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27《有的人》优质课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课练-27《有的人》 (含答案)【精品】
27 有的人一、理解与运用1.词义辨析,填序号。
牛马:①牛和马②供役使的人③受奴役而艰苦劳累(1)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________(2)旧社会,劳动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________2.词语综合运用。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他”指________ ,“多数人”指________ 。
(2)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
B. “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
3.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第一个“有的人”指的是________;第二个“有的人”指的是________。
(2)第一个“活”是指________,“死”指的是__ _ _____。
第二个“活”是指________,“死”指的是________。
(3)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 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B. 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于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1.(1)一个“骑”字,()A. 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和凶暴的本质B. 表明擅长某事物的人,反而容易大意,招致失误(2)“呵,我多伟大!”这一句()A. 表现了自信、自豪B. 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和自我吹嘘的丑态(3)“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含义是()A. 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服务B. 一心一意地为革命事业而奋斗2.下列诗句各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三、按要求写名言(1)“________,________。
”鲁迅的这句名言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像牛一样俯首听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有的人》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有的人》一课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的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3、学情分析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民主斗士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也许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优秀教学设计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教学目标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1.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学生齐说:鲁迅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引导: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83年了。
8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介绍写作背景。
指名读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富有哲理且浅显易懂的名言,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接着介绍鲁迅先生虽逝世的时间很长,但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随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再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诗的创作背景,学生可以很快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说一说:诗歌写了哪两种人?(朗读指导:关注标点的停顿,关注诗行及诗节之间的停顿,读出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2.同桌合作,分工读诗,说说分工的理由。
3.同桌朗读,交流理由。
教师相机点拨:“有的人”指的是两种人。
一种是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
一种是像鲁迅那样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
(设计意图:在自读中掌握诗歌大意。
借助同桌分工读诗,使学生感悟“有的人”其实指的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
)三、品读悟区别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自己还有什么发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8单元 27《有的人》
(内容上的对比:3--6 )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对比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前后呼应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初读感知
(内容上的对比:4--7 )
有的人
前后呼应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从生与死的价值的对比中,你明白了什么?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 “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 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 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 神永存。
新知探究
自由读第二--四小节理解、对比、体会:
(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生齐读)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
有
纪的
念 鲁
人
迅
有
感
活——死 骑 遗臭万年 死——活 俯 流芳千古
随堂练习
思考
(1)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2)有的人指的是几种人呢?
两种人。
随堂练习
给下列形式字组词
儒( 儒家 ) 孺( 妇孺 ) 垮( 击垮 ) 跨( 跨越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 教学设计 图文详解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多音字:给:gěi给力jǐ给予场:chǎng场地cháng一场雪词语解释:伟大:①品格崇高;才识卓越。
②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的。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造句:人民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
情愿:心里愿意。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抬举: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
反义词:伟大——渺小情愿——被迫永远——暂时抬举——贬低近义词:伟大——崇高情愿——甘愿永远——永久抬举——器重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写鲁迅和与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课内问题:诗歌的前四小节每节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相同吗?答:不同。
每节的前两旬是写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后两句是写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读写“俯、垮、不朽、情愿”等字词。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1.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在品味赏析中体味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音读。
(一)师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学生边听边完成下列要求:1.给每个诗节标上序号。
2.在听的过程中,解决字词。
(二)自由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重点指导下列字词的书写:俯、垮、不朽、情愿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意读。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巴金亲自抬棺,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巴金谈了他的感受:“我仍然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不会死,他怎么会死呢?他那抽着烟含笑谈话的姿态永远不会在我眼前消去……”,鲁迅的朋友斯姆特莱也这样说:“鲁迅之死,不仅给我个人带来悲痛,也是民族的悲剧,他并非无目的而活,也不投身于掠取财富、权利和地位……”(一)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两段话的文字:1.“他不会死,他怎么会死呢?他那抽着烟含笑谈话的姿态永远不会在我眼前消去……”2.“他并非无目的而活,也不投身掠取财富、权利和地位……”(二)就上面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前半部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表达方法,体会诗歌以“反衬、对比”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有”和“没有”的对照来揭示真正人的价值。
4、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设计板书;3、准备录音机和朗读带。
学生:1、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2、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3、准备字典等工具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谁来向老师介绍一下鲁迅呢?2、学生回答: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
他逝世后,被毛泽东称为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3、教师小结: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他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让我们从诗人臧克家先生的诗歌中,走进鲁迅的世界,学习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2、学生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3、学生分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4、学生指名读课文。
(学生评价)5、学生分男女生朗读课文。
(配乐)6、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朗读。
7、学生自由配乐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形式)8、学生互相评价朗读情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质课件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被人民唾弃。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指鲁迅精神被 传颂,被延续。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流芳 百世
遗臭 万年
对比、体会:
一边是被人民摔垮,被人民忘记,一 边是青青的野草,被人民举得很高很高, 这样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这样的结局说明了只有一心为 人民服务,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 人民才会永远记住他。
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 “有 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想一想:无私奉献的人有哪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两个“活”与两个“死”的含义 相同吗?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不同。第一个“活”指生命存在, “死”指精神已死;第二个“活”指精 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从生与死的价值的对比中,你明白了什么?
我明白了精神和身体是可以分开的, 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 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 生,精神永存。
臧克家(1905-2004年),著名诗人 , 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 笔名少全、何嘉。国立山东大学 (今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 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 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 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 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 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 的故居。他深切追忆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 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课题】以介绍鲁迅来导入新课,为课文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新课教学()分钟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课件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及教学反思人教部编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通过学习《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使学生能够: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认识不够深入。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下次课上进行一次预热,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资料,激发他们的思考。
在朗读练习环节,学生们的表现整体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节奏和韵律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决定在课后找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朗读水平。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和朗读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审美情趣;
2.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及其在当代的价值,激发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强化文化意识: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悟其崇高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鲁迅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8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堂实录
《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你们知道这个文学家是谁吗?生(齐):鲁迅。
师: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生:我知道他的原名叫周树人。
他在一生中用了很多笔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
师:是的,鲁迅先生一生共有一百多个笔名。
生:我知道鲁迅深受大家的爱戴,从他的侄女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知道,在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为他送行。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板书)师:同学们先把这首诗读一遍。
(生读)师: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师:猜一猜,我说的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师:(板书“呵”)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呢?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生齐):笑呵呵。
师:对!还有“呵斥”。
师:他还有其他的读音,比如——生(齐):a。
师:什么时候应该读“a”呢?(生不语)同学们,“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但刚才很多同学都把它读成了第四声,这是为什么呢?(生不语)读一读,体会体会,读第四声的时候表示什么样的感情?(生练习生:表示赞叹。
生:表示赞美。
生:表示自豪。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设计-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板块一回忆鲁迅,导入新课1.回忆鲁迅先生师:同学们好!请大家看这幅画像,他是谁?(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画像)请你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他。
生:这是鲁迅先生。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以笔作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是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人。
2.导入新课师: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风沙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
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诗人臧克家先生挥笔写了一首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板块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1.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学生自读(1)补充创作背景师:作者臧克家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这样说道:我和鲁迅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信,这首诗是参观了他的故居归来有感而写的,这岂不是“即兴”之作?是的,它是“即兴”之作,但是我写它确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深刻的思想感受的。
所以,它的思想内容是深厚的,耐人寻思回味的。
两种人、两种人生观的鲜明对比,使它有着永恒的意义,所以受到读者欢迎,反应强烈。
(2)再读思考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作者在诗歌中写了哪两种人?生1:读了第1小节,我知道了作者在诗歌中写的两种人分别是反动统治者和鲁迅先生。
生2:前一种人是反动派,他们只是躯壳活着,如行尸走肉,生命毫无意义,虽生犹死。
后一种人是鲁迅先生,虽然他的生命不复存在,但他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虽死犹生。
(3)梳理结构师: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把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
生:第一部分为第1小节,写了有哪两种人;第二部分为第2~4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人生观;第三部分为第5~7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师:你划分得很准确。
3.对比朗读,感悟写法(1)自主发现师: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这首诗,你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2)交流反馈,探究写法生1:我发现这首诗中“有的人”反复出现,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有的人”是指两种人,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8课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教案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和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准备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Ⅰ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那么在诗人臧克家的眼里,鲁迅先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去了解一下吧。
(板书课题)2. 理解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来关注一下课题,你发现了什么呢?预设:题目折行了,多了“——纪念鲁迅有感”字样。
师:这叫副标题。
3.课件出示作者臧克家的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
4. 资料链接。
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译文:交了不好的运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想摆脱却被碰得头破血流。
旧帽子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破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
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
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两篇诗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写作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为人。
Ⅱ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 自读诗歌,读通诗文,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 检查诗歌朗读。
3. 再读诗歌,说一说诗歌中的“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
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和压迫者;一种是鲁迅以及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为人民甘做牛马的人。
Ⅲ再读课文,发现区别1. 自读诗歌,说一说你在朗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1)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预设1:每一小节都是运用对比手法来写两种人的。
预设2:第2、3、4 小节在内容上依次和第5、6、7 小节的内容相对应。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参考 教材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参考教材解读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
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第27课《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反复地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3.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4.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2.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程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人臧克家在1949年10月19日写下了一首《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
那么,诗中歌颂了鲁迅的什么精神?我们从中学习到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有的人》。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zāng xiǔ shuāi臧克家不朽摔垮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3.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不朽: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4.多音字当 dāng (当时)dàng (上当)乌鸦听了狐狸夸奖的话,开口一唱歌,当(dāng)时嘴里的肉就掉下来,狐狸骗到肉就跑了,乌鸦知道上当(dàng)为时已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2.写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7、《有的人》课件、二上大禹治水
1 填空
⑴《有的人》是为了纪念_鲁__迅__先__生__逝__世__1_3_周__年___而写的,诗的副标 题是___纪__念__鲁__迅__有__感__________。
⑵作者抓住“人生”这一重大课题,用_____活_____与_____死_____进 行鲜明的___对__比_____,摆出对两种人生死的评价。
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你 们去过吗?是纪念什么人的?对,是 纪念禹的。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 雄,世世代代被后人称颂。今天我们 一起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15 大禹治水
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 再读感悟 当堂检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
nàn
难
音序:N 部首:隹 结构:左右
组词:灾难 逃难 造句:战争时期,人们无 处逃难。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第四 笔在竖中线上,第二横在横 中线上。
dào
道 音序:D 部首:辶 结构:半包围
组词:知道 道理 造句:我知道明天要举行 歌咏比赛。
书写指导:第五笔竖在竖中线 上,横折从横中线上起笔,辶 的最后一笔要舒畅。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对比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前后呼应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内容上的对比:4--7 )
有的人
前后呼应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齐读第1小节分析、对比: 首节中的两个“活”与两个“死”的含义相同吗?分别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例《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例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第一课时备课时间2020年12月1日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
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学情分析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非常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在双基方面,大多数孩子能在基础部分掌握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运用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反复地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3.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4.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视频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2019】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品课创意教案word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品课创意教案word版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重点难点】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
2.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点: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有关鲁迅生平的纪录片。
2.《有的人》诗歌朗诵音频。
3.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回顾导入。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
全国人民无比悲痛。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2.背景介绍。
鲁迅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
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倾听,练习朗读。
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
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
)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有的人》优质课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你们知道这个文学家是谁吗?生(齐):鲁迅。
师: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生:我知道他的原名叫周树人。
他在一生中用了很多笔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
师:是的,鲁迅先生一生共有一百多个笔名。
生:我知道鲁迅深受大家的爱戴,从他的侄女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知道,在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为他送行。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板书)师:同学们先把这首诗读一遍。
(生读)师: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师:猜一猜,我说的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师:(板书“呵”)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呢?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生齐):笑呵呵。
师:对!还有“呵斥”。
师:他还有其他的读音,比如——生(齐):a。
师:什么时候应该读“a”呢?(生不语)同学们,“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但刚才很多同学都把它读成了第四声,这是为什么呢?(生不语)读一读,体会体会,读第四声的时候表示什么样的感情?(生练习生:表示赞叹。
生:表示赞美。
生:表示自豪。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个句子读正确了,其他的一定都能读正确。
另外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运用你们以往的朗读经验一定能把这首诗的节奏读准确。
师:在读的时候,你要仔细体会体会,在每一句诗中,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
(板书)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这条线叫“间隔线”。
比如:第一段,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
(师范读),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
(生自由练习,师作简单指导。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师:读得多好啊!哪位同学再来读?师:我相信同学们都能有节奏地读好这首诗。
(生齐读。
)师:同学们,把握好了诗的节奏,是不是这首诗就读好了呢?生:不是,还要读得有感情。
师:是的,诗歌中都寄托着一定的感情,比如这首诗,作者写了两类人,一类是——生:活着但已经死了的人。
师:另一类是——生:死了却还活着的人。
师: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
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不一样。
对虽生犹死的人,作者的态度是厌恶。
生:痛恨。
生:批评。
师:不是批评,是批判。
生:对虽死犹生的人却是——赞扬,歌颂。
师: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看谁的心与作者的心是相通的。
(生自由读,很多学生的表情随着诗句的变化有细微的调整,一女生读得绘声绘色。
指名让她朗读,感情很充沛,很有感染力。
)师:读得真好!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可是你们知道吗?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体会)生:我发现每一小节中,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意思是相反的。
师:能不能举一个例子?生:比如第二小节:前两句写的是“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后两句写的是“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两种人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师:像这样把不同的人的不同做法放到一起去比较的写作方法,叫对比。
还有哪几个小节也是把不同的人的做法进行了对比呢?生:3、4小节也是。
(生读)师:还有对比的段落吗?生:第5小节也是对比,是把不同的人最后的下场做了对比。
师:用“下场”不合适,因为这个词通常是贬义的。
换一个词。
生:结果。
(板书)师:把结果进行对比的也不仅仅是这一个小节。
生:6、7小节也是。
(生读)师:好,我们一起对比着把这首诗读一读,同学们读每一小节的前两句,我读后两句。
体会体会对比的好处。
(师生对比读,读得很投入。
最后一句,师在读的时候情绪带动起了同学们,师生一起读。
)师: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生:在大家的心中更坏。
(众笑)师:在这首诗中,你还发现了其他特点吗?(生翻阅,思考,一生举手。
)生:我发现这首诗前面写了一种什么人,后面就写出他得到的结果。
比如:前面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后面第5小节就写“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是吗?这可是个独特的发现。
看看,作者写的两类人,是不是做法和结果一一对应着?(生讨论,交流,得出的结果是一一对应。
)师:像这样的写法是对比的一种形式,我们也可以说是“对照”。
(板书)我们再对照着读一读。
女生读做法,男生读结果。
另外,请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很有想法、擅长发言的同学。
(生推荐)你们两个不用读,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男女生对照着读这首诗)师:请两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
生:我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人们敬仰,即使死了,还有很多人怀念。
生:我也愿意做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高尚的,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民的爱戴。
而且,你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在你需要的时候也会帮助你。
这样的人会有很多朋友。
师:是的。
别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同学们,我相信,他们说的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想法,也一定是——生:我们大家的想法。
师:同时,还是每一个读到这首诗、读懂这首诗的人共同的想法。
还发现了其他的特点吗?(生寻找,师等待。
)我有一个小小的提醒:看看第一段和后面几段是什么关系?生:总分。
生:第一段总的说了两类人,后面每一段都写了这两类人。
师:读一读第一小节,有什么疑问吗?生: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怎么还会“活着却死了,死了却活着”的人呢?(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生:有的人活着是身体活着,但是,他们不做好事,欺压人民,所以,人民巴不得他们马上死了,或者说他们在人民心中已经死了。
生:有的人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人民永远纪念他,这样的人,死了却好像活着。
比如雷锋,虽然已经死了几十年了,但是他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没有死。
师:对,说起雷锋,就想起助人为乐。
雷锋精神是世世代代都应该学习的精神。
好了,同学们,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我们以后自己再慢慢体会。
师: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
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
生(齐):纪念鲁迅有感。
师: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但是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生:在这首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师:对呀!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会儿再探讨。
但是我们相信,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
我相信,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的影子。
看看,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到了他的哪件事呢?生:我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冬天的夜晚,鲁迅先生看到一个黄包车夫脚被玻璃扎破了,鲁迅先生就亲自为他包扎。
师:还记得是怎样包扎的吗?生:鲁迅先生一条腿跪在地上,慢慢的,小心地清洗着伤口,仔细地包扎。
师:是的,只有把生活在最底层劳动人民看做人的时候,才能够这样做。
生:我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一句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生:我从“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群众把它抬举得很高很高”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一开头就写很多人来追悼他,大大小小的花圈不计其数,看出来人们对鲁迅非常爱戴。
(播放照片)师:是的,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
人们把他的灵柩扛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地哀悼这位伟人,这个不屈的战士!很多人写文章来追悼他,著名女作家萧红写文章纪念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生(齐读):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
他伟大,他坚强!师:人民文学家老舍先生说——生(齐读):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
师:鲁迅先生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他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
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
依然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纪念鲁迅的文章却不写鲁迅的名字?再读一读诗的副标题。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词,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生:“有感”,这首诗不是写的鲁迅一个人,而是写的像鲁迅这样的人。
所以,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
师:说得真好!在你看来,哪些人也是作者要歌颂的人呢?生:毛泽东是要歌颂的人,因为他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师:对!人民将会世代怀念着他。
生:黄继光是这样的人,因为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牺牲了自己。
师:是啊,黄继光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两国人民都会永远牢记他的名字。
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再读这首诗,把我们深深的敬仰送给那些让我们难忘的人。
师:同学们,合上书,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师:同学们都把这首诗种在心中了,真好!接下来就是让她慢慢开花了,下面,我们先让她开出最小的一朵。
这朵花就是试着写出我们自己的《有的人》。
(生感到惊讶,有的还胆怯了。
)师:怎么写呢?我给一点提醒:(1)可以想想身边的大人或同学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而且这两个优缺点是一组反义词,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俱备。
小组内可以思考交流。
(2)想想是什么样的行为让他有这样的优点和缺点。
(3)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看看哪一个小组更有智慧。
各小组选择一个写字快的同学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