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课件(共24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24张PPT)

战后分析:为什么前秦拥兵87万,东晋仅8万却兵 败呢?(请从民心、战术、领导人等多方面分析)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前秦
东晋
民族矛盾严重,军心不齐。 团结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战线过长,长途跋涉…… 以逸待劳……
感悟: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 多寡,应团结一致, 凝心聚力,才能 一统天下。
民族服装 汉族服装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生活
烙饼砖画
汉人胡食图
生活
东北汉方壁少画数宴民饮族图的胡床椅子和方凳受到汉唐族代人桌民椅喜分爱餐图
音乐和舞蹈
文学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 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羌族 B. 匈奴 C.氐族 D.羯族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 形成对峙局面
382年10月,苻坚召集群臣,提出亲率 百万大军一举灭晋。臣僚多不赞成,有的还 极力谏阻,但他执意不从,甚至吹嘘自己有 百万大军,只要把马鞭投入江中就足以阻断 江水,这就是“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由来。383年苻坚下诏进攻,打算一 举消灭东晋,10月,两军会战于淝水。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
3.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 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 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 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5.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 这一特点的是( ) ①用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④同汉人通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促进民族融合 D.抑制佛教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课件(共24张PPT)


骄傲自大 害怕畏惧 战术失误 运筹帷幄
用计得当 东晋8万精兵
团结一致
前秦87万拼凑军
军心不齐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活动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创 设 情 境

1、这段视频中孝文帝( 494 )年把都城从平城迁到( 洛阳 )。 2、他迁都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影响到孝文帝迁都的决心了吗? 3、迁都洛阳有何重要影响?

了解淝水之战及其对南北朝对峙的影响,明白北魏 建立以及统一中国北方的基本史实,知道北方出现民 族融合的趋势和原因。

1.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运用历 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分析历史上的民族 关系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和历史意义,提升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本课是人教版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9课内容。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淝水之 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一统北方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旧立新和汉化改革,比 如迁都洛阳、学汉话、改汉姓等,其改革促进了 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隋统 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具有重要地 位。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性分析历史上的 民族关系,从而充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根据
设问质 材料结合课文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措施。 疑 探究展 简单记忆: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 示 教师引 汉化的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导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件(共25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件(共25张PPT)

自学指导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5分钟时间阅
读课文P115,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记忆。)
气候干燥;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⑴原因: 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 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⑵目的: 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⑶迁都: 从平城迁都洛阳 ⑷作用:
平城
洛阳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 便利,且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 晋曾定都于此),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 文帝南北统一的愿望。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许
B、管仲改革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6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穿汉服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 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 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北魏供养人服饰
龙门石窟
位于今河 南洛阳市南 的龙门山。
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 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
——改汉姓
鲜 卑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24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24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反映的
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C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忽必烈改制
4. 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
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C.汉武帝——修筑长城
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
317年,司马睿 建立东晋,定都 建康。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是哪个民族于何时建 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强,并 统一了北方?
淝水之战
一、淝水之战
时 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 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 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 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
原因: ①前秦人数众多,但军心不齐,内部矛
盾重重 ,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②东晋军队人数虽少,但统治集团内部
意见一致,战略战术正确,军队战斗力强。
鲜卑族 北魏 439年
结束了十(岁) 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
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
一举措是( C )
A.秦始皇统一文字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孝文帝厉行汉化 D.武则天重用酷吏
嘎仙洞刻石拓片
平城
北魏
洛阳
南齐
①迁都城:迁都洛阳; ②说汉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
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④改汉姓:。 ⑤联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共24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共24张PPT)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
重大 改革:
背景 根本目的
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大大加强;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习俗治理国 家困难重重。 巩固统治
孝文帝
改革
汉化措施
意义
孝文帝,名拓跋宏(元 宏),北魏第六位皇帝, 庙号高祖 5岁即位,冯太后(汉 族)辅政。 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 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 改革"。
说汉语 穿汉服
民族
大交往
大交融
改汉姓 与汉婚
鲜卑族这个古老民族,早就已经不存在了。有人 历史启示: 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 改革是强国之路! 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为什么? 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
答:不同意!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 势,又进一步促进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民 族发展进步,所以孝文帝是一位伟大的改 革家!
第19课 北魏政治 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的发展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 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大大加强
北 魏 落 后 的 文 化 和 统 治 方 式 中 原 先 进 的 文 化 和 生 活 方 式
改 革 迫 在 眉 睫
北魏的发展
• 少数民族:从事农业,并定居 生产生活 • 汉族:学习畜牧业经验,接受 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 魏晋南北 朝时期北 政治制度 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方民族大 多使用汉语 交融表现 文化交流 • 少数民族: • 汉族:喜爱少数民族的乐器歌舞
民族心理
民族 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0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0张PPT)
温故知新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局如何?
——政权分立、南北对峙 南方相对安定
2、南方相对北方稳定,带来哪些影响?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南方经济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北方政局
政权分立、 民族斗争、 民族融合 (主流)
北魏
宋、齐、梁 (鲜卑族拓跋部)
西魏
东魏 梁
北周
北齐
隋 陈
梁、陈
坐具:汉族席地而坐,现在胡床(交椅)流行。
《本兰辞》的歌词中“昨夜见军帖,可 汗大点兵”,可知,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 是一位出自落籍中原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 从《本兰辞》歌词:“唧唧复唧唧,木兰 当户织”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 很深,她像其他汉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 机旁织布劳动。 《本兰辞》的最后,借“两兔傍地走,安 能辨我是雄雌” ,来表现鲜卑女子敢与男子 一争高低的豪迈气概。

地方实行 三长制
政治上: 冯太后改革 (仿照汉制) 经济上: 均田制
官员实行 俸禄制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②采用 汉族 的官制 汉服 胡族 ③穿 ,禁 孝文帝改革 ④必须使用 汉 语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汉族贵族 联姻 ⑥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促 进 了 胡 汉 融 合
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 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 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 的融合和进步。
三、民族大融合
1、特点: (1)生产、生活方式变化; (2)南北互使、南北互市;
(3)北方融合、南方开发 ——“大一统”思想
2、意义: (1)为重新统一创造条件; (2)为大唐盛世奠定基础。
看 图 学 史
服装:“胡人汉服”——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 种风尚,同时,胡人的窄袖紧身、圆领、开衩也 被汉族吸收。 食品:汉人胡食——蒸馍、烙饼 床榻:原来汉族床较矮,上面铺一层席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共3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共37张PPT)
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 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本民族现状 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 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 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深刻。
教学过程
(三)小组合作,聚焦重点
第三篇章:异常艰辛的民族交融之路——融入中原















击 此

难点:民族交融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输

本 课 教 学 难 度 较 大 , 特 别 是 对 于 初 一 学 生 而 言 , 他 们标能 够

对 民 族 交 往 的 史 实 有 感 性 认 识 , 但 是 对 于 民 族 交 融 的 过 程文本及 内
涵,民族交融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等则缺乏理性的认
阔 帝
斧 迁
, 都
推 洛
动 阳
革 后
新 继
— 续
—孝文帝汉化改革 推行改革。这次改














式击此,

大 地 推 动 了 鲜 卑 族 与 汉 族 的 民 族 交 融 , 影 响 深 远 。 民 族 交 往 在 以 步 六 孤 睿 为 代处表 的
少数民族鲜卑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的烙印。 阅读教材改革措施,思考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卑 在 不 同 文 明 的 激 烈 碰 撞 下 作 出 选 择 , “ 走 向 草 原 ” 、 “题文入 主

中原”,最终 “融入中原”汉族文化之中,引出北魏孝文帝 改革及其艰难的文明融合之路,继而将北方民族大交融推向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3张PPT)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3张PPT)

东 魏
西 魏
北 齐
北 隋 周 陈


第二单元早 期国家的产 生与社会变 革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 建立和巩 固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定大举南下,荡平江南,消灭东晋,统一中国——
时间:公元383年 交战双方: 东晋 前秦 地点: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双方军力对比:前秦—80多万 东晋—8万多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 族人民迁到中原。
平城
洛阳
魏主曰:“国家兴自 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 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 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 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 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 光宅中原。” ——《魏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 曹魏、前秦、北魏、北周 统一全国的政权: 西晋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北朝
386-581年
东魏 十六国
北齐
577年 581年
北魏
386年建 立 孝文帝 改革
魏 蜀
西 晋
前秦统一 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
西魏
北周

589年
263 266-316
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 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 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 要立即改,仍说鲜卑的,一律降爵罢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4张PPT)

东晋 谢安
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 以少胜多 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 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前秦
苻坚 失败
2、苻坚拥有八十万兵 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这究竟是为什么?
1、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 失败的重要因素。 2、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3、东晋将士士气高昂,力保江南, 而且将领指挥有方。
东晋(317~420)
朝代
西晋
东晋
建立者
司马炎
司马睿
时间
266年
317年
都城
洛阳
建康
前秦
(4世纪后期)
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
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 统一了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
一、淝水之战
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 方、各自拥有的兵力、 最后的结果如何?战 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
淝水之战
交战双方 领导人 结 果 影 响
各族 人民 长期 接触
出现 民族 融合 趋势
北魏 孝文 帝的 改革
迁都 洛阳 改革 措施
促进 民族 融合
北魏骑马俑
பைடு நூலகம்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 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 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 借鉴意义?为什么?
战争的形式和手段虽然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发展的 ,但战争的本质、规律、和基本要 素不会变,因此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不会变, 所以古代的战争经验、教训对今天仍有借鉴意 义。
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 六国的分裂时期。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 战乱。
汉族服饰 鲜卑服饰
缩句游戏
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 你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 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6张PPT)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表现:
生活交融
汉人胡食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表现: 生活交融
“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表现: 生活交融
汉人席地而坐 汉人就座方式改变
椅子 方凳 胡床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表现:
文化交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前秦) 孝文帝
三国 西晋
改革
西魏
北周

东晋




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图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含义: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 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表现:
生产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采桑图》、《扬场图》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学汉礼 用汉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总结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
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 的全面改革,它促进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
民族交融领域
民族交融表现
生产方式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
生活方式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2张PPT)

文化方面 民族心理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乐器受欢迎。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 渐减少。
十六国以来,黄河流域的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杂居, 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趋于一致,民族融合已 成为趋势。
民族交融的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 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时间
公元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VS东晋 请你回想一下,淝水之战与之前历史上
哪几次战役非常相似?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东晋胜利
影响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对南方: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 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对北方: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 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成语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二、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1.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拓跋部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复国) 都城: 平城(山西大同)
道武帝拓跋珪
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太武帝拓跋焘
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 他四岁继皇位,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 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 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 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互 相影响,趋向一致。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 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4张PPT)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根据材料回答:北方民族大交融有怎样的影响?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迁都洛阳
孝文帝 前秦衰败
改革 汉化 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北魏统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 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 ---霍伯斯[英国作家] 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克尼雅日宁[俄国剧作家・诗人] 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 ---法奇(法国科学家) 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 ---麦考利[英国作家] 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 ---伯克[美国想思家]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华盛顿(美国政治家) 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 ---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雪莱(英国诗人)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 ---富兰克林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课件(共64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课件(共64张PPT)
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
阅读课本87页,总结孝文帝改革 的措施有哪些?
一、迁都洛阳 二、推行汉化措施
穿越历史
联系教材内容,解读下面的历史故事
北魏的公主要出嫁,整个洛阳吹吹打打,大家都在路 边观看公主风光出嫁。此时两位官员垂头丧气站在路边。
元丞相:“刘太守,你怎么不高兴啊!”
刘太守:“别提了,我因为没有在朝廷上说汉语,被罚 三个月俸禄。元丞相,你看起来也很郁闷啊。” 元丞相:“哎,我夫人没有穿汉服,被皇上知道了,我 被罚了半年俸禄啊!”
一、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时间 作战 双方 383年 前秦─东晋
兵力 对比
结果 影响
80万对8万
东晋大败前秦 前秦很快土崩瓦 解,北方再度陷 入分裂混战状态。
前情回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 吴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东晋 北朝 南朝
西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鲜卑族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 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 北段)为黄帝后裔。
材料1:孝文帝改革后15年间,只发生6次暴动事件。 许春宏《一位历史改革者的启示》
缓和了矛盾
材料2: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 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实力
第一问:公主最有可能嫁给哪个民族的人?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汉多姓五作姓孝 族鲜女个后 文 汉 高卑子皇宫 帝 族 门公为弟, 选 贵 。主王聘并 择 族 也妃中分 中 嫁,原别女原 给很大为子大 ( ) 联汉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4张PPT)

• 改革内容
迁都城
地处中原
平城----洛阳 历史悠久
自然条件好
直接目的: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迁都目的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4、文化上: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 族先进文化
语言: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姓氏: 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平城,地处今山西 洛阳,位于今河南省西部。
大同盆地内,四面 横跨黄河中游两岸。素有
环山,海拔1000米。 “九州腹地”之称。四季
土地资源有限,气 分明,气候宜人。优越的
候偏于寒冷。
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环
境,使洛阳成为古代帝王
理想的建都之地。
平城 洛阳 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 孝文帝(467年—499年)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 族大交融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是哪个民族于 何时建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 强,并统一了北方?
淝水之战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D.使孝文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 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 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 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 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 当等等。
前秦灭亡后的南北形势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共24张PPT)
回答问题: 鲜卑族的崛起
鲜卑族的发展: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 部建立 北魏 , 439 年统一黄河流域
鲜卑族的统治:
孝文 帝立志用 文治 移 风易俗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 “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 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 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 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 ,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史现象。
这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 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 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 趋于缓和。
第三次先学后教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阅读课本95-96 页,回答: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方式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
生活方式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 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 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 先进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中华 民族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 开放等。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 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 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P96课后活动2 顺应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缓解胡汉矛盾,加强北魏的统治。
1、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
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 (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教材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详细阐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成效,以及这些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推动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同时,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民族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意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4张PPT)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 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拓拔珪
鲜卑族
北魏
439年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 据的局面。
拓跋宏(467年-499年),即北魏孝文帝,后改名元宏。北魏第六位 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 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孝文帝改革措施: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 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 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534年,高欢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yè 今河南安阳北)。535 年,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定都长安。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 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北 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 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 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 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 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 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 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 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 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 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 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 趋向一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民族大交融》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民族大交融》课件
他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北方经 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 化,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 发展。
北魏孝文帝(467年—499年)
1、北魏建立与统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目的: 3)措施
4)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 裂和混战的状态。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 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龙门石窟
位于今河南洛 阳市南的龙门山。
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
淝水之战
迁都洛阳
孝文帝 前秦衰败 改革
促进民 族交融
北魏统一
汉化措 施

“汉人胡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 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 很风行。
北魏骑兵俑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
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
1、北魏建立与统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目的: 3)措施
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4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4张PPT)
分裂割据 战乱不休 民族混杂
十六国 北魏
三西 国晋
北朝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练 一 练 阅读P86“淝水之战”一目,完成下表
战争名称 地点 时间 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淝水之战
淝水
383年
前秦、东晋
东晋胜 以少胜多 前秦崩,北方乱
【图文学史】
(可用材料原文)
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既是改革措施,又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孝文帝改革二: 实施汉化措施
【汉化措施】
“今欲断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说汉 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员要立即改说汉语, 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中国温华古馨民代提著族示名之:的中评少。数价就民中保族国全改历革一史家个人。民物他族的要生改看存革是和措否发施顺,展 的促应角进历度了史民看发族,展大鲜趋融卑合势族,、消推推亡动动了了历社,史会但前进他步进们。,像是落否叶有一 样利分于解中了华自民己族,的归进位步泥为土标,准化。为养分,溶入 中民华族民融站合在族的鲜的措卑血施族液,拓之使跋中鲜部。卑立族”场丧上失:了他勇的武这之些气促,进 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 ——黄学寅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此平间城(,指平虽城富)有用 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武之之地地,,非可可文文治治,,移
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风帝易宅俗,,河信为洛甚故难里”,。 因慈大举,光平宅城中原。”
——《魏书》
思考:
“魏主”指的洛是阳都中的原原的因政。治、经济、
鼓励鲜卑通贵族汉与汉族婚贵族联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城的历史剪影
贯通古今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
人物殷阜( yīn fù丰富 ),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卷二
隋唐洛阳城
后继洛阳城 突破难点 生动感触
1.图片探究 2.文献解读 论从史出 阐释历史 分类探究 识图对比 归纳概括 透过现象 看交融本质
北方 遗存
1.归纳概括 2.文献解读
中华民族发展
家国情怀 历史观
条目对比 脉络清晰
教学效果反思
以诗入史、以图证史、以方法解史
1.学生通过探究洛阳风物和史料,初步形成了一定 的历史分析、阐释能力,对孝文帝改革与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的发展有了初步认识。 2.教师深挖洛阳城文物和文献史料,使历史概念更 具有直观性和过程性,使中华民族交融发展的历程 更生动易懂。
引出课题 第19课 北魏政治 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前秦洛阳城 分析战例 探讨交融
洛阳的战略地位 ——四合连山缭绕青, 三川滉漾素波明
国有大鲜卑山, 因以为号。……畜 牧迁徙,射猎为业, 淳朴为俗,简易为 化,不为文字,刻 木纪契而已。 ——《魏书·序纪》
迁都洛阳和民族交融有其历程,突出重点做铺垫
前秦洛阳城 分析战例 探讨交融
纪 迁洛前 6 年 墓 迁洛后 2
1 16
0 4
0 2
1 1
0 1
0 0
1 0
9 28
目前考古发现了390座北魏墓葬反映了北魏风貌 甚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北方地区的社会风貌
对比探究
对比
殉葬 牲畜
改革前北魏墓 陶猪等模型 牛、羊、马 的头骨、肢骨
改革后北魏墓 猪、狗、鸡、羊等 家畜陶器模型 现仅内蒙有殉牲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洛阳战略优势和北魏迁都前后的洛阳风貌,了解
前秦淝水之战的战败和民族交融的趋势,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 施和影响,培养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读北魏时期洛阳城和北方民族发展的各类史料:诗歌、 文献、地图、文物及考古遗存,学习和运用多种证史解史方法。 3.通过分析北魏洛阳城为代表的北方历史遗存,感受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形成“美美与共,同根共进”的民族观。
——许春宏《一位历史改革者的启示》《探求》 1994年6期 矛盾
基本缓和
延展视野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经济生产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甘肃嘉峪关新城6号墓 社会习俗 出土魏晋壁画《耙地图》 ——费孝通
裤 褶 服 北 魏 陶 俑
精神文化
河南出土北齐 胡旋舞扁陶壶
政治制度
北魏石刻造像中 的腰鼓形胡凳
东汉和北魏洛阳 官署对比
北魏洛阳城 突出重点 具象改革
策略二 考古具象
洛阳风貌· 风俗习惯
穿汉服 与汉人通婚 用汉语 改汉姓
北魏洛阳城 突出重点 具象改革
策略三 数据求果
省 份 数 量 (座)
表一 各省北魏墓葬数量统计表 山西 河南 河北 陕西 山东 内蒙 宁夏 辽宁 合计 336 25 5 2 4 8 3 8 391
人教版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立意
洛阳城为线索 具象民族交融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环节展示 教学效果反思
感悟多元一体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和教材分析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形式
内容 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
盛乐 覆国
3.文献解读 论从史出 二重证据法
淝水 之战
1.识图探究 2.文献解读
3.成语探析 透过现象探 根本原因
北魏洛阳城 突出重点 具象改革
洛阳的文治地位 ——烟愁雨啸奈华生, 宫阙簪裾旧帝京
北魏统一北方面临新问题
策略一 史料探因
北魏洛阳城 突出重点 具象改革
策略二 考古具象
曹魏和北魏洛阳 城建制对比
仿东汉 弧边方形砖室墓 大小头木棺石棺
思考总结
提示:生产
发展农耕经济
提示:风俗
鲜卑族 墓葬 形制 梯形竖穴土坑墓 大小头木棺
汉化兼融原俗
壁画 狩猎、宴饮、打 儒家“孝悌”、“升仙” 提示:观念 装饰 场、采桑等场景 除山西榆社墓升仙和 正统观深入人心 狩猎、宴舞共存
表格整理参考:马旭东、李斯娜《近十年北魏墓葬研究综述》 师焕英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北魏洛阳城 突出重点 具象改革
策略一 史料探因 策略二 考古具象 策略三 数据求果
孝文帝改革背景
孝文帝改革内容
孝文帝改革影响
后继洛阳城 突破难点 生动感触
◎ (王肃)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 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民族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 隔阂减少
◎ 孝文帝改革后15年间,只发生6次暴动事件。
孝文帝改革 具体措施 孝文帝改革影响 北方民族大交融表现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政权的分立动荡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大交融
隋唐大一统繁荣
教学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不易理解政治改革和民族交融抽象概念
方法:具象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响 北方民族大交融
难点: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洛阳的战略地位
四合连山缭绕青, ——春风不识兴亡意, 三川滉漾素波明 草色年年满故城。
秦王坚收集离
散,比至洛阳,
众十余万。
——《资治通鉴》
卷105《晋纪二十七》
运用旧知识解答新问题
洛阳战略优势
前秦洛阳城 分析战例 探讨交融
1.合理假设
2.考古论证
鲜卑 兴起 1.温故知新 2.识图探究 3.文献解读
教学环节展示
感受 洛阳城
◎ 诗词 ◎ 历史 ◎ 地理
前秦 洛阳城
◎淝水 之战
北魏 洛阳城
◎迁都 改革
后继 洛阳城
◎民族 交融 ◎隋唐 繁荣
导入
感受洛阳城 梳理主线 引出北魏
洛阳“天下之中,山河拱戴” 地理优势
前秦苻坚败北逃亡洛阳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融 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