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试题库第四章肝胆病证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试题库第四章肝胆病证](https://img.taocdn.com/s3/m/c86a1dc02e3f5727a5e962ed.png)
第四章肝胆病证一、填空题:1.胁痛在病证方面,有————有————,而以————为多见。
2胁痛之实证以————、————、————为主,三者又————为先。
3.鼓胀后期多因出现————、————或————等危候,使病情恶化,必须及时抢救。
4.鼓胀的病机多由于————、————、————三脏受病,————、————、————瘀积腹内,以致腹部日渐胀大而发鼓胀。
5《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得之。
”又对治疗提出“诸病黄家,但————”。
6.黄疸的证候,一般是以————继则遍及全身,或黄如————,或如————。
7. .眩晕病位在————,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与————之脏关系密切。
8.眩晕若兼头胀头痛,心烦易怒,————者,应警惕发生中风。
9.中风病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以内,中脏腑类最长病期可至————;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证期系发病————以上者。
10.如何防治————是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首先必须区别————、————。
二、单项选择题:1.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胁下有徵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治疗选用( )A.龙胆泻肝汤B.旋复花汤C.丹栀逍遥散D.柴胡疏肝散2.胁痛一证,其病位主要在( )A.肝脾B.脾胃C.肝胆D.肝肾3.下列哪一病证可兼黄疸( )A.水肿之湿热壅盛型B.不寐之痰热内扰型C.热痹之痰浊壅寒型D.胁痛之肝胆湿热型4.寒湿困脾型鼓胀的治法是( )A.疏肝理气,祛湿散满B.温中健脾,行气利水C.温补脾肾,攻下逐水D.温阳化气,解表行水5.湿热蕴结型鼓胀,聚然大量吐血,下血,可用( )A.中满分消丸B.紫雪丹C.安宫牛黄丸D.犀角地黄汤6.鼓胀的病位在( )A.肺脾胃B.心肝肾C.心脾肾D.肝脾肾7.患者腹部胀大半年余,胁下胀痛不适,纳减,食后腹胀,尿少,下肢微肿。
检查:面色暗晦,周身皮肤发黄,腹胀大,胁下可触及痞块,双下肢按之微肿,脉弦细,舌苔腻,应诊断为( )A.水肿B.黄疸C.积聚 C.鼓胀8.患者腹大坚满半月,脘腹撑急,面目皮肤俱黄,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溏垢,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数,属何病何证。
中医内科学考博论述题
![中医内科学考博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b1e1e072b84ae45c3a358c16.png)
简答题: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①整体审查:诊断疾病时,应重视病人整体的病理联系以及外界环境等对人体病变的影响。
②四诊合参:医生临证时,必须四诊并重,诸法参用,广泛收集病情资料,并综合分析判断。
③病证结合:进行疾病诊断时,将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全面认识疾病的病理本质。
2.中医诊断基本原理?①司外揣内:外: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或体征,内:脏腑等内在病理本质,医生通过诊察、分析病人外部的异常现象,可测知其体内的病理变化。
②见微知著:微: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明显整体的变化,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③以常达变:常:健康生理的状态,变:异常病理的状态,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3.何为望诊,包括哪些内容?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包括全身望诊---望神色形态;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颈项、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望舌---望舌体,舌苔;望排出物---望痰涕、呕吐物、大小便;望小儿食指络脉。
4.虚证失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久病精亏、神衰而失神。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面色晦暗,目光无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消著骨,动作艰难,或郑声神昏等。
临床意义:提示正气大伤,功能衰败。
多见于久病、重病患者,预后不好。
5.假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神志昏迷,或精神微米,突然甚至清楚,精神躁动;目光晦暗,瞳神呆滞,突然目光明亮,浮光外露;面色晦暗无华,突然颧红如妆;不欲言语,语声低微断续,突然言语不休;毫无食欲,或食量减少,突然欲进食或暴食。
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属于病危。
6.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鉴别?假神见于垂危的病人,在治疗无效的前提下,突然出现局部症状的暂时性“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
重病好转是在治疗有效的基础上,从个别症状的改善,逐渐发展为全身的、稳步的好转,与整体状况好转相一致,如食欲渐渐增加,面色渐渐红润。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详解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407e313844769eae009edf1.png)
简史一、名词解释大方脉科二、填空1.《黄帝内经》包括《》、《》两部分,共卷,各篇。
2.张仲景以论伤寒,以言杂病,提出了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
3.金元四大家创建的四大学派为寒凉派、、、。
4.《》是论述血证的专著,并提出了治血证的要法。
三、简答题1.简述《诸病源候论》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
2.简述《医林改错》的医学成就。
四、单项选择题1.历史上对内科比较重视,并且规定了各科人员之间比例关系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E.清代2.创立“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薛已B.陈无择C.董汲D.葛可久E.张锐3、将温病分为新感与伏气两大类进行辨证施治的医著是:( )A.《温热论》B.《温病条辨》C.《温热经纬》D.《温疫论》E.《湿热病篇》五、论述题1、试述叶天士的《温热论》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大方脉科即中医内科。
二、填空1.素问灵枢 18 812.六经脏腑3.攻下派补土派滋阴派4.血证论四大三、简答题1.简述《诸病源候论》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
答:《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及证候学专著,其中记载内科病27卷,内科症状784条,对每一个病证的病因、病理、证候分类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总结,如对泄泻与痢疾、痰证与饮证的分别立论;对寸白虫的病因、疟疾的分类、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均有较深刻的认识。
2.简述《医林改错》的医学成就。
王清任著的《医林改错》论述了血瘀证和其它有关杂证,创立了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的诸方,特别是为气虚血瘀所创立的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四、单项选择题1.B 2.B 3.C五、论述题1.试述叶天士的《温热论》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答:叶天士的《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辨证的基础。
其贡献在于他首先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概括了温病的发病途径和传变规律,成为外感温病的纲领;其次,根据温病的发病过程,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病变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再者,在温病的诊断上,总结前人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与白的方法,从而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重点(问答题、论述题)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重点(问答题、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a984247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b.png)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重点(问答题、论述题)中医内科学1.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2.感冒的辨证分型3.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4.咳嗽的治疗原则5.喘与哮的鉴别6.肺痈的辨证分型7.肺痈与肺痨、肺痿的区别8.肺胀的成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9.心悸的辨证要点、辨证分型10.惊悸与怔忡的鉴别11.心悸与奔豚鉴别12.胸痹的辨证分型13.胸痹与真心痛鉴别14.不寐的辨证要点15.论述“胃不和则卧不安”16.癫与狂的鉴别17.厥证定义、辨证分型、治疗原则18.厥证与痫病、中风鉴别19.胃痛的辨证分型20.胃痛与腹痛的鉴别21.胃痛与痞满的鉴别22.呕吐与噎嗝的鉴别23.腹痛的辨证分型24.泄泻的成因及分型论治25.论述“治泄九法”26.泄泻与痢疾的鉴别27.胁痛的辨证分型28.胁痛与悬饮的区别29.黄疸的成因、辨证分型30.论述“黄家所得,从湿治之”31.阳黄与阴黄、萎黄的鉴别32.积聚的区别33.鼓胀的成因34.鼓胀与积聚的鉴别35.头痛的辨证分型36.中风的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37.水肿的治疗原则38.淋证与癃闭的区别39.郁证的定义及辨证分型40.血证的治疗原则41.痰饮定义,广义痰饮与狭义痰饮的区别42.论述“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43.消渴的辨证分型44.自汗与盗汗的区别45.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区别46.虚劳的治疗原则47.虚劳与肺痨的鉴别48.痹证的定义、成因、辨证分型49.痹证与痿证鉴别50.论述“治痿独取阳明”51.痉证与颤证鉴别52.腰痛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西内整理
![西内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ec5cbfc4693daef5ef73d7b.png)
中医内科学(二)期中考试范围:自汗盗汗、疟疾、积聚、胁痛、淋证、湿阻、黄疸、腹痛、腰痛、鼓胀、内伤发热、血证,共12个病证。
重点:(一)自汗盗汗一、名词解释:1、自汗2、盗汗3、脱汗(绝汗)4、战汗二、简答题:1、自汗、盗汗的辩证总纲是什么?2、试述自汗、盗汗的治疗总则。
三、类证鉴别:1、自汗、盗汗与战汗2、自汗、盗汗与脱汗(绝汗)四、论述题:1、临床如何认识“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二)疟疾一、名词解释:1 疟疾(正疟)2 疟母二、简答题:3 简述疟邪致病的原理。
(三)积聚一、名词解释:1、积聚2、痞块3、肠覃4、痃癖二、简答题:2、积聚辩证时应着重注意哪几方面?3、临床治疗积聚时应注意哪些方面?三、类证鉴别:1、积聚与鼓胀四、论述题:2、《景岳全书》、《医宗必读》如何运用攻补法治疗积聚?3、为什么说治疗积聚时,治实当顾其虚,补虚勿忘其实?(四)胁痛一、名词解释:1、肝着二、简答题:1、胁痛为病为何责之于肝胆?2、胁痛疼痛性质有哪些?对于临床辨证有何意义?3、“通则不痛”与“营则不痛”在治疗胁痛中如何体现?4、体现叶天士“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的观点的方剂为何方?主治哪一类型的胁痛?5、试述疏肝理气药物在治疗胁痛时的应用要点。
三、类证鉴别:1、胁痛与腹痛。
(五)淋证一、名词解释:1、尿浊2、热淋3、石淋4、劳淋5、血淋6、膏淋二、简答题:1、简述淋证的病因病机要点。
6、淋证的治疗原则。
三、类证鉴别:1、淋证与癃闭2、淋证与尿血3.淋证与尿浊四、论述题:2、怎样理解对淋证的治法古有“忌补”、“忌汗”之说。
(六)湿阻一、名词解释:1 疰夏2 暑热症二、简答题:2 湿阻发病的内外因素是什么?3 临床治疗湿阻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四、论述题:1 如何理解体质与湿阻的关系?3 试述湿邪与脾胃的关系。
(七)黄疸一、名词解释:1、黄疸2、急黄3、萎黄二、简答题:1、临床治疗黄疸时应注意哪些方面?2、简述黄疸的病因病机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论述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论述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0216a1b0717fd5360cdcf9.png)
内容介绍>>1.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原理论述阴阳消长基本形式及其指导意义。
2.何谓津液?津液是如何化生的?其具体过程如何?3.津液的输布、排泄与哪些脏腑的功能活动相关?试分述之。
4.何谓津液?津液有何生理功能?试分述之。
5.何谓人体之气?其生成来源如何?其生成与哪些脏脏的生理活动相关?试分别说明之。
6.气的生理作用有哪些?试从生理和病理的角度论述之。
7.何谓气机?其基本形式如何?脏腑的气机运动有何特点?8.气机的概念如何?为什么说脾胃是一身气机的枢纽?9.宗气是如何生成的?其分布和功能如何?10.试从生成、特性、分布及功能诸方面比较营卫二气的异同点。
11.血液是如何生成的?血液的正常运行方式及与脏腑的关系如何?试分述之。
12.血液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如何?血液有何生理功能?13.气对血的作用如何?这种理论对临床实践有何指导意义?14.何谓“津血同源”?试从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等不同角度论述之。
15.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6.怎样理解心主血?17.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肺的主气功能与呼吸功能之间有何联系?18.何谓脾主运化?其生理作用如何?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19.何谓肝主疏泄?肝主疏泄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20.何谓肾藏精?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如何?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21.试述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2.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肾主二便”?23.试从生理病理论述肾与骨、髓、脑之间的关系。
24.试述心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
25.肺与肾在病理上有何联系?26.人体消化过程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这些脏腑的作用各如何?27.中医学病因分类主要有哪几种?各包括哪些内容?28.劳逸过度有何致病特点?29.饮食失宜包括哪些方面?它有何致病特点?30.结石有何致病特点?31.瘀血有何致病特点?32.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如何?33.七情内伤有何致病特点?34.何谓热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35.何谓湿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36.何谓寒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37.何谓风邪?试述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中医内科学试题
![中医内科学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a15ec2035a8102d276a22f6d.png)
名词解释。
1.尿浊是以小便浑浊,白如泔浆,排尿并无疼痛为主证。
多由饮食肥甘,脾失健运,酿生痰湿,或病后湿热余邪未清,蕴结下焦,清浊不分而成。
2.阴水是水肿的一种,多因久病,饮食劳倦致脾肾亏虚,气化不利而成。
发病缓慢,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
3.4.5.6.7.8.9.101112.发热称为内伤发热。
13.腰软是指以腰部软弱为主证的病证,多伴有发育迟缓,头项软弱,手足瘫痿,甚则鸡胸龟背等证。
14.行痹是由于感受风邪偏胜,出现的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的病证。
15.水饮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简答题。
10.消渴的基本治则是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在此基础上可配合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及润肺、养胃、健脾、滋肾等治则。
病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者则应阴阳俱补。
夹瘀血者应活血化瘀,并发症出现时视具体情况选用补肺健脾,滋养肝肾,益气养血,通络祛风,清热解毒,化瘀除湿等法。
11.郁病的病机主要为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
其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气郁日久,则可引起血瘀、火郁、痰结、食滞、湿停等,多数实证,日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宜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宜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宜利气疏导。
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
论述题。
16.主证: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且于晨间咳痰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药用陈皮、半夏、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甘草。
17.(1)辨外感与内伤:外感胁痛是指感受湿热之邪,湿热熏蒸于肝胆,疏泄调达失职,其起病急,伴寒热口苦,恶心呕吐:内伤胁痛多因肝气郁滞,瘀血内阻或肝阴不足所致,起病慢,病程长,少有寒热征象。
-中医内科 简答 论述题
![-中医内科 简答 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acd73df4f61fb7360b4c6514.png)
一:哮病与喘证应如何鉴别?答: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患,而喘证是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如《医学正传·哮喘》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二:试述惊悸与怔忡的鉴别要点?1、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活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剔剔,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惊悸日久不愈,可形成怔忡。
三:试述胸痹的病因病机?1)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足,阴寒之邪趁虚而入,寒凝气滞,闭阻胸阳而成胸痹。
2)饮食失调:过食膏粱厚味,嗜好烟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阻遏胸阳,胸阳失展,心脉痹阻而成胸痹;另痰浊闭阻,留恋日久,痰阻血瘀,痰瘀互结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津液不布,聚成痰浊;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灼津为痰;气滞痰阻,均可导致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成胸痹。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失运化,气血生化乏源,心脉失养,拘急而痛;积劳伤阳,心肾阳虚,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脉不畅,而成胸痹。
5)年老体虚:年过半百,肾气、精血渐亏,肾阳不足,不能鼓动五脏之阳,血脉失于温煦,痹阻不畅而成胸痹;肾阴亏虚,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炽盛,下灼肾水,耗伤肾阴,进一步导致心脉失养。
四:试述心悸痰火扰心证和胸痹心血瘀阻证的主症、治法及主方?心悸痰火扰心主症: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内科学试题与答案重点
![中医内科学试题与答案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63c7b948d7c1c708a145e3.png)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要点中医 2007-12-20 15:19:22 阅读1458 评论1 字号:大中小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每题1分,共10分)1、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偏干风寒,后者偏干凤热B.前者肺卫症状突出,后者全身症状重C.前看呈散发性多后者呈流行性D.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E.前者四季可发,后者冬春多见2、王×,男性,25岁。
发热周余不退,咳吐大量脓血痰,腥臭异常,胸中烦满而痛。
喘甚不能平卧,面赤,烦渴喜饮,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应属于肺痈()。
A.初期B.成痈期C.溃脓期D.恢复期E.迁延期3、自汗、盗汗总的病理是()。
A.卫外不固,腠理疏松B.汗液外泄 B.阴液亏虚,虚火内炽,逼汗外泄C.阳虚气弱,摄纳无权,汗液外泄D.肝火湿热,邪热蒸逼,迫汗外泄E.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胰理不固4、患者便血紫黯,甚则色黑,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疲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治疗宜首选()。
A.黄芪汤B.玉女煎C.茜根散D.黄土汤E.泻心汤5、"胸痹"病名最早见干下列哪本医书()。
A.《黄帝内经》B.《景岳全书》C.《医门法律》D.《金匾要略》E.《医学正传》6、下列哪项症状不是痫病的临床特征()。
A.突然倒仆B.口吐涎沫C.昏不知人D.两目上视E.四肢厥冷7、呕吐与呢逆在病理上主要相同点是()。
A.脾胃受损,湿浊中阻B.痰饮内停,胃失和降C.胃失和降,胃气上逆D.清浊相干,乱子胃肠E.邪气壅滞,传导失司8、眩晕的主要病机为()。
A.阴虚阳亢B.阴阳两虚C.阳虚阴盛D.痰蒙清阳E.凤火上扰9、提出"甘温除大热"的医家是()。
A.张仲景B.张子和C.李东垣D.王清任E.朱丹溪10、患者发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呛咳少痰,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中医内科学每一章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学每一章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81193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b.png)
中医内科学每一章试题及答案第一章:中医内科学概述1. 什么是中医内科学?答: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内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
2.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答: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和病证学说等。
3.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有哪些?答: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辨证论治等。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1. 什么是中医内科疾病?答:中医内科疾病是指在中医内科学范畴内,通过中医方法诊断和治疗的各种脏腑病变。
2. 中医内科疾病的常见病症有哪些?答:中医内科疾病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肺炎、胃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3.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答: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按摩疗法等。
第三章: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 简述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
答: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和病证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指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作用关系。
脏腑学说指的是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是中医重要的调治理论,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整脏腑功能。
病证学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根据疾病的症状和证候进行辨证论治。
2. 什么是中医内科疾病?请列举几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
答:中医内科疾病是指在中医内科学范畴内,通过中医方法诊断和治疗的各种脏腑病变。
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包括感冒、肺炎、胃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3.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按摩疗法等。
例如,对于感冒,可以采用中药草药治疗,如黄芪、白芷等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加速病程康复;按摩疗法可以通过调节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来缓解症状。
4. 请简述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
答: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a126bd4e4431b90d6c85c79e.png)
1、论述“无痰不作眩”与“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出自丹溪心法病机:过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所致。
表:眩晕而头重如蒙,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治痰为先。
“无虚不作眩”出自景岳全书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气血亏虚,房劳伤精,以致老年肾亏,造成体内精气血得亏虚,以致髓海不足清窍失养而形成得眩晕病症。
证以眩晕动则加剧,劳则即发为特点,属虚证,补虚为主2、消渴病得三多症状,上、中、下之分。
(1)肺燥,多饮,上消胃热,多食,中消肾虚,多尿,下消(2)辩标本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各有侧重,互为因果,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长者阴虚燥热忽见,日久阴虚,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3)三多一少,消瘦为基本临床表现,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后见并证,少数患者相反。
消渴辨证要点:1辨病位①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②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中消③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情长短及病情轻重不同,而阴虚与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
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阴虚为主,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3辨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为本证得基本临床表现,易发诸多并发症为另一特点,多数患者先见本证再见并发症,少数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本证不明显,常因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本病。
3、阳黄湿重于热症状治法代表方症状:身目俱黄,黄色不及热重于湿鲜明,身困、痞满、恶心呕吐、腹胀,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4、痹证治疗原则(1)痹症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气机为基本病机,治疗以驱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2)痹症治疗:养血活血,治寒温阳补火,治湿健脾益气,久痹正虚者扶正补肝益气血5、中风病得中经络与中脏腑有啥区别(1)中经络病浅、病轻,无神志改变,仅表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2)中脏腑病深、病重,主要表现神志不清,猝然昏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失语(3)鉴别关键:有无神志昏迷6、痹症得临床分型及各自特征(1)行痹:疼痛游走不定(2)痛痹:疼痛剧烈,遇寒则甚,得热则缓(3)着痹:疼痛、重着肿胀麻木7、肺胀主要病理因素及关系如何(1)病理因素:痰浊、水饮、瘀血(2)痰从寒化则成饮,饮溢肌表则为水。
中医内科简答题
![中医内科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f3408ef8f78a6529657d53aa.png)
MCQ :Test 11. What are the 1st criteria to be differentiate for the Qi and blood disease which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气血合病,首辩 )虚实 Deficiency or excessive2.Hypochondriac area is referring to which part of the body ?(肋指哪部位)侧胸部 Lateral side of the chest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ncient doctor had proposed the etiology theory of disease caused by涙气(下列哪位医家提出涙气学说)吴有可 Wu you ke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出自类证治哉 <<Lei Zheng Zhi Chai>>5.用心过度,邪念幻想梦遗者:心6.肝为刚脏,性喜升发,临床以多项证多见?实证,热证7.某女, 38 岁,恶风,发热,咽痛三天,现多个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舌苔薄白,脉浮缓,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8."肝藏血 ,血舍魂 \" 出自《灵枢》9.肾虚日久 ,治疗宜配用下列何法固摄法10.感冒的发病季节以何者为主冬春11.患者周某 ,女 ,30 岁,平素性情急躁易怒 ,突然胡乱叫骂 ,打人毁物 ,不食不眠 ,舌质红绛 ,苔黄腻 ,脉弦大滑数 ,治法为清心泻火 ,涤痰醒神12.脾虚气陷,最常选用黄芪,升麻,柴湖13.皮肤出现青紫癍块和斑点,时发时止,常伴鼻血,颚红,心烦,手足心热,口渴,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阴虚火旺证14.风寒风热的辨证依据,那项是错的渴与不渴15. 腹胀按之不尖,肋下涨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暖气,farting decreased,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2cd47a8453610661fd9f473.png)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1.哮病与喘证,支饮的鉴别2.实喘与虚喘如何鉴别3.肺胀与咳嗽的鉴别4.肺胀与喘证,哮病的区别和联系5.肺痨与虚劳的鉴别6.肺痨的临床特点7.肺痿与肺痈肺痨的关系8.眩晕与中风,厥证的鉴别9.试述你对无痰不作眩的理解10.简述内经对眩晕病机的认识11.试述脾胃损伤而致眩晕的主要机理12.中风与痫病,厥证,痉病的鉴别13.如何辨别中风闭,脱证14.中风中经络与中脏腑有何不同15.请用六个字概括中风的病机特点16.简述中风的临床特征17.不寐:为什么说胃不和则卧不安18.简述痫病与中风的鉴别19.癫证与狂病,痫病的区别(癫,狂,痫)20.癫证与痴呆的区别21.胸痹与悬饮,真心痛如何鉴别22.如何辨别寒邪犯胃与脾胃虚寒23.怎样理解胃痛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24.胃痛和胃痞如何鉴别25.痞满与鼓胀如何鉴别26.如何判断胃痛虚实27.如何辨别外邪犯胃和脾胃阳虚之呕吐28.临床上怎样通过辨别病人的呕吐物来判断疾病的性质29.如何辨别呃逆虚实30.如何辨别噎膈与梅核气31.如何判断腹痛的虚实32.如何辨别腹痛与胃痛33.怎样鉴别腹痛的寒热虚是,在气在血以及脏腑病位34.如何辨别泄泻与痢疾35.如何判断泄泻的寒热虚实36.痛泻要方适用于何种泄泻,其临床表现是什么37.为什么说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38.感受外邪导致便秘的病机是什么39.泄泻与痢疾有何不同40.泄泻与霍乱有何区别41.临床怎样辨别痢疾的虚实42.试述痢疾为何以湿热痢为本43.黄疸和黄胖如何鉴别44.如何辨别阴黄与阳黄45.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如何相互转化(区别)46.胁痛如何辨虚实47.胁痛与悬饮如何鉴别48.头痛与真头痛如何鉴别49.头痛如何辨别外感与内伤50.如何辨积与聚的不同51.如何辨别积聚之虚实52.鼓胀与水肿如何鉴别53.为什么说鼓胀的病机重点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54.如何辨别疟疾与内伤发热55.阳水与阴水如何鉴别56.临床辨证如何判断水肿的病位57.水肿常用的五种治疗方法58.血淋与尿血有何区别59.如何鉴别淋证与癃闭60.为什么说六气之中以气郁为先6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如何鉴别62.郁证脏躁与癫证如何鉴别63.何为血证64.咳血与吐血如何鉴别65.血证的预后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66.如何鉴别尿血与血淋67.何为脱汗,战汗,黄汗68.简述消渴与瘿病的区别69.消渴病的诊断依据70.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如何鉴别71.简述虚劳与肺痨的联系与区别72.简述气虚与阳虚的区别于联系73.在治疗虚劳血虚时,除用补血方法外,常配伍补气药,为什么74.肥胖与黄疸,水肿病鉴别75.简述厥证与中风的鉴别要点76.血虚厥证的病机是什么77.何谓痰饮,广义痰饮包括哪几种78.悬饮与胸痹均以胸痛为必见之证,如何鉴别79.溢饮的辨证论治80.如何将悬饮与胸痹相区别81.如何将溢饮与风水证相互区别82.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和痰瘀痹阻的临床特征如何83.痹症与痿证的鉴别84.痉证与痫证如何鉴别85.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86.肺热津伤为什么可以导致痿证87.颤震与瘛瘲如何鉴别。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f35e6b39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6.png)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1、论述“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出自XXX心法病机:过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所致。
表:眩晕而头重如蒙,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治痰为先。
“无虚不作眩”出自景岳全书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气血亏虚,房劳伤精,以致老年肾亏,造成体内精气血的亏虚,以致髓海不足清窍失养而形成的眩晕病症。
证以眩晕动则加剧,劳则即发为特点,属虚证,补虚为主2、消渴病的三多症状,上、中、下之分。
(1)肺燥,多饮,上消胃热,多食,中消肾虚,多尿,下消(2)辩标本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各有侧重,互为因果,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长者阴虚燥热忽见,日久阴虚,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3)三多一少,瘦削为根本临床施展阐发,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半患者先见本证后见并证,少数患者相反。
消渴辨证要点:1辨病位①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凸起者,称为上消②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凸起者,称为中消③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情长短及病情轻重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
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阴虚为主,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3辨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为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易发诸多并发症为另一特点,多数患者先见本证再见并发症,少数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本证不明显,常因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本病。
3、阳黄湿重于热症状治法代表方症状:身目俱黄,黄色不及热重于湿鲜明,身困、痞满、恶心呕吐、腹胀,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4、痹证治疗原则(1)痹症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气机为根本病机,治疗以驱邪通络为根本准绳,按照邪气偏盛划分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2)痹症治疗:养血活血,治寒温阳补火,治湿健脾益气,久痹正虚者扶正补肝益气血5、中风病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有啥区分(1)中经络病浅、病轻,无神志改变,仅表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2)中脏腑病深、病重,主要表现神志不清,猝然昏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失语(3)辨别枢纽:有没有神态苏醒6、痹症的临床分型及各自特征(1)行痹:疼痛游走不定(2)痛痹:疼痛剧烈,遇寒则甚,得热则缓(3)着痹:疼痛、重着肿胀麻痹7、肺胀首要病理因素及关系若何(1)病理因素:痰浊、水饮、瘀血(2)痰从寒化则成饮,饮溢肌表则为水。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要点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c5fbc54168884868762d671.png)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要点2012-01-05 09:22 【大中小】【我要纠错】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每题1分,共10分)1、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偏干风寒,后者偏干凤热B.前者肺卫症状突出,后者全身症状重C.前看呈散发性多后者呈流行性D.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E.前者四季可发,后者冬春多见2、王×,男性,25岁。
发热周余不退,咳吐大量脓血痰,腥臭异常,胸中烦满而痛。
喘甚不能平卧,面赤,烦渴喜饮,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应属于肺痈()。
A.初期B.成痈期C.溃脓期D.恢复期E.迁延期3、自汗、盗汗总的病理是()。
A.卫外不固,腠理疏松B.汗液外泄 B.阴液亏虚,虚火内炽,逼汗外泄C.阳虚气弱,摄纳无权,汗液外泄D.肝火湿热,邪热蒸逼,迫汗外泄E.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胰理不固4、患者便血紫黯,甚则色黑,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疲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治疗宜首选()。
A.黄芪汤B.玉女煎C.茜根散D.黄土汤E.泻心汤5、“胸痹”病名最早见干下列哪本医书()。
A.《黄帝内经》B.《景岳全书》C.《医门法律》D.《金匾要略》E.《医学正传》6、下列哪项症状不是痫病的临床特征()。
A.突然倒仆B.口吐涎沫C.昏不知人D.两目上视E.四肢厥冷7、呕吐与呢逆在病理上主要相同点是()。
A.脾胃受损,湿浊中阻B.痰饮内停,胃失和降C.胃失和降,胃气上逆D.清浊相干,乱子胃肠E.邪气壅滞,传导失司8、眩晕的主要病机为()。
A.阴虚阳亢B.阴阳两虚C.阳虚阴盛D.痰蒙清阳E.凤火上扰9、提出“甘温除大热”的医家是()。
A.张仲景B.张子和C.李东垣D.王清任E.朱丹溪10、患者发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呛咳少痰,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中医诊断为()。
-中医内科___简答_论述题
![-中医内科___简答_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7faded617e21af45b307a8f1.png)
一:哮病与喘证应如何鉴别?答: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患,而喘证是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二:试述惊悸与怔忡的鉴别要点?1、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活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剔剔,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
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惊悸日久不愈,可形成怔忡。
三:试述胸痹的病因病机?病因:1)寒邪内侵 2)饮食失调3)情志失调4)劳倦内伤 5)年老体虚病机: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四:试述心悸心虚胆怯证和心血不足证的症状、治法、病机及主方?(1)心虚胆怯证症状:心悸时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病机:气血亏虚,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主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证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病机: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主方:归脾汤加减。
五:试述胸痹寒凝心脉证和心肾阳虚证的病机、症状、治法和用方。
(1)寒凝心脉证症状: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病机:素体阳虚,阻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中医内科简答题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简答题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46441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3.png)
中医内科简答题试题及答案一、请简述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00字)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等。
其中,阴阳学说强调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学说将人体器官与五种元素相对应,描述人体的生理活动;精气神学说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由精、气、神三个方面组成,互相依存、相互作用。
中医内科的疾病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望诊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观察,闻诊患者的口气、呼吸等情况,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以及切诊通过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同时,中医内科注重辨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给予个性化的治疗,而不是仅仅针对疾病名称进行通用治疗。
二、请简述中医内科中的三焦理论及其应用。
(300字)中医内科中的三焦理论是指将人体内腑脏器分为上、中、下三个焦点,分别属于上焦、中焦、下焦。
三焦之间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上焦位于胸腔,主要功能是呼吸以及传导水液。
中焦位于腹腔,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营养输布。
下焦位于下腹,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生殖。
三焦理论在中医内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不同焦点的症状表现,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病位;其次,通过调节相应的焦点,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在药物治疗中,中医内科医生常常根据三焦理论来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制定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案。
三、请简述中医内科中的几种常用治疗方法。
(500字)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的核心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基于中医理论,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的选择和组方至关重要,中医内科医生常常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针灸是一种应用针刺穴位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疗法。
中医内科论述简答题精选
![中医内科论述简答题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96f5347ded630b1c59eeb56b.png)
简答题:1简述咳嗽的证侯分型:⑴外感咳嗽:①风寒袭肺证。
②风热犯肺证。
③风燥伤肺证。
⑵内伤咳嗽:①痰湿蕴肺证。
②痰热郁肺证。
③肝火犯肺证。
④肺阴亏耗证。
2哮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
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性发作。
发时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3)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惫,纳差。
3试述心悸水饮凌心证的症状、治法及方药。
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胎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病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组方: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简述胸痹心痛的病理性质:其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气滞、痰浊,且可相兼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
6试述腹痛、胃痛、呕吐、泄泻的分证论治:(写出证型、治法代表方)腹痛:证型:⑴寒邪内阻证。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⑵湿热壅阻证:ZF: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DBF:大承气汤加减。
⑶饮食积滞证:ZF:消食导致,运化失司,胃肠不合。
DBF:枳实导滞丸。
⑷肝郁气滞证:ZF: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BF:柴胡疏肝散加减。
⑸淤血内停证:ZF: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DBF:少腹逐瘀汤。
⑹中虚脏寒证:ZF: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DBF:小建中汤。
胃痛:ZX:⑴寒邪客胃证:ZF: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DBF: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⑵饮食伤胃证:ZF: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DBF:保和丸。
⑶肝气犯胃证:ZF: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BF:柴胡疏肝散。
⑷湿热中阻证:ZF: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要点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c9a1d2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a.png)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要点1、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主要区别是什么?(C)A.前者偏干风寒,后者偏干凤热。
B.前者肺卫症状突出,后者全身症状重。
C.前者呈散发性多,后者呈流行性。
D.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
E.前者四季均可发生,后者冬春多见。
2、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肺痈的病理表现?(C)A.初期。
B.成痈期。
C.溃脓期。
D.恢复期。
E.迁延期。
病人发热___不退,咳吐大量脓血痰,腥臭异常,胸中烦满而痛。
喘甚不能平卧,面赤,烦渴喜饮,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应属于肺痈的溃脓期。
)3、自汗和盗汗的病理表现是什么?(C)A.卫外不固,腠理疏松。
B.汗液外泄。
C.阴液亏虚,虚火内炽,逼汗外泄。
D.肝火湿热,邪热蒸逼,迫汗外泄。
E.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胰理不固。
4、以下哪种方案最适合治疗患者便血紫黯、腹部隐痛、面色不华、神疲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的情况?(B)A.黄芪汤。
B.玉女煎。
C.___根散。
D.黄土汤。
E.泻心汤。
5、"胸痹"一词最早出现在哪本医书中?(A)A.《黄帝内经》。
B.《景岳全书》。
C.《医门法律》。
D.《金匾要略》。
E.《医学正传》。
6、以下哪种症状不属于痫病的临床表现?(E)A.突然倒仆。
B.口吐涎沫。
C.昏不知人。
D.两目上视。
E.四肢厥冷。
7、呕吐和反胃在病理上主要相同点是什么?(C)A.脾胃受损,湿浊中阻。
B.痰饮内停,胃失和降。
C.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D.清浊相干,乱子胃肠。
E.邪气壅滞,传导失司。
8、眩晕的主要病机是什么?(B)A.阴虚阳亢。
B.阴阳两虚。
C.阳虚阴盛。
D.痰蒙清阳。
E.凤火上扰。
9、"甘温除大热"这个医学观点最初是由哪位医家提出的?(B)A.___。
B.___。
C.___。
D.___。
E.___。
10、以下哪种中医诊断最适合患者发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呛咳少痰、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的情况?(A)A.内伤发热阴虚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1.哮病与喘证,支饮的鉴别
2.实喘与虚喘如何鉴别
3.肺胀与咳嗽的鉴别
4.肺胀与喘证,哮病的区别和联系
5.肺痨与虚劳的鉴别
6.肺痨的临床特点
7.肺痿与肺痈肺痨的关系
8.眩晕与中风,厥证的鉴别
9.试述你对无痰不作眩的理解
10.简述内经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11.试述脾胃损伤而致眩晕的主要机理
12.中风与痫病,厥证,痉病的鉴别
13.如何辨别中风闭,脱证
14.中风中经络与中脏腑有何不同
15.请用六个字概括中风的病机特点
16.简述中风的临床特征
17.不寐:为什么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18.简述痫病与中风的鉴别
19.癫证与狂病,痫病的区别(癫,狂,痫)
20.癫证与痴呆的区别
21.胸痹与悬饮,真心痛如何鉴别
22.如何辨别寒邪犯胃与脾胃虚寒
23.怎样理解胃痛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24.胃痛和胃痞如何鉴别
25.痞满与鼓胀如何鉴别
26.如何判断胃痛虚实
27.如何辨别外邪犯胃和脾胃阳虚之呕吐
28.临床上怎样通过辨别病人的呕吐物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29.如何辨别呃逆虚实
30.如何辨别噎膈与梅核气
31.如何判断腹痛的虚实
32.如何辨别腹痛与胃痛
33.怎样鉴别腹痛的寒热虚是,在气在血以及脏腑病位
34.如何辨别泄泻与痢疾
35.如何判断泄泻的寒热虚实
36.痛泻要方适用于何种泄泻,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37.为什么说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
38.感受外邪导致便秘的病机是什么
39.泄泻与痢疾有何不同
40.泄泻与霍乱有何区别
41.临床怎样辨别痢疾的虚实
42.试述痢疾为何以湿热痢为本
43.黄疸和黄胖如何鉴别
44.如何辨别阴黄与阳黄
45.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如何相互转化(区别)
46.胁痛如何辨虚实
47.胁痛与悬饮如何鉴别
48.头痛与真头痛如何鉴别
49.头痛如何辨别外感与内伤
50.如何辨积与聚的不同
51.如何辨别积聚之虚实
52.鼓胀与水肿如何鉴别
53.为什么说鼓胀的病机重点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54.如何辨别疟疾与内伤发热
55.阳水与阴水如何鉴别
56.临床辨证如何判断水肿的病位
57.水肿常用的五种治疗方法
58.血淋与尿血有何区别
59.如何鉴别淋证与癃闭
60.为什么说六气之中以气郁为先
6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如何鉴别
62.郁证脏躁与癫证如何鉴别
63.何为血证
64.咳血与吐血如何鉴别
65.血证的预后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66.如何鉴别尿血与血淋
67.何为脱汗,战汗,黄汗
68.简述消渴与瘿病的区别
69.消渴病的诊断依据
70.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如何鉴别
71.简述虚劳与肺痨的联系与区别
72.简述气虚与阳虚的区别于联系
73.在治疗虚劳血虚时,除用补血方法外,常配伍补气药,为什么
74.肥胖与黄疸,水肿病鉴别
75.简述厥证与中风的鉴别要点
76.血虚厥证的病机是什么
77.何谓痰饮,广义痰饮包括哪几种
78.悬饮与胸痹均以胸痛为必见之证,如何鉴别
79.溢饮的辨证论治
80.如何将悬饮与胸痹相区别
81.如何将溢饮与风水证相互区别
82.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和痰瘀痹阻的临床特征如何
83.痹症与痿证的鉴别
84.痉证与痫证如何鉴别
85.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86.肺热津伤为什么可以导致痿证
87.颤震与瘛瘲如何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