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含名词解释)
小学数学教学论名词解释
小学数学教学论名词解释1、教材: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
教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材料。
就广义而言,教材包括教科书、练练习册、教学挂图、教学软件、音像教材等一切教师用于指导学生生学习的教学材料,以及供教师使使用的教学指导书。
从狭义来看教教材只指教科书。
2、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
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要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其中分析和综合是基本的方法。
3、形象思维:是依托于对形象材料的意会,从而对事物作出相关的理解和思考。
4、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他不是那种有步骤、有条理、渐进式的思维,而是一种整体的、高度简约的、跳跃式的思维。
5、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位置关系保留在人脑中的表象。
6、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或批准的,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7、科学数学:只考虑数学本身的的内容、结构、特点极其理论意义义、应用价值是科学数学。
8、学科数学:在对学生教学时,依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把数学学的内容加以处理,即把数学的是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象,这就是学科数学。
9、重点:广义的重点就是数学知识中的飞跃,学生认识中的转折。
狭义的重点就是指在某部分知识中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知识点,也就是学生认识中的生长点,突出这些重点知识,便可以以间驭繁,促进知识的迁移。
10、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完全是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的。
11、经验: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所获得的知识或技能的反映。
12种系经验:指的是在种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以无条件反射活动的形式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因此它带有遗传的性质,实质上是一种先天的本能。
13、个体经验: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习得的经验,也可称为后天的经验。
14、、学习:是动物和人类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大学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论概念及理论:A1、教学方法设计: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条件因素,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
在课程内容确定之后,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2、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讲授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雅典剧院的兴起和柏拉图学园。
3、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教材中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或者在讲授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5、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大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组织形式。
7、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和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论概念及理论:B16、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17、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指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并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课程。
18、大学教育的层次:包含三个有机层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选修教育。
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课程仅仅面向某一学院或某一系科、专业开设。
19\班级授课制:最早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英语教学论复习要点(名词解释、简答)
Making inferenceIt means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which is an important reading skill. It requires the reader to use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order to infer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author.Task (in classroom activity)A task is an activity which requires learners to arrive at an outcome from giveninformation through some process of thought, and which allows teachers to control and regulate that process.Communicative ApproachCommunicative Approach is a new method for teaching English compared with other ones. It is developed on the base of Functional approach. It pays emphasis on re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With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eachers would try to use authentic language materials, to create real situation in daily life, to make use of information gap and task-based activity to develop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he connotation(含义)of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in the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A language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ulture means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traditional conventions, life styles and modes, literary and arts, norms of the conduct and values, etc. of the country whose language is learnt.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about the countries taking the target language as their native language: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entails knowing not only the language code or the form of language, but also what to say to whom and how to say it appropriately in any given situati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cludes knowledge of what to say, whom, how, where, and to whom.Task-based activityTask-based activity is a kind of classroom activity often used in communicative method language teaching. After the teacher assigns a certain task and the students try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to finish the task through communicating with their classmates. The students learn the language while using the language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Authentic language materialAuthentic language material refers to the sort of language material the native speakers would use to each other. They are written for native speakers to read or spoken for native speakers to listen to by native speakers. It is not simplified inany way for the convenience of learners of the language. Such as English novels, poems, advertisements, films, speeches, programs on radio or TV, news reports, plays, etc. We advocate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use authentic language materials as teaching materials in English teaching.Communicative approachCommunicative approach is a new method for teaching English compared with other ones. It is developed on the base of Functional approach. It pays emphasis on re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With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eachers would try to use authentic language materials, to create real situation in daily life, to make use of information gap and task-based activity to develop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formation gapReal communication is often initiated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an information gap. The speaker has got the information which the listener does not know or the speaker wants to know information the listener has got. The gap of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communicators is called information gap. The purpose for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people is to fill the information gap. It’s also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communicative approach, for information gap creates the need and the desire to have real communication. To apply information gap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classroom will be effective to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for communication.The five objectives in the new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are:1.) Language knowledge — phonetics; vocabulary; grammar; function and topic2). Language skills —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3). Learning strategies —cognitive strategy; controlling strategy; communicativestrategy and resource strategy.4). Culture awareness — cultural knowledg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wareness andcompet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 Affection and attitude —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self-confidence and strong will;spirit of cooperation; consciousness of motherland and international prospec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ive objectives and functions of each objective undertaking.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skills ensure the basic ability to learn the language, language knowledge forms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language, competence, students’ affect and attitude strongly influence their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successful learning strategies improve the e ffectiveness of students’learning, and cultural awaren ess ensures student’s appropriate use of the language.The five teaching steps of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re:Classroom arrangement: ----- to call the students’ attention to the class.Reviewing and checking: -----to review and check the contents learned before,and set up a bridge between the old knowledge and the new ones.Presentation: ----- to introduce the new materials in different ways.Practicing: ---- to practice and consolidate the new materials.a. Mechanical practice ---- form-focused practice (language structure)b. Meaningful practice ---- meaning-focused practice (language usage)c. Communicative practice ---- applying-focused practice (language application)Summing up and assignment: ----- to assign the students some homework to do after class.Formative assessmentSummative assessmentLanguage skillsLanguage knowledgeAffect and attitudeLearning strategiesCultural awarenessClassroom interactionReceptive classroom activityProductive classroom activityWarm-up activityClassroom instruction 61Procedural explanation 62Content explanation 62Open question 64Closed question 64Display question 64Referential question 64Procedural question 64Convergent question 65Divergent question 65Mistake 69Error 69Word stress 80Sentence stress 80Intonation 81Morpheme 107Inductive learning method 124Deductive learning method 124(Inductive approach)(Deductive approach)Denotative meaning 138Connotative meaning 139Collocation 140Active (productive) vocabulary 144Passive (receptive) vocabulary 144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424, 454Authentic language material 参见上面的内容The abbreviations of some terms of ETM occurred in our text book. (omitted)。
10045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语文教育学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教育学科,它是以语文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成员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体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
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的子系统(如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质量规格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的是较短时期内阶段性、局部性的具体价值。
学科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行性。
教学,是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并从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元认识指人们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它包括三个方面:1 元认识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2 元认识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3 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积极调控、相应调节以迅速达到的预定目标。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
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
三者缺一不可。
语文教育方法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师生共同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教育测量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或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育评价一般是运用科学方法搜集有关教育现象的数据资料,分析所得结果并作出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
认读能力:就是对文字符合的感知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课程:课程是专指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实质就是学校组织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生的研究生命存在及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研究者获得一定水平的知识经验,达到特定的预期教育结果,并被授予社会承认的专门的资格证书。
教学: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专门环境特定文化为对象,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结构-定向教学理论:结构—定向教学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的简称。
结构化教学和定向化教学是结构—定向教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
中心思想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双机制理论:是在综合行为主义研究理论和认知———发展研究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研究理论。
它避免这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单方面解析人研究机能的观点,从更科学、更深刻的角度揭示人的研究本质课程决策层次:一般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时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这种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表意目标:源于美国学者XXX(Eisner。
XXX.)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某种水平上首创性的回响反映形式,是处置某种活动后所得的结果,而不是在活动之初预先规定的目标。
课程研制:是一种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文化选择、传递和创新活动过程。
课程变迁:变迁是指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迁移,实质上就是情况或阶段的变换。
课程变迁可以定义为课程在教育哲学、代价观、目标、构造布局、材料、教授策略、学生经验、评估和研究结果等方面的任何变换。
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构造形式和构造布局。
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分为实际课程与虚拟课程,实际课程就是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虚拟课程就是把将要做的任务安排记在头脑里,不一定要立即实行。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教学论(含名词解释)
1化学教学论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
2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手段(方法、物质条件)和途径;是学校教育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
3化学课程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组织其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内容和手段的依据(媒介);它集中体现和反映教与学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具体落实教学目标的方法体系(显性和隐性课程的载体)。
4化学课程的结构各种形式的化学课程按照一定的化学课程设计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化学课程的特定组合,这种特定的组合就是化学课程的结构。
5化学课程标准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制定的关于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6化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双边”(师生)或“多边”(师生、生生、师师互动)活动教学活动过程是一种由教师引起,并与学生共同调整和控制下,和谐发展的“人—人”系统,或“人—机—人”系统。
其过程就是“双边”或“多边”活动过程。
7化学教学特征是化学学科特征在教学中的反映,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标志。
--化学特点接合教与学中提出的教学特征变构成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8化学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是教育学理论结合了化学学科特点所构成的化学教学规律。
(也可以称之为教规)9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化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采用的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10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所建立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典型的教学系统从静态看,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的结构,它包含教学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定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动态看,它是一种教学的程序,即教学各部分前后的编排、进行流程。
11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2化学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外界信息的相互作用来发展自己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过程。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一、名词解释: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
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2、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也纳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3、课外活动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广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正式课程以外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仅指校内的课外活动。
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教学时间表面向全体同学进行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5、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6、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7、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硬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指导思想。
8、课的类型和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
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部分。
二、填空题: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4、教学的辅助形式有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数学教学论
数学教学论一、名词解释1、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把数学知识组合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
2、同化: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内容时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适当的知识发生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新知识被纳入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中,从而扩大了原有知识内容的过程叫同化。
3、顺应:新知识在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应的知识与它联系,那么就要对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改组或部分改组进而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并把新的知识接纳进去,这样就叫做顺应。
4、概念:是反映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即这类对象内在的固有的属性。
5、数学概念的同化:是指利用数学认知结构的已有概念与新概念建立联系,从而掌握新概念本质属性来掌握新概念的方法。
6、数学概念的形成:是指人们对一类数学对象中若干不同例子进行反复的感知、分析、比较、抽象、归纳概括出这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而获得概念的方式。
7、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反变关系,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外延越大。
8、公理化方法:就是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和公理出发,应用形式逻辑和演绎推理建立数学各分支理论体系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1、我国义务教学阶段课程标准将学生对教学知识和技能的认识程度描述为四个不同水平分别为: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
2、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化的四个方面分别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
3、皮亚杰对于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第二阶段前运阶段2~7岁;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
4、中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呈现为主,以师生互动为主,以学生活动为主。
5、中学数学以语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6、写出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演讲与传授教学模式、引导与发现的教学模式、自学与辅导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教学论》题库及答案
《教学论》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交往说2. 分科课程3. 课程编制4. 教学组织形式5. 班级授课制6. 教学认识方式7. 教学论8. 复式教学9. 师生双主体说10. 认识实践说11. 泰勒原理二、填空题1. 西方目前主要的课程模式有、、。
2.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有、、、、。
3. 文纳特卡制的创始人是。
4. 程序教学模式是提出的。
5.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国(人)提出的。
6.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包括与两层含义。
7. 范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
8. 杜威的思维五步法是、、、、。
9. 赞科夫实验教学论的主要原则有、、、、。
10. 韦尼格教学计划的三个层次是、、。
三、简答题1. 如何评价概念获得的教学模式2. 凯勒教学系统的现实意义有哪些3. 如何评价贝尔——兰卡斯特制4. 文纳特卡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5. 对话教学对传统教学提出的挑战有哪些6. 凯勒的个人化教学系统的特征是什么7. 简述教学认识特殊说的优缺点8. 简述泰勒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9. 简述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10. 简述潜在课程与显在课程的关系11. 简述罗杰斯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四、论述题1. 教学交往的特殊表现有哪些2. 简述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3. 试述教学认识方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4. 试述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5. 试述批判教学论的特征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意义6. 试述教学过程论的新发展理论及其实质与表现7. 试述教学模式新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教学论》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交往说:是师生间知、情、行、意相互作用的过程,认为教学活动中没有师生共享的教学经验及成果,就没有交往,就称不上教学活动。
2. 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3. 课程编制: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14.顿悟:是新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产生联系,突然领悟,并在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11.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将人种学的定义引入教育研究,人种学研究即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12.形式训练说:是17世纪到19世纪流行的学习观。代表人物洛克认为,人天生就有几乎能做任何事情的能力,但这些能力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发挥作用,而教育的作用不在于使青年精通一门学科,而是要打开他们的心智,装备他们的心智,使其具有学习的能力。
3.理想课程:课程专家按照课程理论和当时社会发展及儿童发展的需要所确定的,有关课程应该如何设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标准的想法。
4.文件课程: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按照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和学生发展的可能,由课程研究者制定的一套文件。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等。 5.理解课程:是实际工作者对文件课程中所反映的理念、目标和具体内容方法的理解。 6.实施课程:实际在教学中发生的课程,即教师在课堂中做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 7. 经验课程:是指学生实际得到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学生经过有关课程的学习所得到的经验。
40.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是指课程与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用,也叫功用(utility),或者叫关联(relevancy)。但在考虑这一依据时,需要注意:(1)日常生活出现多的,不一定是重要的,出现少的,不见得没有用。(2)日常生活不见得是最理想的生活,内容选择如果以实用为唯一标准,可能只是维护这一不太理想的生活,对社会进步没有什么帮助。(3)实用的有即时与长期之分,不能仅仅考虑立即的实用性,不顾及长远发展的需要。
(完整版)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
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要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
肯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课程,还可以从它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而且还要学习他的形式这一角度来理解。
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2: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
实际上,语文课程是充满了人文性的课程。
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既有思想感情色彩,它包括伦理道德内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关系到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这也是证明语文课程也是人文课程的根本理由。
3: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4: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5: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了实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教学论》作业参考答案(1)
《教学论》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交往说:是师生间知、情、行、意相互作用的过程,认为教学活动中没有师生共享的教学经验及成果,就没有交往,就称不上教学活动。
2. 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3. 课程编制: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
4.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5.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就是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6. 教学认识方式:教学认识方式,是指教学论研究主体在思考教学问题时的思路与策略。
它是教学论研究者在思考教学问题时创造或选择的,规范了研究的基本思路,提供了研究的策略。
7. 教学论:教学论,是从动态的教学整体出发,综合研究教学活动和教学关系,探索教学最一般规律的一般学科。
8. 复式教学:是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的时间里向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9. 师生双主体说:第一,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师生双方互为主客体。
第二,在教的过程中以教为主,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活动的客体;在学的过程中,以学为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第三,从广义认识论看,认识活动包括“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
11. 泰勒原理: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我们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才能确定我们正在实现这些目标?二、填空题1. 西方目前主要的课程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环境模式。
2.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有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
特岗免试攻读硕士:教学论名词解释(XXX)
特岗免试攻读硕士:教学论名词解释(XXX)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课程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和学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认识教学现象,解释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现象是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学规律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各个要素之间、教学要素与外在表现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研究结果的预期和估计。
而教学目的则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对各级各类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教师是受社会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XXX的影响,把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以此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
学生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研究地方受教育的人。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或任务要求,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和技术,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调动学生研究积极性的一种活动。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或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而教育研究能力则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类课题的实验、研究及发明创造的能力,包括选题能力、查阅文献能力、调查实验能力、整理分析资料能力和撰写报告的能力等。
师生冲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独立或公开的对抗。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本质特征和培养方向所持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开展教学活动,实现老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
其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研究获得发展的一种活动。
《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其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整体地促进学生成长。
教学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思想,以及运用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门学科。
教学问题:从问题性质与成果性质区分入手,把教学问题归纳为三大类型: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样的问题。
这三类问题,就是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策略和方法)问题。
古代教学:古代教学是与古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教学形态,是人类对正规学校教学的早期探索和不断改进。
现代教学:现代教学就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完善的教学形态,是以理论为指导,具有多样综合教学结构、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
学习:学习是在各类学校的特定环境中,按照目标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一种自我建构和生成的经验习得活动。
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指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灵活地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即“教学生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
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合目的和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小书名解1、课程:是一个含义广泛且在发展变化的概念,一般认为,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这里“教育内容的总和”,既包括学科课程,又包括活动课程的环境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又包括隐性课程。
2、教学大纲: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老实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它是师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针,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
4、素质教育: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目的,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着眼于他们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5、审定制:指编制教科书允许自由竞争,但必须经过审定组织的审查。
审定组织由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人员组成。
6、国定制:是由国民政府规定内容,组织编辑成书,由各学校使用。
7、语文基本功: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统一体,具体包括理解、表达、观察、思维等基本功。
8、自觉能动性:指人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
这种能动作用表现现:一是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能动地改造世界。
9、启发式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教育形式,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0、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
能力是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11、智力:通常叫智慧,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力通常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等方式表现出来。
1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过程。
它反映事物的一般特征、内部联系和规律。
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其中分析和综合是基本过程。
思维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13、小学语文教学原则:是小学语文教师认识教学、从事教学的准则。
它反映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教学理论 名词解释
教学理论名词解释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
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
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五段教学法:一种关于课堂教学阶段的理论。
赫尔巴特分教学过程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其后德国的齐勒尔(Tuiskon Ziller,1817--1882)和赖因(Wilhelm Rein, 1847--1929)据此加以扩充,订出五个教学步骤:(1)预备:唤起有关的旧观念,以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2)提示:讲授新教材;(3)联想(比较与抽象):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建立联系;(4)总括: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
这个学派试图把教学阶段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学能按照合理的步骤进行。
但由于他们把教学阶段看成是独立于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认为任何传授知识的课都应当按这样的公式进行,便陷入形式主义。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界初盛行于欧美各国;清末传入中国,曾对中小学教学有广泛的影响。
范例教学:范例教学是通过主体与客体、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性的、基础性的和范例性的知识的方法。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联邦德国兴起的教学理论流派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化学教学论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
2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手段(方法、物质条件)和途径;是学校教育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
3化学课程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组织其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内容和手段的依据(媒介);它集中体现和反映教与学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具体落实教学目标的方法体系(显性和隐性课程的载体)。
4化学课程的结构各种形式的化学课程按照一定的化学课程设计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化学课程的特定组合,这种特定的组合就是化学课程的结构。
5化学课程标准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制定的关于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6化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双边”(师生)或“多边”(师生、生生、师师互动)活动教学活动过程是一种由教师引起,并与学生共同调整和控制下,和谐发展的“人—人”系统,或“人—机—人”系统。
其过程就是“双边”或“多边”活动过程。
7化学教学特征是化学学科特征在教学中的反映,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标志。
--化学特点接合教与学中提出的教学特征变构成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8化学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是教育学理论结合了化学学科特点所构成的化学教学规律。
(也可以称之为教规)9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化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采用的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10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所建立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典型的教学系统从静态看,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的结构,它包含教学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定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动态看,它是一种教学的程序,即教学各部分前后的编排、进行流程。
11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2化学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外界信息的相互作用来发展自己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过程。
13化学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14探究学习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15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用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科学问题的方式以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16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有具体目标导向的一种教学活动。
17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
它指的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18化学学习动机指的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学生为实现化学学习目标而协调自身的内在要求与学习行为的外在诱因,从而形成激发、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
19化学学习策略化学学习策略是指适用于特定化学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总和。
它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方法等。
20化学教学设计是指化学教师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等),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化学教学方案做出的一种规划。
21化学教学系统就是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结合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教学结构和相应教学功能的有机整体。
22化学教学媒体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用于承载化学教学信息、传递化学教学信息的手段和工具。
23化学学习测量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纸笔测验、讨论交流、调查问卷和学习档案等多种工具收集有关信息,从而反映和描述学生化学学习状况的过程。
24化学学习评价是在化学学习测量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对学生化学学习状况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5标准化考试由专门的考试机构主持,以常模为参考标准,按照科学的系统程序严格控制考试误差,以保证考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这样的客观成绩测验就叫做标准化考试。
26相对评价也称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以学生个体的成绩与同一群体的平均成绩相互比较,确定该生的程度或水平的评价方法。
27化学教学的绝对评价以化学教学目标为标准,所以也称为目标参照评价。
绝对评价用以判断学生对指定学习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达标的程度。
化学教学论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是关于解决“教什么”以及“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手段(方法、物质条件)和途径;是学校教育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
“教什么”的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
2.化学教学原则化学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是教育学理论结合了化学学科特点所构成的化学教学规律。
(也可以称之为教规)3.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模式指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所建立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典型的教学系统4.化学教学测量化学教学测量是通过测验或者考试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质量和水平,并以数量化的指标,用分数作为学业成绩来定量的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5.化学学习测量化学学习测量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纸笔测验、讨论交流、调查问卷和学习档案等多种工具收集有关信息,从而反映和描述学生化学学习状况的过程6.化学学习评价化学学习评价是在化学学习测量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对学生化学学习状况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7.化学教学评价化学教学评价是在化学教学测量的基础上确定所得的到的数量化指标的价值并给以应有的解释。
8.课程系统课程系统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总的理论基础,以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现代教学理论并结合化学的实践,探讨中学化学教学的一般规律、思维过程以及所采取的手段、步骤和方式的综合。
9.化学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化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采用的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10.化学教学系统化学教学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结合成的具有一定教学结构和相应教学功能的有机整体。
11.化学教学策略化学教学策略指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执行过程。
12.化学教学论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
从学科分类讲,化学教学论属于教育学科;从学科特点讲,化学教学论属于一门交叉学科;从学科角度讲,化学教学论中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并重。
13.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用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科学问题的方式以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14.化学学习策略化学学习策略是指适用于特定化学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总和。
它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方法等。
15.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制定的关于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6.化学课程化学课程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组织其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内容和手段的依据(媒介);它集中体现和反映教与学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具体落实教学目标的方法体系(显性和隐性课程的载体)。
17.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教学设计,是指化学教师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等),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化学教学方案做出的一种规划。
18.化学教学媒体化学教学媒体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用于承载化学教学信息、传递化学教学信息的手段和工具。
19.标准化考试由专门的考试机构主持,以常模为参考标准,按照科学的系统程序严格控制考试误差,以保证考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这样的客观成绩测验就叫做标准化考试。
20.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活动过程是一种由教师引起,并与学生共同调整和控制下,和谐发展的“人—人”系统,或“人—机—人”系统。
其过程就是“双边”或“多边”活动过程。
2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有具体目标导向的一种教学活动。
22.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教学规律和原则的要求制定最好的教学方案,以期用不超过规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效果。
23.反馈原理反馈原理是在教学中通过反馈信息掌握教学现状和教学目标的差距,调节控制目前的教学内容、方法速率等得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24.相对评价相对评价是指以一学生的化学成绩与一群体的平均成绩或标准样组的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该生的化学成绩的程度或水平的评价方法(又称常模参照评价或相互参照评价)25.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就是化学老师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对不同层次的化学教学系统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预测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可能引起的教和学的效果,即实施教学行为的“设想”和“蓝图”。
1化学教师素质结构答:①化学专业能力,:科学认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科学问题解决能力、科学信息获取组织传达交流能力。
②化学教学及其教研能力:知识技能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评价能力、教学问题研究能力。
③教育和管理能力:学生咨询辅导调控养成能力、班级建设管理能力。
④个性品格:科学精神美好情感积极态度先进观念。
2化学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答:指影响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的化学教育、教学本质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比如教学特征、原则、过程方法、教育观点等。
应用:指研究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教与学、学与用,掌握化学知识、体验过程、获得方法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与形成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训练技能技巧与陶冶情操等过程。
4、化学教学论的设课目的?答:是为了使师范生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化学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和进行化学教育研究的初步能力。
即培养师范生具备毕业后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的基本素质。
5、化学教学论的基础知识?答:①中化课程的设置、内容和编制②中化教学的原理和方法③中化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④中化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实施⑤化学教学质量的测量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