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合集下载

1、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

1、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

第四,关于史书的文字表述. 第四,关于史书的文字表述.
他认为"简要"是"美"与"工"的基本要求.他还主张 "用晦",还提出采用"当时口语","从实而书",以不失 "天然".
第五,关于史家做史态度. 第五,关于史家做史态度.
《史通》提出"直书","曲笔"两个范畴认为这是"君子 之德"和"小人之道"在史学上的反映.他认为,直书才有"实 录",曲笔导致"诬书",它们的对立从根本上决定了史书的价 值和命运.
司马迁及其《史记》所体现的史学思想 司马迁及其《史记》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著作有纪传体史书《史 记》. 司马迁纵观古今学术,熟悉当代政治人物和政治情况, 自序称其总的原则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 语." "整齐"有综合排比,批判订正的意思.丰富的 材料,经过司马迁的综合整理,熔铸于宏篇局制中,使 《史记》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资料的总汇.
第二节,刘知几作《史通》与 中国古代的史学批判著作
魏晋到隋唐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体现
一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二 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三 《晋书》卷82有关史家的传记 四 《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 五 刘知几《史通》
刘知几与《史通》
意义: 意义: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 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关于《史通》: 关于《史通》 今存49篇,凡20卷.前10卷为内篇,是全书的主要 部分,着重阐述了有关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辑, 表述要求和撰史原则,以及史学功用等.后10卷为外 篇,论述史官制度,正名源流,杂评史家,史著得失, 并略申作者对于历史的见解.

1、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ppt

1、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ppt

第二节、刘知几作《史通》与 中国古代的史学批判著作
魏晋到隋唐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体现
一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 史传》 二 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三 《晋书》卷82有关史家的传记 四 《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 五 刘知几《史通》
刘知几与《史通》
意义: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 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第二部分:宋元史学思想关注的问题
第一部分:宋元史学思想的时代特点
宋元时期的史学思想在隋唐史学的基础上
继续发展,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兴 起于北宋中期的理学,在唐代儒家经学和 佛、道思想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形成与发 展起来,并出现了诸多理学流派与理学家,他 们将理学思想运用至历史研究中,以理阐史、 以史证理,使宋元史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 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⑶、正统论
理学家们讲儒学要讲究道统,史学
则要讲究正统.
⑷、对历史阶段的划分
理学家们所推崇的天理成为其划分历史阶
段的标准,他们把历史划分为三代以前和三 代以后,即所谓的”先王”个”后王”两个 阶段极力美化三代,宣称三代是天理流行的 时代.受其影响,宋元史学思想中也体现了对 于三代的推崇,司马光的表现尤为突出.
第二,关于撰史原则。
《史通.采撰》篇强调“征求异说,采鏣群言,然后能成一家。慎于 采撰,根本的问题是要辨别什么是历史事实,这是刘知几撰史原则的核心。
第三,关于史书的体裁、体例。
《序例》篇说:“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 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这是指出史书体例本是史家反映 历史见解的一种形式。刘知几推崇《春秋》、《左传》、范晔 《后汉书》、萧子显《南齐书》的体例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史学第一次大发 展时期。史学从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向 人的方向发展,建立了帝王将相,英雄伟人 创造历史的英雄伟人史观.可以说,历史只 能是人的历史,历史作品也只能是人的作 品,人类历史活动以”人”为本位,历史最 深层面也是以人性为支撑.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授课题目: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史学发展的特点、史籍类型的演化以及重要历史著述的内容、特点及史料价值;了解隋朝修史对唐朝修史的影响、唐初史馆及监修制度的确立及对后世修史的影响,了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及杜佑《通典》体例、内容和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三国志》的内容、特点;裴松之《三国志注》的特点;《后汉书》在沿袭《汉书》体例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唐修“八史”的条件;唐代设馆修史;刘知几与《史通》;杜佑与《通典》。

△授课对象:历史专业一年级△授课时数:6学时△授课方式:讲授第一节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一、时代特点与史学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史学成长起来以后走向发展的时期。

700年左右历史的时代特点,在许多方面影响着史学的发展。

首先,门阀政治的形成,政权的更迭和对峙,推动了皇朝史撰述的发展,出现了“一代之史,至数十家”的盛况;同时也推动了姓氏之学的发展,谱学之书的撰述成为这个时期史学活动的时尚。

这是门阀地主政治在史学上的突出反映。

其次,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反映在史学上,一方面是推动了各民族对国史的撰述,隋唐时期将其列为正史,扩大了民族史撰述的内容;另一方面,这时期的许多历史著作突出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历史记述反映在地域上和内容上更加宏富了。

其三,民族大融合反映在思想领域中,是“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的观念形成,在唐代的许多历史撰述中都有突出的反映,比秦汉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了更多的对于多民族国家之历史的自觉意识。

其四,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外交通、域外情况撰述的发展(《法显传》、《大唐西域记》、《高僧传》等)。

其五,不少王朝重视以皇家的力量组织官书的撰述,并做出了成绩。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第十章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直到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方成为可能。

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用以记载历史的文字。

这些记载已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整历史记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因而可以被看作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则担当起草公文、记录时事、保管文书之责,也担任一些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家。

《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包含风、稚、颂三个部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成《春秋》一书。

《春秋》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了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秦汉时期则是中国史学成长时期。

这一时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继代史的出现。

《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概括了 3 000 年历史,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史记》的“成一家之言”标志着史学已卓然成为一家。

班固撰《汉书》,断代为史,由此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荀悦的《汉记》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就史学门类言,除纪传、编年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谍、别传以及史论、史注等,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

三、古代史学的发展与完善隋唐五代时期,统治阶级重视修史,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

二十四部正史有八部成书于唐初,便是一个例证当然,设馆修史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抑制。

总结性著作的出现,是此期史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

宋元时代,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发展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1、文字产生以前(殷商以前)(1)记事方式: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符号图画(2)特点: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混淆在一起2、商周时期——史学萌芽和产生(1)条件:文字的产生;历法的制定使用;专职记事的官员的设置(2)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古代传统史学——近代新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①古代传统史学的代表人物:司马迁(西汉)、班固(东汉)、刘知幾(ji)(唐)、司马光(宋)、章学诚(清)等②近代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夏曾佑、吕思勉、钱穆、悬鹘、王国维、顾颉刚、陈垣(yuan)、陈寅恪等③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3)古代传统史学的主要体例及其代表人物①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司马迁《史记》和班固的《汉书》②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孔子的《春秋》;司马光《资治通鉴》③叙事体(叙述体)(以事件为中心:希罗多德的《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二、中国古代传统史学1、司马迁与《史记》(1)成书条件:①师从名师,学问精湛;②阅历丰富,博览群书;③意志坚定(2)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体例:纪传体史书(4)内容:①五个部分:本纪:记载帝王的事迹、世家: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重要人物的传记、表:采用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志):专记典章制度以及天文地理、社会经济等附:“陈涉世家”:他只是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但司马迁将其列在“世家”中的原因:A、赞扬他反对秦的暴政,司马迁认为汉替秦是必然趋势B、给统治者提供警示,要放松统治,不要实行暴政②时间:黄帝——汉武帝,共3000多年历史,属于通史(5)特点:《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取材宏富,内容广博,据事直书,详今略古,尤其关注当代,且叙事生动,言语简练。

(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地位: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

方案-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方案-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在漫长的中国史学史上,20世纪的中国史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史学出现了从不曾有过的深刻变化:封建主义史学衰败,并被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所代替;在激烈的革命、社会变革,以及科学进步和学科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历经艰难曲折,不断成长壮大,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不仅结束了一个时代,开辟了一个时代,而且还以其丰硕的成果作为珍贵的学术遗产,直接影响到新世纪中国史学的走向。

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可清楚地看到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建设,是中国史学发展不可替代的前提;而史学的发展,又不断提出新的理论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对历史进程或历史学自身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总之,回顾和思考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没有史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就没有历史科学的发展。

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史,首先是一部史学理论发展的历史。

明确这一点,并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对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建设,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处在剧变的前夜。

中国封建主义史学,同样孕育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无论是社会的巨变,还是史学的变革,从本质上说,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都是时代的呼唤。

然而,这一切又都不是自发进行的,首先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

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以进化史观为核心的史学发展的直接成果。

正是进化论、进化史观的广泛传播,才为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问世开辟了现实道路。

20世纪初,进化论和进化历史观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史学的基础,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在史学领域思想解放、破旧立新的锐利武器。

而它们的出现,首先是和包括史学在内的外国学术思潮在国内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20世纪初,严复的《群学肄言》、《天演进化论》系统阐释了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论原理,大力宣扬赫胥黎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历史:广义的指已经过去的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指独立于人们一是之外的已经过去的人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

史学历史理论人们对客观历史运动的认识,包括天人关系,古今关系,民族问题,人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因等等。

史学理论:人们对历史学的认识,是关于史学本身的性质与其与社会关系,史家修养与批评的理论。

良史:“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曾巩《南齐书目录序》)书法不隐:史才三长:是刘知幾所著《史通》中提出的关于史家修养的要求:史学、史才、史识。

直书曲笔信史史法:指历史记载和历史编纂方法,其内容包括史书的外在形式和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史书的体裁与体例。

撰述记注史意:指历史撰述中寓含的思想和宗旨,其内容包括史家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史学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史家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

史德:是清人章学诚明确提出的,讨论的是史学家的修养问题。

新史学:最初是专指对具有“四弊二病”之旧史学而言的“新史学”。

后来含义逐渐扩大,一指鲁宾逊的《新史学》,二指以唯物史观为中心的史学。

80年代以来专指有别于“旧史学”和国外各种历史史观与历史学派。

或包括唯物主义史观或不包括唯物主义史观史学。

正统论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提出,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即“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历史演进法中国文化二周说《史学要论》五朵金花:是指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

史学革命:1958年,随着经济“大跃进”的发展,史学界也提出了“大跃进”的要求。

“史学革命”应运而生。

1958年的“史学革命”就是打破王朝体系,建立人民史体系的“革命”。

“写农民的历史,为农民写历史”,是这次史学革命的指导思想。

史学界在如何估价阶级统治的历史方面所表现出的种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无不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发生的。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在二十世纪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历史学经历了西方现代史学与本土传统史学的交融、创新与复兴。

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学不仅逐渐融入了国际学术主流,还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西方现代史学的引入,中国传统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内外忧患不断。

然而,这并未阻止中国历史学界的探索步伐。

一批具有新视野的史学家,如梁启超、章太炎等,开始借鉴西方现代史学方法,反思中国传统史学,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中国历史学在思想解放和学术创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这段时间,历史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传统史学的关系、历史分期、农民战争与历史发展等重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争鸣。

这期间,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但学术界的活跃为历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阐释提供了历史学的支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学在新时期焕发出更为璀璨的光彩。

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学在众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

对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事件的研究成为历史学的热点,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对于古代史、近代史和世界史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历史学的内涵。

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现代史学的交融,以及在此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创新和突破。

历史学在这个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既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也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学术体系。

展望未来,中国历史学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球史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学术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史学家们的努力,中国历史学的学术交流将更加频繁,研究领域将更加广泛,研究方法将更加多样。

中国历史学将在全球史学舞台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的智力贡献。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苗伟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秦汉时期,是它的产生阶段;从春秋、战国之际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逐步产生了。

其标志是《春秋》、《左传》和《史记》等书所反映出来的对于史学的认识。

从《春秋》和《左传》来看,它们的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史学意识;从《史记》来看,它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司马迁的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

这可以看作是古代史学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它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马、班所奠定的基础上,中国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这时期的史学理论,已不限于提出来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新的探讨,而且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

这是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时期。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晋书》卷八二有关史家的传记、《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等,都是反映这个时期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文献。

尤其是刘知几的《史通》,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时期,是它的发展阶段;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通史、民族史、当代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在这时期都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史学批评在相当广泛的范围里进一步展开,史学理论在不少问题的认识上更加深入,在表现形式上亦更加丰富了。

这几个方面表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进入了它的发展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明清(1840年以前)时期,是它的终结阶段。

中国史学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两个极明显的特点,一是越来越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二是出现了批判、总结的趋势,同时也萌生着嬗变的迹象。

史学理论的发展,也不能脱离这两个特点,而后一个特点表现得更突出。

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阶段,其特征便是批判、总结和嬗变。

明后期的王世贞、王圻、李贽,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前期的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章学诚、阮元、龚自珍等,在史学理论方面,各有不同的成就和贡献。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演变和历史贡献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演变和历史贡献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演变和历史贡献古代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石,其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有着重要意义。

古代中国历史研究起源于古代社会本身,而史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则在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逐渐成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史学体系。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演变和历史贡献。

原始史学阶段中国古代的历史研究最早可以回溯到商代。

当时,人们普遍流传和讲述鬼神传说、史实、口头传统等,这些都是古代史学的发端。

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史书《史记》,大量收录了商周时期的历史记载,因而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的第一部正史。

《史记》中也提出了“不记不成言,不言不成书”的史学理念,即历史应该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以便后人的研究和利用。

传统内圣外王理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唐儒李贽提出了著名的“内圣外王”理论。

所谓“内圣”,是指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外王”则是国家的治理和文化影响。

该理论是最早清晰表达出“思想与政治相统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把人文主义融入到中国史学中,强调人性和气质的作用,主张研究历史应该立足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循环轮回理论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不断演变和经历,许多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历史循环轮回的观念。

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一个由衰落到强盛再到衰落的轮回过程,它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发展和修正来实现长久稳固。

这一观念影响深远,贯穿中国史学史的始终,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辩证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入中国,史学理论和方法也随之得到深刻改变。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最重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的、有意义的,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关系的进步和演进。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人类思维和意识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成为中国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也强调了整体性思考和多方位考虑问题的重要性,使得中国史学研究更加深入和专业。

第五单元 中国史学的发展 复习课件

第五单元 中国史学的发展 复习课件
——《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试分析以上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主要提出了对史官的基本要求:“博闻强识”是知识上的要求; “疏通知远”是见识上的要求;要求史官对于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 的知识都应融会贯通,善于运用
例题练习
材料一:许慎《说文解字叙》说:“黄帝之史仓领,见鸟兽蹄远之迹,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夫〕。” 材料二:1899年,王懿荣将药店所存“龙骨”如数购归,经过研究后确认是商 朝文物。甲骨文始为人知。迄今考古发掘所见单字已达四千五百多个,已经辫 认的也有一千两百多个。其内容与《史记•殷本纪》所载世系大体一致。 问题:(6分) (1)请你说明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文字。(1分) (2)两则材料都涉及汉字的起源问题,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为什么?(5分)
※近代新史学的特点:
1、历史观念:历史进化的观点 2、历史重心: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 3、研究内容、治史目的: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研究历史 要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 4、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疑中求信、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 5、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借鉴其他学科
例题练习
1、司马迁说他《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 败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史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下列属于考古学“方法”的是( A )
A 运用DNA解码技术探究中国人祖先的由来
B 对人类遗存特征的研究揭示当时的社会特征
C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发掘的原始人类头盖骨
D 运用专用金属探测仪寻找古墓内部遗存状况
例题练习
材料: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
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 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 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 人之至赜,详一代之亹亹。”

中国古代史论史评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史论史评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史论史评的演变过程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由无意识的评论活动发展为全面系统的史评专著,促进了中国古代史学的繁荣发展。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的萌芽阶段。

史学批评是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确切的编年史书在我国周朝的出现,史学批评的某些形式便在春秋以至更早的时期产生,如西周初期的周公教诲年幼的成王要以史为鉴、《诗大雅》中“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和《国语楚语》中“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等只言片语的无意识的史评文字。

这些只是孔子以前人们对史学训诫作用的一种认识,但第一个有文献可考的对史学进行批评的是孔子。

在关于董狐记载的“赵盾弑其君”一事,孔子评价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1)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对史官及其书法的评判。

孔子曾对“六经”进行删订整理,并将《尚书》与《春秋》作了比较,“孔子曰:‘疏通知远,《书》教也’,“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2)而这又是中国古代最早对史籍的评论。

此外,孔子修成《春秋》以后,“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3),它们共同构成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开端。

《左传》评论《春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4),即通过“微”“晦”“婉”等曲折的手法表述史实;孟子提出从“名”“事”“文”“义”等方面把握。

《春秋》,并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5),从这些言论中可以“表明中国古代史学此时已开始慈生史学批评的思想”(6),但还不具备独立意识,在形式上往往与综合性学术批评混在一起。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确立阶段。

随着不同体例史学专著的出现,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已初具规模。

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对先秦学术作了概要性总结,奠定了此后学术评论和分类的的基础。

司马迁对上古历史而作的《太史公自序》、《十二诸侯年表序》、《六国年表序》等史学批评序论文,以及他对《春秋》主旨和特征所作的全面阐释和“礼义之大宗也”(7)的评价,成为史学批评发展时期到来的标志。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发展
认为史家如果缺乏职业道德心术不端就不可能写出信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历史观念社会变革历史观念的变革上帝创世物种进化政治半殖民地社会开始半殖民地社会形成帝国大清帝国共和国中华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思想传统儒家思想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社会习俗的变迁如剪发辫女权等重伦理纲常的旧礼俗社会习俗补充板书
• 组织长编:即依据丛目,将所有材料检出,错综诠 次,择优采录,初拟文辞,以大字书写正文,以小 字附注考异,总成“长编”。长编要求“宁失之繁, 勿失于略”,以保证定稿时有充分的史料依据。
• 笔削定稿:即依据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繁就简, 统一体制,锤炼文字,杀青定编。由主编司马光一 人负责。如唐纪部分长编草卷,长达2000余丈。司 马光每三日删一卷,共用四五年时间,删定为81卷。 故全书虽由集体编成,而义例一贯,文风统一,浑 然如出一手。
相同点; 都是巨著通史 史家都有严谨的治史精神 都以政治史为主要内容 重视史料考证 都在前代的史学基础上传承创新——都属 于传统史学
补充板书:不同点
史书体裁: 《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编撰宗旨: 《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编撰方法:
新史学的宣言书
1901年、1902年发表《中国史叙论》,《新史学》
提出一种迥异传统史学的崭新历史观念,对中国 传统史学作了激烈的批评
《孟子·尽心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 间必有名世者。”
《孟子·公孙丑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 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 文王至孔子,五百有余岁。”
历史循环论
3、地位与体裁: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本纪、世家、 列传、表、书

7:中国传统史学

7:中国传统史学

3、求实直书、书法不隐
据实直书,不隐恶,不溢美;君主不观当代国史
4、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刘知几:才、学、识 章学诚:才、学、识、德
4、隋唐:转折 数量、官修史书制度 正史、史学理论著作、典志体 5、宋元:繁荣发达 正史、 总论性通史:资治通鉴、通志、文献通考 纪事本末体、金石学
6、明清:深化与嬗变 私修盛行 类书、丛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 考据学 方志 史评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容 2、最系统完整地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 3、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4、为文学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表、书 (后为“志”)
史学价值:首创纪传体通史体例
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 真实记录中华民族历史 爱憎分明的写作态度
文学价值:浓郁的抒情色彩
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如生 独特的审美观念
二十四史
《史记》、《汉书》(汉) 《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 《魏书》(魏晋南北朝) 《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 书》、《隋书》、《南史》、《北史》(隋唐) 《旧唐书》(五代十国)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 《宋史》、《辽史》、《金史》(元) 《元史》(明) 《明史》(清) (与《清史稿》、《新元史》合称二十六史)
中国传统史学
一、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1、先秦:萌芽 历史传说 甲骨文、金文 尚书、诗经 编年体与记言体史书:春秋 战国策
2、秦汉:正史奠基成型 纪传体:史记 通史与断代史: 史记 汉书 3、魏晋南北朝:史学独立 数量:较前增加40余倍 种类:新增人物传记、史译史注、地理方志等 摆脱附庸地位:“史学”、史部
三、传统史学的巨大成就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学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学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学第三章中国古代史学史学是研究和阐述⼈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时代顺序,运⽤具体历史事实,阐明⼈类社会⾃⾝运动的进程及其规律。

在⽂化⼤系统中,这⼀以事实为基础的逻辑思维科学,⼜是⼈类从⾃发的实践活动⾛向⾃觉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史学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涌现出众多的史学家和史学著作。

中国历史记载的完整性在世界上是⽆与伦⽐的。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历史是依靠中国⽂献才得以有完整的了解,这是中国⽂化对世界历史做出的重要贡献之⼀。

第⼀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先秦: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我国是世界上史学发达最早的国度之⼀。

早在远古我们的祖先就注意积累租保存以往的经验,那时没有⽂字,⼈们⽤脑记⼝说和结绳刻⽊等⽅法记事,记载⼈类童年时期的实践活动。

⼈类学家从⾄今还没有⽂字的民族那⾥知道有结绳、刻⽊这种⽅法,但这种记录却⽆法保存永久,⼝头传说有的却⼀代⼀代流传下来,并且被后⼈⽤⽂字记载下来,这些古代的传说,就是我们知道的最早的历史,如“⼥娲补天”、“后羿射⽇”、“黄帝战蚩尤”、“鲧禹治⽔”等。

中国有⼤量的有关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这些历史传说还不能称为史学作品,但已经包含着史学的因素,可以视为中国史学的源头。

夏商时期,⽂字的出现和历法的产⽣并不断成熟,为史学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史学开始萌芽。

有意识地历史记载逐渐成为统治者经常性的活动和国家的⼤事。

《尚书·多⼠》说:“惟殷先⼈,有册有典”。

“册”是由多⽚⽵简编成的书籍,也就是历史⽂献。

“典”是放在架⼦上的⽵简。

这时也有了起草⽂书、记载史事、兼管国家典籍的史官。

商代甲⾻⼘辞中有“作册”、“史”、“尹”等字。

“史”是负责记事兼有巫官⾝份的⼈,《说⽂》:“史,记事者也”;据王国维考证,“作册”等于“内史”。

“尹”是掌管⽂献者。

甲⾻⽂中还有“册六”、“编六”等字样,说明商代编纂⽂献的规模很⼤。

商代还设左学、右学,让贵族“学于古训”,也就是学习历史。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若干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若干趋势
¹ 正如一位学者当时所总结的那样, 以阶级斗争加社会基 本矛盾和 五种社会 形态演进 的理论框 架, / 在 解释世界 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方面遇到众多 难题, 尤 其难以从 历史角度 回答世界 的现实和 中国的现 实提出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 怎样解释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和第三世界国家 的生产力、生产 关系、产业结 构、社会关系、阶级斗争以至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 及其趋势? 怎样认 识社会主义国家 半个多世纪 以来的曲折发展道路? , ,怎样认识波及全球的新的技术产业革 命 , ,怎样认识 各民族从传统的 农业社会走 向近代社会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 , , ( 因此 ) 需要 对我们 原来理 解的唯 物史观 和史学 本体 论进行 一番认 识0 。参见庞卓恒: 5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综述65天津师大学报61986 年第 6 期, 第 55 页。
数量 49 44 10 36 38 65 30 79 351 58%
社会经济史, 科技史 文化哲学思想 民族学研究 上述 3 类文章的总数和百分比
国际关系 史实、史料考证 其他 上述 3 类文章的总数和百分比 文章总数( 不包括世界史)
99 38 17 154 26%
4 29 60 93 16% 5 98
¹ 毫无疑问, 马克思对历史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关 于人类社会的结 构及其演化动 因的一般模式, 以及阶级分析的方法, 至今是历史学和社会学的最 重要的理 论方法之 一。马克思 历史理论 的引入曾 在中国历 史研究中引起了革命性的变革。直到今天, 即使在西方, 马克思历 史研究理论仍是 一大批研究成果 丰硕的历史 家的思想源泉之一。80 年代以前, 在我国史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历史研究理论方法可以称之为是/ 传统马克 思主义历史研究理论0 。众所周知, 这种历史理论是在从苏联传 来的一元单线论 历史观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苏 联版的历史观是马克思历史研究理论的简化、机械 化和普遍 化。马克思 历史研究 理论中的 许多真正 富有生命 力的科学要素实际并没有被苏联理论家包括进去。

中国史学传统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史学传统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史学传统的发展和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政治和文化环境,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史学传统。

这一传统的演变过程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今天的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史学传统的初兴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对历史的记录和推理多有涉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史学思想的开创者,左丘明、司马迁和司马光等。

左丘明所著《左传》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部经典作品,其重要性在于,对编史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打下了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司马迁则是中国古代历史学最伟大的代表之一,其所著《史记》采取了纪传体的叙述方式,将人物与事件进行系统的汇编,对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司马光则是用他的通识渊博与严谨的学术态度,高度赞扬史官精神,并发表了《资治通鉴》,对后世的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史学发展的分叉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是中国史学传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朱熹学派和王阳明学派。

朱熹所创立的“心学”,是一种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认为所有的现象都可以归于一个无所不包的“理”,其所讲述的历史是“始于义,成于利”,强调治学的道德意义和人文精神;而王阳明则提倡“致良知”,即追求内心的道德感悟,其史学观点强调对历史背景的全面解构和历史事件的综合评价。

三、史学传统的现代转型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中国现代化派的兴起,中国史学传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也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现代转型。

中国史学家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之外还不断重拾传统精髓,形成了一种新的史学取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胡适和许纯美。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历史的相对性”、“历史的民族化”和“历史的人文化”等新的历史研究观念,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对当今史学的发展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对当今史学的发展的借鉴意义

我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对当今史学的发展的借鉴意义一、古代史学的典范我国古代史学以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世人所称颂。

从史学理论到史学实践,古代我国史学都积淀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成为当今史学发展的借鉴典范。

1. 史学理论的奠基我国古代史学在史学理论的奠基方面有独特的成就。

儒家的“史记”、“春秋”等史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为后世的史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2. 史学研究的方法探索古代史学在史学研究的方法探索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史学家们不断研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对于今天的史学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3. 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古代我国史学家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

许多史学家通过历史文献的整理、翻译和保护工作,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这对当今的历史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古代史学对当今史学的借鉴意义古代我国史学所积淀的丰富经验和宝贵智慧,对当今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儒家史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儒家的史学理论体系在我国古代史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今史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借鉴儒家史学理论的精髓,加强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 史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与拓展古代史学家在史学研究方法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当今史学工作者可以在古代史学家的方法探索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拓展史学研究方法,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3. 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古代我国史学家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当今史学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当代史学工作者可以秉承古代史学家的精神,继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使之更好地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撑。

三、重塑古代史学的传统我国古代史学的传统是宝贵的财富,传承和弘扬古代史学的传统,对于当今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加强对古代史学的研究与挖掘当今史学工作者应当加强对古代史学的研究与挖掘,深入了解古代史学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总结其发展的规律和成就,为史学界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中国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历经千年的变迁,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历史因为它可以让人对过去和未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拥有了诸多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也衍生出了中国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历史学的发展入手,探讨中国史学及其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

一、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史学主要是帝王史、封建史、宗教史、地方志等,这些都是以官方史料为主要史料来源,而且这些史学只研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几方面的历史,是一种宣扬政治权力的历史记录方式。

唐朝时期出现了编年史、官修史等史学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官修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等。

这些官方编撰的史书在体裁、文字和内容的完备性上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后世的中国史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朝时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如司马光、张载、欧阳修等。

这些历史学家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观点和研究方法,从而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宋朝时期最著名的历史书籍是《资治通鉴》。

这本书是司马光领导编纂的,综合了前代的史书和史料,以年代为序,讲述了中国从夏商周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资治通鉴》不仅在中国史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对日本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是中国史学的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代的严复编著了《太史公三传》、《太史公书证》等书籍,阐述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历史观点,并引入了科学方法、文字学、考据学等理论,推动了史学发展的进程。

而清代的黄宗羲和钱大昕则提出了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他们开展了文献考证、地方志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为中国史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二、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历史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的历史教育以封建式的教育为主,目的是为了培养忠诚于王朝的基层官员和士人。

到了近代,由于西方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的传入,中国开始了面向全民公众的现代历史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有关历史教育的相应法规,规定历史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苗伟
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秦汉时期,是它的产生阶段;
从春秋、战国之际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逐步产生了。

其标志是《春秋》、《左传》和《史记》等书所反映出来的对于史学的认识。

从《春秋》和《左传》来看,它们的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史学意识;从《史记》来看,它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司马迁的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

这可以看作是古代史学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它的形成阶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马、班所奠定的基础上,中国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这时期的史学理论,已不限于提出来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新的探讨,而且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

这是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时期。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晋书》卷八二有关史家的传记、《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等,都是反映这个时期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文献。

尤其是刘知几的《史通》,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时期,是它的发展阶段;
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通史、民族史、当代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在这时期都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史学批评在相当广泛的范围里进一步展开,史学理论在不少问题的认识上更加深入,在表现形式上亦更加丰富了。

这几个方面表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进入了它的发展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明清(1840年以前)时期,是它的终结阶段。

中国史学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两个极明显的特点,一是越来越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二是出现了批判、总结的趋势,同时也萌生着嬗变的迹象。

史学理论的发展,也不能脱离这两个特点,而后一个特点表现得更突出。

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阶段,其特征便是批判、总结和嬗变。

明后期的王世贞、王圻、李贽,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前期的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章学诚、阮元、龚自珍等,在史学理论方面,各有不同的成就和贡献。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
1、历史记载和撰述的连续性
任何一个文明古国都不像中国在历史记载和撰述方面有这种历史连续性。

从现在已知传世最早的史书——《春秋》开始,中国的历史记载和撰述从未中断过。

如果说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现在已知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甲骨文,距今有3600年。

尽管我国现在有文字记载的确切年代不像有的古代文明国家那样早,但我国历史的记载、撰述是连续的。

“二十四史”记载了
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

中国文明没有中断,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没有中断过。

历史学对于反映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是有重大贡献的。

2、历史文献的丰富性
我国已经遗失了许多文献,但现在传世的历史文献仍然十分丰富,这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3.历史编纂形式的多样性
史书有多种体裁,多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方面适应不同的需要和社会功能,因而有丰富多彩的编纂形式。

这在全世界的史学发展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4.重视人事和强调经世致用的社会性
中国的历史学讲求关注社会,重视它在社会中的作用。

不像西方中世纪的历史学,把人事都归结到上帝那里。

中国的历史书撰述的主要是人事——人和人的活动。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成就
1.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一个民族的历史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导论卷中曾讲到中国历史编纂学。

对于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朝的王,许多人曾表示怀疑,后来甲骨文被发现了,证明司马迁的记载绝大多数是真实的。

为此,他说:“这一事实再一次说明中国人有深刻的历史意识”。

2.关于书法和信史的理论
中国史学家在史书的撰述上讲究书法,书法和信史原则有密切关系。

“书法”是记事的原则;信史是传信于后世的历史著作。

最早讲书法的是孔子,孔子称董狐“书法不隐”,写下了“赵盾弑其君”。

3.关于采撰和历史事实的理论
采撰是选择历史资料。

“采撰”是刘知几的用语,他的《史通》里有《采撰》篇谈采撰的问题。

历史学家写历史的时候面对许多事、许多人和许多材料,不可能都写到,都用得上,因此就要判断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反映本质的,要有选择。

对此,刘知几有很好的论述。

这涉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因为史学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的结合,任何一个史学家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历史资料都写到史书里去,他一定要有选择。

选择本身就包含见解,包含判断,这就是采撰。

4.关于史论艺术和历史见识的理论
史书中的史论反映了撰写历史的人对事件的评价。

史论有高低之分。

范晔说他写的《后汉书》在有些方面比不上班固,但是史论不比班固差,其中诸序与论赞,更是“天下之奇作”。

这是唯一如此高度评价自己史论的史学家。

《文选》这部书有史论,其中,选了《后汉书》的《皇后纪》论、《后汉二十八将传》论、《宦者传》论、《逸民传》论、《光武纪》赞等。

《文选》的编者是有见解的,也说明范晔是高明的。

这里有艺术性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见识写得深刻。

5.关于史文表述与审美要求的理论
史文是指历史著作的文字,其表述有很高的艺术上的要求,或者说是审美的要求。

刘知几在《史通》里多次谈到“史之称美者”当如何如何,“国史之美者”当如何如何。

我们写国史不仅要写出真实的国史,还要写出文字表述优美的国史。

关于史之称美、国史之美,刘知几讲了两条,一是尚简,即简洁明了;二是用晦,就是写得比较含蓄,比较有余味,不要过于直白。

6.关于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史学的社会功能从孟子讲“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开始,许多史学家都在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

史学的社会功能上可以有利于治国安邦,下可以启迪做人的道理。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叙论》中讲,史学的作用方方面面,如国是、民情、做人准则等都能反映出来。

这是正确的,因为历史著作记载的是社会,社会本身就是多方面的,所以历史书所给予人的启示,上到可以治国平天下,下到教人们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有贡献的人。

7.史学批评标准和史学批评方法的理论
这方面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评论董狐。

而《史通》是有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

史学批评在两宋以后更为突出。

关于史学批评的基本标准,我们以《新唐书纠谬》作者吴缜的见解为例。

他说作史有三个要素:第一,要把事实讲清楚;第二,褒贬要中肯;第三,要有文采。

批评一部史书,要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首先看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其次看它的评价是否有见识,最后看史文表述如何。

吴缜的史学批评标准十分确切,也完全符合我们今天的要求。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遗产的厚重,还表现在人们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关注和探索的累代相传,历时既久而探讨愈深,从而形成了一些理论的“重心”。

用连贯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前人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理论探究是带有连贯性的;而这种连贯性的生成和发展,把历史理论不断推向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