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一、名词说明1、感染谱:指宿主感染病原体后,轻重程度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
2、生物富集:污染物经生物体汲取后可在其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内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含量,并在生物体内逐级提高的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3、病例比照探讨: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比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推断暴露因素与探讨的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视察性探讨方法。
4、队列探讨: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视察性探讨方法。
5、举荐的养分素摄入量(RNI):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养分素的目标值,可以满意某一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须要的摄入水平。
6、相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视察或试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养分素的摄入量。
7、流行病学:是探讨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8、疫源地消毒:为了杀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属防疫措施。
9、矽肺: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且这些因素在病例组和比照组分布不均,则会掩盖或夸大了探讨因素和疾病的真实联系。
11、相对危急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也叫危急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简称RR。
12、短期波动:疾病在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短期波动的含义与爆发相近,只是区分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13、盲法:在从事试验流行病学探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探讨对象和探讨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简单出现信息偏倚,为避开这种偏倚在设计时可采纳盲法,使探讨者或探讨对象不明确干预措施的安排,探讨结果更加真实、牢靠。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梳理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梳理一、预防医学:研究各种因素对人类的影响,同时研究住宿条件,劳动条件,合理利用有利因素,消除不利因素,以提高人群健康为目的的学科。
二、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三、健康要求:1、具有完整的体魄2、用现代仪器检测无病3、良好的心理状态4、较高的工作效率5、较强的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三、健康资源:1和平2社会经济环境3食物和住所4稳定的生态环境5可持续的物质资源。
四、健康的决定因素:1社会经济环境: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与社会支持;2环境因素:生活、生产、社会;3个人因素:个人素质,遗传素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行为习惯;4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基本治法,基本定期检查,定期疾病的预防,合理膳食,适当的机能修复。
五、医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科技水平条件下,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和看法。
5个时期:1神本主义2自然哲学模式3机械论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社会生态学模式6现代医学模式: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六、两次卫生工作方针:1、1952—1957,“四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与群众互动相结合。
2、1987—1997,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利用现代科技和技术,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联系和区别:1联系:均主张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第二次是第一次的补充完善。
2区别:第二次结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缺医少药的国情而提出的,强调以农村为主。
七、疾病的三级预防:一级:又叫病因预防,包括针对健康个体/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分药物预防和社会预防。
二级:临床前期预防,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临床预防,防止病情恶化,尽量减少并发症,做到伤而不残,残而不死,提高生存质量。
八、健康和疾病的连续带: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机体疾病和健康发生。
预防医学整理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整理复习资料预防医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探索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方法和策略的学科。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复习预防医学知识,我整理了以下资料,包括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疾病的分类、预防医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等。
一、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预防医学是指通过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保护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三个层次的预防,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环境改善等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指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是指通过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减轻疾病的后遗症和残疾。
二、疾病的分类疾病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病因分类,可以分为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环境性疾病和社会性疾病等。
按照发病机制分类,可以分为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等。
按照疾病的流行特点分类,可以分为流行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等。
三、预防医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预防医学的主要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优先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预防医学应该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进行干预,全面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系统性原则是指预防医学应该建立健全的预防医学体系,包括疾病监测、健康教育、疫苗接种、健康检查和健康管理等。
优先性原则是指预防医学应该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优先实施。
综合性原则是指预防医学应该与其他学科和部门进行合作,共同开展预防工作。
预防医学的主要方法包括健康教育、疫苗接种、健康检查和健康管理等。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传播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和改善健康环境,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疫苗接种是指通过注射疫苗,使人体产生免疫力,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健康检查是指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早期发现疾病的存在和发展趋势,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健康管理是指通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和健康干预,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服务,促进人群的健康发展。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精)
1.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 群中的分布 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 合性学科。
2.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各个组成部分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动态 系统,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移,使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 者和分解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 ,称 为生态平衡。
3. 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 吞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 移转化,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4. 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实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5.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产生一定量的废弃物,当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 浓度超过了环 境自净作用,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体的健康,成为环境污染。
6. 细菌总数:水质参数之一,单位体积水中的37度24h 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 落数总量。
7. 总大肠菌群:指那些能在37C, 24小时和48小时后使乳糖发酵产酸,产气的 革兰阴性无芽抱杆菌。
8.耗氧量:代表水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为评价有机污 :是指食物中可为人体提供能量、参与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 的化学物质。
染物的主要化 学指标之一9.营养素 生理调节功能10.必需脂肪酸(EFA :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11.食物热效应(TEF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食物在消化吸收、转运代谢和储存过程中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散发热量。
这种因摄食而引起的能量额外消耗称为食物热效应12.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指某种事物所含营养素和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食物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以及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完整word版)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卫生(绪论、第一—二章、第六章)考点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2、三级预防措施是什么(懂得区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认真看课本举的例子)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措施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干预个人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促进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生态学模型为指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来延长人群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第一级预防:防止疾病发生,降低发病率,促进健康第二级预防:防止疾病发展,降低病死率,保护健康第三级预防:防止病残及康复,提高生存率,恢复健康3、环境因素的种类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社会因素。
4、环境污染源的种类?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其他污染5、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6、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种类?急性危害作用、慢性危害作用:非特异性危害作用、慢性疾患、持续性积蓄危害7、环境污染的特殊危害?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发作用、免疫毒性作用8、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征?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影响因素(污染物因素、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机体因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机体的机会以及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过程均具影响,它决定其对健康危害的程度、性质与部位。
污染物的化学结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体内的量或人体暴露的浓度或强度。
作用剂量与健康危害程度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评价方法:1)剂量—效应法;)2)剂量—反应关系;3)污染物的作用时间机体因素:常见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有:健康状况、生理状况、遗传因素、营养条件。
10、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2)慢性炎症 3)变态反应4)非特异性疾病多发间接危害: 1)温室效应2)形成酸雨3)破环平流层的臭氧层1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特点:A、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b、病例的分布于供水范围一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c、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预防医学 复习要点
预防医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失能和早逝,其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2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3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间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4推荐摄入量〈RNI〉可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的群体中97%--99%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5适宜摄入量〈AI〉是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6平衡膳食;是指膳食所提供的能量及营养素在数量上能满足不同生理条件,不同劳动条件下用膳者的要求,并且膳食中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适宜的膳食。
7肠外营养;通过肠道以外的通路即静脉途径输注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以达到纠正或预防营养不良,维护营养平衡目的的营养补充方式。
8热适应;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或耐受的现象。
9听觉适应;长时间在噪音作用下,听觉灵敏度下降,但离开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即可恢复10感染谱;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呈现为不同程度的反应,表现为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或死亡等形式,一种传染病导致宿主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称为感染谱。
11氨基酸模式;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须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12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或陪住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
13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空气动力学直径(AED)小于15的尘粒可进入呼吸道,称为可吸入性粉尘,AED 在5以下的粒子可达到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之为呼吸性粉尘。
14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在接触其有害作用的群体中呈现某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人群中所占比例的关系。
15剂量-效应关系;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生理机体呈现某一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重点事件,需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
二、改写后的文章预防医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中有很多名词需要解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名词及其解释:1.感染谱:指感染病原体后宿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症状。
2.生物富集:当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在食物链中逐级富集,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含量高于环境中的含量。
3.病例对照研究:将患有某种疾病和未患有该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的暴露程度,以判断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4.队列研究:将人群按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以判断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的关联。
5.推荐的营养素摄入量(RNI):是个体每日摄入某种营养素的目标值,可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要。
6.适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7.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8.疫源地消毒:消毒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和物品,以杀灭排出的病原体,属于防疫措施。
9.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不均时,会掩盖或夸大研究因素和疾病的真实联系。
11.相对危险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也叫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
12.短期波动:是疾病在较大数量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13.盲法:在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为避免信息偏差,采用盲法,使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不知道干预措施的分配,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盲法分为单盲、双盲和三盲。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需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
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都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预防医学整理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整理复习资料预防医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
在整理预防医学复习资料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1. 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预防医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预防医学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2. 疾病的分类和预防策略-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等-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肿瘤的预防策略:包括早期筛查、健康生活方式等3. 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 生活方式与健康:包括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睡眠质量等- 环境因素与健康: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等- 遗传因素与健康:包括家族史、基因突变等4. 健康教育和促进- 健康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健康促进的实践和效果评价5. 预防医学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疫情监测与控制- 疫苗接种与免疫规划以上是对预防医学整理复习资料的一个简要概括。
在具体撰写文章时,可以根据每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举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此外,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图表和数据进行说明,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可以引用相关研究和文献,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最后,建议复习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做题、做案例分析,加深对预防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祝你取得好成绩!。
预防医学整理复习资料
绪论一、掌握1、预防医学:1)、模式:环境-人群-健康。
2)、任务: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以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等原理和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探讨环境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生物遗传因素坐等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在“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疾病的防制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和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达到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和防制伤残的目的。
2、健康:1)、概念: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2)、影响因素: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建筑环境等),社会经济环境(个人收入、社会地位、教育、文化背景、就业和工作条件等)。
②行为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如抽烟、酗酒、滥用药物和吸毒、不健康的饮食等等。
③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各级医疗、预防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等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及利用,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以及医疗卫生制度的保障,对人群健康又着促进作用。
④生物遗传因素:人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是健康的基本决定因素,遗传因素影响着个体的健康问题和疾病状况。
3、三级预防的原则:对大多数疾病而言,不论其病因是否明确,都应强调第一级预防。
1)、病因尚未坑定,但综合性的第一级预防一般还是有效的,如恶性肿瘤:强调第一、二级预防。
2)、对有些病因明确而且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疾病,如职业病、医源性疾病:强调第一级预防。
3)、有些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则要按其特点,通过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针对其危险因素,强调第一级预防的同时,兼顾第二级和第三级预防。
二、熟悉1、公共卫生措施:1)、定义:以预防医学的理论和基本观念为基础,根据公共卫生宗旨和核心功能所采取的社会性实践的总称。
2)、包括:①开展公共卫生监测、②预防性卫生服务、③疾病预防和控制、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⑤健康促进、⑥卫生服务研究。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绪论1、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定义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工作模式,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目的的学科群。
2、预防医学的特点⑴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重点是群体。
3、、医学模式对临床预防的影响:四个扩大:①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预防服务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③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
④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其核心是突出社会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强调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从研究疾病到研究健康5、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在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完好状态”。
6、健康意识(health conscious)是一个人对健康价值的态度,获得健康的信心及保持健康的信念,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7、有益的健康意识表现为:①舍弃不良嗜好,优化生活方式;②认识健康价值,关注自身健康;③掌握健康知识,正确理解运用;④努力拥有健康,注意保持健康。
8、“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9、“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病人早隔离、出现疫情早报告三级预防的对象——人群;目标——健康;主要内容——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目的——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第一章自然环境与健康1、食物链(food chain)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这种生物间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通过食物链来实现的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齿轮,也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食物链(网)和营养级来实现的。
4、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5、自然环境的构成因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④社会心理因素6、环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有害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或生物的健康造成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7、一次污染物如:汞、SO2、NOx、CO、CO2等。
高校护理专业护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高校护理专业护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基本护理知识回顾1.1 护理伦理及职业道德在护理伦理方面,护士需遵守职业道德,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维护患者的权益。
护士应牢记自己的职责,坚守职业操守。
1.2 基本解剖生理学知识护士需熟悉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人体器官位置以及其相互关系。
这对于从事诊断和治疗工作非常重要。
1.3 常见疾病与病理生理学护士应对常见疾病及其病理生理学有一定的了解。
这包括了解病症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以及常见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1.4 常见药物与护理干预护士需要了解常见的药物,包括其功效、副作用和使用方法。
此外,护士还需了解不同药物对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并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二、专科护理知识综述2.1 呼吸系统护理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护士需要掌握呼吸机使用及护理技巧,如气道管理、气管切开护理等。
2.2 心血管系统护理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护士应了解心脏病理生理学知识,并能进行心电图监测、药物管理以及心肺复苏等护理措施。
2.3 消化系统护理在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的护理中,护士需要了解肠道引流、饮食管理等基本护理技术,并能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护理操作。
2.4 泌尿系统护理护士要学会与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尿液采集、导尿护理等操作,并了解各种透析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2.5 神经系统护理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护士需要掌握脑疾病的护理技巧,如脑卒中护理、脑外伤护理等。
此外,护士还应学会与疾病相关的康复护理。
三、专科护理技能实操3.1 医疗器械操作与维护护士需要熟悉各种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并掌握器械的操作流程和维护要点。
这包括各类导管的置入、各种监护设备的使用以及一般病房设备的维护。
3.2 基本护理操作护士需要掌握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如测量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协助患者进行个人卫生护理,正确使用各种医用消毒物品。
3.3 缝合与换药对于需进行缝合或换药的患者,护士需掌握伤口处理技巧,了解各种缝合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并熟悉创面护理的原则。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选择题要想做好还要看上课的课件,大题基本上在上课放水的内容里面,简答题只要答大点。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三级预防(第3页)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在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二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
2.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第11页)多样性;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
3.健康效应普:一般情况下,无健康损伤者居多,有代偿功能改变者次之,发病者仅少数,死亡者则很少,这样形成金字塔的分布模式,构成人群的健康效应普。
P104.环境污染所致人群健康的效应(剂量效应/反应)(第11页)暴露剂量的大小与其所产生的健康效应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曾加或减少,人群中出现某种特定的健康效应的频率随之发生变化,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特定健康效应的频率之间的现行关系,称之为剂量-反应关系。
5.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第12页)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远期危害(致癌作用;对遗传的影响)。
6.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逆温、空气离子化紫外线:A段(长波,波长320~400nm);B段(中波,波长275~320nm),有抗佝偻病作用,还会引起红斑作用;C段(短波,200~275nm);波长260nm 左右的C段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很成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如何对水体进行处理?(第47页)1.混凝沉淀2.过滤3.氯化消毒8.次氯酸消毒后,水质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min后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5 mg/L。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复习资料(供本科护理学使用)
《预防医学》试题库与答案常考题目.预防医学的对象().个体.病人.健康人.确定的群体.个体和确定的群体.预防医学是().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医学的基础学科.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生态健康模式是().环境-健康.环境-人群.环境-生物.环境-人群-健康.环境-生物-健康.预防医学经历了().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第二级预防.第三级预防.第二和第三级预防.第一和第二级预防.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传染病.急性病.常见病.慢性病.血吸虫病.个体的免疫接种().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以上均不是.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职业病.心血管疾病.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脑卒中.糖尿病.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社会消费.除()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空气 .水 .森林 .土壤 .食物.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迟发性反应 .致敏作用.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相加作用 .相乘作用 .独立作用.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 .烟尘和二氧化碳.苯丙蓖和二氧化碳 .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砷化物和硫化氢.飘尘的直径在()微米以下 . 微米以下 . 微米以下. 微米以下 . 微米以下.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扩散 .沉降 .转移.氧化 .植物吸收.的主要作用部位().肺泡 .上呼吸道 .细支气管.毛细支气管 .食道.一般水质最软的水源是().江河 .泉水 .雨雪水.井水 .湖水.地方性砷中毒主要表现是().黑脚病 .氟骨症 .斑釉牙.甲状腺功能低下 .甲状腺肿大.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 .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以上都是.酸雨的主要形成物是().光化学烟雾.慢性纤维化肺病多见于长期接触而致().二氧化硅.锰烟.木尘.二氧化硫.锌烟.我国目前法定的职业病有()种。
【期末复习】预防医学期末复习材料
1、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它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目的的学科群。
2、预防医学的特点(1)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重点是群体。
(2)突出预防为主的观念,着眼环境,面向群体,提倡标本兼顾的三级预防措施。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工作、生活、社会环境)的关系。
(4)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于治疗中。
(5)采用的预防对策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6)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3、医学模式:即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宏观认识。
4、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要有健全的机体、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5、三级预防:是以人群为对象,以健康为目标,以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为目的的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
7、中医三级预防包括:(1)未病先防;(2)已病防变;(3)瘥后防复第一章自然环境与健康1、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的物理、化学、生物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2、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3、原生环境:是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许多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适宜化学组成的空气、水、土壤和微小气候等。
4、次生环境: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所致的环境。
5、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有害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或生物的健康造成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
6、公害:指因受到废水、废气、废渣的严重污染,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致影响人的生活和健康,破坏工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对整个社会造成公共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
(选择题要想做好还要看上课的课件,大题基本上在上课放水的内容里面,简答题只要答大点。
)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三级预防(第3页)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在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二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
2.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第11页)
多样性;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
3.健康效应普:一般情况下,无健康损伤者居多,有代偿功能改变者次之,发病者仅少
数, 死亡者则很少,这样形成金字塔的分布模式,构成人群的健康效应普。
P10
4.环境污染所致人群健康的效应(剂量效应/反应)(第11页)
暴露剂量的大小与其所产生的健康效应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曾加或减少,人群中出现某种特定的健康效应的频率随之发生变化,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特定健康效应的频率之间的现行关系,称之为剂量-反应关系。
5.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第12页)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远期危害(致癌作用;对遗传的影响)。
6.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逆温、空气离子化
紫外线:A段(长波,波长320~400nm);B段(中波,波长275~320nm),有抗佝偻病作用,还会引起红斑作用;C段(短波,200~275nm);波长260nm左右的C段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很成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如何对水体进行处理?(第47页)
1.混凝沉淀
2.过滤
3.氯化消毒
8.次氯酸消毒后,水质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min后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
mg/L,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5 mg/L。
P49
9.水体富营养化(由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的,可致赤潮),水俣病(由甲基汞所致
的,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10.职业病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
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
(第73页)
11.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第75页)
职业性病损包括职业性外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
12.职业病(定义、特点、诊断依据)(第76页)
当职业性的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特点:(1)病因明确。
(2)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具有群体性发病的特征。
(4)“三早预防”预后较好。
(6)可以预防或减少。
诊断依据:患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主要)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
13.矽肺(第115页)
由于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较高的粉尘所致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矽肺病例约占尘肺总病例的一半,是尘肺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15.蛋白质评价(第149页)
1.蛋白质含量:评定一种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应以含量为基础。
2.蛋白质消化率:是指一种食物蛋白质在人体内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
公
式为:①蛋白质真消化率(%)摄入氮—(粪氮—粪代谢氮)/摄入氮②蛋白
质的表观消化率(%)=摄入氮—粪氮/摄入氮
3.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利用率表示蛋白质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和程度。
①
氨基酸评分:食物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氨基酸模式,氨基
酸模式是指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氨基酸评分=被测蛋白
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mg)/理想模式或参考蛋白质中每克氮(或
蛋白质)中氨基酸量(mg)②生物价: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消化吸收后在机
体利用的程度,生物价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
蛋白质生物学价
值储留氮/吸收氮
16.糖类(定义、分类、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第152页)
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按其分子结构可分为: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寡糖(棉籽糖、木苏糖)。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1)增强肠道功能,促进排便;2)降低血浆胆固醇;3)降低血糖;
4)增加饱腹感、减少能量摄入。
17.维生素:维生素A缺乏可致夜盲症,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缺乏可致脚气病,维生素
C又称抗坏血酸缺乏可致坏血病。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易缺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易引起中毒。
18.食物中毒(第184页)
食物中毒是指是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使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机型亚急性疾病。
特点:1)潜伏期短,多为集体爆发;2)中毒变现类似;3)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确关系;4)人与人之间一般无直接传染(传染疾病的最大区别)。
19.合理营养是指通过不同种类的食物合理搭配,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能充分满足机体
的正常生理需要并达到互相之间的平衡。
称为合理膳食或平衡膳食。
20.心身疾病是由明显社会、心理因素诱发而导致的身体疾病。
21.发育匀称度评价:1.体型指数:(1)身高坐高指数(2)身高胸围指数2.营养指数:BMI
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一般认为大于24 kg/ m2为超重,大于26 kg/ m2为肥胖。
(第200页)
二、医学统计方法
1.怎样描述资料?(集中趋势的描述: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离散趋势的描述:变异系数、标准差,各指标的适用情况)(第239 244页)
A.算术均数简称为均数,用μ、—X分别表示总体均数和样本均数。
它适合描述对称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
B.几何均数,用于描述一组资料数据经对数转换后呈现为对称分布或正态分布的变量值的平均水平,其数据特点是观察值呈倍数关系变化。
C.中位数,将一组观察值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值即为中位数,记为M。
它适用于呈明显正负偏态分布的资料。
D.变异系数(CV),CV=标准差/平均数=S/ —X,它适用于比较若干组资料的变异度以及比较多组均数相差较大资料的变异度。
E.标准差用σ和s表示总体与样本标准差。
它可描述变量值的离散程度,衡量均数的代表性。
2.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前者是干预群体,后者是干预个体(患者)
3.疾病的三间分布,是疾病在人、地、时三方面的具体表现,因此对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综合描述,分析其在人群、地区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获得有关病因线索和流行因素的资料,从而查明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提出有效防制对策。
(第356页)
4.发病指标:(1)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分子不同,即发病率的分子为“某人群某年某病新发病例,患病率的分子是特定时间某人群某病新、旧病例数(第345、346页)(2)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分母不同,即死亡率的分母是同时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病死率的分母是同时期患该病人数。
(第346、347页)
5.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三间分布)归纳、整理后,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特征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观点(假设)的一种方法。
6.病倒对照研究(优、缺点)(第379页)
(一)优点:①病例对照研究所需样本量小,病例易获取。
②工作量相对小,所需人力、物力较少,时间较短。
③适合于对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疾病进行研究,或者适合罕见病的研究。
④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研究。
⑤易在医院中进行,对象较好控制,出结果快。
(二)缺点:①容易产生信息偏倚,特别是回忆偏倚。
②不能计算暴露人群的发病率③不能计算相对危害度RR,只能计算优势比或者比值比OR来进行估计。
④由于是由结果寻找原因,不能直接下因果关系的结论。
⑤证据力度较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弱。
7.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分别是对现在、过去、将来的情况进行的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8.统计计算:(一)单样本t检验(详细参阅第254页)
方法:
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计算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做出推断结论
(二)卡方检验即X2检验(第283),资料整理与分析的OR值(376页)。
重点在两者的组合题(376页)。
校正X2值的计算公式为:X2=(Iad – b cI – n/2)2 n /(a+b)(a+c)(b+d)(c+d)
优势比(OR)又称比值比,交叉乘积比的计算公式为,OR=(a/c)/(b/d)=a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