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平面线形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第五章 仓库规划与布局1

第五章  仓库规划与布局1


通常,各种车辆都必须有停车场,车辆停放时占用的面积如下: 15吨重拖车 60平方米
10吨卡车
8吨卡车 4吨卡车
45平方米
35平方米 25平方米
很多车辆停在一起时,各车之间的距离,一般情况下需要留出可以通过 1 个人的距离(0.5-1.0米)。
日常装卸货物时,所占用的停车空间与上述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不同,为 了确保卡车装卸作业,应留有必要的侧面通路,或者在卡车前方留有一定宽度 的通路,使卡车作业时可以前进和后退。
仓库 规模数量
商品 储存规划
仓库 规划设计
仓库 平面规划
仓库 选址
仓库规划的内容
什么是仓库规划?
仓库规划就是从空间和时间上对仓库的新建、改建 和扩建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
仓库规划规划什么呢?
仓库规划规划什么呢? (1)确定仓库网点的数量、规模及服务范围;
(2)确定备选库址; (3)仓库库区平面规划设计; (4)仓库建筑类型及规模确定; (5)仓库设备类型及数量的确定; (6)仓库技术作业流程确定
1.40
2)站台类型
以仓库内物流的情况决定进出货站台的安排方式,有4种。
(1)进货及出货共用站台
提高空间及设备使用率 较难管理
进出货尖峰时刻容易造成
进出货相互牵绊和混乱 适合进出货时间错开的仓库。
进货口 及出 货
仓库

进货口及出货口混合
(2)进出货站台分区相邻
提高设备使用率 空间利用率低 进出货不会牵绊和混乱
内围式 平式 开放式
6)站台设备——升降平台(levelers)
卡车升降平台(truck levelers):多用于无站台的仓库。以 提高或降低车子后轮使得车底板高度与月台一致,而方便

道路勘测设计 要点归纳

道路勘测设计 要点归纳

道路勘测设计要点归纳道路勘测设计要点归纳第一章绪论公路运输的优势:(1)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能满足各种运输的需要;(2)能深入各处直达运输,受国家交通设施的限制较小,中转环节少,时间快,货损少,铁路只能在固定的线上运输,铁路在整个运输网起“线”的作用,而公路运输可深入偏远山区,是“面”的运输,是运输网中的血脉;(3)公路运输是发展生产,为国防及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环节;(4)公路运输投资少,周转快,社会效益显著;(5)和铁路、水运相比,单位运量小,运输成本偏高是其缺点,但随着汽车的改进,公路标准的提高,组织管理的改善,这些缺点会逐渐克服而更能显示出公路的优点。

技术标准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线形标准、载重标准、净空标准。

设计速度(计算行车速度):在天气良好,交通密度小的情况下,一般驾驶员能够保持安全而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处的实际汽车数。

设计交通量: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通行能力:通行能力亦称道路的交通容量,是指以正常可以接受的运行速度,并保证行车舒适,车流无阻碍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某一断面处的最大车辆数。

交通密度:某一单位时间在单位路段上的车辆数。

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汽车行驶对道路的要求:安全,迅速,经济与舒适道路线性设计的保证措施:1.稳定性:即保证安全行车①不翻车,②倒溜或侧滑。

2.快速:评价运输效率的指标是汽车运输生产率(吨公里/小时)和运输成本(元/吨公里),车速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为提高车速,就需要充分发挥汽车行驶的动力性能。

3.舒适:线性设计时需要平纵线形的合宜组合,采用符合视觉舒顺要求的曲线半径,注意线形与景观的协调,沿线的植树绿化等。

4.经济:线型需便捷,车速的起伏要较少,耗油省。

5.畅通:行车不受或少受干扰,足够的视距和路面宽度,合理的设置竖曲线,以及减少道路交叉等。

汽车行驶稳定性: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尚能保持或者很快自行恢复原行驶状态和方向,而不致发生丧失控制产生侧滑,倾覆等现象的能力。

5路线平面设计成果

5路线平面设计成果

2. 平面设计应提交的主要成果
(1)设计图:路线平面设计图 )设计图: 道路平面布置图(路线总体布置图) 道路平面布置图(路线总体布置图) (2)设计表: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设计表:直线、 逐桩坐标表 路线固定表 总里程及断链桩表等。 总里程及断链桩表等。
3.7.1 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平面线形设计成果: 平面线形设计成果: 路线各交点桩号JD 路线各交点桩号 半径R 半径 缓和曲线长度Ls 缓和曲线长度 公路偏角α 公路偏角 交点坐标( , ) 交点坐标(X,Y)等。
3.7
路线平面设计成果
(第5讲)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 路线平面设计主要任务; 路线平面设计主要任务; 2. 平面设计主要成果; 平面设计主要成果; 3. 一种特殊平面线形的计算 ——同向复曲线。 同向复曲线。 同向复曲线 重点解决的问题: 重点解决的问题: 1. 平面图绘制方法 2. 同向复曲线半径及里程桩号计算方法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图示例
附I:同向复曲线计算方法 已知某三级公路( 例:已知某三级公路(V=40km/h)有两个相邻的同向曲线,拟按复曲线 )有两个相邻的同向曲线, 设 计 。 其 中 JD1=K9+420.85 , 偏 角 α1=45°10′25″ , 半 径 R1=400m , ° Ls1=160。偏角 2=41°20′22″,交点间距 1-2=345.96m。 。偏角α ° ,交点间距l 。 要求计算确定R 并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 要求计算确定 2及Ls2,并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
3.7.2 逐桩坐标表 1. 坐标系统的采用
(1)采用高斯正投影 ° 带或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 投影面可采用 采用高斯正投影3° 带或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采用高斯正投影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 年国家高程基准、 年国家高程基准 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 (2)三级和三级以下公路、独立桥梁、隧道及其它构造物等小测区,可不 三级和三级以下公路、独立桥梁、隧道及其它构造物等小测区, 三级和三级以下公路 经投影,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计算; 经投影,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计算; (3)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应尽量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如精度不合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应尽量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 要求,也应充分利用其点位,选用其中一点的坐标及含此点的方位角, 要求,也应充分利用其点位,选用其中一点的坐标及含此点的方位角, 作为平面控制的起算依据。 作为平面控制的起算依据。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与要求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与要求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道路的线形状况是指道路的平面和纵断面所组成的立体形状。

线形设计首先从路线规划开始,然后按照选线、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过程进行,最终展现在驾驶员面前的平、纵、横三者组合的立体线形,特别是平、纵线形的组合对立体线形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是指在满足汽车动力学和力学要求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满足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连续、舒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良好的排水条件。

特别在高等级公路的设计中必须注重平、纵线形的合理组合。

(一)组合原则平面与纵断面组合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1.应能在视觉上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平面与纵断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不要悬殊太大,它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性,而且与工程费用密切相关,任何单一提高某方面的技术指标都是毫无意义的。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安全行车;4.应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

特别是在路堑地段,要注意路堑边坡的美化设计。

(二)组合方式1.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a平曲线和竖曲线两者在一般情况下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如图所示,宜将竖曲线的起终点,放在平曲线的缓和段内;这种立体线形不仅能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而且可取得平顺和流畅的效果。

b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其中一方大而平缓时,另一方切忌不能形成多而小。

平、竖曲线几何要素要大体平衡、匀称、协调,不要把过缓与过急、过长与过短的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c当平曲线半径和竖曲线半径都很小时,平曲线和竖曲线两者不宜重叠,或必须增大平、竖曲线半径。

d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也不得与反向平曲线拐点相重合,以免失去引导驾驶员视线的作用,使驾驶员操作失误,引起交通事故。

2.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a平面的长直线与纵面直坡段相配合,对双车道公路能提供超车方便,在平坦地区易于地形相适应,行车单调,驾驶员易疲劳。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与要求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与要求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道路的线形状况是指道路的平面和纵断面所组成的立体形状。

线形设计首先从路线规划开始,然后按照选线、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过程进行,最终展现在驾驶员面前的平、纵、横三者组合的立体线形,特别是平、纵线形的组合对立体线形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是指在满足汽车动力学和力学要求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满足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连续、舒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良好的排水条件。

特别在高等级公路的设计中必须注重平、纵线形的合理组合。

(一)组合原则平面与纵断面组合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1.应能在视觉上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平面与纵断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不要悬殊太大,它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性,而且与工程费用密切相关,任何单一提高某方面的技术指标都是毫无意义的。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安全行车;4.应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

特别是在路堑地段,要注意路堑边坡的美化设计。

(二)组合方式1.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a平曲线和竖曲线两者在一般情况下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如图所示,宜将竖曲线的起终点,放在平曲线的缓和段内;这种立体线形不仅能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而且可取得平顺和流畅的效果。

b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其中一方大而平缓时,另一方切忌不能形成多而小。

平、竖曲线几何要素要大体平衡、匀称、协调,不要把过缓与过急、过长与过短的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c当平曲线半径和竖曲线半径都很小时,平曲线和竖曲线两者不宜重叠,或必须增大平、竖曲线半径。

d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也不得与反向平曲线拐点相重合,以免失去引导驾驶员视线的作用,使驾驶员操作失误,引起交通事故。

2.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a平面的长直线与纵面直坡段相配合,对双车道公路能提供超车方便,在平坦地区易于地形相适应,行车单调,驾驶员易疲劳。

第五章 建筑总体布局

第五章 建筑总体布局


场地分析与设计
(一)室外场地 由于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不同, 由于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不同, 所要求的室外场地的空间也不同, 所要求的室外场地的空间也不同,通常可 划分为三类: 划分为三类: 集散广场 活动场地 停车场地
1 集散广场
公共建筑人流比较集中,其室外空间通常要求 公共建筑人流比较集中, 比较开阔的场所,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散广场。 比较开阔的场所,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散广场。 根据各种功能流线的通行能力和空间构图的需 要来确定其规模和布局形式。 要来确定其规模和布局形式。 这类广场对城市面貌影响较大,同时在艺术处 这类广场对城市面貌影响较大, 理上要求也比较高, 理上要求也比较高,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广场 的空间尺度和立体构成等构图的问题, 的空间尺度和立体构成等构图的问题,为人们 观赏建筑的景观提供良好的位置和角度。 观赏建筑的景观提供良好的位置和角度。
(二) 图示条件
平面限度
关于场地划分的数量和使用性质的限定,一 关于场地划分的数量和使用性质的限定, 般包括几种边界限制 1 建设用地边界线 建设用地边界线是场地最外围界线,它侧重 建设用地边界线是场地最外围界线, 于强调土地的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的财富属 于强调土地的使用、 性和经济责任,具有严谨的法律意义。 性和经济责任,具有严谨的法律意义。 2 道路红线 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 的规划控制边界线,一般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 的规划控制边界线, 门在用地条件图中标明。 门在用地条件图中标明。

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作为建筑师,在开始创作公共建筑时, 作为建筑师,在开始创作公共建筑时,首 先遇到的就是总体环境布局中的问题。 先遇到的就是总体环境布局中的问题。 一幢好的公共建筑,其室内外的空间环境 一幢好的公共建筑, 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延伸、相互渗透和相 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延伸、 互补充的关系, 互补充的关系,使之构成一个整体统一而 又和谐完整的空间体系。 又和谐完整的空间体系。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交通运输的方式。

道路运输的地位和作用。

2、当前,我国公路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道路的种类。

4、我国公路发展目标及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内容。

5、公路按功能和行政管理属性的分类6、公路和城市道路等级划分的依据,分级情况。

各级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公路等级选用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7、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

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何影响。

8、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作用及区别。

9、交通量、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的关系。

10、公路网系统的特性。

11、城市道路路网结构的基本类型。

各类型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城市道路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最能综合反映城市交通拥挤的技术指标。

12、城市道路红线规划的内容。

13、划分公路用地和城市道路红线的意义。

怎样划定公路的用地范围。

14、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5、公路勘测设计阶段的划分及各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

16、本章主要名词术语:道路、道路功能、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车辆、设计速度、运行速度、设计交通量、设计小时交通量、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公路网、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道路红线、道路建筑限界、道路用地、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公路安全性评价第二章平面设计1、汽车行驶轨迹的几何特征。

道路平面线形组成要素2、平面的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线性特征。

3、平面直线的技术标准及直线的适用情况。

为什么过长的直线不是好的线形?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4、影响平面圆曲线半径取值的因素。

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计算原理、种类。

圆曲线半径值的选取。

5、汽车在弯道上行驶的稳定性及横向稳定性的保证。

横向力对汽车行驶的影响。

横向力系数µ取值的影响因素。

6、缓和曲线的作用。

汽车由直线驶入圆曲线的轨迹方程。

采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线形的理论依据。

7、省略缓和曲线的条件。

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应考虑的因素。

设计缓和曲线长度值时应考虑的因素。

8、本章注要名词术语:路线、路线的平面、同向曲线、反向曲线、汽车行驶稳定性、横向力系数、横向超高、横向滑移、横向倾覆、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缓和曲线、回旋线、回旋线参数A、桩号(里程)、交点、交点里程(桩号)、曲线主点、曲线主点桩号。

《道路平面线形 》课件

《道路平面线形 》课件
特点,减少工程量。
满足设计速度
根据道路等级和设计速 度要求,合理选择线形 要素,确保行车安全。
连续性与一致性
保持线形的连续与一致 ,提高行车方向感和驾
驶舒适度。
环保与景观协调
考虑环境保护和景观协 调,合理选择线形要素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
坏。
02 道路平面线形要素
直线
直线是最简单的道路平面线形,具有 方向一致、距离短、效率高等优点。
提升道路景观
通过线形优化与周围景观相协 调,提升道路景观品质。
优化方法
现场勘查与数据收集
对道路沿线地形、地貌、交通流量等进行详 细勘查和数据收集。
计算机辅助设计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线形设计和模 拟。
数学建模与分析
建立道路平面线形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 进行优化分析。
多方案比选与综合评估
制定多个优化方案,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 优方案。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采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措施, 减少道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03
02
加强交通安全设施
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安全护栏等 ,提高道路安全水平。
加强后期维护管理
定期巡查、保养和维护,确保道路 线形保持良好状态。
04
SketchUp
一款易于学习的三维建模软件,可以用于 道路设计的初步方案制定和可视化展示。
04 道路平面线形优化
优化目标
提高行车安全性
通过优化道路平面线形,降低 交通事故风险,确保行车安全

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合理设计道路平面线形,减少 拥堵,提高道路通行速度和效 率。
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优化设计可降低道路建设和维 护成本,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

4、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2)

4、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2)

② 满足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和视觉、心理上的要求
③ 保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④ 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29
第五节: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步骤
1)初步拟定平面线形 根据道路走向,按照拆迁量、工程经济、车辆运行要求、城市未来发展 要求、城市某区块的规划设计思路等基本要求,合理确定平面线形初步 方案。 2)选用弯道平曲线半径 确定道路级别与设计车速;然后初步估算曲线半径;再查阅城市道路平 面曲线参考值,确定应采用的曲线半径。
第四节:行车视距
26
第四节:行车视距
平面线形视距的保证
横净距:平曲线上,行车视距 长度内,行车轨迹线与行车视 距两端点连线间的垂直距离, 其中最大值为最大横净距。
第四节:行车视距
28
第五节: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
① 平面线形连续顺势,应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行车视距是安全行车必要的保证条件。
按车辆行驶状态要求,行车视距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和超 车视距三种(城市道路设计中通常不考虑超车视距)。

16
第四节: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S停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司机从发现前方障碍物、紧急制动、到 停车后且与障碍物保持一定安全间距,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最短 行车距离称停车视距S停。
四、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二)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
1 2 3 4 5
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内容
平曲线规划设计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行车视距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2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
复习:
平面线形三要素包括?
最小平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平面线形的组合形式有哪些,设计要点为何?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2. 城市道路分为几类?答: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3.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采用几阶段设计?答:一阶段设计:即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4. 道路勘测设计的研究方法答:先对平、纵、横三个基本几何构成分别进行讨论,然后以汽车行驶特性和自然条件为基础,把他们组合成整体综合研究,以实现空间实体的几何设计。

5. 设计车辆设计速度.答:设计车辆:指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

设计速度:指当天气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6.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哪些影响?答:主要影响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的选用、路线方案的确定、路线平纵横的几何形状、桥隧等构造物的位置和规模、工程数量和造价等。

第二章:平面设计1.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

答: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

2. 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答: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直线难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破坏自然景观,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过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惫急躁,不利于安全行驶。

3. 汽车的行驶轨迹特征。

答:轨迹是连续的,曲率是连续的饿,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4. 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答:极限最小半径,特殊困难情况下使用,一般不轻易使用;一般最小半径,通常情况下使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使用。

5. 平面线形要素及各要素的特点。

答: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道路勘测复习题

道路勘测复习题

道路勘测复习题1.道路的分级答: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80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100000辆。

2)一级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30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3)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5000~15000辆。

4)三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2000~6000辆。

5)四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一下;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一下。

2.我国公路时如何分级的?公路按行政管理属性划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四类。

国道: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国防意义的国家主要干线公路,包括重要的国际公路,国防公路,联结首都与各省、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的公路,联结各大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商品生产基地和战略要地的公路。

省道:具有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治、经济意义,联结省内中心城市和主要经济的干线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的省际重要公路。

3.表1-2书8页4.城市道路的分类快速路:设有中间带,双向四车道以上,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

快速路沿线两侧不能呢个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当进出口较多时宜在两侧另建辅道,在过路行人集中的地点必须设置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道路勘测设计电子版

道路勘测设计电子版

道路勘测设计电子版内容概要孙家驷主编的《道路勘测设计》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主要介绍公路与城市道路勘测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全书共11章,包括:概论,道路设计管理及控制要素,道路平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规划设计,道路选线与总体设计,道路交叉设计,道路排水及道路设施设计,道路勘测,道路环境与景观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主要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教学用书,可供道路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的专业课教材。

书籍目录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交通与道路运输第二节我国道路发展概况第三节道路的分类、等级及组成第四节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及习题第二章道路设计管理及控制要素第一节道路勘测设计管理第二节道路设计控制要素复习思考题及习题第三章道路平面设计第一节平面线形设计原理第二节直线设计第三节圆曲线设计第四节缓和曲线设计第五节平面线形设计与计算第六节视距第七节平面设计成果复习思考题及习题第四章道路纵断面设计第一节纵断面设计原理第二节纵断面设计标准第三节纵断面设计与计算第四节纵断面设计成果第五节道路线形综合设计复习思考题及习题第五章道路横断面设计第一节横断面组成第二节横断面各组成部分设计第三节超高及加宽第四节横断面视距的保证第五节横断面设计第六节路基土石方计算与调配复习思考题及习题第六章道路规划设计第一节道路规划概要第二节公路网规划第三节城市道路网规划复习思考题及习题第七章道路选线与总体设计第一节选线概要第二节平原区选线第三节山区及丘陵区选线第四节道路定线第五节公路总体设计第六节城市快速路、高架路、环形路的总体设计复习思考题及习题第八章道路交叉设计第一节道路交叉概要第二节道路平面交叉第三节道路立体交叉复习思考题及习题第九章道路排水及道路设施设计第一节道路排水系统及组成第二节公路排水设计第三节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第四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复习思考题及习题第十章道路勘测第一节道路勘测的要求第二节道路初测第三节道路定测第四节道路勘测验收及核审复习思考题及习题第十一章道路环境与景观设计第一节道路环境工程设计第二节道路景观设计第三节公路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文件编制。

平面线性设计

平面线性设计
第13页/共82页
2、直线运用注意问题
(1)采用直线应特别注意它同地形的关系,在运用直线并决定其长度时,必须持谨慎态度,并不宜采用长直线。(2)长直线或长下坡尽头的平面曲线,除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必须符合规定要求外,还必须采取设置标志、增加路面抗滑能力等安全措施。(3)在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为长直线在陡坡下行时很容易导致超速行车。长直线上的纵坡一般应小于3%。(4)长直线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组合为宜,这样可以使生硬呆板的直线得到一些缓和或改善。(5)道路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宜采取种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不同风格的建筑物、雕塑等措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
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任务
第3页/共82页
平面线形要素
曲率半径:为无限大为常数为渐变数
基本线性: 直线 圆曲线 缓和曲线
道路平面线形正是由上述三种线形,即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构成,称之为“平面线形三要素”。
1
2
3
平面线形三要素
第4页/共82页
第5页/共82页
JD2
当设超高时:
不设超高时:
由前述分析可知:
第19页/共82页
μ使车辆的燃油消耗和轮胎磨损增加。
(二)横向力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取值的确定
第20页/共82页
μ值的增大,乘车舒适感恶化。 当μ〈0.10时,不感到有曲线存在,很平稳; 当μ= 0.15时,稍感到有曲线存在,尚平稳; 当μ= 0.20时,己感到有曲线存在,稍感不稳定; 当μ= O.35时,感到有曲线存在,不稳定; 当μ= 0.40时,非常不稳定,站立不住有倾倒的危险感。
第8页/共82页
二、直线长度限制
1、直线最大长度由于长直线的安全性差,规范中对直线的最大长度作了规定:一般不超宜过20V(V是设计车速,用km/h表示,20V相当于72s的行程)。总的原则是:道路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与景观相协调,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直线时,为弥补景观单调的缺陷,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道路勘测设计各章习题及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各章习题及答案

-可编辑修改-第一章 绪论一、填空题1、现代交通运输由( )、( )、( )、航空、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根据我国高速公路网规划,未来我国将建成布局为“7918”的高速公路网络。

其中“7918”是指( )、( )、( )。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 )、( )、( )、( )、( )五个等级。

4、各级公路能适应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均指将各种汽车折合成( )的交通量。

5、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 )、( )行驶并应( )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6、高速公路和具有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 )年预测;具有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和二、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 )年预测。

7、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 )通车年。

8、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将设计车辆分为( )、( )和( )三种。

9、设计速度是确定公路( )的最关键参数。

10、《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将公路服务水平划分为( )级。

其中高速、一级公路以( )作为划分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设计时采用( )级。

1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二、三级公路以( )和( )作为划分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设计时采用( )级。

12、公路勘测设计的阶段可根据公路的性质和设计要求分为( )、( )和( )三种。

二、选择题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容许的交通组成是( )。

混合交通行专供小客车行驶 C 混合交通行A 专供汽车行驶B 专供小客车行驶驶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的各级公路所能适应的交通量是指( )。

日平均小时交通量 C最大交通量A 年平均昼夜交通量B 日平均小时交通量3、公路设计交通量是指( )。

A 公路设计时的交通量 B公路竣工开放交通时的交通量 C设计年限末的交通量4、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流量为( )。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1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1

40
35
25
20
平曲线最小长度(m)
140
100
85
70
50
40
第二节 平曲线规划设计
2、小半径弯道路面的超高与加宽
超高设置
如果因为地形、地物的原因,道路实际允许的最大转弯 半径小于上述不设超高的圆曲线的最小半径时,车辆在 弯道外侧行驶就要减速,否则就会产生过大的横向力。 为了减少横向力,就需要把弯道外侧横坡做成与内侧同 向的单向横坡,这就称为超高横坡度 i超(%)。
V ——计算行车速度(km/h);
R ——平曲线半径(m)。
第二节 平曲线规划设计
把作用在汽车上(通过重心)的汽车重力和水平方向的
离心力沿垂直于路面方向和平行于路面方向进行分解,
可以把离心力所提供的、指向运动轨迹外侧的水平力称
为横向力。则横向力为:Y C cos G sin
由于 很小,故 sin tg i0 ,cos 1.0 。
第二节 平曲线规划设计
超高缓和段长度的计算随 超高横坡过渡方式之不同 而异,通常超高横坡有下 述两种过渡方法:
一、绕内边缘旋转 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
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同 样的单向横坡后,整个断 面绕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 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 值。在纵断面设计时,应 注意中心线标高设计应符 合超高横坡过渡的要求。 此时,超高缓和段长度可 按下列公式计算:
计算行车速度(km/h)
80
60
50
40
30
20
超高渐变率
1/150 1/125 1/115 1/100
1/75
1/50
二、绕中线旋转 先将外侧车道绕中线旋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 坡时,整个断面一同绕路中线旋转,直至达到超高横坡值。 一般多用于旧路改建工程。 超高缓和段 l超 计算公式如下: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五篇)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五篇)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五篇)第一篇: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并会作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重点难点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知道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都表示直线上的点集,那么在平面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是什么呢?【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1.先分析一个具体的例子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有的点被直线x+y-1=0分成三类:(1)在直线x+y-1=0上;{(x,y)/x+y-1=o}(2)在直线x+y-1=0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内;{(x,y)/}(3)在直线x+y-1=0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内.{(x,y)/}点(1,1)、(1,2)、(2,2)等x+y-1>0 点(0,0)、(-1,-1)等x+y-1<0 猜想。

在直线x+y-1=0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内.{(x,y)x+y-1>0}在直线x+y-1=0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内;{(x,y)x+y-1<0}证明:在此直线右侧任意一点P(x,y)过点P作平行于x轴的直线交直线x+y-1=0点P0(x0,y0)都有x>x0,y=y0,所以,x+y>x0+y0,x+y-1>x0+y0-1=0, 即x+y-1>0.同理,对于直线x+y-1=0左下方的任意点(x,y),x+y-1<0都成立.所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点.{(x,y)x+y-1>0}是直线x+y-1=0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如图)类似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x,y)x+y-1<0}是直线x+y-1=0左下方的平面区域.2.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和ax+by+c<0表示平面域.(1)结论: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若画不等式ax+by+c≥0就表示的面区域时,此区域包括边界直线,则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2)判断方法:由于对在直线ax+by+c=0同一侧的所有点(x,y),把它的坐标所得的实数的符号都相同,故只需在这条直线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x,y)代入ax+by+c,点(x0,y0),以a0x+b0y+c的正负情况便可判断ax+by+c>0表示这一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特殊地,当c≠0时,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应用举例】例1 画出不等式2x+y-6<0表示的平面区域解;先画直线2x+y-6=0(画线虚线)取原点(0,0),代入2x+y-6,∴2x+y-6<0∴原点在不等式2x+y-6<0表示的平面区域内,不等式2x+y-6<0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例2 画出不等式组⎧x-y+5≥0⎪⎨x+y≥0⎪x≤3⎩表示的平面区域分析:在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点集的交集,因而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解:不等式x-y+5≥0表示直线x-y+5=0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x+y≥0表示直线x+y=0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x≤3上及左上方的平面区域,所以原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的阴影部分.课堂练习作出下列二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1)x-y+1<0(2)2x+3y-6>0(3)2x+5y-10>0(4)4x-3y-12<0⎧x+y-1>0(5)⎨x-y>0⎩1.如图所示的平面区域所对应的不等式是().A.3x+2y-6<0.B.3x+2y-6≤0C.3x+2y-6>0.D.3x+2y-6≥02.不等式组⎨⎧x+3y+6≥0⎩x-y+2<0表示的平面区域是().⎧x<0⎪3.不等式组⎨y<0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整点坐标是.⎪4x+3y+8>0⎩思考:画出(x+2y-1)(x-y+3)>0表示的区域.总结提炼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哪个平面区域的判断方法.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布置作业第二篇: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反思《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反思桐城五中杨柳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通过数形结合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最优化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城市道路及交通平面设计及线性规划

城市道路及交通平面设计及线性规划

V2 127R
ih
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内容
平面线规划设计
横向力系数越小,乘客越舒适,燃料消耗与轮胎磨损越少。 表1-4-2、1-4-3.
μ使车辆的燃油消耗和轮胎磨损增加。
横向力系数μ 燃料消耗(%) 轮胎磨损(%)
0
100
100
0.05
105
160
0.10
110
220
0.15
115
300
0.20
120
一、停车视距 1.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 最短距离。 2.停车视距构成: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 停车距离ST
反应距离:当驾驶人员发现前方的阻碍物,经过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 起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的距离。
二、圆曲线半径
根据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力的平衡式计算曲线半径:
当设超高时 :
R
V2
127( ih )
式中:V——计算行车速度,(km/h);
μ——横向力系数;
ih——道路横陂
平面线规划设计 二、圆曲线半径
X Fcα o G s α sin
Y
X
X F Gi h
Gv gR
2
Gi
h
G(
v2 gR
ih )
道路为了绕避障碍,以使车辆平顺的由前一条直 线路段转向驶入后一条直线路段,一般采用圆曲 线进行连接
圆曲线是平曲线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圆曲线几何元素为:
优点
T
α 易与地形相适应、可循性好、线形美观、易
于测设。
Rtg 2
L π αR 180
α E R(sec 1)

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的五单元导线法【精选】

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的五单元导线法【精选】

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的五单元导线法丁建明李方210096】摘要:本文以我国习用的导线法为基本思想,引进不完整回旋线和圆曲线为基本设计单元,吸取了三单元导线法及国外曲线形设计方法的精华,提出公路平面线形的五单元设计方法,该方法在高等级公路平面设计中,既保留习用导线设计法,又无限制地设计任意曲线组合线形,显示其设计的灵活性。

特别是采用单交点就能设计复曲线及卵型曲线,给设计人员提供很大的方便。

笔者根据设计方法的原理,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能迅速获得曲线特征点及任意中心桩的坐标与方位角。

关键词: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五单元导线法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的不断修建,对公路平面线形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直线为主的导线设计方法很难满足线形随地形、地物改变而变化。

特别是在立体交叉线形设计中显示出明显的不足。

在一些发达国家,高等级公路采用了以曲线为主的方法,而且一条公路中曲线长度所占的比例成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在我国,曲线型设计方法在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中已普遍采用,但由于我国的传统公路测量与导线设计方法的根深蒂固,使得曲线型设计方法在各级公路线形设计中还难以推广。

笔者研究的五单元导线法,以我国习用的导线法为基本思路,引进了曲线型设计方法的思想,使平面线形的设计显得非常灵活,借助于简单的计算机程序,能迅速地获得满意的线形及准确的中心桩坐标。

1 五单元导线法概念如图1,设I、J、K为某路线的导线交点,现以J为导线点设计平曲线,平曲线五单元组成:(1)不完整回旋曲线11(R1→R2,R1>R2,A1);(2)半径为R2的圆曲线L2;(3)不完整回旋曲线13(R2→R,R2>R3或R2<R3,A);(4)半径为的圆R3曲线14;(5)回旋线15(R3R4,R3<R4,A2);平曲线与导线相切于P、Q点。

若已知某些参数,可通过各单元起、终点的连线及切线与导线间的几何关系可求得一些待定参数及特征点与任意中桩的坐标。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的基本步骤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的基本步骤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的基本步骤道路平面线形设计,说白了,就是设计一条路从头到尾的走向、弯曲和各种细节。

嗯,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就像是给一块空旷的土地画一条“人生路线”,让它通向更远的地方,不仅要顺畅,还得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不能走错了。

别看这件事看起来简单,背后可是一门学问。

这个过程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明白了几个关键点,你也能大致搞懂这其中的奥秘。

要说第一步,那肯定是要了解地形地貌。

你想啊,路要建在什么地方,地面高低起伏都得搞清楚。

比如,山地的道路肯定得比平原的复杂得多,不仅要考虑坡度,还得看周围有没有障碍物,像山崖啊、河流啊这些都要绕开。

所以说,先了解地形,这就是基础。

那时候就得眼睛亮一些,不能脑袋一热就随便规划个方向,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

要知道,规划一条合适的路线,比什么都重要。

然后,就是判断道路的宽度。

要是想建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肯定得给它足够的宽度,至少要能容得下两个大卡车并行。

但如果你规划的只是村道或者小路,那就不用太宽,反而要考虑浪费土地,不能太铺张。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哎,那是不是越宽越好?其实不是哦,宽度得根据车流量、车速等因素来定。

别看它一开始宽敞,等到人多了车多了,反倒显得空荡荡的,一点都不实用。

最重要的就是决定路线的走向。

好像我们在人生路上走得顺不顺,很多时候都得看我们怎么选择路线。

路面线形也一样,设计师要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城市发展需求,甚至是风水来调整。

要是设计得不好,弯来弯去的,开车的心情也会变得很差,甚至让车速无法提升。

别忘了,设计道路时,特别是高速或者主干道,转弯角度必须得合适。

太尖锐的弯道一来让车主紧张,二来容易导致车速过慢,影响通行效率。

弯道设计的好,连周围的景色都会不一样呢,开车的同时还可以享受沿途的美景,是不是很有感觉?再说了,设计完线形后,不能忽视的就是道路的交叉口。

交叉口,尤其是在城市道路上,可是一个“大难题”。

它不仅涉及到交通流量的控制,还关系到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7)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圆曲线要素计算
(3-3-5) (3-3-6) (3-3-7) (3-3-8) 式中:α——转折角 R——曲线半径 E——外距
T——切线长
L——弧长
道路圆曲线要素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指道路半径较大,离心力较小时,汽车若沿双向路
拱外侧行驶时,路面的摩擦力足以保证汽车安全行驶所采用的最小半径。
2)加宽设置

为了保证汽车在转弯时不侵占相邻车道,凡小于250m半径的曲线路
段均需要加宽。对于双车道路面总加宽值可按下式确定:
(m)
式中 e——双车道加宽值(m); V——计算行车速度(km/h);
(3-2-11)
L——小型汽车、普通汽车前保险杠至后轴轴心线的距离;铰接车前保险 杠到中轴轴心线的距离(m)。 R——设加宽的圆曲线半径(m)。
由超高缓和段长度计算公式可知,绕中线 旋转的方式,在同样超高值下,缓和段长 度较短,但内缘线降低较多,在纵坡不大
的挖方路段将不利于排水。这种绕中线旋
转的方式,对纵断面线形设计标高无影响。 所以,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边沟排水、 构造物控制标高等因素,合理选择旋转方
式。
(b)绕中线旋转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例3-1:某平原区二级公路上有一平曲线,半径为420m。试设计计算该平曲线的最 小缓和曲线长度。 解:(1)按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计算
由《标准》表2.0.5查得 V=80km/h B=2×3.75=7.50m
Ls min
V3 803 0.036 0.036 43.89 R 420
R max sec 1 2


1 1 cos 2

1 1 0 cos8
508
m
从行车安全、迅速和经济的要求看,宜取平曲 线半径为500m。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2.小半径弯道路面的超高与加宽
1)超高设置 如果因为地形、地物的原因,道路实际允许的最大转弯半径小于不设 超高的圆曲线的最小半径时,车辆在弯道外侧行驶就要减速,否则就会 产生过大的横向力。为了减小横向力,就需要把弯道外侧横坡做成与内 侧同向的单向横坡。即称为超高横坡度i超(%)。
图3-2-2 超高缓和段的设置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① 绕内边缘旋转
Bi超 ( m) P
l超
(3-2-9)
式中 l超 ——超高缓和段长度(m); B ——路面宽度(m); ——i0与i超代数差。 i超 P ——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与 车行道(设置路缘带时, 则为路缘带)外侧边缘之 间相对升降的比率。
(2)按驾驶员的操作及反应时间计算
p=1/150
△i=0.06
V 80 66.67 1.2 1.2 (3)按超高渐变率计算 Ls min
Ls min
Bi 7.5 0.06 67.50 p 1 / 150
综合以上各项得:Lsmin = 67.50m,
(4)按视觉条件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公路一般μ采用0.035,城市道路一般μ采用0.067。 极限最小半径:指圆曲线半径采用的极限最小值。它指当地形困难或条件 受限制时方可使用。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设置最大超高。城市道路在郊 区的超高横坡度可采用2%~6%,μ一般采用0.15。 一般最小半径:指设超高时的推荐半径。其数值介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设置等要求。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1.圆曲线的半径与长度
弯道内侧
弯道外侧
式中 m—— 汽车的质量(kg)
G 2 GV 2 Cm R gR 127 R
2

(3-2-1)
曲线的曲率(curvature) 就是针对曲线上某个点的切 线方向角对弧长的转动率, 通过微分来定义,表明曲线 偏离直线的程度。数学上表 明曲线在某一点的弯曲程度 的数值。曲率越大,表示曲 线的弯曲程度越大。曲率的 倒数就是曲率半径。
线段ρ=∞有规律地逐渐减小到 ρ=R,这一变化路段即为缓和曲
线。
图3-2-5 汽车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 情况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缓和曲线长度 ① 顾客感觉舒适 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公式:
式中 V ——汽车行驶速度(km/h); (3-2-12)
R ——圆曲线半径(m);
s ——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m/S )
道路平面线形——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
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 1)根据道路网规划确定的道路走向和道路之间的方位关系,以道路 中线为准,考虑地形、地物、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 2)根据行车技术要求确定道路用地范围内的平面线形,以及组成这 些线形的直线、曲线和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3)对于小半径曲线,还应当考虑行车视距、路段的加宽和道路超高
当道路有三四条车道时,可按e的一倍半,两倍来计算车道总加宽值,更多
车道可以此类推。
城市道路中,机非混行时一般不考虑加宽;车道加宽一般仅限于快速路、山 城道路、郊区道路及立交的匝道。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3.缓和曲线
较理想的缓和曲线应符合汽车转 向行驶轨迹和离心力逐渐增加的
要求,汽车回转的曲率半径从直
G—— 汽车的重量(N);
g—— 重力加速度(≈9.81m/s2)
v—— 汽车行驶速度(m/s); V—— 计算行车速度(km/h); R—— 圆曲线半径(m).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把作用在汽车上(通过重心)的汽车重力G和水平方向的离心力C沿垂 直于路面方向和平行于路面方向进行分解,可以把离心力所提取的、 指向运动轨迹外侧的水平力称为横向力。则横向力为:
(3-2-8) 式中 V——计算行车速
度(km/h);
R——圆曲线半径 (m); μ——横向力系数。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车速与最大超高横坡
计算行车速度(km/h) 最大超高横坡度(%) 80 6 60,50 4 40,30,20 2
超高缓和段——为了使道路从直线段的 双坡面顺利转换到具有超高的单坡面, 需要一个渐变的过渡段。 超高多用于公路、城市主要交通干路、 立交的匝道和山地风景区道路。
计算行车 速度 超高渐变 率
(a)绕路边旋转 40 1/100 30 1/75 20 1/50
80 1/150
60 1/125
50 1/115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② 绕中线旋转 一般多用于旧路改建工程。
l超
B i0 i超 ( ) (m) 2 P
(3-2-9)
式中 B ——路面宽度;
i0 ——道路横坡度(%)。
(3-2-1)
由于α很小,故 sin tg i0,cos 1.0。于是有:
(3-2-2)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式中
i
0
——道路横坡,“-”表示车辆在弯道内侧车道上行驶;“+”表示车
辆在未设超高的曲线外侧车道上行驶。
单位车重的横向力称为横向力系数μ,表示汽车在做圆周运动时,每
3
在设置缓和曲线时, s 通常采用0.6m/S ,并以V(km/h)代替v(m/s), 则:
3
(3-2-13) 设计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 ,高速路要小些,低速度要大些;平原
s
城市要小些,山地城市大些;直通路要小些,交叉口大些。
缓和曲线长度应取较大值,一般取5的整倍数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最终取得5的整倍数得到70m
R 420 Ls min 46.67 9 9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3)缓和曲线的省略
① 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时,缓和曲线可用直线代替。
② 圆曲线半径大于表3-2-8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时,直线 与圆曲线可直接连接。
和极限最小半径之间。超高值随半径增大而按比例减小。
由式3-2-7算出的R值,称为圆曲线不设超高容许的最小半径。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圆曲线的最小半径与最小长度
计算行车速度(km/h)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m) 设超高的推荐半径(m) 设超高的极限半径(m) 圆曲线最小长度(m) 80 1000 400 250 70 60 600 300 150 50 50 400 200 100 40 40 300 150 70 35 30 150 85 40 25 20 70 40 20 20
R 或大于 R 。反之 , 在圆曲线较大时 , 可选择 A 在 R/3 左右 , 如 R 超过了 3000m,A可以小于R/3。
R2 A2 R 2 9
(3-2-14)
缓和曲线长度应取较大值,一般取5的整倍数
二 平曲线规划设计
③ 行驶时间不过短 缓和曲线不管其参数如何,都不可使车辆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时间过短而使 司机驾驶操纵过于匆忙。一般认为。汽车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时间至少应有3s, 所以: (3-2-15) 《标准》按行驶时间不小于3s的要求制定了各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城规》制定了城市道路的最小缓和曲线长度,如表3.4.1表3.4.2。
解:根据地形条件可求得曲线切线长 , T= 160—40=120(m),作为控制条件。 由此可求得,可达到的最大半径值为:
R max T ctg

2
160 ctg21 160 2.6051 312.6
0
(m)
取Rmax=300m
满足设计车速所需的平曲线半径公式:
127 i 取横向力系数μ =0.10,横坡i=0.02, 则:
单位车辆所受的横向力,即汽车、乘客、车上装载物所受到的横向力
与其自身重量的比值。
(3-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