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心电图特点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发生心肌梗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心电图表现。
当一个区域发生缺血时,从中心到边缘缺血的程度是不同的,也可以不同部位同时出现上述三种心电图改变。
1 “缺血性”改变“缺血性”改变为对称性T波高耸或倒置。
心脏的耗氧量较其他脏器为高。
在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为缺氧,心肌的有氧代谢降低,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内部离子丢失较多,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使QT间期延长,T向量背离缺血区,呈现“对称性T波”。
若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呈对称性高而直立,即对称性T波高耸;若发生于心外膜面,使外膜面复极延迟于内膜面,复极程序反常,就出现对称性T波深而倒置,即对称性T波倒置;若电极置于前壁,而缺血发生于对侧(即后壁),则其心电图变化类似前壁内膜面缺血,即出现对称高而直立的T波。
注意T波改变缺乏特异性,所有影响复极的因素都能使T波改变,重要的是T波规律性的演变。
2 “损伤性”改变ST段抬高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mV,胸导联T波≥0.2 mV,呈上斜型或弓背向上或单相曲线样;ST段下移≤0.05 mV,呈水平型或下斜型。
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损伤性”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偏移。
目前对发生机制的解释有以下两种。
2.1 损伤电流学说认为心肌发生严重损伤时,该处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不能维持正常,静息跨膜电位大大降低,其静息电位处于等电位线以下;除极时受损部位形成电穴,正常心肌处则带正电荷称为电源,电荷向损伤部位流动出现“损伤电流”。
将电极放于损伤区,即描记出低电位的基线,以至全部心肌除极完毕时,此区完全处于负电位而不产生电位差,于是等电位的ST段平直下移,外膜面心肌损伤时ST段抬高。
明显抬高可形成单向曲线。
一般来说,损伤不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进一步坏死。
2.2 除板受阻学说当部分心肌受损时,产生保护性除极受阻,即大部分除极心肌呈负电位时,部分受损部位不除极,仍为正电位,出现电位差,产生与受损区同向的ST向量,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抬高。
心电图心梗部位辨别
心电图心梗部位辨别
通过发生在心电图某些导联上的T波的改变、ST段的改变和病理性Q波地出现,我们可以对八个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作出定位。
1、前间壁:主要看V1~V3,通常会出现典型的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
2、前壁:主要表现为V3~V5出现典型的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有时在aVL 和Ⅰ导联上也会出现上述改变。
3、前侧壁:V5、V6、aVL和Ⅰ导联如果出现典型的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就可以判断出前侧壁发生了梗死。
4、高侧壁:如果只是在aVL和Ⅰ导联出现了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典型表现,可以将V
5、V6导连的电极板向上移动1~2个肋间,通常移动后也会出现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的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下壁:主要通过肢体导联的Ⅱ、Ⅲ和aVF导作出判断。
同时,Ⅰ导和aVL导联会出现反面改变,即QRS波群主波向上、ST段上抬和T波变化。
6、正后壁:一般的十二导联心电图并不记录后背导联,所以仅仅表现为与后壁相对应的V1~V3导联上,R波增高和T波高尖。
通常出现上述情况时,我们会增加三个左侧胸壁导联V
7、V
8、V9,来反映后壁的心肌梗死情况。
7、后侧壁:也在后壁范围内,主要出现问题的导联有,Ⅰ、aVL导联以及V5~V8四个后壁导联。
8、后下壁:肢体导联中的Ⅱ、Ⅲ和aVF,以及后壁导联中的V7~V9会出现典型的病理性Q 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
心肌梗死心电图
急性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 V2-5均呈QS型
(三)心肌梗死部位诊断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时常发生前壁 梗死,右冠状动脉阻塞时常发生下壁或下 后壁梗死,左冠状动脉旋支阻塞时常发生 侧壁梗死,但较少见。心肌梗死范围的大 小与反映梗死导联的多少呈正比。广泛性 心肌梗死时,在较多的导联上出现坏死型 波形,而局灶性心肌梗死则只在较少导联 上有表现。
2.收缩期损伤电流学说
缺血心肌不能完全除极,与正常除极
的心肌不同,在细胞膜上带有正电荷,二
者之间产生电流,即收缩期损伤电流。为
心外膜一侧损伤,使朝向外膜面上边的导 联ST段升高。
3.除极波受阻
当部分心肌损伤时,产生保护性除极
受阻,即大部分除极心肌呈负电位时,部
分受损伤部位不除极,仍为正电位,出现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心电图诊断
1. 超急性损伤期(超急期)
(1)ST段斜直形抬高
(2)T波增高
(3)其他改变:如VAT延长,R波振幅增 加。
2.急性充分演变期
(1)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对应面导联
ST段下移。
(2)出现病理性Q波, R波增生不良现象,
R波逐渐下降。
(3)T波逐渐下降,可由直立逐渐转为倒
1 . ST 段 压 低 型 : 部 分 导 联 ST 段 压 低
>1mm。
2.ST段抬高型:部分导联ST段抬高>1~
2mm,可呈弓背向上,开始抬高,以后
转为压低。
3.T波倒置型:部分导联T波倒置>1mm多
与ST段压低型并存。
急性无Q波 心肌梗死
I、II、III、V14 T波呈冠状T倒 置, V2-4 ST段 下降,无Q波。
立T波可演变为后支开始(向下)倒置,
全面解读急性心梗的心电图特征
全面解读急性心梗的心电图特征一、特征性改变1、缺血性改变:冠状动脉闭塞后最早出现的改变是缺血性T波改变,最初期表现为T波振幅增高,双肢对称(心内膜缺血),缺血进一步扩展至心外膜,使外膜面复极延迟晚于心内膜,复极程序发生改变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
心脏的耗氧量较其它脏器为高,在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为缺氧,心肌的有氧代谢降低,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内K﹢丢失较多,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及复极顺序发生改变。
2、损伤性改变:随着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出现心肌损伤,由于心肌损伤,产生了损伤电流或除极波受阻,而出现损伤性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偏移。
在超急期,ST段斜形抬高,与高耸的T波相连。
在急性发展期,ST段凸面向上抬高呈弓背状,并与缺血性T波平滑地连接。
一般地说,损伤不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进一步发展,出现坏死。
3、坏死性改变: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由于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恢复为极化状态和产生动作电流,坏死的这一片心肌不能除极,自然就不会产生心电向量,因此,心电综合向量背离梗死区,心电图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产生病理性Q波或呈QS型。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三要素:1、病理性Q波(坏死改变)①Q波增宽>0.04②Q波加深>1/4 R、Q波出现粗钝与切迹2、ST段弓背向上抬高(损伤改变)3、T波倒置(缺血改变)ST段变化的意义ST段压低可能的机制:镜象;区域性心内膜下缺血或梗死。
单纯ST段压低o单纯ST段压低的导联≥6个,AMI的特异性为96.5%;o V2-V3导联ST段压低最大,提示Lcx闭塞,它可以得益于溶栓治疗;o V4-V6导联ST段压低最明显,可能是由于LAD的次全闭塞所致的心内膜下缺血,其特点是ST段压低合并T波直立而不演变为T波倒置;o V4-V6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表现为由于Lcx闭塞所致亚急性后壁损伤或左室氧耗量的增加。
ST段压低与ST段抬高同时存在o前壁梗死中出现下壁ST段压低,常为镜影现象,而非下壁心内膜下缺血所致;o下壁梗死合并以V1-V3或Ⅰ、aVL ST段压低为主,提示Lcx闭塞,可以做为同时合并LAD 病变的“除外现象”;o下壁梗死合并V4-V6,ST段压低为主,提示LMA、LAD或3支病变。
心梗心电图如何解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心梗心电图如何解释
导语:年纪大的人们经常患上心肌梗塞,这种疾病大多数都是由于,心脏脑供血不足,加上心脏的血脉出现的问题,一不小心就容易因为心梗而引发的休克
年纪大的人们经常患上心肌梗塞,这种疾病大多数都是由于,心脏脑供血不足,加上心脏的血脉出现的问题,一不小心就容易因为心梗而引发的休克,甚至会出现生命的危害,那么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医学解释,我们却并不是很了解,不如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心梗心电图是如何来解释的?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尤其是透壁性心肌梗塞者,有下述典型的心电图改变:
(1)缺血型T波改变:正常T波前肢长,后肢短,顶部圆钝,基底较宽.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缺血型T波高耸,双肢对称,波形变窄.在V1~V6导联,高耸的T波可高于QRS波.超急性期呈高尖T波或原为倒置的T波突然变为直立(伪改善).
(2)损伤型ST段移位:正常ST段位于基线水平.急性心肌梗塞时,ST 段移位通常表现为ST段抬高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有时亦表现为严重的ST段压低,见于心内膜下心肌梗塞.ST段升高01~1mV不等,同时伴有对侧面ST段下降.损伤型ST段移位是急性心肌梗塞最重要的心电图特征.
(3)坏死型Q波:正常Q波深度不超过同一导联R波的1/4,宽度≤0.03秒,形态完整.急性心肌梗塞的坏死型Q波深度大于同一导联R 波的1/4,宽度≥0.04秒.
我们了解了心梗心电图,其实呢,这种现象一般来说人们是看不懂的,不过呢,还是可以辨别自己是否患有三高,自己的心脏疾病是否。
心梗早期心电图分析
缺血性T波 损伤性ST段改变 急性损伤阻滞
缺血性J波
2
1、T波改变特点
出现时间:
AMI最早出现的心电图改变,在心肌严重、持续缺血和胸痛发作的同时,或其后 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心电图出现。
形态特点:
Ø 典型者T波增高变尖,呈帐顶状或尖峰状,电压可高达2mv,随缺血加重与抬高 的ST段融合,形成不同形态的ST-T改变;
Ø 部分患者T波仅有轻微形态和振幅变化; Ø 也可出现T波低平、倒置。
T波峰-末间期:是指T波顶峰至终末的间期,是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 化指标。急性心梗早期常增大。
3
•
0
超急性期的T波高尖
急性期的T波与抬高的ST 段融合
4
T波典型改变
男性,64岁。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图A前壁心肌梗死超急性损伤期 冠造:前降支闭塞 再通后记录图B:V2-V6导联ST段转上斜型下降0.10-0.25 mV,T波显 著下降,显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波形
25
房扑伴“巨R波” 易误认为 VT
26
F波
2小时后示AMI典型表现, II导联可见F波
27
4、ST抬高电生理机制
ST段:心室肌细胞复极2相(外向K+流与内向Ca++、Na+流),正常 情况下2相内膜-外膜无电位差,ST段位于等电位线。
偏移: 心内、外膜2期电位差产生 AMI早期:外膜Ito密度↑(内膜不敏感)
冠造:右优型,左主 干75%狭窄,LAD中远段 95%窄,第一钝缘支99% 狭窄,右冠中远段95% 狭窄
7
2、电生理机制
T波的形成机制
正常心室肌除极顺序为心内膜-中层-心 外膜,而复极顺序为心外膜-心内膜中层。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与心电图特点研究
9.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论著Article心电图为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该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等特点,临床研究显示大约有30%~50%的患者在发病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1]。
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分为非ST 段抬高型以及ST 段抬高型,而非急性心肌梗死病因占胸痛伴心电图ST 段抬高患者的51~58%[2],因此梗死样心电图改变而导致错误治疗的发生率达到5.7%~11%。
以上情况说明ST-T 改变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中不具有特征性,它可以是其他急性或者慢性疾病的表现。
因此有必要对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进行鉴别,从而避免第一时间识别错误而导致错误的治疗。
而心电图在诊断心梗的时候,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均有限制,有些心梗患者的心电图不典型而另外一些正常心电图或者某些疾病心电图与心梗相似,判断较难。
目前对于心电图鉴定心肌梗死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利用心前导联异常的QS 波、V1-2高R 、右心前导联出现小的r 波、Q Ⅲ波、R Ⅲ异常并伴有ST-T 的改变等。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50例心肌梗死患者,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60.5±11.9)岁,病程(6.9±2.2)年,发病时间(3.2±1.0)h 。
纳入标准: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悸等,含服硝酸甘油无效;血清心肌酶异常升高,肌钙蛋白检测为阳性(+)。
排除标准:不符合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收稿日期: 2017-08-30作者简介: 杨洪英,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与心电图特点研究杨洪英 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 (天津 301500)文章编号:1006-6586(2017)22-0009-02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诊断方法以及特点。
临床急性心梗心电图特征、常见病变心电图模式和心电图实例
临床急性心梗心电图特征、常见病变心电图模式和心电图实例心电图具有无创、方便、可反复等优点,在诊断急性心梗时具有独到的价值,其可明确心肌缺血和坏死,并定位罪犯血管。
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心电图可明确诊断(准确性高达95%以上),同时是冠脉再通治疗(溶栓、急诊PCI)的主要依据和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急性心梗心电图特征特征表现:Q波从无到有,R波从有到无,ST段抬高后压低,T 波可正向、双向、冠状、低平或直立等;临床应用:现在与过去相比或现在与未来相比,均可看到心电图动态演变。
无动态演变时,多数不是急性心梗。
(1)NSTE-ACS的心电图表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症(NSTE-ACS)常常伴有ST段压低(≥0.5mm)或T波倒置。
ST段压低的幅度越大,危险程度越大。
(2)STEMI的心电图表现图A-E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典型心电图演变过程:T波高尖→ST段抬高→T波倒置→Q波形成。
在诊断心梗时,可参考该演变过程。
其中,ST段抬高是早期诊断和发现STEMI的最佳指标。
常见病变心电图模式(1)左主干病变V1-V4导联ST段抬高,伴aVR导联ST段抬高,且aVR导联ST 段抬高的幅度大于V1导联(STaVR-STv1),则为左主干病变(常伴Ⅰ、Ⅱ、V5-V6导联ST压低)。
(2)前降支近端病变➤V2导联ST段抬高<3.2 mm;➤V4-V6导联ST段抬高或新发Q波;➤Ⅱ、Ⅲ及aVF导联无明显压低,或轻微抬高。
(3)回旋支近端Ⅱ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III导联;Ⅰ、aVL导联ST段抬高;V1- V3导联ST段压低;STV3↓/STⅢ↑>1.2。
(4)右冠脉近端➤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Ⅱ导联;➤Ⅰ、aVL导联ST段压低> 1mm;➤STV3↓/STⅢ↑<0.5;➤出现右心室心梗。
TIPs:下壁心梗的心电图分析aVL导联ST段压低为右冠状动脉(RCA)梗死;aVL导联ST段不压低或抬高则为左回旋支(LCX);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Ⅱ导联为RCA梗死,若同时V1导联ST 抬高,V2导联ST段正常,则为RCA近端梗死;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Ⅱ导联,则为LCX梗死;V2-V3导联的ST段无明显压低为RCA;V2-V3导联的ST段有明显的压低则为LCX。
正常心电图、心肌缺血、心梗
分期
3、近期(亚急性期) 梗塞后数周至数月 S-T段基本恢复到基线上,Q波持续存在,倒 置T波逐渐变浅,直到恢复直立或趋于恒定 不变(期) 急性心肌梗塞后3-6个月 S-T段及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 恒定不变,异常Q波存在或变小、消失。
三、QRS波群: 1、时间: 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2、形态和电压: (1)胸导联 V1V2呈rS型,R/S<1, R波不超过1.0mv V5V6以R为主,R/S>1, R不超过2.5mv V3V4呈RS型,R/S=1 V1-V6中R波逐渐升高,S波逐渐变小
(2)肢体导联 Ⅰ、Ⅱ、Ⅲ主波向上, I的R波不超过1.5mv aVR中主波向下,R波小于0.5mV aVL、aVF的QRS波群可为qR、Rs、R、rS 型多变 aVL的R波小于1.2mv aVF的R波小于2.0mv 六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振幅之和不小于 0.5mv;六个胸导联的不小于1.0mV (0.8mv)
定位诊断
一般主要根据坏死图形出现的导联判断。 多为左心室(左冠状动脉易阻塞) 前间壁:V1、V2、V3(最常见) 下壁:II、III、aVF 侧壁:I、aVL、V5、V6 前壁:V3、V4、V5 后壁:V7、V8、V9 广泛前壁和侧壁:V1-V5 、I、aVL 后下壁: II、III、aVF、 V7、V8、V9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正常值
一、P波: 1、形态:钝圆,可有切迹,但双峰距离 <0.04s 2、方向:I、II 、aVF、V4 -V6 直立, aVR倒置,余可直立、低平、双向或倒 置 3、时间:小于等于0.11s(小于0.12s) 4、电压:肢体导联小于0.25mv; 胸导联小于0.20mv 二、P-R间期:0.12-0.20s,不超过0.22s
心梗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梗心电图诊断标准心梗,即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严重疾病。
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临床辅助诊断手段,对心梗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心梗心电图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1. ST段抬高。
心梗患者心电图上最典型的表现就是ST段抬高。
ST段抬高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膜电位改变所致。
在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ST段抬高表现为ST段与基线呈水平或向上抬高,通常持续超过20分钟。
ST段抬高的程度与范围可以反映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和范围。
2. T波倒置。
心梗患者心电图上常见的表现还包括T波倒置。
T波倒置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复极过程异常所致。
T波倒置通常出现在ST段抬高后,是心肌梗死的早期特征之一。
T波倒置的出现可以进一步确认心肌梗死的诊断。
3. Q波出现。
Q波是心肌梗死的慢性期特征之一。
在心梗患者的心电图上,Q波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心肌坏死已经发生。
Q波的出现往往伴随着ST段抬高和T波倒置,是心肌梗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4. 心肌梗死的部位诊断。
除了上述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外,心梗心电图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心肌梗死的部位。
根据心电图上ST段抬高的导联和分布,可以初步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
例如,前壁心肌梗死常表现为V1-V4导联ST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则表现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
综上所述,心梗心电图诊断标准主要包括ST段抬高、T波倒置、Q波出现和心肌梗死部位诊断。
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心梗,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因此,对心梗心电图诊断标准的掌握对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心梗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心梗心电图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孟小敏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心电图检查是本病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早期诊断手段,在鉴别诊断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一、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1)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 波),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2)ST 段抬高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3)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
另外,在背向心肌梗死区者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导联)S:T段抬高。
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各时期的心电图改变:(1)超急性期:约在梗死后10余分钟到数小时内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及损伤,多于发病后12h达最高峰。
心电图表现为:①T波高尖:两支近乎对称,波形变窄振幅增高,顶端变钝,近似直立“冠状T波”为AMI最早期出现的改变;(如图1B)②急性损伤性阻滞:如左前分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左或右双支传导阻滞;③损伤性ST段改变: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ST段呈背向上型抬高,损伤进展则ST呈单向曲线抬高;④由于心肌坏死尚可逆俨乙、肌膜电位不稳定,故可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
(2)心梗充分发展期:出现心肌梗死后1~4周,可持续3—6个月:①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与T波前肢相连呈单向曲线至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其后半部可产生倒置T波;(如图1C)②进而出现坏死型Q波。
(如图1D)(3)慢性期:梗死后数月至年,陈旧梗死期:①ST段逐渐下降至等电位;②T波逐渐深倒或向上;③坏死性Q 波可持久存在,亦可经数月至数午后自行消退或变浅;④R波振幅较前稍低。
(3)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判断:目前采用30个以上的心前区导联进行心前体表ST段等电位标测法有助于判定急性心肌梗死的范围。
心梗的心电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心梗的心电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心梗是指冠状动脉发生阻塞或破裂,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的病理过程。
心电图(ECG)是一种常用的诊断工具,能够帮助医生判断心梗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
本文将探讨心梗的心电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一、ST段抬高心梗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是ST段抬高。
在发生心肌缺血的区域,由于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细胞内的钾离子流失,导致ST段抬高。
ST 段抬高的程度和区域的范围通常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和所累及的冠状动脉分支有关。
二、ST段压低除了ST段抬高外,ST段压低也是心梗的常见心电图改变之一。
当冠状动脉发生完全阻塞时,导致心肌广泛缺血和坏死,细胞内钾离子流失严重,引起ST段下移。
ST段压低的程度和区域的范围也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相关。
三、Q波出现在心梗后期,当心肌坏死形成瘢痕组织时,Q波可能出现。
Q波是由于心肌坏死后,心肌电活动传导阻滞或电位改变引起的。
Q波的深度和宽度通常与心肌坏死的面积和程度相关。
四、T波改变心梗患者的心电图中,T波的改变也是常见的。
T波可表现为倒置、扁平或宽大,这些改变提示心肌缺血或心肌坏死的存在。
总的来说,心梗的心电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通过心电图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是否存在心梗,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心梗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指导后续的治疗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虽然在心梗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非唯一诊断手段。
临床医生还需综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估。
除了诊断心梗,心电图的长期监测对患者的康复也有重要意义。
通过连续的心电图监测,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再灌注情况以及心肌恢复情况,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综上所述,心电图在心梗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准确分析心电图的改变,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判断心梗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
因此,心电图在临床中应被广泛应用,以提高心梗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不典型心梗的心电图诊断
不典型心梗的心电图诊断简介心梗是继心脏病和脑卒中之后,全球死亡率第三高的疾病。
心电图是一种非常常用和有效的诊断工具,可用于检测心梗。
然而,有时心电图可能出现不典型的表现,这给心梗的确诊造成了困难。
本文将讨论不典型心梗的心电图诊断方法。
心梗的常见心电图表现在讨论不典型心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心梗的常见心电图表现。
典型的心梗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和Q波增宽,该表现在多数心梗患者中都能观察到。
此外,T波倒置也是心梗常见的心电图变化。
不过,并非所有的心梗都会出现典型的心电图表现。
有时心梗的心电图可能呈现出不典型的特点,这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挑战。
不典型心梗的心电图表现1.ST段压低典型的心梗心电图中,ST段通常是抬高的。
然而,在少数心梗患者中,ST段可能会压低。
这种不典型表现可能是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
2.ST段水平化正常的ST段应该是平直的。
然而,在不典型心梗中,ST段可能会呈现出水平化的特点。
这种情况通常会伴随T波倒置出现。
3.ST段抬高和/或压低的交替有时候,不典型心梗的心电图中,ST段既可能抬高也可能压低,甚至在不同导联之间交替出现。
这种交替性的改变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栓塞引起的,导致不同心肌区域的供血不均。
4.段间期延长在不典型心梗中,存在着ST段和下一个波段(通常为T波)之间的间隙,该间隙被称为段间期。
典型的ST段抬高心梗中,段间期通常正常。
然而,在不典型心梗中,段间期可能会延长,这种表现与心肌坏死范围的大小有关。
不典型心梗的诊断不典型心梗的心电图诊断不如典型心梗那么直观和准确。
临床医生需要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做出最准确的诊断。
除了心电图,其他诊断方法,如血清心肌酶标志物(如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等)和冠状动脉造影术也是诊断心梗的重要手段。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心梗。
结论不典型心梗的心电图诊断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房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万正
定义
AMI(急性心肌梗死)可从与临床、心电图、生物标
志物和病理特征相关的几个不同方面定义。按全球 统一定义,心肌梗死在病理上被定义为由于长时间 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细胞死亡病理分类为凝 固性坏死和(或)收缩带坏死。
2
心肌梗死的定义与分类
9
AMI诊断标准对照
1979年WHO标准
2/3: 缺血症状
2000年ESC/ACC标准
症状 标志物↑+1/3 ECG 介入
ECG演变
心肌酶学
2007年新标准
1+1: 症状 标志物↑+1/4 ECG 新 Q 影像
10
AMI生物标志物选择与标准
首选:肌钙蛋白(T或I):至少1次>正常上限
(即刻、 2-4h 、6-9h、12-24h) 次选: CK-MB:至少1次>正常上限 (即刻、 2-4h 、6-9h、12-24h) 再梗死:再次出现症状,检测较前升高≥20% 且>正常上限( 即测、3-6h复测)
14
【急性心肌缺血ECG改变】
(表现:T↑、ST↑、R↑→一过Q)
ST段↑ ST段↓ T(-)
两个相邻导联新出 现的在J点的ST↑ V2-V3≥0.2mV 女≥0.15mV 其他 ≥0.1mV
两个相邻导联新出 现的缺血型 ST↓≥0.05mV
两个相邻以R为主 导联新出现T波倒 置≥0.1mV
15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 简化: 1、相邻导联ST段抬高≥0.1mV 2、临床症状(持续胸痛≥30分钟) 3、化验心肌酶(CK-MB≥上限)
4
2 型(继发缺血的MI)
由心肌供氧减少或需氧
增加引起(冠状动脉痉
挛、冠状动脉栓塞、贫 血、心律失常、高血压 或低血压)。
5
3 型(突发心脏性死亡)
常伴心肌缺血症状 /新发ST段抬高或LBBB/ 冠脉造影或病理证实的 新鲜血栓证据。
6
4 型(PCI相关的MI)
4a型: 伴发于PCI的心肌梗死
4b型: 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 的伴发于支架血栓形成 的心肌梗死
13
AMI的心电图定位及与冠脉造影的关系
冠状动脉闭塞与心肌梗塞的定位关系 心电图改变 V1-2 V3-4 V5-6 V1-6 I、AVL V7-9 II、III、AVF V3R-V5R 梗塞部位 前间壁 前壁 前侧壁 广泛前壁 高侧壁 后侧壁、正后壁 下壁 右心室 冠脉闭塞部位 LAD LAD LAD LAD LCX LCX RCA RCA
12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
对疑似STEMI胸痛患者,应在到达急诊室后10min内 完成心电图检查(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时需加做V3RV5R和V7-V9)。如早期心电图不能确诊时,需5-10 min重复测定。T波高尖可出现在STEMI超急性期。 与既往心电图进行比较,有助于诊断。左束支传 导阻滞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诊断困难, 需结合临床情况仔细判断。强调尽早开始心电监 测,以发现恶性心律失常。
11
实验室检查-血清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记物及其检测时间
检测时间 肌红蛋白 心脏肌钙蛋白 cTnT cTnI CK-MB
开始升高时间 (h)
峰值时间(h) 持续时间(d)
1~2
2~4
2~4
6
4~8 0.5~1
10~24 10~24 5~10 5~14
18~24 3~4
注:cTnT,心脏肌钙蛋白T;cTnI,心脏肌钙蛋白I;CK-MB,肌酸激酶同功酶
介入治疗后
22
Ⅰ、Ⅱ、Ⅲ、aVL、 aVF、V2-V6导联 ST↓,aVR、 V1导联 ST ↑且aVR> V1
23 多支或左主干病变
左主干病变
介入治疗后
24
18
LAD近端病变
STI、aVL、V1—V5↑, STIII、aVF、II↓ 广泛前壁AMI
介入治疗后
19
V3-6导联ST↑
前壁AMI
LAD中段病变 介入治疗后
20
STII、III、aVF↑ STI、aVL↓
下壁AMI
RCA远端闭塞 介入治疗后
21
RCA近端病变
患者男,81岁,STII、III、aVF↑, STV3R-V5R↑ STI、aVL↓, 右室+下壁AMI
定义心肌梗死一词应该用于临床上有因心肌缺血致心肌坏死证据者。
(由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
分类
1型 自发性MI(原发冠脉事件)
2型 4型 5型 继发于缺血的MI(需氧↑/供氧↓) PCI相关的MI(a.b) CABG相关的MI
3型 突发意外性心源性死亡
3
1 型(自发性MI)
由原发性冠状动脉 事件(斑块侵蚀和 /或破裂、裂隙或 夹层)引起
7
5 型(CABG相关的MI)
伴发于CABG 的心肌梗死
8
AMI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之一)
※1. 【1】
标志物↑ (>上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4】诊断标准
1项缺血证据: ①症状 ②新缺血ECG(ST或LBBB) ③新Q波 ④影像(丧失/运动异常)
2.突发心脏死亡+缺血证据或冠造、尸检(血栓) 3.PCI术+生物标志物>3倍上限 4.CABG术+标志物>5倍+ECG/影像/冠造 5.有AMI的病理学发现
16
1、ST段改变重要性
是AMI早期心肌缺血损伤表现
指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改变>上限可作为诊断依据。
是AMI早期分型、指导治疗依据
分为:“ST段抬高型”(再灌注治疗)“非ST段抬高型”。
是AMI定位和相关动脉分析依据
17
心电图特点
男 女
ST↑: V2-3 ≥0.2mv(40岁内≥0.25mv) ≥0.15mv 其它 ≥0.1mv 同 V3R-4R ≥0.05mv(30岁内≥0.1mv) ≥0.05mv V7-9 ≥0.05mv ≥0.05mv 新出现病理性Q:Q波宽度≥0.04s;②Q波振幅大 于同导联R波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