图表。
小学生阅读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在阅读过程中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或无法深度阅读,对某一句话、某一情景、某一图表的表达内涵、想法无法领悟。
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引导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精准阅读,把握数学教学内容中的层次含义,对数学教学中的定义、规则及其原理融会贯通,继而才能对教学内容、教学问题的主旨有细致了解。
基于学科素养的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学科素养的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学科素养教育的提倡,基于学科素养的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优秀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更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石。
如何利用学科素养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了教师和家长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个体在特定学科领域内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整合,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基本素质。
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学科背后的概念和原理、理解学科与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的关系等。
基于学科素养的阅读能力培养,就是要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学科知识、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那么,如何实现基于学科素养的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呢?一、建立良好的阅读氛围建立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
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比如读书分享会、接力阅读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魅力。
家庭应该给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鼓励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
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应当根据他们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来选择,既要有趣味性,又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思辨性。
可以选择富有想象力的童话故事、具有启发意义的寓言故事、有趣的科普读物等,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也可以根据学科知识来选择阅读材料,比如选择与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相关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相关知识。
三、注重阅读策略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外,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策略。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增强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是学生自学的重要技能,它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促进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许多小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实际困难,这导致他们自学效率低下,甚至影响学习兴趣。
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现状分析:当前,小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词汇量不足:很多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词汇积累,导致无法理解文章中的词义,影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缺乏阅读策略: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快速有效的阅读策略,如略读、扫读、精读等,导致阅读效率不够高,无法提取关键信息。
推理能力薄弱:学生缺乏逻辑推理能力,难以从字里行间推断出作者的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等。
缺乏批判性思维:学生缺乏对文本内容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无法形成客观、理性的理解。
二、提升策略: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1. 夯实基础:扩充词汇量: 鼓励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积累词汇。
可以通过词语卡片、词语游戏、泛读词汇练习等,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汇。
培养阅读习惯: 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阅读、思考、做笔记等。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结构: 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标题、段落划分、关键词等,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从而快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培养阅读策略:教授预读技巧: 引导学生在阅读前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写作目的、可能包含的内容,为深入理解文章做好准备。
训练扫读能力: 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最合适的阅读速度,并学会跳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快速获取关键信息。
指导精读方法: 训练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精读,并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如标记关键词、做笔记、画思维导图等,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3. 提升逻辑推理能力:设计推理练习: 利用阅读理解材料设计推理练习,训练学生从文章中提取信息、进行逻辑推测,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2024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4篇)
2024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最近,我开始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对于这门学科,我产生了一些新的感悟和体会。
下面我将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阅读习惯、写作技巧以及语言表达方面,对这门学科进行总结和思考。
首先,在学习方法方面,我发现了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
首先是多听多读多写多说,这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
通过多听和多读,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熟悉常用词汇和句子结构。
而通过多写和多说,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其次是注重理解和归纳总结。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归纳总结,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
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思考和提问,尽量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其次,学习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学习态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巨大。
只有积极主动,对学习充满热情,并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因此,我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尽量克服困难,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另外,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我认识到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因此,我努力培养了自己的阅读习惯,每天都会坚持阅读一定的篇章,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同时,写作技巧也是学习语文的关键。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我学会了一些写作技巧。
首先是观察和思考。
在写作之前,我会仔细观察和思考自己要写的内容,弄清楚写作的目的和要点。
其次是结构和组织。
在写作过程中,我会注意文章的结构和组织,将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章。
最后是语言的运用。
在写作中,我会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用恰当的词语和活泼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语言表达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我学会了一些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与实践阅读理解是学生获取信息、表述文本和接受批判性思考的基础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极为关键。
在小学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关键,因为这些阶段是学生语言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和探讨能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与实践。
一、形成良好而完整的阅读基础1. 培养和训练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趣味性的阅读活动,例如故事会、阅读绘本等,引导学生主动去泛读,并体验泛读的乐趣。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为学生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并热情鼓励学生在家中多阅读,组织亲子共读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
指导泛读方法: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例如略读、精读、速读等,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
2. 夯实词汇基础:扩大词汇量:通过泛读、玩词汇游戏、解释词语之间的关联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积累词汇,并掌握词汇的语义和用法。
重视词汇的理解和应用:热情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形象的修辞词汇,并在泛读中特别注意词汇的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二、提升阅读理解技能1. 理解文本结构:识别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论点:教授学生如何识别文章的主题句、段落主题,并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
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解释最常见的写作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
2. 增强信息分离提取能力:训练学生快速分离提取关键信息:通过实际阅读练习,引导学生学会识别文章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并进行信息的提炼和整合。
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鼓励学生对所读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和验证。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文本:帮助和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提出疑问,并积极寻求答案,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参与文本的比较分析:从不同文本之间内容的异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整合性
阅读,使精神高贵而丰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阔远;阅读,让我们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发展的无限。
事实证明,一个个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名教师成功的背后,都留下了阅读的足迹。
那么,教师怎样阅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从近几年我校教师:专业阅读中。
我发现教师的阅读有这样几个关键词。
借此机会与各位同行交流。
【关键词之一】悦读
悦读是一个人对阅读的一种态度,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不断地阅读,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更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完善人的内心世界。
这种爱好阅读、养成了良好习惯的阅读、无功利性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悦读。
如果一个人的意识由阅读转变成悦读,当他捧起书木,就好似喜娴的人点燃了一支烟,嗜洒的人品尝到美酒一样亲切自然;捧起书本,就觉得这才是一种最好闲暇的生活方式,一颗浮躁的心立即回归于宁静。
一旦有一天没有触及书本,心里就会觉得空荡荡的。
所以,无论工作再忙、再累,都会挤出时间来读上一回,那怕是十几分钟。
此时,你会觉得阅读给你带来的是无限丰富、迷人的精彩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始终保持阅读的热情,不断丰寓、不断更新,保持了“水源消洁”,给学生提供了永远清澈、新鲜的知识与思想之泉。
在课改中成长起来的青年骨干教师、名师,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视阅读为不断给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不断为自己引入“源头活水”,使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队车道”,使自己的知识适应于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
因此,他们每年都有自己的读书计划,有的在计划中还规定了自己每月或每年必须精读的几本书目。
为了研读这些名著,他们总是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不知疲倦地阅读。
在他们看来,虽然,生活有时会有痛苦,但从不埋怨,只要有书陪伴,生命就会水远充满魅力,因而他们在同行中出类拔萃。
然而,反思我们当前教师的阅读,尽管上级部门和学校花费了极大的人力和财力,但收效甚微。
这是因为有些教师把读书当做领导下达的一项任务,以忙为借口,把学校的赠书、订阅的报刊杂志扔在一边蒙上了灰伞。
且这种不愿读书的现象比较普遍。
可以想像这样的阅读到底有多少效果?如何来改变目前教师的这种阅读现状?我觉得学校的领导不仅要意识到阅读对教师、学校发展的重要,而且要带头读书,这样教师读书的队伍就会逐渐发展壮大。
还要在营造书香氛围上下工夫,为教师的阅读搭建平台,如读书交流活动、读书沙龙、教育思想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教学研讨活动等。
教帅在阅读交流中找到了知已,找到了用武之地,尤其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尝到了阅读的甜头,自然会静下心来,耐住寂寞,与书为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之二】博览
说到博览,我们随口能道出开阔视野、了解各种信息、增进智慧,丰寓文化精神生活等好处,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一个个伟人、名家的博学故事来。
因此,优秀教师都有着非常的读书情结。
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学参考书”:以勤奋著称的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赵谦翔说他“所能做的只是笨鸟先飞,一个劲地飞,硬背《占文观止》,死扣《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高万祥的书房:“陈列着人类古今中外文叫的思想精华。
他踌躇满志地在自己的书橱前走过,宛如一个拥有百万精兵的将军,而他的每一个‘士兵’几乎都是人类的思想大师”。
听过魏书生老师课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他驾驭课堂似天马行空、出神人化,十分轻松活泼。
魏老师作报告,根本没有讲话稿,但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趣味横生。
他所教班的学生成绩在全国稳居鳌头。
其实,这都得益于他大量的课外阅读。
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
一个教师文学素质的高低,主要看他阅读量的多少,教师的书读多了,既能提高自己,又能及时给学生推荐和介绍,读一少儿读物还能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进行大量的课外阅渎.而且要读各方而的书。
那么,面对当前教师压力重、工作忙,可以用来看书的时间少
得可怜的情况,该怎么博学?我觉得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个读书计划。
哪方面缺失.就补哪方面的知识;哪方而急需,就先读哪方而。
然后绐自己每天定个读书时间,每年定个读书数量。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你的教育理论、文学常识、科普知识等会与日俱增。
到那时,你一定也能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一定能满足来自不同年龄、各种家庭的孩子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之三】善思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肓,知性无感性则空。
”这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完全一致,都告诉我们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而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只有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带着问题阅读,是读思结合的方式之一。
例如针对学生阅读能力差的问题,我们可以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以及相关的阅读教学理论。
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发现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且能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所以会让你读得广、读得深、读得专心。
此外,把自己在阅读中所获得的理念、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实
践中,是阅成和思考结合起来的另一种方式。
例如,我阅读了陶行知的《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后,把他的这一思想应用到学校、班级管理中。
在学生自我管理中,我发现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在不断地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自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实践不仅验证了陶行知“学生自治”的思想与方法。
而且通过实践,找到了学生自治的更佳途径与方法。
如通过自主晨会、自主班会、红领巾值日岗、纪律检查岗等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更有价值的是,丰富和完善了陶行知的“学生自治”思想。
如果教师的阅读与自己的学科教学、教育科研结合起来,就能在应用中深刻理解和体会原著的思想精髓,并能把领悟到的思想与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成为自己的教育财富。
要知道:“世上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研习的想法都是荒谬的。
”教师只有乐于阅读,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在教育这块天地埋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