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体会【可编辑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体会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体会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中国加入to,使金融对外开放的时间表由计划变为现实,中国金融业用时间换空间进入倒计时阶段。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否则生存难保:

一是充实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二是减少不良资产,提高与外资银行比肩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后者,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并成为国务院今年对国有商业银行下达的第一任务。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就好比我们银行打一场信贷管理的革命战役。201X年3月中国银监会成立后的首要急务就是在所有金融机构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并决定自201X年1月1日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结束双轨制,正式实施五级分类制度。至此,距1993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技术援助并引入贷款风险分类正好十年。五级分类工作推行近一年来,各家商业银行信贷开展的情况如何、效果怎样、还存在什么问题、有何改进对策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在此我愿意以个人的一点体会与在座的各位专家一起回顾和探讨。

一、商业银行实施贷款五级分类走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回顾起来,今天商业银行实施的贷款五级分类,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五级分类取代四级分类,是中国银行业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也是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一)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理念的建立和引入阶段(1993年至1997年)我国银行早期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沿袭的是1988年财政部在金融

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即计划经济体制下为财政税收政策服务的分类方法,界定不良资产的标准为期限:

即规定贷款本息拖欠超过180天以上的为“逾期”,逾期三年的为“呆滞”,贷款人走死逃亡或经国务院批准的为“呆账”,俗称“一逾两呆”。很显然,在这种以期限为主导的分类方法下,很多贷款只要不到期就被视为正常,银行有更多的空间随意发放贷款或对贷款疏于管理,逾期贷款不积极催收,呆账核销即视为放弃债权。这既不利于商业银行自身发现和控制风险,导致收入高估,同时也不利于监管当局从银行外部监控风险,与国际惯例格格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赖账文化”盛行的制度性根源。9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贷款通则》,对逾期和呆滞贷款的定义作了调整,例如规定贷款过期一天即为逾期,逾期一年为呆滞,或逾期虽未满一年,但企业停产、项目下马的,也可划为呆滞。但总的来看,《通则》基本上重申了财政当局从税收角度制定的贷款分类方法。此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借由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等的技术援助,开始学习和了解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分类方法,将五级分类法引入中国。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工作报告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实行五级分类。

(二)“鸵鸟政策”时期的“清分”试点阶段(1998年至2001年)1998年5月,央行在广东开始“清分”试点,要求广东境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三个月内完成辖区全部金融资产的清理和分类,形成上呈国务院的试点报告,并在次年春天将五级分类法扩展到全系统。这是一场中外非常关注、结果却有虎头蛇尾之感的尝试。三个月后,广东的“清分”试点结果表明,按五级分类计算出的不良资产比例,比“一逾两呆”下的不良资产比例要高近20个

百分点。当时的央行无论从认识水平或管理手段上都无法接受这一现实。且意见对峙激烈,大多数人认为五级分类“国际惯例”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中国的商业银行根本没有能力按照五级分类的结果提取准备金;另一部分人支持推行五级分类,讽之曰“买不起药就不看病”。内部的争执使随后出台的各项政策及其执行颇为暧昧和矛盾。后来称这段时期为五级分类的“鸵鸟政策时代”。99年7月央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及《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正式启动五级分类工作,要求到201X年底前完成五级分类工作,但国有商业银行的考核、会计处理等均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一切都是按照原来“一逾两呆”的方式在继续进行,五级分类的结果仅仅作为一个统计的参考值。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至今也未实行五级分类。201X年9月,央行发布《关于不良贷款的认定办法》,对原来的“一逾两呆”标准,做了补充和修订,将“一逾两呆”改名为“四级分类法”,从字面上看,和五级分类法的区别不过一级而已,但从管理理念、分析内容和分析方式上二者有着根本区别,不可能通过改良或调整而互相替代。五级分类法“70要以定量分析为基础”,至少需要五至七年积累数据,才能建立一套适用的风险管理系统。如果央行从1998年就开始正式推行五级分类法,到银行业按to承诺全面开放的201X年,正好还有积累贷款分类数据和风险管理经验的时间,而央行也能够从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指令性、简单化的监管转变为对

page提供的背景数据是前两年的,没有最新信息;有的信息残缺不全,如只有少量财务信息,没有非财务信息;有的干脆将上季度的分类结论直接引用;个别的什么信息都没有,就填一个结论、签个

名,而后面的审核人员清一色只盖个名章。总的看来,由于前台客户部门或不够重视,存在对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应付现象,致使现在五级分类的基础材料不过关,导致分类的随意性、偏差性较大。

(四)技术支持手段保障欠有力,影响分类工作时效和真实性。目前的五级分类工作,尽管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相应的指导原则、管理规定、实施办法等制度,但在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技术含量方面还比较欠缺。有些基层行还是手工作业,有的虽然依托了已经开发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但由于该系统与会计账务信息统计分属于两条线运行,加之在开发后打的“补丁”较多,导致系统稳定性、严谨性不够,信息传输过程中经常出现漏缺或丢失现象。这种情况致使各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和总行每抽取一次数据或做一次汇总分析都要花大量时间查询,上下反复传递核对,既影响了效率,也使分析管理人员对数据的完善性、准确性缺乏自信。

(五)贷款风险分类结果的质量还有较大差距

1、对分类核心定义掌握不一致,分类工作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五级分类核心是对借款人还款能力有效性的判断,虽然也有一些定量指标,但依靠经验和定性因素决定形态的成份较大,而大多数基层人员又缺乏严格、规范的培训,在理解上也有偏差,尤其对损失率的估计很难界定清楚和准确,故对不良贷款发生高估或低估的情况还比较多,有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五级分类不良率低于一逾两呆不良率几个百分点,有的则高出很多。从整体上看,工作质量参差不齐,数据详实性令人存疑。

2、贷款风险分类次数过于频繁影响分类质量。按以往按季度进行贷款风险分类中的经验,贷款余额大、户数多的商业银行如果要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