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她)分析问题能力的高低。一般来说,数学成绩较差的同学,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数学成绩优秀的同学,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得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入手。如何提高小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探讨。

一、复习旧知识,查漏补缺,引入新知识。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知识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小学生学知识快,忘得也快。尤其是理解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对学过的知识遗忘得更快。在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班级,老师在讲新知识之前,都要把和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复习一下,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学会新的知识,使学生知识的链条得以衔接,为正确地分析问题、理解题意打好基础。

二、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学习资源,学会分析。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知识。我们要结合所学知识,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尤其是在生活中

搜集数学知识,让学生多在生活中观察、体验。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先布置课下作业,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为什么要用三角形?在学习“圆的认识”的时候,让学生课下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圆,体验它的广泛应用。在学习“折扣”知识的时候,让学生走进商场,寻找商品上面标志的折扣,并调查询问打几折的意思,并弄明白商品打了折扣后的价钱等。这些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会让孩子们更感兴趣,进而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去计算。慢慢的,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

三、课上、课下重视动手操作,练习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整个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变抽象为直观。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让他们自己摸一摸,数一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观察分析它们的棱和面有什么特点。还有一些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要让学生准备学具、用具,亲自动手操作,自己进行推导。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动手操作活动中,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依靠

模仿与记忆,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培养动手画图能力,提高分析水平。

中高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画图能力,平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画图能力,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习惯。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也可以画解题示意图,展示形象化的生活情景,变“抽象”为“直观”,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帮助理解题意,丰富空间想象。通过对示意图各部分的分析,理顺解题思路,寻找解题突破口。

通过画线段图或者示意图,把抽象的问题进行转化,使学生能理清数量关系,从而建构数学模型。当然有些学生的画图能力差,也可以通过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尝试画示意图,用简单的符号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

五、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提高分析水平。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一个学生的思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让学生读完题之后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进行共同探究与交流。学生分组一般为4人一组较适宜。在分组时要考虑到优生和“差生”的搭配组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记录总结发言情况,及时纠正讨论交流中的错误认识,导向正确。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知识,老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把自由发言权和学习主动

权交给了学生,所以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地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动脑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依靠小团队的力量得到了提高。

小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长期坚持,要有耐心。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数学修养,多学多思,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们需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