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合集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一)[教学内容]蒙古族长调与短调【共享文档】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一)[教学内容]蒙古族长调与短调【共享文档】

3.笛子的分类:梆笛,曲笛
4.笛子的名曲介绍
三、欣赏笛子曲
1、《扬鞭催马运粮忙》(北派绑笛曲)
a乐曲创作背景
b乐曲结构:引子+小快板+抒情的中板十热烈的快板
c表现风格和音乐素材来源:东北秧歌
d曲作者介绍:魏显忠
e听音乐
2、《姑苏行》(南派曲笛曲)
a乐曲结构:宁静引子+抒情的中板十热情的小快板+再现引子的主题+尾声
二、乐曲《梅花三弄》
1、乐曲简介:晋朝古曲流传子中国大地将近200年历史,乐曲意境表达情感
2、乐曲结构:引子虚幻般飘逸状的音乐安静祥和+A部主题雪花飘飘+B天气晴朗+结束,一切回归大
自然无限风光
3、播放音乐
三、排箫的基本常识
1、历史演变
2、乐器构造及音色
3、常用技巧
4、乐曲欣赏《远方的思念》
(1)曲作者:俞逊发
[教学手段]精讲与电化手段相结合
5
h
[教学过程]
一、民族概况
二、其音乐体系
三、其音乐特点
四、代表作品《黑眼睛的姑娘》赏析及学唱
五、朝鲜族的抒情谣
1.民族概况
2、其音乐体系
3、其音乐特点——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旋法
4、代表作品《椐梗谣》《阿里郎》赏析及学唱
6
h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三)
h
7
[教学内容]藏族的山歌及酒歌 彝族的“四大腔”
4、秦腔的板式
5、秦腔的角色
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
六旦:老正旦、小旦、花旦、正旦、武旦、媒旦
二净:大净、毛净
一丑:
十三门:
6、常用伴奏乐器:二股弦、板胡、月琴、笛子、唢呐、海笛、笙、干鼓、暴鼓、堂鼓、战鼓、大锣、

蒙古民歌长短调 碧草蓝天醉琴音——简述蒙古民歌的艺术特点

蒙古民歌长短调 碧草蓝天醉琴音——简述蒙古民歌的艺术特点
一、蒙古“长调” “长调”蒙古语为“乌日汀哆”,乌日汀是长久、永恒的意思, 哆是歌,汉语直译为“长调歌”。蒙古族长调民歌历史悠久,在蒙 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歌词大多是描写草原、骏马,蓝天、湖 泊等自然感悟,分为“礼仪歌”和“牧歌”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礼仪歌”多在传统节日及婚庆场合演唱,歌唱爱情、赞美英雄。 “牧歌”状物抒情、歌唱家乡、描述生活,多在游牧和搬迁过程中演唱。 蒙古人民用演唱的方式表达对历史文化,道德习俗、哲学艺术的思 索和感悟。 蒙古“长调”歌曲的总体特点是:旋律舒缓意境悠长,叙事抒 情自然奔放、歌词字数少长声多、情感热烈高亢,声音雄厉嘹亮。 在演唱中使用了大量的假声和装饰音,使音域宽广气势连贯,旋律 起伏节奏变化丰富。 蒙古“长调”歌词常用两行为一段,在不同韵部上反复叠唱, 除了歌曲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外,还有一种独特的发音技巧, 能产生类似颤音的“波折音”,蒙古语称之为“诺古拉”,是形成 蒙古长调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长调”歌曲结尾处常用“嗒咿”、 “咿吆”等衬音,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形成了情景交融、天 人合一的意境和神韵,突显了蒙古长调的音乐美学价值。 长调民歌的流行歌曲有《思乡曲》、《辽阔草原》、《富饶辽 阔的阿拉善》等,六十年代创作的《走向这高高的兴安岭》和大型 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都是蒙古长调的经典力作。 二、蒙古“短调” 蒙古“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河套平原,那里是半 农半牧区域,歌曲创作融合了汉族民歌的因素,篇幅短小节奏整齐, 曲调鲜明紧凑,装饰音少,适合即兴演唱。由于短调民歌音域相对 要窄,节奏固定、简单易学,所以老少皆宜,深受群众喜爱广泛传唱。 短调民歌又叫:爬山调,山曲儿,很多歌曲是用汉语演唱的。 蒙古“短调”民歌的歌词简单,创作取材广泛,一般两行一段, 由押韵的两句或四句式组成,节拍相对固定,在不同音部上反复叠唱, 灵活性很强。歌词内容几乎涉及蒙古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婚

蒙古族民歌体裁分类

蒙古族民歌体裁分类

蒙古族民歌体裁分类
蒙古族民歌按照音乐特点主要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大类。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此外,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

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

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

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此外,按照风格表现形式又分为礼仪歌和牧歌两大类。

其中,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都属于长调民歌体裁;狩猎歌、短歌、叙事歌及一部分礼俗歌都属于短调民歌体裁。

如需更多蒙古族民歌体裁分类的相关信息,可以查阅中国民歌数据库等权威音乐网站获取。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蒙古族自称“蒙古”,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单个国家。

我国大多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一是题材分类,分为牧歌、赞歌、思乡曲、宴歌、谚歌、叙事歌、儿歌等;二是体裁分类,可概括长调和短调两类。

长调的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郁草原气息。

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于长调范畴。

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

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分舞蹈性的礼俗歌属于短调范畴。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

具有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主要在放牧时演唱,有时也在宴席、婚礼和那达慕大会演唱。

它的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

在演唱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延长音中的连续嗽音和颤音,犹如骏马嘶鸣,适与表现洋溢的激情,使音乐带有华彩性;二是旋律中向下三度活四度轻声下滑,就像婉转清扬的马头琴声,适于抒发内在情感,为音乐增添了抒情性。

兼有华彩性和抒情性,是长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2、短调民歌短调民歌,包括古代的狩猎歌,近、现代的短歌、叙事歌和一部分风俗歌等,有时还伴有舞蹈。

蒙古族短调民歌的曲调短小,节奏规整,结构匀称。

演唱较近口语,装饰不多,以朴素见长。

这类民歌往往带有很强的叙事性。

它的旋律很美,句尾拖腔、衬腔很多,带有抒情性。

叙事性和抒情性结合,是短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以蒙古族音乐来说,因地域的不同,各地的蒙古族音乐有着明显的个性。

《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一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蒙古族地域音乐文化的范例。

这部由徐国清、苏赫巴鲁、乌云格日勒编著的《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除全面地展现了流传在吉林的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歌外,还对这些民歌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此书对蒙古族地域性音乐文化的介绍,使我们对蒙古族民歌音乐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

据史载,这个民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

长调名词解释

长调名词解释

长调名词解释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属于草原牧歌类型,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

人称“道吉卓德”:汉语意思为创始者或领唱者。

歌手都必须是博尔济吉特氏。

他们没有特殊的服装要求,一般都穿长袍。

扎木年与胡尔年是蒙古人传统的说唱艺术。

巴尔虎草原上的博古克是蒙古说唱艺术的代表。

其形式由某个专门从事这种艺术的人来完成。

这种演唱方式虽然可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但却因缺乏宣传教育作用而没有很好地推广开来。

一年一度的乌兰牧骑艺术节上,来自各旗县区的蒙古族歌手争相献艺,这些代表着蒙古族音乐最高水平的演员们,以嘹亮的歌声、动听的琴声、优美的舞姿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成功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民歌节,集中展示了全国民歌的魅力和风采。

在内蒙古新一届党委政府的关心下,经过各级民族文化工作者不懈努力,蒙古族传统音乐已成为我区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无穷魅力。

蒙古长调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素有“草原之魂”的美誉。

从2007年起,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三届“草原上的歌唱家”大赛,使“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真正唱响了大江南北。

玛依拉的演唱大多用蒙语演唱,内容多为描写爱情、赞美家乡、祝福亲人等。

大都是在户外即兴表演,不化妆、不做道具。

演唱者身着艳丽的蒙古袍,怀抱七弦琴,头顶飘带,踏着马头琴声的节拍边走边唱。

玛依拉的歌词全部押韵,歌词长短随歌曲而定,短则三、四句,长则十多句,一般由两个人对唱,也有一人领唱众人合的,场面热烈火爆。

在每个礼拜五下午的时候,内蒙古人都会从城市赶往乡村。

他们成群结队的来到一片绿油油的田野里,放眼望去,天地间铺满了耀眼的黄,它们比任何时候都要壮观。

这是阿爸的杰作,阿爸在他们小的时候就经常带着他们来到这儿,指导他们演出,让他们去感受那美妙的音符。

他们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当他们熟悉之后,便立刻把节奏加快,越来越快,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欢快的旋律。

蒙古族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联系与异同

蒙古族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联系与异同

蒙古族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联系与异同摘要:民歌承载着民族精神,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

蒙古族民歌作为蒙古族乃至中国北方诸多游牧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

现在生活在辽宁阜新地区的蒙古族,他们的祖先无论是世代居住于此的部落,还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其他地区迁居至此的诸如蒙古族、兀良哈、土默特等部落,起初都过着游牧生活。

在游牧的历程中,民歌始终伴随着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为他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差异1、蒙古族民歌的嬗变轨迹1.1长调民歌与短调民歌的联系与不同蒙古族民歌中,长调和短调分别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长调与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称,而短调则与定居耕作的农耕文化相称。

由于长调民歌与短调民歌产生的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这两种民歌的音乐形态,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迄今为止仍然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的民歌《小黄马》,是一首典型的长调民歌。

长调节奏自由,音域宽广,音程跳跃,运用拖腔和诺古拉装饰音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长期流行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民歌《海丽海丹》,则是一首典型的短调民歌。

短调的节奏相对规范整齐,音域相对较窄,每句的末尾基本都会用到一个长音。

音程平缓,多数为六度、七度、八度,超过八度的大跳很少出现,不使用“诺古拉”装饰音。

由此可见,长调与短调,虽然都属于蒙古族民歌,但从节奏到音域、音程,都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

1.2半长调民歌:一种过渡阶段的音乐形态由于长调和短调两种民歌在音乐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差异轻而易举地辨别一首蒙古族民歌的类型。

但是,在现存的蒙古族民歌中,有一种兼具长短调民歌风格特征的“半长调民歌”,这是一种出现在过渡阶段的音乐形态。

在蒙古族地区,流传下来的长调民歌,大部分其实都是这种“半长调民歌”。

这首蒙古族民歌的起音是比较自由的拖腔,中间部分节奏规范整齐,句子的尾音是一个长音。

可以看出,这首歌曲的音乐形态中,既存在长调自由拖腔的特点,又出现了短调节奏规范整齐的风格。

试论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异同

试论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异同
化 和草 原音乐 风 格 的重 要 标 志 , 同时也 表 z e d,wh i c h c a n p r o v i d e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p e o p l e mo r e c o mf o r t a b l e wi t h t h e u s e o f t h e l o n g t u n e a n d s h o r t t u n e i n s i n g i n g ,S O t h a t t h e r i c h e t h n i c mu s i c s p e c i a l t y c o u l d b e
到辽阔无边的大草原 。“ 长调” 具有对蒙古族身份 的认 同 , 以及复 制蒙古 族精 神面 貌 的作 用 , 对 于蒙 古族 人 民心灵 的影 响 以及 人类文 化 的贡献都 是 巨 大的。同“ 长调” 一样 , “ 短调” 民歌也是灿烂辉煌 的蒙古族 草原 文 化 , 它们 都 为 蒙 古族 音 乐 艺术 奠 定 了厚 重的基 础 。蒙古族 长调 与短调 是蒙古 族文
Ab s t r a c t : Th e h i s t o r y o f Mo n g o l i a n f o l k s o n g s i s s t u d i e d .Th e l o n g mu s i c a l a r t o f Mo n g o l i a n
最具 有代 表性 的就是蒙古族“ 长调 ” 与“ 短调” 。分析 了“ 长调” 与“ 短调 ” 的特点与区别 , 以为人 们在演 唱时更加 自如地运用“ 长调” 与“ 短调” 提供借鉴 , 从而使演 唱作 品能体现出更加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 。
关 键 词 :蒙古族;长调 ;短调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J 6 0 7

蒙古族民歌的一种

蒙古族民歌的一种

蒙古民歌长调和短调
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流行于内蒙古牧区。

曲调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

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

基本上用五声音阶,fa、si只作经过音使用,以羽调式最常见,其次是宫、徵调式,商、角调式比较少见。

曲调进行多大跳,有五度、六度、八度以至超过八度的。

鄂尔多斯的长调则较深沉、忧郁。

歌唱时声音宏亮饱满,多颤音及上滑音。

伴奏以马头琴为主,有时也配以三弦、笛子等。

长调中特殊的发声技巧称作“诺古拉”,即波折音,类似颤音,对形成蒙古族长调独特风格有重要作用。

长调牧歌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和蒙古族音乐的结晶,广大牧民和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歌手在“长调”中不知倾注了多少的感情,发挥了多少创造力。

对于“长调”艺术中文化意蕴的认识,我们永远也不能穷尽,它的价值和魅力是永恒的。

作为一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惟一的传人是蒙古族民间歌手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的民间著名长调歌王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等老艺朮家首次将长调民歌搬上舞台,很快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肯定和认可。

一位巨星在邀请中国著名歌手腾格尔为他即将开拍的电影《成吉思汗》创作全部音乐时说:“我这个印第安血统的人,非常喜欢包括长调民歌在内的蒙古族文化。

短调
蒙古族民歌的一种。

又称短歌。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喀左旗、北票县、章武县的半家半牧区或牧区。

曲式结构工整,常用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

曲调优美抒情,表现感情细腻,常出现大跳音程。

为多段式叙事歌曲。

伴奏以四胡为主。

蒙古族的长调民歌与短调民歌

蒙古族的长调民歌与短调民歌

蒙古族的长调民歌与短调民歌“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节奏自由。

一般为上、下两句,所以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歌词内容绝大多数是骏马、骆驼、羊群、蓝天、白云、水草;唱法以真声为主,并使用一种叫“诺古拉”的特殊润腔方法,使悠扬的歌声更富有草原味道和生命力。

长调民歌不仅有较长大的篇幅,而且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在长音上常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式的颤动和装饰。

有的长调还具有史诗般雄浑的气魄和苍凉感。

长调民歌是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区。

内部结构较自由,题材集中表现在思乡、思亲以及赞马和酒歌等方面,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内容多集中于一个侧面,很少有长篇巨志。

长调民歌是蒙古音乐风格的标志。

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种。

音乐特点为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多采用复合式节拍。

曲式结构以上、下句构成的乐段较为常见,也有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的联句体,以非方整性结构居多。

歌词多以两行为一段,在不同的韵步上反复叠唱。

词曲结合则“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华彩性拖腔,以各种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

除独唱外,还有齐唱、对唱、伴唱,乃至“潮尔”合唱等演唱形式。

优秀的长调民歌有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轮番酒之歌》、《查干套海》、《辞行》、《牡丹梁》等,流行于呼伦贝尔的《辽阔的草原》等,流行于锡林郭勒的《小黄马》、《走马》等,流行于科尔沁草原的《威风矫健的马》、《思乡曲》等,都是乐段体的长调民歌。

短调民歌,蒙古语称之为“宝古尼·道”。

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统称为短调民歌。

短歌是近百年来在蒙古族聚居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发展起来的民歌体裁。

短歌的典型结构是上下句构成的乐段。

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线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

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

除大量上、下句乐段结构之外,也有三句、四句、五句乃至更多乐句所构成的复杂曲式。

蒙古族一种歌唱方法

蒙古族一种歌唱方法

蒙古族一种歌唱方法
蒙古族的歌唱方法主要包括长调、短调和卡尼(Khani)三种。

长调:长调是蒙古族最主要的歌唱形式,多用于表达生活感受、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以及表达爱情等情感。

长调的特点是音域较宽,音谱起伏较大,旋律流畅悠长。

通常由一位歌手独唱,伴以马头琴等传统乐器的伴奏。

短调:短调多用于表演勇气、豪情以及民族自豪感等内容。

短调的特点是节奏明快,音域相对较窄,通常由团体合唱或男声独唱。

卡尼:卡尼是蒙古族古老而独特的一种高亢音乐方式。

卡尼通常是由多人合唱,追求声音高亢、尖锐的效果。

在卡尼的表演中,歌唱者通过特定喉音技巧的运用,使得音域更广,音量更大,并配以特殊的舞蹈动作,营造独特的音乐风格。

蒙古族的歌唱方法注重表达情感、传递文化内涵以及展示民族特色,其独特的音色和喉音技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世界音乐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蒙古族音乐的长调和短调》教案

《蒙古族音乐的长调和短调》教案
举例: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音乐元素进行情感传达。
(3)演唱技巧的掌握:学生可能对蒙古族音乐的演唱技巧感到陌生,需要教师耐心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
举例:针对颤音、滑音等演唱技巧进行专门练习,教师逐一纠正学生的发音,提高演唱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蒙古族音乐的长调和短调》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过蒙古族的音乐?”(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奥秘。
(2)蒙古族音乐的情感表达:使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在表达情感、描绘场景方面的独特魅力,学会通过音乐传达情感。
举例:分析《辽阔的草原》中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以及《骏马奔驰》中展现的英勇豪迈气息。
(3)蒙古族音乐的基本演唱方法:教授学生基本的演唱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
举例:学习颤音、滑音等蒙古族音乐特有的演唱技巧,并运用到实际演唱中。
在课程进行中,我也注意到学生在欣赏和分析音乐作品时,对于情感表达的理解较为浅显。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将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会从音乐元素、文化背景等多角度去理解和感受音乐,以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最后,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但在实际演唱过程中,部分学生仍存在技巧掌握不到位的问题。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大个别辅导的力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他们在演唱技巧方面得到有效提高。

介绍内蒙古民歌十分钟

介绍内蒙古民歌十分钟

介绍内蒙古民歌十分钟
内蒙古民歌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反映了草原民族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内蒙古民歌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以及塞上曲牌、长调、马头琴曲等多种形式。

以下是对内蒙古民歌的简要介绍:
1.风格特点:内蒙古民歌具有悠扬的旋律、深沉的情感和质朴的歌词,常以放牧、爱情、战争、家园等为主题,歌颂草原风光、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2.曲调形式:内蒙古民歌以长调和短调为主要形式,长调多为悠扬缓慢的旋律,常用于叙事和抒情;短调则活泼欢快,多用于歌舞和喜庆场合。

3.歌词内容:内蒙古民歌的歌词多以蒙古语或者蒙古汉语为主,歌颂了草原的美景、牧民的生活、英雄的壮丽事迹、爱情和家国情怀等内容。

4.代表作品:内蒙古民歌中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之夜》、《月儿高》、《阿里河畔》等,这些歌曲深受草原民众喜爱,传唱久远。

内蒙古民歌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展现了内蒙古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

通过内蒙古民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浅析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浅析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浅析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摘要】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体裁分类和题材分类,从体裁来讲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类型的民歌,从题材来讲则主要有牧歌、赞歌、思乡歌、宴歌、叙事歌和儿歌等众多类型的民歌。

本文主要依据体裁分类来浅析概述蒙古族民歌的类型与音乐特点。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短调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人口分散在东北三省、新疆、青海、甘肃等地。

蒙古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历史、音乐、文学、美术、地理、天文等方面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长久以来蒙古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长期生活在辽阔、空旷的大草原上,加之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创造了大量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使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

一、蒙古族民歌的主要类型民歌在蒙古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体裁分类可以概括为长调和短调两种类型。

1、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具有自由、辽阔、奔放等特点,其曲调悠长、节奏自由,大多采用散板,形成这种音乐性格的原因是和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是分不开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期生活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这一音乐体裁的形成。

内蒙古地大物博、地广人稀,这样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铸就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乌日汀道”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富有特色的一种体裁,它最明显的特征是悠长舒缓的节奏和宽阔舒展的曲调,常用拖腔的方法来演唱,虽无明显的音乐节奏却也有内在的规律和分寸感。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骏马、骆驼的步伐和草原游牧生活等节奏的渗透。

在演唱中,以独具特色的“诺古拉”(颤音或称波折音)构成了主要的演唱技巧。

形成这样的一种歌唱的艺术形式是与蒙古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习惯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一)[教学内容]蒙古族长调与短调【共享文档】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一)[教学内容]蒙古族长调与短调【共享文档】

3.笛子的分类:梆笛,曲笛
4.笛子的名曲介绍
三、欣赏笛子曲
1、《扬鞭催马运粮忙》(北派绑笛曲)
a乐曲创作背景
b乐曲结构:引子+小快板+抒情的中板十热烈的快板
c表现风格和音乐素材来源:东北秧歌
d曲作者介绍:魏显忠
e听音乐
2、《姑苏行》(南派曲笛曲)
a乐曲结构:宁静引子+抒情的中板十热情的小快板+再现引子的主题+尾声
[教学手段]精讲与电化手段相结合
5
h
[教学过程]
一、民族概况
二、其音乐体系
三、其音乐特点
四、代表作品《黑眼睛的姑娘》赏析及学唱
五、朝鲜族的抒情谣
1.民族概况
2、其音乐体系
3、其音乐特点——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旋法
4、代表作品《椐梗谣》《阿里郎》赏析及学唱
6
h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三)
h
7
[教学内容]藏族的山歌及酒歌 彝族的“四大腔”
h
汉族歌舞音乐(二)
h
34
教学重点:云南花灯、胶州秧歌 教学难点:两种舞蹈音乐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35
h
教学过程:
1、复习东北秧歌、陕北秧歌
2、云南花灯舞蹈音乐
A、流传地方:云、贵、川、湘
B、主要表演形式:花灯歌舞、花幻—剧
C、 结构形式:
D、 舞蹈特点:优美轻盈、潇洒活泼
E、 音乐特点:节奏鲜明、流动性较强、中速或小快板、优美动听
b乐曲表现一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般的江南水乡的画面,富
有诗情画意。
c乐曲音乐素材的来源:江南丝竹、昆曲
d听音乐12
h
五、笛子曲欣赏《牧民新歌》 1、乐曲创作背景 2、曲作者:简广易 3、乐曲结构:引子十抒情的慢板十小快板+热烈的快板 4、乐曲演奏风格:是有北方音乐那粗犷豪放,热情奔放的性格。运用了绑笛那种滑,跺,花等代表性技 巧 5、乐曲音乐素材的来源:内蒙古长调音乐和歌舞音乐。羽调试最为明显 6、听音乐 六、笛子名曲欣赏《三五七》 1、乐曲创作背景 2、乐曲音乐素材来源:浙江婺剧音乐 3、曲作者:中国南派笛子宗师一一赵松庭. 4、乐曲结构:引子+高亢明亮,粗犷豪放的导板主题十A部华丽欢快的游板主题+B部散板+再现引子导 板主题 5、乐曲不仅仅是具有南方乐曲那种华丽秀美的特色,同时仍然带有北方那粗犷豪放的音乐特色 6、听音乐 七、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充分了解到中国竹笛的音乐美丽,并熟悉其基本常识,从而掌握 了两首不同风格的笛子作品。欣赏并掌握了两首不同风格的笛子曲要求记住每首每段的主题乐谱。

蒙古族音乐赏析

蒙古族音乐赏析
代表人物
乌兰托娅、乌兰图雅等是蒙古族流行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作品在 国内外广为流传。
电子音乐
起源与发展
蒙古族电子音乐是在近年来随着电子音乐的发展而兴起的,通过电 子合成器和电脑软件制作出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音乐。
音乐特点
蒙古族电子音乐以节奏明快、动感十足的音乐为主,同时融入了蒙 古族传统音乐的元素,如长调、马头琴等,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代表人物
腾格尔、黑骏马组合等是蒙古族摇滚乐的代表性人物,他 们的作品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流行音乐
01
起源与发展
蒙古族流行音乐在20世纪末开始崭露头角,随着国内音乐市场的开放和
流行音乐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02 03
音乐特点
蒙古族流行音乐以抒情、旋律优美的歌曲为主,歌词内容多涉及爱情、 亲情、友情等情感主题,同时融入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元素,如长调、 马头琴等。
05
蒙古族音乐家与作品
传统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莫日格勒
他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代表性人 物,其作品《长调牧歌》展现了 蒙古草原的辽阔与壮美,是蒙古 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那木斯来
他的作品《黑缎子坎肩》以其独 特的旋律和节奏,展现了蒙古族 音乐的细腻与丰富,是传统音乐 中的珍品。
现代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乌兰托嘎
传统与现代融合
蒙古族舞蹈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吸收现代元素,形成独特的 舞蹈风格。
蒙古族舞蹈的音乐元素
马头琴
01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的代表乐器,其音色悠扬宛转,为蒙古族
舞蹈增添了浓厚的民族色彩。
长调与短调
02
蒙古族音乐中长调和短调的运用,为舞蹈提供了丰富的节奏和
旋律。

蒙古族民歌从音乐特点上分为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民歌从音乐特点上分为长调和短调

音乐新课标提出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中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回音、波音、颤音。

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课程的价值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的四个教学领域内容标准分别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文化文化。

艺术流派是指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思想倾向、审美观念、创作手法相近或相似。

元素性音乐的基本原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观念。

全校性音乐活动的常见形式歌咏活动。

音乐会或文艺演出活动、专题音乐欣赏或音乐讲座。

音乐多元文化是指在音乐教育中最广泛地尊重、汲取、接纳世界东西方各个国家、民族的不同形式与风格的音乐传统、世界各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各民族的音乐都是根据本民族的审美标准创造出来的,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不能认为谁的高级,谁的低级,谁的科学,谁的不科学,只是具有不同特点而已,都应该得到尊重与理解。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过程分为审美感觉、审美理智、审美心象、审美共鸣。

音乐风格定位包括主题音调风格、主题节奏风格、演唱形式与方法。

音乐主题的构思主题有情感定位、风格定位、结构定位、语气与气势定位。

课程目标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去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有达尔克洛兹音乐、柯达伊音乐体系、奥尔夫音乐体系。

音乐教育的原则是根据教学方针、教育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

1、寓教于乐原则。

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着审美教育特征,是从音乐艺术特点和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出发的。

2、情感体验原则。

在音乐教学中,坚持体验性,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3、参与活动原则。

蒙古族长调简介

蒙古族长调简介

蒙古族长调简介
蒙古长调一般指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

蒙古族民歌“长调”的特点

蒙古族民歌“长调”的特点

蒙古族民歌“长调”的特点杜勇【摘要】蒙古族民歌是流行于蒙古国、中国内蒙古草原一带,其大体分为“长调”与“短调”两大类.长调大多节奏自由,曲调悠长,音域宽广,明亮高亢,委婉动听,具有辽阔的草原气息,属于抒情性民歌;短调则节奏较规整,曲调朴素简洁.“长调”是蒙古族民歌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点,无论曲式和演唱方法都是蒙古族民歌中所特有的.“长调”是蒙古族民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很值得专家、学者去挖掘、研究、整理,传承和保护.【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0)002【总页数】3页(P118-120)【关键词】蒙古族;长调;特点;曲式节奏;演唱方法;传承保护【作者】杜勇【作者单位】贵阳学院音乐学院,贵州贵阳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6.2(212)早在公元六世纪,据历史记载中的东胡,匈奴就是最早生息在戈壁沙漠,茫茫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先后出现的突厥,契丹,鲜卑,乌恒,柔然,室夷,都属于东胡系统,回纥,延陀,黠戛斯,薛延陀等又属于突厥系统,[1]这些早期出现的游牧民族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繁衍,随着历史发展进程的加快,游牧民族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向群体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和建立新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就是民族同共体。

这种格局的形成,既是历史的发展的结果,也为游牧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民族就是蒙古族。

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居住最多的地区,约占三分之二,其余的居住在东北三省以及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蒙古族很早就有了自已的语言和文字,现在所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创制的“回鹘”字母而形成的,后来经蒙古学者却吉·翰斯尓在对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因而形成了现在规范化的并通用的蒙古文。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热爱草原,不愧称之为“永恒之火”剽悍的民族。

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1996年,我国著名诗人席慕蓉在拜访哈扎布后,为其演唱的蒙古族长调而深深倾倒,曾写 文如是赞美:他的歌声横过草原,天上的云忘了移动,地上的风忘了呼吸;毡房里火炉旁 的老人忽然间想起过去的时光,草地上挤牛奶的少女忽然间忘记置身何处;所有的心,所 有灵魂都随着他的歌声在旷野里上下回旋飞翔,久久不肯回来……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轨迹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
★一代歌王哈扎布
谈长调,不能不谈一代歌王哈扎布,这在业界已成不争的事实。
1922年,哈扎布出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自幼就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12岁 时,在旗里祭敖包之后的那达慕上,同时得了赛马第一和歌唱第一,19岁时成了蒙古王爷 的王府歌手。
我区著名音乐大师莫尔吉胡告诉记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在乌兰夫同志的亲自主持下, 哈扎布参加了锡林郭勒盟文工团,在莫尔吉胡老师帮助下,调入内蒙古歌舞团,成为国家 一级演员。
赞歌:其内容主要是歌颂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赞美家乡的山川湖泊等。多在那 达慕大会或其它集会、庆典等特定场合演唱。如《成吉思汗颂歌》、《辽阔清秀的故乡》、 《西辽河颂》等。赞歌的曲调简洁有力,节奏规整鲜明,较少华彩性装饰音。旋律的起伏 不如草原牧歌大。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重唱与合唱。有些古老的赞歌,还有简单的和 声。这样的民间合唱蒙古人称之为“潮尔”,由两名男歌手演唱,男低音唱出粗犷的固定低音, 男高音则演唱悠长的曲调。
好来宝:又称“好力宝”。蒙古族传统的说唱艺术,从口头文学发展而成。流行于内蒙古自治 区,相传已有 700多年的历史。多在节日、婚礼和喜庆场合演唱。“好力宝”是蒙古语音译, 是“联结”的意思。有固定的曲调,演唱形式有单人、双人和多人,但以单人演唱为多。内容 一般有思乡、赞马、民间传说、改编的古典章回小说外,还有即景生情,随兴口编的。既 可叙事、又可抒情,有赞颂,也有讽刺。曲目长篇短篇均有。唱词为四句为一节,押头韵。 或四句一押韵,或两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形。伴奏乐器多为马头琴、 四胡。曲调豪放、淳朴,有较多的朗诵成分,具有浓厚的草原风味。著名演唱曲目有《燕 丹公主》、《富饶的查干湖》、《还是当艺人好》等等之外,还有汉族的历史故事如《王 昭君的故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参考资料:/gb/content/2005-08/13/content_961155.ht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自称“蒙古”,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单个国家。

我国大多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一是题材分类,分为牧歌、赞歌、思乡曲、宴歌、谚歌、叙事歌、儿歌等;二是体裁分类,可概括长调和短调两类。

长调的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郁草原气息。

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于长调范畴。

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

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分舞蹈性的礼俗歌属于短调范畴。

1、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

具有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主要在放牧时演唱,有时也在宴席、婚礼和那达慕大会演唱。

它的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

在演唱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延长音中的连续嗽音和颤音,犹如骏马嘶鸣,适与表现洋溢的激情,使音乐带有华彩性;二是旋律中向下三度活四度轻声下滑,就像婉转清扬的马头琴声,适于抒发内在情感,为音乐增添了抒情性。

兼有华彩性和抒情性,是长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2、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包括古代的狩猎歌,近、现代的短歌、叙事歌和一部分风俗歌等,有时还伴有舞蹈。

蒙古族短调民歌的曲调短小,节奏规整,结构匀称。

演唱较近口语,装饰不多,以朴素见长。

这类民歌往往带有很强的叙事性。

它的旋律很美,句尾拖腔、衬腔很多,带有抒情性。

叙事性和抒情性结合,是短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以蒙古族音乐来说,因地域的不
同,各地的蒙古族音乐有着明显的个
性。

《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一
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蒙古族地域音乐
文化的范例。

这部由徐国清、苏赫巴鲁、乌云格
日勒编著的《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
究》,除全面地展现了流传在吉林的丰
富多彩的蒙古族民歌外,还对这些民
歌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此
书对蒙古族地域性音乐文化的介绍,
使我们对蒙古族民歌音乐有了更深一
步的认识。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
大民族。

据史载,这个民族始源于古
代望建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额
尔古纳河)流域的部落,以“蒙兀室韦”
之名初见于《旧唐书》。

公元840年回
鹊国崩溃,这个部落的大部分人即向
东西迁移,逐渐与蒙古高原上的居民
融合。

此后,经过长时期的辗转迁徙,
蒙古族流布面越来越大,至今我国的
四百八十多万(据1982年统计)蒙古
族同胞,除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
和新盗、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外.还
广泛地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